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电视台应用的非线性新闻编播网络系统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姚亮[1](2021)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徐州电视台新闻节目采编播系统设计》文中指出
陈嘉慧[2](2019)在《融媒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信息搜集与处理研究》文中认为技术的变革推动互联网不断发展,互联网场域的构建使原来相对独立的场域互相渗透融合,使各个场域内部特征随之发生改变,媒体环境急剧变化,广播媒体深受影响,其中便包括广播新闻节目的生产流程被重塑。建基于笔者的思考和观察,笔者提出论文的核心研究问题:融媒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信息搜集和处理的流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点?最后,笔者尝试构建一套适用于融媒环境的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信息行为模型。笔者就此核心问题对四位业界主持人进行访谈。论文整体以笔者日常新闻工作所得经验为主,以访谈嘉宾的经验作为补充,运用质化研究方法(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法),并结合文本分析法剖析主持人信息搜集与处理各环节,以新闻学和传播学作为理论基础,跨学科参考信息学中的信息行为模型,分析总结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信息搜集和处理的流变趋势。笔者根据信息行为模型将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信息搜集与处理分为信息搜集、信息核查、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反馈五步。经过研究后发现,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信息核查和信息反馈在融媒时代更突出。融媒环境下,信息量大增、虚假信息泛滥等增加了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信息核查的难度,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致使受众对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信息反馈作用增强。最后,笔者构建了一套基于融媒环境下的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信息搜集与处理行为模型,并且根据模型归纳从传统媒体时代到融媒时代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信息搜集与处理的嬗变:一,信源网络化与主持人信息搜集渠道改变;二,广播新闻信息形式碎片化成为主流;三,趋向公共视野,信息内容平民化、草根化;四,信息反向传输,信息反馈作用加强;五,主持人从信息生产为主转为信息聚合为主;六,“反转新闻”频现,信息核实成为关键;七,信息搜集与处理行为从单向线性模式转为循环模式。根据以上“过去到现在”的变化特点,笔者从理念、制度、技术三个维度对“现在到未来”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流变趋势作出预测:一,理念方面,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主持人服务意识增强;二,制度方面,广电媒体的经营制度、管理制度、内容审查制度的平衡;三,技术方面,人工智能与主持人协同进行信息搜集与处理。
詹益锦(Chan Yi-Chin)[3](2016)在《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台湾电视新闻同质化现象研究》文中提出蕞尔小岛的台湾约有2300万的人口,却有多达七家24小时全天候播出的电视新闻台,堪称是全世界电视新闻台密度最高的国家。此一盛况源于1991年台湾开放有线电视的设立许可,遂打破了长期以来党政军垄断电视媒体及言论一言堂的局面,渠料数量多样的电视新闻台却因为恶性竞争等诸多原因反而造成电视新闻内容的同质化,内容多元化的期待落空,甚至引发社会大众对电视新闻媒体的高度不满,批评媒体是社会的乱源。日益严重的电视新闻同质化趋向,使得台湾受众接收的是“非多元化”的信息,此一同质化是一种偏向性的失实,排挤公共信息的能见度,将不利于民主社会对多元声音的基本需求,这种偏向是信息生态的失衡,势将导致台湾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的失衡,进一步地引发社会生态系统的失衡和危机。本论文主要借助媒介生态学相关理论,结合电视新闻产制生态现象,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对市场经济下的台湾电视新闻同质化进行考察和分析,解读电视新闻同质化对信息生态、媒介生态及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一章针对媒介原生态,也就是从“组织层次”探究新闻同质化的关系,包括媒体生态位、媒介常规、市场导向等产业结构面向,如何影响电视新闻同质化。本研究的六家新闻台都是市场导向的商业电视台,在生态位的选定上,就已经确立了商业利益至上的趋向,此一趋向导引着新闻台竞相产制感官主义式的新闻为主流,排挤公共议题信息的露出机会,导致公共舆论的社会效益被牺牲,且逐渐形成媒介的新常规,久而久之,媒体组织从高层到底层的新闻工作者,皆耽溺在常规中而停滞,不但欠缺创新突破的企图心,更无暇坚守应有的社会责任第二章针对媒介内生态,从“职业层次”与新闻同质化的研究,包括一窝蜂的产制行为、记者间的互动与媒体博奕、记者间的会稿机制等产制环境面向,如何影响电视新闻同质化。一窝蜂的产制行为是新闻工作者的惰性使然,而一窝蜂产制行为存在于采访、编辑到播报的流程中,同时,不同媒体的记者和记者间的人际互动需求、会稿机制,都导致了烂独家充斥、无关紧要独家新闻等无用信息,使得台湾电视新闻毫无差异性的同质化,另外,新闻工作者对于消息来源的过度依赖,进而受制于消息来源,媒体监视环境的能力式微。