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独特的凋亡诱导因子—凋亡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璇[1](2021)在《miR-485-5p/NQO1信号轴介导有氧糖酵解调控结直肠癌恶性演进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180万,死亡率位居世界第二位,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除年龄、遗传、肠道稳态和饮食结构等因素外,糖尿病也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高危因素。随着结直肠癌发生机制的阐明,大量研究证实有氧糖酵解在结直肠癌的演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干预有氧糖酵解途径靶向治疗结直肠癌已经成为医学界新的研究热点。醌氧化还原酶(NAD(P)H:quinine oxidoreductase,NQO1)是一种定位于细胞质的黄色素酶,催化真核细胞内双电子还原反应,减少醌及醌类似物的单电子还原产物半醌的形成。近年研究显示,NQO1通过有氧糖酵解、谷氨酰胺分解代谢和脂代谢等能量代谢途径调控恶性肿瘤的增殖、迁移和凋亡等过程,主要涉及乳腺癌、肝癌、肺癌和宫颈癌等。本研究中以NQO1为靶基因的miR-485-5p,作为小片段非编码RNA,通过与多种靶基因mRNA的3’端非编码区互补配对结合,调控多个靶基因转录后的表达。既往关于miR-485-5p在肿瘤中的研究多集中在细胞增殖、转移、凋亡和放化疗耐药敏感性等方面。目前关于miR-485-5p与NQO1之间的关系,以及miR-485-5p/NQO1是否通过有氧糖酵解途径发挥调控结直肠癌演进的作用尚未见报道,亟待进一步深入阐释。研究目的:初步探究miR-485-5p/NQO1信号轴在结直肠癌演进中涉及的生物学功能和相关分子机制:1)数据库分析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评估NQO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分子标志物作用;2)探究NQO1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转移、失巢凋亡和有氧糖酵解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初步阐释其涉及的分子机制;3)揭示miR-485-5p与NQO1二者的靶向调控关系,探究miR-485-5p/NQO1信号轴调控结直肠癌演进与有氧糖酵解之间的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1.数据库及结直肠癌组织标本:1)通过生信数据库分析NQO1在泛癌组织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检测NQO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QO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3)应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分析NQO1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2.体外实验:1)运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NQO1过表达或敲低的结直肠癌稳转细胞株;2)应用噻唑蓝实验、平板克隆和Ed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NQO1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3)应用细胞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和免疫荧光等实验检测NQO1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EMT进程的影响;4)使用poly-HEMA包被构建细胞失巢凋亡模型,并通过Hoechst 33342染色、流式细胞术和凋亡坏死试剂盒等凋亡实验观察NQO1对结直肠癌细胞失巢凋亡的影响;5)通过海马细胞外通量分析仪检测细胞耗氧率(OCR)、细胞外酸化率(ECAR)和糖酵解抑制剂(2-DG/3-BrPA)挽救实验等明确NQO1介导的有氧糖酵解在促进结直肠癌演进中的作用机制;6)应用相关数据库检索并预测靶向调控NQO1的microRNA,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实验验证二者的直接调控关系;7)通过Lipofectamine 3000转染miR-485-5p模拟物mimic和抑制物inhibitor差异表达miR-485-5p,应用平板克隆、Transwell和有氧糖酵解相关代谢试剂盒等细胞实验明确miR-485-5p/NQO1信号轴通过有氧糖酵解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分子机制;8)应用生信分析数据库明确miR-485-5p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3.体内实验:1)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比较差异表达NQO1对移植瘤形成的影响;2)通过尾静脉注射建立肺转移模型,比较差异表达NOQ1对裸鼠肺转移灶形成的影响;3)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实验对比不同组别瘤体组织中Ki67、EMT和糖代谢相关标志物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NOO1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子标志物作用:1)通过生信数据库检索发现NQO1在结直肠癌及其它多种肿瘤中表达水平显着上调。2)组织芯片中,NQO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NQO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NQO1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显着降低;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NQO1高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2.NOO1调控结直肠癌的恶性生物学进程:1)噻唑蓝实验、平板克隆和EdU细胞增殖实验显示,NQO1高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细胞活性、克隆形成和DNA合成能力;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显示NQO1高表达后皮下荷瘤的重量明显增加;反之亦然。2)通过细胞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发现,NQO1高表达后明显增强细胞的横向及纵向迁移能力;Western Blot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显示NQO1影响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HE染色结果显示,NQO1高表达增加了裸鼠体内肺转移灶的数目;反之亦然。3)数据库分析显示,NQO1与凋亡相关标志物存在相互作用关系;Hoechst 33342染色显示高表达NQO1抑制细胞凋亡;成功构建失巢凋亡模型后流式细胞术显示,NQO1高表达促进细胞抗失巢凋亡;Western Blot实验显示下调促凋亡蛋白Bax及cl-Caspase3/8的表达,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与凋亡坏死试剂盒结果一致;反之亦然。4)海马细胞外通量分析仪显示NQO1高表达后结直肠癌细胞ECAR增高而OCR降低;Western Blot实验证实糖代谢相关标志物的蛋白表达增高,NQO1低表达则结果相反;加入糖酵解抑制剂2-DG和3-BrPA可逆转NQO1高表达的促癌作用。3.miR-485-5p/NQO1信号轴通过有氧糖酵解调控结直肠癌的演进:1)生信软件筛选靶向调控NQO1的miR-485-5p,且miR-485-5p抑制NQO1的mRNA和蛋白表达。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485-5p直接靶向作用NQO1的3’-UTR位点,抑制NQ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3)测定结直肠癌细胞的糖酵解表型(葡萄糖摄取,乳酸和ATP水平)证实NQO1可逆转miR-485-5p抑制结直肠癌有氧糖酵解过程;通过进行增殖和迁移等方面的挽救实验发现,NQO1可逆转miR-485-5p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过程。4)通过ENCORI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显示,与正常结直肠组织相比,miR-485-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显着下调,且miR-485-5p低表达的患者具有更短的生存期。结论:NQO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高表达预示患者不良预后,且miR-485-5p/NQO1信号轴介导有氧糖酵解途径调控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和凋亡能力。
