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运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祝婷[1](2020)在《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发展,信息化建设程度的日益完善,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及功能也在不断地丰富变化。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综合性、世界化的概念。一方面,它有利于带动所在区域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的相互融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一直深受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对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兴,包括推进东北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亟需进一步发展、提升竞争力。本文的研究以现有研究成果为起点,对国内外的现有研究综述进行梳理分析。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又在对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定义、特点、发展条件、三种基本发展模式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港口竞争力和港口经济的相关概念,理顺研究国际航运中心的必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对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集装箱货运量不足、各港口间缺乏协调机制、航运软实力欠发展、产业集聚效应不足、服务管理水平有待加强、航运人才缺乏、运力过剩等。同时重点分析上海港、釜山港、伦敦港、鹿特丹港等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中可供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现实情况,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两个方面,就如何提升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其中,政府层面主要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完善集疏运体系;拆解老旧船舶以缓解运力过剩压力;完善政策法规;加速港城一体,实现错位发展;完善航运市场体系;加强信息港建设,打造新型“智慧港口”;把握好“北极港口”发展新机遇;重视人才培养等。企业层面主要包括:加强企业间合作,与货主形成利益共同体;提升服务,树立品牌文化,发展“绿色航运”;创新进步,积极变化调整;乘“一带一路”之风,提高联运协作能力;实施多项保障措施,保障战略的实施等。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的提升一直是对标上海港和天津港进行的,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与釜山国际航运中心进行对照,分析釜山港发展的先进经验为大连港的发展提出新思路。文中提出要抓住北极航线的建设发展为大连港带来的新机遇。本文还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两个方面,分别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刘波[2](2020)在《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长江干线航道上起云南水富港,下至长江入海口,覆盖全国11省(直辖市)。目前,长江航运对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同时也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长江干线航道通航条件、基础设施、保障设施、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和运力结构等方面的不断完善,长江干线的水上货物运量稳步增长。中小航运企业作为长江航运市场的经营主体,其通过各类运输船舶将某一地区的货物或旅客运输到另一个地区,在水上线路形成经济区,带动沿线贸易、工业、制造业以及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通过完成长江沿线地区间或长江地区与沿海甚至海外贸易货物的运输,加强了两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经过“十二五”、“十三五”两个阶段的发展后,长江干线大多数中小航运企业已得到发展壮大,部分企业已从传统航运向航运物流运输方式完成转型,但随着长江航运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方面还稍有欠缺,企业的当前经营及后期转型升级中仍然会经常面临中诸多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难题,其中,融资问题是目前企业发展壮大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实地调研数据,从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的发展和融资现状入手,总结分析得到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针对银行贷款难这一主要问题,结合经济学原理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去分析其根本原因。然后,结合企业融资决策的相关理论,以长江重庆某航运公司为例,对融资方式选择、成本和风险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最佳融资组合。最后,结合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融资过程中问题及原因,从政府、金融部门、组织机构和企业自身几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陶锟[3](2019)在《Y航运公司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显着,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转变为全球化的竞争。在航运市场中,运力的不断增长与紧缩的需求之间矛盾加剧,利润的微薄使得航运企业的市场环境愈加严峻。在这一形式下,提升航运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企业应对市场竞争提升企业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航运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体现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作为国际航运市场的核心参与主体,企业竞争力的水平对航运事业的发展及整体的贸易市场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影响,针对航运企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航运企业提升竞争实力,加强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价值。Y航运公司是烟台一家中型航运公司,在航线运用、货代等方面有着较好的市场表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Y航运公司在业务运营上也面临着更严峻的竞争。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针对Y航运公司的竞争力评价进行研究。首先对航运公司竞争力的相关文献及理论进行了介绍,其次分析了 Y航运公司当前的业务现状,并对其竞争态势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对Y航运公司竞争力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运用SWOT分析对其优劣势及机遇威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Y航运公司竞争力评价的基本模型,选取定量及定性的各类指标,对其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指标权重的计算,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其各方面的竞争力水平进行分析。在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 Y航运公司当前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提出从业务运营、资源统筹、服务质量、内部管理、风险管控五个角度提升Y航运公司的竞争力,以期为Y航运公司在未来的市场表现中提升竞争力水平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
