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DF炉五级预分解窑窑尾结圈—预热器堵料原因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姚大安[1](2020)在《高效水泥窑烟气脱硫工艺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水泥行业熟料煅烧的三大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颗粒物、氮氧化物(以NO2计)和二氧化硫(SO2),按照GB4915-2013标准排放限额分别是30 mg/Nm3、400 mg/Nm3、200 mg/Nm3。烟气中SO2主要来自原料和燃烧两部分,单质硫和低价硫化物在高温下被氧化生成SO2。近年来随着国内环保意识及督查力度加强,各地在此基础上限额标准有所不同,部分地方推出了更严格的标准——“超低排放”。在产能过剩及行业利润上涨的共同刺激下,水泥行业普遍存在对污染物降排改造的需求和意愿。在水泥窑烟气脱硫工艺技术应用中,湿法脱硫工艺技术相对成熟,脱硫效率高,一般在90%以上,SO2本底排放浓度适应范围广,但系统复杂、投资大和运行成本和能耗偏高等因素存在应用局限。干法脱硫投资和运行成本都小,但脱硫效率偏低,约30%,国内外都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和应用试验,取得一定效果。本文就干法脱硫工艺如何提高脱硫效率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新的干法脱硫工艺方案,抽取分解炉中生成的活性CaO,其比表面积大,活性非常高,在经过旋风分离器气固分离后,通过分散装置送入预热器出口烟风管道,强化了CaO与烟气的快速分散,增加了反应接触面积,同时利用SP锅炉的多管分流特性和长滞留时间作为脱硫反应容器,从脱硫剂活性、粒度、反应面积和反应时间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更低的钙硫摩尔比条件下,提高脱硫反应速率,预测干法脱硫效率到80~85%。在此工艺方案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000t/d水泥窑生产线作为模型,对本方案进行应用设计研究,包括抽取热生料量、风量、旋风分离器和分散装置等,并以模型为基础进行全套的设计选型、工艺布置、非标管道和耐火材料等设计,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并结合水泥工厂运行实际,对该脱硫工艺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验证了该工艺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方案具备自动控制条件和基础,进一步提高脱硫控制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本文的研究旨在完善水泥窑烟气脱硫工艺技术,在脱硫效率高、投资和运行成本低、调控简便和可靠性高方面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选择,推动水泥窑清洁生产的技术进步。
张国娇[2](2019)在《论专业知识对科技文本翻译的影响 ——以水泥生产中回转窑的正常操作及维护为例》文中指出翻译往往涉及众多领域,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译者不可能熟悉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性非常强的知识经常是翻译过程中的绊脚石。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步伐加快,专业性强的科技翻译越来越多,对译者也提出了更高水平的专业要求。本报告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以笔者实习期间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一些汉译俄翻译实例,探讨了由于译者专业知识欠缺对翻译产生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因对原文专业词汇理解有误或不到位而造成的专业术语翻译不准确、行话翻译不充分及缩略语翻译不专业等现象,最后总结出利用术语表、借助网络资源、求助专业人士、引入技术审校等避免上述消极影响的应对方法。本实践报告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主要为项目简介,包括项目背景、笔译材料、翻译目的、翻译过程四个方面。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本报告的理论依据——功能翻译理论。概述了功能翻译理论,并阐释了功能翻译理论对水泥生产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第三章详细分析了专业知识欠缺时产生的一些翻译问题,解读了笔者的翻译过程并探讨了解决这些翻译问题的可行方法。第四章为翻译实践总结,阐述了专业知识缺乏时的应对方法。