张雷[2](2021)在《血脑屏障体外微球模型的构建及其在中药神经毒性筛选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大脑和血液循环之间的一种高度选择性和动态的亲脂屏障,它能有效地避免外源性和内源性毒性进入大脑,维持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稳态。血脑屏障主要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VECs)、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组成。BMVECs是高度极化的细胞,其主要功能包括表达细胞转运蛋白、产生炎症介质、向脑组织运输营养物质以及阻止药物和毒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有毒物质想要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其中一条途径则是造成BBB功能障碍。近年来,因服用中药而中毒的事件屡发,引起了人们对其肝、肾等毒性研究的重视,神经毒性却鲜有报道。本课题欲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并从具有明确其他器官毒性的中药单体库中初步筛选具有神经毒性的中药单体;利用已建立的BBB模型对中药神经毒性单体进行BBB障碍机制研究,以期为中药神经毒性评价提供新方法。方法:1、利用细胞在低吸附培养下会自发形成微球的特性,将HBMEC、HBVP、HA三种原代人源细胞进行三细胞共培养,以期形成与人体内结构类似的血脑屏障微球类器官:首先通过对培养3、7、14天的BBB微球进行活/死细胞染色,验证BBB微球是否可以长时间培养。其次,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组成BBB微球的三种细胞成分的标志性蛋白及其分布的相对空间分布,并对BBB完整性的特征蛋白进行表征。另外,使用BBB微球进行右旋糖苷渗透性实验、Rh123外排实验,对BBB微球的生理功能进行验证。最后,我们使用BBB微球进行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GD/R)造模,通过评估ZO-1的表达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转录水平,验证BBB微球是否可以模拟疾病模型。2、通过探究具其他器官毒性的中药单体对神经细胞和BBB微球的影响,结合Discovery Studio软件研究中药单体是否有神经毒性。首先,通过Discovery Studio软件的ADMET模块获取44种单体的BBB透过性性质。然后通过作用于PC12细胞、HT-22细胞,运用Hoechst染色法分析神经细胞的活力,对44种有毒中药单体进行神经毒性初筛,得到目标药物斑蝥素(CTD);然后将筛选出的药物作用于BBB微球,运用高内涵成像及RT-PCR技术检查其对BBB微球的细胞活力、BBB特征蛋白及基因水平的影响;运用高内涵成像及RT-PCR技术检测CTD对BBB微球的氧化应激、炎症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H&E染色、尼式染色检测CTD致ICR小鼠神经损伤的影响。结果:1、通过将HBMEC、HBVP、HA三种原代人源细胞在低吸附条件下进行共培养,成功诱导形成微球,且可以实现长期培养(最长14天),并保持较高细胞活力。通过对BBB微球的组成细胞成分的标志性蛋白表征,证明了BBB微球内三种细胞可以共存,并且从荧光分布可以得知三种细胞(HBMEC、HBVP、HA)按由外而内的顺序依次排列,具备了模拟体内血脑屏障的结构分布(这种球体的结构与人体内血脑屏障极为相似--内皮层包裹在球体最外层,球体的外部环境即为脑部微血管的管腔内部,球体的内部环境即为脑部微血管的管腔外部,由内皮细胞形成血液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阻隔的界面)。随后在对BBB完整性的特征性蛋白进行表征的实验中,BBB微球高表达了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claudin-5、Occludin,以及细胞外基质蛋白Laminin、外排转运蛋白P-gp、LRP-1,证明了BBB微球具有屏障功能的关键蛋白结构。对BBB微球生理功能进行验证,发现在组胺破坏血脑屏障后,右旋糖苷内流显着内流;在使用P-gp活性抑制剂维拉帕米后,P-gp转运底物Rh123显着内流,证明BBB微球具有体内相似的生理功能。最后,通过对BBB微球进行OGD/R造模,运用免疫荧光及RT-PCR技术验证OGD/R造模后可以降低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的表达,激活HIF-1α的转录,证明BBB微球具有模拟疾病模型的能力。2、通过Discovery Studio软件对44种化合物进行计算机模拟,预测出各化合物的BBB透过性质。随后使用Neuron Outgrowth Assay方法评价44种有毒中药单体的神经毒性,筛查出五个候选药物。随后结合文献及HT-22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对CTD进行神经毒性验证,结果证明CTD可以显着降低HT-22细胞的细胞活力,并且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对BBB微球的损伤作用。将CTD作用于BBB微球上,通过对细胞活力、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的定量分析,证明CTD可以破坏血脑屏障结构,且不会影响BBB特征蛋白ZO-1、Caudin-5、Occludin、P-gp、BCRP1、GLUT1的基因转录水平。随后使用高内涵成像及RT-PCR检测CTD对BBB微球中活性氧蓄积、炎症因子转录水平、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证明CTD可以显着增加BBB微球的细胞内ROS蓄积,显着升高了IL-6、IL-8、VEGF的基因转录水平,且显着增加促凋亡蛋白caspase-3、bax表达,同时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H&E染色、尼式染色显示CTD可以造成ICR小鼠大脑海马区神经元丢失、尼式小体溶解、颗粒层细胞基底部水肿。结论:我们将HBMEC、HBVP、HA三种原代人源细胞进行低吸附条件下共培养以自发形成微球,并通过对BBB特征性蛋白的表征、生理功能验证、疾病模型模拟,证明了微球自组装成为具有类似体内血脑屏障结构功能的模块化类器官。随后我们使用神经元细胞毒性测试结合BBB微球毒性测试的综合策略,从44种有毒中药单体中筛查出具有神经毒性的CTD,并认为CTD可能通过增加细胞内活性氧蓄积及激活炎症因子表达、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破坏血脑屏障。最后,我们使用ICR小鼠染毒后,发现CTD可以造成小鼠神经损伤,从动物水平上验证了CTD的神经毒性作用。
祝雨田[3](2018)在《广嗣育麟汤治疗肾精亏虚型少弱精子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男性不育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医学和社会学问题,其中以少弱精子症最为常见,亟需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药治疗有独特优势。广嗣育麟汤是以五子衍宗丸为基础加减化裁所创,临床应用治疗少弱精子症20余年,具有一定的疗效,尚无相关的研究。故本研究拟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评价广嗣育麟汤对肾精亏虚型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患者的具体疗效;并设计动物实验观察广嗣育麟汤对生精障碍模型生精功能的影响,阐述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采用无病例对照研究观察方法,观察广嗣育麟汤对肾精亏虚型少弱精子症患者精液质量(精液量、液化程度、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总活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总疗程为90天,每日予广嗣育麟汤中药免煎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矢点为治疗第0、30、60、90,每次访视均评价记录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精液分析结果。临床研究期间,严格记录不良事件,每次访视时都进行脱落、剔除评估,并予以相关处理,最后统计所有数据结果。实验研究:1.采用雷公藤多苷灌胃4周建立大鼠生精障碍模型;2.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中药干预组,每组12只,中药干预组采用广嗣育麟汤颗粒悬浆[10ml/kg]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均采用去离子水灌胃,干预实验共计4周。3.观察指标:一般状况、体质量、脏器系数、精液质量、血清性激素水平、睾丸组织病理改变、睾丸组织及生精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对大鼠睾丸组织进行Bax、Bcl-2蛋白含量的检测;采用western blot以及Real-Time PCR技术,检测c-kit、Oct4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临床研究:纳入的50例受试者经过90天广嗣育麟汤的干预治疗后,其精液质量包括:液化状态、总活率(PR+NP)、精子浓度、总数等评价指标改善显着,具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项肾精亏虚型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随着治疗的进行显着下降(P<0.05或P<0.01),整个观察期间未出现脱落、剔除病例,未见不良反应报告。实验研究:经广嗣育麟汤干预后中药干预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鼠的一般状态、附睾脏器系数、精液质量各项指标、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雌二醇(E2)均有显着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从病理形态及睾丸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中药干预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生精小管结构、排列较正常,内含的生精细胞明显增多;变性、凋亡的生精细胞减少,内含的线粒体等细胞器明显增多;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中药干预组Bax、Bcl-2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明显,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合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我们发现中药干预组大鼠睾丸的c-kit蛋白含量比模型对照组有所提高,相对应的mRNA表达量也呈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Oct4的蛋白表达有一定程度的增高,mRNA表达量也较模型对照组有提升,但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1.广嗣育麟汤可有效改善少弱精子症患者的精液质量,以及肾精亏虚中医证候评分指标,提高患者生精功能。2.广嗣育麟汤可以有效改善生精障碍模型大鼠一般状态、生殖器官脏器系数、精液质量、FSH、LH、E2、T,对睾丸组织的形态学和生精细胞的超微结构异常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效果显着。3.广嗣育麟汤可以有效调控模型大鼠Bax、Bcl-2、c-kit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生精细胞凋亡、促进生精细胞增殖作用,对Oct4蛋白及mRNA的表达作用不明显。综上,广嗣育麟汤可有效提高男性生精功能,临床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血清内分泌环境,修复睾丸异常病理形态、超微结构,调控Bax、Bcl-2、c-kit蛋白的表达来实现。
