一、枕颈CCD在上颈椎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乾坤[1](2021)在《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曲度与矢状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C2-C7 Cobb角与颈椎矢状面参数以及责任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度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A组38例(男20,女18),B组37例(男18,女19);年龄56~72岁,平均(64.2±2.1)岁。根据C2-C7 Cobb角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分为A、B组:A组纳入C2-C7 Cobb角较小的前38例患者;B组为余下37例C2-C7 Cobb角较大的患者。评价影像学结果,测量颈椎生理曲度、NT、T1S、TIA、C2~7 SVA、C7S、ROM、责任椎间隙的高度和角度。利用几何画板5.06进行直线与角度的测量并记录下来,并利用Photoshop 6进行图片编辑。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这些数据分析处理并计算。对于单因素独立样本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系数用于分析C2-C7 Cobb角与每个颈椎方面的参数变量相关性,P<0.05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此时相关系数(r值)表明相关性大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2-C7 Cobb角与椎间隙高度和椎间盘角度因素的影响,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并利用Graph Pad Prism7.00绘制Bland–Altman图进行诊断性分析研究其中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所有影像学资料的获取均在医师指导下患者头部处于合适的位置情况下进行的。数据的确定均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当有意见不一致时,由第三名研究者进行测量决定。结果:在这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只有TIA与C2-C7 Cobb角没有明显的关系,其他颈椎矢状面参数颈椎生理曲度、NT、T1S、C2~7 SVA、C7S、ROM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变量的变化都是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C5/6和C6/7的椎间隙高度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但是在椎间成角中可以发现,有C3/4、C4/5、C5/6和C6/7的椎间隙随着C2-C7 Cobb角的增大而增大,在C2/3的椎体责任间隙,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度与C2-C7 Cobb角之间都是没有统计学意义。责任间隙在下颈椎的患者椎间隙高度和椎间角度变化相对上颈椎变化以及对患者C2-C7 Cobb角改变以及病情的影响比较明显。T1S和C2-C7 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NT和C2-C7 Cobb角之间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颈椎生理曲度、ROM和C2-C7 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都比较弱,C2~7 SVA、C7S方面和C2-C7Cobb角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TIA与C2-C7 Cobb角无相关性。C4/5、C5/6、C6/7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以及成角与C2-C7 Cobb角的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均为85%以上,拟合效果优,模型较稳定。于C3/4节段,只有椎间成角的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为96.9%以上,拟合效果优,模型较稳定。在ROC曲线中,TIA的渐近显着性为0.217,均大于0.05,该检测方法没有相同效果;颈椎生理曲度、NT和T1S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表示这三项的诊断价值较高;C2~7 SVA、C7S和ROM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5~0.7,表示这三项的诊断价值较低。C2-C7Cobb角与TIA在脊髓型颈椎病中一致性分析的Bland-Altman图中存在低于95%一致性界限,所以测量结果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余矢状面参数的结论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结论:颈椎矢状面各个参数是衡量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重要参考因素,颈椎椎间高度和椎间成角均影响颈椎曲度的变化。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在评估颈椎矢状位参数方面,除TIA与C2-C7 Cobb角无相关性,其余参数如,颈椎生理曲度、NT、T1S、C2~7 SVA、C7S、ROM参数和C2-C7 Cobb角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其中T1S与C2-C7 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在椎间高度和椎间成角方面,C5/6、C6/7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角度会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对于C3/4、C4/5责任间隙,只有椎间角度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在C2/3节段中,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度与C2-C7 Cobb角之间都是没有意义。