申帅[3](2018)在《水泥煅烧系统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预分解炉和回转窑是新型干法水泥煅烧系统中的重要设备,水泥生料在分解炉预分解后,由窑尾进入回转窑煅烧。其中,窑尾生料分解率和熟料中游离氧化钙(f-CaO)含量是衡量水泥煅烧系统的重要质量指标,主要由分解炉温度和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决定,将这两个指标控制在工艺要求范围内,对水泥优质高效生产十分重要。但是,分解炉和回转窑前后关联,设备耦合性严重,喷煤量、喂料量等与窑炉煅烧温度存在非线性,关键变量难以直接测量,导致常规控制策略难以满足现场控制要求,先进控制技术往往能有效解决这类复杂控制问题。本文结合某水泥5000t/d生产线研究了先进控制技术在水泥煅烧工段上的应用。在分解炉生产中,生料分解率是被控目标,通常以控制分解炉温度来满足生料分解率工艺要求。因此,本文根据生料分解率通过模糊控制技术给出分解炉温度设定值调整量,保证生料分解所需的温度。但是,生料分解率在现场不能直接测量,无法实时调整分解炉温度设定值。本文通过建立基于减法聚类和FCM的T-S模糊神经软测量模型,实现了对生料分解率预测。确定分解炉温度给定值后,采用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监督控制器来调节窑尾喂煤量,实现对分解炉温度控制。MATLAB仿真结果表明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监督控制器能较好把分解炉温度控制在设定值附近,超调小、响应速度较快。在回转窑生产过程中,烧成带温度不仅决定熟料中f-CaO含量,它的变化情况还能反映回转窑生产工况。针对烧成带温度不能直接测量问题,本文先建立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IPSO)优化的支持向量回归软测量模型来预测熟料f-CaO含量,再由熟料f-CaO含量与烧成带温度经验关系式实现对烧成带温度预测。在烧成带温度控制系统中,采用模型预测控制器(DMC)来调节窑头喷煤量,使回转窑烧成带温度稳定在工艺要求范围内。当出现异常工况时,结合专家经验来调节喂煤量和窑转速,及时抑制生产中出现的强烈干扰。最后,本文在中控ECS-100集控系统和APC-Suite先进控制软件上设计了回转窑煅烧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对水泥熟料烧成过程主要生产参数的实时监控。
王俊伟[4](2018)在《水泥回转窑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水泥回转窑是水泥行业的主要设备之一,用于熟料的煅烧烧成。回转窑温度控制效果将直接影响到熟料煅烧品质的优劣,进而影响到最终产品水泥的质量。现阶段回转窑多采用窑外预热、分解及冷却的干法回转窑技术,较之前的湿法窑已取得较大进步。随着水泥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兴起,对自动化程度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现阶段国内外水泥行业多采用DCS实行远程控制,自动化程度不够先进。现在很多企业还是依靠操作人员的实际经验,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调整相关参数,普遍存在着控制精度不高,水泥质量波动较大,能耗较高,调节时间较长等不利因素。论文对水泥回转窑的控制系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采用现场总线PROFIBUS+PLC的DCS控制系统,确定系统基本结构,分为系统监控部分、中间控制部分和现场控制部分;以SIMATIC WinCC V14作为系统组态软件,西门子PLC/S7-400-2DP为主控制器,并根据市场主流情况选择了各从站的PLC控制器及相关模块等硬件;根据经验,给出回转窑及预热器温度控制要求的I/O表,根据控制要求选择温度、压力检测元器件、计量仪表及控制系统所需的其他软硬件;将模糊控制引入到水泥回转窑的温控系统中,确定模糊规则查询表,在MATLAB中制作模糊推理机,建立模糊控制决策表,给出控制器输入输出曲面图;将模糊控制与PID控制调节相比,回转窑温度模糊控制具有超调量小、鲁棒性好、调节时间短等优点;将设计的控制系统应用于工程实践,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可以满足熟料回转窑的控制要求。
焦晓飞[5](2016)在《预分解窑烧成系统常见堵料故障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某水泥企业预热器多次出现堵料现象,严重影响窑系统运行,本文针对预热器不同部位堵料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意见。预热器堵料应以预防为主,做到技防和人防相结合,加大隐患排查,才能尽可能避免堵料现象发生。
田广[6](2016)在《基于缅甸褐煤为燃料的水泥烧成系统调试》文中研究表明缅甸金山水泥厂1500t/d熟料生产线采用褐煤为燃料。该厂针对褐煤挥发分高、热值低、灰分比例高,分解炉系统易发生结皮、结圈导致堵塞的特点,设计中进行了烧成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优化配置,以及窑尾预分解系统结构的设计优化。文章针对该预分解窑系统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了以下措施:1选择适宜的配料方案(KH=0.93±0.01,SM=2.5±0.1,IM=1.6±0.1);2按制好煤、料、风、窑速的匹配;3稳定烧成系统热工制度,做到"三稳一快"。同时,对系统可能进一步实现优化提出了建议。
丁长军,陈猛,尹日新,葛健[7](2014)在《某2500t/d生产线烧成系统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文中提出介绍了广西某水泥公司2500t/d新型干法窑系统的主机设备及在试生产前后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工艺设备问题,窑投料量偏低,篦冷机篦缝经常堵,分解炉易塌料等,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处理方法。
