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国家培训网

走进中国国家培训网

一、走进中国国家培训网(论文文献综述)

于港[1](2021)在《空间文化视阈中的街舞中国化研究》文中提出街舞作为一种西方流行舞蹈样式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的文化交流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从美国、日本、韩国等地入境的街舞样式,适应了中国的社会环境并呈现出中国化的发展倾向。街舞中国化的发展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对街舞进行分析。首先梳理出街舞发展历史中所呈现的不同舞蹈形态,具体论证了霹雳舞、迪斯科、街舞的称名转变及其所指的不同;其次,以街舞的入境为切入点,从美国到中国的物理空间转变,关注其存在地不同所导致的多元的发展方向,如本土化、官方化、学院化;再次,以中国的物理空间为土壤,对街舞在文化空间上的转变进行论证,聚焦在舞蹈本体的变化、存在模式的丰富、传播媒介的中国特点等方面;此外,舞蹈人作为舞蹈艺术的载体和社会文化形塑的对象,亦成为本文的研究方面,从心理空间的角度讨论了中国街舞人的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及社会认同。最后,对影响因素进行总体分析,一方面在于舞蹈艺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于社会环境等外部力量对街舞文化的形塑,进而对街舞中国化发展的创作困境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如借鉴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中国说唱的发展状态、把握好综艺、商业化对亚文化的宣传尺度、注重自身学理体系建设及关注其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总体而言,街舞的表演场域、舞蹈本体特征、人群行为模式、文化内涵隐喻、舞蹈功能探索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与发展,勾勒出了街舞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冷火[2](2020)在《武汉·泰安》文中指出题记:二〇二〇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席卷而来,它像一个黑色的漩涡每天都在疯狂地旋转,短短数月将魔爪不动声色地伸到了国人身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以无比坚定的信念向疫情勇敢开战,在飘扬的国旗下用血与泪不断书写着人间大爱。作为写作者,在这特殊时期我用文字记录下许许多多的身影和面孔,他们是忠诚的守护者、最美的逆行者、平凡的奉献者,在他们当中有人民警察、有白衣天使,也有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抗疫战争将大家凝聚在一起,我们并肩作战,无畏无惧。

林佳丽[3](2020)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更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而目前我国农业人才发展问题日益突显,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福建省作为沿海省份,受地形地势因素制约,耕地资源较少,利用率不高,在农业发展上存在一定瓶颈,需要大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转换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福建省目前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当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培育效果不佳,产生培育数量和需求不一致等问题。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培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并以福建省为例,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总结目前福建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福建省省情,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发展。文章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的概念,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特征以及对相关的理论基础作出阐述,结合福建省具体情况分析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依据;第三部分主要阐述福建省的农业概况,分析福建省当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和培育现状,提出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深入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则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不同地区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也各不相同,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下以区域为例,研究培育问题和对策,为福建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一定参考的同时,也希望能为以区域为例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题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钟鸣[4](2020)在《成人学习理论视角下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研究 ——以G省为例》文中指出公务员培训是提升公务员综合能力、完善公务员队伍质量的基础和保障。网络培训模式的加入,丰富和拓宽了公务员培训的渠道和方式,缓解了公务员培训中棘手的“工学矛盾”问题。站在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的研究是构建有责任、有担当的公务员队伍的必要任务;站在公务员本身的角度,公务员网络培训的研究是有利于公务员自我理想的实现、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推动。然而在现实中,予以厚望的网络培训模式并未真正发挥其优势,反而成为有些公务员敷衍培训的“保护伞”,严重影响培训效果和氛围。出现这些问题不能归咎于网络培训中的某一环节,而是整个培训模式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结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从全局入手,有针对性的逐一突破,力求构建更加稳固、科学的培训模式。本研究以成人学习理论为支撑,在梳理了公务员网络培训相关文献之后,发现目前学界对于成人学习理论视角下公务员网络培训的探讨还比较缺乏。故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G省公务员网络培训的情况进行调查,报告了目前公务员网络培训的现状及问题,再结合成人学习理论的相关观点对这些顽固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找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并构建出更加完善的新型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