说明下颈椎的椎间高度和椎间角度均影响了颈椎曲度的变化,对于改善椎间角度来恢复颈椎曲度也具有意义。综合使用颈椎矢状面参数以及责任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度,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预防与诊治,评估疾病的预后情况,增加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提高社会的满意度。
陈其昕[2](2019)在《上颈椎损伤治疗策略的选择》文中认为上颈椎损伤是临床常见脊柱损伤,主要指寰枢椎及其附属结构由于暴力导致骨折、韧带撕裂、脱位等。上颈椎韧带复合结构损伤是导致上颈椎损伤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如何正确评估各韧带对稳定性的影响则成为争议的焦点。不同运动单元的损伤可涉及不同的韧带复合结构,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不稳定特点和分型,应有不同的关注焦点。手术治疗除应根据骨折的形态和部位外,主要应根据是否存在稳定和不稳定的类型,进而选择固定方式和固定范围。笔者主要从上颈椎的伤情特点、临床分型、诊疗措施等几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上颈椎损伤治疗的难点及焦点问题,为上颈椎损伤的诊治提供一定的指导。
王晓东,朱立国,冯敏山[3](2020)在《上颈椎失稳及其有限元模型建立的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颈椎失稳是指当寰枕、寰枢关节因各种原因导致其结构功能减退,以致其在生理载荷下出现的过度活动或异常活动,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时可致四肢瘫痪甚至死亡。因此,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整理,对上颈椎失稳的有限元研究入手,总结该病的相关生物力学特点,意在为该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刘鹏[4](2018)在《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众所周知,脊柱创伤的治疗原则包括复位、稳定和减压;前两者针对脊柱的支持功能,后者为脊髓及脊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脊柱的节段间运动功能,对于生活质量有显着影响,然而,在治疗脊柱创伤的过程中,恢复脊柱序列、稳定损伤节段和神经组织减压受到关注,尽最大努力恢复或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同的解剖节段,脊柱的运动功能对人体的意义存在显着差异。基于理论分析与临床实践,笔者从功能性脊柱单元(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的“功能可恢复性”作为预判指标,来重新思考脊柱创伤中如何尽最大努力保留脊柱活动节段,使脊柱创伤治疗效果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升。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生物力学研究(有限元模型仿真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回顾与分析。第一章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此部分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分析,研究枕骨髁至C2-3椎间盘这一节段的损伤。综合既往解剖学、运动学、笔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提出“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是寰枢关节运动与稳定的核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别阐明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的各种治疗对寰枢运动功能的影响;通过13例寰椎骨折保守治疗中期随访的结果,首次对比了国际上最常用的Spence原则和Dickman分型两种方法预测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准确性差异,结果提示Dickman分型预测准确性高、保守治疗有助于部分保留寰枢关节运动功能;对于Hangman骨折,从损伤机制入手,提出治疗方案的设计不应关注骨折本身,而是应该关注C2-3椎间关节功能是否具有可恢复性。第二章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此部分是在前期下颈椎(C3-7)创伤后稳定性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基础上,对优化后的手术策略进行临床验证,以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笔者提出,根据下颈椎FSU的组成部分的功能,界定前、后侧张力带;对具备手术指征的下颈椎创伤,根据张力带损伤侧来选择手术入路与固定方式,可以仅做损伤FSU的固定融合,既可避免内固定失效,又可最大程度保留其余正常FSUs的运动功能。第三章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此部分研究了创伤后胸椎、腰椎FSU椎间关节保留的可能性、融合策略和减压策略。