张向[8](2013)在《水泥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和优化运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产业突飞猛进,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水泥,其产量很大,而水泥生产是高能耗行业。因此针对水泥生产特别是水泥熟料生产的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被迅速推广应用,在国家政策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推动作用下,余热发电技术在全国各地的熟料生产线上推广应用。在水泥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过程中,如何实现稳定的运行工况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余热回收有效利用率和降低系统整体能耗至关重要,但由于熟料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及两套生产系统相互影响,使其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引起各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针对中国水泥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技术发展现状,从两系统协调控制的角度出发,对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方法和协调控制系统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概述国内外水泥熟料生产和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其过程控制技术。在对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相互影响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方法的研究思路,从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两方面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进行了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系统控制对象分析,剖析了两套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关系,提出了水泥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协调控制的必要性和实现方法,搭建了“水泥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的协调优化控制系统平台”,确定了协调控制目标和评判指标。在对窑头控制对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窑头篦冷机、窑头余热锅炉(AQC锅炉)和窑头引风机等的协调控制需求,研究了协调控制方法,构建了基于模糊控制方法的窑头篦冷机与AQC锅炉协调控制子系统,阐述了各模糊控制器的开发过程。现场运行试验的效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窑尾各控制对象进行了控制分析,提出了窑尾协调控制需求,研究了协调控制策略和模糊控制器,构建了窑尾协调控制子系统。对该协调控制子系统的现场试验运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协调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明显改善。针对两台锅炉一台汽轮机组负荷协调控制需求,结合余热锅炉热源大幅波动现状,提出引入余热锅炉废气温度变化率,改进机炉协调控制系统中的热量信号表达式。还针对余热锅炉热源大幅波动导致汽包水位难于自动控制的现状,研究了基于模糊方法和前馈补偿的汽包水位控制方法。并对除氧器和凝汽器水位的协调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现场试验数据分析证明了协调控制方法和新的汽包水位控制方法的实际效果。利用开发的系统平台,对余热发电系统的启动、运行过程和停机过程的控制方法和制度进行了优化研究,制定了最优的控制曲线和控制方法。此外还对所开发的协调优化控制系统的72小时测试和长期运行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有利于熟料产量增加、熟料生产煤耗降低和余热发电量增加,有利于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整体效益的优化。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对本文建立的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及具体的模糊控制器等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该协调控制方法的应用前景。对协调控制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