房广东[4](2018)在《大连HH航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自2008年以来,航运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全球范围内的大跳水,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导致业务量大量减少运费暴跌,尤其以中小型航运企业受到的冲击更严重。航运业作为一个资本密集且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一直在我国的物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中小型航运企业承担了国家内河运输90%,沿海运输50%,以及一定规模的远洋运输任务,企业的萎靡直接冲击到整个物流供应链,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近几年来,尽管中小型航运企业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依然摆脱不了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资金短缺等特点,到了2016年随着全球航运业再次集体爆发生存危机,每一个中小型航运企业仿佛都处在生死边缘,迷茫的寻找着生存发展的出路,而本文研究的HH航运企业正是这样一个处于企业分岔路口的典型的中小型航运企业。HH航运公司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拥有国有企业及政府背景,后来经过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公司从事的业务主要是国内国际货物运输和船舶管理,船舶管理、船员管理围绕船舶运输服务。HH航运公司在多年来的发展中,在业内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运力规模曾长时间位居大连地区企业中上游地位,而且拥有一支较为优秀的船舶管理队伍,拥有自己的船员队伍。公司还在国内一些沿海城市设有下属船代公司,在为公司船队服务同时积极拓展业务。HH航运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一个战略选择的发展史。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剧烈地冲击着航运业,当时处于航运市场低谷,船价低廉,HH航运公司积极借助外力进行融资,扩张船队规模,及时调整航线结构。业务上,开设香港分公司,接近市场一线,内部进行管理改革,使企业走出困境,并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公司经营形势的好转,航运市场出现一种疯狂式的上涨,公司摒弃了低成本战略,采用增长型战略,2005年开始大规模建造新船。然而在2008年遭遇航运危机,直到今日航运仍未走出低谷,给企业经营管理造成很大困难。本文针对具有典型中小型航运企业特点的HH航运企业为样本,结合企业管理所学的知识,深入研究企业发展战略,通过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企业战略管理工具,将企业目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与实际市场相结合,深入的探索企业的发展之道,制定HH航运公司的发展战略,使企业科学合理地进行战略目标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引导企业规避风险,迎接挑战,把握机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取得长足发展。同时辐射整个中小型航运企业,为同样在迷茫中艰难前行的其他企业指出明确的发展方向,给整个中小型航运企业以参考。
张伟峰[5](2016)在《大型国有航运企业组织架构研究 ——以中国远洋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航运业进入了低迷期,中国航运业也面对着众多的挑战,但仅仅经济危机一年后,丹麦的马士基航运迅速反弹大幅度盈利,而我国以中国远洋集团为代表的大型国有航运企业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走出亏损的泥潭。本文以中国远洋集团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来分析我国航运企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一方面,从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远洋集团存在着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的委托代理人的问题,委托代理链条冗长导致管理低效的问题,同时这种代理问题也会使企业战略的实施失去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从中国远洋集团的组织架构设置分析,存在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效率低等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作为国有企业性质的中国远洋集团要提高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首先要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确保公司组织架构的实时更新;同时通过SWOT分析发现我国中小民营航运企业在治理结构上,战略经营上与国有大型航运企业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作者对中国远洋集团提出了在内部可通过混合所有制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更新公司的组织架构来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在国际大环境不能左右的背景下,通过公司内部的改革来提升中国远洋集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中国远洋集团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可以对类似大型国有航运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希望其它中国航运企业认同本文的观点,能够积极的加入到中国远洋集团的改革中去,分享改革中的红利,抱团取暖,共同促进我国航运企业的健康发展。
富静媛[6](2016)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贸易壁垒越来越低。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世界航运市场,全球航运企业均面临着如何扩大市场份额和重大战略转型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航运企业自身竞争力。因此,深入研究航运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宏观环境和航运行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竞争力理论为基础,以企业生命周期为脉络构建了一套适合航运行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中国远洋、中海发展、招商轮船、宁波海运和中海海盛等5家以散货运输为主营业务的航运企业2010-2014年数据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战略目标、经营范围、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和综合分析五个方面对竞争力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认为航运企业竞争力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战略部署、主营业务拓展、成本控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本文提出应从政策、基础设施、整合并购、合纵联盟和整合产业链五方面对航运行业进行改进,同时应从业务拓展、成本控制、资本运营、公司治理和技术创新五方面对航运企业进行创新。