首先通过21个病例平均长达15.9年的影像学随访,观察创伤对胸、腰椎椎间盘退变加速的远期影响,发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程度是影响退变加速的重要因素,对于预判创伤所涉及的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其次,以此为基础,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提出对胸腰椎创伤的非融合、选择性融合和全节段融合策略,其中非融合与选择性融合有助于保留创伤FSU的运动功能;根据神经功能不同状态提出减压策略,减压策略对与融合策略具有间接影响。结论:对于高能量创伤导致的椎体骨折或者骨折-脱位,治疗应聚焦于FSU的软性组件—椎体间连接。如果椎间连接具有重新恢复生理载荷下稳定功能的可能性,治疗决策中应该考虑保留运动功能;否则应将脊柱创伤所涉及的FSU予以永久、坚固的融合。结论关键点:1.以“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和C2-3椎间关节的功能可恢复性为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和Hangman骨折,并妥善地进行治疗决策。2.准确判断下颈椎创伤中张力带失效侧及范围,有助于采用最短FSU固定及恰当的入路选择处理下颈椎创伤,最大程度保留下颈椎正常FSU。3.胸、腰椎创伤处理中评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畸形等因素有助于预判损伤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对具有可恢复性的FSU及时采用内固定治疗,可以采用非融合或者选择性融合策略,以最大程度保留FSU活动度;对已丧失FSU运动功能恢复可能者,则融合该节段以获得永久稳定。
林绪超[5](2018)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个体化后路螺钉内固定与徒手法置钉治疗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螺钉内固定与徒手法置钉治疗上颈椎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以2015年9月2017年10月选择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0例上颈椎骨折或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D打印辅助组)和对照组(徒手置钉组)各15例,所有患者均行术前薄层CT及CTA扫描,将观察组原始CT数据导入Mimics三维图像处理软件中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得到伤后颈椎的三维模型,并打印出与实体1:1等大的个体化3D打印模型,再进行模拟内固定手术,采集使用螺钉技术固定的节段置钉角度等个体化数据,然后进一步术中辅助真实手术,采取一期后路复位及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国内学者介绍的传统定位方式结合术前CT资料进行徒手置钉及后路复位等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并比较术前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颈椎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治疗组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共置入内固定120枚,其中螺钉112枚,椎板钩8枚。对照组出现2例椎动脉损伤,螺钉拧入后未再出血。两组均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155.80±9.21)min,对照组(185.07±16.18)min,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观察组(138.40±23.04)ml、对照组(188.43±38.33)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平均引流量分别为(127.07±27.77)ml、(193.53±52.09)ml,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方面,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融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6个月融合率、JOA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目前通行的评估后路螺钉准确性的方法,在CT平扫的图像上对两组后路螺钉与骨性通道走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型,观察组I型50枚,对照组I型41枚,二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上颈椎后路螺钉内固定,可选择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式。与徒手置钉法相比,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能有效保护椎动脉,减少医源性并发症,缩短学习曲线。
廖穗祥[6](2017)在《新型枕颈内固定系统的研制、生物力学分析及初步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枕颈部失稳的诊治一直以来都是脊柱外科领域中难点和重点之一。炎症、创伤、肿瘤以及先天发育畸形等方面是引起该解剖部位失稳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的颅脊交界区不稳可导致颅底凹陷症、寰枢椎脱位等疾患,从而引起脑干和高位脊髓的压迫,使患者出现诸如:肢体麻木、乏力甚至截瘫等严重后果,这就往往需要通过脊柱外科手术进行干预并治疗。手术的关键目标是要恢复有效的枕脊椎管容积以及正常的枕颈序列,解除脑干以及脊髓的压迫,从而达到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并通过有效的固定和植骨重建枕颈交界区的骨骼稳定的目的。由于儿童的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常规成人的内固定系统无法照搬使用,传统的用于儿童患者颅颈交界疾患的后路手术多采用寰枢椎的钢丝固定,或枕颈椎弓根钉棒固定或经关节螺钉方式。