陈哲[9](2012)在《白水泥生料烧成特性及其在预分解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国内对高品质白水泥需求的不断增加与国内白水泥行业整体工艺技术水平落后这一矛盾,白水泥行业急需进行白水泥工艺技术的革新,将预分解窑工艺应用于白水泥生产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本文通过实验室研究和白水泥预分解窑生产线设计的结合,探讨预分解窑应用于白水泥熟料生产的适应性及工程设计优化。通过易烧性实验和综合热分析对白水泥烧成工艺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处表明:①KH和SM的增加均会使白水泥生料的易烧性变差,白水泥预分解窑的KH可以控制在0.92以上,SM可以控制在5或者更高。②白水泥生料与普通水泥生料的预分解特性基本一致,二者的预分解阶段都可以分为水分的蒸发和碳酸盐的分解两个阶段,白水泥生料的分解热耗为1269kJ/kg.cl,热耗为1382kJ/kg.cl,白水泥生料和普通水泥生料中的碳酸钙分解均符合相边界反应收缩圆柱体反应机理,白水泥生料中的碳酸钙的分解活化能为219kJ/mol,普通水泥生料中的碳酸钙分解活化能为233kJ/mol。二者预分解特性基本一致,为使用预分解窑工艺生产白水泥熟料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成熟的普通水泥新型干法预分解窑工艺设计参数,针对白水泥预分解窑的特性,得出了HBJY白水泥预分解窑的一些优化设计措施:①直接通过窑尾热交换器预热空气作为二次风、三次风风源。②强化系统的密封,减少系统漏风,采用防积料设计,在易结皮、堵塞的部位选用抗结皮耐火材料,减少结皮、堵塞的发生几率。③增加耐火材料厚度,减少系统散热损失。通过对HBJY白水泥预分解窑生产线试生产状况的分析,HBJY白水泥预分解窑生产线应从如下方面进行优化:①严格控制进厂原材料质量,尽量降低原料中的Fe203含量,探讨在结皮和改善易烧性二者之间平衡的碱含量范围。②强化煤质控制,除基本指标满足生产之外,煤粉的含水量控制1%以下,煤粉细度控制在4%(80μm筛余)以下,保证煤粉在分解炉内能够完全燃烧。③在稳定窑系统的前提下,慎重研究在该系统使用萤石作为矿化剂的可能性以及合适的使用量,避免使用不当造成大规模结皮、堵塞导致停窑。正式生产后,HBJY预分解窑白水泥熟料生产线实际产量在380t/d以上,熟料烧成热耗约为5442kJ/kg.cl(1301kcal/kg.cl),白水泥熟料的白度在85度左右,都达到了设计指标。
邹立,龚明华,张维,张兴江[10](2011)在《预分解窑采用钢渣配料的体会》文中研究表明1前言利用铁矿石、硫酸渣等作为铁质校正原料进行配料,是水泥生产传统的配料方法,但铁矿石价格较贵,而硫酸渣水分较高,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易造成粘结和堵塞。为综合利用工业废渣和降低生产成本,我公司(φ3.3m×50mCDC分解炉、五级预热器
二、DDF炉五级预分解窑窑尾结圈—预热器堵料原因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DF炉五级预分解窑窑尾结圈—预热器堵料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水泥窑烟气脱硫工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
1.2.1 湿法脱硫技术 |
1.2.2 半干法脱硫技术 |
1.2.3 干法脱硫技术 |
1.2.4 复合脱硫技术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3.4 研究目标 |
1.4 创新点 |
2、水泥窑炉特性 |
2.1 原燃材料 |
2.1.1 生料原料 |
2.1.2 燃料 |
2.2 水泥窑工艺 |
2.2.1 工艺流程简介 |
2.2.2 热力学反应 |
2.2.3 主要工艺设备 |
2.3 水泥窑运行参数 |
2.4 水泥窑SO_2产生机理 |
3、脱硫方案及模型 |
3.1 脱硫反应原理 |
3.2 脱硫方案 |
3.3 水泥工厂模型 |
3.4 设计基本参数 |
4、脱硫方案应用设计 |
4.1 抽取风量 |
4.1.1 热生料抽取量 |
4.1.2 热风抽取量 |
4.2 旋风分离器 |
4.2.1 结构形式 |
4.2.2 规格参数 |
4.2.3 内筒 |
4.3 脱硫剂分散装置 |
4.4 非标管道 |
4.4.1 旋风分离器进风管 |
4.4.2 旋风分离器出风管 |
4.4.3 旋风分离器下料管 |
4.5 耐火材料 |
4.6 计算机模拟 |
5、工艺布置及经济效益分析 |
5.1 设备选型 |
5.1.1 电动翻板阀 |
5.1.2 重锤锁风阀 |
5.1.3 风机 |
5.1.4 截止阀 |
5.2 工艺布置 |
5.2.1 工艺布置方案 |
5.2.2 工艺测点及标定孔分布 |
5.2.3 新增荷载汇总 |
5.2.4 系统操作控制 |
5.2.5 可行性评价 |
5.3 经济效益分析 |
6、影响因素分析 |
6.1 预热器出口温度影响 |
6.2 余热发电影响 |
6.3 窑系统运行影响 |
6.3.1 对电耗影响 |
6.3.2 对煤耗影响 |
6.3.3 对高温风机影响 |
6.4 中控操作影响 |
6.5 生产组织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论专业知识对科技文本翻译的影响 ——以水泥生产中回转窑的正常操作及维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引言 |
第一章 项目简介 |
第一节 项目背景 |