张龙[7](2014)在《DHD海运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多轮的动荡,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也造成了海运市场行情低迷,我国国内海运企业的发展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世界经济的低迷、全球航运业的萎靡、海运企业竞争的加剧、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及客户对物流的更高要求等众多因素为国内海运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随着运输市场总体需求的急剧下降,国内海运企业的总体运力将相对过剩,几百公里的海岸线内就分布着日照港、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前十位的两大港口,依托港口抢腹地、争货源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本文以DHD海运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海运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本文指标的选取以调研为基础,引入了政策条件等指标因素。以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海运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评价法对日照、青岛地区具有代表性、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的两家海运企业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以竞争力理论为基础,系统研究影响DHD海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五个方面:企业的核心资源、资本收入与成本控制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海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行情与政策掌控能力。找出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希望对DHD海运公司的长远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使公司的管理越来越规范,结构越来越合理,定位越来越准确,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内一流的海运企业,使得企业能够基业长青。国际技术知识扩散并不等于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知识扩散的自我累积性和路径依赖性决定知识扩散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国际引文技术知识扩散作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基于此,本文扩展国际技术知识扩散的吸收能力因素研究,将影响国际引文技术知识作用效果的技术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及研发投入等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借助内生门限方法实证检验各吸收能力变量在国际引文技术知识扩散中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东道国吸收能力因素是影响国际引文技术知识扩散效果的重要变量,整体上,跨过吸收能力门槛后国际引文技术知识扩散的作用显着提升。
姜洪锐[8](2013)在《我国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上市航运企业作为海洋运输重要载体,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巩固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大国地位提供了有力保证。自中国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航运企业发展踏上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据统计200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5090.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661亿美元,进口额为2435.5亿美元;2008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2561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4285亿美元,进口额为11331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长速度连续7年保持在17%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了5.02倍,2008年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居于第三位。但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上市航运企业陷入周期性低谷,并连续亏损,屡创新低。本文根据企业竞争的相关理论,构造出我国上市航运企业的发展环境模型,总结了一下我国上市航运企业存在的问题,运用DEA分析法选取营业成本、总资产、员工数作为投入指标,营业收入、固定资产周转率作为产出指标,对我国2002年之前上市的15家上市航运企业在2002-2011年期间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价,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DEA-Tobit二阶段分析法,选取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经济环境、企业人力资本、企业资产负债率、企业股权集中度六个指标作为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结合国际上着名的航运业巨头马士基航运公司和地中海航运公司的发展经验,为我国航运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今后航运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航运企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已经跻身到世界的前列,但是相比国际知名的航运企业——马士基航运公司和地中行航运公司仍有很大差距。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航运企业一直是惨淡经营,虽然技术、政策等方面不断进步与完善,但我国的上市航运企业近几年仍然没有起色,目前来说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较差,营销手段单一,不能真正走出本土,人才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加上全球经济的低迷,导致了上市航运企业普遍呈现出运力过剩的状态,运力的过剩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上市航运处于企业低效率运营状态。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我国上市航运企业目前的技术效率为0.868,属于中等水平,纯技术效率值为0.939,属于中上水平,规模效率为0.923,也处于中上水平。总体来说水平不是很高,有待加强。根据得出的效率值,我们又继续探讨影响航运企业经营效率的因素,我们发现宏观经济环境,人力资本,股权集中度与航运企业的经营效率成正相关关系,应该加强。而资产负债率与航运企业的经营呈负相关,我们应当降低。最后本文通过对环境,及企业自身问题的分析,提出应该从加强码头合作,发展综合物流,扩大投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船队等方面着手,努力使我国上市航运企业成为世界一流航运企业,做全球航运企业的航母。
柳鹏[9](2011)在《基于价值链的干散货航运企业物流拓展模式与风险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沿海和内河是矿、煤、粮、建材等大宗散货的重要运输通道,国内干散货航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金融危机对干散货航运业造成了巨大冲击,运价曾出现大幅下跌,航运企业经营十分困难。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我国经济的回升向好,干散货航运业逐步回暖,但运力过剩的矛盾逐步显现。未来,干散货航运业将步入较长时间的低迷期。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必然要求干散货航运业由传统的低端位移服务向高端服务业发展,拓展服务功能。拓展物流成为航运企业转型发展、增强其竞争力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航运物流特别是干散货航运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拓展模式、物流风险的深层次探讨。因此,研究干散货航运物流模式及其风险对于提高我国干散货航运服务水平,促进散货物流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我国干散货航运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价值链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干散货航运企业拓展物流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规律,建立干散货物流拓展模式选择模型,研究干散货航运物流风险评价方法。