由于其骨质较软,钢丝固定容易发生骨劈裂,固定不牢,固定松动等,从而影响手术效果。术后多需要辅以Halo架等外固定,直至骨性融合完成。而Halo架等外固定的佩戴非常痛苦,患者常常难以护理和配合,螺钉钉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患者及家属往往难以接受。目前市面上专门用于儿童患者的颅颈椎内固定系统的产品非常缺乏,脊柱外科医生接诊到这类患者常感觉到束手无策。近年,美国强生等一些国际大牌的脊柱内固定器械公司开发了少量针对儿童的颈椎内固定产品,但仍未进入国内市场。根据国外资料介绍,强生的儿童枕颈固定系统采用2~3枚螺钉的枕骨板固定,颈椎采用3.5mm螺钉固定。该系统仅见用于7岁以上白人患儿的报道,而对于国内儿童是否适合尚未可知。鉴于目前国内外现状,一些临床医生在针对这类儿童实施手术时,只能使用成人的器械进行替代,常常给手术的实施带来困难和不便。曾使用国内医疗公司提供的成人枕颈交界内固定系统给患儿实施过颅颈交界区内固定手术的脊柱外科医生,常常深刻体会到目前针对儿童颅颈交界手术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的局限和不足。比如临床手术中常常发现以下问题:①3.5毫米螺钉对于部分年龄较大,发育较好的患儿可以实施寰枢椎的经椎弓根固定。但对5岁以下低龄儿童并不合适,由于没有其他选择,手术只能在螺钉部分穿破骨皮质的情况下勉强使用,或改用经椎板螺钉等其他方式固定。②7岁以下的患儿枕骨板厚度明显小于成人。对成人而言,如采用中线方式固定枕骨板,螺钉长度可达10毫米以上,2至3枚螺钉即可获得非常坚强的固定,而对7岁以下患儿,其中线部分皮质的最大厚度有时不到5mm,3枚螺钉固定难以获得足够力学强度,必须改进设计,增加锚定点数目,扩大固定融合面积。为了解决儿童枕颈固定的难题,迫切需要研发一种适合国内人群的儿童专用枕颈固定系统,以满足这部分人群手术的需要。目前,虽然国内的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很快,许多以前依赖进口的脊柱外科手术器械如今大部分都能国内生产。但针对儿童这一特殊人群的颈椎内规定器械的研制和开发仍然是一片空白。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全国的儿童人口达2~3亿,颅颈交界区疾患的发病率虽然仅0.01-0.02%,但总患病人群将达4~6万,这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广东是人口大省,患儿的数量也不在少数。针对国内儿童骨骼特点,研发专门的儿童颈椎手术器械,为儿童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手术器材,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目的]枕颈交界区的创伤,骨折脱位及先天发育畸形引起的寰枢椎病变往往需要实施寰枢椎或枕颈部内固定融合手术。而专门用于儿童患者的相关器械国内尚无相应的企业研发和生产,脊柱外科医生在手术时只好选择不太合适的常规器械进行替代使用,结果就会造成临床手术困难、风险增加、术后失败率上升等一系列不利情况。本课题拟研制开发一种专门针对国内儿童颅颈交界区病变的内固定系统,用于解决这部分特殊人群的手术难题。该系统的研制对于改进和完善此类特殊群体颅颈交界区手术方法,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运用三维工程软件设计新型枕颈内固定系统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其力学有效性设计理念:拟设计蝴蝶形的枕骨板,要求其固定的螺钉切迹较低,以便于术后枕骨后方皮肤的覆盖以及切口的愈合。同时为了提升固定的强度,我们设计拟通过增加枕骨板的锚钉点来提高其抗拔出能力,从而获得足够的瞬间力学强度。力学有效性验证:选择1例正常成年男性志愿者,利用64排双源螺旋CT进行上颈椎的轴向断层无间隔扫描。将其DICOM格式数据,导人三维重建软件Mimics,采取阈值分割和区域增长技术,分离出C0-3模型,对模型进行修整处理,使之外形光滑,接近C0-3骨性结构,再以STL文件格式输进Geomagic Studio 2013逆向工程软件中,分节段重建C0-3等结构三维实体模型,以STEP文件格式导入Solidworks 2012进行模型的修复充填,根据实体形态分别画出两套与骨面贴合的SUMMIT及新型枕颈内固定系统模型,最后把两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ANSYS 13.0中划分网格,并对该两套模型的各种物理材料属性予以赋值,将模型进行必要的约束与加载后进行验证,最后通过数据分析两套内固定系统的力学性能差异。2、使用尸体标本对新型枕颈内固定系统及SUMMIT系统三维稳定性进行评价获取人体新鲜枕颈椎标本6例,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先测量枕颈部的三维运动范围,再于模型上对每具标本分别进行SUMMIT及新型枕颈系统内固定对比,测量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中枕颈部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稳定性。3、观察1例幼儿应用该枕颈内固定系统的临床疗效运用该符合儿童解剖学特点、低切迹多锚点的新型枕颈内固定装置,手术治疗观察1例寰枢椎脱位、枕颈失稳幼儿,通过随访观察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1、有限元分析两套枕颈内固定系统力学效能:在屈伸、侧屈及旋转6个维度下,两套系统的最大应力均低于钛合金的屈服强度且都出现在后伸状态。其中,新系统的3、7枚螺钉组螺钉的最大应力值分别较SUMMIT组上升16.5%、15.0%,但11枚螺钉组较其下降15.6%,伴随着蝶形枕骨板固定螺钉数目的增加,螺钉的最大应力值呈逐渐减少趋势,并渐低于SUMMIT组;枕骨的最大位移值也出现在后伸状态,蝶形枕颈固定系统不同螺钉组其枕骨的最大位移值均小于SUMMIT’组,分别减少10.05、11.45、11.8%,随着蝶形钢板螺钉数目的增加,枕骨的最大位移值呈减少趋势。2、新鲜尸体标本生物力学分析两套枕颈内固定系统力学效能:在两套枕颈部内固定系统固定下,最大活动度均出现在后伸状态,两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方面无显着差异。SUMMIT组在屈伸、侧屈及旋转6个维度均优于蝶形枕颈系统3、7枚螺钉组,但蝶形枕颈系统3、7枚螺钉组未出现内固定失效。