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咪替丁的应用进展

西咪替丁的应用进展

一、西咪替丁的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祁冠聪,谢冰,郭爱萍[1](2021)在《西咪替丁联合双歧杆菌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西咪替丁联合双歧杆菌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60例NEC患儿,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治疗, 观察组采用西咪替丁联合双歧杆菌治疗, 均治疗7 d。观察两组治疗7 d后的临床疗效,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情况。结果治疗7 d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 29/30)高于对照组(73.33%, 22/30), P<0.05。治疗7 d后, 两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 两组CD3+、CD3+/CD4+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CD8+水平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NEC采用西咪替丁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效果确切, 能减轻患儿炎症水平, 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 改善免疫功能。

彭佳,何鑫,王阳洋,李昕[2](2021)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电子数据库,纳入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组患儿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或西咪替丁单一治疗),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19年12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纳入18篇文献,共1 613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复方甘草酸苷或西咪替丁单一治疗比较,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可以显着提高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OR=5.58,95%CI=3.88~8.03,P<0.000 01),并明显缩短紫癜症状消失时间(MD=-3.87,95%CI=-4.26~-3.48,P<0.000 01)、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MD=-2.97,95%CI=-3.53~-2.41,P<0.000 01)和住院时间(MD=-4.70,95%CI=-7.29~-2.12,P=0.000 4),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0.60~1.77,P=0.92)。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缩短紫癜症状消失时间、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较好。受纳入研究质量所限,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贾艳萍,谢秀春,贾毛毛,马丹阳,罗世杰,冯爱民[3](2020)在《生大黄粉治疗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生大黄粉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新生鼠肠组织中胃动素(MTL)和促胃液素(GAS)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为临床应用生大黄粉治疗新生儿NEC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72只新生2d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西咪替丁组,生大黄粉大、中、小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立NEC模型,同时按要求予药物治疗,第4天空腹颈椎脱臼处死,取回盲部近端肠组织做病理切片,剩余肠组织制成组织匀浆,用于检测肠组织MTL及GAS含量。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生大黄粉治疗组MTL升高、GAS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咪替丁组比较,生大黄粉治疗组中MTL表达高于西咪替丁组,GAS表达低于西咪替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大黄粉各剂量组之间比较,MTL、GAS表达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大黄粉能够降低新生大鼠NEC模型肠损伤程度,且效果优于西咪替丁。

李晓琰,葛国岚[4](2020)在《康复新液联合西尼替丁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西尼替丁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医院收治的14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70例与观察组70例,对照组施以西咪替丁,0.2g/次,3次/d,连续治疗7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康复新液治疗,将浸透5 m L的康复新液用医用脱脂棉球贴敷于溃疡患处,3次/d,饭后清洁口腔后使用,用药后半小时禁食、禁止漱口,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愈40例,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7%(69/70),对照组治愈33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8.57%(62/70)(P <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以(P>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较治疗前两组均有改善(P <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溃疡愈合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西尼替丁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显着的临床效果,可减轻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值得推广。