这对于干散货航运企业在复杂环境下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对构建我国干散货航运物流理论体系和提高干散货航运物流水平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通过较为全面的文献检索与查询,掌握了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情况,目前缺少从价值链和管理学角度对干散货航运物流拓展模式及风险的理论及实用模型研究;(2)通过对价值链基本理论和国内航运企业物流运营现状的分析,说明拓展航运物流是干散货航运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归纳总结了国外典型航运企业干散货物流服务的实际做法和经验。航运企业发展的战略取向充分证明:无论是主导物流还是积极参与物流,向物流拓展已经成为大多数航运企业的战略选择;(3)提出航运物流具有种群特征,阐明生态学理论可以很好地模拟航运物流的发生与发展机理;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干散货物流实现方式。构建了单一企业的航运物流和多种主体的航运物流生态学分析框架。研究表明,对相互竞争的航运企业而言,物流发展价值大小取决于不同企业对物流资源的竞争能力;对于以协同为目标的航运物流,保持竞争主体的差异性有利于物流价值链的优化和平衡;(4)从物流价值链出发,提出干散货物流拓展模式的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法和专家调查法探讨了各影响因素的价值,以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利润率和市场份额为依据构建了干散货物流拓展模式选择模型,并运用古诺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物流拓展模式的经济性;(5)明确提出了干散货航运企业物流模式实施中的主要风险因素的量化指标,通过不同评价方法的比较,首次采用等级系数法建立了干散货航运企业物流模式实施风险评价模型;(6)为提高前述干散货航运物流理论的实用性、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可靠性,结合我国沿海某干散货航运企业向物流转型实际展开了实证研究。实证表明,本论文所建立的干散货物流拓展模式及风险评价理论和模型,具有借鉴意义和应用前景。
刘振峰[10](2008)在《基于创新能力的中国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在国际贸易运输中,90%以上的货物是通过海上运输来实现的,因此海上运输是当前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海运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航运企业要想在日益开放和自由化的国际航运格局中生存、发展和不断壮大,就必须打造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论文充分借鉴国内外现有企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围绕国内外关于航运企业竞争力理论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确立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运用SWOT的战略管理分析方法,针对中国航运企业现阶段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了影响企业战略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开展量化分析,建立了SWOT定量分析模型和五个判断矩阵,从中分析得出了影响航运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了中国航运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方案。运用创新经济学理论,分析比较了基于竞争优势理论、资源能力和一般能力等各种传统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在当前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动态复杂的国际航运市场环境下,解决中国航运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体现为企业的创新能力,由此提出了基于创新能力的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具体包括航运技术创新、航运组织创新和航运管理创新,构建了中国航运企业基于创新能力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理论模型。以理论研究和定性分析为基础,在全国较大范围内对业界人士展开问卷调查,结合财务公开数据加以检验,在对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检验后,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多家代表性上市航运企业进行竞争力评价。评价研究结果都很好地验证了基于创新能力的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表明当前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中国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根据中国航运企业竞争力的评价结果,系统地提出了中国航运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对策。
二、航运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航运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国际航运中心概念 |
2.1.2 竞争力概念 |
2.1.3 港口经济概念 |
2.2 基本理论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区域经济学协同发展理论 |
3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SWOT分析 |
3.1 优势分析 |
3.1.1 自然地理优势 |
3.1.2 基础设施优势 |
3.1.3 联运优势 |
3.1.4 人力资源优势 |
3.2 劣势分析 |
3.2.1 腹地经济不发达 |
3.2.2 港口群协调机制不健全 |
3.2.3 软环境建设不配套 |
3.2.4 运力结构不合理 |
3.3 竞争机会分析 |
3.3.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
3.3.2 大连自贸片区 |
3.3.3 “一带一路”建设 |
3.3.4 “央地合作”契机 |
3.3.5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
3.4 竞争威胁分析 |
3.4.1 航运低谷期的持续影响 |
3.4.2 国内外竞争对手竞争力强 |
3.5 SWOT分析矩阵 |
3.5.1 优势-机会SO战略 |
3.5.2 劣势-机会WO战略 |
3.5.3 优势-威胁ST战略 |
3.5.4 劣势-威胁WT战略 |
3.6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
3.6.1 货源被分流严重导致集装箱货运量不足 |
3.6.2 各区域港口功能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
3.6.3 航运软实力发展不匹配 |
3.6.4 临港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航运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度低 |
3.6.5 口岸建设和服务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
3.6.6 高级航运人才缺乏 |
3.6.7 运力过剩问题严重 |
4 其他国际航运中心对大连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的启示 |
4.1 上海港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的经验 |
4.1.1 上海港国际航运中心现状 |
4.1.2 上海港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的经验借鉴 |
4.2 釜山港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的经验 |
4.2.1 釜山港国际航运中心现状 |
4.2.2 釜山港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的经验借鉴 |
4.3 伦敦港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的经验 |
4.3.1 伦敦港国际航运中心现状 |
4.3.2 伦敦港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的经验借鉴 |
4.4 鹿特丹港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的经验 |