孙翠丽[5](2019)在《档案网络继续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档案继续教育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国家档案局长李明华认为“档案专业人员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基本依靠,也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虽然关于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定已经出台,但是依然还存着许多的问题,开展的情况并不乐观,给档案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因此,本文在介绍档案继续教育背景下,提出了利用网络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可节省大量时间和资金,并对档案网络继续教育的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及方法,并收集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按条梳理。第二部分基于教育学理论基础,对档案网络继续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档案网络继续教育包含组织、平台、主讲教师、课程等,并总结了档案网络继续教育具有广泛性、依附性、动态性、共享性、复杂性等特点。第三部分,从行业领域发展、档案人员自身发展、档案教育资源整合三个方面对我国档案网络继续教育的需求进行分析,档案教育的发展,无论是从档案人员自身角度出发,还是从档案行业领域出发,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当前散乱在各地的档案教育资源,档案网络教学可以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第四部分,分析了档案网络继续教育的现状,通过调查发现档案网络继续教育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课程资源建设不足、教学效果不好、缺乏互动,没有监督、缺乏统一学习平台等问题,是国家缺少统筹规划、师资队伍不足、课程建设缺乏规划、评价机制不足等原因导致的。第五部分,针对第四部分提出的问题,提出了国家顶层应当统筹规划设计,建立以需求侧为核心的供给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均衡区域发展、构建学习效果评价机制。最后,针对全文进行总结展望,档案网络继续教育是档案继续教育的新手段和新方法,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可能,档案继续教育的发展也会更加完善。

张亢亢[6](2019)在《南京晓庄学院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中小学校长培训是现代终身教育、继续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加速校长成长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获取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提高基础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和效能。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就是培训者在中小学校长培训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方法与手段,使培训活动达到规定的目标的措施和行为。这是促使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基础,关系着整个培训的实施,更关系着培训质量的提升,关系着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力量。本文在明确中小学校长培训及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以南京晓庄学院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为具体研究对象,以管理学相关理论在提升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方面的运用为基础,通过学习研究国内外关于提升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借鉴,对培训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力求找出有效的管理对策。南京晓庄学院在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资源配备和管理落后、培训制度建设滞后、校长培训课程管理脱离实际、培训团队管理缺少激励机制、培训过程管理形式粗放、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等。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包括:学校宏观重视不足、制度管理意识不浓、培训者课程领导力不高、优质团队建设和管理力度不够、培训过程管理措施不实、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深。针对出现的培训管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本文提出了针对南京晓庄学院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的主要措施:提高对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工作的认识、完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章制度建设、制定独具特色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方案、选配优秀的教学和管理团队、加强对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过程管理、提升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等。本文强调了作为学校层面、学院和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的重视,为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提供良好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配置优质师资,增强教师和参训校长在整个培训活动中互动的有效性。强调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参训校长,指导教师要灵活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针对中小学校长培训过于注重理论讲座、参训校长产生培训疲劳的现象,本文对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方案的管理进行了探究,强调要充分做好学员需求调研,并根据市场调研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方案,尤其突出了评估体系的构建和管理。在培训者管理方面,强调应关注培训者的成长和发展,提出培训者“教学做合一”的成长模式,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下,健康发展,打造专业的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服务团队,依据双因素理论提高培训者工作积极性,及时适应时代发展,强化过程管理意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和技能,为参训校长服务,为学院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社会服务。只有切实注重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力争全方位、多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改革,才能不断提升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小学管理人才。

李铁绳[7](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季昕[8](2018)在《图说“平安留学”》文中提出