3、通过三维设计软件以及与厦门大博医疗器械公司制作合作,成功研制出由蝶形枕骨板、椎弓根钉棒组成的蝶形枕颈内固定系统;并将该系统用于1例2岁寰枢椎脱位患儿,术后寰枢椎复位满意,解除脊髓压迫,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随访1年,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恢复正常行走。[结论]1、新型蝶形枕颈内固定系统以及SUMMIT枕颈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的手术中均能提供足够的力学强度和瞬间的稳定性,并且对于患有枕颈疾病的儿童而言,蝶形枕颈系统可提供更多的螺钉锚定点选择,其低切迹固定螺钉设计,有利于患儿术后枕后皮肤覆盖以及切口愈合,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多一种备选的手术器材。2、两种枕颈内固定系统均能提供可靠的力学强度,但在枕骨板很薄尚未发育成熟的患儿中,选择新型蝶形枕颈系统既可减少穿透脑膜的风险,又可增加术后力学稳定性。3、新型蝶形枕颈内固定系统可提高枕骨固定强度,可广泛用于低龄儿童上颈椎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李柳炳,顾俊,董启榕,沈光思,陆政峰,秦建忠,陈礼,沈忆新[7](2015)在《上颈椎损伤的诊治进展》文中指出位于上颈椎管内的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及脆弱的部分。由于其包含神经、血管结构,上颈椎骨性结构的完整性对生存和功能至关重要。由于上颈椎特殊的解剖位置及较大的活动范围,其易遭受不同方向的暴力。上颈椎损伤主要是指寰枢椎及其附属结构由于受到暴力导致骨折、韧带撕裂、脱位等。该文将介绍上颈椎各种常见的损伤类型、治疗原则、手术方式以及研究进展,为临床处理各型上颈椎损伤提供参考。
马迅,薛晨晖,关晓明,陈晨,冯皓宇,孙麟[8](2015)在《上颈椎损伤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上颈椎损伤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4年6月手术治疗的25例各类型上颈椎损伤患者资料,男20例,女5例;年龄1455岁,平均37.1岁。依患者临床表现、损伤类型结合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前颅环牵引后,7例行前路手术,18例行后路手术。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标准及功能独立性评价(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ment,FIM)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对比术前及术后随访的影像学资料评价骨折复位、骨愈合、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情况。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FIM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5个月,平均18.2个月。15例术前有高位脊髓损伤表现,按ASIA脊髓损伤分级C级7例、D级8例;术后6个月C级2例、D级4例、E级9例,较术前平均提高1.1级;术后12个月,D级3例、E级11例,较术前平均提高1.2级。术前FIM评分平均76.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7.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X线片及CT示骨折复位良好,术后312个月均获得骨陛融合。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予头低脚高体位、补液等保守治疗,8 d后引流液减少至30ml以下,拔除引流管,加压包扎。末次随访未见内固定松动、脱出或断裂现象。结论上颈椎损伤类型复杂,不同患者具有不同骨折、脱位与神经损伤特点,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熟练掌握上颈椎解剖学基础、生物力学特点,术中严格精确的进钉点、方向,选择合适直径的螺钉,掌握进钉深度,是上颈椎手术成功的关键。
王翀[9](2011)在《Apofix和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Apofix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我院白2004年11月至2010年05月间对113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成功实施手术,对其中经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的进行筛选,将他们分成Apofix组和椎弓根螺钉组,入围的有72例,通过对围手术期参数、复位效果、稳定性及植骨融合率等并发症进行统计学比较研究,评价二者疗效的差异。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负压引流量和术后负压引流管拔管时间上,Apofix组较椎弓根螺钉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加重、内固定断裂、畸形愈合及根性疼痛等情况;但在复位效果上椎弓根螺钉组(97.83%)较Apofix组(34.62%)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固定松动的发生率上Apofix组(19.23%)较椎弓根螺钉组(2.17%)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植骨未融合及延迟愈合的发生率上,Apofix组(19.23%)较椎弓根螺钉组(0.00%)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总体上的并发症Apofix组(8.46%)高于椎弓根组(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合并有脊髓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术式在脊髓神经恢复等方面无显着差异,但在复位效果、稳定性(内固定物松动发生率)、植骨融合率、部分围手术期参数及术后总的并发症等方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优于Apofix内固定术式。