4.4.1 鹿特丹港国际航运中心现状 |
4.4.2 鹿特丹港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的经验借鉴 |
5 提升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5.1 政府层面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5.1.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 |
5.1.2 拆解老旧船舶缓解运力过剩 |
5.1.3 完善政策法规等社会环境支持系统 |
5.1.4 加速港城一体,港群内实行错位发展 |
5.1.5 完善航运市场体系,发展航运服务业 |
5.1.6 继续加强信息港建设,打造新型“智慧港口” |
5.1.7 规划建设,把握“北极港口”新机遇 |
5.1.8 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 |
5.2 企业层面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5.2.1 加强企业间合作,与货主形成利益共同体 |
5.2.2 提升服务,树立品牌文化,发展“绿色航运” |
5.2.3 创新进步,及时、积极变化调整 |
5.2.4 乘“一带一路”之风,提高联运、协作能力 |
5.2.5 实行多项保障措施,为发展战略保驾护航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中小航运企业相关概念 |
2.1.2 融资相关概念 |
2.2 中小航运企业的特点 |
2.3 中小航运企业融资的特点 |
2.4 中小航运企业的融资方式分析 |
2.4.1 债权融资方式 |
2.4.2 股票融资方式 |
2.4.3 内源融资 |
2.4.4 中小航运企业现代的融资方式分析 |
2.5 中小航运企业融资决策分析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的航运现状分析 |
3.1.1 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运力状况 |
3.1.2 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发展的特点 |
3.1.3 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航运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 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
3.3 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
3.3.1 银行贷款规模不断缩减,多元化融资渠道涌现 |
3.3.2 探索“互联网+航运”平台下融资新模式 |
3.3.3 融资租赁逐渐成第二大船舶融资渠道 |
3.3.4 信托基金融资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
3.3.5 难以获得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 |
3.3.6 异地贷款快速增长 |
3.4 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企业融资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2 企业融资内部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融资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
4.1 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银行融资难的微观原因分析 |
4.1.1 企业抵押能力对融资的影响 |
4.1.2 企业贷款额度对融资的影响 |
4.2 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银行融资难的宏观原因分析 |
4.2.1 金融抑制对中小企业资金供给的影响 |
4.2.2 金融抑制对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融资的影响 |
4.3 本章小节 |
第5章 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融资案例分析 |
5.1 重庆某航运公司融资背景 |
5.2 重庆某航运公司融资决策制定 |
5.2.1 确定融资动机 |
5.2.2 资金需求量预测 |
5.2.3 重庆某航运公司融资方式选择分析 |
5.2.4 重庆某航运公司融资组合方案选择分析 |
5.3 本章小节 |
第6章 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融资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的参与和扶持 |
6.1.1 建立中小航运企业贷款信用保险机构和信用再保险机构 |
6.1.2 加大航运融资政策扶持力度 |
6.1.3 建立国家供应链基础设施平台 |
6.2 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创新 |
6.2.1 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 |
6.2.2 创新金融产品,为中小航运企业提供多种融资工具 |
6.2.3 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 |
6.3 发挥行业协会、联盟、航运交易服务机构的金融服务能力 |
6.3.1 完善协会或联盟金融服务能力 |
6.3.2 完善航运交易服务机构金融服务能力 |
6.4 企业的自我提升 |
6.4.1 深化企业改革,提升航运企业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
6.4.2 加速企业上市进程,借助证券市场募集资金 |
6.5 本章小节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I 关于“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发展现状及融资现状调查问卷” |
(3)Y航运公司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航运市场要素、结构及特征 |
2.1.1 航运市场要素 |
2.1.2 航运市场结构 |
2.1.3 航运市场的特征 |
2.2 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
2.2.1 竞争力的概念 |
2.2.2 航运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
2.2.3 航运企业竞争力要素 |
2.2.4 航运企业竞争力的特点 |
2.3 企业竞争力分析理论和方法 |
2.3.1 竞争力理论 |
2.3.2 SWOT分析 |
2.3.3 层次分析法 |
2.3.4 模糊综合评价 |
3 Y航运公司现状及竞争环境分析 |
3.1 Y航运公司发展概况及主要业务 |
3.1.1 Y航运公司介绍 |
3.1.2 Y航运公司的业务结构分析 |
3.2 Y航运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策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Y航运公司的行业环境分析 |
3.4 Y航运公司的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遇分析 |
3.4.4 挑战分析 |
3.4.5 SWOT策略选择 |
4 Y航运公司竞争力评价分析 |
4.1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4.1.2 定量指标选取 |
4.1.3 定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 指标权重计算 |
4.2.1 数据处理 |
4.2.2 层次分析模型建立 |
4.3 模糊综合评价 |
4.3.1 模糊评价指标集建立 |
4.3.2 模糊评价结果 |
4.4 Y航运公司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
4.4.1 业务运营能力有待提升 |
4.4.2 航运资源储备存在不足 |
4.4.3 服务质量水平存在缺陷 |
4.4.4 内部管理结构规划不利 |
4.4.5 风险控制措施效果有限 |
5 提升Y航运公司竞争力的措施 |
5.1 实现业务创新优化 |
5.1.1 建立灵活市场机制 |
5.1.2 提升业务运营能力 |
5.1.3 实行营销升级策略 |
5.2 提升资源整合水平 |
5.2.1 提升船队资源质量 |
5.2.2 加强企业联盟合作 |
5.2.3 加强产业横向整合 |
5.3 注重加强服务质量 |
5.3.1 加强服务理念转变 |
5.3.2 推进信息系统应用 |
5.3.3 完善售后服务管理 |
5.4 优化企业内部管理 |
5.4.1 构建矩阵管理结构 |
5.4.2 优化人才招聘机制 |
5.4.3 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
5.5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
5.5.1 建立风险监测机制 |
5.5.2 合理控制运输成本 |
