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使用皮质类固醇以避免不良后果

谨慎使用皮质类固醇以避免不良后果

一、慎用皮质激素 谨防不良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耿研,谢希,王昱,姜德训,张文,张卓莉,赵岩[1](2022)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规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病理基础的自身免疫病, 致残率高。近年来, RA的诊治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国际上有关RA的指南亦不断更新。我国RA患者人数多, 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对RA的诊断、治疗及管理给予建议, 以更好地控制关节炎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残疾及疾病负担。

苗艳敏[2](2021)在《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岭南地处祖国南海之滨,土卑地湿,湿热蕴蒸,易致痿证多发。独特的地理环境亦富产对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的的岭南草药。历代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论治不乏真知灼见,有研究价值。本研究尝试整理历代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经验,挖掘治痿岭南草药,以期为痿证的现代治疗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理论评述与数据挖掘法相结合。文献研究:包括资料查找、鉴别和整理。将搜集到的一手资料拍照保存,整理成word文档,按照历史阶段汇编整理。本研究方法着重阅读的是相关古籍原着。现代痿证论治则以知网和图书馆搜集医案医论为主。理论述评:采用传统阐释、病证分析、追根溯源、横纵向对比、归类总结等方式,对岭南医家认识痿证历程和痿证论治学术源流进行梳理,探索其学术内涵及临床价值。数据挖掘:对临床诊治痿证患者的一手资料,整理筛选,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进行多维分析,挖掘用药特点,分析痿证治疗的临证经验。结果:共查阅古籍约121本,与痿证相关的岭南医籍共42本。明以前主要有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李珣《海药本草》、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澹寮集验方》、明·盛端明《程斋医抄秘本》等。清代医着最多,占29本,主要有叶茶山《采艾编翼》、刘渊《医学纂要》、何梦瑶《医碥》、郭元峰《脉如》、黄岩《医学精要》、邓友凤《虚痨立卓》、潘名熊《叶案括要》、陈耀辰《南医辨论》、陈珍阁《医纲总枢》等,民国时期主要有黄恩荣《洄溪医案唐人法》、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附医话录存》等。论文第一部分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主要从痿证病名病位认识、病因病机、治疗及治痿南药等方面进行梳理,结果如下:1.病名和病位: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认识逐渐具体和深化。晋唐时期痿证有其候无其名,宋代首见痿证之名,清代见痿证分类命名。对痿证相近疾病鉴别始于明代,首鉴痿和厥;清代鉴别种类渐增,清后期曾超然率先将痿证与脚气病进行区分。病位方面,综合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募原偶记》中关于筋膜等同于募原的解析、《内经》关于筋、筋膜和募原的相关理论、清·陈珍阁《医纲总枢》关于卫筋位置、形状和功能的描述,以及痿证的临床表现,推知“筋膜”联络大小粗细不同的“筋”成一张网,密布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受血气滋养,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则发病。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2.病因病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认识日益复杂。晋唐宋元时期以内虚不足为主;明代受李东垣、朱丹溪等着名医家影响,病因主要为脾胃不足及湿热浸淫;清代随引进医家增多,病因更加丰富,有内虚、气机不畅或经络失调等。痿证整体以内虚为主,有内伤虚损、肝肾亏虚、脾胃虚弱等,肺热叶焦和湿热浸淫也较为多见。3.痿证治疗: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治疗方法日渐丰富。晋唐宋元时期主要为补虚损和补肝肾;明代重视脾胃,祛湿热,调气机;清代新增清肺热、分经论治、调情志等治法,尤以补法丰富。痿证治疗整体以补虚为主,其次为清肺热、除湿热和调脾胃等治法。元代释继洪在补虚方面提出很多精辟的观点,并在岭南后世医家中印证。如补虚应合脏腑之宜,脾肾双补谨防燥肾和濡脾。清代则出现分脏补益的趋向,如刘渊分补肝、脾、肾三脏之虚;邓友凤将损分为上中下分别补之等。释继洪指出精髓虚损,黄芪当归鹿茸地黄,未必滋补,多损胃气。岭南医家补肝肾精血,虽多用血肉有情之品,但常加苁蓉、巴戟或附子等温热之药,茯苓、牛膝等祛湿通脉之品;或加舶茴香温中理气,重视温通,通补兼施,以顾护胃气。释继洪还指出,补药不宜久服。针对痿证病程长的特点,邓铁涛及其学术传承人刘小斌治疗痿证时,在保持核心治法不变的前提下,常开具2~3个处方,对核心处方之外的补益之药适时调换,轮换使用,以减少药之偏性。外伤致失血过多可用十全养荣汤。内伤气虚血弱可用大补卫筋汤,其中马钱子为治痿痹的传统有毒中药,现代研究显示其通过多通路多靶点治疗痿证。现代临床常配伍甘草减毒增效。岭南医家治痿亦重视调畅气机,如用补中益气汤调中焦升降失常;肺热叶焦,清肃失调,可用熟地、知母、黄柏滋阴清肺热;或用麦门冬、沙参、石斛等养肺胃之阴,桑叶、杏仁、生石膏等清泄肺热,清润并举,或参“大气论”用薏苡仁、百合、淮山、桑白皮等甘寒退热之剂等;情志失调,气机不畅,除用桂枝温通外,亦可参“心病须心性医”,效仿慧能尊者,观见自身心性等。岭南气候常以湿热为患,多用东垣清燥汤、羌活汤清热燥湿,调畅气机;若湿热伴阳虚,清热燥湿之时,亦加川乌、肉桂等温经通络;湿热较重亦可用小胃丹攻之。但肝肾素虚,亦可见风寒侵袭致痿,治宜用麻黄、独活之类,或豨莶草、桑叶等先祛风寒之邪,再行补益。4.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的传承特点主要表现为选病用药结合岭南地域特征,如明盛端明抄录孙思邈论治脚气;清·何梦瑶学宗王肯堂,用药又兼顾岭南气候特征,慎用祛风、除湿或温补之药;清·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等。另一特点是对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如清·邓友凤将喻嘉言的大气论用于痿证治疗;民国卢觉愚借助中西药理知识,创造性运用越婢加术汤治愈伴热象之痿证。5.岭南三部草药着作中,仅“十大功劳”明确标注可治痿证。根据痿证临床特征,“强腰脚”、“壮筋骨”等类药亦可用于痿证治疗。经整理此类药物共有31味,其中卖木子早在《开宝本草》中已有记载;清·潘名熊率先将千年健用于足痿的治疗;邓铁涛治疗痿证常加五爪龙、牛大力等南药。