邵楠楠[10](2011)在《Halo-Vest架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Halo-Vest外固定支架的使用,并根据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随访情况,来分析Halo-Vest外固定支架在上颈椎损伤中的疗效,为上颈椎损伤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在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期间,对我院16例单纯使用Halo-Vest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患者进行随访,分析Halo-Vest外固定架在上颈椎损伤中的疗效。结果:16例患者,2-24个月随访记录时间,平均为13个月。3-5个月固定时间,平均为3.5个月。期间未出现骨折再移位及不愈合。16例患者中,9例无SCI的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出现新的神经损伤症状。7例有SCI的患者,脊髓功能评分平均增加1级。取架3个月后患者颈部屈伸、侧屈和旋转功能恢复良好。记录患者入院时和随访时运动指数的平均值,并进行配对t检验,P<0.01,差异有显着性。结论:在治疗上颈椎的骨折脱位中,Halo-Vest外固定架固定效果明显,治疗安全实用,尤其在中、远期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二、枕颈CCD在上颈椎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枕颈CCD在上颈椎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曲度与矢状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纳入与排除标准 |
3.颈椎椎间隙的选择 |
4.颈椎的X检查 |
5.颈椎的MRI线检查 |
6.分组 |
7.观查指标以及测量 |
8.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C2-C7 Cobb角与颈椎矢状面参数变量之间的比较 |
3.C2-C7 Cobb角与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成角的研究 |
4.C2-C7 Cobb角与每个颈椎矢状面参数之间的变量相关性分析 |
5.C2-C7 Cobb角与责任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成角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6.每个颈椎矢状面参数变量对于预测C2-C7 Cobb角的ROC曲线和Bland–Altman图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已发表论文或专利申报等其他成果 |
附录 C 综述 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上颈椎失稳及其有限元模型建立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上颈椎失稳的研究现状 |
1.1 上颈椎失稳的解剖学基础 |
1.2 上颈椎失稳的影像学诊断概况 |
1.3 上颈椎失稳的生物力学研究基础 |
2 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正常人体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 上颈椎损伤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 有限元分析法在上颈椎失稳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4)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 |
1.1 前言 |
1.2 寰椎骨折 |
1.2.1 材料与方法 |
1.2.2 结果 |
1.2.3 讨论 |
1.3 枢椎骨折 |
1.3.1 齿状突骨折 |
1.3.2 创伤性枢椎滑脱 |
1.4 寰枢椎复合型骨折 |
1.5 核心观点汇总 第二章 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 |
2.1 前言 |
2.1.1 下颈椎FSU的运动学特征与功能解剖 |
2.1.2 下颈椎创伤的分型与争议 |
2.2 基于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的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临床病例验证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3 核心观点汇总 第三章 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
3.1 融合策略研究1—胸、腰椎椎体骨折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的长期影响 |
前言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 |
3.1.3 讨论 |
3.1.4 结论 |
3.2 融合策略研究2——胸、腰椎骨折选择性融合策略临床应用初探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 |
3.2.3 讨论 |
3.2.4 结论 |
3.3 胸、腰椎骨折减压策略研究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结果 |
3.3.3 讨论 |
3.3.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脊柱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
(5)3D打印技术辅助个体化后路螺钉内固定与徒手法置钉治疗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术前手术方案规划 |
2.1 观察组手术方案规划 |
