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昆明为例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昆明为例

一、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昆明市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苏娇萍[1](2021)在《云南省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耕地利用是土地利用的核心,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取决于城镇化与耕地的成功耦合。近年来,随着城镇进程加快,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坝子优质资源减少,耕地利用随之也面临总量降低、质量下降、生态脆弱性凸显等问题。云南省是中国典型的高原山区省份,地势起伏大,耕地利用的条件复杂,对耕地的开发整治困难,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且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较突出。针对云南省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二者相关理论与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对耕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表征人类活动对耕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系统梳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云南省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人口、经济、社会、土地构建综合城镇化评价体系,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改进耕地生态足迹,分析云南省耕地生态足迹时空演变特征,利用脱钩弹性系数法对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影响关系进行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云南省城镇化各要素对耕地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程度。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1)2000—2018年云南省综合城镇化上升态势明显,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推动力。耕地生态足迹各项指标在时间上表现为:耕地生态足迹逐年增加,耕地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耕地可持续性逐年减弱。空间上表现为:耕地生态足迹各项指标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耕地生态足迹由普洱市到红河州向东北部延伸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总量最大的是曲靖市,最小的为迪庆州;耕地生态承载力以昆明市为代表逐年下降,以曲靖市为代表呈波动上升趋势;耕地持续性普遍偏低,多数属于强不可持续利用、中等不可持续利用状态,少数属于弱不可持续利用状态。(2)通过对云南省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呈现“倒U”型关系,其中综合城镇化在2017年,经济城镇化在2016年,社会城镇化在2016年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已经达到最大值,目前处于最高点的右侧,正朝着良好方向转变。然而,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目前还处在最高点的左侧,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持续增加。(3)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仍然存在较强的影响关系,主要体现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的脱钩关系呈现弱脱钩—强脱钩波动变化的过程,其中,弱脱钩占研究期的66.67%,强脱钩占研究期的33.33%。分析脱钩状态背后的原因机理发现云南省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向着强脱钩方向转变,然而受限于云南省地形地势、城镇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关系仍然较强,总体呈现弱脱钩状态。(4)基于STIRPAT模型分解城镇化各要素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各驱动因子对耕地生态足迹产生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影响,其影响程度按照大小顺序为:城镇化率>人均GDP>人口密度>公路通车里程>化肥使用量>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建成区面积。(5)根据以上分析,从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缓解耕地生态足迹,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促进云南省城镇化发展,优化城镇建设与耕地生态足迹演变路径的对策建议。

朱兴潇[2](2021)在《朴门永续理念视阈下都市农业景观的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朴门永续的视角对都市农业景观思想与实践进行了溯源、分析与研究,同时对朴门永续农园和都市农业景观的相关案例进行归纳研究,目的在于得出朴门永续视阈下城市中都市农业景观思想特点、实践特点、实践目标、实践原则以及相应的景观策略,最后将相应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昆明市东干渠的设计。通过文献研究与比较研究的方法,溯源朴门永续理念和都市农业景观的内涵外延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两者在社会性、生态性、经济性三方面哲学内涵的一致性;通过案例研究法,研究不同类型的农园景观、不同地域的都市农业景观类型、特点和模式以及相应的景观策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4个部分:朴门永续理念和都市农业景观景观的基本内涵外延;朴门永续理念视阈下的思想特点;朴门下都市农业景观的目标原则策略;东干渠发展朴门下都市农业景观。研究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一是思想研究结论:以可参与、可食、自然教育为特点的的社会性思想,以能量循环、雨洪管理、生态种植为代表的生态性思想,以生产创收和景观创收为特点的经济性思想。二是实践研究结论:包括整体性、生态性和社会性3个实践原则;可持续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宜居的城市、和谐的城市与居民关系4个实践目标;以根据场地现状的分区设计、特色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重视水文状况分析的水景设计以及雨洪管理、可再生能源的运用以及节能建筑设计、景观的地域性文化设计策略和景观参与为代表的7个策略。三是东干渠对于研究的反馈:滨水绿色空间发展朴门下都市农业景观侧重于场地分区设计以及水文分析和雨洪管理。

陈韵[3](2020)在《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三线”划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形成相应的规划,久而久之规划体系庞杂紊乱。为解决各规划及其部门之间内容重叠、冲突的乱象,“多规合一”改革应运而生。改革历程可大致分为“多规合一”地方自发探索期、“多规合一”国家统一推进期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期。基于此,昆明市于2018年开始进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希望通过编制工作的参与,探寻规划编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过程和实际问题形成研究及建议。通过对比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三条控制线”划定进行研究。首先理清楚昆明市规划形式由传统规划期、“多规合一”探索期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探索期的演变过程;其次,对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多规合一”和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一一梳理,并将他们在编制方法、侧重点的差异和各自技术路线的不足进行探讨,旨在厘清本次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科学性优势,然后形成更加优化合理的编制路线;最后,基于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要内容“三条控制线”的划定过程和结果,总结“三线”划定中面临的困难、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试图提出相应的管控规则。总体而言,试图探索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和“三线”划定过程,讨论技术路线由于各阶段社会发展导向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问题,并试图对本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操性和科学性进行探讨进而对其形成优化;对“三线”划定过程中差异图斑、内容重叠等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以期为接下来市、县等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探索提供优化路径。

