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原因分析

12例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原因分析

一、全麻术后12例苏醒延迟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玲玲[1](2021)在《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制定专科化的麻醉苏醒期前馈控制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探讨前馈控制护理措施对预防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1)基于前馈控制管理理论,成立前馈控制小组,分析麻醉复苏室全麻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并在查阅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初步制定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前馈控制的护理措施,最后经过相关专家咨询确定最终的前馈控制护理措施。(2)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湖州市某三甲医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7月-2019年12月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回顾性地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选取2020年7月-2020年12月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82例作为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前馈控制护理措施,收集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术后在复苏室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躁动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低体温发生率、疼痛程度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采用SPSS23.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最终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指数、入室体温、手术部位、ASA分级(麻醉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在入PACU(麻醉复苏室)、入PACU10min后的SAS评分(Riker-镇静躁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PACU时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入PACU、入PACU10min、入PACU30min和出PACU时的体温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体温始终高于对照组。对各时间点体温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组别=14.646,P<0.01,F时间=257.466,P<0.01,F交互=4.914,P<0.01,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体温和各时间点的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组别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4)两组患者入PACU、出PACU时的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两组患者在PACU内的躁动发生率和低体温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ACU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前馈控制护理可降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2)前馈控制护理可减少术中体温的降低幅度,有效预防肺癌患者术后低体温的发生。(3)前馈控制护理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但对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不明显。(4)前馈控制护理可缩短肺癌患者术后在PACU内的停留时间,加快患者术后的麻醉复苏,对提高PACU内床位的周转率有一定的作用。

