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节能优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雅[1](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研究指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姜影[2](2021)在《川西平原地区装配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能源匮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能源安全和节能减排尤其是针对建筑行业的节能研究已成为共同关注的热门焦点。目前,学者们主要集中在建筑节能设计方案、结构工艺和新能源利用等方面,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研究较少且与相关的技术经济、室内人员安全等因素的研究更鲜有关注。将其与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装配式建筑相结合的研究更是意义重大。本次研究旨补充外围护结构的属性因素与装配式建筑能耗的关系,且弥补设计师在节能方案取泽中节能设计和方案设计的脱节。本文以川西平原地区装配式建筑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装配式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措施。为进一步了解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对川西平原地区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和84栋已建装配建筑调研,参照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阙值分析调研数据得出:目前我国建筑倾向于房间大且通透模式,建筑物的窗墙比设置较大而不满足节能规范,且实际可开窗通风面积较小而忽略了室内人体安全性;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不能满足地区节能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能技术种类少且应用率低。针对这些问题,首先依据调研情况选定围护构件样本,其次采用Open Studio建立基础模型,分别以建筑外墙、屋面、窗的保温层厚度、材料、构造和窗墙比为变量,对装配式建筑采暖空调负荷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不同情况下外墙体三种保温材料厚度取值分别为:XPS-50mm、80mm;EPS-60mm、85mm;酚醛/PU-55mm、75mm,屋面分别为:XPS-40mm;酚醛/PU-35mm、40mm。外窗优先使用镀膜符合中空玻璃,考虑人体安全和舒适度,东、南、西、北向窗在满足规范要求下窗墙比取限值,并拟合出变量因素与建筑能耗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手段评定变量因素间相关性。最后,运用混合水平正交试验得到18种较优节能方案,取节能效果显着的前五种方案与原已建建筑节能方案进行效果对比,通过效益评价指标确定最佳节能方案A6B2best。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成果和节能研究思路可以对川西平原地区装配式建筑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提供参考,推动建筑工业化在川西平原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王宇阳[3](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能耗前期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质量得到了不尽相同的提升,随之而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亦愈发受到广泛关注。我国能耗总需求逐年攀升,截至目前国内建筑总能耗占比一度超过社会总能耗的30%,为缓解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节能减排工作已是迫在眉睫。建筑节能优化既已成为建筑技术科学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建筑能耗的分析和预测是建筑节能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等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因而在项目初期阶段针对建筑能耗进行准确、高效的预测分析是建筑节能研究领域的关键课题。笔者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独特性,运用MATLAB软件以搭建项目前期公共建筑能耗预测模型,采用BP神经网络围绕建筑能耗预测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首先,通过阅读建筑能耗相关文献资料,参考优秀案例成果,结合实际工程经验,探究影响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能耗的特征要素,提取筛选出主要因子。以安徽省划为研究范围,笔者选取亲身参与的14个工程项目的公共建筑作为数据样本,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利用PKPM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分析软件分别做出能耗分析,获得正交试验下的各类公共建筑全年供冷采暖空调总能耗模拟结果,采集对应800组能耗数据;其次,搭建神经网络结构模型,从室外气象参数、室内热扰强度及建筑围护结构热工特性三大方面考量对能耗的影响,确定神经网络结构的层级关系与训练流程。通过调用模拟得到的数据集,根据样本目标进行神经网络的训练与修正,归纳得出基于节能基准参数的公共建筑能耗预测模型;接着,运用构建成形的神经网络,验证模型的预测精度和仿真性能。对神经网络模型仿真测试的30组预测数和目标值进行对比分析,平均相对误差值Mean和均方根误差值RMSE皆控制在2%的限差范围以内。随后选取不在样本数据库的一座特定公共建筑进行试验,其基准参数与数据集内某一组变换数据相似。将神经网络预测输出值与目标模拟值进行对比分析,相对误差不到4%。