任玉[4](2014)在《卟啉光动力纳米药物制备及肿瘤抑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化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传统化疗药物缺乏肿瘤选择性,毒副作用大,并且长期用药导致肿瘤多药耐药,是造成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目前,肝癌患者尚没有化疗方案显示出生存获益,因为肝癌患者普遍对化疗具有耐药性,对化疗不敏感。光动力疗法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案。光敏药物进入体内,富集于病灶后,在匹配吸收波长的激光作用下,能生成活性很强的单态氧,产生细胞毒性作用。但由于光敏剂水溶性较差,临床上很难直接注射;此外,光敏剂稳定性较差,很难在肿瘤部位长久富集,因此光动力治疗目前在临床只是做为辅助治疗方案。虽然这些治疗手段在目前的肿瘤治疗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自身的弊端和无法完全抑制肿瘤的缺点,因此发展两种或多种肿瘤治疗手段协同作用的联合治疗方法,成为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多功能纳米载体能够实现多种功能如长循环、靶向以及不同作用机制治疗方法的有效整合,满足临床对肿瘤联合治疗的需求。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多功能纳米药物对肿瘤联合治疗的报导,但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等方面的局限,极大的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文拟设计并构建以生物体自有分子--血卟啉为基础的可直接用于临床注射的肿瘤靶向纳米药物,联合光动力学治疗与化疗,考察其逆转耐药乳腺癌细胞ADR/MCF-7化疗耐药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及在耐药乳腺癌、肝癌裸鼠荷瘤模型中的肿瘤靶向和体内抑瘤效果。研究方法:1)运用聚乙二醇修饰血卟啉合成光动力纳米材料HPP,负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制成光动力纳米药物HPPD。利用核磁共振分析纳米微粒的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动态光散射研究其形貌及粒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药物的体外释放行为。2)运用MTT法检测游离药物组Dox,纳米药物组HPPD及联合光动力疗法处理组HPPD, ADR/MCF-7细胞中药物半数抑制浓度和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激光共聚焦观察药物在耐药乳腺癌及亲本细胞中的药物分布和亚细胞定位。3)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色素c的亚细胞定位,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通路关键成员的蛋白表达变化。4)建立耐药乳腺癌、肝癌裸鼠皮下模型及狨猴肝癌原位模型,Cy5.5荧光标记纳米药物HPPD,活体动物成像考察其肿瘤靶向性。5)尾静脉注射游离药物Dox或纳米药物HPPD,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考察体内抑瘤效果。HE染色检测HPPD的生物安全性;HPLC检测药物在各组织脏器的分布;血清生化检测分析不同处理组阿霉素的心脏毒性。结果:1)核磁谱图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聚乙二醇通过酰胺键与血卟啉偶联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光动力纳米胶束HPP,外形为球形或接近球形,粒径为24.38±1.02nm。HPP能够高效负载阿霉素,载药纳米微粒HPPD的粒径为35.60±2.05nm,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药物具有显着的pH敏感释放特性,并且结合光照后,药物在弱酸性环境中的释放速率进一步加快。2)和游离阿霉素相比,HPPD结合光照治疗组对阿霉素耐药的人乳腺癌细胞(ADR/MCF-7)生长的抑制作用显着增加,有效逆转了细胞的耐药性,逆转指数高达12。3)激光共聚焦观察表明,游离阿霉素主要分布于ADR/MCF-7细胞的细胞浆;HPPD可实现阿霉素由胞浆到胞核的转位,结合光照治疗后,药物在胞核中的分布进一步增加。流式细胞术结果进一步证明,联合治疗法有效增加了耐药细胞对阿霉素的摄取。4)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HPPD结合光照治疗显着诱导了耐药细胞的凋亡。激光共聚焦观察发现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到胞质中,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细胞浆中细胞色素c和凋亡诱导因子表达明显升高。5)皮下接种ADR/MCF-7细胞,构建异位移植瘤裸鼠模型,尾静脉给药,结果显示游离的阿霉素或HPP结合光照后不能显着抑制肿瘤的体内生长;而HPPD治疗裸鼠三周后,实现了肿瘤的完全消除,结合光照后,两周即可完全抑制肿瘤生长。此外,HPPD对于肝癌皮下模型也具有很好的肿瘤抑制效果。6) HPPD具有较好的体内肿瘤靶向性。ADR/MCF-7皮下成瘤裸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2h后,HPPD主要富集于肿瘤组织和肾脏;24h后,只在肿瘤部位观测到较强的荧光信号,表明HPPD有很好的肿瘤滞留性。此外MHCC-97H肝癌皮下成瘤裸鼠以及DENA药物诱导的肝癌原位模型狨猴体内也观察到类似的实验结果。7)尾静脉注射游离阿霉素和HPPD24h后,用HPLC考察药物在裸鼠体内分布。相对于游离药物组,HPPD在肿瘤内的药物分布提高至2-3倍,心脏分布降低了约55%。HPPD能显着降低阿霉素的毒性。在耐药乳腺癌和肝癌皮下荷瘤模型中,相对于游离药物组,心肌磷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表达明显降低;H&E结果表明,HPPD处理组对裸鼠的组织脏器没有毒性;血清生化试验表明,HPPD可有效减少阿霉素的心脏毒性。结论:本文设计并构建了一种结构简单、生物安全的基于生物体自有材料--血卟啉的纳米药物HPPD,实现了纳米体系内光敏剂与化疗药物的有效整合,体内的肿瘤靶向递送,以及化疗和光动力疗法的协同作用,为临床肿瘤联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策略。
金丰[5](2014)在《酸性鞘磷脂酶在二氧化硅致肺纤维化体外模型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摘要:目的观察酸性鞘磷脂酶(ASM)在二氧化硅(Si02)致小鼠胚肺成纤维细胞(NIH3T3)纤维化过程中的变化及规律,探讨ASM在Si02致肺纤维化体外模型中的作用。方法ACP染色法检测小鼠原代巨噬细胞(PAM)细胞纯度;鸡红细胞吞噬实验测定PAM和小鼠胚胎巨噬细胞(RAW.264.7)的吞噬功能;收集SiO2刺激RAW.264.7和PAM细胞培养上清,ELISA法测定其IL-8、TNF-α及TGF-β1的分泌情况;SiO2采用三种方式对NIH3T3进行染毒:(1)SiO2直接刺激组,200mg/LSiO2粉尘直接刺激NIH3T3(2) SiO2间接刺激组,收集200mg/LSiO2粉尘刺激PAM12h的培养上清再刺激NIH3T3(3) ASM抑制剂组,在间接刺激组的基础上加入ASM抑制剂。按上述三种刺激方式6,12,18,24,36和48h后收集细胞样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NIH3T3细胞内的ASM活性;消化法测定细胞内羟脯氨酸(HYP)含量;Van Gieson胶原纤维染色法对NIH3T3细胞内胶原纤维进行染色;Western印迹法测定细胞内胶原Ⅲ的表达。结果PAM细胞吞噬功能及分泌白细胞介素8(IL-8)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活性较RAW.264.7高;SiO2刺激PAM12h,培养上清中IL-8. 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分泌中明显增加(P<0.01);直接刺激组中,NIH3T3细胞内ASM活性在36h明显增加而其他时间点无变化,HYP含量在48h明显增加而其他时间点无变化,胶原染色在36h及48h可见红染的胶原纤维但其他时间点无变化,胶原Ⅲ表达在各个时间点表达变化均不明显;间接刺激组中,随着PAM上清作用时间延长,NIH3T3细胞内ASM活性、HYP含量、胶原Ⅲ表达均呈升高的趋势,胶原纤维染色随着PAM上清作用时间延长红染的胶原纤维也越多。ASM抑制剂组中,随着PAM上清作用时间延长,NIH3T3细胞内ASM活性、HYP含量、胶原Ⅲ表达均降低,胶原纤维染色无明显变化。结论本实验条件下,ASM在SiO2致肺纤维化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抑制ASM活性可以有效抑制NIH3T3细胞纤维化的形成。图11幅,表6个,参考文献65篇
