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马北油田油源分析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马北油田油源分析

一、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油田油源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谷元龙[1](2021)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原油油源解析 ——基于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和分子比值与浓度定量分析》文中指出准噶尔盆地作为我国西北部陆上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是国家重点勘探区域。近十年来,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油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了下三叠统百口泉组和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砾岩大油区,进一步证实了该凹陷具有非常丰富的油源基础。玛湖凹陷中部(西斜坡)可能是来源于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两套烃源岩的原油交汇区,准确确定中部区域原油的油源,对于玛湖凹陷油气勘探及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项研究在玛湖凹陷西斜坡选取了24个原油样品和10个含油储集岩样品,通过连续抽提的方法得到自由态、束缚态和包裹体油气组分,对原油和含油储集岩进行色谱、色谱-质谱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进一步揭示研究区块油气藏的油源和运聚特征。依据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结合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噻吩类(DBTs)、呋喃类(DBFs)化合物指标与浓度,将24个原油样品分为I、II两类。I类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布型式不具有“倒转”特征,而II类原油具有不同程度的“倒转”。与II类原油相比,I类原油具有:(1)相对较高的Pr/n-C17和Ph/n-C18比值和较低的Pr/Ph比值;(2)相对较高的伽玛蜡烷/(C30藿烷+伽玛蜡烷)比值;(3)相对较高的三环萜烷/(三环萜烷+C30藿烷)、三芳甾烷比值TA(I)/(TA(I)+TA(II)和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4-MDBT/1-MDBT;(4)相对较高的二苯并噻吩(DBT)和甲基二苯并噻吩(MDBTs)、较低的二苯并呋喃(DBF)和甲基二苯并呋喃(MDBFs)含量和较高的DBT/(DBT+DBF)和(MDBTs)/(MDBTs+MDBFs)比值。依据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布型式、MDBFs含量和DBT/(DBT+DBF)和(MDBTs)/(MDBTs+MDBFs)比值能够有效区分两类原油。I类原油来源于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II类原油为来源于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与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的原油组分混合的产物。I类原油比II类原油分布于相对较深的储层,两类原油具有不同的运聚通道和分布规律。10个含油储集岩各油气组分五环萜烷含量普遍低于三环萜烷含量。Ts、C29Ts和C30重排藿烷含量很低,伽玛蜡烷含量高。储集岩样品AH012自由态、束缚态和包裹体油气组分与其他9个储集岩样品相比,三环萜烷/(三环萜烷+C30藿烷)和Ts/(Tm+Ts)比值明显偏低,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偏低(轻),但碳同位素分布型式与其他储集岩样品相同,表明该储集岩样各油气组分比其他储集岩样品成熟度低。10个含油储集岩各类油气组分均来源于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

陈磊,杨镱婷,汪飞,芦慧,张译丹,王鑫,李艳平,李臣[2](2020)在《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以《中国石油地质志》编撰为契机,在系统梳理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勘探领域及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和钻井、地震、储量等历史数据分析,将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南缘地面地质调查与钻探(1954年以前)、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和扩展(1955—1977年)、东部油气田勘探战略展开(1978—1989年)、腹部沙漠油气田快速突破(1990—2002年)和盆地富烃凹陷规模发展(2003年至今)5个阶段。以油气勘探各阶段重大勘探成果和里程碑式的勘探事件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勘探启示以及对勘探产生重要影响的油气成藏模式:逆掩断裂带构造含油模式、源外沿梁断控阶状成藏模式、源内自生自储型火山岩成藏模式、凹陷区源上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和南缘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模式,期望对以后勘探工作具有启迪意义。