十大功劳、辣椒头、走马箭等可制成痿证食疗方。第二部分采用医案医论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相结合,探索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医案医论主要用于分析现代岭南名老中医痿证治疗经验。经查询,陈金声、陈典周、邓铁涛、沈炎南、杨文辉、李任先等10位医家有痿证论治经验记载。其痿证论治特点可归纳为:病名与西医接轨。痿以虚为多,治以补为主;若因虚致实,可用姜黄行气活血消滞;或丹皮、土鳖虫等活血化瘀;若因虚引动内风,可用僵蚕、全蝎、蜈蚣等熄风除颤。注重南药的应用,如用五爪龙协黄芪益气升阳,补而不燥。现代岭南痿证论治传承出现融合多个医家思想的特点,如邓铁涛融合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的之痿证论治思想,以补中益气汤为底方,重用黄氏,加南药五爪龙以治痿证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结果显示,常用药物为升举阳气(黄芪、升麻、柴胡)、益气健脾(甘草、五指毛桃、白术、茯苓)、补肾填精(山萸肉、熟地黄、杜仲)和理气行滞(陈皮)等之品。性味归经方面,温性和平性药物使用最多,微寒和微温次之;甘味药物使用占半数以上,其次为辛味和苦味药物;药物多入脾经。以上用药特点反映痿证治疗以益气健脾补肾为主,兼以清热,始终顾护脾胃,补而不峻的思想。对“西医疾病-中药”社团分析结果显示,四个社团重叠区域较多,反映不同神经肌肉病异病同治的思想。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可得出痿证治疗核心处方,按平均剂量大小排序为:黄芪(50.54)、五指毛桃(50.18)、党参(25.84)、山萸肉(13.47)、白术(13.43)、柴胡(8.68)、升麻(8.68)、当归(8.65)、甘草(5.06)、陈皮(5)。此核心处方为邓铁涛强肌健力饮方加一味山萸肉组成。由于痿证久病及肾,故在强肌健力饮中加补肝肾之山萸肉,是对强肌健力饮的完善和发展。整个用药规律,和刘小斌临床实践用药极其一致。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论治的文献古籍梳理,以及采用医案医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经验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岭南医家对痿证论治存在精辟的认识和真知灼见,比如释继洪关于补益的思想以及陈珍阁关于卫筋病的阐述等,值得继续深入研究。晋唐至今岭南医家对痿证治疗多表现为补内虚、调气机和通经脉等方面。多脏同补须兼顾各脏之宜,用药配伍须给予更多的重视,以防出现燥肾濡脾之类而影响疗效。情志疾病最伤气机,治疗时给予患者心理更多关注,调畅情志,可提高治疗效果。第二,清代及以前岭南着名医家多为客籍,或多以引进医家思想为主治疗痿证,较少有南药使用的记载。而千年健、五指毛桃、牛大力以及豨莶草等南药在现代痿证治疗中发挥了较佳的作用,故现代岭南医家可以尝试将更多南药运用于痿证治疗或研究中。第三,关于痿证病位,文中经过推测可知“筋膜”联络“筋”成一张网,密布缠绕周身、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是发病的内在原因,故使气机升降正常、血气充盈,并使脉络畅通为痿证治疗的一个主要法则。历代岭南医家治疗痿证亦可多见此治法的体现。

木萨汗·艾德力汗[3](2021)在《关于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作为资料来源平台,收集并整理关于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的相关研究和经验总结,了解中医对于该病的相关认识、用药原则及用药规律,以此达到为临床中医医生治疗该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及新的中药用药思路。方法:(一)文献检索方略1检索者木萨汗·艾德力汗2资料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Pub Med数据库、Cochrance图书馆数据库。3中英文检索词(1)中文检索词:“支气管哮喘”、“哮喘”、“哮证”、“哮病”、“中医中药”、“用药规律”。(2)英文检索词:“Bronchial Asthma”、“Asthma”、“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dication rule”、“Treatment status”、“Epidemiology”。4检索时间范围1999年12月30日-2019年12月30日。5文献检索策略(1)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SU=(中医+中药)AND KY=(支气管哮喘+哮喘+哮证+哮病);(2)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主题或关键词:((“中医”or“中药”)and(“支气管哮喘”or“哮喘”or“哮证”or“哮病”))(3)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M=(中医+中药)AND K=(支气管哮喘+哮喘+哮证+哮病)(4)Pub Med数据库检测策略如下:#1 Bronchial Asthma[Title/Abstract]#2 Asthma[Title/Abstract]#3#1 OR#2#4 Chinese Medicine[Title/Abstract]#5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tle/Abstract]#6 Medication rule[Title/Abstract]#7 Treatment status[Title/Abstract]#8 Epidemiology[Title/Abstract]#9#4 OR#5 OR#6 OR#7 OR#8#9#3 AND#9(二)分析范围及方法:主要对支气管哮喘的病位、病因、病机、证型情况等进行分析总结,对治疗原则、中药使用情况、中药的性味归经情况、组方使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将261篇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纳入了研究中,涉及中药198味,方剂76首,药对47对。(2)支气管哮喘证型分布排名前5名的分别是外寒内饮证、痰热壅肺证、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及痰浊阻肺证,分别占比30%、25%、17%、11%及6%。(3)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方剂使用频次排名前5名的分别是:小青龙汤、定喘汤、麻杏甘石汤、射干麻黄汤及玉屏风散,五种方剂总共占经典方剂使用频次的49%。(4)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中药使用频次排名前5名的分别是:麻黄、甘草、半夏、杏仁及紫苏子。(5)治疗支气管哮喘所使用中药的五味频次排名分别为甘味、辛味、苦味、酸味、咸味;四气频次排名分别是温、热、寒、凉;归经频次排名前五名分别是:肺经、脾经、心经、胃经、肝经。(6)治疗支气管哮喘中药使用频次排名前五名的种类分别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化湿药。(7)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对使用频次排名前五名分别为:麻黄-甘草、麻黄-半夏、麻黄-杏仁、半夏-甘草、麻黄-半夏-甘草,这五种药对总共占药对使用频次的50%。