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市“额度”将彻底取消(论文文献综述)
杜其炘[1](2019)在《新蔡农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服务创新研究》文中提出最近几年,很多商业银行都开始重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开发和完善,并积极的在各地方开展该项业务,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有效开展能够对于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有着极为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其对国家经济市场的发展也有非常大的好处。自2008年开始,个人消费贷款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很多国家利用该业务来激活本国经济市场的活力,以求尽快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处境。通常情况下,个人消费贷款的成本是比较低廉的,而且也会得到国家在政策上的各种优惠扶持,因此这类贷款是非常受商业银行欢迎的。很多商业银行都开始抢占这一目标市场的份额,因此各个银行在个人贷款领域的市场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在个人贷款的不断发展中,很多风险也逐渐表现出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且个人消费贷款和其他贷款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其贷款主体是自然人,不是法人;贷款发放后,贷款人的具体用途是很难监管的,这就使得该项贷款业务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因此银行要想实现个人消费贷款的稳健发展,就一定要对其各种风险进行一定的管理和研究,探索规避风险的解决措施。论文分析的基础是新蔡农商银行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的现状和特性,同时与新蔡县地区个人消费方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其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情况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探寻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提升本地区农商银行的竞争实力,进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使得新蔡农商银行在个人贷款方面的能够取得新的突破。文章主要分析了新蔡农商银行在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方面的主要情况,涉及的内容有新蔡农商银行的主要情况、其业务发展情况、现行的个人贷款服务方式及其目标市场的定位等等;评价新蔡农商银行在个人贷款方面的服务,既有商业银行的内部评价,也有来自银行外部的相关评价。研究新蔡农商银行在其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上出现的各种主要问题,如其战略与其发展目标不一致、个人消费贷款方面的产品没有创新、缺乏个人消费贷款服务团队的创新性建设、个人贷款服务方面没有更科学的管理方式等等;表现为团队建设不规范、营销积极性较差、没有营销意识、内部管理不科学、创新性发展的能力较弱。在分析了上面这些内容之后,我们可以探寻出适宜的解决对策。针对其服务创新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创新解决措施,该对策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第一、创新其个人消费贷款的服务;第二、创新其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的推广活动;第三、创新其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的各种管理措施;第四、创新其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的科学技术应用;第五、创新其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的队伍组建;还要对其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的保障措施进行创新,主要涉及的有其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的制度保障创新、其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的人才保障创新、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的绩效考评创新以及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科学技术保障的创新。采用上面的创新服务方式,将新蔡农商银行的服务质量进行切实的创新和提高。
郭泽静[2](2018)在《IPO公司两类盈余管理行为选择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盈余管理在实务界和理论界是一个古老又有生命力的课题。基于理性的经济人假设,管理层都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弹性调整利润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公司在IPO过程中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这种手段来提高新股发行价。