藉由分析评估神经网络算法模型的效益优势,检验了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和仿真性能,不仅诠释了BP神经网络算法模型对项目前期公共建筑的能耗预测具有高能、精确的优点,还佐证了人工神经网络同构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然后,经过算法推演和模型建立的论证历程,以芜湖市镜湖区一新建办公楼为例,建立能耗分析模型。为达到线性目标优化,获取并调用51组对应全年能耗数据集,记录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运用计算机语言,绘制能耗关于参数变量的函数曲线图像,得到建筑能耗受各参数影响变化关系。通过figure函数绘制的各支变量随能耗值变化的近似一次函数拟合回归曲线,分析线性斜率k以表达各类影响因子对于该公建的能耗影响程度,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凭借高效率、高精度得到了公建基准参数节能设计值,并提出相应的节能优化策略。将神经网络应用于实例分析,演绎了从泛化模型向具象化目标的自由转换,以实际工程项目直观反映神经网络对于能耗预测的现实价值意义;实例应用分析后,通过数据集的分析统计,笔者提出在扩充模型数据集的前提条件下,研究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至于能耗预测性能将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对于建筑能耗预测确有高效率、高精度、强性能的优势,通过效益分析评估,亦验证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对于构建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能耗预测模型的科学性。最终做出合理设想,基于庞大数据库的支持,构建全国各类气候分区的神经网络能耗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课题立足于算法领域,结合建筑学理论方法,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公共建筑能耗的灵活预测,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建筑能耗分析、绿色建筑预评价、概算清单编制等项目前期工作量,并为后期节能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有意避免了运算过程中的参数冗余,精简了计算流程,以安徽地区为研究样本,但基于相同地域位置的同构性,在获取相应数据支持的条件下,仍然对其他建筑气候分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类神经网络的泛用性和可操作性会愈发强大,人工神经网络在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极具优势与发展前景。
黄涵荣[4](2021)在《赣南农宅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劣,气候和能源是全球人类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建筑能源的节约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到2018年我国农宅面积为229亿平方米,占全国总建筑面积的38.1%,农村地区商品能耗达到2.16亿tce,占全国总能耗的22%,说明了我国农宅节能的重要性。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增长,赣南地区农村居民对农宅的热舒适度要求在不断增高,农宅采暖降温所消耗的能源也在增加。所以当下赣南地区农宅工作的重点是采取切实可行的绿色建筑策略,在保证农宅热舒适度的情况下降低建筑能耗,充分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从而设计出适合赣南的绿色节能农宅,为我国农宅节能建设提供参考。为了找出赣南地区农宅的实际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访谈和实地调研发现赣南农宅热舒适性差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和平面形体策略方面不合理导致的,同时农宅可再生能源产量丰富,但未得到合理的利用,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年轻村民的增加导致建筑能耗在不断增加。调研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在热舒适性方面和可再生能源方面进行策略研究的正确性。将相关绿色建筑规范与作者的实际调研结果相结合,确定室内热舒适度范围,通过软件模拟分析,对典型农宅的平面形体和围护结构进行设计策略优化,主要从附加阳光间、体形系数、建筑朝向、非透明围护结构、透明围护结构和屋顶进行了策略研究,找出其在夏热冬冷气候下的作用规律。基于赣南农宅可再生能源丰富的现状,在生态适应性、被动节能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比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生物质能固缩技术和生物质能气化技术的成本投入和节能效益,来研究验证其在赣南农村地区是否具有普适性。通过合理的使用前文研究的热舒适性和可再生能源设计策略,基于农户可承受成本和当地文化特色,分别设计了高、低成本的两种绿色农宅,通过软件模拟室内热环境和节能分析,来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和合理性。该绿色节能农宅设计既为赣南农村的新建农宅提供设计方案参考,也为我国农村地区的节能工作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
