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在玻璃管热缩包装机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路宽[1](2017)在《基于ARM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机器人技术一直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而移动机器人作为机器人技术的重要部分,应用最为广泛。伴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概念的兴起,移动机器人技术也将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移动机器人不仅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应用,而且为研究复杂智能行为的产生、人类思维的探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平台。因此,本文基于ARM微处理器设计了一款具有一定自主性,智能性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可编程的人机交互界面为移动机器人设计复杂的运动行为,移动机器人在行进过程中通过传感器反馈环境信息,获取前方数据,进行自主调整,从而完成预设的任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介绍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选用了基于ARM9系列的S3C2451微处理器作为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并根据移动机器人的结构尺寸和功能要求,设计了外围控制板。(2)根据嵌入式Linux系统的特点在PC机上搭建了系统开发环境,主要包括交叉编译器的建立和必要开发工具的安装和配置,并实现了 BootLoader和Linux内核的移植。(3)确定了移动机器人的控制方案,介绍了嵌入式Linux系统驱动程序设计流程和编译方法,并根据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设计了各个模块的底层驱动程序,并编译进内核。(4)介绍了嵌入式Linux系统图形用户界面,确定了可编程人机交互界面的控制流程。根据两轮驱动移动机器人运动特点,设计了移动机器人运动模式的应用程序,并通过反馈调节的方法减少了系统误差。最后用Qtopia-2.2.0实现了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效果。
张志杰[2](2012)在《光电绝对式矩阵编码器关键技术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光电编码器的精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莫尔条纹细分误差是影响光电编码器测量精度的主要原因,误差补偿是提高测量精度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光电编码器发展及误差补偿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概述。理论研究部分介绍了莫尔条纹的产生机理及特点,设计了具有高刷新率的光电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然后对细分误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设计以FPGA为主控逻辑器件的补偿系统,能够对莫尔条纹光电信号的相位正交偏差和不等幅性进行实时补偿,有效的提高光电编码器的测量精度。由于光电编码器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和随机测量误差,提出利用kalman滤波器结合光电轴角编码器的特点,减小确定性和随机测量误差影响,实验试验证明了理论的可行性。
刘树东,潘万平,代金凤[3](2010)在《基于步进电机的阀门闭环控制的仿真》文中认为以单片机为微处理器,L297和L298芯片为驱动电路,利用光电编码器原理设计反馈电路,形成闭环。用C语言编程,设计扰动,应用PID算法,通过LCD显示设定值与反馈值,为实际应用提供一种较好的仿真方法。
潘万平,徐刚,张劲松[4](2010)在《基于Proteus的步进电机闭环控制的仿真》文中研究指明基于Proteus拥有齐全的元件库和强大的电路分析实物仿真功能,提出了用于步进电机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的方法。以AT89C52芯片为微处理器,L297和L298芯片驱动步进电机,利用光电编码器原理设计反馈电路,形成闭环。用C语言编程,设计扰动,模拟外界干扰,应用PID算法,利用LCD显示,比较设定值与反馈值,实现位置反馈闭环控制系统的仿真。
丁红昌[5](2009)在《绝对式线位移光栅传感器的研究》文中指出绝对式线位移光栅传感器,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数字测线位移装置,是以高精度计量矩形光栅为检测元件,通过光电转换将直线位移转化为电信号.通过比较、放大、整形、校正、细分、译码等处理后和计算机相连可实现动态检测和实时控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编码方式,得出直线位置和编码一一对应的编码,并运用BP神经网络实现了译码: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对增量光栅尺的输出信号进行细分,细分后精度可达到3μm;以编码尺为核心设计了照明系统,确定了以线阵CCD为接收元件的接收系统,设计了满足CCD要求的成像光学系统;针对CCD输出信号进行了滤波、相关采样、差分放大、微分等处理,实现了信号的采集与数据处理。