余婉秋[2](2021)在《基于吸烟人群无痛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评价与镇痛策略优化》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吸烟人群无痛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评价目的:观察对比吸烟与非吸烟人群门诊行无痛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1.本研究经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晓研究方案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符合入排标准的120例患者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n=60),采集患者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人口学特征以及改良马氏评分、ASA分级、吸烟史、既往病史和生命体征基线。2.入胃镜检查室行常规左侧卧位,连接心电监护仪,自主呼吸面罩吸氧(4 L/min),静脉推注枸橼酸芬太尼50μg进行预镇痛处理,起效后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注射液2.0mg/kg,待患者MOAA/S评分≤2分即可进镜检查,根据患者情况可每次静脉追加丙泊酚注射液0.5mg/kg。检查期记录指标:(1)每3min采集患者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DBP)、心率(HR);(2)每1min采集患者脉搏氧饱和度(Sp O2)、呼吸频率(RR)、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3)时间变量指标:麻醉时间、内镜操作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4)药物使用情况;(5)呼吸、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及呃逆、恶心、呕吐等。3.胃镜检查结束后将患者送入PACU,连续监护至患者完全苏醒。记录指标:(1)每5min记录一次患者HR、NIBP;(2)每1min记录一次患者RR、Sp O2、MOAA/S;(3)记录麻醉医生、内镜医生满意度评分。当患者Aldrete评分≥9分后在家属陪同下离开医院,检查结束后次日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状况,并进行满意度评分。4.观察指标:(1)主要指标:(1)呼吸系统不良反应;(2)循环系统波动及不良反应;(3)时间变量指标;(2)次要指标:(1)药物使用情况;(2)时间变量指标;(3)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4)内镜医生、主管麻醉医生及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结果:1.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120例,剔除及脱落患者共8例,最终纳入112例患者,吸烟组55例,非吸烟组5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人口学特征以及改良马氏评分、ASA分级比较,既往病史、生命体征基线、内镜操作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2.吸烟史:本研究收集吸烟组患者共55例,吸烟量均>10支/天,吸烟年限分布情况:(1)0-10年组共3例;(2)10-20年组共26例;(3)20-30年组为0例;(4)30-40年组共22例;(5)>40年组共4例。3.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麻醉诱导给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总例数分别为吸烟组34例(61.8%),非吸烟组32例(56.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吸烟组与非吸烟组患者发生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的总例数分别为23例(41.8%)和24例(42.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吸烟组RR<10次/分(呼吸抑制)的发生率(10.91%)显着低于非吸烟组(29.82%)(P<0.05)。术后咳嗽咳痰、呛咳、Sp O2<90%、需行托下颌手法、呼吸暂停及需要辅助通气的患者两组间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2)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吸烟组与非吸烟组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均为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两组患者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3)其他不良反应:研究过程还观察到其他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为:(1)呃逆:吸烟组17例(30.91%)发生率显着高于非吸烟组8例(14.55%)(P<0.05);(2)头晕:非吸烟组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头晕。4.生命体征变化:两组患者者麻醉诱导前、进镜时及入PACU时生命体征无明显差异(P>0.05)。(1)血压: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患者给药后直至操作结束前的SBP、DBP、MAP均低于麻醉诱导前基线值,在给药后6min、12min时间点,吸烟组SBP低于非吸烟组,给药后15min时间点,吸烟组DBP低于非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血压下降均在安全范围内,其中需要药物干预的分别为吸烟组4例(7.27%),非吸烟组2例(3.51%),使用盐酸麻黄碱注射液6mg治疗后好转。吸烟组与非吸烟组PACU观察期SBP、DBP、MAP均逐渐上升至麻醉诱导前基线水平,两组患者PACU观察期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2)HR:吸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心率呈上升趋势,麻醉诱导后至患者完全苏醒期间各观察时间点心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3)Sp O2及RR:两组患者给药后的Sp O2均低于麻醉诱导前面罩吸氧状态下的值,两组患者给药后至操作结束前各观察时间点Sp O2及RR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在入PACU第6min至第13min非吸烟组Sp O2略高于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ACU观察期均未出现Sp O2<90%的情况;两组患者PACU观察期均未出现RR<10 bpm的情况,各观察时间点RR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5.MOAA/S评分:吸烟组与非吸烟组患者MOAA/S评分于麻醉诱导给药后开始下降,两组患者下降幅度相同,均于给药后2min内达到MOAA/S评分最低值,各观察时间点MOAA/S评分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PACU观察期两组患者MOAA/S评分逐渐稳定上升至基线水平,吸烟组患者MOAA/S评分升高幅度较吸烟组大,在入PACU3min、4min、6min、7min及11min,非吸烟组患者MOAA/S评分高于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药物使用情况:(1)丙泊酚注射液:吸烟组的丙泊酚使用总剂量大于非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追加例数分别为31例(56.4%)、30例(52.6%),平均追加次数均值分别为1.39次和1.20次,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2)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吸烟组及非吸烟组患者芬太尼的使用剂量相同,无明显差异(P>0.05)。(3)麻黄碱及阿托品:麻黄碱及阿托品使用情况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差异(P>0.05)。7.时间变量指标:(1)苏醒时间: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患者最后一次给药至完全苏醒平均时间分别为18.3min、17.3min,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离院时间:吸烟组与芬太尼组满足离院标准时间分别为12.87min、12.67min,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8.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吸烟组与非吸烟组麻醉医生、内镜医生及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9.