蔡璐[5](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其中建筑能耗在能耗总量中占较大的比重,推进建筑节能是降低能耗的关键措施。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化示范与专项推广工程,鼓励政府办公建筑率先采用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建造,本文开展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优化,对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降低建筑的运行能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结合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征,在确定建筑功能面积基础上,选择适宜夏热冬冷地区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基准模型,并进行建筑外环境分析。其次,采用Energyplus软件,通过设计外墙、屋顶保温层厚度、外窗类型、窗墙比,对基准建筑进行了能耗模拟,得到不同朝向外墙、屋顶保温层厚度和外窗传热系数、窗墙比等参数合理取值范围。应用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分析得到适宜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双层玻璃幕墙尺寸。最后,选取建筑的南向和北向的外墙保温层厚度、屋顶保温层厚度、南向和北向外窗传热系数、北向和西向窗墙比、空调COP(制冷系数)8个参数为影响因子,每个因素选取5水平,采用正交实验法选取了51组试验建筑节能设计方案;以建筑综合节能率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为评价指标,通过对每个设计方案进行建筑能耗分析,确定了最优设计方案。最优设计方案构造设计参数为南向外墙保温层厚度100mm,北墙保温层厚度120mm,屋顶保温层厚度240mm,南向玻璃幕墙传热系数1.1 W/(m2?K),北向外窗传热系数1.2 W/(m2?K),北面和西面窗墙比均为0.3,空调COP为3.5;优化设计方案增量成本为150.86元/m2,综合效益为39.48元/m2,动态投资回收期为8.63年,每年可减少84.04t二氧化碳、672.29 kg二氧化硫和268.91kg氮氧化物和336.14kg粉尘污染物排放。
刘科[6](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朱富城[7](2020)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层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研究 ——以武汉地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世界能源问题日益严峻,节能减排已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据资料显示,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量的三分之一,建筑节能方面潜力巨大。我国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速了高层住宅的建设,新建高层住宅占到了新建建筑的40%以上,在能源问题紧张的今天,高层住宅节能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节能标准虽然对住宅节能设计有帮助,但在高层住宅节能中的适用性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弊端。本文从影响建筑节能的被动式设计因素入手,选取夏热冬冷气候区典型城市武汉市,对其高层住宅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被动式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关系问题,进而为高层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参考。首先,对武汉市现有典型高层住宅建筑进行调查分析与实地调研,对武汉地区高层住宅平面布局形式进行汇总分析,确定研究对象为板式和塔式两种平面类型的高层住宅,探讨分析其平面形式不用对节能方面的影响。其次,针对武汉地区所在的夏热冬冷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分析其气候特征对建筑节能的影响,基于此研究,确定影响武汉地区高层住宅被动式节能的主要被动式参量为外墙传热系数、窗墙比和建筑朝向,讨论各被动式设计参量的节能潜力及相互影响关系。然后是论文的主要部分,针对外墙传热系数、窗墙比和建筑朝向三个被动式设计参量,通过建筑能耗模拟分析软件,分别计算其各个被动式设计参量在其变化阈值范围内的建筑能耗情况,研究各被动式设计参量对节能率的影响,构建能耗与各个被动式设计参量之间的拟合关系,分析同一被动式设计参量在板式高层住宅和塔式高层住宅间的不同影响关系。基于外墙传热系数、窗墙比和建筑朝向三个被动式设计参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三个被动式设计参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确定影响武汉地区高层住宅能耗的最大被动式设计因素。最后针对多目标共同影响的外墙传热系数和窗墙比两个被动式设计变量,采用多目标优化分析,分析其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韩啸霖[8](2020)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层住宅被动式节能参数定量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窗口期,建筑总量仍将持续增长。在近些年的住房建设中,居住建筑的比例接近70%,而高层住宅的比例也在其中逐渐加大。随着国家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以及节能标准的不断加强,对于高层住宅节能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进一步挖掘可行的被动式节能设计潜力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以夏热冬冷地区通廊式高层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外相关节能改造实例,运用归一化数值、敏感性分析、神经网络、正交试验设计,针对在夏热冬冷地区的通廊式高层住宅被动式参数定量关系展开研究。并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1)基于国内外节能改造实例,梳理了现有高层住宅建筑被动式节能措施和技术策略,构建针对于武汉地区通廊式高层住宅被动式影响因素节能参数定量关系分析的基本技术路线,为高层住宅的被动式节能改造奠定了研究基础;(2)采用IES环境能源整合分析软件构建武汉地区通廊式高层住宅采暖制冷能耗预测理论模型,使用单一变量法和多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分别使用Origin Lab函数绘图软件以及Matlab矩形计算软件,以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RBF神经网络,多层次构建高层住宅被动式影响因素与其采暖制冷能耗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为研究多因素交互作用影响下的高层建筑能耗影响因素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和参考。