第二节 翻译材料 |
第三节 翻译目的 |
第四节 翻译过程 |
一、译前准备 |
二、翻译阶段 |
第二章 理论依据——功能翻译理论 |
第一节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
第二节 功能翻译理论对水泥生产文本的指导作用 |
第三章 专业知识对科技文本翻译的不利影响 |
第一节 术语翻译不准确 |
第二节 行话翻译不充分 |
第三节 缩略语翻译不专业 |
第四章 专业知识欠缺时的应对方法 |
第一节 利用术语表 |
第二节 借助网络资源 |
第三节 求助专业人士 |
第四节 引入技术审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水泥煅烧系统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先进控制技术概述 |
1.2.1 智能控制策略概述 |
1.2.2 软测量技术描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泥煅烧过程及产品质量控制分析 |
2.1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过程 |
2.2 水泥煅烧质量指标分析 |
2.3 水泥熟料质量控制分析 |
2.3.1 分解炉生产工艺控制分析 |
2.3.2 回转窑生产工艺控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窑尾生料分解率控制策略研究 |
3.1 窑尾生料分解率控制要求 |
3.2 窑尾生料分解率软测量模型建立 |
3.2.1 窑尾分解率软测量辅助变量选取 |
3.2.2 数据预处理 |
3.2.3 T-S模糊神经网络建模方法 |
3.2.4 基于减法聚类和FCM的T-S模型前件结构辨识 |
3.2.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3 窑尾生料分解率控制方法实现 |
3.3.1 生料分解率工艺操作实现 |
3.3.2 分解炉温度控制方法 |
3.3.3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回转窑烧成带温度控制策略研究 |
4.1 水泥熟料生产工况和控制要求分析 |
4.2 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 SVR 的熟料 f-CaO 含量建模 |
4.2.1 熟料f-CaO含量软测量辅助变量选取 |
4.2.2 支持向量回归(SVR) |
4.2.3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设计 |
4.2.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4.3 熟料f-CaO含量与烧成带温度关系 |
4.4 回转窑烧成带温度控制 |
4.4.1 模型预测控制(DMC)原理 |
4.4.2 DMC与专家控制的组合控制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煅烧控制系统集成设计 |
5.1 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5.2 DCS系统硬件结构 |
5.3 水泥煅烧控制策略组态 |
5.3.1 I/O点组态 |
5.3.2 水泥煅烧过程的常规控制组态 |
5.3.3 联锁控制组态 |
5.4 水泥煅烧系统监控与调试 |
5.4.1 实时监控操作 |
5.4.2 系统调试及维护 |
5.5 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先进控制技术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水泥回转窑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水泥回转窑温度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系统概述 |
2.1 回转窑分类和发展 |
2.2 水泥生产工艺分析 |
2.2.1 生料制备工艺分析 |
2.2.2 熟料生产工艺分析 |
2.2.3 煤粉制备工艺分析 |
2.2.4 水泥粉磨工艺分析 |
2.3 水泥回转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2.4 回转窑系统的物料反应及温度分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回转窑控制系统的设计 |
3.1 回转窑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 回转窑控制系统主要软硬件的选型与设计 |
3.2.1 DCS组态软件及网络的选择 |
3.2.2 回转窑转速控制设计 |
3.2.3 原料配比控制及入窑生料量控制的设计 |
3.2.4 压力检测元器件选型设计 |
3.2.5 温度检测元器件选型设计 |
3.2.6 料位检测元器件选型设计 |
3.2.7 气体分析仪选型设计 |
3.2.8 电动执行机构选型设计 |
3.2.9 回转窑托轮组润滑系统设计 |
3.2.10 其它主要变频控制设计 |
3.3 预热器和回转窑控制关键点设计 |
3.3.1 预热器和回转窑控制I/O表 |
3.3.2 回转窑温度控制调节规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回转窑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
4.1 模糊控制理论 |
4.1.1 模糊控制的发展及适用领域 |
4.1.2 隶属度函数 |
4.1.3 模糊控制系统及其结构 |