盈余管理的手段包括对应计项目的操纵和对真实活动的操纵,即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国内外学者对应计盈余管理研究的比较充分,但对上市公司,特别是IPO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系统研究才刚起步,这说明科学、深入研究在不同内外部条件制约下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选择问题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围绕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背景并研究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后,选取2014-2016年IPO首次发行股票定价的公司IPO前三年的财务数据,在分析了IPO公司两类盈余管理行为选择及其对IPO定价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来研究不同内外部条件对IPO企业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内外部条件制约下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对IPO定价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为了提高股票发行价,企业既实施了应计盈余管理,也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选择优良声誉券商的IPO企业更多实施真实盈余管理以提高新股发行价;选择非优良声誉券商的IPO企业既有可能实施应计盈余管理也有可能实施真实盈余管理以提高新股发行价;代理成本高的企业更多实施应计盈余管理以提高新股发行价,代理成本低的企业更多实施真实盈余管理以提高新股发行价;当盈余管理弹性水平较高时,企业会更多的实施应计盈余管理以提高新股发行价;当盈余管理弹性水平较低时,企业会更多的实施真实盈余管理以提高新股发行价。
胡新明[3](2007)在《中国股票市场分割与一体化演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改观,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其中,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与一体化演进问题尤为突出。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市场不完善、不完整,存在分割,无论是与理论上的完全竞争市场,还是与现实中已非常成熟的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这种不完善性和分割性阻碍了信息流动,影响了金融市场资产定价的有效性,从而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国外对此问题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研究的主题集中于分割性与一体化的检验、分割导致股价差异的原因探寻等两个方面。国内对此问题研究则相对不足,主要是分割性检验这一层次的分析,检验的方法和模型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对股价差异的原因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定论;更为重要的是,没有进一步研究股市一体化进程的这一核心问题。因此,探讨中国股票市场的分割与一体化演进问题,试图找到中国股市分割与一体的演进轨迹,进而探寻这一演进轨迹的内在推动力量,这对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对当前股市诸多改革,如股权分置、QFII和QDII制度、股指期货等热点问题提供一理论化、系统化的分析框架和视角,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现实意义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中所提到的中国股票市场“分割“与“一体化”概念,是从这一金融市场资本定价角度来定义的,即考察两个或多个市场的股票价格是否遵循统一的定价模式,如果遵循统一的定价模式则称市场是一体化的,否则称市场是分割的。论文的总体思路是,首先简要回顾中国股票市场的基本发展情况,为论文的研究作必要的现实背景交待,是论文研究的现实逻辑起点。其次是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为论文的理论阐述寻找借鉴和切入点,是论文研究的理论逻辑起点。然后是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中国股市分割与一体化的演进轨迹,检验股市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市场分割与一体化的影响,为进一步促进股市一体化而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寻找理论和现实依据,是论文研究的具体展开和核心。最后是对全文进行总结。遵循这一研究思路,本文采用实证和规范分析方法,借助计量和数学分析工具,综合运用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来进行具体分析。论文的基本结论是:(1)中国股票市场呈现两种不同的演进轨迹,沪市一体化程度有减弱的趋势,而深市一体化程度则有增强的趋势;沪市总体平均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1999年1月至2007年2月期间平均值为0.47,而深市则相对较高,在此期间平均值为0.79;两市与完全一体化仍还有一定的距离。(2)B股对境内居民开放促进了沪市和深市一体化程度的提高;A股对外开放对深市一体化进程有促进作用,而对沪市作用则不显着。(3)随着B股的对内开放、A股对外开放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推进, A股与B股之间的收益溢出效应主要是由B股向A股的单向溢出,即B股市场的收益率对A股市场收益率具有先导作用。(4)沪市A、B股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主要是A股向B股的单向溢出,信息是从A股向B股单向流动的;而深市则存在着明显的A股与B股之间的相互波动溢出效应,信息在A、B股市场之间相互传导。(5)信息是从红筹股向B股、从沪市B股向H股单向流动的;深市B股与H股相互间信息流动情况不明显;总体来看,红筹股始终处于信息领先的地位,红筹股比H股对B股有更强的信息引导作用,是市场信息的“风向标”。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借鉴域变模型和信息滤波的思想,构建了适合中国股票市场实际情况的模型,对股票市场一体化程度进行了定量的刻画,而现有的研究则主要是对中国股票市场分割与一体化进行一般性分割与否的实证检验,分割与一体化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则没有探讨。二是修改了现有的向量模型,采用向量GARCH-M模型同时从股票收益和波动两个方面统一地分析A、B股间的溢出效应,而现有的文献主要是从股票收益或波动单方面来探讨。此外,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B股与H股及红筹股之间的溢出效应与信息流动,而已有文献主要探讨的是A股与H股和红筹股之间的溢出效应与信息流动。三是拓展了传统的对股市分割与一体化问题研究层面,即不仅限于市场分割性检验和价格差异原因探寻等微观层面的探讨,而是重点从宏观层面研究了中国股市一体化进程这一根本性问题。