江浩麟[4](2020)在《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提出西南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区域内城市水环境经过多年治理得到较大改善,但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亟需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展开研究,明确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并制定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和分步分阶段技术路线图,这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整治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总结西南地区城市概况,掌握了西南地区城市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水文水资源、基础设施等基础数据。并选取了区域内的15个城市共计45处断面进行取样检测,选取BOD、TN、NH4+-N、TP四项指标对水体水质进行评价,解析污染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城市有接近半数的水体水质较差,接近六成的水体水质没有达到目标水质类别。区域内面源污染严重,主要超标指标为氮、磷。基于西南地区城市的水质目标要求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和污染负荷削减分配,制定西南城市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别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期污染物削减目标。综合考虑技术在西南地区城市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从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体水质提升和城市节水四个方面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提出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充分考虑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分属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结合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阶段性,设置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未来重点技术方向和阶段性治理目标,实施分期治理。最终形成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分阶段技术路线图,指导未来十五年西南地区地方政府对其辖区内城市水体开展治理与修复等工作。

孙煜森[5](2020)在《三生空间视角下基于FLUS模型的城镇开发边界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开发边界是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的,一定时期内指导和约束城镇发展,在其区域内可以进行城镇集中开发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区域边界。针对快速城镇化所导致的城市空间过度扩张、城市边界无序蔓延、各类空间规划矛盾冲突严重等问题,党中央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进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自然资源部也发布了《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指南(试行)》,进一步推进城镇开发边界的研究进程,使其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当前的城镇开发边界研究多聚焦于城市-乡村-生态角度,以双评价为主要手段。本文将昆明市作为研究区域,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通过进行对三生空间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并以评价结果作为驱动因子进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研究,尝试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希望能够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益参考,促进城镇开发边界的研究进展,加快城镇开发边界落地施行,使城市发展健康、可持续。本论文选题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滇中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多尺度演化模拟及优化配置”(NO:41761081)项目,研究内容为基金项目课题中“建立基于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等约束条件下的多尺度元胞遗传优化配置模型,并验证模型精度”的相关部分。本文以昆明市为研究区域,收集昆明市2009年及2015年土地利用、DEM、经济发展等数据,首先进行昆明市三生空间分类体系构建及三生空间划分,并对三生空间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作为驱动因子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昆明市三生空间分布图显示,生活空间主要集中分布于主城区内(五华区、官渡区、盘龙区、西山区、呈贡区),少量分布在其余的9个县级行政区内。生产空间主要集中分布于寻甸、嵩明、宜良和石林地区。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昆明市北部的禄劝、东川、寻甸和西南部安宁与晋宁交界地带。(2)通过对昆明市三生空间中的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得到建设用地扩张阻力、适宜性分区以及建设用地拓展路径。其中,昆明市建设阻力最小、最适宜建设地区主要集中在滇池流域以及嵩明、安宁地区。建设阻力最大、不适宜建设的地区以禄劝为首,寻甸等地区次之。昆明市建设用地扩展路径为5个方向,其中主城区-富民方向、主城区-安宁方向、主城区-晋宁方向、主城区-宜良-石林方向的建设用地规模已经接近饱和,主城区-嵩明-寻甸-东川方向的建设用地扩展潜力较大。(3)基于Geo SOS-FLUS平台,通过FLUS模型,模拟昆明市2027年土地利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形态学的膨胀腐蚀法进行昆明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结果表明2027年昆明市城镇用地面积为807.95km2,占总面积的3.8%,选取窗口大小为7×7的模拟边界作为昆明市城镇开发边界,并针对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后的国土空间管理提出建议。本文创新点为:从三生空间角度出发,通过对昆明市三生空间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并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法与坡向变率与坡形组合法相结合,求得建设用地扩展路径。其后将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扩展路径作为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的驱动因子。利用FLUS模型进行昆明市城镇开发边界模拟划定,选取4种不同的窗口大小进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并择优选取最佳结果。

龚媛[6](2020)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昆明市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扶贫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近年来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脱贫问题一直都制约着我国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把扶贫工作放在及其重要的位置上,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精准扶贫政策,旨在将更多的力量放在解决最需要解决贫困的地区上。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盛景举世瞩目。同时,城市水源保护区又是以生态保护为主,因为移民搬迁政策的实施导致水源地区的贫困情况与一般偏远贫困地区有所不同,在当前国家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探究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昆明市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近年来的扶贫效果评价及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实践方案,有助于对正确处理好城市水源保护区经济落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及问题,基于此本文选取了昆明市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为对象,对扶贫效果评价及后续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和评价,并且找到适合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量身定做”不同的水源地区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的保障措施,以便更好地在我国广大的水源保护区进行推广。

