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论文文献综述)
薛馨槐,高阳[1](2021)在《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应用于硬核白内障治疗中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应用于硬核白内障治疗中的效果,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8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6眼)和对照组(47眼),各40例。研究组予以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对照组予以普通超声乳化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相关指标、裸眼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13.05±4.81)min、乳化时间(20.01±4.30)s均短于对照组的(17.27±5.12)min、(48.19±5.16)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201.20±180.35)mm2高于对照组的(2117.32±181.16)mm2,角膜散光值(1.51±0.47)D低于对照组的(1.83±0.56)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研究组视力(0.81±0.30)高于对照组的(0.59±0.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8.26%低于对照组的68.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有利于减少术中角膜内皮等损伤,有利于缩短乳化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对改善视力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何丽,黄国华,赵举[2](2021)在《硬核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手术与超声乳化术的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硬核白内障行小切口手法娩核白内障摘出手术与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南阳南石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12例(112眼)硬核白内障为研究对象。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手法组56例(56眼)行小切口手法娩核白内障手术;超乳组56例(56眼)行超声乳化手术。术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视力(UCVA,logMAR)手法组高于超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点=867.283,F交互=34.691,F组间=17.833;均P<0.05)。角膜散光程度手法组患者均低于超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点=24.773,F交互=18.451,F组间=16.037;均P<0.05)。并发症发生率手法组为8.93%(5/56)低于超乳组的25.00%(1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4,P=0.023)。结论小切口手法娩核治疗硬核白内障术后角膜反应较轻,视力恢复较快,角膜散光轻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向永国[3](2021)在《重庆区县白内障术后中远期视觉质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重庆区县白内障手术后中远期手术效果以及视功能和生存质量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从重庆市各区县选取6个调查点医院纳入600例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纳入600例同期接受普通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在术前测量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主客观验光、眼压(IOP),并完成视功能生存质量量表(VF-QOL量表)评分,在术后1个月、6个月时进行随访,通过组间比较和自身前后对照评估患者术后中远期的手术效果以及视功能和生存质量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白内障类型和术前VF-QOL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1个月、6个月时的UCVA,BCVA和VF-QOL量表得分均显着优于术前,但显着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6个月时的UCVA,BCVA和VF-QOL量表得分均显着低于术后1个月(P<0.05)。在术后1个月时,实验组患者屈光状态<-1.5D和≥0.5D的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6个月时,实验组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0.9%vs 15.0%,P<0.05)。影响实验组术后6个月时UCVA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残留屈光不正(37.2%)、后发性白内障(29.6%)和眼底病变(19.3%)。结论重庆区县白内障术后中远期视觉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总体情况良好,但低于同期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影响区县白内障术后中远期视觉质量的原因主要为残留屈光不正和后发性白内障。
程歌[4](2021)在《拱形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安全性初步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初步评价拱形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20年06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43例160只眼)根据核硬度分级分为软核组(118例134只眼)和硬核组(25例26只眼)。再根据采用角膜切口的形状分为拱形角膜切口组和阶梯形角膜平切口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仅角膜主切口形状不同,其余操作步骤相同。手术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完成。观察记录术眼术中前房深度变化、术毕角膜切口渗漏情况、术后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1)术中前房稳定性:术中软核组中拱形角膜切口组拔出Phaco针头时、第1次拔出灌注/抽吸(I/A)针头时及第2次拔出I/A针头时前房变化程度总评分为113分,阶梯形角膜平切口组总评分为1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66,P=0.000)。术中硬核组中拱形角膜切口组总评分为27分,阶梯形角膜平切口组总评分为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15,P=0.000)。全部白内障中拱形角膜切口组总评分为147分,阶梯形角膜平切口组总评分为2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67,P=0.000)。(2)术毕角膜切口渗漏情况:软核白内障组中拱形角膜切口组总评分为34分,阶梯形角膜平切口组总评分为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2,P<0.05)。硬核白内障中拱形角膜切口组总评分为7分,阶梯形角膜平切口组总评分为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32,P=0.002)。全部白内障中拱形角膜切口组总评分为41分,阶梯形角膜平切口组总评分为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84,P=0.001)。(3)术后角膜散光:术后3个月,拱形角膜切口组患者术后角膜规则散光为(1.48±1.01)D,略高于术前角膜规则散光为(1.40±0.9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阶梯形角膜平切口组患者术后角膜规则散光为(1.36±0.73)D,高于术前为(1.09±0.5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及术后角膜散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角膜不规则散光:拱形角膜切口组患者术后角膜不规则散光为(0.31±0.26)μm,较术前[(0.25±0.20)μm]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阶梯形角膜平切口组患者术后角膜不规则散光为(0.26±0.14)μm,较术前[(0.21±0.12)μm]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及术后角膜不规则散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3个月,拱形角膜切口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计数为(1589.75±563.66)个/mm2,术前为(2371.67±268.81)个/mm2,术后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阶梯形角膜平切口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计数为(1869.04±559.69)个/mm2,术前为(2536.77±334.16)个/mm2,术后较术前减少,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拱形角膜切口和阶梯形角膜平切口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2)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过程中,拱形角膜切口比阶梯形角膜平切口具有更好的前房稳定性;(3)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过程中,拱形角膜切口密闭性比阶梯形角膜平切口渗漏程度轻;(4)术后早期拱形角膜切口产生的术源性散光较阶梯形角膜平切口小。(5)拱形角膜切口和阶梯形角膜平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都会造成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程度相当。
王亚飞,赵星星,李杰[5](2021)在《不同切口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效果及对患者视力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切口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效果及对患者视力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6例(86眼)硬核白内障患者按照手术切口大小分为研究组(39例,44眼)与对照组(37例,42眼)。研究组行1.8mm微切口同轴超声乳化吸除术,对照组行3.0mm标准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超声乳化能量,比较术前、术后1d、术后7d、术后30d患者眼压、患眼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泪膜功能,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与超声乳化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7d研究组及术后1d对照组眼压显着低于术前(P<0.05或0.01),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着提升(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提升更显着(P<0.01);术后30d研究组角膜散光度显着低于术前(P<0.01),术后1d、7d对照组角膜散光度显着高于术前(P<0.05或0.01),研究组术后各时点角膜散光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术后各时点两组泪膜破裂时间均显着短于术前(P<0.01),研究组显着长于对照组(P<0.05或0.01);术后1d、7d研究组及术后各时点对照组基础泪液分泌量均显着少于术前(P<0.05或0.01),研究组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mm同轴微创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安全有效,术后患者眼压较为稳定,视力水平恢复较好,角膜散光度降低,泪膜功能恢复良好。