王彦君[3](2020)在《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控藏作用及深层油气勘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噶尔盆地是我国陆上油气资源当量超过100亿吨的四大含油气盆地之一。经过70多年的勘探开发,盆地内埋深浅于4500m的中~浅层探区内油气勘探程度普遍较高,再获勘探大发现的概率越来越小。深层~超深层成为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必然选择。自晚古生代以来,受控于海西~喜山期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作用,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垂向叠合形成了现今准噶尔大型叠合盆地;多期构造作用伴随着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改造甚至破坏的全过程,进而控制着现今油气藏的分布。深层油气勘探面临着一系列关键地质问题。本次研究立足于多期构造控藏的角度,重点聚焦如下3个关键的科学和勘探问题:(1)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演化过程及不同演化阶段沉积盆地类型;(2)多期构造叠加、改造作用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宏观控制作用;(3)深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勘探有利区带。综合最新横跨盆地二维地震和重点探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深层钻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对准噶尔盆地构造变形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原型盆地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以及多期构造叠加改造控藏作用进行系统研究,(1)运用Land Mark地震资料解释系统,追踪地震反射层位,识别断层、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及生长地层,编制地层厚度图;(2)运用2D-MOVE软件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反演不同地质时期构造变形;(3)运用Basin Mod软件重建重点生烃凹陷埋藏史和热演化史。获得如下几点新认识。1)在区域构造不整合面识别基础上,厘定了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自二叠纪以来,准噶尔盆地经历了5阶段“伸展-聚敛”构造旋回。每一旋回,盆地应力体制均从早期的伸展或稳定开始,到晚期聚敛造山环境结束。基于格架地震大剖面构造解析和平衡剖面构造恢复,识别了7期明显的区域性构造变形(2期伸展,5挤压)。2期伸展变形分别与早二叠世、早侏罗世造山后应力松弛有关。早二叠世强伸展变形造成盆地内广泛发育地堑-地垒构造与半地堑构造;早侏罗世弱伸展变形主要发生在盆地南部,正断层断距和延伸长度较小,构造活动强度明显弱于早二叠世。5期挤压构造变形分别与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晚期、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及晚新生代区域性碰撞/增生造山事件密切相关。总体上,盆地边缘构造变形强烈,以逆冲推覆及褶皱变形为主,盆地中央变形较弱。其中晚侏罗世、晚喜山期区域构造作用分别导致盆地内强烈的褶皱和掀斜作用,整个盆地经历了剧烈调整和改造。目前,准噶尔盆内沉积地层整体呈现南厚北薄楔形几何形态和南低北高的构造格局。2)厘定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盆地原型及时-空域复合-叠合特征。在5阶段周期性“伸展-聚敛”区域构造作用控制下,二叠纪以来准噶尔盆地经历了5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每一演化阶段,盆地由早期的伸展断陷或中性坳陷盆地逐渐演变为挤压性前陆或坳陷盆地;湖盆由早期水进、扩张演变为晚期水退、萎缩;每一构造-沉积旋回层下部沉积地层粒度为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正旋回,上部沉积地层粒度为自下而上由细变粗的反旋回。早二叠世准噶尔盆地为多个次级裂谷盆地组成的复合型盆地,中二叠世演变为裂后坳陷盆地,至晚二叠世成为挤压型坳陷盆地;早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准噶尔盆地为中性坳陷盆地,晚三叠世晚期转变为弱缩短坳陷和陆内前陆复合盆地;早侏罗世准噶尔盆地为弱伸展坳陷盆地,中侏罗世为中性坳陷盆地,至晚侏罗世演变为陆内前陆复合盆地;早白垩世准噶尔盆地为中性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演变为挤压性坳陷盆地;古近系准噶尔盆地为中性坳陷盆地,中新世-全新世演变为陆内再生前陆盆地。不同演化阶段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纵向上叠加,形成了典型的叠合盆地。3)深化认识了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对油气成藏要素(源、储、盖、圈)、成藏过程(生、排、运、聚)及早期油藏(调整、改造及破坏)的控制作用。在多期构造-沉积旋回,多阶段多类型盆地纵向叠合背景下,准噶尔盆地内形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发育多层多种类型圈闭,发育多套复合疏导体系,造就了准噶尔盆地“满盆”、全层系、多层组含油的格局;发生多期、多区生排烃作用,多期、多方向油气运移及成藏过程;晚期构造变动会调整、改造或破坏早期形成的油藏,使早期形成的油藏进一步复杂化。4)提出深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以4500米作为“深层”油气勘探的深度标准,盆地西北缘、腹部和东部探区深层勘探目的层段主要集中在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中;在盆地南缘探区,“深层”勘探对象主要为白垩系吐谷鲁群区域盖层之下的侏罗系—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储集层。靠近生烃中心、位于油气运移优势路径上的深层圈闭,最有可能充注成藏。石炭、二叠系有利区带包括:(1)红车-克百-乌夏断裂带下盘断块圈闭群;(2)紧邻生烃凹陷古隆起迎烃面——如莫索湾凸起周边,夏盐-石西凸起西、南侧,白家海凸起南侧,北三台凸起西侧的构造-岩性圈闭群;(3)生烃凹陷上倾方向地层-岩性圈闭群。侏罗系含油气系统深层勘探有利区带包括:(1)霍-玛-吐断裂带下盘深大构造背斜群,阜康断裂带下盘掩伏构造;(2)前缘斜坡区岩性地层圈闭群。