张烈琴[7](2020)在《环滇池地区城市文化空间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文化空间既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高级表现形式,又是城市文化维度的普遍体现方式,研究城市文化空间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对探究城市文化源起和演变的历史规律,以及优化未来城市文化空间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参鉴意义。基于此,本文选取环滇池地区这一经济发展、生态脆弱、文化多元的典型区域,在梳理国内外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现状、文献述评的基础上,以文化生态论、人地关系理论、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厘清环滇池地区城市文化空间变化的环境条件下,结合实地调研、文献查询和空间数据获取,建立了环滇池地区城市文化空间属性数据库,并借助ArcGIS10.2空间分析平台从整体和各类型两个角度、两个时间段进一步阐述了环滇池地区的城市文化空间演变的格局特征,分析了环滇池地区城市文化空间的影响因素构成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评价了环滇池地区城市文化空间演变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城市文化空间优化对策。研究既服务于地方城市文化发展要求,又丰富了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理论,还为生态脆弱湖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证参照。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从“点”来看,环滇池地区城市文化空间整体呈现坝区分布多,山区分布少,亲水性明显的特征,形成“单中心”空间格局,随时空演变,城市文化空间数量不断增多,“次中心”不断增加。从“面”来看,整体呈现“多中心,沿各县、市、区行政区划等级、沿交通轴线”空间布局,昆明市辖区形成一级中心面,安宁市、晋宁区、嵩明县形成次区域中心面,依托市、区、县行政等级城市文化空间数量、相互关系、影响力、空间发展趋势均呈递减趋势分布,职能区划分不明确。不同类型的城市文化空间分布圈层取向、象限方向变化各不相同:人文类呈现亲水、近中心城区缓冲分布,空间分布不均衡;公共类呈现中心城区集中分布,空间强烈集中与极度分散态势并存;教育类呈现中心城区及近郊区与远郊区双圈层缓冲分布,空间相对集中与广泛分散布局特征;产业类呈现沿滇池由近及远、由多到少缓冲分布,空间单中心强烈集中布局特征。结合“点—面”变化来看,城市文化空间演变整体呈现“多核多中心”格局,空间功能呈现“整体叠加,重点突出”特征,卫星城镇城市文化空间公共设施严重不足,职能单一化特征明显,城市文化空间功能发挥效率不足。(2)结合环滇池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人居环境文化诉求,揭示了其文化空间演变格局在社会经济背景下,以经济、人口因素影响为重;在政治环境规划背景下,以政策导向因素影响为重;在生态环境基础建设背景下,以水文地理因素影响为重。(3)针对环滇池地区城市文化空间演变存在的内容、功能、结构、发展等问题,提出首先应该做好地区城市文化空间发展定位与规划优化路径建设,其次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体化融合优化地区“山-湖-坝-人-文化”多样性城市文化空间要素,促进地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相互协调发展,最后建立长效的运作反馈机制和细节衔接管理,落实城市文化空间发展“目标-过程-结果”的统筹工作。

谷峥霖[8](2021)在《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配置是学前教育发展及其理论深化研究历久弥新的主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优质协调”正逐步成为特定区域空间内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容回避的热点命题和长期追求的理想目标。同时随着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从量的均衡向质的均衡转变,积极推进区域学前教育普及与普惠、均衡与公平、优质与协调发展已成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区域学前教育协调发展是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对学前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区域间逐步缩小学前教育差距,使学前教育区域差距小于区域经济社会差距,实现学前教育资源区域均衡配置;在区域内调控学前教育水平,使区域学前教育水平高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学前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云南集边疆、山区、民族、美丽于一体的特殊省情,更进一步彰显了“协调”对其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解决的多元价值,直指区域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学前教育症结”。为此,本研究特以“云南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为研究切入,集中探讨其深层内涵、测度其现实状况、厘定其短板制约、提出其改进策略。既有研究多为学前教育水平分布、呈现或者配置情况的单方面考察,未将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问题之中。本研究主要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从资源视角对学前教育的区域水平和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区域学前教育的诸多内外部因素进行探讨。在理论上重新界定学前教育资源空间“协调性”的内涵,具体解析为“区域间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和“区域内学前教育与经济社会条件协调”。在区域实证中引入影响区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外部条件——个人需求度、政府支持度和国家支持度,并分析外部条件对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的影响关系。基于学前教育资源空间“协调性”的理论认知,研究确定了区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构建了“学前教育资源水平评价指标集合”和“学前教育发展条件评价指标集合”,并借此展开区域实证研究。区域实证研究包括态势分析、趋势分析和决策分析3部分内容:在态势分析中,研究对2010~2018年云南与全国、云南与其他省区的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明确了云南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在全国中的位序状态、云南学前教育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耦合协调度,以及云南学前教育对全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贡献;对2010~2018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明确了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耦合协调程度,以及对云南学前教育发展的贡献,揭示了云南对全国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区域差异程度的影响趋势及各级区域中学前教育资源汇集上共时存在的“零和博弈”与“马太效应”现象。在趋势分析中,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及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区域学前教育发展驱动因子的相关程度及影响趋势进行检验,依据检验结果使用ARIAM模型对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度未来6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决策分析中,承接内涵界定的两条主线,根据驱动机制及预测结果分析,从“要素-地域”交融互动的二元视角,针对性地提出了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发展的操作性举措。研究预期可为“实现云南省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强学前教育整体实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为“贯彻落实云南学前教育改革举措,提升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供相应的实践支撑。

胡锦枝[9](2020)在《LID视角下结合雨水利用的居住区水景优化营造》文中认为随着人类持续的开发与建设,地球水资源被大量的消耗和污染,生态水文系统也被不同程度的打乱与破坏。于是,气候变化与旱涝灾害等问题开始逐日俱增。目前,在对国外低影响开发理念与实践的探索基础上,我国“海绵城市”的提出正是解决自身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最佳思路导向。另外,由于水景以其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对于人居环境有着较大的提升作用,房地产竞相以水景设计作为其楼盘价值销售热点。然而,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许多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促使居住区水景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居住区中水资源紧缺、水质污染问题,以“海绵城市”总方针下的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为目标,从低影响开发的本质出发,探讨雨水管理与风景园林建设的内在联系,以一种可持续的景观途径使场地恢复到开发前的水文循环状态。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对国外的案例分析,梳理了低影响开发的国内外进展及研究现状;结合对昆明居住区的实地调研,分析居住区水景的建设现状及问题,评估居住区水景优化营造的研究价值;随后,以问题为导向、以低影响开发的本质为出发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尺度上提出低影响开发视角下的营造策略,最后以昆明云安阳光城为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提出结合雨水利用的水景优化营造的具体思路和方案。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昆明10个居住区的实地调研,了解到目前昆明居住区水景主要存在水量不足、水质较差等问题;运用城市开放空间价值评价法(CVM)评估得出昆明居住区水景的经济价值为24951万元/a,其中,居民的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小区水景干涸度与最大支付意愿值(WTP)呈显着线性正比关系。(2)本文围绕LID雨水利用的本质出发,从宏观上提出生态恢复的三大策略——改造地形、恢复土壤、生态重建,以构建雨水生态系统,模拟自然雨水管理过程;从中观上提出居住区雨水管理——“雨水收集-渗透过滤-调蓄储存”三大处理架构,建立雨水集流、渗滤、调蓄系统;从微观上,根据LID场地设计原则与问题导向,将“源头控制”与“末端输出”高效对接,进一步提出了居住区水景营造设计策略。(3)在对昆明云安阳光城小区进行雨水潜力、水量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低影响开发理念建立“雨水集流—雨水渗滤—雨水调蓄”的系统架构,进行雨水生态系统的方案量化设计,随后对该小区进行结合雨水利用的水景优化改造,最终实现居住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的三效合一。