结论:(1)支气管哮喘以外寒内饮证、痰热壅肺证、肺肾气虚证三种证型最为多见,痰饮和气虚在该病的发作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造成该病的脏腑基础。(2)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小青龙汤、定喘汤、麻杏甘石汤、射干麻黄汤及玉屏风散五种方剂使用最为广泛,这五种方剂主要涉及到解表剂、理气剂及补益剂,说明该病的治疗主要以宣肺解表、理气化痰平喘为主,同时兼以补益,驱邪而不伤正,体现了中医攻补兼施的治疗思路。(3)麻黄、甘草、半夏、杏仁及紫苏子是治疗支气管哮喘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中药使用频次排名前五的种类分别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化湿药,说明化痰止咳平喘、宣肺理气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治疗原则;“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因此补气、理气可加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4)甘味、辛味、温、热、是治疗支气管哮喘使用药物出现最多的性味,肺经、脾经、心经、胃经、肝经则是出现最多的归经。中药多属甘、辛味,辛说明该病选择药物应以发散、行气行血为主;甘味说明该病患者多存在着虚证情况,因此治疗时可添加一些补益药物;肺经和脾经最多,进一步证实了痰饮是诱发该病的主要病理产物,“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而心经居多,体现了心肺同源的中医理论。(5)麻黄-甘草、麻黄-半夏、麻黄-杏仁、半夏-甘草、麻黄-半夏-甘草这五种药对组合在该病的治疗中使用最多,体现了治疗该病应以解表祛痰为主,补益肺气为辅。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4](2021)在《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高,亟需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以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本指南共十九章,内容包括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综合评估、血糖管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急慢性并发症管理、老年糖尿病共患疾病及特殊情况的管理等。本指南强调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度异质性,需要综合评估,采取分层和个体化的管理策略。提出了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路径、简约治疗理念和"去强化治疗策略"。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5](2021)在《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高,亟需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以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本指南共十九章,内容包括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综合评估、血糖管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急慢性并发症管理、老年糖尿病共患疾病及特殊情况的管理等。本指南强调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度异质性,需要综合评估,采取分层和个体化的管理策略。提出了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路径、简约治疗理念和"去强化治疗策略"。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傅丽元[6](2020)在《风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s,UC)属于炎症性肠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眼、关节、黏膜并发症,病程上具有反复发作、难以缓解的特点,局部病理表现为结直肠黏膜炎性改变,从直肠向结肠近段弥漫发展。本病病理机制尚未明确,研究发现与遗传、免疫、肠道微生态、环境等相关。一线治疗应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抗炎、抗氧化,二线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剂为主,但疗效有限且具有机会性感染等副作用,因此探究UC的病理机制并寻找有效药物是现今的重要问题。而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是介导水分子转运的重要跨膜蛋白,在人体各个组织中均有分布,而其在结肠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调节结肠内液体含量、促进细胞迁移并参与免疫炎症反应,近年来发现与UC关系密切,是UC治疗中的新靶点。中医对UC具有独特的认识,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可以取得较高的疗效,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发现风药在UC治疗中具有优势。同时,中医认为UC的表现与湿邪相关,符合AQP的功能特点,因此本研究假设AQP与中医湿邪的微观机制相关。目的:探究风药治疗UC的中医理论基础,分析风药在UC临床应用中的疗效与影响因素,以AQP为靶点研究风药的作用机制。方法:挖掘中医古籍中关于UC的相关记载进行理论分析,应用临床循证学方法对既往临床试验进行系统性评价研究风药的临床疗效与影响因素,以荆芥防风为例通过动物模型对风药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第一章通过挖掘古代文献中与UC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及病情发展相关的内容,发现UC属寒热积滞大肠,与脾虚湿蕴密切相关,同时多存在肝脾肺升降失调,根于肾虚,治疗上应当辨别虚实、寒热、表里,对证用药,而风药具有祛湿止泻、升提脾阳、疏肝开郁及解表散邪的功效,除阴虚阳亢或阳气欲脱者,可于方剂中配伍使用。第二章应用循证医学方法,检索数据库中UC随机对照研究中方剂配伍含有风药的试验,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10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发现风药治疗UC较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有效率更高[RR=1.19,95%CI=(1.08-1.31),Z=3.59(P<0.01)],治愈率更高[RR=1.57,95%CI=(1.35-1.83),Z=5.86(P<0.01)],复发率更低[RR=0.15,95%CI=(0.08-0.29),Z=5.8 7(P<0.01)],肠镜下黏膜改善率更高[RR=1.18,95%CI=(1.04-1.35),Z=2.48(P=0.01)],中医证候改善率更高[RR=1.41,95%CI=(1.14-1.74),Z=3.14(P<0.01)],同时,风药的有效率受疗程长短及有无中医辨证相关,亚组分析显示单方应用6月以上风药无明显优势[RR=1.13,95%CI=(0.91-1.40),Z=1.07(P=0.28)],无中医辨证风药无明显优势[RR=1.14,95%CI=(0.96-1.36),Z=1.53(P=0.12)],且复发率的下降与随访时间相关,随访时间为3月则复发率不能体现出优势[RR=0.50,95%CI=(0.13-2.00),Z=0.98(P=0.33)],但纳入研究的证据等级较低,有待更多大样本量的高质量临床研究。