5.5.3 加强安全制度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大连HH航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基本架构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2.1 中小航运企业转型发展理论与实践最新进展 |
2.2 理论方法综述 |
2.2.1 PESTEL分析模型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麦肯锡7S模型 |
2.2.4 SWOT分析法 |
2.2.5 企业战略类型 |
2.3 本章小结 |
3 HH航运企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HH航运企业基本情况 |
3.2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2.1 HH航运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2.2 HH航运企业的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3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3.3.1 HH航运企业的“软件” |
3.3.2 HH航运企业的“硬件” |
3.4 企业核心问题 |
3.4.1 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
3.4.2 金融市场作用下的企业高负债 |
3.4.3 组织架构及人力资源问题 |
3.4.4 业务模式单一 |
4 HH航运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
4.1 HH航运企业战略发展的SWOT分析 |
4.2 基于总成本领先的HH航运企业发展战略设计 |
4.3 基于总成本领先的HH航运企业战略实施方案 |
4.3.1 优化资源配置重构企业盈利模式 |
4.3.2 释放资金流压力为企业发展保障护航 |
4.3.3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人力资源 |
4.3.4 拓宽业务边界发展多元化的业务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5 HH航运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 |
5.1 组织架构保障 |
5.2 企业制度保障 |
5.3 企业资源保障 |
5.4 企业文化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大型国有航运企业组织架构研究 ——以中国远洋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主要发现 |
1.3 研究对象:以中远集团为例的国有大型航运企业 |
1.3.1 国有大型航运企业的界定标准 |
1.3.2 选择大型国有航运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中国远洋集团面临的行业现状 |
2.1 中国远洋集团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 |
2.2 经济环境对中远集团旗下子公司细分市场的影响 |
2.3 中国航运企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
第3章 中国远洋集团的组织架构分析 |
3.1 公司组织架构设置的前提条件 |
3.2 国际性航运公司采用的组织架构模型简介 |
3.3 中国国有航运企业与国外航运企业治理结构,组织架构的对比 |
3.3.1 马士基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与组织架构的解析 |
3.3.2 中国远洋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与组织架构的解析 |
第4章 中国远洋集团组织架构中职权部门存在缺陷的案例分析 |
4.1 中国远洋远期运费(FFA)合约巨额亏损案例 |
4.1.1 事件介绍 |
4.1.2 案例解析 |
4.2 大连远洋腐败案例 |
4.2.1 事件介绍 |
4.2.2 案例解析 |
第5章 改进中国远洋集团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的建议 |
5.1 完善中远集团内部治理结构 |
5.2 选择与时俱进的组织架构模式 |
5.3 成立航运事业部 |
5.4 成立陆上产业部 |
5.5 成立物流发展协调组 |
5.6 成立航运业务海外发展办 |
5.7 改革投资发展部 |
5.8 调整后的集团组织架构模型 |
5.9 调整集团层面上的管理措施,以匹配新型组织架构模式 |
5.9.1 强化副总裁的业绩责任,将战略发展委员会业务细分化 |
5.9.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新型的考核机制 |
5.10 循序渐进推进集团公司全面改制 |
第6章 大型国有航运企业组织架构研究的结果 |
6.1 研究结果 |
6.2 案例证实 |
6.3 研究中的不足 |
6.4 远期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企业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航运企业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航运企业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航运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策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科学技术环境 |
2.1.4 社会文化环境 |
2.2 航运行业概述 |
2.2.1 航运行业概况 |
2.2.2 航运行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2.3 航运行业竞争对手分析 |
第3章 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思路和原则 |
3.1.1 构建思路 |
3.1.2 构建原则 |
3.2 理论框架设计 |
3.2.1 航运行业SWOT分析 |
3.2.2 航运企业的具体战略 |
3.2.3 理论框架的设计 |
3.3 具体指标的选取 |
3.3.1 财务指标的选取 |
3.3.2 非财务指标的选取 |
3.4 权重的确定方法 |
3.4.1 主成分分析法的概念 |
3.4.2 主成分分析法的流程 |
第4章 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案例研究 |
4.1 航运企业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 |
4.1.1 原始数据的选取 |
4.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4.1.3 主成分确定与解释 |
4.2 航运企业竞争力结果分析 |
4.2.1 战略对比分析 |
4.2.2 经营活动对比分析 |
4.2.3 财务指标分析 |
4.2.4 非财务指标分析 |
4.2.5 航运企业竞争力综合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DHD海运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2.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海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确立 |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 |
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论述 |
2.3.2 国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论述 |
2.3.3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评价 |
2.4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第三章 DHD海运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
3.1 DHD海运公司的企业文化 |
3.2 DHD海运公司的经营现状 |
3.3 DHD海运公司的行业地位 |
3.4 DHD海运公司的主要客户 |
3.5 DHD海运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
3.5.1 宏观环境分析 |
3.5.2 海运行业环境分析 |
3.5.3 内部环境分析 |
3.5.4 竞争对手分析 |
3.5.5 DHD海运公司SWOT分析 |
第四章 DHD海运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4.1 DHD海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4.1.1 影响海运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的调查 |
4.1.2 影响海运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的分析 |