王楠[9](2017)在《包容性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与价值评价 ——基于中国农村电商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电商作为包容性创新的一种创新形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的贫困问题,也悄然改变着农村的经济模式,缩小了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但是,由于农村电商的出现而引发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屡见不鲜,如生产、包装、物流环节引发的污染问题,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带来的就业问题等等,严重损害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系统论的视角研究包容性创新,完善淘宝村的运行机制,提升农村电商的包容性创新绩效,实现精准扶贫、抱团脱贫、绿色减贫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围绕着“包容性创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容性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包容性创新系统的价值评价”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包容性创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静态分析了包容性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动态检验了包容性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并对其进行价值评价。首先,本研究对包容性创新及包容性创新系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界定了包容性创新系统的概念。研究以创新理论、系统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共生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包容性创新评价体系,以中国“淘宝村”的农村电商为例,从微观层面设计了包容性创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的实证方法,静态分析了包容性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将指标体系中的相关因素纳入系统,模拟仿真包容性创新系统的动态运行机理,预测农村电商的商业模式创新及农民技术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政府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理论参考。然后,通过构建分层回归模型,检验出包容性创新系统对解决农村贫困、农民就业、性别不平等和改变思想观念呈显着正向影响,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农村电商这一包容性创新形式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发展。本研究的特点在于:首先,本研究对包容性创新系统的理论基础进行较为全面的阐释,以系统论的角度设计了包容性创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丰富了现有的理论。其次,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验证理论,构建分层回归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了包容性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及价值评价,弥补了以往理论研究的不足。再次,研究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收集了中国淘宝村农村电商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微观数据挖掘具有数据来源的多样性、数据指标的针对性和数据质量的精确性等天然优势,避免了宏观数据统计指标的局限性和数据质量平均化的固有缺陷。最后,本研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验证了包容性创新指标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了作为一个系统“包容性创新”的发展趋势,定量分析评价了包容性创新对解决贫困、就业、性别不平等,对改变人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影响和价值所在。本研究借鉴国家创新指数指标体系、区域包容性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一整套基于微观视角的包容性创新系统的测度指标,比如用电商绩效测度包容性创新绩效,避免了用GDP等宏观数据来测度包容性创新绩效,聚焦电商个体,更为真实有效地反映出农村电商绩效的情况。同时新增了性别不平等、思想观念、环境污染等包容性创新指标。通过静态回归模型,分析包容性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网店规模、资金投入、研发人员投入、技术培训、专利数、技术扩散;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分析了包容性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预测出中国农村电商包容性创新绩效逐年增加,从2019—2020年呈现急剧的增长,为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价值参考。通过对包容性创新系统的价值评价发现:中国农村电商的出现,解决了农村的贫困问题、提升了劳动力就业、改善了性别不平等、也改变了农民的思维观念,为评价包容性创新系统的社会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马骏[10](2017)在《电大转型为开放大学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提出近年来,开放大学成为我国教育界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开放大学的成立,对县级电大的教师而言,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巨大的挑战。电大教师面临教学观念、知识更新、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四个方面的挑战。在国家开放大学背景下县级电大教师可以从信息化、专业化、服务化、科研化、特色化五个方向提升教学能力。

二、走进中国国家培训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进中国国家培训网(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文化视阈中的街舞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 街舞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四)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框架
    (五) 研究方法
引言
一、物理空间——中国街舞发展之“域变”
    (一) 国别之分、跨洋之舞
    (二) 环境变化、本土发展
    (三) 场域转换、诉诸官方
二、文化空间——中国街舞发展之“意变”
    (一) 舞蹈本体
    (二) 存在模式
    (三) 传播媒介
三、心理空间——中国街舞人之“身变”
    (一) 中国街舞的自我认同缘起
    (二) 群体认同下的自觉推动
    (三) 统合功能主导的社会认同
四、街舞中国化影响因素讨论
    (一) 自律因素
    (二) 他律因素
五、结语
    (一) 街舞中国化的创作困境
    (二) 街舞中国化的发展建议
    (三) 街舞中国化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首届、第二届全国街舞创作作品展演节目信息
附录二 论文访谈提纲(具体访谈内容按照访谈顺序排列)
附录三 福建省调研报告
附录四 夏锐老师访谈内容记录
附录五 林清景老师访谈内容记录
附录六 马婧老师访谈内容记录
附录七 《这!就是街舞》第三季策划访谈内容记录
附录八 台湾留学生叶MS的访谈内容记录
附录九 北京舞蹈学院团委韩林岐老师采访记录
附录十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慕羽老师采访记录
附录十一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吴海清老师采访记录