赵保国[4](2004)在《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创新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几乎涵盖了人类在金融领域从事的所有创造性活动。从货币的发明,到银行的建立,从金融业务的拓展,到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运用,在整个金融领域的发展历程中,金融创新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行,为整个人类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金融全球化,经济金融化以及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发展,作为金融市场核心的资本市场也踏入了不断创新,走向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金融创新的发展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金融创新的实践证明,实施创新战略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没有创新推动,就没有上层次和升级性的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创新在我国虽然起步不久,但也显示了它的勃勃生命力。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也面临着深入发展,走向国际化的关键时期,发展和推动金融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是21世纪我国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本文以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围绕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主体、业务及制度创新等方面,对我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本论文的体系结构安排如下: 本文共分7章: 第1章 导论。主要阐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理论意义;国内外对金融创新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结构设计及其主要观点等。 第2章 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本章首先论述了资本市场创新的内涵及其我国资本市场实施创新的意义;接着简要阐述了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及其理论基础;最后从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机制。 第3章 资本市场功能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本章首先对资本市场功能进行了界定;其次分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缺陷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创新的路径。 第4章 资本市场主体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本章主要针对我国资本市场主
王原[5](2002)在《世纪之交金融报道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文中提出金融报道是金融体系各要素及其运行机制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尤其是对金融体系本身和各要素具有相当影响的事实的报道。 金融报道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起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渐趋成熟的阶段。现阶段的金融报道按照报道的题材划分为银行报道、保险报道、证券报道以及其他金融报道,比较符合世纪之交新兴媒体在金融报道领域的创新和实践。 金融报道的主要特点是:宏观金融报道突出读者观念,银行报道体现改革观念,证券报道增强监督观念,保险报道及其他金融报道贯穿竞争观念。 宏观金融报道集中在以央行为中心的各项货币政策和金融机制的改革方面;银行报道集中在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发展与各项资产、负债业务的变化上,以及农村金融问题。证券市场的报道,除了行情资讯以及相关的深度报道,对完善和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批评性报道也逐渐成为主体。保险、信托和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报道已经起步。 金融报道的未来趋势表现在两方面:深度报道的专业性、预测性和普及性三者融合;与极具挑战的金融类网站两相融合的报道方式。
杨帆[6](2002)在《关于我国股市的争论与发展前景》文中提出(2001年2月23日)我在2月6日《香港商报》发表的文章,在对股票市场的认识问题上对吴敬链先生进行了批评。几天之后,5位经济学家联手反驳吴敬链,对于大户操纵问题轻描谈写,社会反响非常不好。然后是《中国经济时报》等报纸支持吴敬链。中国股市表面问题是市盈率高和过度投机,但全面反映出中国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因此,吴敬链虽然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观点并不都对,但是在揭露
陈羽,东方[7](2001)在《盘点股市新名词》文中认为
赵英玉,张春梅[8](2001)在《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与制度创新》文中研究表明 投资银行作为资本提供者和资本使用者之间的桥梁以及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有效配置和有效转换的中介机构,它的健全与发展,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具有战略作用。我国投资银行业经过短短十多年发展,在数量上取得很大进步,在质量上、在整体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上,已经或正在获得阶段性进步和发展,当前大力发展投资银行的条件也基本成熟。国际投资银行购并重组的发展趋势也告诉我们,通过股份制、重组、兼并、尽快扩大资本、转换企业机制,是我国投资银行机构规模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发展投资银行的最佳途径。
韩杨[9](2001)在《新规则下的新股发行抑价:券商决策模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提供了一个新规则下新股发行抑价的简单模型。本文认为,中国证券市场上,券商是新股发行中最关键的参与者,主导着发行价格的形成,因而构造了一个损失函数来说明券商的决策机制和抑价的形成。比较静态分析的结论显示,抑价幅度随着发行盘的增大、需求不确定程度的增大、需求弹性的降低、过高(低)估价的期望成本的增大(降低)而增大。