梁苑慧[10](2020)在《近二十年来云南昆明生态城市研究综述》文中认为1998年以来,关于昆明生态城市的研究和建设已走过20余年的时间,形成以探讨生态城市理念与规划设计、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生态城市安全与修复、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与评价体系等议题为主的研究格局。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既可以看到生态城市已经成为昆明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表明,昆明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建设还需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解析,才能真正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生态城市。

二、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昆明市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昆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城镇化相关研究综述
        二、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
        三、生态足迹理论在云南省研究中的应用
        四、城镇化对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五、总结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图
        四、拟解决的问题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机理
    第一节 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的概念
        一、城镇化的概念
        二、耕地生态足迹的概念
    第二节 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生态足迹理论
        三、脱钩理论
    第三节 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机理
        一、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的内在关系
        二、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相互作用机制
        三、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机制
        四、耕地生态足迹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内容与研究区域概况
    第一节 数据内容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处理
    第二节 研究区域概况
        一、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二、研究区域城镇化发展概况
        三、研究区域耕地利用概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省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发展现状及关联性
    第一节 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构建
        二、云南省综合城镇化变化特征
    第二节 云南省耕地生态足迹现状
        一、生态足迹的改进模型
        二、云南省耕地生态足迹时序变化
        三、云南省耕地生态足迹空间变化
    第三节 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关联性分析
        一、综合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
        二、人口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
        三、经济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
        四、社会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
        五、土地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省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的脱钩关系
    第一节 Tapio弹性分析法
        一、Tapio脱钩模型
        二、Tapio脱钩状态
    第二节 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的脱钩关系模型
        一、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脱钩模型的构建
        二、脱钩模型临界值的确定
    第三节 云南省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脱钩状态演变分析
        一、云南省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脱钩状态时间变化特征
        二、云南省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脱钩状态原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云南省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程度
    第一节 STIRPAT模型
    第二节 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一、环境影响指标
        二、人口因素指标
        三、富裕程度指标
        四、技术水平指标
        五、土地影响指标
    第三节 云南省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影响机因素实证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
        二、变量共线性检验
        三、云南省城镇化各要素对耕地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程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城镇化发展缓解耕地生态足迹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一、提高城镇质量,缓解耕地生态足迹
        二、稳定人口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
        三、加快经济转型,向绿色、健康方向转变
    第二节 缓解耕地生态足迹,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
        一、减缓耕地生态足迹
        二、提高耕地生态承载力
        三、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
    第三节 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严守耕地红线
        一、确立全面的耕地保护制度
        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三、创新耕地保护价值补偿制度
    第四节 严格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
        二、统筹规划城乡土地,实现集约化利用
        三、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2)朴门永续理念视阈下都市农业景观的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问题及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1.5.1 国内都市农业景观研究
        1.5.2 我国都市农业景观发展的困境
        1.5.3 国外都市农业景观的发展概况
        1.5.4 小结
    1.6 论文提纲框架
第二章 追溯:朴门永续理念与都市农业景观的内涵外延及关系
    2.1 朴门永续理念的内涵及外延
        2.1.1 内涵——产生以及概念
        2.1.2 外延——基本设计原理
        2.1.3 发展——从理论到实践
        2.1.4 发展——从个体到系统
        2.1.5 朴门永续理念的争议
    2.2 都市农业景观的内涵以及外延
        2.2.1 都市农业
        2.2.2 都市农业景观
        2.2.3 嬗变:都市农业到都市农业景观
    2.3 朴门永续理念与都市农业景观的关系
        2.3.1 天然的联系:中国农业传统思想中的永续理念
        2.3.2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社会性思想
        2.3.3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态性思想
        2.3.4 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性思想
    2.4 小结
第三章 寻踪:朴门永续理念导向下的都市农业景观思想
    3.1 朴门永续导向下的都市农业景观思想
    3.2 社会性思想
        3.2.1 都市农业景观中蕴含的参与性
        3.2.2 参与性景观设计与城市居民
        3.2.3 可食性景观与城市居民
        3.2.4 朴门永续理念中“基层”路线思想
        3.2.5 自然教育功能
    3.3 生态性思想与景观
        3.3.1 景观中生态性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3.3.2 生态性思想的成熟
        3.3.3 景观设计师与可持续景观的理念
    3.4 朴门永续理念与生态性思想
        3.4.1 诞生初期阶段
        3.4.2 发展与转折阶段
        3.4.3 未来发展方向
    3.5 经济性思想
        3.5.1 生产与创收
        3.5.2 景观与创收
    3.6 小结
第四章 研究:朴门永续理念下的都市农业景观实践
    4.1 朴门永续都市农园案例研究
        4.1.1 节能菜园空间设计
        4.1.2 屋顶生态园设计
        4.1.3 可食用地景设计
        4.1.4 农场整体设计
    4.2 朴门永续理念农园的特点总结
        4.2.1 场地分区设计
        4.2.2 特色的植物选择
        4.2.3 关注场地水文
        4.2.4 鼓励参与的文化
    4.3 各国各地区都市农业景观案例研究
        4.3.1 瑞士洛桑——Faverges社区规划
        4.3.2 法国——ville城市社区农园
        4.3.3 德国——EPFL校园改造
        4.3.4 澳大利亚——鸭嘴兽农园
        4.3.5 美国——法明顿“可食用”景观大道改造
        4.3.6 中国香港——嘉道理农场
    4.4 都市农业景观设计特点总结
        4.4.1 可食用植物的种植
        4.4.2 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
        4.4.3 雨洪管理技术的应用
        4.4.4 节能材料以及清洁能源
    4.5 世界各国发展都市农业景观的类型
        4.5.1 现代产业化农业型
        4.5.2 多功能社区农园型
        4.5.3 生态绿地型景观型
    4.6 基于朴门永续理念下的都市农业景观实践原则研究
        4.6.1 整体性原则
        4.6.2 生态性原则
        4.6.3 社会性原则
    4.7 基于朴门永续理念下的都市农业景观实践目标研究
        4.7.1 协调人与自然,重塑人居环境
        4.7.2 塑造地域景观,增强城市辨识
        4.7.3 丰富居民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4.7.4 激发公众参与,增强邻里互动
    4.8 基于朴门永续理念下的都市农业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4.8.1 根据场地现状的分区设计
        4.8.2 特色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4.8.3 重视水文状况分析的水景观设计
        4.8.4 可再生能源应用
        4.8.5 土壤修复技术
        4.8.6 节能建筑设计
        4.8.7 景观的地域性文化策略
        4.8.8 管理及参与策略
    4.9 小结
第五章 以昆明市东干渠为例发展朴门永续视阈下的都市农业景观
    5.1 东干渠区位及概况
        5.1.1 东干渠发展朴门都市农业景观的优势
        5.1.2 沿线用地情况
    5.2 朴门永续理念视阈下东干渠都市农业景观建设目标
        5.2.1 生态为先
        5.2.2 安全为重
        5.2.3 人民为本
        5.2.4 文化为魂
    5.3 朴门永续理念视阈下东干渠都市农业景观主题定位
        5.3.1 一条蜿蜒的“城市绿线”
        5.3.2 一方居民的“自然乐园”
        5.3.3 多个散落的“食物胶囊”
    5.4 朴门视阈下东干渠都市农业景观设计的设计流程
    5.5 场地分区设计——风貌分析分类
        5.5.1 景观现状风貌选点分析
        5.5.2 风貌特色分类
    5.6 场地分区设计——物质要素规划
        5.6.1 游径系统规划
        5.6.2 绿化空间规划设计
        5.6.3 配套设施规划设计
    5.7 场地的水景观设计
        5.7.1 河道过流状况分析——河道疏浚治理
        5.7.2 河流水质状况分析——河道水污染治理
        5.7.3 河道驳岸状况分析——河道驳岸设计
    5.8 朴门永续特色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5.9 场地的节能设计
        5.9.1 雨水花园设计与雨洪管理
        5.9.2 可再生能源使用
    5.10 场地文化景观设计
    5.11 朴门永续理念视阈下东干渠都市农业景观参与管理策略
        5.11.1 公众参与机制策略
        5.11.2 公众意识的的唤醒
        5.11.3 多元管理的策略
    5.1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B:图片索引