离院后次日电话随访:吸烟组与非吸烟组患者离院后次日电话随访均无任何不适及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次日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吸烟与非吸烟患者行无痛胃镜检查均安全,总体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苏醒时间及离院时间相近,但吸烟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丙泊酚用量、血流动力学波动均大于非吸烟患者。第二部分镇痛策略优化——阿芬太尼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目的:对比阿芬太尼与芬太尼分别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麻醉效果。方法:1.本研究经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晓研究方案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符合入选排除标准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n=60)。采集NRS疼痛评分,余同试验第一部分。2.入室行常规左侧卧位,连接心电监护仪,自主呼吸面罩吸氧(4 L/min),阿芬太尼组静脉推注盐酸阿芬太尼注射液5μg/kg,芬太尼组按我院常规操作静脉推注枸橼酸芬太尼50μg进行预镇痛处理,起效后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注射液2.0mg/kg,待患者MOAA/S评分≤2分即可进镜检查,根据患者情况可每次静脉追加丙泊酚注射液0.5mg/kg。余同试验第一部分。3.检查结束后将患者送入PACU,连续监护至患者完全苏醒,记录患者NRS疼痛评分,余同试验第一部分。当患者Aldrete评分≥9分后在家属陪同下离开医院,检查结束后次日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状况,并进行满意度评分。4.观察指标(1)主要指标:同试验第一部分。(2)次要指标:(1)检查前、检查后NRS评分,余同试验第一部分。结果:1.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120例,剔除1例,最终纳入119例患者,阿芬太尼组60例,芬太尼组5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人口学特征以及体格检查、改良马氏评分、NRS疼痛评分、ASA分级比较,既往病史、生命体征基线、内镜操作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2.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给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总例数分别为27例(45.00%)和34例(57.60%),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呼吸系统不良反应: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患者发生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的总例数分别为23例(38.3%)和28例(47.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阿芬太尼组麻醉诱导开始至完全苏醒期间呛咳反应3例(5.00%)显着低于芬太尼组13例(2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咳嗽咳痰、RR<10 bpm、Sp O2<90%、需行托下颌手法、呼吸暂停、需行辅助通气的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循环系统不良反应: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观察到的循环系统不良反应仅有血压下降,均未发生严重低血压。血压下降发生率分别为阿芬太尼组3例(5.00%),芬太尼组3例(5.08%),其中需要药物干预的分别为3例(5.00%)和2例(3.39%),使用盐酸麻黄碱注射液6mg治疗后好转,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3)呃逆:研究过程还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仅有呃逆,阿芬太尼组4例(6.67%)显着低于芬太尼组11例(18.64%)(P<0.05)。3.NRS疼痛评分: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患者检查前、检查后均未诉疼痛,NRS疼痛评分均为0分,两组患者NRS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4.生命体征变化: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入PACU时生命体征无明显差异(P>0.05)。(1)血压:两组患者给药后直至操作结束前的血压均低于麻醉诱导前基线值,两组血压下降均在安全范围内,各观察时间点SBP、DBP和MAP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PACU观察期血压逐渐上升至麻醉诱导前基线水平,两组患者PACU观察期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2)HR: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至患者完全苏醒期间各观察时间点HR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3)Sp O2及RR: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低氧血症及呼吸抑制。给药后3min内阿芬太尼组Sp O2下降幅度大于芬太尼组,给药后1min至3min阿芬太尼组Sp O2低于芬太尼组,给药后11min时间点阿芬太尼组Sp O2高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U观察期均各观察时间点Sp O2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检查期及PACU观察期各时间点RR变化差无明显差异(P>0.05)。5.MOAA/S评分: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患者均于给药后2min内达到MOAA/S评分最低值。麻醉诱导给药至操作结束前,阿芬太尼组MOAA/S评分均低于芬太尼组。在给药后2-6min、12-14mim内,阿芬太尼组MOAA/S评分显着低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ACU观察期MOAA/S评分逐渐稳定上升至基线水平,各观察时间点MOAA/S评分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6.药物使用情况:(1)试验药物:阿芬太尼组静脉推注盐酸阿芬太尼5μg/kg,最小剂量220μg,最大剂量420μg,平均剂量为309.00±45.09μg;芬太尼组按照我院常规操作静脉推注枸橼酸芬太尼50μg。(2)丙泊酚注射液: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的丙泊酚使用总剂量无明显差异(P>0.05);阿芬太尼组追加例数15例(25.00%)低于芬太尼组36例(6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麻黄碱及阿托品:麻黄碱及阿托品使用情况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差异(P>0.05)。7.时间变量指标:(1)苏醒时间: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患者最后一次给药至完全苏醒平均时间分别为16.93min、16.64min,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离院时间:阿芬太尼组患者满足离院标准时间9.88min显着低于芬太尼组12.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阿芬太尼组麻醉医生、内镜医生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均优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9.离院后次日电话随访: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患者离院后次日电话随访均无任何不适及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离院后次日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优化镇痛策略,将阿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可显着降低麻醉诱导后呛咳和呃逆的发生率,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患者离院时间,未增加患者呼吸及循环系统不良反应。