(3)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极差法,通过正交表L47(57)对9项高层住宅被动式影响因素设置5位级水平的正交试验,探讨分别在满足50%、65%以及75%节能要求下,高层住宅被动式因素的影响程度优先度排序,构建武汉地区高层住宅建筑被动式节能改造的的影响关系,形成高层住宅适用性的被动式节能调控策略与技术措施。从而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高层住宅被动式因素采暖制冷能耗预测模型,实现多目标优化设计,探究出在不同节能要求下,高层住宅低能耗建筑的合理化的节能技术与设计策略,具有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唐萌[9](2020)在《高层住宅参数化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 ——以武汉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整个方案设计阶段中的各项参数将直接影响建筑的各项性能(建筑采光、通风、能耗等)。为此在建筑设计中引入物理性能分析,但是在当前的绿色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与性能分析分工独立,流程重复琐碎。本论文用参数化反向设计思路,将被动式影响因素作为变量,结合人工升级网络和遗传算法,建立快速预测模型,寻求优化的被动式组合方案。以高层住宅为例,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实施步骤,其计算分析结果为建筑性能优化设计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二章对方案阶段参数化设计过程、遗传算法的理论及其应用、高层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影响与各项性能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并将被动式参数化节能设计流程与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第三、四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方案阶段性能分析的内容及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对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法进行剖析,提出反向设计思路,并构建基于此原理的建筑性能优化方法具体应用流程。第五、六章以夏热冬冷地区的武汉高层住宅为案例,其中第五章以立面遮阳为实际案例,采用反向设计原理,利用参数化被动式遮阳设计分析筛选出更具科学性的遮阳方案;第六章以高层住宅多目标优化为例,建立建筑信息模型,建立建筑能耗的单目标优化模型和与光环境状况以及舒适度结合的多目标优化预测模型,针对多组数据样本进行训练测试,寻求优化的被动式设计组合方案,形成高层住宅适用性被动式节能调控策略与技术措施。
赵承华[10](2020)在《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可实施性策略研究 ——以台州为例》文中认为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建筑能耗,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建筑能耗年度报告可知,建筑行业是我国能耗占比较大的产业。能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减少建筑能耗,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在能源消费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夏热冬冷地区夏季湿热、冬季湿冷的气候特点,以浙江台州的居住建筑为例,对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策略展开研究,得出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可实施性策略。夏热冬冷地区因其独特的气候特点,节能建筑必须考虑夏季隔热遮阳降温和冬季保温防寒供暖的设计。通过近零能耗建筑的设计措施,延长过渡季,缩短夏季制冷和冬季供暖的时间,同时减少夏季和冬季的主动能耗,并达到一定的环保效益。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分析现有的建筑案例,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总结适用的可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外围护结构的优化、门窗性能的提升、遮阳、自然通风、可在能源的利用等。提高外墙和外窗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优化外窗的性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南向窗户采用遮阳技术,可大幅度降低供冷能耗。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绿色环保可持续。在浙江台州的案例中,分析以上总结的设计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应用的效果,并进行不断的优化,全面总结归纳得出适宜的被动式设计策略、主动式能源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对相同气候条件下的近零能耗建筑实践具有参考和指导的意义。
二、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节能优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节能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
2.1.1 当代 |
2.1.2 建筑学 |
2.1.3 建筑理论 |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