(3)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三线”划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学术意义
    1.3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研究综述
        1.3.1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文献计量变化
        1.3.2 我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研究综述
        1.3.3 发展历程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相关规划
        1.5.2 技术路线
        1.5.3 “三条控制线”
第二章 昆明市规划形式的演变与探索
    2.1 昆明市概况
        2.1.1 自然地理与环境概况
        2.1.2 市域-都市核心区
        2.1.3 人口与经济发展现状
    2.2 昆明市传统规划分期
        2.2.1 传统规划期
        2.2.2 经济发展新时期规划
    2.3 昆明市“多规合一”探索
        2.3.1 “多规合一”具体内容介绍
        2.3.2 “多规合一”价值与不足
    2.4 传统规划到“多规合一”的不断探索
        (1)规划范围的转变
        (2)规划深度的转变
        (3)规划实施和管控力度的转变
    2.5 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试点探索
        (1)准备阶段
        (2)“城总规”阶段
        (3)两规统一阶段
        (4)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阶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研究
    3.1 传统规划编制技术路线梳理
        3.1.1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3.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3.1.3 “多规合一”编制技术路线
    3.2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础内容探析
        3.2.1 背景
        3.2.2 基本逻辑
        3.2.3 价值观
        3.2.4 科学体系构建
        3.2.5 可操作性
    3.3 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技术路线研究
        3.3.1 确定规划范围与期限
        3.3.2 现状研究与基础评价
        3.3.3 底数底图编制
        3.3.4 目标定位与指标体系构建
        3.3.5 规模预测
        3.3.6 市域国土空间格局
        3.3.7 资源与要素配置
        3.3.8 专题专项研究
    3.4 各规划技术路线问题及差异对比
        3.4.1 传统规划技术路线问题分析
        3.4.2 传统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技术路线差异对比
    3.5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科学性研究
    3.6 基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分析
        3.6.1 基础工作部分特点
        3.6.2 新版《指南》与昆明市实际编制过程差异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三线”划定的昆明实践
    4.1 “双评价”基础
        4.1.1 昆明市自然条件概况
        4.1.2 昆明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4.1.3 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4.1.4 小结
    4.2 “双评价”与“三条控制线”的关系
    4.3 “三线”划定的必要性研究
    4.4 三条控制线关系梳理
    4.5 “三线”协调存在的问题
        4.5.1 基本农田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4.5.2 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4.5.3 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4.6 三条控制线划定的昆明实践
        4.6.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4.6.2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4.6.3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4.7 昆明市三条控制线划定的矛盾分析
        4.7.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限制因素
        4.7.2 生态保护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的矛盾
        4.7.3 永久基本农田与城镇开发边界的矛盾
        4.7.4 生态保护红线与城镇开发边界的矛盾
    4.8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中对控制线划定的要求及昆明实际的区别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技术路线的优化建议
        (1)注重承上启下、指标传导的作用
        (2)加强部门联动
        (3)顶层规划的指引
        (4)转变增量思维
    5.3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线”划定的管控与保障
        5.3.1 “三线”管控方法的建议
        5.3.2 完善制度保障
    5.4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难点及应对
        (1)欠缺顶层设计、上位规划指导
        (2)责任不清,工作推进难
        (3)数据保密要求导致的资料共享困难
        (4)基础信息平台建设难
        (5)实际操作难度大
    5.5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昆明实际的作用解析
        (1)生态环境改善,优化空间结构
        (2)提高城市宜居性
        (3)凸显历史文化名城优势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访谈记录
附录D: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会议记录整理
附录E: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关文件梳理