宋均亚[5](2020)在《儿童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及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临床和文献资料,探讨HSP患儿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初步构建预测HSP患儿发生肾损害(HSPN)风险概率的模型。2.结合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及实验验证的方法,探究消风散治疗HSP的分子机制。方法:1.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HSP患儿,制定观察表,记录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随访尿检结果,将患儿分为肾损害组(HSPN组)和非肾损害组(NHSPN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HSP患儿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2.检索中文(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筛选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儿童HSPN危险因素的文献。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根据纳入文献的异质性检验,分别选用固定或随机模型,对危险因素的效应量进行合并分析。用漏斗图和Egger’s检验评价发表偏倚。3.将临床研究与文献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建立HSPN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来评价模型预测效能。4.分析HSP患儿临床用药规律,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分别筛选消风散和HSP的相关靶点,从药物-基因-疾病的多维网络角度,探索消风散治疗HSP的作用机制。根据网络药理学结果设计动物实验,观察消风散治疗HSP大鼠的疗效,并对分析结果中的关键靶点进行验证。结果:1.本研究共227例HSP患儿完成随访。结果表明,HSP好发于寒冷季节,男性多于女性,以学龄期儿童为主,感染为主要诱因;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症状、肾损害发生率依次为84.14%、49.34%、40.53%、29.52%;中医证候以风热伤络证(29.52%)和湿热痹阻证(49.78%)为主,且患儿多伴瘀血(48.02%)表现;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8岁(OR:2.396,95%CI:1.217~4.718)、皮疹反复≥4周(OR:3.387,95%CI:1.688~6.796)、ALB(OR:0.876,95%CI:0.800~0.959)、Cys-C(OR:76.450,95%CI:3.987~1466.091)和湿热夹瘀证(OR:2.309,95%CI:1.186~4.495)是影响HS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共筛选出文献39篇,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均有明确的HSP及HSPN的诊断标准和随访时间,共计6892名患儿,其中HSPN患儿2543例,文献NOS评分6~8分。在30项危险因素中,年长儿(OR:0.466,95%CI:0.329~0.602)、紫癜持续(OR:3.860,95%CI:2.713~5.493)、紫癜反复(OR:3.455,95%CI:2.665~5.268)、复发(OR:3.104,95%CI:1.648~5.847)、腹痛(OR:1.493,95%CI:1.167~1.911)、严重腹痛(OR:2.036,95%CI:1.103~3.760)、消化道出血(OR:2.025,95%CI:1.736~2.363)、神经系统受累(OR:4.694,95%CI:1.492~14.766)、肥胖(OR:3.436,95%CI:2.404~4.910)、C3降低(OR:2.251,95%CI:1.569~3.227)、ALB(OR:-0.270,95%CI:-0.406~-0.135)、TC(OR:0.597,95%CI:0.200~0.995)及ASO阳性(OR:2.651,95%CI:1.101~6.384)与HSPN相关(P<0.05)。3.根据临床和文献研究结果,以年龄≥8岁、腹痛、消化道出血、皮疹反复≥4周、复发、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为参数,共建立了4个预测模型。通过比较AUC发现,随着模型内参数的增加,AUC逐渐加大。最终,最精确的预测模型包含了年龄、皮疹反复≥4周、复发、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6个因素,其AUC为0.862(95%CI:0.809~0.916),敏感性为70.15%,特异性为89.38%。4.临床分析表明,消风散为治疗HSP的主方之一。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消风散的64个活性成分作用于25个靶基因,关键靶点包括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环氧合酶-2(PTGS2)、趋化因子2(CCL2)和白介素1B(IL-1B)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93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1条信号通路(P<0.05,FDR<0.05),与HSPN相关的主要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NF-k B信号通路等。5.动物实验表明,消风散能够减少HSP大鼠蛋白尿,减轻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减少血清IL-6和IL-1B的表达。结论:1.临床分析表明,年龄≥8岁、皮疹反复≥4周、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是HSPN的独立危险因素。2.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年长儿,出现紫癜持续、紫癜反复、复发、腹痛、严重腹痛、消化道出血、神经系统受累、肥胖、C3降低、ALB、TC及ASO阳性等表现者,应注意肾损害的发生。3.基于临床和文献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初步构建了一个预测HSP发生肾脏受累风险概率的模型,该模型纳入了年龄、皮疹反复≥4周、复发、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共6个因素,以列线图的形式表现出来。4.消风散以多组分、多靶点和多环节的方式,有效治疗HSP。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OD2介导的MAPK和/或NF-k B信号通路,调控IL-6、TNF、IL-1B、CCX2等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贾艳萍[6](2020)在《生大黄对新生SD大鼠NEC模型肠组织中MTL及GAS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将生大黄应用于新生SD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通过监测新生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肠组织病理评分、损伤肠组织中胃动素(motilin,MTL)和胃泌素(gastric,GAS)含量,评价生大黄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为该疗法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实验选用新生3日龄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各12只:空白对照组(A组),仅接受人工喂养,不予特殊处理;剩余的60只新生鼠分为:模型组(B组)、西咪替丁组(C组)、高剂量生大黄组(D组)、中剂量生大黄组(E组)、低剂量生大黄组(F组),采用人工喂养+缺氧90s、复氧10min、4℃冷刺激+注射脂多糖(LPS)法建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造模同时,模型组(B组)给予0.9%NaCl注射液治疗,西咪替丁组(C组)给予西咪替丁混悬液0.01mg/kg·次,高剂量组(D组)、中剂量组(E组)、低剂量组(F组)分别给予生大黄1.32mg/kg·次、0.66mg/kg·次、0.33mg/kg·次,均0.1ml/次,3次/日,连续3天。分别在每日同一时间窗评估新生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各实验组动物在末次喂养后禁食12h,于第4天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取损伤肠组织行HE染色,肠组织病理评分,通过检测肠组织MTL和GAS含量水平的变化,观察生大黄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治疗效果。结果:1.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B、C、D、E、F组造模后出现活动减少,喂养困难;缺氧后出现烦躁、抽搐、呼吸急促、紫绀。复氧后D、E、F组恢复自主活动需几十秒至1分钟,B、C组约需3min;冷刺激后D、E、F组肤色恢复不足1分钟,B、C组需2-3分钟。治疗后各组间体重增长情况比较:A>E>D>F>C>B(P<0.05)。2.HE染色:A组肠组织结构完整,腺体排列规则,黏膜层、黏膜下层无明显充血水肿;B组、C组肠组织损伤严重,肠绒毛变性、水肿,腺体排列紊乱,黏膜下层和固有层重度分离,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D组、E组、F组肠组织结构相对整齐,肠绒毛轻度充血水肿,黏膜下层和固有层轻度分离,偶见炎性细胞浸润。3.肠组织病理评分:与A组相比,B组NEC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B组相比,D、E、F组评分明显下降(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C组相比,D、E、F组评分降低(P<0.05);D、E、F组间比较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4.新生鼠MTL及GAS含量变化:与模型组比较,生大黄(大、中、小剂量)治疗组MTL升高、GAS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咪替丁组比较,生大黄治疗组中MTL表达高于西咪替丁组,GAS表达低于西咪替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大黄各剂量组之间比较,MTL、GAS表达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大黄可通过促进MTL表达、抑制GAS表达,降低新生大鼠NEC模型肠损伤程度。