陈筱莉,文彬[6](2013)在《胆管癌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居肝胆恶性肿瘤的第2位,仅次于肝细胞癌,约占消化系统肿瘤的3%。手术切除是治疗CCA最有效的方案,但手术切除的关键是要早期发现,由于临床上CCA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且CCA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故近年来研究其发病机制及如何早期诊断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张玉松[7](2013)在《虎杖苷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由于人口增长、老龄化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恶性肿瘤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首位死因。乳腺癌是世界各地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新发恶性肿瘤的23%,具有发病率高、侵袭性强、病程进展缓慢等特点。肺癌则是男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男性癌性死亡的首位原因,女性癌性死亡的第二大肿瘤。目前对于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化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仍处于基础地位,但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化疗药物疗效有限,毒性作用较大,经几次应用后还会发生耐药。近年来,采用传统中药等植物提取物探讨恶性肿瘤治疗的新途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传统中药提取的抗肿瘤药物如冬凌草甲素、黄连素、姜黄素的体外实验表明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从植物中提取的紫杉醇、喜树碱、长春新碱等药物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因此筛选新型抗肿瘤的植物药,确定其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已成为当今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虎杖苷是从虎杖的干燥根茎中提取的第4种单体,又名白藜芦醇苷,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虎杖苷对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有显着作用,此外还能减轻多种因素造成的组织器官损伤,具有保护肝细胞,降血脂及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而对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报道仍较少,本课题是研究虎杖苷在乳腺癌细胞、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相关机制,旨为进一步开展虎杖苷抗肿瘤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本课题实验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虎杖苷对恶性肿瘤增殖抑制效应的研究目的:研究虎杖苷在体内外对乳腺癌、肺癌生长的影响,并观察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和在体内的对实验动物的毒副作用。方法:应用MTT或CCK8法检测虎杖苷对10种不同来源的恶性肿瘤细胞及两种正常上皮细胞生存曲线的影响并比较了虎杖苷和白藜芦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效力。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虎杖苷对乳腺癌及肺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及凋亡诱导情况。采用人肺癌细胞皮下移植动物模型观察虎杖苷对动物体内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毒副作用。结果:虎杖苷对10种不同来源的恶性肿瘤细胞包括乳腺癌MCF-7、MDA-MB-231,肺癌A549、NCI-H1975、宫颈癌Hela、卵巢癌SKOV-3、肝癌SM7721、鼻咽癌CNE-1,白血病HL-60及K562细胞均具有明显的抑制其生长的作用,且生长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虎杖苷对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及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的毒性作用小于相应的肿瘤细胞。虎杖苷对乳腺癌及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其糖配基白藜芦醇。流式细胞术的结果显示虎杖苷可引起肿瘤细胞阻滞于细胞周期进程的S期,虎杖苷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虎杖苷可明显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且未见明显毒副反应。第二部分虎杖苷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研究虎杖苷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人磷酸化激酶蛋白芯片及凋亡相关蛋白芯片检测经虎杖苷处理的乳腺癌细胞内磷酸化激酶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和检测与细胞生长、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应用MTT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PI3K、Erk、JNK、P38抑制剂对虎杖苷抗肿瘤作用的影响。结果:虎杖苷处理后的乳腺癌细胞内CREB的活性受到抑制,且抑制作用在虎杖苷作用后2小时即发生并一直持续至40小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在虎杖苷处理后的乳腺癌及肺癌细胞表达明显下降。虎杖苷处理后的乳腺癌细胞内源性和外源性凋亡途径均被激活。PI3K、Erk、JNK、P38抑制剂对虎杖苷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无明显影响。第三部分虎杖苷对肿瘤细胞转移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目的:研究虎杖苷对如乳腺癌及肺癌细胞转移及侵袭的影响,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应用伤口愈合实验及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观察虎杖苷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肿瘤细胞粘壁实验观察虎杖苷对肿瘤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观察虎杖苷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与细胞转移浸润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伤口愈合实验及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显示虎杖苷可抑制乳腺癌及肺癌细胞的迁移,粘壁实验结果显示虎杖苷可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粘附能力,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虎杖苷可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Western blot的实验结果显示经虎杖苷处理后的乳腺癌细胞E-cadherin、-catenin的表达上调,N-cadherin的表达下调,MMP-2、MMP-9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第四部分虎杖苷对阿霉素耐药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研究目的:研究虎杖苷对乳腺癌耐阿霉素细胞MCF-7/ADR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虎杖苷对乳腺癌耐阿霉素细胞MCF-7/ADR的生存曲线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虎杖苷处理MCF-7/ADR细胞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和凋亡发生率,应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虎杖苷对MCF-7/ADR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MCF-7/ADR细胞除了对阿霉素耐药外还对吉西他滨和紫杉醇耐受,虎杖苷可抑制MCF-7/ADR的生长且其抑制作用与MCF-7细胞相比无明显差异。流式细胞术的结果显示虎杖苷引起MCF-7/ADR细胞发生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虎杖苷诱导MCF-7/ADR细胞发生凋亡,且凋亡诱导效应呈剂量依赖。Western blot实验显示虎杖苷处理的MCF-7/ADR细胞Bcl-2、CyclinD1及NF-B表达下降、Bax及Cleaved-PARP表达上调。第五部分虎杖苷对晚期炎症因子HMGB1影响的研究目的:研究虎杖苷对LPS刺激巨噬细胞后晚期炎症因子HMGB1及多种早期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应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虎杖苷及白藜芦醇对LPS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的HMGB1的影响,应用Griess法检测虎杖苷对LPS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的NO的影响,应用细胞因子芯片检测虎杖苷及白藜芦醇对LPS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的多种早期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LPS刺激巨噬细胞后,细胞释放大量HMGB1,虎杖苷在0.06和0.12mol/L的剂量范围内则可减少LPS所引起的HMGB1的释放,白藜芦醇在0.5-2.5mol/L的剂量范围内可抑制LPS诱导的HMGB1的释放。