(4)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西南地区概况
        2.1.1 气候和自然地理
        2.1.2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2.1.3 水资源和水文
        2.1.4 城市基础设施情况
    2.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2.2.1 西南地区城市污水排放量
        2.2.2 西南地区城市水功能分类
        2.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表征方法
        2.3.2 西南地区城市河流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3.3 西南地区城市湖泊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2.4.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的构建
    3.1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3.1.4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3.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环境目标的确定
    3.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3.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3.3.2 西南地区城市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3.3 西南地区城市生态流量核算方法研究
    3.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
        3.4.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3.4.3 西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方案
        3.4.4 西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第4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步骤
    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
        4.2.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及分阶段目标的确立
        4.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2.5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西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指标
附录B 西南地区城市水质类别评价结果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致谢

(5)三生空间视角下基于FLUS模型的城镇开发边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镇开发边界
        1.2.2 三生空间
        1.2.3 CA模型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
    2.1 研究方法
        2.1.1 主要研究方法
        2.1.2 其他研究方法
    2.2 相关理论
        2.2.1 相似概念辨析
        2.2.2 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认知
    2.3 三生空间与城镇开发边界的关系
第三章 数据处理与昆明市三生空间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研究区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候
        3.2.3 水系
        3.2.4 社会经济
    3.3 昆明市三生空间分类体系构建
        3.3.1 三生空间体系构建
        3.3.2 生态用地分类体系
        3.3.3 生活用地分类体系
        3.3.4 生产用地分类体系
        3.3.5 昆明市三生空间现状
第四章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4.1 评价体系构建
        4.1.1 评价单元
        4.1.2 指标体系构建
        4.1.3 阻力因子构建
    4.2 建设用地适宜区分析
    4.3 建设用地拓展路径分析
第五章 基于FLUS模型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5.1 FLUS模型的模拟及验证
        5.1.1 数据预备
        5.1.2 ANN训练
        5.1.3 预测模拟
        5.1.4 精度验证
        5.1.5 2027年昆明市土地利用模拟
    5.2 昆明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5.2.1 划定原则
        5.2.2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5.3 城镇开发边界管理与城镇空间优化
        5.3.1 发挥城镇开发边界的实际效用
        5.3.2 调整产业结构与完善产业布局
        5.3.3 完善城市规划管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昆明市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扶贫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国内外扶贫效果评价研究
        (二)关于国内扶贫效果及发展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水源区生态保护及后续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水源保护区扶贫效果评价与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水源保护区
        二、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及移民搬迁
        三、扶贫效果及脱贫标准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
        一、扶贫效果评价理论体系
        二、国外目前比较成熟的扶贫模式概述
        三、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节 效果评价的基础与前提
        一、水源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水源保护区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性
第二章 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扶贫效果评价分析
    第一节 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扶贫效果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基本概况
        二、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的扶贫历程
        三、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扶贫效果特点
    第二节 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扶贫效果评价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三、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
第三章 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节 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传统发展模式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一、产业结构单一缺乏产业的深层次开发
        二、基础设施滞后
        三、民生问题突出
    第二节 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相互制约
        一、发展模式缺乏规划引领且先天开发范围受条件制约
        二、中心发展滞后周边乡村发展分散化
        三、特色产业培育困难
        四、人为活动因素影响大但监督体制不完备
    第三节 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基础薄弱政策执行力不足
        一、发展政策普及宣传不到位
        二、可持续发展模式固化
        三、扶贫及可持续发展政策不配套及落实不到位
        四、靠财政资金补偿扶持但力度小缺口大
第四章 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体制约束
        一、模式层面固化与可持续开发不相宜
        二、体制因素对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经济落后程度的影响
    第二节 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保障与防护的缺失
        一、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二、水源区生态补偿资金多依靠财政资金且惠及面小
        三、水源区级别和管护范围多方面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第三节 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缺陷
        一、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定位出现偏差
        二、可持续发展决策缺少独立有效的评估系统和问责机制
        三、可持续发展工作缺乏社会群体力量的支撑
第五章 优化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打破松华坝水源区固有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一、第一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生态都市农业转变
        二、构建农户农业发展的风险保障体系
        三、注重需求、赋权于民创新调整水源区扶贫开发模式
    第二节 立足生态保护打造松华坝水源区新兴产业替代模式
        一、推进无污染、甚至能促进生态保护的产业建设
        二、探索水源区在可控范围内发展适度休闲生态旅游
        三、加快周边农村互帮互助共建特色产业及服务流通网点
        四、集中搬迁优先安置,开展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