刘梦飞[7](2020)在《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戊己丸是中医学经典方剂之一,由黄连、白芍(炒),吴茱萸(制)按6:6:1的比例组成,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胃溃疡和肠易激综合症。本研究采用熔融制粒法制备了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WJGP),综合微丸的粘附性能、漂浮性能以及溶出性能筛选了制剂的处方,并选择粘附材料用量(X1)、漂浮材料用量(X2)、卡波姆(CP)与羟丙甲纤维素(HPMC)的比例(X3)三个因素进行星点设计实验,得出最佳处方为:含药量35%,粘合剂(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用量35%,粘附材料(卡波姆934、HPMC K100M)用量21.64%,漂浮材料(碳酸氢钠)用量8.00%,卡波姆934:HPMC K100M 3:4。对微丸的包衣工艺进行优化,最优包衣处方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水分散体(Eudragit NE30D)为包衣材料,包衣浓度10%,包衣增重10%,滑石粉用量30%。最终处方优化后的WJGP具有胃粘膜粘附特性,体外组织留存量达85.4±1.29%,微丸可以在人工胃液中1min内起漂,且8小时后具有88.6±1.33%的漂浮率。另外,由于体内良好的粘膜粘附性,WJGP可以在胃中停留6-8小时。家兔分别灌胃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与戊己丸,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符合单室模型,能显着增加平均驻留时间,消除半衰期,药时曲线下面积,以戊己丸为参比制剂,小檗碱相对生物利用度达到260.16%,芍药苷相对生物利用度达到291.47%。这可能是由于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增加了药物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了WJGP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分别探讨了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WJGP)抗乙醇型大鼠胃溃疡和抗乙酸型大鼠胃溃疡的药效学作用机制。建立的乙醇诱发大鼠胃溃疡模型出现了急性胃损伤,乙酸型大鼠胃溃疡模型出现了慢性胃粘膜损伤,西咪替丁和WJGP各剂量的治疗均有效改善了大鼠的临床症状,降低了溃疡指数,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的水平、IL-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促进溃疡的愈合。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中剂量组效果与西咪替丁相当,且药效强于同剂量的戊己丸。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WJGP抑制NF-κBp65的核易位,从而抑制蛋白表达。结果表明WJGP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可能与通过NF-κB途径改善抗氧化和抗炎状态有关。