4.2 DHD海运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
4.2.1 AHP法的应用 |
4.2.2 AHP的实施步骤 |
4.3 DHD海运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4.3.2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权重设计 |
4.4 DHD海运公司及其竞争对手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总结 |
第五章 DHD海运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
5.1 优化核心资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5.1.1 提升运输船队的船只性能 |
5.1.2 构建现代化船队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 |
5.1.3 全面提升船员综合素质 |
5.2 强化资本收入与成本控制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5.3 全面提升公司营销能力 |
5.4 加大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
5.5 充分把握行情与政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成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
致谢 |
(8)我国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2.1 国外研究综述 |
0.2.2 国内研究综述 |
0.2.3 研究述评 |
0.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0.4 主要研究方法 |
0.5 研究创新点 |
0.6 相关概念界定 |
0.6.1 上市航运企业 |
0.6.2 企业经营效率 |
1 企业经营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
1.1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
1.2 企业能力理论 |
1.3 企业创新理论 |
1.4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
2 我国上市航运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分析 |
2.1 我国上市航运企业发展历程 |
2.1.1 我国上市航运企业的发展背景 |
2.1.2 我国上市航运企业的发展阶段 |
2.2 我国上市航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我国上市航运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
2.3.1 PEST分析 |
2.3.2 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
2.3.3 五力模型分析 |
2.3.4 行业风险分析 |
3 基于DEA的我国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评价 |
3.1 DEA分析法基本原理和基本模型 |
3.1.1 基本原理 |
3.1.2 基本模型 |
3.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3.2.1 指标选取依据和数据的来源 |
3.2.2 DEA法对投入产出指标的具体要求 |
3.2.3 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
3.2.4 Pearson相关性检验 |
3.3 基于连续可比DEA法的效率评价 |
3.3.1 DEA分析的效率综合评价 |
3.3.2 DEA分析的技术效率评价 |
3.3.3 DEA分析的纯技术效率评价 |
3.3.4 DEA分析的规模效率评价 |
4 基于DEA-Tobit我国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4.1 DEA-Tobit阶段分析法及Tobit模型的建立 |
4.1.1 DEA-Tobit阶段分析法 |
4.1.2 Tobit模型的基本原理及构建 |
4.2 Tobit模型的影响因素选取 |
4.2.1 国内生产总值 |
4.2.2 企业性质 |
4.2.3 企业规模 |
4.2.4 人力资本 |
4.2.5 资产负债率 |
4.2.6 股权集中度 |
4.3 T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
4.3.1 Tobit模型的设定与测算 |
4.3.2 回归结果分析 |
5 提升我国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的策略及保障措施 |
5.1 我国上市航运企业的发展思路及目标 |
5.1.1 我国上市航运企业的发展思路 |
5.1.2 发展目标 |
5.2 国外航运企业发展经验借鉴 |
5.2.1 紧盯全球大货主 |
5.2.2 直接控制自己的业务 |
5.2.3 积极采用现代信息系统 |
5.2.4 注重船队运力的更新 |
5.3 我国上市航运企业的发展策略 |
5.3.1 多元化经营策略 |
5.3.2 反周期经营策略 |
5.3.3 大货主策略 |
5.3.4 积极发展船队策略 |
5.4 我国上市航运企业发展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4.1 大力发展综合物流 |
5.4.2 科学合理安排投融资组合 |
5.4.3 完善人力发展机制 |
5.4.4 打造现代化船队 |
6 结论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1 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价值链的干散货航运企业物流拓展模式与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来源及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航运物流方面的研究 |
1.2.2 港航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现状 |
1.2.3 生态种群理论及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4 企业战略博弈方面的研究 |
1.2.5 价值链管理方面的研究 |
1.2.6 物流风险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 |
1.3.2 本论文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于价值链的干散货航运物流需求分析 |
2.1 价值链理论与分析 |
2.1.1 干散货航运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分析 |
2.1.2 干散货航运企业的外部价值链 |
2.2 我国干散货航运市场特点与发展趋势 |
2.2.1 我国干散货运输市场供需特征分析 |
2.2.2 干散货航运行业结构分析 |
2.2.3 干散货航运企业战略分析 |
2.3 我国干散货航运企业物流化运营现状分析 |
2.3.1 我国干散货航运物流现状 |
2.3.2 干散货航运物流的发展趋势 |
2.4 国外干散货航运物流开展情况和启示 |
2.4.1 国外干散货航运企业物流化经营方式 |
2.4.2 国外干散货航运企业的物流经营的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价值链的干散货航运企业物流拓展模式 |
3.1 干散货航运物流形成与发展机理分析 |
3.1.1 航运物流与生态系统的对比 |
3.1.2 干散货航运物流系统的种群特征 |
3.2 干散货航运物流价值链分析 |
3.2.1 干散货航运物流增值服务分析 |
3.2.2 干散货航运物流增值服务主要实现途径 |
3.3 干散货航运企业物流拓展模式分析 |
3.3.1 单一企业航运物流的Logistic模型 |
3.3.2 多主体航运物流的竞争模型 |
3.3.3 多航运物流主体的合作互利模型 |
3.3.4 模型分析与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干散货航运企业物流拓展模式选择 |
4.1 干散货航运物流拓展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物流拓展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2 价值最大指标的确定 |
4.2 模式选择模型的建立 |
4.3 物流模式的经济性分析模型 |
4.3.1 航运物流横向联盟的利润增长效应分析 |
4.3.2 航运物流纵向联盟的利润增长效应分析 |
4.3.3 模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干散货航运企业物流拓展风险评价 |
5.1 干散货航运物流拓展的主要风险因素 |
5.2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5.3 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5.3.1 风险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 |