贾楠[3](2021)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预防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目前,大家都在提倡舒适化的医疗,常规术前留置导尿管的处置开始调整到全身麻醉的诱导后进行。可能由于患者全麻后处于无意识状态,他们并不记得尿道中插入尿管的感觉。当患者从麻醉状态中苏醒时,尿管的刺激会让他们感觉异常,甚至会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当患者表示想要排尿,同时可能伴随肢体摆动甚至试图拔出导尿管等表现时,就发生了我们临床上常说的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atheter-related bladder discomfort,CRBD)。这种症状在绝大多数的全麻后导尿患者中都可能出现,它不仅会使患者烦躁不安,还会诱发高血压、心肌供血不足、心律失常及心衰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甚至引起手术的切口裂开、出血等情况的发生。CRBD会造成患者术后恢复缓慢并且影响出院的时间、提高了患者的费用,还会导致病床的周转率下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预防CRBD的发生。右美托咪定作为高选择性的α2受体激动剂,具有很好的镇静、镇痛和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可降低CRB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目的:1、比较接受TURP的患者在外科医生置入导尿管前30分钟静注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后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的发生几率及严重的程度;2、比较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接受TURP的患者全麻术后的镇静镇痛强度及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的例数。方法:本试验已取得我院的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并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挑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这段时间内在我们医院选择静脉全麻下行TURP的老年男性患者120例。外科医生置入导尿管前30分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把这些试验对象分为三组,每组包含40例,第一组(D1)应用右美托咪定0.5μg/kg,第二组(D2)应用右美托咪定1μg/kg,第三组(C)为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选择65-85岁之间,ASA为Ⅰ-Ⅱ级,体重在60-85kg之间,手术时间为60-120min的患者,并记录麻醉结束后睁眼的时间及拔出喉罩的时间,拔出喉罩即刻CRBD的评分,以及拔出喉罩即刻、1小时、2小时、4小时的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镇静程度(Ramsay)评分;当CRBD的评分大于2分时,表示患者出现了中重度的CRBD,我们采用经静脉给予羟考酮治疗CRBD的症状,同时我们还要记录患者发生苏醒延迟、明显的血压降低和心动过缓等情况的患者。结果:共有124例符合标准的患者被选入本试验,除了1例患者在交待完注意事项后拒绝参加试验外,剩余123例患者全部同意进入试验,每组为41人。在收集数据过程中,C组中有一例患者改变了麻醉的方式,D1组中有一例患者数据收集的不完整,D2组中有一例患者改变了手术的方式,最后每个小组有40例患者完成了试验。1、三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经过观察发现,D2组患者比D1组患者睁眼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是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的时间和睁眼的时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2、三组患者CRBD评分的比较D1组和D2组的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分别为32.5%和30%,明显低于C组的70%(P<0.05),D1组和D2组中重度CRBD的发生率都是7.5%,而C组甚至达到了30%(P<0.05),D1组的CRBD评分与D2组的比较,两个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3、三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与C组比较,拔出喉罩后即刻、1小时、2小时和4小时D1组和D2组的VAS评分明显的降低(P<0.05),D1组和D2组的VAS评分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4、三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的比较与C组比较,拔出喉罩即刻D1组和D2组的Ramsay评分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但是试验组中D1组和D2组的镇静评分并没有观察到不同(P>0.05);三组中第1、2、4小时三个不同时间点患者出现躁动情况比较,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不同(P>0.05)。5、术后发生苏醒延迟的患者数,C组1例,D1组2例,D2组7例,由此可以观察到,与C组和D1组比较,D2组患者意识恢复缓慢的人数大幅增加(P<0.05)。术后发生血压下降的患者数,C组0例,D1组1例,D2组1例;而心率减慢的患者数,C组0例,D1组1例,D2组2例,三个组之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1、外科医生置入导尿管前30分钟应用合理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可以明显缓解TURP患者麻醉苏醒后导尿管引起的相关膀胱刺激症状;2、外科医生置入导尿管前30分钟应用0.5μg/kg的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减轻TURP患者停药苏醒后的疼痛程度,镇静适度,且与1μg/kg的剂量相比较,老年患者中术后苏醒延迟的发生率更低。