宋佳兴[8](2020)在《自拟悦脾汤治疗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导师经验方悦脾汤对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为中医药治疗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提供切实有效的治疗思路及方案,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杨昆主任医师门诊就医,符合纳入标准的儿童78例。根据随机对照分组原则,按照1:1的比例,以患儿就诊顺序的单双号,单数为治疗组,双数为对照组,平均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最终治疗组脱落1例,完成试验38例,对照组脱落2例,完成试验37例。治疗组予口服导师经验方悦脾汤免煎制剂,对照组予口服西咪替丁、维生素C、双嘧达莫,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填写中医证候积分量表,随访2月,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及复发率。结果:1.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症状P<0.05,说明口服悦脾汤免煎制剂和口服西咪替丁、维生素C、双嘧达莫在治疗本病本证的皮疹、腹部胀满、脘闷纳差、口腻或口苦、大便方面均有疗效。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各症状P<0.05,说明口服悦脾汤免煎制剂在治疗本病本证的皮疹、腹部胀满、脘闷纳差、口腻或口苦、大便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西咪替丁、维生素C、双嘧达莫。治疗组共有38例患儿,其中治愈患儿有13例,显效患儿有13例,有效患儿有9例,无效患儿有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共有37例患儿,治愈患儿有5例,显效患儿有10例,有效患儿有16例,无效患儿有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3.78%,P<0.05,说明口服悦脾汤免煎制剂治疗本病本证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西咪替丁、维生素C、双嘧达莫。2.复发率比较:治疗组35例患儿中,共有2例患儿复发,复发率为5.71%;对照组31例患儿中,共有9例患儿复发,复发率为29.03%,P<0.05,说明口服悦脾汤在降低本病复发率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西咪替丁、维生素C、双嘧达莫。3.安全性: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说明本试验所选用的中药及西药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导师经验方悦脾汤治疗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湿热内蕴证疗效确切且安全,在治疗皮疹、腹部胀满、脘闷纳差、口腻或苦、大便方面的疗效,以及在降低本病复发率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西咪替丁、维生素C、双嘧达莫的疗效。

文丹凤[9](2020)在《桑银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肺经郁热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初步观察桑银汤的中药配方颗粒剂与水煎汤剂两种不同剂型在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肺经郁热证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为临床使用中药配方颗粒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1-2020.1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的儿科门诊部就诊的3-14岁患儿,并且符合纳入标准。最终纳入病例80例,运用随机数字法按1:1比例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桑银汤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桑银汤水煎汤剂治疗,疗程为2周。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并于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紫癜再发情况。结果:(1)本试验纳入80例,脱失1例,实际完成79例并纳入统计。(1)患儿的平均年龄是7.66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和年龄的分布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1)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各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的分布上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1)对照组与试验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在改善患儿各主、次症上均有明显疗效(P<0.01)。(1)两组组间治疗后对比:两组在改善主、次症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疗效评价比较:对照组患儿痊愈率72.5.6%,数值上高于试验组的71.8%,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均为100%。(7)皮疹复发率比较:停药4周后,对照组皮疹复发率为7.5%,试验组皮疹复发率为5.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不同剂型在预防紫癜皮疹复发方面无明显差异。(8)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两组均有较好疗效,两种剂型的疗效无显着差异,安全性好,中药配方颗粒与水煎汤剂的治疗效果相当,提示中药配方颗粒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张亭[10](2019)在《双歧杆菌联合西咪替丁治疗NEC患儿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加用双歧杆菌(0.5~1.0 g,tid)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联合西咪替丁(5 mg/kg,qd)治疗,两组均持续用药7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免疫功能、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治疗后细菌总数、杆菌总数、球菌总数、杆球菌比值、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双歧杆菌联合西咪替丁治疗NEC患儿的疗效显着,可有效增加肠道有益菌群数目,增强免疫功能,安全性良好。

二、西咪替丁的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咪替丁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1.5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与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临床总有效率:
        2.4.2 紫癜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4.3 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
        2.4.4 住院时间:
        2.4.5 不良反应发生率:
        2.4.6 发表偏倚:
        2.4.7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3)生大黄粉治疗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剂和仪器
    1.2?动物与分组
    1.3?方法
        1.3.1?人工喂养
        1.3.2缺氧、复氧及冷刺激
        1.3.3 LPS
        1.3.4?药物治疗
        1.3.5?组织病理评分标准
        1.3.6?肠组织GAS、MTL含量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一般情况及体质量变化
        2.1.1一般情况
        2.1.2 各组实验前后NEC动物体质量比较
    2.2?新生鼠肠组织HE染色病理学改变
    2.3?不同干预方式对NEC动物模型病理评分的比较
    2.4各组肠组织匀浆中MTL、GAS含量比较
3?讨论