虎杖苷对LPS所引起的NO的释放无明显影响。细胞因子芯片的结果显示,虎杖苷及白藜芦醇在可抑制HMGB释放的浓度范围内对62种早期炎症因子无明显影响。结论(1)虎杖苷具有广谱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且虎杖苷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较小,在动物体内实验,虎杖苷可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并对动物无明显毒副作用。虎杖苷通过导致细胞周期S期阻滞及诱导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虎杖苷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抑制CREB的活性,下调Cyclin D1,激活内外源性细胞凋亡信号通路有关。虎杖苷抗肿瘤作用与PI3K/AKT及MAPK信号通路及NF-B无关。(2)在不明显影响细胞生长的浓度下,虎杖苷在体外可抑制乳腺癌和肺癌细胞的贴壁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其抑制乳腺癌转移能力的机制可能与上调E-cadherin、-catenin蛋白,下调N-cadherin蛋白的表达有关。(3)虎杖苷对乳腺癌耐阿霉素细胞仍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导致乳腺癌耐阿霉素MCF-7/ADR细胞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及发生凋亡,其机制可能上调Bax蛋白、激活PARP,下调Bcl-2及NF-B蛋白的表达有关。(4)虎杖苷对LPS诱导巨噬细胞后晚期炎症因子HMGB1及多种早期炎症因子的产生无明显影响。
付云锐[8](2012)在《丹参酮ⅡA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缺血器官的损伤在恢复血供后反而加重和功能恶化的现象,可由诸多原因引起。肾脏由于其血流高灌注的特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率较高。目前,研究认为,肾IRI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涉及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等。目前,研究表明丹参这一传统中药对心、肝、脑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丹参酮ⅡA(Tanshine ⅡA TanⅡA)具有明确的分子结构,而且是丹参酮中含量最高,最为稳定的有效活性成分,具有丹参的大部分药物效应。因此我们推测丹参酮ⅡA可能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本课题针对丹参酮IIA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无保护作用和其机制,进行初步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丹参酮ⅡA为研究对象,评价其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丹参酮ⅡA通过何种机制而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00克-250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肾缺血再灌注组(IR),丹参酮ⅡA给药1组(T1),丹参酮ⅡA给药2组(T2),每组10只大鼠。第一部分:观察各组超微结构,组织形态和肾功的变化。各组电镜,HE染色,Cr检测。第二部分:观察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 TanⅡA)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途径的影响。检测各组MDA含量,SOD.GSH-Px,CAT活性变化。第三部分:观察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 TanⅡA)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凋亡途径的影响。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RT-PCR和ELISA法检测各组Bcl-2和Bax mRNA及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1本课题电镜结果显示: T1和T2组与IR组比较,超微结构明显改善,证明了TanⅡA可以减轻肾超微结构损伤。2本课题光镜下观察发现: T1和T2组与IR组比较,组织形态学明显改善,Paller氏评分明显降低(P<0.01),证明了TanⅡA可以减轻肾组织形态损伤。3本课题肾功Cr检测结果发现:T1和T2组Cr水平显着低于IR组(P<0.01),证明TanⅡA可以减轻肾脏功能损伤。4与IR组相比,T1和T2组的SOD,CAT和GSH-Px的活性明显增高,而MDA水平显着减少(表2.1-2.4),表明Tan ⅡA由于增高了氧自由基清除酶SOD,CAT和GSH-Px活性,从而清除了IRI时增多的氧自由基,使氧自由基水平降低,其介导产生的MDA水平减少。5与IR组比较,T1和T2组凋亡指数明显减低(P<0.01),因此证实了Tan ⅡA的抗凋亡作用,表明在肾缺血再灌注中,Tan ⅡA可以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6与IR组比较,T1和T2组Bcl-2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P<0.01,P<0.01),Bax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1),因此T1和T2组Bax/Bcl-2蛋白比例降低(图3.11),T1和T2组细胞凋亡减少,与TUNEL结果符合(图3.2-3.4)。结论:1Tan ⅡA可以减轻肾脏超微结构,组织形态和功能的损伤,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Tan ⅡA通过增高SOD,CAT和GSH-Px活性,清除IRI时增多的氧自由基,使氧自由基水平降低,从而发挥其抗氧化效应。3Tan ⅡA对大鼠肾脏IRI的保护作用与其抗氧化效应有关。4Tan ⅡA可以通过提高Bcl-2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Bax mRNA及蛋白表达,从而降低Bax/Bcl-2蛋白比例,抑制凋亡。5Tan ⅡA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发挥对大鼠肾脏IRI的保护作用。
林鹏飞[9](2010)在《猪有腔卵泡发育与闭锁的内分泌及分子细胞学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哺乳动物卵巢中,存在大量的各级卵泡。卵泡生长过程中,仅有少数能够发育至成熟排卵,绝大多数卵泡(99%以上)归于闭锁。闭锁是卵泡发育的正常归宿,对于维持卵巢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卵泡闭锁是许多存活因子和凋亡因子共同参与的复杂调控过程,关于卵泡发育与闭锁调控的研究虽然已有很多报道,但仍存在许多不明之处。研究卵泡发育与闭锁调控的难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缺乏适当的研究模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细胞凋亡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卵泡闭锁的实质就是卵泡细胞的凋亡,但颗粒细胞凋亡的调节机理尚不十分清楚。阐明卵泡闭锁机制对于揭示生殖调控的奥秘,提高卵巢利用率和卵母细胞成熟率,提高家畜繁殖效率,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分离猪卵巢完整有腔卵泡,采用组织切片技术进行HE染色,观察分析猪有腔卵泡发育和闭锁过程中的形态学特征;通过对分离的有腔卵泡进行培养,建立猪有腔卵泡体外培养模型,研究卵泡组织形态学与颗粒细胞凋亡及类固醇激素变化之间的关系;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颗粒细胞Fas/FasL mRNA水平的变化;研究FSH对不同大小有腔卵泡的作用及颗粒细胞凋亡对卵母细胞发育能力的影响,以期为了解猪有腔卵泡发育与闭锁的调控机理提供参考数据。试验共分6个部分:试验一、猪有腔卵泡发育与闭锁的组织形态学观察本试验通过分离猪卵巢不同发育阶段的完整有腔卵泡进行石蜡组织切片及HE染色,观察分析猪有腔卵泡发育和闭锁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分离的猪完整有腔卵泡因其内卵泡液含量丰富,用常规的组织切片技术难以制作出结构自然、完整的卵泡切片。本实验采用Bouin氏固定液固定猪分离卵泡72 h,二甲苯:乙醇(1:1)过渡法脱水,并适当延长透蜡时间,所获猪分离卵泡组织切片质量和效果优良。观察表明,猪健康有腔卵泡的卵泡腔周围存在少量凋亡细胞;早期闭锁卵泡的基膜与颗粒层有不同程度的分离,颗粒细胞相互间连接松散并开始向卵泡腔脱落,个别小卵泡(<31mm)的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脱落于卵泡腔,但并未观察到卵母细胞与卵丘细胞的凋亡变化;晚期闭锁卵泡的泡膜层变形、松弛、外围有少量脱落细胞,可见个别肥大的内膜细胞,细胞结构不清晰,与颗粒细胞层之间的界限模糊、基膜消失,大量凋亡的颗粒细胞或凋亡小体充满卵泡腔。卵泡闭锁过程中,大(直径>5mm)、中(3-5 mm)、小卵泡的细胞形态特征无肉眼可见的差别。形态学研究表明,本实验眼观检查卵泡并进行早期闭锁、晚期闭锁、健康分类的准确率在76%-92%之间,以健康卵泡的眼观判定最为准确,为卵泡的眼观检查与分类提供了依据。试验二、猪有腔卵泡的分离及培养模型的建立本试验首次对分离的猪有腔卵泡进行体外培养,以期建立卵泡发育与闭锁研究的体外模型。以TCM199为基础培养液,无血清体外培养从猪卵巢完整分离的大(>5 mm)、中(3-5 mm)、小(<3 mm)健康卵泡。体外培养8h时,各级卵泡的形态变化与培养前无明显差异;培养16h后卵泡壁血管逐渐模糊,中、小卵泡组的卵泡液发生轻微浑浊,整个卵泡逐渐变得不透明,此时撕开各级卵泡检查时发现,卵母细胞仍包被有5层及以上的致密卵丘细胞;培养24 h后各级卵泡结构虽保持完整,但卵泡表面开始有细胞脱落、卵泡液浑浊,22.2%小卵泡卵母细胞的卵丘细胞包被少于5层,少数卵母细胞出现胞质浓缩现象;培养48 h后,大、中卵泡的卵泡壁塌陷致使整个卵泡的张力消失、发生松弛。