刘海艳,李德华[4](2020)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综述》文中认为准噶尔盆地为叠合型盆地,西北缘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地质结构复杂,油气成藏也较为复杂。笔者梳理了多篇文献资料的观点,从烃源岩特征、油气不同来源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主力烃源岩风城组的生排烃史、西北缘成藏期次和成藏演化过程等方面归纳了西北缘的油气成藏特征,对学者判断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来源、研究成藏演化起到了一定借鉴作用。

杜喜[5](2020)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油气特征与成因》文中提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已经证实的最富烃凹陷之一,石油地质条件良好,油气勘探潜力巨大。本文系统分析了玛湖凹陷油气性质和烃源岩特征,结合生物标志物参数,厘清了油气成因。玛湖凹陷现阶段发现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原油API值分布在29°~48°,以轻质—中质油为主,原油碳同位素分布在-30.5‰~-27.5‰。三叠系原油油质较重,姥植比较低,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含量较高,三环萜烷C20、C21、C23以上升型为主。二叠系原油油质较三叠系轻,成熟度较高。断裂带与玛湖凹陷的原油性质呈现明显差异,从断裂带—斜坡带—凹陷中心原油油质变轻,符合油气运移差异聚集的规律。天然气具备有机成因气的特征,干气和湿气并存。根据烃类碳同位素分布,天然气以油型气为主。玛湖凹陷二叠系发育三套烃源岩,自下而上分别是佳木河组、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二叠系风城组是玛湖凹陷最主力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以腐泥型为主,为倾油型源岩,有机相以C相和D/E相烃源岩为主,干酪根碳同位素分布在-31.2‰~-24.8‰;佳木河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类型差,初始氢指数小于200mg/g TOC,以F相烃源岩为主,为腐殖型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分布在-23.6‰~-19.2‰,不具备生油能力。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目前处于成熟演化阶段,风城组烃源岩目前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佳木河组由于埋藏深度大,烃源岩目前处于高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结合油源对比和油气性质对烃源灶的指示,认为玛湖凹陷各个区块及不同层位原油均来自风城组烃源岩,但物性及地化性质有所差异。烃源岩成熟阶段早期生成油质较重的油气远距离运移至凹陷斜坡带和西北缘断裂带,中晚期生成油质较轻的油气近距离聚集于生烃凹陷中心。