杨玲,薛海兰,海绕玲[6](2020)在《硬核白内障运用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硬核白内障运用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硬核白内障患者169例,按照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视力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内皮细胞丢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硬核白内障患者采用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治疗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视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更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刘辉焜,张立新,刘珍珠,朱国平,香淦媚[7](2018)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在硬核白内障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硬核白内障患者140例,根据手术实施手段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实施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及对照组(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各70例。对比两组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眼压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观察组的视力>0.1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角膜散光及眼压显着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更为有效,患者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及眼压显着改善,术后并发症少。
王洪凯,王琪[8](2017)在《爆破模式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爆破模式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00例应用爆破模式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观察其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后视力均恢复至0.6以上,术后1个月、3个月,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失较少。术后显效者93例、缓解5例、无效2例;术后出现悬韧带断离3例、后囊膜破损2例、角膜血染1例、继发性青光眼2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爆破模式超声乳化吸除术应用于硬核白内障患者,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预后较好,临床效果更安全、显着。
李春丽[9](2017)在《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硬核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根据本院临床研究中心经过双盲法随机分组为研究组和观察组。研究组使用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折叠式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使用3.0 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视力、散光等恢复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矫正情况,研究组患者人数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角膜地形图散光比较中,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微切口在患者散光的矫正率中随时间变化增长。检测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数目。术后7d,研究组角膜内皮细胞单位密度高于观察组,有统计学差异,30 d、90 d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于角膜内皮细胞增长长期随访中,微切口与小切口无明显差异。通过检测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7 d、30 d、90 d眼内压以及中央前房深度变化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情况,统计学显示无意义。结论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有临床应用价值,能提高临床治愈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严若华,潘泽军,吴振球,刘劲芳[10](2017)在《钻井式楔形劈核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钻井式楔形劈核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应用钻井式楔形劈核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120例。结果术前患者的视力均<0.1,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达(0.62±0.23),其中术后1d,最佳矫正视力≥1.0共25例,术后3d,最佳矫正视力≥1.0达42例,术后1个月视力明显恢复,最佳矫正视力≥1.0达82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2382.11±270.34)个,术后(2295.26±321.53)个。术后发生后囊膜破损3例、悬韧带离断2例、继发性青光眼1例。结论钻井式楔形劈核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临床效果确切,能使患者及早地获得最佳的矫正视力,减少了眼内组织的损伤,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二、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论文提纲范文)
(1)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应用于硬核白内障治疗中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研究组 |
1.2.2 对照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
2.2 两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相关指标比较 |
2.3 两组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比较 |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重庆区县白内障术后中远期视觉质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其他工作 急性高海拔暴露对健康成年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血流灌注的影响 |
附图及附表 |
文献综述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拱形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安全性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纳入标准 |
1.3.排除标准 |
1.4.研究对象分组 |
1.5.主要仪器设备与器械 |
1.6.主要药物 |
1.7.手术方法 |
1.8.观察指标 |
1.9.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致谢 |
(5)不同切口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效果及对患者视力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手术方法 |
1.2.2 效果评价 |
1.2.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与超声乳化能量比较 |
2.2 手术前后两组眼压、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比较 |
2.3 手术前后两组泪膜功能比较 |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6)硬核白内障运用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
2.2 分析两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 |
2.3 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
2.4 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
3 讨论 |
(7)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视力 |
2.2 散光、眼压情况 |
2.3 并发症 |
3 讨论 |
(8)爆破模式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式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步骤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9)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手术设备 |
1. 检查设备: |
2. 手术设备及耗材: |
三、病例排除标准 |
四、治疗方法 |
五、观察指标 |
六、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结论 |
(10)钻井式楔形劈核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器械 |
1.3 手术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术前术后视力改善情况比较 |
2.2 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变化比较 |
2.3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
3 讨论 |
四、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应用于硬核白内障治疗中效果分析[J]. 薛馨槐,高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21(25)
- [2]硬核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手术与超声乳化术的效果比较[J]. 张何丽,黄国华,赵举.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1(05)
- [3]重庆区县白内障术后中远期视觉质量的流行病学调查[D]. 向永国.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拱形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安全性初步评价[D]. 程歌.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不同切口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效果及对患者视力水平的影响[J]. 王亚飞,赵星星,李杰.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1(01)
- [6]硬核白内障运用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 杨玲,薛海兰,海绕玲. 智慧健康, 2020(34)
- [7]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比较[J]. 刘辉焜,张立新,刘珍珠,朱国平,香淦媚. 临床医学工程, 2018(02)
- [8]爆破模式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分析[J]. 王洪凯,王琪.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A0)
- [9]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J]. 李春丽. 临床眼科杂志, 2017(04)
- [10]钻井式楔形劈核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观察[J]. 严若华,潘泽军,吴振球,刘劲芳. 中国医药科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