张菊[4](2020)在《PACU全麻患者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分析PACU全麻患者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PACU收治的全麻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时间为2018年11月至2019年,分析40例患者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40例患者手术均正常结束,送至普通病房,延迟苏醒的影响因素有:①麻醉药物剂量过高有3例;②出现代谢降低有14例;③术后患者体温过低有5例;④术前有效睡眠时间太少导致疲劳有4例;⑤中枢系统受到损伤有3例;⑥CO2蓄积有4例;⑦因基础疾病影响的有7例。结论 术后患者延迟苏醒的原因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只有找出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减少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几率,保证患者的安全。

朱立婧[5](2019)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法对胃肠手术术后输血量与苏醒延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法对胃肠手术术后输血量及苏醒延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就诊本院的胃肠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红篮球法,将选择红球的4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选择篮球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管理,比较两组出入量、输血情况及苏醒延迟、意识障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补液量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输血小板及血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输红细胞量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后苏醒延迟、思维混乱、意识水平改变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胃肠手术应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技术,减少异体输血量,有助于降低苏醒延迟及短期意识障碍发生概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汪伟[6](2019)在《磷酸肌酸钠对老年患者全麻恢复期苏醒时间的影响及其脑保护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是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苏醒延迟不仅延长了麻醉恢复期,也给老年患者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器官功能恢复。已知手术创伤应激增加机体的能量消耗,老人能量储备低下或是全麻后药物代谢减缓和苏醒延缓的部分原因。磷酸肌酸钠可以促进能量物质ATP的合成,提高心、脑等细胞能量代谢水准。因此,为缩短老年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时间,降低苏醒延迟的发生率,本研究拟通过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来探讨术中应用能量支持药物磷酸肌酸钠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恢复期不同时段的BIS值、苏醒时间以及苏醒延迟和躁动发生率的影响,为促进老年患者全麻后苏醒提供临床试验依据。方法:择期全凭静脉麻醉下行经腹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20例,ASA分级为I~II级,年龄65~80岁。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将患者分为两组:磷酸肌酸钠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P组:在切皮时开始静脉输注100 m L生理盐水(含磷酸肌酸钠1.0 g);C组:输注100 m L生理盐水;输注时间均为30 min。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T0)、切皮时(T1)、切胆囊时(T2)、缝腹膜时(T3)、缝皮时(T4)、拔管时(T5)、拔管后1 min(T6)、5 min(T7)、10 min(T8)、15 min(T9)的BIS值,同时记录拔管后1 min、5 min、10 min、15min(T6~T9)的Steward苏醒评分以及麻醉和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并观察患者在麻醉恢复期苏醒延迟及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及T8、T9时间点相比,两组患者的BIS值在T5,T6和T7时间点明显降低(P<0.001);与C组相比,P组患者BIS值在T5,T6和T7时间点明显升高(P<0.001),其T6、T7时间点相应的Steward苏醒评分也明显升高(P<0.001);与C组相比,P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01)。C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苏醒延迟,4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躁动,P组则无苏醒延迟及躁动发生;C组患者的苏醒延迟及躁动发生率(5%;6.7%)分别高于P组(0;0)(P<0.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全麻下行经腹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术中静脉输注1.0 g磷酸肌酸钠可提高患者全麻恢复期不同时点的BIS值、缩短苏醒时间和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并降低全麻恢复期苏醒延迟及躁动的发生率。目的:脑缺血缺氧时,能量衰竭是导致脑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ATP的合成原料,磷酸肌酸钠可以直接为脑细胞提供能量,从而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当脑缺血缺氧损伤时,治疗的关键是及时挽救或减少缺血半暗带区的神经元凋亡,细胞凋亡路径主要包括: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途径和死亡受体途径。在内源性线粒体凋亡路径中,主要通过促凋亡蛋白激活caspase蛋白家族,引发瀑布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凋亡;作为重要的促凋亡蛋白之一,第2个线粒体源caspase激活剂(second mitochondia-derived activator of caspase,Smac)可通过与X连锁凋亡蛋白抑制剂(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的结合,拮抗XIAP对caspase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细胞凋亡。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构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预给磷酸肌酸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区XIAP和Smac的影响,以探讨磷酸肌酸钠的脑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三组(n=20):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磷酸肌酸钠预给药组(C组)。B组和C组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模型,C组在大鼠在局灶性脑缺血前即刻腹腔注射磷酸肌酸钠20 mg/kg(溶于2m L生理盐水),B组注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阻闭2 h后恢复再灌注24 h,于再灌注结束时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随后断头取脑,观察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区的细胞凋亡情况,并测定缺血半暗带区caspase-9,XIAP和Smac及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B组比较,C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明显减轻,缺血半暗带区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再灌注24 h XIAP的表达量增加,Smac和caspase-9的表达量以及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能有效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缺血损伤后的脑细胞凋亡、促进XIAP的表达和抑制Smac的表达及提高XIAP/Smac比值和抑制caspase-3有关。