朱宁[6](2019)在《环玛湖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成岩作用差异性及其成因》文中指出本论文选取黄羊泉扇三角洲和夏子街扇三角洲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为研究对象,应用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两个扇三角洲百口泉组砂砾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差异的控制因素以及形成机理进行系统分析,取得以下认识:研究工区岩石类型以砾岩和粗砂岩为主,砾石成分包括凝灰岩、花岗岩、霏细岩、玄武岩、变质岩及少量沉积岩,砂岩类型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夏子街扇三角洲储层的成分成熟度高于黄羊泉扇三角洲。根据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特征,共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和7种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区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改造,夏子街扇三角洲和黄羊泉扇三角洲的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夏子街扇三角洲的压实作用强度强于黄羊泉扇三角洲,发育多种碳酸盐胶结物,以方解石和铁方解石为主,此外还发育绿泥石、自生高岭石等粘土矿物,含量相对较低,在局部可见方沸石胶结,溶蚀成分为长石、岩屑和方沸石;黄羊泉扇三角洲以粘土矿物胶结充填为主,可见少量方解石和石英次生加大,以粒间凝灰质杂基溶蚀为主。综合分析,认为百口泉组储层现今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两个扇三角洲不同岩相在差异性成岩改造下,具有不同的成岩演化特征。造成这种成岩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沉积作用、断裂作用以及深部气藏三个方面,其中沉积作用是造成成岩差异的根本原因。岩石的原始物质组成类型和含量决定了胶结物的类型和含量,夏子街扇三角洲成分成熟度较高,粒间杂基含量较少,砾石间为砂泥质成分充填。而黄羊泉扇三角洲粒间杂基含量较高,其成分为凝灰质杂基,使后期压实减孔速度快,粒间剩余孔隙含量低,不利于碳酸盐胶结物沉淀,反而有利于向伊利石、绿泥石、黑云母等矿物转化,同时,夏子街扇三角洲岩屑组分中含有大量的中酸性火山岩、凝灰岩,其中含有大量的钠长石等酸性长石,为方沸石的形成提供了所需的钠离子,而黄羊泉扇三角洲岩石组成中钾元素含量较高,为伊利石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钾离子。断裂和深部气藏也是造成成岩差异性的两个因素。两个扇三角洲都发育碳酸盐胶结物,但是在不同的井区,碳酸盐胶结物的矿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截然不同,其形成机理存在较大差异。夏子街扇三角洲夏9井北断裂井区发育方解石和铁方解石,方解石分布在砂泥界面附近,距离泥岩距离的增加,碳酸盐胶结物的含量减少,碳酸盐胶结物中δ13C值增大,其碳来源为有机质热脱羧形成的CO2,形成于中成岩阶段,与第二期油气充注同期形成,铁方解石分布在相序中部的中粗砂岩岩相中,在成岩早期阶段较纯的湖相地层水中沉淀形成;在玛5井区发育菱铁矿、铁方解石、铁白云石和片钠铝石矿物组合,菱铁矿形成于早成岩阶段,与大气淡水携带的CO2有关;铁方解石、片钠铝石等受无机幔源CO2流体影响,侏罗纪的岩浆活动导致下部地幔熔融体沿着大型走滑断裂上涌形成岩浆喷发,幔源岩浆CO2热流体以深大断裂作为运移通道向上运移。在黄羊泉扇三角洲仅发育方解石胶结物,δ13C值分布范围-54.99‰~-27.04‰,表现为强烈的负偏移,其碳的主要来源为下部气藏中甲烷气沿着艾里克湖断裂向上运移,被高价态的金属离子氧化形成CO2后溶解于地层水产生HCO-离子,最终导致方解石的沉淀。

瞿建华,杨荣荣,唐勇[7](2019)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源上砂砾岩扇—断—压三控大面积成藏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玛湖富烃凹陷下三叠统百口泉组新近发现了我国首个源上大面积连续型砂砾岩油藏群,是对全球"连续型"油气藏研究的新补充,但其成藏机理和模式并不很清楚。为加强对其的理论认识,并为下步勘探提供参考,基于油气生、储、盖、圈、运、保等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并结合油气藏特征,进行了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优质充足的下二叠统风城组碱湖油气来源、规模有效的扇三角洲前缘砂砾岩储层、多重组合的扇三角洲平原致密砾岩、泥岩和断裂封盖保存、沟通良好的高角度断裂输导体系、平缓连续的构造背景奠定了大面积连续成藏的地质基础。在此背景下,高成熟的风城组所生成油气,在切穿烃源灶和储层的高角度压扭性断裂沟通下,优先充注物性相对好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砂岩和砂质细砾岩,并且在地层异常高压促进下,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使得油气成藏表现为大型缓坡浅水扇三角洲沉积控制下的源上扇-断-压三控大面积"连续型"。百口泉组油气藏具有的油质轻且含气、微裂缝广泛发育,以及异常高压等,决定了砾岩储层虽总体低孔低渗,但依旧能够高产。在油源断裂沟通的斜坡区上倾方向,叠合地层异常高压以及扇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砂砾岩的区域是下步有利勘探方向。

陈永波,程晓敢,张寒,李春阳,马永平,王国栋[8](2018)在《玛湖凹陷斜坡区中浅层断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以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开展玛湖凹陷斜坡区中浅层断裂发育特征、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以及断裂对中生界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等研究。研究认为,玛湖凹陷斜坡区中浅层发育两种类型的断层,即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主要活动期为燕山期,平面上分为4级断裂,分别是北西西向—近东西向的Ⅰ级走滑断裂,其形成和三叠纪末以来盆地西北缘断裂带的左行压扭有关;北东向—北北东向的Ⅱ级断裂,为分布在西北缘断裂带—斜坡区交界部的正断层,其形成和断裂带继承性鼻隆顶部拉张作用有关;北西西向Ⅲ级断裂为斜坡区低幅度凸起顶部拉张形成的正断层及差异压实有关;北东向的Ⅳ级断裂可能是低幅度凸起倾末端的拉张环境形成的横张正断层。断裂不但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还具有控藏作用,玛湖凹陷斜坡区中浅层发育2种油气藏类型:断块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圈闭面积大,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勘探潜力巨大。