此时83.8%的大卵泡和88.3%的中卵泡,卵母细胞仅包被1-2层卵丘细胞,且排列疏松;小卵泡的卵泡壁开始溶解,颗粒细胞散在分布于卵泡液中,卵泡外观发白,卵母细胞均成为裸卵并发生退化。本实验结果显示,所用无血清培养体系可有效诱导猪完整有腔卵泡的进一步闭锁,是用于研究促性腺激素、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对卵巢卵泡发育的影响及类固醇激素作用的一个适当模型。试验三、猪卵泡发育与闭锁过程中颗粒细胞凋亡与激素变化分析从猪卵巢分离完整的有腔卵泡,先按其质量分为3组:健康卵泡、早期闭锁卵泡和晚期闭锁卵泡组;按直径大小再分为3组:大卵泡组卵泡直径>5 mm、中卵泡组卵泡直径3-5 mm和小卵泡组直径<3 mm。取健康卵泡进行体外培养,分别于0(培养前对照组)、8、16和24 h,以Annexin-V 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壁层颗粒细胞凋亡情况,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分析卵泡液中雌二醇(E2)和孕酮(P4)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不同大小的健康体内卵泡也存在少量的凋亡颗粒细胞,卵泡闭锁时则颗粒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这在小卵泡表现得尤为明显;晚期闭锁小卵泡中约有60%的颗粒细胞发生凋亡。健康大卵泡组卵泡液中E2浓度显着高于中、小卵泡组;P4浓度与中卵泡组无差异,但显着高于小卵泡组。卵泡在不同健康状态下,不同大小卵泡的卵泡液中P4/E2比值存在差异。中、小健康卵泡的卵泡液中P4/E2比值均<5,而健康大卵泡的卵泡液中P4/E2比值<1。卵泡发生闭锁时,不同大小卵泡均表现出E2浓度显着下降和P4浓度显着增加,早期闭锁大卵泡卵泡液中P4/E2比值>1,而早期闭锁中、小卵泡中P4/E2比值在5-15之间;当P4/E2比值>15时,卵泡则处于晚期闭锁状态。体外培养卵泡8 h,颗粒细胞的总凋亡率(早期凋亡+晚期凋亡)就已达70%以上,至24 h时达81.1%-94.6%。不同大小卵泡组随培养时间增加,E2和P4浓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小卵泡组卵泡液中E2和P4浓度在培养的各时间点均低于大、中卵泡组,但差异不显着。本试验结果表明,无血清卵泡培养体系可明显诱导培养卵泡的颗粒细胞凋亡,颗粒细胞凋亡是卵泡闭锁的主要诱因,但卵泡闭锁程度可因卵泡大小而异,小卵泡似乎更易发生闭锁;卵泡液中P4/E2浓度比值可作为有腔卵泡质量判定的一个标准。试验四、猪有腔卵泡颗粒细胞Fas/FasL mRNA的表达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的猪有腔卵泡Fas/FasL mRNA表达与颗粒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卵泡闭锁的规律及分子调控机理。从猪卵巢分离完整有腔卵泡,先按质量分为健康卵泡、早期闭锁和晚期闭锁卵泡3组;再按卵泡直径大小分为大、中和小3组。取健康卵泡进行体外无血清培养,收集培养0、8、16、24、48和72 h的卵泡壁层颗粒细胞,用Real time PCR SYBRgreen法检测各组卵泡颗粒细胞Fas及FasL mRNA的相对表达量。猪不同发育阶段有腔卵泡的颗粒细胞中均有Fas/FasL mRNA表达。卵泡闭锁时,FasL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而Fas mRNA表达量与健康卵泡组相比无显着差异。早期闭锁卵泡组,小卵泡颗粒细胞中FasL 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大、中卵泡组。体外培养发现,不同大小卵泡的颗粒细胞中FasL mRNA水平随培养时间显着增加,培养至24 h达最大值(P<0.05);小卵泡颗粒细胞FasL mRNA水平均高于大、中卵泡组。不同大小卵泡颗粒细胞Fas mRNA相对表达量在培养前(O h)差异不显着,培养8h时显着增加,48 h达最大值。本实验表明,Fas/FasL系统在猪各级有腔卵泡闭锁过程中,对颗粒细胞凋亡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体内外调节Fas mRNA表达的因素存在差异性;体内FasL的高表达可能是启动Fas/FasL凋亡通路的主要诱因。试验五、FSH对分离的猪有腔卵泡体外培养的作用采用所建立的猪有腔卵泡体外无血清培养体系,研究探讨FSH对猪有腔卵泡体外培养的影响。从猪卵巢分离大、中、小健康的完整卵泡,以TCM199为基础培养液分别添加1、3、5IU/mL FSH进行无血清体外培养,于培养的0、8、16、24、48和72 h,用Annexin-V 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颗粒细胞凋亡率,Real time PCR法测定FSH对壁层颗粒细胞中Fas与FasL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RIA法测定卵泡液中E2和P4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添加1IU/mL FSH对颗粒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并不显着,Fas与FasL mRNA表达量在培养的各个时间均与对照组无异。添加3-5 IU/mL FSH可显着抑制各级卵泡的颗粒细胞凋亡,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对大卵泡颗粒细胞的作用尤为明显。5 IU/mL FSH可降低各级卵泡颗粒细胞Fas和FasL mRNA表达量,以24 h培养组作用最为显着;3 IU/mL FSH对Fas mRNA表达量无显着抑制作用。FSH可促进大、中和小卵泡E2和P4的分泌,但均未达显着水平。试验六、猪卵泡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对卵母细胞发育能力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卵泡细胞凋亡对卵母细胞发育能力的影响,以期了解卵泡完整性在支持和促进猪卵母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测量猪不同发育阶段有腔卵泡卵母细胞的直径变化;并将3-5 mm直径的健康卵泡及同等大小卵泡来源的COC分成2组进行体外无血清培养,培养8h后分别取卵泡组壁层颗粒细胞、卵丘细胞及COC组卵丘细胞,用Annexin V-FITC/PI法进行凋亡分析;结合FDA染色进行卵母细胞存活鉴定,体外受精后进行卵裂率对照。结果表明,随着有腔卵泡的生长,其卵母细胞的直径有显着增加;当卵泡直径达5 mm以上时,卵母细胞直径可达成熟时的大小。中、小卵泡一旦发生闭锁,卵泡发育就告终止;中卵泡组发生早期闭锁时,其卵母细胞直径与健康组相比无差异,此时偶见少量卵母细胞(5%)发生死亡;晚期闭锁时,中卵泡组卵母细胞直径和存活率均显着下降,但其存活率仍显着高于小卵泡组。小卵泡卵母细胞直径和存活率在卵泡早期闭锁时即显着下降;而早期闭锁大卵泡组卵母细胞的直径和存活率与健康组无异。与大、中卵泡相比,卵泡闭锁对小卵泡COC形态变化的影响更为明显,但晚期闭锁小卵泡卵母细胞依然有80%以上包被3层及以上的卵丘细胞。培养卵泡组的卵丘细胞凋亡率要显着低于培养COC组,但两组的卵母细胞存活率无显着差异;培养卵泡组所获卵裂率显着高于培养COC组(24.55%对0%,P<0.05),但均明显低于常规COC成熟培养对照组。本研究表明,完整卵泡对卵丘细胞凋亡及卵母细胞发育能力似乎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完整的卵泡结构及其内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延迟卵泡闭锁时卵母细胞所受到的抑制。
吴兰芳,杨爱珍,刘和,王有年[10](2010)在《线粒体调控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细胞凋亡的研究发现,线粒体在调节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机体通过细胞凋亡清除损伤、衰老与突变的细胞,从而维持生理平衡。在细胞凋亡过程中,通过呼吸电子漏途径,线粒体产生大量活性氧,使其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导致细胞色素C、AIF、Smac/DIA-BLO等凋亡因子释放到细胞质中,线粒体上通透性转换孔道的开放,削弱了线粒体膜两侧的质子梯度,导致ATP合成下降;释放的活性物质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引起细胞凋亡。
二、一种独特的凋亡诱导因子—凋亡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独特的凋亡诱导因子—凋亡素(论文提纲范文)
(1)miR-485-5p/NQO1信号轴介导有氧糖酵解调控结直肠癌恶性演进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前言 |
1.1 结直肠癌概述 |
1.1.1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 |
1.1.2 结直肠癌病因与发病机制 |
1.1.3 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 |
1.2 能量代谢 |
1.2.1 有氧糖酵解 |
1.2.2 有氧糖酵解与肿瘤关系研究 |
1.2.3 有氧糖酵解与结直肠癌关系研究 |
1.3 NQO1的生物学功能及与肿瘤的关系 |
1.3.1 NQO1基因的结构 |
1.3.2 NQO1的生物学功能 |
1.3.3 NQO1与肿瘤的关系 |
1.4 miR-485-5p的生物学功能及与肿瘤的关系 |
1.4.1 miRNA |
1.4.2 miR-485-5p的生物学功能 |
1.4.3 miR-485-5p与肿瘤的关系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细胞株及组织芯片 |
2.1.2 miRNA序列和引物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抗体 |
2.1.5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生信分析数据库 |
2.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 |
2.2.3 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 |
2.2.4 细胞的培养 |
2.2.5 细胞转染 |
2.2.6 细胞增殖活性实验 |
2.2.7 平板克隆实验 |
2.2.8 EdU细胞增殖实验 |
2.2.9 细胞划痕愈合实验 |
2.2.10 Transwell实验(Migration) |