(3)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4.1 论文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章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民
        2.1.2 新型职业农民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2.2.3 中国共产党关于培育农民的思想
    2.3 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2.3.1 有利于提高福建耕地资源利用率
        2.3.2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2.3.3 有利于促进福建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
        2.3.4 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第3章 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3.1 福建省农业基本情况
        3.1.1 福建省农业发展水平
        3.1.2 福建省农民的发展现状
    3.2 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取得的成就
        3.2.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政策法规日趋完善
        3.2.2 实施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3.2.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少数试点到全面推进开展
        3.2.4 开通网络教育培训平台
        3.2.5 开展“绿色证书”工程
    3.3 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存在的问题
        3.3.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量与需求不一致
        3.3.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条件不完善
        3.3.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力量不充足
        3.3.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3.4 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培育对象基数较大
        3.4.2 农村建设投入力度不足
        3.4.3 农民主体性意识缺失
        3.4.4 培育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3.4.5 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
第4章 完善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对策
    4.1 提升农民受教育水平
        4.1.1 巩固和强化九年义务教育
        4.1.2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4.1.3 以成人教育推动农民的终身教育
    4.2 扩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4.2.1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4.2.2 合理优化农业扶持政策
        4.2.3 改善金融扶持政策
    4.3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条件
        4.3.1 抓好以道路网络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3.2 加强农村环境建设
        4.3.3 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良好氛围
    4.4 加强培育资源整合与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4.4.1 整合行业资源
        4.4.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4.5 完善政府管理机制
        4.5.1 建立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
        4.5.2 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体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成人学习理论视角下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研究 ——以G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公务员
        2.1.2 公务员网络培训
        2.1.3 网络培训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成人学习理论
        2.2.2 培训设计理论
        2.2.3 学习型组织理论
第三章 G省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现状分析
    3.1 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的需求分析
        3.1.1 培训需求的组织分析
        3.1.2 培训需求的任务分析
        3.1.3 培训需求的人员分析
    3.2 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的课程设计
        3.2.1 培训内容
        3.2.2 培训方式
        3.2.3 培训时间
    3.3 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运行过程
        3.3.1 网络培训的管理主体
        3.3.2 网络培训的培训环境
        3.3.3 网络培训的项目运行与过程监管
        3.3.4 网络培训的考核方式
    3.4 公务员网络培训评估
        3.4.1 评估主体
        3.4.2 评估指标设计及内容
        3.4.3 评估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3.5 网络培训模式运行的成效
第四章 成人学习理论视角下G省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的调查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访谈法
        4.1.2 问卷调查法
    4.2 G省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培训需求分析缺乏科学合理性
        4.2.2 培训内容设置偏离成人学习特征
        4.2.3 授课方法与成人学习过程冲突
        4.2.4 考核方式未结合成人学习目的
        4.2.5 缺乏对网络培训效果的科学评估
第五章 优化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的具体对策
    5.1 加强公务员网络培训需求分析的科学化与制度化
        5.1.1 加强受训组织及人员的需求目标分析
        5.1.2 了解受训者的态度和技能
        5.1.3 构建网络培训需求制度与流程体系
    5.2 深化与创新网络培训设计中成人学习元素
        5.2.1 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培训环境
        5.2.2 强化网络培训与日常工作相关度
        5.2.3 探索网络培训的自我管理策略
        5.2.4 加快网络培训成果转化
    5.3 加强网络培训管理的规范化与灵活性
        5.3.1 重视网络培训过程的规范化
        5.3.2 科学运用网络培训的灵活性
    5.4 重视与开发利用网络培训评估的价值
        5.4.1 完善网络培训评估体系