吴昊[6](2007)在《基于DSP的直流电机位置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位置控制系统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轧钢机械、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火炮和电子瞄准等领域,都要求有较高精度的定位或轨迹控制,都要用到位置控制系统。随着电子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控制系统向智能化方向的快速发展。从当前情况看,直流电动机能在大范围内实现精密的位置和速度控制,所以,要求系统性能高的场合都在广泛使用直流控制系统。因此研究直流电机位置控制系统有着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应用于小型的玻璃外圆磨床的直流电机位置控制系统。对磨床进行硬件升级并设计控制软件,使磨床实现对工件的三维精密加工。首先,介绍了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详细分析了TMS320F2812 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控制器的基本原理、软件结构以及片内外设等功能。着重介绍了其中的电机PWM(脉冲宽度调制)驱动和位置检测部分的工作原理与控制特性。其次,给出了系统中部分关键电路的设计。这些电路包括:基于L6201和L6506的直流电机驱动器电路、光电编码器脉冲计数电路和脉冲整形电路、串口通信电路。详细介绍了关键芯片的工作原理,分析了机械传动结构的工作原理。然后介绍了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方法,详细介绍了各个软件模块的设计思想,实现方法和具体的流程。系统的分析了磨床加工过程中磨削原理,确定了磨削进给量的计算方法。改进了自动加工的控制流程。最后对系统的硬件平台进行了调试,改进了调节了一系列的控制参数。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系统的软硬件联调,并初步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周首源[7](2006)在《基于ARM的电子送经卷取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织机向着智能化、高速化、通用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本论文采用了国际高档织机的模块化设计方法,设计了一套以32位ARM为控制核心的智能高速电子送经卷取控制系统,符合了织机的发展趋势,对提高国产织机的机电一体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1)分析了电子送经和电子卷取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提出了电子送经卷取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对经纱张力系统进行理论研究,建立经纱张力模型,并对电子送经卷取控制系统进行同步性研究。 (2)对基于ARM的电子送经卷取控制系统的进行硬件设计,包括对以S3C44BOX微处理器为控制芯片的电子送经卷取控制器、经纱张力和主轴的检测装置、送经和卷取伺服驱动系统的进行设计。 (3)对基于μC/OS-Ⅱ的电子送经卷取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μC/OS-Ⅱ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完成了在S3C44BOX芯片上的实现。在基于μC/OS-Ⅱ的电子送经卷取控制系统进行软件开发,实现了对控制系统的多任务实时控制。 (4)对经纱张力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经纱张力特性,提出了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策略,建立了经纱张力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了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并应用MATLAB对经纱张力系统进行仿真研究。
徐锋[8](2005)在《镜片磨边数控系统硬件设计与扫描机软件开发》文中认为当前,靠模加工自动磨边机在国内眼镜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此种磨边机的配镜质量不高,导致舒适度差,影响佩戴者的视力。随着计算机和数控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进一步提高镜片的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对开发镜片磨边数控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应用这些技术研制出原理样机。 通过对国内外所使用的镜片磨边设备的比较和分析,本文提出了能够满足快速开发要求的数控磨边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扫描机和数控镜片磨边机进行了详细设计。讨论了扫描机的高精度测量原理,设计制作了扫描机控制与驱动电路,开发了镜框和镜片轮廓数据扫描测量软件,并完成对所研制的扫描机的调试。此外,设计了数控镜片磨边机的硬件电路,完成了磨边系统 USB数据通信模块的设计,并给出两种 USB 通信程序的设计方法。最后,本文还给出了系统抗干扰的一些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开发的镜片磨边数控系统,目前已经完成调试,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为将该产品推向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积光,杨前明,隋秀华[9](2001)在《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在玻璃管热缩包装机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介绍了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在玻璃管热缩包装机上的应用方法 ,分析了光电编码器的辩向、防读数误差和脉冲细分原理 .