    第三节 全面提升松华坝水源区的民生保障质量
        一、积极落实移民搬迁住房安置
        二、实施水源地区教育扶持
        三、制定健康特惠政策到户到人
        四、建立基础保障扶持体系
    第四节 加大各级财政补助扶持力度
        一、应保尽保水源区农村居民补偿补助及保障资金
        二、争取省、市批准水源保护区继续享有第三板块政策待遇
        三、探索可持续的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四、引入多方资金渠道并与市场化机制相结合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环滇池地区城市文化空间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研究述评和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2.1.1 国外研究述评
        2.1.2 国内研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文化生态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系统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滇池地区城市文化空间变化的环境分析
    3.1 自然地理环境
        3.1.1 地区地理位置特殊
        3.1.2 地区生态环境独特
        3.1.3 地区文化资源多样
    3.2 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3.2.1 地区经济发展高水平演进
        3.2.2 地区发展中心政策倾斜
        3.2.3 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显着提升
    3.3 历史文化发展环境
        3.3.1 历史变迁特殊文化空间形成独特
        3.3.2 民族构成复杂文化空间多元繁荣
        3.3.3 地区人口增加文化空间诉求多样
第4章 环滇池地区城市文化空间演变格局
    4.1 数据处理与方法
        4.1.1 数据的处理
        4.1.2 数据处理的方法
    4.2 城市文化空间演变格局总体特征
        4.2.1 类型数量变化特征
        4.2.2 沿交通干线分布变化特征
    4.3 城市文化空间时空演变格局
        4.3.1 人文类城市文化空间时空演变格局
        4.3.2 公共类城市文化空间时空演变格局
        4.3.3 教育类城市文化空间时空演变格局
        4.3.4 产业类城市文化空间时空演变格局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滇池地区城市文化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5.1 影响因素分析
        5.1.1 影响因素构成
        5.1.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5.2 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分析
        5.2.1 单因素关键要素相互作用分析
        5.2.2 多因素综合要素相互作用分析
        5.2.3 系统相互作用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环滇池地区城市文化空间演变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6.1 文化空间演变中存在的问题
        6.1.1 内容上轻内涵重形式
        6.1.2 功能上轻系统重局部
        6.1.3 结构上轻建设重规划
        6.1.4 发展上轻环境重个体
    6.2 优化原则和目标
        6.2.1 优化原则
        6.2.2 优化目标
    6.3 城市文化空间的优化路径
        6.3.1 定位与规划优化路径
        6.3.2 “山-湖-坝-人-文化”系统融合优化路径
        6.3.3 运作反馈与细节衔接路径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1.1 政策背景:新时代思想赋予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新的内涵
        1.1.2 时代背景:后普及时代要求学前教育普惠及优质的发展
        1.1.3 现实背景: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亟待优化与质量提升
        1.1.4 学科背景:学科交叉趋势中教育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用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区域间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相关研究
        1.2.2 关于教育资源与区域发展关系相关研究
        1.2.3 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相关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数理统计法
        1.5.3 调查分析法
        1.5.4 GIS空间分析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育资源配置
        2.1.2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
        2.1.3 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
        2.1.4 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水平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区域发展理论
        2.2.3 资源配置理论
第三章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评价模型建构
    3.1 相关理论应用
        3.1.1 体系建构的理论应用
        3.1.2 指标选取的理论应用
    3.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1 全面可行原则
        3.2.2 科学简易原则
        3.2.3 合理适用原则
        3.2.4 客观可测原则
    3.3 指标体系建构过程
        3.3.1 指标遴选
        3.3.2 数据来源
        3.3.3 权重确定
    3.4 测度方法选择说明
        3.4.1 区域间学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衡量指标
        3.4.2 区域内学前教育资源与区域协调测度模型
第四章 区域实证:Ⅰ云南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分析
    4.1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的比较
        4.1.1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需求条件比较
        4.1.2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区域条件比较
        4.1.3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政府支持比较
    4.2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的比较
        4.2.1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需求条件比较
        4.2.2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区域条件比较
        4.2.3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政府支持比较
    4.3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的时空格局
        4.3.1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需求条件比较
        4.3.2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区域条件比较
        4.3.3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政府支持比较
第五章 区域实证:Ⅱ云南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水平分析
    5.1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水平的比较
        5.1.1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资源水平比较
        5.1.2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配置状态比较
    5.2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水平的比较
        5.2.1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水平比较
        5.2.2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配置状态比较
    5.3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
        5.3.1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水平比较
        5.3.2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配置状态比较
第六章 区域实证:Ⅲ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分析
    6.1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6.2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6.2.1 2010 年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6.2.2 2012 年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6.2.3 2014 年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6.2.4 2016 年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6.2.5 2018 年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6.3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时空比较