第三章应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法建立UC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合药组、风药组、白头翁汤组、西药组、模型组及空白组,应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IL6及TNF-α含量,应用免疫组化、PCR及Wes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AQP4、AQP8含量,发现风药可以降低IL-1含量产生抗炎效果(59.87±14.22pg/ml,P<0.05),而以风药方剂可以降低IL1(38.78±20.78pg/ml,P<0.05)及TNF-α含量(55.79±28.48pg/ml,P<0.05),AQP8在大鼠结肠黏膜主要表达,而DSS模型大鼠AQP8表达下降,风药及风药方剂均可上调AQP8mRNA含量(P<0.05),但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对风药方剂进行析因分析,显示其对AQP8mRNA及AQP4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证实了风药方剂是有机整体。结论:基于中医对UC的认识,风药因其具有祛湿止泻、升提脾阳、疏肝开郁及解表散邪的功效在UC治疗中作用广泛;循证学分析显示风药在UC治疗中的疗效优于氨基水杨酸制剂,且在短疗程及结合中医辨证的情况下疗效更佳,风药应用的基础与优势在于辨证分析;风药治疗DSS大鼠模型与上调AQP8改善结肠水液吸收相关,提示“风能胜湿”的微观机制与AQP调控相关,为进一步优化UC治疗提供了方向。

张亚楠[7](2020)在《CK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及李建民教授辨治CKD经验》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课题通过对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C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研究CKD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CKD中医证型及病机的现代化研究做补充,并对李建民教授辨治CKD的经验进行总结。研究方法:收集2017.1-2019.12在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住院的CKD患者,并填写统一的临床观察表(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型等),将表中信息录入“肾科患者优势病种管理平台”,形成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椎筛选出符合要求的CKD患者,从而将其数据导出。通过对C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索我科CKD患者的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借助SPSS 22.0综合统计功能以找出不同证型下的差异性指标,将差异性指标、中医证型分别定义为自变量和因变量,构建多元logistics回归方程,以分析影响中医证型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将影响CKD各中医证型的危险因素代入ROC曲线,找出对辨证分型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的临床指标并确定其诊断界值。最后结合导师临床对CKD中医病机认识及加减用药特点,对其经验进行小结。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21例符合标准的CKD患者。患者主要分布在45-60岁和60-75岁年龄层,总体男女性别比为1.83:1,经检验不同年龄层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CKD患者既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较高,分别占85.5%、80.5%。经统计,221例CK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为4种,分别是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103例)、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74例)、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20例)、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24例)。CKD1-5期患者分别有43例、42例、56例、31例、49例。中医证型在CKD各分期下的分布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证型间比较,发现11个组间存在差异性的临床指标,分别是年龄、既往有无糖尿病、SCr、BUN、HUA、β2-MG、TP、ALB、UTP、Hb、D-D。通过运用多元 Logistics回归方程分析中医证型与差异性指标的相关性,发现UA明显升高(UA>460umol/L)、轻度贫血(90≤Hb<110g/L)是CKD患者中医辨证为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的危险因素;血β 2-MG升高(β 2-MG>3.11mg/L)是CKD患者辨证为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的危险因素;年龄增长、UTP是CKD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的危险因素,亦是辨证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的危险因素。通过进一步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UA、Hb在诊断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07(95%CI:0.533,0.779)、0.298(95%CI:0.230,0.367);β 2-MG在诊断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的曲线下面积(AUC)是0.645(95%CI:0.569,0.721);年龄、UTP在诊断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这一证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 0.538(95%CI:0.398,0.679)、0.734(95%CI:0.631,0.838);年龄、UTP在诊断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这一证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37(95%CI:0.512,0.716)、0.683(95%CI:0.544,0.823)。