二、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在玻璃管热缩包装机上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在玻璃管热缩包装机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RM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移动机器人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移动机器人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
1.3 移动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嵌入式移动机器人硬件架构 |
2.1 ARM微处理器简介 |
2.2 ARM微处理器优势 |
2.3 ARM微处理器选型 |
2.4 核心控制板 |
2.5 外围扩展板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嵌入式移动机器人软件架构 |
3.1 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
3.2 嵌入式Linux系统的优点 |
3.3 嵌入式Linux系统软件结构 |
3.4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3.4.1 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 |
3.4.2 建立交叉编译系统 |
3.4.3 安装串口调试工具 |
3.4.4 安装文件系统映象制作工具 |
3.5 制作Linux内核 |
3.6 制作文件系统映像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驱动程序设计 |
4.1 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移动机器人结构设计 |
4.1.2 移动机器人运动方式 |
4.1.3 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整体功能设计 |
4.2 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方法 |
4.2.1 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概述 |
4.2.2 杂项设备驱动程序编写流程 |
4.2.3 配置和编译驱动程序 |
4.3 电机驱动芯片介绍 |
4.4 移动机器人转向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
4.5 移动机器人调速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
4.5.1 PWM调速原理 |
4.5.2 嵌入式Linux系统PWM初始化方法 |
4.5.3 移动机器人PWM驱动程序设计 |
4.6 移动机器人测速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
4.6.1 移动机器人测速原理 |
4.6.2 测速模块驱动程序设计流程 |
4.7 移动机器人测距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
4.7.1 超声波传感器测距原理 |
4.7.2 超声波传感器驱动程序设计 |
4.8 本章总结 |
第5章 可编程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1 嵌入式图形界面介绍 |
5.1.1 嵌入式Linux系统常用的GUI |
5.1.2 嵌入式GUI特点 |
5.1.3 嵌入式Qtopia-2.2.0开发环境的搭建和使用 |
5.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方案 |
5.3 PID控制器设计 |
5.3.1 PID控制器原理 |
5.3.2 数字PID算法介绍 |
5.3.3 数字PID参数确定方法 |
5.4 移动机器人直线运动应用程序设计 |
5.5 移动机器人转弯运动应用程序设计 |
5.5.1 移动机器人转弯运动原理 |
5.5.2 移动机器人转弯运动应用程序设计流程 |
5.6 单个电机应用程序设计 |
5.7 移动机器人测距模块应用程序设计 |
5.8 移动机器人各模块应用程序运行方式 |
5.8.1 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程序编译和运行方式 |
5.8.2 移动机器人各模块应用程序命令参数 |
5.9 移动机器人可编程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
5.9.1 可编程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流程 |
5.9.2 实验验证 |
5.10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光电绝对式矩阵编码器关键技术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背景 |
1.3 光电编码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国内外光电编码器误差补偿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光电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设计及细分误差分析 |
2.1 莫尔条纹的形成原理 |
2.2 光电编码器硬件电路实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莫尔条纹细分误差补偿 |
3.1 细分误差分析 |
3.2 相位补偿 |
3.3 幅值补偿 |
3.4 补偿功能软件实现 |
3.5 MODELSIM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KALMAN滤波器光电编码器精度提高 |
4.1 KALMAN滤波器原理 |
4.2 基于KALMAN滤波器光电编码器误差补偿 |
4.3 实验和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FPGA程序代码 |