2.4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
3.1.1 基本范围 |
3.1.2 建筑理论框架 |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
4.2.1 建筑创作论 |
4.2.2 居住建筑 |
4.2.3 生态建筑学 |
4.2.4 建筑评价理论 |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
4.3.1 建筑方针 |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致谢 |
(2)川西平原地区装配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 |
第2章 装配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2.1 川西平原地区装配式建筑节能设计概述 |
2.2 装配式建筑节能的相关影响因素与调研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关研究基础 |
3.1 建筑能耗分析方法 |
3.2 能耗模拟软件 |
3.3 模拟方法设定 |
3.4 模型边界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建筑围护结构属性参数的能耗模拟研究 |
4.1 建筑外墙热工性能与能耗的关系 |
4.2 建筑屋面热工性能与能耗的关系 |
4.3 外窗类型及窗墙比对冷热负荷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分析 |
5.1 装配式建筑概况和围护结构基本组成 |
5.2 方案设置 |
5.3 装配式建筑节能优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论文成果 |
(3)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能耗前期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架构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3 研究范围和对象 |
1.2.4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神经网络建模法 |
1.3.2 统计分析法 |
1.3.3 文献归纳法 |
1.3.4 数值模拟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课题相关既往研究综述 |
2.1 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综述 |
2.1.1 国外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研究 |
2.1.2 国内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研究 |
2.1.3 小结 |
2.2 国内外建筑节能发展综述 |
2.2.1 发达国家建筑节能发展历程 |
2.2.2 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现状 |
2.3 建筑能耗预测方法研究综述 |
2.4 建筑能耗预测模型研究综述 |
2.4.1 国外建筑能耗预测模型研究 |
2.4.2 国内建筑能耗预测模型研究 |
2.4.3 小结 |
2.5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模型发展回顾 |
2.5.1 ANN数学算法模型发展历程 |
2.5.2 ANN能耗预测模型国外研究综述 |
2.5.3 ANN能耗预测模型国内研究综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神经网络算法推演与模型建立 |
3.1 能耗预测模型前期工作 |
3.1.1 研究设想 |
3.1.2 主要影响因素确定 |
3.1.3 范围划定和对象选取 |
3.1.4 数据样本采集 |
3.2 BP神经网络模型演示 |
3.2.1 BP神经网络样本数据的训练 |
3.2.2 BP神经网络的结构关系 |
3.2.3 BP神经网络的隐含层设计 |
3.3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实现 |
3.3.1 数据调用和处理 |
3.3.2 数据归一化处理 |
3.3.3 神经网络参数属性设定 |
3.3.4 神经网络的训练 |
3.3.5 数据的反归一化处理 |
3.4 神经网络模型结果分析 |
3.4.1 模型性能评价公式 |
3.4.2 神经网络训练及仿真测试结果分析 |
3.4.3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拓展 |
3.5 神经网络算法模型效益评估 |
3.5.1 算法模型性能评估 |
3.5.2 算法模型效率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神经网络能耗预测模型应用分析 |
4.1 网络模型的实例调用 |
4.1.1 样本单体建筑概况 |
4.1.2 神经网络仿真测试 |
4.2 目标预测结果量化分析评价 |
4.2.1 绘制预测值变化二维图像 |
4.2.2 案例仿真测试误差分析 |
4.2.3 屋面和外墙保温量化分析 |
4.2.4 建筑朝向的量化分析 |
4.2.5 综合窗墙比量化分析 |
4.2.6 层间楼板保温量化分析 |
4.2.7 外窗材料变量分析 |
4.2.8 小结 |
4.3 案例节能优化设计策略 |
4.3.1 优化建筑形体和布局 |
4.3.2 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
4.3.3 优化门窗构件和遮阳措施 |
4.3.4 合理控制窗墙比 |
4.3.5 层间保温设计 |
4.4 应用分析结果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神经网络能耗预测模型 |
附录 B 神经网络输入层影响因子部分参数详表 |
附录 C 神经网络输出层对应能耗部分参数详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赣南农宅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建筑节能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
1.1.2 社会发展对建筑节能的要求 |
1.1.3 农宅节能在建筑节能中的意义 |