罗方涛[7](2019)在《电针人中、内关穴对妇科腹腔镜静吸复合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促醒的临床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电针人中、内关穴对妇科腹腔镜静吸复合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促醒的临床疗效,与氟马西尼促醒及自然苏醒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电针人中、内关穴对妇科腹腔镜静吸复合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促醒效果,为全麻术后患者的促醒提供治疗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促醒组、拮抗剂促醒组及自然苏醒组,每组20例。患者全麻术后送入PACU,常规监测各项生命体征,三组分别给予针刺促醒、氟马西尼促醒或自然苏醒,每间隔5min记录一次患者的Steward苏醒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伴见症发生情况,记录患者的苏醒时间(开始自主呼吸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呼之握拳时间及拔管时间)。并对三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苏醒时间比较:与针刺促醒组、自然苏醒组比较,拮抗剂促醒组的苏醒时间各项指标均缩短,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提示拮抗剂促醒组的促醒效果要明显优于针刺促醒组、自然苏醒组。与自然苏醒组比较,针刺促醒组的苏醒时间各项指标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刺促醒组的促醒效果要优于自然苏醒组。2、Steward苏醒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与5分钟时相比,各评价时间点的Steward苏醒评分均有改善(p<0.05),提示三种苏醒方式均能让患者苏醒。针刺促醒组、自然苏醒组各时相点Steward苏醒评分均较前一个时相点的评分高(p<0.05),提示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苏醒程度一直在提高,两组患者的Steward苏醒评分均在25分钟时达到拔管水平,其中,针刺促醒组的Steward苏醒评分在35分钟时达到峰值;拮抗剂促醒组的Steward苏醒评分在10分钟时、15分钟时、20分钟时、25分钟时均较前升高(p<0.05),提示随着时间推移,患者的苏醒程度一直在提高,患者的Steward苏醒评分在15分钟时达到拔管水平,在25分钟时达到峰值,30分钟时、35分钟时维持峰值不变(p>0.05)。(1)组间比较:与针刺促醒组、自然苏醒组比较,拮抗剂促醒组的Steward苏醒评分在两组未达到峰值之前均有改善(p<0.01),提示拮抗剂促醒的促醒效果要优于针刺促醒组跟自然苏醒组;针刺促醒组与自然苏醒组比较,其Steward苏醒评分改善(p<0.05),提示针刺促醒组的促醒效果要优于自然苏醒组。结论:1.电针人中、内关穴对妇科腹腔镜静吸复合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促醒有促醒作用。2.在本试验中,电针人中、内关穴对妇科腹腔镜静吸复合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促醒效果没有拮抗剂促醒效果显着。

黄亨[8](2019)在《七氟烷与丙泊酚在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麻醉对比》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消化道肿瘤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发病人群大多集中在60岁以上。传统的开腹手术(包括腹腔镜手术)对老年患者创伤大、费用高、住院时间长,不利于患者恢复。近年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成为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首选方法。ESD是一种操作精确、对手术条件要求严格的微创手术;ESD手术切除肿瘤、创面止血后手术立即结束,没有传统手术的关腹缝合等步骤,麻醉医师往往不能提前预估停麻醉药时间,容易造成苏醒延迟;老年患者因为生理机能的衰退、对静脉麻醉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所以在手术室外的麻醉风险显着升高。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保障ESD术中平稳、术后及时、高质量苏醒对老年患者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丙泊酚具有起效快、代谢快的优点,在手术室外的麻醉中广受欢迎;七氟烷虽然具有苏醒迅速、不经肝肾代谢、对心血管抑制轻等优点,但是在手术室外麻醉应用非常少。为了找到该类手术最适宜的麻醉方式,本研究对比七氟烷和丙泊酚在老年患者结直肠肿瘤ESD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应用这两种药物安全性、麻醉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标准选取从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结直肠ESD手术的60名老年患者(年龄>60岁),使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每组各30人。七氟烷组使用七氟烷吸入诱导(潮气量法),复合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插入喉罩,维持使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丙泊酚组使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诱导,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维持。主要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最大最小平均动脉压之差、最大最小心率之差;记录两组麻醉总时长、手术时长、切除息肉时长、诱导时长、苏醒时长、PACU停留时长、息肉切除速度;记录术者患者满意度、术中不良事件发生、手术并发症、麻醉后并发症、患者住院天数。通过spss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在诱导后均有一过性的降低,但是在T2、T3、T4时刻S组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P组(P<0.01)。两组患者T5时刻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恢复至T1水平,无明显区别(P>0.05)。两组患者的ΔMAP和ΔHR有明显差异(P<0.01)。(2)两组患者手术时长、麻醉时长无明显区别(P>0.05)。S组诱导时长明显长于P组(P<0.01),P组苏醒时长和PACU停留时长要明显长于S组(P<0.01)。两组手术切除息肉的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患者穿孔、出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均无差异(P>0.05),S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小于P组(P<0.01),两组术中心率无差异(P>0.05),P组拔除喉罩后SpO2<92%多于S组(P<0.05)。(4)两组在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使用剂量无差异(P>0.05),S组使用麻黄碱阿托品次数和剂量明显少于P组(P<0.01),P组使用顺式阿曲库铵和新斯的明的剂量明显高于S组(P<0.01)。(5)两组术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患者住院天数均无差异(P>0.05)。结论:七氟烷和丙泊酚均可安全用于老年结直肠ESD手术全麻。七氟烷诱导时间长于丙泊酚,但苏醒时间和PACU存留时间短于丙泊酚组患者;总麻醉时长和手术时长无显着差异。老年患者结直肠ESD手术全麻,七氟烷诱导和维持麻醉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