        5.4.2 构建网络培训评估—反馈的互动机制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档案网络继续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档案网络继续教育的理论依据
        2.1.1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依据
        2.1.2 教育理论依据
    2.2 档案网络继续教育内涵及特点
        2.2.1 档案网络继续教育的内涵
        2.2.2 档案网络继续教育的特点
3 档案网络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档案网络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3.1.1 档案行业发展需求
        3.1.2 档案人员自身发展需求
        3.1.3 档案教育资源整合的需求
    3.2 档案网络继续教育的可行性
        3.2.1 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3.2.2 改善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3.2.3 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4 档案网络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
    4.1 档案网络继续教育组织机构
    4.2 档案网络继续教育实施开展
    4.3 档案网络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3.1 区域发展不平衡
        4.3.2 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4.3.3 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4.3.4 教学效果不能保证
        4.3.5 缺乏统一学习平台
5 档案网络继续教育实施策略
    5.1 实施原则
    5.2 实施建议
        5.2.1 均衡区域档案继续教育
        5.2.2 加强档案教育师资建设
        5.2.3 加强档案课程资源建设
        5.2.4 构建评价机制、增加互动
        5.2.5 构建统一学习平台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南京晓庄学院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中小学校长
        2.1.2 中小学校长培训
        2.1.3 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学习型组织理论
        2.2.2 系统管理理论
        2.2.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3 南京晓庄学院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现状分析
    3.1 南京晓庄学院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的举措与成效
        3.1.1 采取的举措
        3.1.2 取得的成效
    3.2 南京晓庄学院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教学资源配备和管理落后
        3.2.2 校长培训制度建设滞后
        3.2.3 校长培训课程设计脱离实际
        3.2.4 培训团队管理缺少激励机制
        3.2.5 培训过程管理形式粗放
        3.2.6 培训管理信息化水平落后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学校对培训管理宏观重视不足
        3.3.2 培训管理制度建设意识不浓
        3.3.3 培训管理者的课程领导力不高
        3.3.4 优质团队建设和管理力度不够
        3.3.5 培训过程管理措施不实
        3.3.6 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深
4 国外与国内高校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高校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概况
        4.1.1 美国:多元互补与分类实施的管理模式
        4.1.2 英国:职责分工明确与评估制度完善的管理模式
        4.1.3 澳大利亚:培训组织自发性与参训学习自觉性的管理模式
    4.2 国内高校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概况
        4.2.1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引领、多方合作的培训管理模式
        4.2.2 华东师范大学:模块组合、训研结合的培训管理模式
    4.3 经验启示
        4.3.1 重视培训体系的层次化管理
        4.3.2 突出培训课程体系实践性
        4.3.3 实施“研训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模式
        4.3.4 注重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
5 南京晓庄学院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对策
    5.1 重视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工作
        5.1.1 把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纳入学校工作整体规划
        5.1.2 对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实施专业化指导
    5.2 建设中小学校长培训规章制度体系
        5.2.1 强化培训领导者的制度管理意识
        5.2.2 建立科学合理的职能管理制度
        5.2.3 健全规范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
    5.3 设计富有特色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方案
        5.3.1 积极开展培训需求调研
        5.3.2 搭建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体系
        5.3.3 选择适切有效的培训模式
    5.4 选配优秀的教学和管理团队
        5.4.1 选配优秀的课程教学团队
        5.4.2 建设优秀的培训管理团队
    5.5 强化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过程管理
        5.5.1 强化培训管理者的质量意识
        5.5.2 引进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5.5.3 实施培训过程多层次管理
    5.6 提升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信息化水平
        5.6.1 转变培训管理者培训理念
        5.6.2 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支持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南京晓庄学院简介
附录B 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问卷调查
附录C 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包容性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与价值评价 ——基于中国农村电商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数据采集的方法与过程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包容性创新的相关研究
        2.1.1 包容性创新的概念