(4)康复新液联合西尼替丁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1.4.2 观察组
    1.5 观测指标
    1.6 疗效标准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疼痛评分(VAS)比较
    2.3 溃疡愈合时间
3 讨论

(5)儿童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及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和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1 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危险因素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HSP发生肾损害风险的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
        3.1 基于不同参数的预测模型的建立及筛选
        3.2 预测模型的呈现
    4 讨论
        4.1 中医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4.2 HSP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4.3 HSPN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
        4.4 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 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分子机制研究
    1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消风散治疗HSP的分子机制研究
        1.1 方法
        1.2 结果
    2 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药效学研究及关键靶点的实验验证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3.1 消风散的组方思路
        3.2 消风散能有效治疗HSP,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k B等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相关
        3.3 创新性与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附录2 各危险因素与HSPN相关性的森林图
    附录3 亚组分析森林图
    附录4 发表偏倚的漏斗图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6)生大黄对新生SD大鼠NEC模型肠组织中MTL及GAS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NEC的中医概况
        1.1 NEC的中医病名
        1.2 NEC病因病机认识
        1.3 中医学对NEC的治疗
    2 西医对NEC的探索与研究
        2.1 流行病学
        2.2 NEC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2.3 NEC诊断
        2.4 治疗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仪器
        1.3 实验主要试剂及用品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NEC动物模型建立
        2.3 主要药品配制
        2.4 药物治疗
        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2.6 检测指标与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
        4.2 新生鼠肠组织HE染色病理学改变
        4.3 肠组织病理学评分
        4.4 新生鼠肠组织匀浆中MTL、GAS含量比较
    5 讨论
        5.1 关于NEC模型的建立
        5.2 关于实验指标的选择
        5.3 关于生大黄对NEC治疗作用的讨论
        5.4 关于西咪替丁对NEC治疗作用的讨论
        5.5 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戊己丸简介
        1.1.1 戊己丸方源
        1.1.2 戊己丸药方组成
        1.1.3 戊己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1.3.1 镇痛抗炎作用
        1.1.3.2 抗消化性溃疡
        1.1.3.3 抗肠易激综合征
        1.1.3.4 改善胃肠运动
        1.1.4 戊己丸剂型研究进展
        1.1.4.1 戊己滴丸
        1.1.4.2 戊己安中散
        1.1.4.3 戊己双层片
        1.1.4.4 戊己胃漂浮缓释片
        1.1.4.5 戊己胃漂浮微丸
    1.2 胃溃疡研究进展
        1.2.1 胃溃疡发病原因
        1.2.1.1 中医分析胃溃疡
        1.2.1.2 现代医学分析胃溃疡
        1.2.2 建立胃溃疡模型的方式
        1.2.2.1 乙醇型胃溃疡
        1.2.2.2 乙酸型胃溃疡
        1.2.2.3 水浸-束缚型胃溃疡
        1.2.2.4 幽门结扎型胃溃疡
        1.2.2.5 幽门螺杆菌感染型胃溃疡
        1.2.3 治疗胃溃疡的药物
        1.2.3.1 酸抑制剂
        1.2.3.2 质子泵抑制剂
        1.2.3.3 H_2受体拮抗剂
        1.2.3.4 胃粘膜保护剂
        1.2.3.5 中药复方制剂
        1.2.3.6 胃动力药
        1.2.3.7 其他
    1.3 胃滞留给药系统分类
        1.3.1 胃漂浮给药系统
        1.3.2 胃粘附给药系统
        1.3.3 药物膨胀给药系统
        1.3.4 药物沉降给药系统
        1.3.5 几种机制协同给药系统
    1.4 胃滞留给药系统制剂评价方法
        1.4.1 胃滞留给药系统的体外评价
        1.4.1.1 胃漂浮型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
        1.4.1.2 胃粘附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
        1.4.1.3 药物膨胀给药系统
        1.4.2 胃滞留给药系统的体内评价
        1.4.2.1 γ-闪烁扫描法
        1.4.2.2 .X-射线示踪法
        1.4.2.3 胃镜检查法
        1.4.2.4 超声波检查法
        1.4.2.5 动物实验法
    1.5 胃滞留制剂常用材料
        1.5.1 蜡质材料
        1.5.2 起泡材料
        1.5.3 膨胀材料
        1.5.4 粘附材料
        1.5.5 其他材料
    1.6 立题依据
第二章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戊己丸提取物的制备
        2.2.2 戊己丸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2.1 色谱条件
        2.2.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2.4 精密度试验
        2.2.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2.2.2.6 稳定性试验
        2.2.3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载药丸芯的制备
        2.2.3.1 粘合剂用量的考察
        2.2.3.2 粘合剂比例的考察
        2.2.3.3 粘附材料种类的考察
        2.2.3.4 粘附材料比例的考察
        2.2.3.5 粘附材料用量的考察
        2.2.3.6 漂浮材料种类的考察
        2.2.3.7 漂浮材料用量的考察
