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有线电视》(半月刊)读者服务卡(论文文献综述)
梁玮[1](2010)在《中国期刊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杂志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杂志——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独特的形式,以及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什么是杂志?对社会发展具有何种特殊的作用和影响?说明了杂志媒介及杂志产业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中国期刊的发展历史简述”梳理了我国近、现代期刊自1815年创刊至今的发展历程,并对我国期刊现、当代的发展历史作出重点分析。通过对期刊发展史的分析,认为良好的社会秩序对期刊出版业繁荣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部分“我国期刊出版业当前的发展现状(2008年),以及与国外期刊产业现状的比较”以我国期刊出版业2008年的宏观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期刊业在当前的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我国期刊产业在国内传媒产业中的地位和发展水平,通过数据分析与国内强势传媒产业之间的发展距离。在全球期刊产业发展新趋势的背景下,将我国期刊业的发展水平与部分发达国家的期刊产业进行了横向的比较研究。在国内、外传媒产业的背景之下明晰我国期刊产业市场化水平的现状。论文的最后一个部分:“对制约我国期刊发展因素及发展对策的探讨”在前文论述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期刊出版的产业现状、国情以及相关的出版政策,对制约我国期刊出版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对我国期刊出版业在将来的发展有所建言和裨益。
华汝国[2](2009)在《《读者》杂志战略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媒介技术不断更新、国际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传媒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传媒之间竞争加剧、集体团化发展成为重要潮流、传媒的经营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先进的技术被争相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策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等方面。在社会转型、企业转型都处于较为关键的时期,管理学当中的战略创新理论的运用已成为今天我国传媒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需求。《读者》作为国内发行量最高的文摘杂志,它今天的发展正处于这样一种境况中:一方面,曾经在计划性较强的年代里得到发展,到今天,它已经初具规模,扩张愿望强烈;另一方面,又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灵敏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新环境,在应对危机与把握机遇方面,显得能力不足。本研究基于这样一种判断,展开了针对《读者》杂志战略创新的个案研究。本研究主要运用战略管理学中的个案研究理论框架,对《读者》进行了战略管理层面的考查。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读者》的外部战略环境分析;第二部分为《读者》的内部条件分析;第三部分为《读者》的战略选择与战略创新;第四部分为《读者》的战略实施与战略控制。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考查,完成《读者》的战略创新研究。本研究发现,在总体上,《读者》的发展处于优势大于劣势、危胁大于机遇的战略发展环境中。根据这一结论,本研究认为多元化战略是其今后发展的最佳战略模式。本研究认为,《读者》应形成以多元化发展为中心,集市场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资本战略、国际战略为一体的战略体系,通过改进产品质量、创新管理模式与营销手段、吸收社会资本、汇聚和发挥各种现有优势,开发新的媒介产品、向非媒介领域稳步迈进、开辟国际市场等途径,实现自身的壮大。本研究为《读者》提出了战略创新的系统方案,并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蔡国赞[3](2007)在《野外铝管接头故障的处理方法》文中认为
吴建忠[4](2007)在《模拟电视信号加解扰系统的故障现象及排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向新城[5](2007)在《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与维修》文中认为
刘志刚[6](2006)在《数字接收机电源故障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黎捷[7](2006)在《新闻非线性制作网的建设与维护》文中认为
徐冉[8](2006)在《公共路径失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云[9](2006)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广告心理学研究 ——以《Journal of Advertising》《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广告心理学指导广告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广告学科建构和蓬勃发展的基础,因此,全面系统地把握国际上广告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和趋势有着重大的意义。经过20世纪60、70年代广告心理学的初步发展期,80年代,国际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图式又是怎么样的一幅景象呢?文献综述的结果表明,国内关于80年代广告心理学的研究,目前处于缺失的状态。