        6.3.1 2010 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6.3.2 2012 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6.3.3 2014 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6.3.4 2016 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6.3.5 2018 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第七章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的驱动机制及预测
    7.1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驱动机制
        7.1.1 驱动因子选取
        7.1.2 计量模型建构
        7.1.3 实证结果分析
    7.2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的预测
        7.2.1 单位根的检验
        7.2.2 平稳序列分析
        7.2.3 预测模型建构
        7.2.4 情景预测结果
第八章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发展思路
    8.1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地域的协调发展
        8.1.1 优化区域间学前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8.1.2 推进区域内学前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
    8.2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要素的协调发展
        8.2.1 提升区域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条件
        8.2.2 增加云南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量
        8.2.3 改善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状态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之处
        9.2.1 界定“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的新内涵
        9.2.2 建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的评价模型
        9.2.3 基于模型测度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
    9.3 不足与展望
        9.3.1 研究不足
        9.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LID视角下结合雨水利用的居住区水景优化营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我国城市居住区水景现状
        1.1.2 理论背景——海绵城市建设推广及居住区水景的迅速发展
        1.1.3 政策背景——坚持低影响开发的建设模式为基本原则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居住区的概念及其空间构成
        2.1.1 城市居住区
        2.1.2 居住园林环境
        2.1.3 居住区水景
    2.2 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内涵
    2.3 雨洪控制及其相关概念
        2.3.1 雨洪控制利用的概念
        2.3.2 雨洪控制与风景园林的关系
        2.3.3 雨水利用与居住区水景营造
    2.4 低影响开发及其相关理论
        2.4.1 低影响开发
        2.4.2 城市生态系统
        2.4.3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2.4.4 可持续景观设计
    2.5 国外研究进展
        2.5.1 德国雨水管理利用研究进展
        2.5.2 美国雨水管理利用研究进展
        2.5.3 澳大利亚雨水管理利用研究进展
    2.6 国内研究进展
    2.7 国外典型案例设计分析
        2.7.1 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案例——美国High Point住宅区改造
        2.7.2 结合雨水利用的水景营造案例——美国纽约皇后区植物花园设计
第三章 基于CVM的昆明市居住区水景调研及其价值评价
    3.1 调研区域介绍
        3.1.1 昆明水资源概况
        3.1.2 昆明土壤质地
        3.1.3 调研居住区基本情况
        3.1.4 现状问题总结
    3.2 城市开放空间价值评估方法——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应用及原理
        3.2.1 CVM简介
        3.2.2 CVM的经济学原理
        3.2.3 CVM的评估流程
    3.3 调研目的与调研方法
        3.3.1 调研目的
        3.3.2 调研方法
    3.4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4.1 样本统计分析
        3.4.2 支付意愿值统计分析
    3.5 调查结论
        3.5.1 昆明居住区水景经济价值估算
        3.5.2 调查结果总结
        3.5.3 调研结论
第四章 基于LID视角下结合雨水利用的居住区水景营造策略
    4.1 构建LID引导下的雨水生态系统
        4.1.1 雨水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4.1.2 雨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4.1.3 模拟自然雨水管理过程
    4.2 LID引导下居住区雨水处理系统架构
        4.2.1 雨水集流系统
        4.2.2 雨水渗滤系统
        4.2.3 雨水调蓄系统
    4.3 LID场地设计原则
        4.3.1 维护场地自然排水模式
        4.3.2 最大化自然渗透力
        4.3.3 保护现有植被与敏感区
        4.3.4 最小化不渗透面积
    4.4 LID视角下结合雨水利用的居住区水景营造设计策略
        4.4.1 分析场地水文条件
        4.4.2 优化自然排水路径
        4.4.3 LID居住区水景营造
第五章 LID视角下结合雨水利用的居住区水景优化营造——以云安·阳光城为例
    5.1 区域水文特征及云安·阳光城概况
        5.1.1 区域水文特征分析
        5.1.2 云安·阳光城概况
        5.1.3 水景现存问题
    5.2 云安·阳光城住区雨水潜力分析
        5.2.1 可收集利用的雨水总量
        5.2.2 居住区年需水总量
        5.2.3 居住区水量平衡分析
    5.3 LID视角下云安·阳光城住区雨水处理架构优化营造
        5.3.1 居住区水景优化营造原则
        5.3.2 雨水集流系统优化营造
        5.3.3 雨水渗滤系统优化营造
        5.3.4 雨水调蓄系统优化营造
        5.3.5 LID设施的运行与维护
    5.4 云安·阳光城住区水景优化营造综合成本效益评估
        5.4.1 经济效益分析
        5.4.2 环境效益分析
        5.4.3 社会效益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调研问卷

(10)近二十年来云南昆明生态城市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及规划探讨
二、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研究
    (一)自然生态系统
    (二)经济生态系统
    (三)社会生态系统
三、城市的生态安全与修复研究
    (一)生态安全研究
    (二)生态修复研究
四、生态城市建设和评价体系研究
    (一)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1.加强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引导
        2.在法律制度上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保障
        3.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跟上城市发展步伐
        4.在建设的对策和措施上下功夫
    (二)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五、结语

四、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昆明市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苏娇萍.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朴门永续理念视阈下都市农业景观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 朱兴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3]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三线”划定研究[D]. 陈韵.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江浩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5]三生空间视角下基于FLUS模型的城镇开发边界研究[D]. 孙煜森.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昆明市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扶贫效果研究[D]. 龚媛.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7]环滇池地区城市文化空间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烈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8]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研究[D]. 谷峥霖.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9]LID视角下结合雨水利用的居住区水景优化营造[D]. 胡锦枝.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近二十年来云南昆明生态城市研究综述[J]. 梁苑慧. 昆明学院学报, 2020(01)

标签:;  ;  ;  ;  ;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昆明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