郭友哲[9](2018)在《玛湖凹陷西斜坡八道湾组一段沉积储层研究及有利区预测》文中提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勘探历史悠久。近年来,玛湖凹陷西斜坡八道湾组日渐成为该区油气勘探的热点。为了深化该区沉积体系、储层发育特征及规律的认识,建立该区侏罗系煤系地层油气富集模式、落实滚动勘探目标,本论文综合利用该区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开展了以古地貌、物源及沉积相带组成为核心的沉积研究和以储层四性关系、测井识别图版和优质储层预测为核心的储层地质研究。取得了以下进展和认识:(1)将八道湾组一段细分为4个砂层组并利用残余厚度法开展了不同时期古地貌恢复,识别出沟槽、低凸、坡折和平台四种古地貌单元,以艾湖15-艾湖9-艾湖14一线分水岭为界,分为夏子街扇、黄羊泉扇两大砂体卸载区,砂体经沟槽输送,在斜坡-平台区卸载。对比古地貌格架与沉积相带展布关系可知,古地貌控制了该区的物源、沉积相带展布。(2)研究区八道湾组一段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广泛发育为特征。结合地震砂地比图和古地貌、古水流、物源数据,对油层段八道湾组一段2砂组(J1b12)进行了精细研究。(3)厘定了研究区储集空间类型及成因。储层的孔隙以原生剩余粒间孔为主(97.9%),粒内溶孔仅占2.1%,胶结物溶蚀作用不明显;孔喉连通性较好,以中小孔喉为主。本区油气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3.4%,平均渗透率为4.71mD,根据中石油碎屑岩储层评价标准其为中低孔中低渗储层。本区储层主要为煤系砂岩、砂砾岩,含丰富的塑性岩屑,制约储层储集及渗流性能的主要地质因素为压实作用。优质储层的发育受成岩影响有限,而受碎屑岩粒度的控制明显,其中粒度较大的粗中砂岩和含砾粗砂岩储层质量最优,进而结合测井信息建立了该区以粒度为核心的储层分类评价模板。(4)研究区油藏具有典型的“下生上储”特征,油藏的形成受控于受油源断裂,而油气的富集受粒度控制。通过地震GR反演,落实了J1b12高效储层发育区;综合考虑油源断裂等关键成藏条件的基础上,优选了4块油气勘探有利区带,累计面积19.1km2。

牟雪江,桑圣江,宋鹏,王蕾[10](2018)在《“玛湖凹陷” 腾“巨龙”——砾岩油区成藏理论和勘探技术创新助推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发现》文中指出2018年1月24日,中国石油与国际石油2017年十大科技进展发布。《砾岩油区成藏理论和勘探技术创新助推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发现》位于榜首,再次成为被关注的热点。在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科技管理部主办、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承办的"第十八届中国石油与国际石油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上,来自石油公司、研究机构、院校的60位院士、教授及专家依据创新性、实用性、突破性、引领性四大原则,认为中国石油立足玛湖凹陷开展砾岩油区成藏理论创新