        2.2.3.8 戊己丸载药丸芯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
        2.2.4 包衣处方考察
        2.2.4.1 包衣增重考察
        2.2.4.2 包衣液浓度考察
        2.2.4.3 抗黏剂用量考察
        2.2.5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评价指标
        2.2.5.1 溶出性能
        2.2.5.2 粘附性能
        2.2.5.3 漂浮性能
        2.2.5.4 体内组织留存量的测定
        2.2.5.5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含量测定
    2.3 实验结果
        2.3.1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载药丸芯实验结果
        2.3.1.1 粘合剂用量
        2.3.1.2 粘合剂比例
        2.3.1.3 粘附材料种类
        2.3.1.4 粘附材料比例
        2.3.1.5 粘附材料用量
        2.3.1.6 漂浮材料种类
        2.3.1.7 漂浮材料用量
        2.3.2 星点设计实验
        2.3.2.1 载药丸芯因素与水平的确定
        2.3.2.2 模型拟合
        2.3.2.3 效应面优化及预测分析
        2.3.2.4 验证试验
        2.3.3 包衣条件筛选结果
        2.3.3.1 包衣增重
        2.3.3.2 包衣液浓度
        2.3.3.3 抗黏剂用量
    2.4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综合评价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液相条件的考察
        3.2.1.1 检测波长
        3.2.1.2 流动相系统
        3.2.2 标准样品的配制
        3.2.3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筛选
        3.2.4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3.2.4.1 专属性
        3.2.4.2 标准曲线
        3.2.4.3 绝对回收率
        3.2.4.4 定量限
        3.2.4.5 精密度
        3.2.4.6 稳定性
        3.2.5 含药血浆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
        3.3.1 检测波长
        3.3.2 流动相pH及比例
        3.3.3 血样处理方法筛选结果
        3.3.4 体内分析方法结果
        3.3.4.1 专属性
        3.3.4.2 标准曲线
        3.3.4.3 绝对回收率
        3.3.4.4 定量限
        3.3.4.5 精密度
        3.3.4.6 稳定性
    3.4 生物利用度实验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药效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动物
        4.1.3 动物分组
    4.2 乙醇型胃溃疡模型实验方法
        4.2.1 乙醇型胃溃疡大鼠模型的建立
        4.2.2 大鼠取材
        4.2.3 溃疡指数和溃疡抑制剂率的测定
        4.2.4 组织病理学
        4.2.5 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测定
        4.2.6 IL-1β及 TNF-α含量测定
        4.2.7 免疫组化测定NF-κB蛋白的方法
    4.3 乙酸型胃溃疡模型实验方法
        4.3.1 乙酸型胃溃疡大鼠模型的建立
        4.3.2 给药
        4.3.3 大鼠取材
        4.3.4 溃疡面积和溃疡抑制剂率的测定
        4.3.5 组织病理学
        4.3.6 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测定
        4.3.7 IL-1β及 TNF-α含量测定
        4.3.8 免疫组化测定NF-κB蛋白的方法
    4.4 数据处理
    4.5 乙醇型胃溃疡实验结果
        4.5.1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醇型胃溃疡的影响
        4.5.2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醇型胃溃疡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4.5.3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醇型胃溃疡MDA、SOD的影响
        4.5.4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醇型胃溃疡IL-1β、TNF-α的影响
        4.5.5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醇型胃溃疡NF-κB蛋白的影响
    4.6 乙酸型胃溃疡实验结果
        4.6.1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酸型胃溃疡的影响
        4.6.2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酸型胃溃疡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4.6.3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酸型胃溃疡SOD、MDA的影响
        4.6.4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酸型胃溃疡IL-1β、TNF-α的影响
        4.6.5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酸型胃溃疡NF-κB蛋白的影响
    4.7 讨论
    4.8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自拟悦脾汤治疗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祖国医学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认识及研究
        1.1 病名的认识
        1.2 古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湿热内蕴证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2.1 病因学研究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试验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内容与方法
        2.4 疗效评定方法
        2.5 安全性判定方法
        2.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前各观察项目分析
        3.3 治疗后各观察项目组内比较
        3.4 治疗后各观察项目组间比较
        3.5 疗效比较
        3.6 两组复发率比较
        3.7 病例脱落情况
        3.8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临床观察结果
    2.立题依据
        2.1 阳性对照物的选择
        2.2 理法方药分析
    3.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过敏性紫癜内治法的辨证论治
    1.脏腑辨证
        1.1 紫癜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1.2 紫癜病的脏腑辨证论治
    2.卫气营血辨证
        2.1 紫癜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2.2 紫癜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3.三焦辨证