1.1.4 研究目标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乡村绿色住宅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乡村绿色住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简析 |
1.3 相关名词的界定 |
1.3.1 赣南地区 |
1.3.2 农村住宅 |
1.3.3 农宅热舒适 |
1.3.4 农宅节能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研分析 |
2.1 赣南地区农宅问卷调查 |
2.1.1 问卷访谈设计 |
2.1.2 问卷访谈方法和内容 |
2.1.3 问卷访谈可行度检验 |
2.1.4 问卷访谈范围 |
2.2 现场调研方案设计 |
2.2.1 调研所用仪器 |
2.2.2 调研所遵循的标准 |
2.2.3 调研所采用的计划 |
2.2.4 调研所针对的对象 |
2.3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现状统计分析 |
2.3.1 赣南地区农宅属性分析 |
2.3.2 赣南地区农宅室内热环境现状 |
2.3.3 赣南地区用能属性分析 |
2.3.4 调研结论 |
第三章 赣南绿色农宅室内热舒适度设计策略 |
3.1 赣南农宅室内热舒适度设计指标 |
3.1.1 平面形体设计指标 |
3.1.2 外围护结构设计指标 |
3.1.3 室内热环境舒适指标 |
3.2 农宅平面形体设计策略 |
3.2.1 附加阳光间 |
3.2.2 体形系数 |
3.2.3 建筑朝向 |
3.3 农宅外围护结构设计策略 |
3.3.1 非透明围护结构 |
3.3.2 透明围护结构 |
3.3.3 屋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赣南农宅可再生能源设计策略 |
4.1 农宅可再生能源设计的基本原则 |
4.1.1 生态适应性原则 |
4.1.2 被动节能优先原则 |
4.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1.4 小结 |
4.2 农宅太阳能节能设计策略 |
4.2.1 太阳能热水系统 |
4.2.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
4.3 农宅生物质能节能设计策略 |
4.3.1 生物质能固缩技术 |
4.3.2 生物质能气化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绿色建筑农宅设计与模拟实验验证 |
5.1 绿色农宅设计的基本原则 |
5.1.1 经济性原则 |
5.1.2 适应性原则 |
5.2 低成本绿色农宅设计策略及效果 |
5.2.1 低成本绿色农宅设计策略 |
5.2.2 低成本绿色农宅节能效果 |
5.3 高成本绿色农宅设计策略及效果 |
5.3.1 高成本绿色农宅设计策略 |
5.3.2 高成本绿色农宅节能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情况调查问卷(冬天) |
附录2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情况调查问卷(夏季补充调研) |
附录3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情况数据整理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低能耗公共建筑基准模型设计 |
2.1 建筑形体设计 |
2.1.1 功能区设置 |
2.1.2 建筑尺寸 |
2.1.3 建筑模型参数确定 |
2.2 建筑环境设计 |
2.2.1 建筑外环境 |
2.2.2 建筑内环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能耗公共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分析 |
3.1 外墙 |
3.1.1 构造设计 |
3.1.2 保温材料选择 |
3.1.3 能耗分析 |
3.2 屋顶 |
3.2.1 常规构造 |
3.2.2 屋顶绿化 |
3.2.3 能耗分析 |
3.3 外窗 |
3.3.1 外窗类型 |
3.3.2 外窗传热系数 |
3.3.3 窗墙比 |
3.3.4 遮阳 |
3.4 南向玻璃幕墙 |
3.4.1 理论基础 |
3.4.2 物理模型 |
3.4.3 模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优化设计 |
4.1 方案优化方法 |
4.2 正交试验设计 |
4.2.1 能耗影响因素与水平数的选取 |
4.2.2 评价指标 |
4.2.3 方案费用 |
4.2.4 正交试验表设计 |
4.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和方案优选 |
4.4 综合效益分析 |
4.4.1 生态效益 |
4.4.2 社会效益 |
4.4.3 综合效益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
1.2 研究背景 |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1 低碳建筑 |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
1.4 研究现状 |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
1.4.4 现状总结 |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
2.1.1 地域性特征 |
2.1.2 外部性特征 |
2.1.3 经济性特征 |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
5.1.1 太阳能系统 |
5.1.2 清洁风能 |
5.1.3 热泵技术 |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
5.2 结构选材优化 |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
6.1 项目概况 |
6.2 项目实施 |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
6.3 项目优化 |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对现状的启示 |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
附录 |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致谢 |