4.1.4 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特点 |
4.1.5 模糊控制器的种类 |
4.2 回转窑温度控制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的选择 |
4.3 模糊控制规则的确定 |
4.4 模糊查询表的确定 |
4.5 模糊控制与传统PID控制的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回转窑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
5.1 工程应用情况 |
5.2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模糊控制与传统PID控制对比样表 |
致谢 |
(6)基于缅甸褐煤为燃料的水泥烧成系统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项目用原、燃料情况 |
1.1 原材料情况 |
1.2 燃料情况 |
2 烧成系统主要技术特点 |
3 生产调试及遇到的问题分析 |
3.1 生产调试 |
3.2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系统发生结皮、结圈导致堵塞 |
3.2.2 采取的措施 |
4 结语 |
(7)某2500t/d生产线烧成系统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2500t/d新型干法窑主要设备的技术参数 |
2 该厂工艺设备设置的总体特点 |
3 调试前存在的问题 |
3.1 系统工艺设备问题 |
3.2 窑投料量偏低 |
3.3 篦冷机篦缝堵塞 |
3.4 分解炉易塌料 |
4 原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
4.1 设备故障的预防及处理 |
4.2 操作方面的问题及处理 |
4.3 篦冷机的堵塞问题及处理 |
4.4 分解炉易塌料问题及处理 |
4.5 窑内频繁结圈问题及处理 |
5 调试效果 (见表7) |
6 结束语 |
(8)水泥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和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泥熟料生产及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水泥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过程控制技术分析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协调控制需求分析与控制系统开发 |
2.1 控制对象分析 |
2.2 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相互影响 |
2.3 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需求和方法 |
2.4 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协调控制系统的实现与开发 |
2.5 协调控制目标 |
2.6 本章小结 |
3 篦冷机与窑头余热锅炉的协调控制 |
3.1 控制对象分析 |
3.2 窑头部分协调控制方法 |
3.3 窑头协调控制子系统结构 |
3.4 窑头协调控制的模糊控制算法 |
3.5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窑尾预热系统与窑尾余热锅炉的协调控制 |
4.1 控制对象分析 |
4.2 窑尾部分协调控制方法 |
4.3 窑尾协调控制子系统结构 |
4.4 窑尾协调控制策略 |
4.5 模糊控制器的开发 |
4.6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余热发电系统的协调控制 |
5.1 控制对象分析 |
5.2 余热发电系统的协调控制需求分析 |
5.3 余热发电系统的协调控制方法 |
5.4 余热发电系统协调控制子系统 |
5.5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优化运行研究 |
6.1 协调控制方法的优化研究 |
6.2 协调优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 |
6.3 协调优化控制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6.4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9)白水泥生料烧成特性及其在预分解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白水泥概念、用途、质量控制 |
1.1.2 国内白水泥现有生产工艺简介 |
1.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白水泥生产技术及研究现状 |
1.2.1 白水泥熟料生产技术发展 |
1.2.2 国内外白水泥熟料生产工艺介绍 |
1.3 研究目标、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白水泥原、燃材料的基本性能研究 |
2.1 白水泥生产对原、燃材料的要求 |
2.1.1 白水泥生产对原材料的要求 |
2.1.2 白水泥生产对燃料的要求 |
2.2 实验用原、燃材料的基本性能研究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材料的预处理 |