2.2.11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2.2.12 Hoechst 33342染色 |
2.2.13 建立失巢凋亡细胞模型 |
2.2.14 Annexin V-PE/7-AAD检测细胞凋亡 |
2.2.15 Apoptosis/Necrosis细胞凋亡检测实验 |
2.2.16 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IF) |
2.2.17 qRT-PCR |
2.2.1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2.2.19 动物模型 |
2.2.20 能量代谢实验 |
2.2.21 统计学方法 |
第一部分 NQO1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子标志物作用 |
3.结果-1 |
3.1 生信分析NQO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 |
3.2 NQO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预示患者不良预后 |
第二部分 NQO1调控结直肠癌的恶性生物学过程 |
4.结果-2 |
4.1 NQO1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 |
4.2 NQO1调控结直肠癌细胞的转移和EMT进程 |
4.3 NQO1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抗失巢凋亡 |
4.4 NQO1通过有氧糖酵解调控结直肠癌细胞的恶性进展 |
第三部分 miR-485-5p/NQO1信号轴通过有氧糖酵解调控结直肠癌的恶性演进 |
5.结果-3 |
5.1 靶向调控NQO1基因的microRNA的筛选 |
5.2 miR-485-5p靶向NQO1的3'-UTR区调控其表达 |
5.3 miR-485-5p/NQO1信号轴介导结直肠癌有氧糖酵解的分子机制 |
5.4 miR-485-5p在结直肠癌中低表达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
6. 讨论与展望 |
6.1 讨论 |
6.1.1 NQO1的分子标志作用 |
6.1.2 NQO1介导有氧糖酵解调控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过程 |
6.1.3 miR-485-5p直接靶向NQO1在结直肠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 |
6.2 问题与展望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绩 |
致谢 |
(2)血脑屏障体外微球模型的构建及其在中药神经毒性筛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一 体外血脑屏障微球模型的构建及功能验证 |
实验一 体外血脑屏障微球模型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 |
实验二 体外血脑屏障微球模型的细胞组成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 |
实验三 体外血脑屏障微球模型的屏障完整性的结构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 |
实验四 体外血脑屏障微球模型的生理功能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 |
实验五 体外血脑屏障微球疾病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 |
小结 |
研究内容二 有毒中药单体的神经毒性筛选及机制研究 |
实验一 计算机模拟评估45 种有毒中药单体的BBB渗透性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 |
实验二 使用神经元细胞对中药有毒单体进行神经毒性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 |
实验三 候选毒性药物的神经毒性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 |
实验四 CTD对 BBB微球细胞活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 |
实验五 CTD对BBB完整性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 |
实验六 CTD对BBB微球活性氧蓄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 |
实验七 CTD对BBB微球炎症相关基因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 |
实验八 CTD神经毒性的动物水平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 |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3D生物打印组织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在中药研究中的可期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广嗣育麟汤治疗肾精亏虚型少弱精子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诊治男性不育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生精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基因蛋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广嗣育麟汤治疗肾精亏虚型少弱精子症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广嗣育麟汤对雷公藤多苷诱导的生精障碍模型SD大鼠生精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内容 |
4 睾丸超微结构组织固定与观测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广嗣育麟汤对生精障碍模型SD大鼠的Bax、Bcl-2、c-kit、Oct4蛋白表达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卟啉光动力纳米药物制备及肿瘤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以卟啉为基础的光动力纳米药物的制备及表征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仪器 |
1.1.3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卟啉光动力纳米微粒的结构表征与分析 |
1.2.2 卟啉光动力纳米药物的结构表征与分析 |
1.2.3 卟啉光动力纳米药物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卟啉光动力纳米药物逆转化疗耐药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药物半数抑制浓度的分析 |
2.2.2 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
2.2.3 HPPD结合光照显着增加MCF-7/ADR细胞对药物的摄取 |
2.2.4 纳米药物结合光动力疗法能促进阿霉素进入ADR/MCF-7细胞的胞核 |
2.2.5 HPPD结合光动力疗法显着诱导了ADR/MCF-7细胞的凋亡 |
2.2.6 卟啉纳米药物结合光动力疗法可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卟啉光动力纳米药物的体内评价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肿瘤体内生长情况 |
3.2.2 HE检测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 |
3.2.3 血清生化检测分析药物心脏毒性 |
3.2.4 HPPD肿瘤靶向性分析 |
3.2.5 HPPD的药物组织分布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5)酸性鞘磷脂酶在二氧化硅致肺纤维化体外模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受试细胞及动物 |
2.1.2 受试物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试剂溶液的配置 |
2.1.5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实验技术路线 |
2.2.2 小鼠RAW.264.7及NIH3T3细胞培养 |
2.2.3 小鼠原代肺泡巨噬细胞收集和纯度测定(ACP染色法) |
2.2.4 两种类型巨噬细胞吞噬率测定(鸡红细胞吞噬率实验) |
2.2.5 细胞存活率测定(MTT法) |
2.2.6 细胞因子IL-8,TNF-α及TGF-β1的测定(ELISA法) |
2.2.7 SiO_2刺激PAM上清液的获取 |
2.2.8 NIH3T3细胞的分组处理 |
2.2.9 NIH3T3细胞内ASM活性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 |
2.2.10 NIH3T3细胞内羟脯氨酸(HYP)含量测定(消化法) |
2.2.11 NIH3T3细胞胶原纤维染色(Van Gieson染色法) |
2.2.12 NIH3T3细胞内胶原Ⅲ表达测定(Western蛋白印迹法) |
2.2.13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PAM细胞纯度测定 |
3.2 RAW.264.7和PAM吞噬功能及分泌功能的比较 |
3.2.1 SiO_2对RAW.264.7与PAM存活率的影响 |
3.2.2 SiO_2 R AW.264.7与PAM吞噬功能的比较 |
3.2.3 SiO_2对RAW.264.7与PAM分泌IL-8及TGF-β1的比较 |
3.3 SiO_2对PAM分泌IL-8,TNF-α及TGF-β1的时间效应 |
3.4 地昔帕明抑制剂浓度的选择 |
3.4.1 不同浓度地昔帕明对NIH3T3细胞毒性测定 |
3.4.2 不同浓度地昔帕明对ASM活性抑制程度测定 |
3.5 SiO_2对NIH3T3细胞内ASM活性影响及地昔帕明的干预作用 |
3.6 SiO_2对NIH3T3细胞分泌HYP的影响及地昔帕明的干预作用 |