5.3.2 航运物流风险评价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典型干散货航运企业物流拓展实证研究 |
6.1 企业概述 |
6.1.1 企业主营业务概述 |
6.1.2 企业经营优势 |
6.2 企业物流拓展模式的确立 |
6.2.1 A公司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
6.2.2 A公司物流拓展模式选择 |
6.3 企业物流拓展战略 |
6.3.1 A公司物流拓展的基本思路 |
6.3.2 A公司物流发展策略 |
6.4 企业物流拓展的风险评价 |
6.4.1 A企业物流运营风险测算与分析 |
6.4.2 A公司物流风险的防范与内控管理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本领域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干散货航运物流拓展模式选择影响因素调查 |
(10)基于创新能力的中国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理论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文献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中国航运企业竞争力现状的SWOT分析 |
2.1 概述 |
2.2 国际航运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1 国际航运市场现状 |
2.2.2 国际航运市场发展趋势 |
2.3 中国航运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
2.3.1 “中国因素”助推全球经济增长 |
2.3.2 中国全力打造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及物流中心 |
2.3.3 航运市场全面开放公平竞争 |
2.4 中国航运企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
2.4.1 国际航运市场运力过剩 |
2.4.2 全球航运市场联盟及并购趋势带来的压力 |
2.4.3 航运政策过度开放,竞争加剧 |
2.4.4 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压力 |
2.5 中国航运企业自身的优势 |
2.5.1 中国航运企业整体实力大大提高 |
2.5.2 与战略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2.5.3 中国航海教育为航运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
2.6 中国航运企业自身的劣势 |
2.6.1 船队结构不合理 |
2.6.2 集装箱船队规模小 |
2.6.3 一体化物流发展缓慢 |
2.6.4 创新能力不足 |
2.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国航运企业SWOT分析 |
2.7.1 运用AHP确定航运企业SWOT因素权重 |
2.7.2 构造判断矩阵 |
2.7.3 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2.7.4 利用SWOT四边形进行战略选择 |
2.8 小结 |
第3章 基于创新能力的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研究 |
3.1 概述 |
3.2 企业创新能力的界定 |
3.2.1 竞争力 |
3.2.2 核心竞争力 |
3.2.3 创新能力 |
3.2.4 自主创新 |
3.3 航运企业的创新体系 |
3.3.1 航运企业的技术创新 |
3.3.2 航运企业的组织创新 |
3.3.3 航运企业的管理创新 |
3.4 基于创新能力的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3.4.1 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3.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3 评价指标的解释 |
3.5 基于创新能力的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
3.5.1 评价模型选择依据 |
3.5.2 基本DEA竞争能力评价模型 |
3.5.3 基于创新能力的竞争力指标生产可能集 |
3.5.4 基于超效率DEA的竞争力评价模型 |
3.6 小结 |
第4章 基于创新能力的中国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
4.1 概述 |
4.2 目标企业和分析工具的简介 |
4.2.1 六家代表性航运企业的概述 |
4.2.2 数据分析工具简介 |
4.3 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基本工作流程 |
4.4 问卷设计及数据有效性分析 |
4.4.1 问卷设计与回收 |
4.4.2 指标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4.4.3 指标数据的信度分析 |
4.4.4 指标数据的效度分析 |
4.5 中国代表性上市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
4.5.1 总竞争效率的主成分分析 |
4.5.2 总竞争效率的评价分析 |
4.5.3 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 |
4.5.4 资源能力的评价分析 |
4.5.5 一般能力的评价分析 |
4.5.6 抗风险能力的评价分析 |
4.5.7 综合分析及结论 |
4.6 中国航运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
4.6.1 提高创新能力应对高油价对航运企业的影响 |
4.6.2 发展绿色航运破解发达国家新的壁垒 |
4.6.3 以港航合作联盟为基础推进区域性港港合作 |
4.6.4 加强航运企业之间的联盟合作与兼并收购 |
4.6.5 巩固与战略客户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走资本合作之路 |
4.6.6 优化船队结构化解航运风险 |
4.6.7 充分发挥中国船东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
4.7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5.2 论文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2: 六家航运企业总竞争效率评价的分析报告 |
附录3: 六家航运企业创新效率评价的分析报告 |
附录4: 六家航运企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的分析报告 |
附录5: 六家航运企业一般能力效率评价的分析报告 |
附录6: 六家航运企业抗风险能力效率评价的分析报告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四、航运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研究[D]. 祝婷.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2]长江干线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刘波.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5)
- [3]Y航运公司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 陶锟.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4]大连HH航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房广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7)
- [5]大型国有航运企业组织架构研究 ——以中国远洋集团为例[D]. 张伟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6]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富静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7]DHD海运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D]. 张龙. 山东理工大学, 2014(05)
- [8]我国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评价[D]. 姜洪锐.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8)
- [9]基于价值链的干散货航运企业物流拓展模式与风险研究[D]. 柳鹏. 武汉理工大学, 2011(12)
- [10]基于创新能力的中国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刘振峰. 大连海事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