结论:1.我科就诊的CKD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总体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但随着年龄增加,男女患病率逐渐趋于平衡。这可能与中老年人多伴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以及雌激素对女性具有保护作用有关。2.我科CKD中医证型分为4种,其中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主要集中分布在CKD1-3期;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及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主要集中分布在CKD3-5期。在CKD进展过程中,中医病机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即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水湿证候随着CKD进展而逐渐加重。3.运用多元logistics回归方程和ROC曲线分析,得出UA>456umol/L对CKD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β 2-MG>3.11mg/L对CKD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UTP>0.975g/24h对CKD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UTP>6.6845g/24h和年龄>77.5岁对CKD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MedicalJournalsPublishingHouse;ChineseSocietyofGeneralPractice;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GeneralPractitionersof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ExpertGroupofGuidelinesforPrimaryCareofEndocrineSystemDisease[8](2019)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包琪琪[9](2019)在《裴氏升板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从裴氏升板方治疗血热妄行型ITP血小板计数、中西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探讨裴氏升板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血热妄行型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予以激素治疗的一组命名为西药组,激素加裴氏升板方的一组命名为中西组。14d为一周期,共观察4个周期,通过观察两组ITP第0、7、14、28、42、56 d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出血积分、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来评价裴氏升板方的临床疗效,记录肝肾功等评价裴氏升板方是否安全。结果:西药组有2例脱落病例,故中西组和西药组分别有24、22例病例进入统计,试验结果显示:1.PLT:治疗前后,中西组及西药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以往,但中西组升高的更为明显,P<0.0000,说明裴氏升板方确能升高血热妄行型ITP血小板计数。2.出血积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出血积分均较前下降,中西组出血积分下降较西药组更为明显,两组经秩和检验比较,P=0.001,说明裴氏升板方可改善血热妄行型ITP患者的出血。3.中医临床症状: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显示下降,P=0.042;中西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两组比较,中西组中医临床症状缓解方面优于西药组,这仍然说明裴氏升板方能有效缓解血热妄行型ITP患者中医临床症状。4.安全性指标:在两组患者的治疗中,发生异常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粪常规和不良事件发生率,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裴氏升板方治疗血热妄行型ITP无肝肾功损害、胃肠道、心血管等明显副作用。结论:1.裴氏升板方能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治疗血热妄行型ITP确有疗效;2.裴氏升板方可明显降低ITP患者出血积分计数,减少出血,改善预后;3.裴氏升板方能明显改善ITP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10](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二、慎用皮质激素 谨防不良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慎用皮质激素 谨防不良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2)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痿证的古代认识
    1.2 痿证的现代认识
        1.2.1 现代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第二章 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
    2.1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病名病位沿革
        2.1.1 晋唐时期:具痿证外候,无痿证之名
        2.1.2 宋元时期:首见痿证之名
        2.1.3 明代:新增肉痿、骨痿和痿邪等病名
        2.1.4 清代至民国:痿证见分类命名
        2.1.5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名病位小结
    2.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内伤虚损致痿
        2.2.2 肝肾亏虚致痿
        2.2.3 脾胃虚弱致痿
        2.2.4 肺热叶焦致痿
        2.2.5 湿热浸淫致痿