陈金花[9](2018)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后苏醒期观察与护理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当中,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后苏醒期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本次研究范围限定在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采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对其苏醒期展开护理服务。选取其中10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患者手术后苏醒期出现的各类症状进行观察分析,并且针对其症状展开针对性护理。结果:在本院收治的10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当中,所有患者都发生程度不同的并发症状,及时采取护理干预,干预后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后苏醒期会发生各类并发症状,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症状的缓解,增加了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唐美燕,陈永权[10](2017)在《术后留置苏醒室全麻患者常见并发症分析与护理对策》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苏醒室全麻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年至2017年3月收治的苏醒室全麻患者456例,分析苏醒室所有全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其恢复效果。结果神经系统并发症24例,其中出现苏醒延迟11例,烦躁13例;循环系统28例,其中患有心律失常11例,高血压17例;呼吸系统12例,其中低氧血症2例,舌后坠4例,通气不足6例;消化系统11例,术后寒战5例;所有患者在苏醒室恢复时间最短为0.5h,最长2h;超过2h不能转出者均转入ICU。结论对苏醒室所有全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整体分析,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麻醉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

二、全麻术后12例苏醒延迟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麻术后12例苏醒延迟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相关概念及定义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样本量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伦理审查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分组
        2.2.2 干预方法
        2.2.3 监测指标
        2.2.4 研究工具
        2.2.5 资料的收集方法和过程
        2.2.6 麻醉方法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苏醒期S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体温比较
    3.4 两组患者苏醒期FLACC疼痛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低体温、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
    3.6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 PACU 停留时间比较
4 讨论
    4.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4.2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4.3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PACU内低体温的影响
    4.4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PACU内疼痛的影响
    4.5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苏醒期恶心呕吐的影响
    4.6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手术时间、PACU内停留时间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成人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护理现状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吸烟人群无痛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评价与镇痛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吸烟人群无痛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镇痛策略优化——阿芬太尼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门诊消化道内镜麻醉药物使用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3)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预防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
    2、主要仪器设备及药物
    3、试验分组
    4、试验方法
    5、观察指标
    6、统计分析
结果
    1、三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2、三组病人CRBD评分比较
    3、三组病人VAS评分的比较
    4、三组病人镇静评分的比较
    5、三组病人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麻醉苏醒期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PACU全麻患者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影响因素
        1.2.2 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5)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法对胃肠手术术后输血量与苏醒延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入量比较
    2.2 两组患者输血相关指标
    2.3 两组患者苏醒指标比较
3 讨论