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取材收录在PsycINFO光盘数据库中的美国两大广告学术期刊《广告杂志》(Journal of Advertising)、《广告研究杂志》(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上关于广告心理学的文献资料,时间长度为1980-1989年,样本量共有325篇,对其标题、关键词、内容、作者人数、作者国别、发表年份进行编码,并在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鉴用传播学理论的5W模式,对80年代国际上对广告心理的研究的概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察。本研究发现:①研究的数量比较均衡,说明80年代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已处于比较稳定的发展水平;②研究按其重视程度依次为受众、研究方法、讯息、媒介、效果、传播者;③美国仍然是稳居第一的广告研究大国,中国80年代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寥寥。本研究还对以上类别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对各个细分类别的研究内容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国际上广告心理学的研究特点形成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李明德[10](2006)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传播学视角来观照文学的传播与接受过程,逐渐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对文学传播过程的研究实质上是针对传播载体展开的,因此,作为文学重要传播载体的文学期刊便从文学研究的隐性因子转而跃升到显性位置。探寻当下文学期刊的现在时,焦点主要是其面临的困境及其造成困境的原因和未来出路,这不仅是笔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直接动因,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文学期刊作为纸质媒介的代表对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传播、接受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试图从传播学视角对文学期刊重新进行审视,在梳理其演变过程的同时实现对当代文学历史进程的观照。 论文将文学期刊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命题来提出,一则是为了呼应文学传播学这一新的研究课题,更深的意图在于把握当代文学在传播力量的影响下由外及内的变化。当下对文学期刊这一研究课题的展开,多从现象和具体的文本出发,研究成果大多还停留在现象分析阶段,而本文对文学期刊的研究则直接从其本体切入,围绕文学期刊的本体、流变及趋向三个重大问题结构全文。行文上打破时间序列上的线性叙述,以内在变化为纲领,将论文串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论述文学期刊的双重身份为出发点,通过对单一身份到双重身份的变迁事实的再次指证和确认,将涉及文学期刊本体问题的“身份”给予界定,进而深入文学期刊内部,对其生产力问题以及功利与唯美纠结的场域进行理论阐述,其中关于文学期刊的生产力问题既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的生产与消费理论中得到启发,也是文学期刊迈向产业化必将面临的现实议题,是衡量文学期刊发展变化的一个可量化指标,由此衍生出一个重要观点:文学期刊的生产力是物质与精神同体的生产力。精神性的生产力是文学期刊所体现的社会职能、审美功能等,是掩藏在文学期刊文学性内部的隐性效应;而物质性生产力是文学期刊所体现出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显性的数值关系。精神性的生产力着眼于价值判断,而物质性生产力则更多地体现出数值衡量。在文学期刊的发展场域中,着眼点放在对其体制、机制、生产、消费等环节的剖析上,而关于文学期刊的商品化和商品化的文学期刊所引发的审美倾斜则是作为核心问题来提出,通过对文学期刊“审美试验”的分析来阐明审美观的衍变轨迹。对上述问题厘清的过程,就是依赖逻辑推理和
二、《中国有线电视》(半月刊)读者服务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有线电视》(半月刊)读者服务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期刊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外文摘要 |
一、引言 |
二、绪论:杂志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
1.杂志反映文化、杂志改变时代 |
2.影响还是交互 |
3.期刊杂志的社会(文化)影响力及其与社会(文化)的交互作用 |
(1) 杂志与政治 |
1) 杂志的政治影响 |
2) 政治对杂志的影响 |
(2) 杂志与社会文化 |
1) 杂志的文化影响 |
2) 文化对杂志的影响 |
4.杂志产业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
5.结论 |
三、中国期刊的发展历史简述 |
1.中国近、现代期刊发展历史简述(1815-1948) |
(1) 外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报刊暨中文杂志的起源 |
(2) 国人自办报刊暨我国近代杂志的开拓时期 |
(3) 划时代的转变——"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现代杂志 |
2.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现、当代期刊的发展历史概述 |
四、我国期刊出版业当前的发展现状(2008年),以及与国外期刊产业现状的比较 |
1.我国期刊出版业当前的发展现状(2008年) |
(1) 期刊出版规模(种数和印数)现状及分析 |
(2) 我国期刊产业(市场化水平)当前的整体状况分析 |
(3) 传统期刊出版模式与新媒体 |
2.全球期刊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与国外期刊产业现状的比较分析 |
(1) 全球期刊产业大趋势 |
1) 国际化、全球化 |
2) 资本化、集团化 |
3) 新媒体、数字化 |
4 )细分化、小众化 |
(2) 我国期刊产业与发达国家期刊产业之间的横向比较 |
1) 从期刊出版规模与报业的对比来看 |
2) 从期刊产业总体规模来看 |
3) 从发行/广告收入比来看 |
4) 从期刊广告收入占传媒业广告收入的比重来看 |