        2.1.2 包容性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2.1.3 包容性创新的测度
        2.1.4 包容性创新的影响因素
        2.1.5 包容性创新的作用机理
    2.2 包容性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
        2.2.1 包容性创新系统的概念界定
        2.2.2 包容性创新系统的要素及其关联
        2.2.3 包容性创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2.2.4 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及运行机制
    2.3 基础理论
        2.3.1 创新理论
        2.3.2 系统理论
        2.3.3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3.4 共生理论
第3章 包容性创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包容性创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3.2 包容性创新系统的理论模型
    3.3 包容性创新系统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包容性创新主体
        3.3.2 包容性创新资源
        3.3.3 知识创造
        3.3.4 包容性创新绩效
        3.3.5 创新环境
        3.3.6 包容性创新网络
        3.3.7 思想观念
        3.3.8 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第4章 包容性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分层回归模型
        4.2.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4.2.3 变量测量
    4.3 数据分析和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4.3.2 假设检验
    4.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1 研究结果
        4.4.2 讨论及启示
第5章 包容性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
    5.1 分析方法
    5.2 模型构建
        5.2.1 包容性创新系统运行机理分析的概念框架
        5.2.2 基本假设与一般因果关系的确立
        5.2.3 基本假设检验以及流图的构建
    5.3 模型的检验
        5.3.1 模拟仿真结果
        5.3.2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包容性创新系统的价值评价
    6.1 包容性创新系统对消除贫困的影响研究
        6.1.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6.1.2 实证模型
        6.1.3 实证检验
        6.1.4 检验结果与讨论
    6.2 包容性创新系统对解决性别不平等的影响研究
        6.2.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6.2.2 实证模型
        6.2.3 实证检验
        6.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 包容性创新系统对解决就业问题的影响研究
        6.3.1 统计描述和相关性分析
        6.3.2 实证模型
        6.3.3 实证检验
        6.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6.4 包容性创新系统对改变思想观念的影响研究
        6.4.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6.4.2 实证模型
        6.4.3 实证检验
        6.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政策内涵
    7.4 研究限制与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电大转型为开放大学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大转型开放大学的背景
二、县级电大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
三、县级电大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的挑战
     (一) 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
     (二) 教师知识更新的挑战
     (三) 教师服务能力的挑战
     (四) 教师科研能力的挑战
四、县级电大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方向
     (一) 教师向信息化发展, 配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需求
        1. 教学观念信息化
        2. 教学模式信息化
        3. 教学资源信息化
     (二) 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配合专业教学的需求
        1.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 加强教师自身专业化意识, 提高教师内在的专业素养
     (三) 教师向服务化发展, 配合学生情感的需求
        1. 加强服务意识, 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
        2. 提高服务能力, 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四) 教师向科研化发展, 配合学校发展的需求
        1. 学校重视教师科研能力
        2. 教师主动提高科研意识
     (五) 教师向特色化发展, 配合地方经济的需求
        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促进教师特色化发展
        2. 教师深入企业实践, 提供教师特色化条件
五、结语

四、走进中国国家培训网(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文化视阈中的街舞中国化研究[D]. 于港. 北京舞蹈学院, 2021
  • [2]武汉·泰安[J]. 冷火. 时代文学, 2020(03)
  • [3]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林佳丽.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4]成人学习理论视角下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研究 ——以G省为例[D]. 钟鸣. 广西大学, 2020(08)
  • [5]档案网络继续教育研究[D]. 孙翠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19(07)
  • [6]南京晓庄学院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研究[D]. 张亢亢.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7]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8]图说“平安留学”[J]. 季昕. 神州学人, 2018(03)
  • [9]包容性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与价值评价 ——基于中国农村电商的实证研究[D]. 王楠. 天津财经大学, 2017(07)
  • [10]电大转型为开放大学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及对策[J]. 马骏.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7(04)

标签:;  ;  ;  

走进中国国家培训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