        2.2.6 内生热邪致痿
        2.2.7 经络失调致痿
        2.2.8 气血失调致痿
        2.2.9 气机不畅致痿
        2.2.10 饮食不节致痿
        2.2.11 情志失调致痿
        2.2.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因病机认识小结
    2.3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治疗特点
        2.3.1 补虚益损
        2.3.2 补益肝肾
        2.3.3 通补兼施
        2.3.4 治从阳明
        2.3.5 清肺热
        2.3.6 除湿热
        2.3.7 清内热
        2.3.8 治从气血
        2.3.9 分经论治
        2.3.10 益气消痞
        2.3.11 调畅情志
        2.3.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治疗小结
    2.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的争鸣
        2.4.1 痿证可治愈性
        2.4.2 补中益气汤与补肾
        2.4.3 补阳还五汤与痿证
        2.4.4 痿证是否兼痛
        2.4.5 痿证是否可作风治
    2.5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引进学术思想的传承
        2.5.1 盛端明: 选病结合岭南气候
        2.5.2 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
        2.5.3 何梦瑶: 治痿兼顾岭南气候
        2.5.4 黄岩: 宗景岳之法,筛景岳之药
        2.5.5 邓友凤: 使理论更贴实践
        2.5.6 潘名熊: 承叶氏思想,依岭南变通
        2.5.7 黄恩荣:参王肯堂,分经论治痿证
        2.5.8 卢觉愚: 中西汇通活用越婢加术汤
        2.5.9 其他医家: 多直接引用
        2.5.10 晋唐至民国时期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传承特点小结
    2.6.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其他简便治法
        2.6.1 练功法
        2.6.2 针灸疗法
        2.6.3 简便廉验方
        2.6.4 治痿成药
    2.7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整理
        2.7.1 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
        2.7.2 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2.7.3 胡真《山草药指南》
        2.7.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小结
    2.8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讨论与小结
        2.8.1 痿证病位在筋和筋膜的探讨过程
        2.8.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小结
第三章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
    3.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特点
        3.1.1 陈金声
        3.1.2 陈典周
        3.1.3 李藻云
        3.1.4 邓铁涛
        3.1.5 沈炎南
        3.1.6 关国华
        3.1.7 杨文辉
        3.1.8 李任先
        3.1.9 何世东
        3.1.10 卓权
        3.1.1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小结
    3.2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案例举隅
        3.2.6 刘小斌对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3.3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特点及传承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关于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风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溃疡性结肠炎与水通道蛋白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风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研究
    1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2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
    3 风药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4 小结
第二章 风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性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风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 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风药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CK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及李建民教授辨治CKD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慢性肾脏病定义
        2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
        3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 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特点
        5 慢性肾脏病的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现代名家经验
        2 李建民教授之“肾络瘀痹”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资料获取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指标