3.结论 |
五、对制约我国期刊发展因素及发展对策的探讨 |
1.当前制约我国期刊出版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
2.我国期刊未来发展的途径及对策分析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1:正文表格索引 |
附录2:正文图表索引 |
附录3:杂志网站截图 |
(2)《读者》杂志战略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二、研究的现状 |
(一) 媒介战略管理研究 |
(二) 有关《读者》的研究 |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限制 |
第二章 《读者》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
一、《读者》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
(一) 政治法律环境 |
(二) 经济环境 |
(三) 技术环境 |
(四) 社会环境 |
(五) 国际环境 |
二、《读者》产业环境分析 |
(一) 竞争对手 |
(二) 产业链中的关键方 |
第三章 《读者》内部条件分析 |
一、《读者》现有的资源 |
(一) 品牌 |
(二) 人力资源 |
(三) 财力 |
(四) 管理 |
二、《读者》产品分析 |
(一) 产品质量 |
(二) 产品的市场定位 |
(三) 产品的生命周期 |
(四) 产品组合 |
三、《读者》市场分析 |
(一) 竞争力 |
(二) 经济效益 |
第四章 《读者》的战略选择与战略创新 |
一、《读者》的战略选择 |
(一) 《读者》的 SWOT分析 |
(二) 战略选择 |
二、《读者》的战略创新 |
(一) 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
(二) 战略创新 |
第五章 《读者》的战略实施与控制 |
一、《读者》的战略实施 |
(一) 体制与管理的优化 |
(二) 强化领导者的领导作用 |
(三) 加强媒体文化建设 |
二、《读者》的战略控制 |
(一) 战略控制的必要性 |
(二) 战略控制的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模拟电视信号加解扰系统的故障现象及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 模拟电视加解扰系统介绍 |
2系统常见故障现象与排除 |
2.1系统故障 |
2.1.1视频信号发生器 |
2.1.2中心控制器 |
2.2频道故障 |
2.2.1图像扭曲、抖动或不解扰 |
2.2.2图像发白 |
2.2.3无图像 |
2.2.4图像闪烁 |
(5)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与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1 绘好线路图和有线区域图 |
2 做好常规维护、测试 |
3 系统内故障维修 |
(8)公共路径失真(论文提纲范文)
预防措施: |
(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广告心理学研究 ——以《Journal of Advertising》《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相关的研究回顾 |
1.2.1 书籍 |
1.2.2 期刊文章 |
1.2.3 学位论文 |
2 研究方法 |
2.1 内容分析的资料来源 |
2.2 编码 |
2.2.1 研究方法编码 |
2.2.2 研究领域编码 |
2.2.3 研究背景编码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关于研究方法 |
3.1.1 研究方法的改善 |
3.1.2 测试方法的比较 |
3.1.3 新的研究方法 |
3.1.4 其他 |
3.2 关于传播者 |
3.3 关于受众 |
3.3.1 在市场上以消费者身份存在的受众 |
3.3.2 在媒介中接触的传媒受众 |
3.3.3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社会成员个体 |
3.4 关于讯息 |
3.4.1 关于代言人 |
3.4.1.1 关于代言人的性别 |
3.4.1.2 关于代言人的身份、地位 |
3.4.1.3 关于代言人的年龄 |
3.4.2 关于幽默 |
3.4.3 关于性诉求 |
3.4.4 关于比较广告 |
3.4.5 关于潜意识 |
3.4.6 关于时间 |
3.5 关于广告媒介 |
3.5.1 电视媒体 |
3.5.1.1 对电视节目/广告的内容分析 |
3.5.1.2 电视媒体的收看情况研究 |
3.5.1.3 儿童电视广告的理解和认知 |
3.5.1.4 电视的效果、影响和有线电视的研究 |
3.5.1.5 其他 |
3.5.2 印刷媒介 |
3.5.2.1 杂志媒体 |
3.5.2.2 其他印刷媒介 |
3.5.2.3 广播媒体 |
3.5.2.4 其它内容 |
3.6 关于研究者和研究机构 |
3.6.1 研究者国别比较 |
3.6.2 研究者人数 |
3.6.3 研究者所属机构 |
4 综合讨论 |
5 总结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文学期刊的外围生态环境 |
二、文学期刊研究的段落划分及与其有关的几个关键问题 |
三、文学期刊的理论品格及其性质 |
第一部分 文学期刊本体论 |
第一章 文学期刊传播与生产的双重身份确认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的传媒品格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类别划分 |
第三节 技术力量对文学期刊的影响 |
第二章 功利与唯美纠结的场域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经营性质的确立 |
第二节 艰难的体制创新 |
一、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一元化体制 |
二、变化中的痛苦选择:从一元到多元 |
三、在文学法则与市场法则的夹缝中艰难前行 |
第三节 管理模式的有效尝试 |
第三章 文学期刊的生产力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生产力的确认 |
一、文学生产力的确认 |
二、文学期刊生产力内涵分析 |
三、文学期刊的发展必须兼顾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主体性 |
一、文学期刊主体性的三个层面 |
二、生产层因素 |
三、外围层因素 |
第三节 文学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