        3.1 紫癜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3.2 紫癜的三焦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附件一 临床病例观察表
附件二 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件三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附件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桑银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肺经郁热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理论依据
        1.1 中医理论依据-肺经郁热证的辨证及选方依据
        1.1.1 肺经郁热证辨证依据
        1.1.2 桑银汤立方依据
        1.1.3 桑银汤方义分析
        1.2 西医理论依据
        1.2.1 定义及临床表现
        1.2.2 流行病学特点
        1.2.3 发病机制及治疗
        1.3 传统汤剂的优劣势分析
        1.4 中药配方颗粒剂治疗可行性分析
        1.4.1 中药配方颗粒(免煎剂)的开发运用
        1.4.2 制作工艺、质控标准及服药方式
        1.4.3 中药配方颗粒(免煎剂)较传统煎剂的优势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筛选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脱落标准
        2.2.5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随机分组
        3.2 治疗方案
        3.2.1 基础治疗
        3.2.2 中医治疗
        3.3 观察指标
        3.4 CRF表设计
        3.5 技术路线
    4 临床观察及评估
        4.1 不良反应观察
        4.2 疗效评分标准
        4.3 疗效评定标准
        4.4 复发率观察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基线比较
        6.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6.2.1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6.2.2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6.2.3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6.2.4 两组各访次总积分比较
        6.3 两组疗效情况比较
        6.4 症候疗效总有效率比较
        6.5 随访情况及复发率
        6.6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观察
第二章 讨论
    1 理论认识
        1.1 西医理论认识
        1.1.1 分型及并发症
        1.1.2 发病机制
        1.1.3 易感因素
        1.1.4 复发相关因素
        1.1.5 相关实验室指标
        1.1.6 治疗
        1.1.7 HSP治疗常用药物
        1.2 中医理论认识
        1.2.1 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2.3 证型分类
        1.2.4 治法
        1.2.5 单味药/中药提取物
    2 桑银汤探讨
    3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现状
        3.1.1 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沿革
        3.1.2 剂型革新-调剂方式改变与制剂的主要技术工艺
        3.1.3 中药配方颗粒剂在中药房管理中的优势
        3.1.4 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现状
        3.1.4.1 中药配方颗粒剂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3.1.4.2 中药配方颗粒剂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3.1.5 中药配方颗粒剂与中药饮片在成分及临床效果的对比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4.3 安全性分析
        4.4 针对本试验的相关因素探讨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清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医症候评分表
附录二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CRF表
附录四 不良反应类型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双歧杆菌联合西咪替丁治疗NEC患儿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2.4 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 讨论

四、西咪替丁的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咪替丁联合双歧杆菌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效果观察[J]. 祁冠聪,谢冰,郭爱萍. 中国实用医刊, 2021(23)
  • [2]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彭佳,何鑫,王阳洋,李昕.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05)
  • [3]生大黄粉治疗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实验研究[J]. 贾艳萍,谢秀春,贾毛毛,马丹阳,罗世杰,冯爱民. 吉林中医药, 2020(11)
  • [4]康复新液联合西尼替丁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分析[J]. 李晓琰,葛国岚.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09)
  • [5]儿童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及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宋均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生大黄对新生SD大鼠NEC模型肠组织中MTL及GAS含量的影响[D]. 贾艳萍.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D]. 刘梦飞.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8]自拟悦脾汤治疗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佳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桑银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肺经郁热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D]. 文丹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双歧杆菌联合西咪替丁治疗NEC患儿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张亭.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9(10)

标签:;  ;  ;  ;  ;  

西咪替丁的应用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