        1.6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CK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2.3 一般资料在CKD各中医证型下的分布
        2.4 实验室指标在CKD各中医证型下的分布
        2.5 影响CKD辨证分型的危险因素
        2.6 危险因素对CKD中医证型的诊断价值分析
    3 讨论
        3.1 CKD一般资料分析
        3.2 CKD中医辨证分型及中医病机探讨
        3.3 CK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4 李建民教授辨治CKD经验
结语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9)裴氏升板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与处理
    2 试验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处理
    3 主要技术路线图
    4.结果
        4.1 入组情况
        4.2 基线资料
        4.3 疗效性指标观测结果
        4.4 安全性指标观测结果
        4.5 不良事件
讨论
    1 裴正学教授治疗ITP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进展
    西医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10)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1.2.1. 1 总体用药:
        1.2.1. 2 单一用药:
        1.2.1. 3 联合用药:
        1.2.1. 4 复方制剂: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2.2 药物分类
        2.2.1 利尿剂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2.2.3钙通道阻滞剂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2.2.7. 1 硝酸酯类[34]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3.1 利尿剂
        3.1.1 概述
        3.1.2 分类
        3.1.3 用药原则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2 钙通道阻滞剂
        3.2.1 概述
        3.2.2 CCB的分类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3.2.3 用药原则
        3.2.3. 1 适应证:
        3.2.3. 2 禁忌证: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3.3.1 概述
        3.3.2 分类
        3.3.3 用药原则
        3.3.3. 1 适应证:
        3.3.3. 2 禁忌证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3.4.1 概述
        3.4.2 分类
        3.4.3 用药原则
        3.4.3. 1 适应证:
        3.4.3. 2 禁忌证: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5 β受体阻滞剂
        3.5.1 概述
        3.5.2 分类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3.5.3 用药原则
        3.5.3. 1 适应证:
        3.5.3. 2 禁忌证: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6 α受体阻滞剂
        3.6.1 概述
        3.6.2 分类
        3.6.3 用药原则
        3.6.3. 1 适应证:
        3.6.3. 2 禁忌证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7 固定复方制剂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3.7.1. 1 概述:
        3.7.1. 2 分类:
        3.7.1. 3 用药原则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3.7.2. 1 分类:
        3.7.2. 2 应用证据:
        3.7.2. 3 应用原则:
        3.7.2. 4 方案推荐
    3.8 中枢性降压药
        3.8.1 概述
        3.8.2 分类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3.8.3 用药原则
        3.8.3. 1 适应证
        3.8.3. 2 不良反应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3.8.4 方案推荐
4 国产创新药物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4.1.1 药理学
        4.1.2 创新点
        4.1.3 药物作用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4.1.5 规格和用法
    4.2 尼群洛尔片
        4.2.1 药理作用
        4.2.2 降压特点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4.2.4 药物规格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4.3 阿利沙坦酯
        4.3.1 临床药理学
        4.3.2 创新点
        4.3.3 临床效果
        4.3.4 安全性
        4.3.5 禁忌证
        4.3.6 药物相互作用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4.4.1药理学
        4.4.2适应证
        4.4.3 原创点
        4.4.4 开发背景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4.4.6 循证证据
        4.4.7 药物规格
    4.5 左旋氨氯地平
        4.5.1 药学部分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4.5.4 临床推荐
        4.5.5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5.1.1 概述
        5.1.2 降压药物选择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5.1.2. 2 药物推荐: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5.2.1 概述