二、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油田油源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油田油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原油油源解析 ——基于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和分子比值与浓度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实验方法及实验流程
    1.4 GC、GC-MS、GC-IRMS分析条件
    1.5 芳烃定量方法
    1.6 实验样品与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西北缘地质概况和勘探史
    2.2 成藏条件
第3章 玛湖凹陷西斜坡原油来源
    3.1 族组分特征
    3.2 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3.3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地球化学特征
    3.4 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浓度
    3.5 噻吩类和呋喃类化合物化合物组成与浓度
    3.6 油源对比
    3.7 成熟度
        3.7.1 甾、萜烷类成熟度指标
        3.7.2 其他成熟度指标
    3.8 小结
第4章 含油储集岩油气组分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
    4.1 族组分
    4.2 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4.3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地球化学特征
    4.4 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浓度特征
    4.5 油源对比
    4.6 玛湖凹陷西斜坡充注模式
    4.7 小结
第5章 结语与创新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勘探历程回顾
    1.1 地面调查与地震勘探史
    1.2 石油钻探史
    1.3 油气储量增长史
    1.4 油气产量增长史
    1.5 勘探战略领域转移史
2 勘探历程分析
    2.1 南缘地面地质调查与钻探阶段(1954年以前)
    2.2 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和扩展阶段(1955—1977年)
    2.3 东部油气田勘探战略展开阶段(1978—1989年)
    2.4 腹部沙漠油气田快速突破阶段(1990—2002年)
    2.5 盆地富烃凹陷规模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3 勘探重要启示
    3.1 开展盆地早期地面地质调查,发现“共和国石油长子”——克拉玛依油田
    3.2 构建西北缘大逆掩断裂带构造含油模式,拓展克拉玛依油田百里油区
    3.3 确立卡拉麦里山山前凹陷二叠系主力生油地位,打开盆地东部油气勘探新局面
    3.4 探索源外沿梁断控阶状成藏模式,发现腹部陆梁地区一批高效油气藏
    3.5 建立源内自生自储型火山岩气藏成藏模式,发现千亿立方米克拉美丽气田
    3.6 创建凹陷区源上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落实十亿吨级玛湖砾岩大油区
    3.7 构建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模式,实现下组合高探1井勘探历史性突破
4 结论与认识

(3)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控藏作用及深层油气勘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含油气盆地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资料和关键技术
    1.4 创新性认识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准噶尔盆地构造背景及构造单元划分
    2.2 准噶尔盆地沉积地层
第三章 多期构造叠加改造作用
    3.1 准噶尔盆地区域构造不整合面识别及其分布特征
    3.2 准噶尔盆地5个构造-沉积层序叠加及旋回特征
    3.3 噶尔盆地多期构造变形叠加改造作用及其演化特征
第四章 演化阶段及原型盆地
    4.1 原型盆地识别标志
    4.2 不同阶段准噶尔盆地原型及演化
第五章 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对油气藏的宏观控制作用
    5.1 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对油气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
    5.2 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
    5.3 晚期构造变动使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复杂化
第六章 准噶尔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6.1 石炭系深层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6.2 二叠系深层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6.3 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勘探有利区带
主要结论和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烃源岩特征
2 油气不同来源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
3 主力烃源岩风城组的生排烃史与成藏期次
    3.1 风城组生烃史
    3.2 风城组排油史
    3.3 风城组排气史
4 西北缘油气成藏演化过程
5 结论

(5)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油气特征与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路线方法
    1.7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位置
    2.2 构造特征
    2.3 沉积和石油地质特征
        2.3.1 沉积和地层特征
        2.3.2 石油地质特征
        2.3.3 油气勘探历程
    2.4 油气藏分布
第3章 油气特征
    3.1 原油物性特征
    3.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3.2.1 原油族组分特征
        3.2.2 原油碳同位素特征
        3.2.3 原油生物标志物
    3.3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烃源岩特征
    4.1 烃源岩非均质性
    4.2 有机质丰度
    4.3 烃源岩有机相
        4.3.1 烃源岩的有机相分类
        4.3.2 烃源岩测井地球化学评价
    4.4 有机质成熟度
    4.5 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4.5.1 族组成特征
        4.5.2 链烷烃特征
        4.5.3 甾烷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
        4.5.4 萜烷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
        4.5.5 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第5章 典型油气藏解剖及油气成因
    5.1 风城1-乌35 井区
        5.1.1 油藏基本特征
        5.1.2 油气性质空间变化
    5.2 玛131-风南4 井区
        5.2.1 油藏基本特征
        5.2.2 油气性质空间变化
    5.3 艾湖2-玛18 井区
        5.3.1 油藏基本特征
        5.3.2 油气性质空间变化
    5.4 盐北4 井区
        5.4.1 油藏基本特征
        5.4.2 油气性质空间变化
    5.5 油气成因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环玛湖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成岩作用差异性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砂砾岩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2 成岩作用差异性的控制因素
        1.2.3 工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储层岩石组构及岩相组合
    3.1 岩石组构特征
        3.1.1 砾岩类储层
        3.1.2 砂岩类储层
    3.2 岩相及岩相组合特征
        3.2.1 岩相类型
        3.2.2 岩相组合类型
第四章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差异
    4.1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4.1.1 压实作用
        4.1.2 胶结充填作用
        4.1.3 溶蚀作用
    4.2 成岩作用差异性特征
        4.2.1 平面成岩差异性特征
        4.2.2 层内成岩作用差异性
    4.3 成岩作用演化过程及差异
        4.3.1 成岩序列及差异
        4.3.2 成岩演化过程
第五章 成岩作用差异性控制因素及成因
    5.1 岩石组构对成岩差异性的控制
        5.1.1 岩石组分对成岩差异的控制
        5.1.2 岩石结构对成岩差异的控制
    5.2 构造活动对成岩差异性的影响
        5.2.1 断裂与烃源岩对成岩差异的影响
        5.2.2 断裂与深部流体对成岩差异的影响
        5.2.3 断裂与深部气藏对成岩差异性的影响
    5.3 扇三角洲成岩差异性成因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源上砂砾岩扇—断—压三控大面积成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成藏条件与机制
    2.1 优质充足的油气来源
    2.2 规模有效的砂砾岩储层
    2.3 多重组合的封盖保存
    2.4 沟通良好的输导体系
    2.5 平缓连续的构造背景
3 油气成藏模式
4 讨论
    4.1 普遍含气的轻质原油
    4.2 广泛发育与断裂伴生的微裂缝与砾缘缝
    4.3 异常高压
5 结论