(3)基于步进电机的阀门闭环控制的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系统设计 |
1.1 系统工作原理 |
1.2 驱动电路 |
1.3 光电编码器电路设计仿真 |
1.4 步进电机闭环控制设计仿真 |
2 PID算法软件设计 |
3 结束语 |
(4)基于Proteus的步进电机闭环控制的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硬件设计 |
2 软件设计 |
3 仿真过程 |
4 结语 |
(5)绝对式线位移光栅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光栅尺发展现状 |
1.3 线位移光电编码码道的分类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绝对线位移光栅传感器的编码译码 |
2.1 绝对式线位移光栅传感器的编码 |
2.2 绝对式线位移光栅传感器的译码 |
第三章 增量式光栅的细分 |
3.1 细分原理及方法 |
3.2 细分方法的选择和改进 |
3.3 增量光栅输出信号处理 |
第四章 照明系统与接收系统总体设计 |
4.1 CCD图像传感器的确定 |
4.2 照明系统的确定 |
4.3 成像光学系统设计 |
第五章 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 |
5.1 CCD图像传感器处理电路 |
5.2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DSP的直流电机位置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位置控制系统概述 |
1.3 位置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位置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2 位置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结构概述 |
2.2 TMS320F2812DSP 简介 |
2.3 直流电机驱动系统方案设计 |
2.3.1 单极性驱动PWM 系统 |
2.3.2 双极性驱动PWM 系统 |
2.3.3 单、双极性驱动PWM 系统的分析与比较 |
2.4 位置检测模块方案设计 |
2.4.1 绝对式光电编码器 |
2.4.2 增量式光电编码器 |
2.4.3 两种光电编码器的分析与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结构 |
3.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
3.2 机械传动结构 |
3.3 直流电机驱动电路 |
3.4 光电编码器接口电路 |
3.5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及其控制算法实现 |
4.1 控制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
4.2 系统主程序 |
4.3 DSP 串行通信子程序 |
4.4 直流电机PWM 调速子程序 |
4.5 基于光电编码器的脉冲信号处理子程序 |
4.6 数据处理和位置调节 |
4.6.1 轮廓数据的处理 |
4.6.2 加工数据的计算 |
4.6.3 加工过程中电机速度的调节 |
4.7 自动加工控制流程 |
4.8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直流电机驱动测试 |
5.2 光电编码器计数脉冲检测实验 |
5.3 位置闭环控制实验 |
5.4 串口通信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控制软件主程序部分代码 |
(7)基于ARM的电子送经卷取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剑杆织机研究状况 |
1.2.1 剑杆织机的组成 |
1.2.2 剑杆织机发展趋势 |
1.3 送经卷取系统研究现状 |
1.3.1 送经系统 |
1.3.2 卷取系统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子送经卷取控制系统结构研究 |
2.1 电子送经卷取系统整体设计 |
2.1.1 电子送经卷取系统工作原理及功能 |
2.1.2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2.2 电子送经控制系统 |
2.2.1 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2.2.2 电子送经参数 |
2.2.3 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 |
2.3 电子卷取控制系统 |
2.3.1 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2.3.2 电子卷取参数 |
2.3.3 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 |
2.4 经纱张力控制系统 |
2.4.1 影响张力因素 |
2.4.2 张力系统分析和建模 |
2.4.3 经纱张力信号采集及处理 |
2.4.4 张力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5 电子送经卷取系统的同步性研究 |
2.5.1 卷取量与卷取速度 |
2.5.2 送经量与送经速度 |
2.5.3 同步控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RM的电子送经卷取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的硬件总体设计 |
3.2 ARM控制器设计 |
3.2.1 S3C44BOX微处理器简介 |
3.2.2 系统电路 |
3.2.3 存储功能模块 |
3.2.4 输入输出模块 |
3.2.5 调试模块 |
3.3 检测模块设计 |
3.3.1 经纱张力检测装置 |
3.3.2 主轴检测装置 |
3.4 驱动模块设计 |
3.4.1 伺服系统简介 |
3.4.2 电子送经卷取伺服驱动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μC/OS-Ⅱ的电子送经卷取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μC/OS-Ⅱ概述 |