2.2.3 实验材料的性能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白水泥生料烧成工艺性能研究 |
3.1 率值对白水泥生料易烧性的影响 |
3.1.1 实验方案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1.4 结论 |
3.2 白水泥生料的预分解特性研究 |
3.2.1 实验方案 |
3.2.2 白水泥生料与普通水泥的热分解特性研究 |
3.2.3 白水泥生料与普通水泥生料的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
3.2.4 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白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研究 |
4.1 率值对白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的影响 |
4.1.1 KH值对白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的影响 |
4.1.2 SM值对白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的影响 |
4.1.3 结论 |
4.2 白水泥熟料与普通水泥熟料矿物岩相对比 |
4.2.1 岩相分析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 |
4.2.2 白水泥熟料与普通水泥熟料的岩相对比 |
4.2.3 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分解窑生产白水泥的工程设计优化 |
5.1 预分解窑生产白水泥熟料烧成热耗分析 |
5.1.1 白水泥熟料形成热分析 |
5.1.2 白水泥熟料烧成热耗分析 |
5.1.3 预分解窑生产白水泥熟料的节能设计优化 |
5.2 熟料漂白对白水泥预分解工艺的影响 |
5.2.1 白水泥熟料漂白技术原理 |
5.2.2 白水泥熟料漂白技术及其对预分解窑的影响 |
5.2.3 白水泥预分解窑二次风、三次风的优化设计 |
5.3 原、燃材料中的有害成分对白水泥预分解工艺的影响 |
5.3.1 原、燃材料中的有害成分及其对白水泥预分解窑的影响 |
5.3.2 白水泥预分解系统的防结皮、堵塞设计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HBJY白水泥预分解窑生产线试生产状况 |
6.1 HBJY预分解窑白水泥熟料生产线试生产总结 |
6.2 HBJY白水泥预分解窑的塌料问题研究 |
6.2.1 HBJY白水泥预分解窑塌料现象 |
6.2.2 HBJY白水泥预分解窑塌料原因分析 |
6.2.3 HBJY白水泥预分解窑用煤对塌料的影响 |
6.2.4 HBJY白水泥预分解窑预防塌料措施 |
6.3 HBJY白水泥预分解窑的结皮、堵塞问题研究 |
6.3.1 HBJY白水泥预分解窑的结皮、堵塞原因分析 |
6.3.2 HBJY白水泥预分解窑的结皮、堵塞的解决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预分解窑采用钢渣配料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采用钢渣配料出现问题的初步分析 |
3 采取的措施 |
3.1 改变原料配料方案以适应钢渣配料的热工特性 |
3.2 确定合理的工艺操作参数 |
4 钢渣配料的效果 |
5 结语 |
四、DDF炉五级预分解窑窑尾结圈—预热器堵料原因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水泥窑烟气脱硫工艺设计研究[D]. 姚大安.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2]论专业知识对科技文本翻译的影响 ——以水泥生产中回转窑的正常操作及维护为例[D]. 张国娇.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9(12)
- [3]水泥煅烧系统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D]. 申帅.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4]水泥回转窑控制系统的设计[D]. 王俊伟.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5]预分解窑烧成系统常见堵料故障分析研究[A]. 焦晓飞. 2016中国水泥技术年会论文集, 2016
- [6]基于缅甸褐煤为燃料的水泥烧成系统调试[J]. 田广. 水泥工程, 2016(06)
- [7]某2500t/d生产线烧成系统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J]. 丁长军,陈猛,尹日新,葛健. 四川水泥, 2014(03)
- [8]水泥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和优化运行研究[D]. 张向.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9]白水泥生料烧成特性及其在预分解窑中的应用研究[D]. 陈哲.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0)
- [10]预分解窑采用钢渣配料的体会[J]. 邹立,龚明华,张维,张兴江. 水泥技术,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