(7)夏热冬冷地区高层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研究 ——以武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武汉地区高层住宅现状与节能潜力 |
2.1 武汉地区气候分析 |
2.1.1 我国气候分区 |
2.1.2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征 |
2.1.3 武汉市地理气候概况 |
2.2 武汉地区高层住宅现状 |
2.3 高层住宅节能潜力及相关政策 |
2.3.1 高层住宅节能潜力 |
2.3.2 节能相关政策 |
第3章 标准模型及概念 |
3.1 模拟方法 |
3.1.1 模拟软件的选择 |
3.1.2 模拟方法及流程 |
3.2 标准模型的建立 |
3.2.1 标准模型确定 |
3.2.2 模型参数确定 |
3.2.3 空调系统的设定 |
3.3 节能贡献率定义 |
3.4 正交试验 |
3.5 多目标优化 |
第4章 被动式参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关系 |
4.1 外墙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关系 |
4.1.1 外墙传热系数变化阈值与步长确定 |
4.1.2 外墙传热系数对能耗的影响研究 |
4.1.3 外墙传热系数与能耗拟合回归分析 |
4.1.4 外墙传热系数的节能贡献率 |
4.2 窗墙比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关系 |
4.2.1 窗墙比变化阈值与步长确定 |
4.2.2 窗墙比对能耗的影响研究 |
4.2.3 窗墙比与能耗拟合回归分析 |
4.2.4 窗墙比的节能贡献率 |
4.3 朝向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关系 |
4.3.1 朝向变化阈值与步长的确定 |
4.3.2 朝向对能耗的影响研究 |
4.3.3 朝向与能耗拟合回归分析 |
4.3.4 朝向的节能贡献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分析 |
5.1 能耗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
5.1.1 能耗影响因素汇总 |
5.1.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5.1.3 正交试验结论分析 |
5.2 多目标优化分析 |
5.2.1 外墙传热系数的多目标优化 |
5.2.2 窗墙比的多目标优化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8)夏热冬冷地区高层住宅被动式节能参数定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能源变化局势 |
1.1.2 高层建筑的发展和需求 |
1.1.3 高层住宅的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高层住宅被动式节能研究 |
1.2.2 参数化设计研究 |
1.2.3 权重分析研究 |
1.2.4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敏感性分析以及神经网络等相关理论概述 |
2.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理论概述 |
2.1.1 敏感性分析理论 |
2.1.2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思路 |
2.2 RBF神经网络理论概述 |
2.2.1 RBF神经网络理论 |
2.2.2 RBF神经网络分析思路 |
2.3 正交试验设计理论概述 |
2.3.1 正交试验设计理论 |
2.3.2 正交试验设计分析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层住宅参数化定量关系概述 |
3.1 夏热冬冷地区高层住宅建筑概述 |
3.1.1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 |
3.1.2 武汉地理人文环境概述 |
3.2 夏热冬冷地区高层住宅被动式因素采暖制冷能耗分析 |
3.2.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取值与采暖制冷能耗的关系 |
3.2.2 窗墙比与采暖制冷能耗的关系 |
3.2.3 建筑朝向以及层数与采暖制冷能耗的关系 |
3.3 国内外高层住宅被动式设计案例概述 |
3.3.1 夏热冬暖地区——新加坡翠城新景 |
3.3.2 寒冷地区——济南天泰太阳树住宅小区 |
3.3.3 夏热冬冷地区——武汉朗诗绿色街区 |
3.4 国内外建筑节能标准概述 |
3.4.1 国内外建筑节能标准对比分析 |
3.4.2 国内建筑节能标准的发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武汉高层住宅被动式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4.1 理论模型的参数化定量分析 |
4.2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 |
4.2.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分析 |
4.2.2 不同朝向窗墙比分析 |
4.2.3 建筑朝向与层数分析 |
4.3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武汉高层住宅被动式影响因素神经网络分析 |
5.1 RBF神经网络分析和正交试验设计 |
5.1.1 神经网络快速反应仿真模型建立 |
5.1.2 L47(5~9)正交表设计 |
5.2 针对不同节能要求下的被动式因素分析 |
5.2.1 满足50%节能要求下被动式因素优先度排序 |
5.2.2 满足65%节能要求下被动式因数优先度排序 |
5.2.3 满足75%节能要求下被动式因数优先度排序 |
5.3 高层住宅被动式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6.1 结语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正交表L47(5~9) |
(9)高层住宅参数化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 ——以武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高层住宅节能现状 |
1.1.2 绿色建筑设计 |