2.2 对照组手术方案规划 |
3.手术方法 |
3.1 观察组手术方法 |
3.2 对照组手术方法 |
4.术后处理 |
5.观察指标及方法 |
6.术后随访 |
7.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手术相关指标比较结果 |
2.手术疗效相关指标结果 |
3.术后CT测量相关结果 |
讨论 |
1.上颈椎内固定技术的临床运用及制约因素 |
2.3D打印技术的临床运用 |
3.3D打印技术辅助上颈椎手术的临床疗效 |
4.3D打印技术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型枕颈内固定系统的研制、生物力学分析及初步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新型蝶形枕颈固定系统与SUMMIT固定系统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对比研究 |
引言 |
1.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1.1.1 新设计的枕颈内固定系统简介 |
1.1.2 两套内固定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1.1.3 正常模型的验证以及两种内固定方式3D模型的网格划分 |
1.1.4 两套三维模型在ANSYS中的约束与加载 |
1.1.5 以分组螺钉固定方式将蝶形枕颈内固定系统与Depuy的Summit内固定系统进行比较 |
1.2 实验结果 |
1.2.1 位移分析 |
1.2.2 应力分析 |
1.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新型蝶形枕颈固定系统与SUMMIT固定系统的三维稳定性评价 |
引言 |
2.1 实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及两套内固定模型的制备 |
2.1.2 标本的生物力学测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3.1 脊柱生物力学标本的选择与建模原则 |
2.3.2 颅脊交界区正常与固定状态下的生物力学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新型蝶形枕颈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不可复位型寰枢椎脱位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设计思路与原理 |
3.1.2 新型枕颈内固定系统的组成 |
3.1.3 临床病例的选择、治疗与随访 |
3.1.4 病例介绍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1、脊柱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
1.1 古代脊柱生物力学发展 |
1.2 近代脊柱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
1.3 现代脊柱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
2、枕颈融合术研究进展 |
2.1 钢丝加植骨块固定技术 |
2.2 金属棒-钢丝固定技术 |
2.3 钉板固定技术 |
3、枕颈融合术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
成果 |
致谢 |
(7)上颈椎损伤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寰枕关节损伤 |
2 齿状突骨折 |
3 枢椎骨折 |
4 寰椎骨折 |
5 寰椎横韧带损伤 |
6 寰枢椎脱位 |
7 寰枢椎骨折 |
8 小结 |
(9)Apofix和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Halo-Vest架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资料 |
第二章 治疗操作 |
第三章 结果 |
典型病例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枕颈CCD在上颈椎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曲度与矢状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D]. 周乾坤.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上颈椎损伤治疗策略的选择[J]. 陈其昕. 中华创伤杂志, 2019(11)
- [3]上颈椎失稳及其有限元模型建立的研究综述[J]. 王晓东,朱立国,冯敏山.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20(03)
- [4]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D]. 刘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5]3D打印技术辅助个体化后路螺钉内固定与徒手法置钉治疗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比较[D]. 林绪超.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6]新型枕颈内固定系统的研制、生物力学分析及初步临床研究[D]. 廖穗祥. 南方医科大学, 2017(11)
- [7]上颈椎损伤的诊治进展[J]. 李柳炳,顾俊,董启榕,沈光思,陆政峰,秦建忠,陈礼,沈忆新. 医学综述, 2015(11)
- [8]上颈椎损伤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疗效分析[J]. 马迅,薛晨晖,关晓明,陈晨,冯皓宇,孙麟. 中华骨科杂志, 2015(05)
- [9]Apofix和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比较[D]. 王翀. 遵义医学院, 2011(06)
- [10]Halo-Vest架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体会[D]. 邵楠楠. 延边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