        5.2.2 降压药物选择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5.3.1 概述
        5.3.2 降压药物选择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5.3.2. 2 目标管理:
        5.3.2. 3 药物推荐: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5.4.1 概述
        5.4.2 降压药物选择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5.5.1 概述
        5.5.2 降压药物选择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5.5.2. 2 指南推荐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5.6.1 概述
        5.6.2 降压药物选择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5.6.2. 2 指南推荐: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5.7.1 概述
        5.7.2 降压药物选择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5.7.2. 2 指南推荐: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5.7.3. 5 监测血钾:
    5.8 高血压急症
        5.8.1 概述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5.8.3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6.1.1 概述
        6.1.2 降压药物选择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6.1.2. 2 指南推荐: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1.3. 1 降压目标: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6.2.2 诊断和评估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6.2.2. 2 诊断和评估:
        6.2.3 综合干预
        6.2.3. 1 非药物治疗:
        6.2.3. 2 药物治疗
        6.2.3. 3 其他治疗: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6.3.1 概述
        6.3.2 降压药物选择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6.3.2. 5 联合用药:
        6.3.3 注意事项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6.4.1 概述
        6.4.2 降压药物选择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5 老年高血压
        6.5.1 概述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6.5.5 药物选择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6.6.1 概述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6.6.3. 2 术前准备:
        6.6.3. 3 预后: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6.6.4. 2 药物治疗:
    6.7 难治性高血压
        6.7.1 概述
        6.7.2 降压药物选择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6.8.1 概述
        6.8.2 降压药物选择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6.9.1 定义与病因
        6.9.2 诊断
        6.9.3 药物治疗
        6.9.4 其他治疗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6.1 0. 1 概述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8 小结

四、慎用皮质激素 谨防不良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 [1]类风湿关节炎诊疗规范[J]. 耿研,谢希,王昱,姜德训,张文,张卓莉,赵岩. 中华内科杂志, 2022(01)
  • [2]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D]. 苗艳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关于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D]. 木萨汗·艾德力汗.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1)
  • [5]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01)
  • [6]风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D]. 傅丽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CK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及李建民教授辨治CKD经验[D]. 张亚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 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MedicalJournalsPublishingHouse;ChineseSocietyofGeneralPractice;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GeneralPractitionersof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ExpertGroupofGuidelinesforPrimaryCareofEndocrineSystemDisease.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12)
  • [9]裴氏升板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D]. 包琪琪.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7)

标签:;  ;  ;  ;  ;  

谨慎使用皮质类固醇以避免不良后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