(8)玛湖凹陷斜坡区中浅层断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斜坡区中浅层断裂发育特征
    2.1 断裂类型及剖面特征
    2.2 断裂平面展布特征
3 晚二叠世以来断裂活动特征及中浅层断裂形成机制
    3.1 玛湖凹陷及邻区晚二叠世以来断裂活动特征
    3.2 斜坡区中浅层断裂形成机制
4 断裂对中生界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
    4.1 玛湖凹陷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过程
    4.2 斜坡区与断裂相关的油气输导模式
    4.3 斜坡区中浅层油气藏类型
5 结论

(9)玛湖凹陷西斜坡八道湾组一段沉积储层研究及有利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依据
        1.1.1 论文的题目来源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沉积相带展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1.3.2 储层表征、优质储层控制因素及储层分类评价
        1.3.3 优选评价目标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简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地层发育特征
        2.2.2 地层展布特征
第3章 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3.1 地层细分与统层
    3.2 沉积相类型
        3.2.1 辫状河三角洲
        3.2.2 湖泊
    3.3 沉积特征与展布预测
        3.3.1 古地貌控沉作用研究
        3.3.2 井震结合的砂体展布预测
第4章 储层发育规律与评价
    4.1 储层特征
    4.2 主控因素分析
    4.3 储层分类与评价
第5章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5.1 已有油藏分析
    5.2 优质储层预测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玛湖凹陷” 腾“巨龙”——砾岩油区成藏理论和勘探技术创新助推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我为祖国献石油“玛湖”续缘“克拉玛依”做贡献
颠覆传统认识择机再上玛湖, 砾岩油藏的“前世今生”
揭开“玛湖的盖头”, 意义不仅是世界最大砾岩油田
准噶尔盆地
玛湖名片
    ○位置
    ○储量
    ○油藏特性
    ○勘探难题
    ○勘探成果
    ○开发难题
    ○开发方向
    ○目前建产情况
砾岩释义
砾岩分类

四、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油田油源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原油油源解析 ——基于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和分子比值与浓度定量分析[D]. 谷元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2]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与启示[J]. 陈磊,杨镱婷,汪飞,芦慧,张译丹,王鑫,李艳平,李臣. 新疆石油地质, 2020(05)
  • [3]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控藏作用及深层油气勘探[D]. 王彦君. 南京大学, 2020(12)
  • [4]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综述[J]. 刘海艳,李德华.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20(05)
  • [5]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油气特征与成因[D]. 杜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6]环玛湖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成岩作用差异性及其成因[D]. 朱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源上砂砾岩扇—断—压三控大面积成藏模式[J]. 瞿建华,杨荣荣,唐勇. 地质学报, 2019(04)
  • [8]玛湖凹陷斜坡区中浅层断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 陈永波,程晓敢,张寒,李春阳,马永平,王国栋.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6)
  • [9]玛湖凹陷西斜坡八道湾组一段沉积储层研究及有利区预测[D]. 郭友哲.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玛湖凹陷” 腾“巨龙”——砾岩油区成藏理论和勘探技术创新助推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发现[J]. 牟雪江,桑圣江,宋鹏,王蕾. 中国石油企业, 2018(Z1)

标签:;  ;  ;  ;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马北油田油源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