(6)磷酸肌酸钠对老年患者全麻恢复期苏醒时间的影响及其脑保护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磷酸肌酸钠对老年患者全麻恢复期苏醒时间的影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医学伦理与临床试验注册
        1.2 一般资料
        1.3 主要药品和仪器
        1.4 麻醉方法
        1.5 术中记录指标和苏醒评分
        1.6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患者分组情况
        2.2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麻醉和手术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使用的全麻相关药物总量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中各时点的BIS值比较
        2.5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不同时点的BIS值的比较
        2.6 两组患者Steward苏醒评分、苏醒延迟及躁动情况的比较
        2.7 两组患者全麻恢复期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的比较
    3.讨论
    4.参考文献
    5.小结
    6.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 :磷酸肌酸钠预给药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半暗带区XIAP和 Smac的影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1.2 实验所用动物
        1.3 实验动物分组
        1.4 制备动物模型
        1.5 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1.6 脑组织病理学观察
        1.7 细胞凋亡的测定
        1.8 皮质缺血半暗带区界定及组织切片制备
        1.9 Western blot法检测XIAP、Smac蛋白的表达水平
        1.10 免疫组化
        1.11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三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2.2 三组大鼠梗脑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分布
        2.3 三组大鼠不同大脑区域细胞凋亡情况
        2.4 三组大鼠的XIAP和Smac蛋白表达情况比较
        2.5 三组大鼠的caspase-9 表达情况比较
        2.6 三组大鼠的caspase-3阳性细胞数比较
    3.讨论
    4.参考文献
    5.小结
    6.不足之处
全文总结
综述一 老年人全麻后苏醒延迟相关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磷酸肌酸的心、脑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电针人中、内关穴对妇科腹腔镜静吸复合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促醒的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受试者来源及选择标准
    2.受试者选择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脱落标准
        2.4 终止标准
        2.5 剔除标准
    3.临床试验设计
        3.1 随机分组
        3.2 对照
        3.3 盲法
    4.麻醉方案
        4.1 麻醉流程
        4.2 拔管指征
    5.治疗方案
        5.1 观察组(电针人中、内关组)
        5.2 对照组(氟马西尼组)
        5.3 对照组(自然苏醒组)
    6.观察指标
        6.1 生命体征
        6.2 主要观察指标(苏醒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
        6.3 次要观察指标(术后伴见症评分)
    7.统计学方法
    8.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病例完成情况
    2.有效病例的年龄、BMI、手术时长比较
    3.三组苏醒时间比较
    4.三组Steward苏醒评分比较
    5.三组术后伴见症发生情况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静吸复合全麻术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特点
        1.1 麻醉方式的选择
        1.2 静吸复合全麻术麻醉药物的选择
        1.3 静吸复合全麻术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
    2.全麻术后影响苏醒的常见原因分析
        2.1 患者自身因素
        2.2 药物因素
    3.全麻术后患者的管理
    4.电针人中、内关穴对全麻术后苏醒期促醒作用分析
        4.1 针刺人中、内关穴对全麻术后促醒的优势
        4.2 选择电针作为刺激方式的优势
    5.对比针刺促醒与拮抗剂促醒疗效差异分析
    6.研究不足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A:临床病例观察表(CRF)
附件B:综述
    参考文献

(8)七氟烷与丙泊酚在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麻醉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临床资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后苏醒期观察与护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麻醉苏醒期的症状观察与护理
    3.1 穿刺孔出血
    3.2 低温寒战
    3.3 术后躁动
    3.4 苏醒延迟
    3.5 恶心呕吐
4 讨论

(10)术后留置苏醒室全麻患者常见并发症分析与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进入苏醒室的标准
    1.4 进入苏醒室的护理措施
    1.5 离开苏醒室的标准
2 结果
    2.1 所有全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2.2 所有患者在苏醒室的恢复时间情况
3 讨论

四、全麻术后12例苏醒延迟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D]. 孙玲玲.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2]基于吸烟人群无痛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评价与镇痛策略优化[D]. 余婉秋.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预防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的效果[D]. 贾楠.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PACU全麻患者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分析[J]. 张菊. 智慧健康, 2020(19)
  • [5]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法对胃肠手术术后输血量与苏醒延迟的影响[J]. 朱立婧.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23)
  • [6]磷酸肌酸钠对老年患者全麻恢复期苏醒时间的影响及其脑保护相关机制的研究[D]. 汪伟.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7]电针人中、内关穴对妇科腹腔镜静吸复合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促醒的临床评价[D]. 罗方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七氟烷与丙泊酚在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麻醉对比[D]. 黄亨.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9]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后苏醒期观察与护理探究[J]. 陈金花.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14)
  • [10]术后留置苏醒室全麻患者常见并发症分析与护理对策[J]. 唐美燕,陈永权.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58)

标签:;  ;  ;  ;  ;  

12例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