3.7 SiO_2对NIH3T3细胞胶原纤维表达的影响及地昔帕明的干预作用 |
3.8 SiO_2对NIH3T3细胞胶原Ⅲ表达的影响及地昔帕明的干预作用 |
3.9 NIH3T3细胞内ASM与羟脯氨酸及胶原Ⅲ表达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两种类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反应活性的比较与选择 |
4.2 SiO_2诱导PAM细胞分泌IL-8,TNF-α及TGF-β1影响 |
4.3 SiO_2对NIH3T3细胞内ASM活性影响 |
4.4 SiO_2对NIH3T3细胞纤维化的影响 |
4.5 SiO_2致NIH3T3细胞纤维化形成与ASM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的成绩 |
(6)胆管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CA发生的危险因素 |
1.1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 |
1.2 肝吸虫感染 |
1.3 肝内胆管结石 |
1.4 其他因素 |
2 CCA的分子发病机制 |
2.1 白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
2.2 TGF-β/Smad通路 |
2.3 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通路 (JAK/STAT通路 |
2.4 原癌基因编码受体酪氨酸激酶 (ERBB-2 |
2.5 环氧合酶 (COX |
3 CCA的病理特征 |
4 小结 |
(7)虎杖苷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虎杖苷对恶性肿瘤增殖抑制效应的研究 |
第一节 体外实验 |
第二节 动物实验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虎杖苷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虎杖苷对肿瘤细胞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虎杖苷对阿霉素耐药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虎杖苷对晚期炎症因子 HMGB1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英文缩写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活动总结 |
致谢 |
(8)丹参酮ⅡA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丹参酮ⅡA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丹酮ⅡA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途径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丹酮ⅡA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凋亡途径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 |
文献综述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炎症与免疫反应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引用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
(9)猪有腔卵泡发育与闭锁的内分泌及分子细胞学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哺乳动物卵巢卵泡的发育与闭锁 |
1 卵泡发育模式 |
2 细胞凋亡 |
3 卵泡闭锁 |
4 卵泡颗粒细胞凋亡与卵母细胞发育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家畜卵泡发育的调节及分子机制 |
1 卵泡发育的调节因素 |
2 卵泡发育与闭锁的调控机制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猪有腔卵泡发育与闭锁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猪分离卵泡切片制作与观察 |
3.2 猪分离卵泡质量鉴定 |
3.3 猪有腔卵泡发育与闭锁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猪有腔卵泡的分离及培养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有腔卵泡体外培养的形态学变化 |
3.2 有腔卵泡体外培养过程中COC形态学的观察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猪卵泡发育与闭锁过程中颗粒细胞凋亡与激素变化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发育阶段有腔卵泡中颗粒细胞凋亡率的测定 |
3.2 培养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
3.3 不同发育阶段有腔卵泡中孕酮和雌二醇浓度的测定 |
3.4 体外培养卵泡的雌二醇与孕酮浓度的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猪有腔卵泡颗粒细胞Fas/FasL mRNA的表达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总RNA提取结果 |
3.2 荧光定量PCR产物电泳检测结果 |
3.3 扩增效率一致性验证 |
3.4 各级有腔卵泡颗粒细胞中Fas/FasL mRNA的变化 |
3.5 卵泡培养过程中颗粒细胞FasL mRNA的表达 |
3.6 卵泡培养过程中颗粒细胞Fas mRNA的表达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FSH对分离的猪有腔卵泡体外培养的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FSH对培养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2 FSH对体外培养卵泡雌二醇、孕酮含量的影响 |
3.3 FSH对卵泡培养过程中颗粒细胞Fas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4 FSH对卵泡培养过程中颗粒细胞FasL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猪卵泡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对卵母细胞发育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有腔卵泡发育与闭锁过程中卵泡直径的变化 |
3.2 有腔卵泡发育与闭锁过程中卵母细胞直径的变化 |
3.3 有腔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母细胞存活率的检测 |
3.4 不同发育阶段有腔卵泡中COC形态学的观察 |
3.5 细胞凋亡对卵母细胞发育能力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图版与说明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线粒体调控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线粒体产生活性氧与细胞凋亡 |
1.1 线粒体ROS的形成过程 |
1.2 ROS信号的调控机制 |
2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与细胞凋亡 |
2.1 线粒体△ψm形成过程 |
2.2 MPTP的主要分子结构及功能 |
2.2.1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 |
2.2.2 腺苷酸运输体 (adenine nueleotide translocator, ANT) |
2.2.3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MPTP) 的生理功能 |
2.2.4 MPTP与跨膜电位 (△ψm) |
2.3 MPTP的调控机制 |
3 线粒体中凋亡因子的调控 |
3.1 细胞色素C |
3.2 凋亡诱导因子 |
3.3 Smac/DIABLO |
4 Caspases与细胞凋亡 |
4.1 类Caspase蛋白家族 |
4.2 Metacaspase的功能 |
5 展望 |
四、一种独特的凋亡诱导因子—凋亡素(论文参考文献)
- [1]miR-485-5p/NQO1信号轴介导有氧糖酵解调控结直肠癌恶性演进的机制研究[D]. 王艺璇. 延边大学, 2021(02)
- [2]血脑屏障体外微球模型的构建及其在中药神经毒性筛选中的应用[D]. 张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广嗣育麟汤治疗肾精亏虚型少弱精子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祝雨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卟啉光动力纳米药物制备及肿瘤抑制研究[D]. 任玉.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5]酸性鞘磷脂酶在二氧化硅致肺纤维化体外模型中的作用[D]. 金丰. 中南大学, 2014(03)
- [6]胆管癌的研究进展[J]. 陈筱莉,文彬.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3(04)
- [7]虎杖苷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玉松. 苏州大学, 2013(09)
- [8]丹参酮ⅡA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付云锐. 重庆医科大学, 2012(11)
- [9]猪有腔卵泡发育与闭锁的内分泌及分子细胞学变化研究[D]. 林鹏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5)
- [10]线粒体调控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 吴兰芳,杨爱珍,刘和,王有年. 中国农学通报,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