1.1.3 参数化设计的兴起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参数化建筑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基于性能分析的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
1.2.3 基于遗传算法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参数化建筑性能设计 |
2.1 参数化设计平台 |
2.1.1 概述 |
2.1.2 参数化设计思路 |
2.1.3 Grasshopper介绍 |
2.2 遗传算法 |
2.2.1 概述 |
2.2.2 遗传算法的思路与流程 |
2.2.3 遗传算法在绿色建筑中的运用 |
2.3 优化算法 |
2.3.1 单目标优化算法 |
2.3.2 多目标优化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层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分析 |
3.1 高层住宅节能技术 |
3.2 建筑方案阶段被动式节能影响因素 |
3.2.1 建筑布局 |
3.2.2 平面形式 |
3.2.3 体形系数 |
3.2.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
3.2.5 遮阳形式 |
3.2.6 窗墙比 |
3.2.7 建筑层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被动式参数化节能设计分析 |
4.1 被动式参数化节能反向设计流程 |
4.1.1 设置参数(变量、常量) |
4.1.2 参数化建模 |
4.1.3 优化设计流程 |
4.2 被动式参数化节能设计方法 |
4.2.1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
4.2.2 数学相关性分析 |
4.2.3 建立快速预测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层住宅参数化遮阳设计 |
5.1 选取案例 |
5.1.1 选取案例依据 |
5.1.2 案例概况 |
5.1.3 问题分析 |
5.2 参数化遮阳设计 |
5.2.1 参数化遮阳设计思路 |
5.2.2 参数化遮阳设计过程 |
5.3 遮阳方案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高层住宅参数化被动式设计 |
6.1 选取案例 |
6.1.1 选取案例依据 |
6.1.2 案例数据测试 |
6.1.3 案例数据分析 |
6.2 针对节能的住宅优化设计系统组成 |
6.2.1 建筑形体的参数化生成 |
6.2.2 评价生成的建筑形体 |
6.2.3 形成自动优化设计过程 |
6.3 优化设计 |
6.3.1 常量取值 |
6.3.2 模型设置 |
6.3.3 优化设计结果分析、验证及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可实施性策略研究 ——以台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及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近零能耗建筑体系分析及计算软件介绍 |
2.1 近零能耗建筑体系分析 |
2.2 计算软件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初始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3.1 项目概况 |
3.2 初始建筑方案 |
3.3 初始建筑方案近零能耗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建筑近零能耗关键因素敏感性分析及方案优化 |
4.1 关键因素敏感性分析 |
4.2 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及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优化方案组合与实施策略分析 |
5.1 建筑被动技术方案 |
5.2 主动设备和能源系统方案 |
5.3 可再生能源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表索引 |
致谢 |
四、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节能优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川西平原地区装配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优化研究[D]. 姜影.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能耗前期预测研究[D]. 王宇阳.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4]赣南农宅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研究[D]. 黄涵荣.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5]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优化研究[D]. 蔡璐. 江南大学, 2021(01)
- [6]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7]夏热冬冷地区高层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研究 ——以武汉地区为例[D]. 朱富城.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8]夏热冬冷地区高层住宅被动式节能参数定量关系研究[D]. 韩啸霖.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9]高层住宅参数化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 ——以武汉地区为例[D]. 唐萌.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10]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可实施性策略研究 ——以台州为例[D]. 赵承华. 三峡大学, 2020(06)
标签:建筑论文;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论文; 碳排放论文; 建筑能耗论文; 预测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