朱江[10](2001)在《一级市场有效性与均衡分析》文中指出文章针对有关部门出台的一级市场取消额度控制和上市指标 ,新股定价由市场决定这一新的措施 ,从影响一级市场效率的几个方面分析 ,指出了执行新的措施后 ,市场运行更为有效。同时 ,作为中介机构承销商 ,必须进一步深化职能。另外 ,股权结构的复杂设置仍将一定程度上给新股的准确定价带来困难
二、上市“额度”将彻底取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市“额度”将彻底取消(论文提纲范文)
(1)新蔡农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服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服务现状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架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服务创新的概念 |
2.2 服务创新的阶段模型 |
2.3 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 |
2.3.1 维度一:新的服务概念 |
2.3.2 维度二:新的顾客界面 |
2.3.3 维度三:新的服务传递系统 |
2.3.4 维度四:新的科技系统 |
2.4 相关理论 |
2.4.1 4 Cs组合理论 |
2.4.2 激励理论 |
2.4.3 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理论 |
第3章 新蔡农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服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新蔡农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的业务状况 |
3.1.1 新蔡农商银行的概况 |
3.1.2 新蔡农商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概况 |
3.1.3 新蔡农商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服务方式 |
3.1.4 新蔡农商行的个人消费贷款服务目标客户群体 |
3.2 新蔡农商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服务评价 |
3.2.1 银行内部评价情况 |
3.2.2 银行外部评价情况(问卷调查) |
3.3 新蔡农商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服务方面问题及原因 |
3.3.1 发展迟缓、种类匮乏 |
3.3.2 产品推广渠道单一、拓展较慢 |
3.3.3 品牌认知度低、推广不足 |
3.3.4 内控管理效果较差、存在风险 |
3.3.5 审批流程复杂、效率较低 |
3.3.6 个人消费贷款方面的技术应用较为低端、缺乏实用性 |
3.3.7 基层营销人员的职业素质低、能力不足 |
第4章 新蔡农商银行在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服务创新路径 |
4.1 个人消费贷款服务理念的创新 |
4.1.1 感动客户的服务理念 |
4.1.2 优化现行客户界面 |
4.1.3 采取各种方式提升客户体验度。 |
4.2 推进个人消费贷款的产品创新 |
4.2.1 营造服务创新环境 |
4.2.2 服务产品的创新流程 |
4.2.3 服务产品的创新要点 |
4.3 个人消费贷款服务在营销推广方面的创新 |
4.3.1 服务品牌营销 |
4.3.2 服务区域营销 |
4.3.3 利用新平台营销 |
4.4 创建新型个人消费贷款服务团队 |
4.4.1 创建新型个人消费贷款服务的专业团队 |
4.4.2 利用考核激励个人消费贷款的从业人员 |
4.4.3 制定个人消费贷款从业者的尽职免责制度 |
4.5 推进个人消费贷款服务在科学技术上的创新 |
4.5.1 创建综合性数据平台 |
4.5.2 创建影像传输平台 |
4.5.3 创建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
4.6 明确个人消费贷款服务方面的创新战略 |
第5章 新蔡县农村商业银行在个人消费贷款服务上的创新保障措施 |
5.1 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
5.2 创新型制度保障 |
5.2.1 差异化监督制度 |
5.2.2 差别化风险权重制度 |
5.2.3 差别化存贷比制度 |
5.3 创建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人才机制 |
5.3.1 提高人才管理水平 |
5.3.2 实施客户经理的培训制度,提高业务能力 |
5.4 实施内部激励考核制度 |
5.4.1 定量指标评定标准 |
5.4.2 定性指标评价标准核定 |
5.5 推进物理网点转型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IPO公司两类盈余管理行为选择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盈余管理 |
2.1.2 盈余管理的方式 |
2.2 制度背景 |
2.2.1 行政化的定价阶段 |
2.2.2 行政化向市场化过渡的定价阶段 |
2.2.3 市场化定价阶段 |
2.3 IPO公司两类盈余管理行为选择及其对IPO定价的影响 |
2.4 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
2.4.1 “理性的经济人”假设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3 委托代理理论 |
2.4.4 契约理论 |
第3章 IPO公司两类盈余管理的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提出 |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3.3 研究变量及度量方法 |
3.3.1 被解释变量 |
3.3.2 主要解释变量 |
3.3.3 控制变量 |
3.4 模型建立 |
第4章 IPO公司两类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 |
4.2 多元回归分析 |
4.2.1 相关性检验 |
4.2.2 线性回归分析 |
4.3 稳健性检验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论文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股票市场分割与一体化演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股市分割与一体化的涵义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章节安排 |
1.4 论文的基本结论及创新之处 |
2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概括 |