4.1.1 μC/OS-Ⅱ的特点 |
4.1.2 μC/OS-Ⅱ的功能 |
4.2 μC/OS-Ⅱ在S3C44BOX处理器上的实现 |
4.3 基于μC/OS-Ⅱ的电子送经卷取控制系统多任务控制 |
4.3.1 控制系统的软件框架设计 |
4.3.2 基于μC/OS-Ⅱ的控制系统多任务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经纱张力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5.1 经纱张力特性分析 |
5.2 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经纱张力控制系统研究 |
5.2.1 PID控制技术 |
5.2.2 模糊控制技术 |
5.2.3 经纱张力模糊控制系统框架设计 |
5.2.4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
5.2.5 PID系数修正 |
5.3 张力控制系统的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研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镜片磨边数控系统硬件设计与扫描机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意义 |
第二章 镜片磨边数控系统方案及扫描机设计 |
2.1 镜片磨边数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 扫描机功能原理设计 |
2.2.1 扫描机的扫描测量原理 |
2.2.2 扫描机的结构设计 |
2.2.3 扫描机高精度扫描测量的实现 |
2.3 扫描机硬件的设计 |
2.3.1 扫描机硬件系统简介 |
2.3.2 扫描机微控制器的选择 |
2.3.3 扫描机步进电机控制与驱动电路设计 |
2.3.4 微型直流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
2.3.5 编码器输出信号的辨向与细分处理 |
2.3.6 外部数据存储器扩展与位置检测电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 FT2458M USB 数据通信的实现 |
3.1 USB 通信简介 |
3.2 USB 通信模块的设计 |
3.3 多个FT2458M USB 设备共存问题的解决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扫描机控制软件的设计 |
4.1 软件开发工具简介 |
4.2 扫描机控制软件的总体结构 |
4.3 不同对象的扫描测量 |
4.4 测量过程中探头滑落的监测与处理 |
4.5 扫描测量数据的存储与发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位 PC 机软件的设计及扫描机调试 |
5.1 基于VCP 驱动程序的上位PC 机软件的设计 |
5.2 基于D2XX 驱动程序的上位PC 机软件的设计 |
5.3 扫描机的调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数控镜片磨边机硬件的设计 |
6.1 数控镜片磨边机步进电机控制与驱动电路设计 |
6.2 砂轮电机及水泵控制电路 |
6.3 数控镜片磨边机软件关机电路的设计 |
6.4 手动复位及电源电压监测电路 |
6.5 磨边机加工基准寻位保护设计与电磁离合器控制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抗干扰设计 |
7.1 干扰的产生与分析 |
7.2 系统供电抗干扰设计 |
7.3 系统硬件抗干扰设计 |
7.4 系统软件抗干扰设计 |
第八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前景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9)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在玻璃管热缩包装机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光电编码器原理 |
2 玻璃管码垛高度测量原理框图 |
3 光电编码器辩向与计数电路 |
4 输出脉冲细分 |
5 用单片微机实现高度位移测量 |
6 结束语 |
四、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在玻璃管热缩包装机上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M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D]. 高路宽. 东北大学, 2017(06)
- [2]光电绝对式矩阵编码器关键技术仿真研究[D]. 张志杰. 长春理工大学, 2012(02)
- [3]基于步进电机的阀门闭环控制的仿真[J]. 刘树东,潘万平,代金凤. 煤炭技术, 2010(05)
- [4]基于Proteus的步进电机闭环控制的仿真[J]. 潘万平,徐刚,张劲松. 煤矿机械, 2010(02)
- [5]绝对式线位移光栅传感器的研究[D]. 丁红昌.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2)
- [6]基于DSP的直流电机位置控制技术研究[D]. 吴昊.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7]基于ARM的电子送经卷取控制系统设计[D]. 周首源. 浙江工业大学, 2006(12)
- [8]镜片磨边数控系统硬件设计与扫描机软件开发[D]. 徐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04)
- [9]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在玻璃管热缩包装机上的应用研究[J]. 杨积光,杨前明,隋秀华.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1(06)
标签:光电编码器论文; 机器人论文; 移动机器人论文; 嵌入式linux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