一、主编的更替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二、办刊宗旨的变动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三、作家资源储备断裂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四、体制与机制以及经济分配关系的改变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四章 审美理想的摇摆与归位 |
第一节 文学期刊与文学奖 |
一、文学期刊自身设奖是其审美追求的体现 |
二、文学期刊的审美特征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审美试验 |
一、审美试验类型 |
二、文学期刊的审美变化 |
第三节 从文学的泛审美到文学期刊的泛审美 |
第四节 审美的倾斜与归位 |
第二部分 文学期刊流变论 |
第一章 结构体系下的文学期刊 |
第一节 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地位、功能及作用 |
一、作协对文学期刊的影响 |
二、文学期刊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
三、文学期刊政治职能的形成及其原因 |
四、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价值评判 |
第二节 一统时期文学期刊的困境 |
一、意识形态与文学期刊的紧密关系 |
二、文学期刊的调整及其特点 |
第三节 17年时期的《人民文学》 |
一、从《发刊词》说起 |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风格的展现 |
三、审美风格的演变 |
四、虚拟的权力与权力的颠覆 |
第二章 文学期刊的转折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的勃兴 |
一、文学期刊逐渐回归自我 |
二、文学期刊本体功能的发挥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产业化改革 |
一、文学期刊对文学失去热情,改革迟缓 |
二、文学期刊的第二次转型 |
第三节 文学期刊困境的追问及对策 |
一、困境的实质 |
二、文学期刊市场化及其负面效应 |
第三章 解构体系下的文学期刊 |
第一节 文学期刊无产化趋势加剧 |
一、文学期刊经费窘况 |
二、文学期刊自救之策 |
三、文学期刊在商业化支配下的主体彰显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越界与扩容 |
一、文学及文艺学科的越界与扩容 |
二、文学期刊的“改版试验” |
第三节 文学期刊经营策略的调整 |
一、改变销售策略,理顺销售渠道 |
二、由单一化经营向综合化方向拓展 |
三、开展广告业务,尝试产业化运营 |
第四节 体制及机制改革 |
一、改变经营观念,从人事和分配制度入手进行体制改革 |
二、寻找体外资本的介入与运作,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
三、转变经营机制,探索期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
第五节“改版”的正态效应与负面影响 |
一、文学期刊发展的几个重大转变 |
二、另类“改版”的警示意义 |
第六节 消费社会文学期刊的尴尬境遇 |
一、消费文化盛行对文学期刊的影响 |
二、文学期刊的应对举措 |
第三部分 文学期刊趋向论 |
第一章 文学职能及作家身份 |
第一节 文学被边缘化还是文学的职能被边缘化 |
第二节 文学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移与置换 |
第三节 文学内部的流变与职能的发挥 |
第四节 文学叙述主体身份的变迁与分化 |
一、作家身份确认 |
二、创作主体的变迁使得媒体对文学的干预加强 |
第二章 文学期刊的走向与前瞻 |
第一节 文学期刊格局的变化 |
第二节 纯文学期刊的文化品格及审美品格的重建 |
第三节 消费时代通俗文学期刊的市场潜能 |
第四节 创作主体在文学期刊变革中的作用 |
第三章 文学期刊对文学的仿生成像与超越 |
第一节 传媒从工具理性向功能主体的转换 |
一、传媒对文学的演变过程 |
二、传媒对文学的双重影响 |
三、传媒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意义 |
第二节 文学期刊与文学的关系演进 |
第三节 文学期刊塑造文学经典的能力质疑 |
第四节 文学期刊期待第三次复兴 |
结语 从文学期刊的擅变看当代文学的演进 |
主要参考书目 |
读博以来(2003.9-2006.4)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写在最后(代致谢) |
附录 |
附录1:当代主要文学期刊创办年代 |
附录2: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来源期刊及出版社 |
附录3: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作品及来源期刊、出版社 |
附录4:1978-2000年全国文学奖获奖作品来源期刊及出版社 |
附录5:“茅台杯”人民文学奖获奖作品 |
四、《中国有线电视》(半月刊)读者服务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期刊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梁玮. 兰州大学, 2010(12)
- [2]《读者》杂志战略创新研究[D]. 华汝国. 兰州大学, 2009(01)
- [3]野外铝管接头故障的处理方法[J]. 蔡国赞. 中国有线电视, 2007(23)
- [4]模拟电视信号加解扰系统的故障现象及排除[J]. 吴建忠. 中国有线电视, 2007(16)
- [5]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与维修[J]. 向新城. 中国有线电视, 2007(05)
- [6]数字接收机电源故障1例[J]. 刘志刚. 中国有线电视, 2006(17)
- [7]新闻非线性制作网的建设与维护[J]. 黎捷. 中国有线电视, 2006(14)
- [8]公共路径失真[J]. 徐冉. 中国有线电视, 2006(08)
- [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广告心理学研究 ——以《Journal of Advertising》《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为例[D]. 黄云. 厦门大学, 2006(01)
- [10]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D]. 李明德. 兰州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