2.1 国内与国际市场背景 |
2.2 证券交易所与股票类型 |
2.2 股票市场发展的重大举措 |
2.4 股票市场分割的基本状况 |
3 股票市场分割与一体化研究的述评 |
3.1 国外股市分割与一体化研究的评述 |
3.2 对中国股票市场研究的评述 |
4 中国股票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度量 |
4.1 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
4.2 模型估计结果与结论分析 |
4.3 沪市与深市一体化程度的比较 |
5 中国股票市场间的信息流动与一体化演进 |
5.1 A 股与B 股市场间的信息流动 |
5.2 B 股与H 股及红筹股市场间的信息流动 |
5.3 小结 |
6 基本结论与启示 |
6.1 基本结论 |
6.2 启示与建议 |
6.3 论文研究中的不足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域变模型的估计程序 |
附录2 向量GARCH-M 模型的估计程序 |
附录3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4)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 选题背景及理论依据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结构安排、思路 |
4 主要观点、创新之处 |
第2章 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
1 资本市场创新意义 |
2 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3 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机制 |
第3章 资本市场功能创新与可持续性发展 |
1 资本市场的功能界定 |
2 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缺陷及内在原因 |
3 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创新的路径与可持续发展 |
第4章 资本市场主体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
1 资本市场主体定位 |
2 中国资本市场主体行为评价 |
3 中国资本市场主体构造与可持续发展 |
第5章 资本市场业务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
1 中外资本市场业务比较 |
2 中国资本市场业务发展状况评析 |
3 中国资本市场业务创新战略 |
第6章 资本市场结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
1 资本市场结构国际模式 |
2 中国资本市场结构分析 |
3 中国资本市场结构优化及可持续发展 |
第7章 资本市场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
1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变迁 |
2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缺陷 |
3 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的思路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世纪之交金融报道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金融报道的界定 |
第一节 金融报道的内容界定 |
第二节 金融报道的阶段划分 |
第三节 金融报道的分类 |
第二章 金融报道的主要特点 |
第一节 宏观金融报道突出读者观念 |
第二节 银行报道体现改革观念 |
第三节 证券报道增强监督观念 |
第四节 保险报道及国内其他金融报道贯穿竞争观念 |
第三章 金融报道的未来趋势 |
第一节 深度报道的趋势:专业性、预测性和普及性三者融合 |
第二节 报道方式的趋势:与极具挑战的金融类网站两相融合 |
后记 |
附录一 主要参考书目 |
附录二 《中华工商时报》2001/6/26—2001/8/31重点报道统计目录 |
(8)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与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 |
第一,一级市场业务创新:主要指证券承销业务的创新。 |
第二,二级市场业务创新:主要指证券经纪业务的创新。 |
第三,企业并购及融资顾问业务创新。 |
第四,资产管理业务创新。 |
第五,投资基金业务的创新。 |
第六,衍生金融业务的创新。 |
二、我国投资银行业产权制度建设创新。 |
第一,设计不同类型的投资银行机构可以有不同产权制度、股东成分和组织形式,并可以按照投资银行机构所从事的不同业务,而对股东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和安排。 |
第二,允许外资参股我国投资银行。 |
第三,允许证券公司上市。 |
第四,投资者范围的拓展与机构投资者培育方面的创新。 |
第五,与国内其它金融机构联手推出新的业务,即银行、证券、保险三业可进行业务创新和相互代理。 |
四、上市“额度”将彻底取消(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蔡农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服务创新研究[D]. 杜其炘.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2]IPO公司两类盈余管理行为选择的实证研究[D]. 郭泽静. 沈阳工业大学, 2018(08)
- [3]中国股票市场分割与一体化演进问题研究[D]. 胡新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4]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D]. 赵保国. 东北财经大学, 2004(02)
- [5]世纪之交金融报道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D]. 王原. 南京师范大学, 2002(01)
- [6]关于我国股市的争论与发展前景[A]. 杨帆.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演讲讨论稿), 2002
- [7]盘点股市新名词[J]. 陈羽,东方. 文明与宣传, 2001(10)
- [8]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与制度创新[J]. 赵英玉,张春梅. 理论学习, 2001(09)
- [9]新规则下的新股发行抑价:券商决策模型[J]. 韩杨. 南开经济研究, 2001(04)
- [10]一级市场有效性与均衡分析[J]. 朱江. 经济师, 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