第三章针对媒介外生态,从“制度层次”与新闻同质化的研究,包括收视率导向、新传播科技、异业媒体或第三方影音(tpv)等竞争市场与广告面向,如何影响电视新闻同质化。收视率做为电视新闻台的产制指标,引领着新闻台的市场导向与记者的产制行为,日新月异的新传播科技不断地影响产制行为、产制流程与常规,异业媒体的竞争白热化,更影响电视新闻内容取向,导致电视新闻追逐经济效益的极大化,而大量产制污染的、伪劣的、表相的信息,使得真相性、知识性、重要性、思想性等信息匮乏,这是电视新闻台对社会责任的弃守。第四章基于前三章的分析,台湾电视媒介新闻同质化的偏向,严重冲击台湾电视新闻的生态环境,且从原生态、内生态、外生态都产生了质变,使得台湾电视新闻台的信息失衡。从原生态就出现根源上的病征,使得在内生态上也一并出现产制面的问题,加上外生态的竞争环境、广告等因素对原生态与内生态的影响,使得台湾电视新闻产业出现全面性的生态失衡。第五章从电视新闻台的信息失衡,以媒介生态平衡观进一步探究媒介生态的危机,媒介做为社会公器和人民喉舌的角色,台湾电视新闻台不论在原生态、内生态或外生态上出现任何生态失控或失衡,势必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对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关系造成破坏。本研究发现,台湾电视新闻生态有三大危机:(一)第四权力(thefourthestate)的退缩;(二)公共领域(publicsphere)的衰微;(三)电视新闻的弱智化。对于台湾电视新闻台所遭遇的生态危机,本研究也基于媒介生态平衡观,提出寻回生态平衡的出路与转机:(一)坚持平等—落实媒体“问责系统”机制的建构;(二)鼓励创新—跳脱收视率箝制,挖掘新的生态位;(三)倡导绿色—深化媒体识读教育与公民监督媒体机制;(四)提倡多元—实行生态位分离策略规避恶性竞争。过去针对电视新闻同质化的相关研究都是从单一层面切入,无法看到较为巨观的电视新闻同质化全貌,以及电视新闻同质化所导致的生态危机,本研究是第一个从台湾电视新闻同质化出发,探究电视新闻同质化所引发的信息生态失衡,以及信息生态失衡如何导致电视媒介生态的危机,是理论与实践交互验证的初探性研究,本研究从产制内容与市场竞争等结构面向进行媒介多元研究,有助于媒体多元理论的建构,同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电视新闻产业界改善电视新闻同质化的偏向,以及所引发的电视媒介生态危机,对于健全台湾电视媒介的生态环境略尽棉薄之力。
钟央[4](2015)在《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模式及其绩效评价》文中提出新媒体的裂变式发展,给以电视新闻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人人都是公民记者,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和网络随即发布和获取第一手新闻资讯。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重构,使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传播效率大打折扣,乃至被“边缘化”。为求生存谋发展,自2007年开始,国内掀起了电视台与广播台“两台合并”浪潮,并开始了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尝试。然而,两台合并“形融而神未融”,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也不尽如意。电视新闻真正的全媒体融合迫在眉睫。必须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融合模式和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使真正融合后的电视新闻媒体以其权威性和专业性,更具迅捷的反应能力、高效的采编播效率、丰富的受众定制服务,长久的持续发展能力。为此,作者选择了本论文命题,旨在从学术视角对媒体融合这一社会前沿问题做一点引导性探索,从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层面为后续深化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为业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全文共分九章,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释研究背景,进行文献综述,提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论文的基础性工作,共三章。首先,对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和阐释。包括媒体传播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产业共生理论、合作及演化博弈理论等,勾勒出这些理论与本文研究课题之间的联系,作为论文研究的理论支撑。然后,对国内外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融合经验进行比较分析。这一工作得出相关启示:适度规模经营,快速与新媒体融合,在媒体融合中大胆创新。这些为后文研究提供参考。接下来,对我国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和动力机制进行剖析。包括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及困境、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及市场环境等。结合分析结论基于系统学理论,构建了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提出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及模式构建基础。第三部分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共四章。首先,提出了电视与广播、报刊资源整合发展模式:所有权融合。这是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第一步。旨在探讨广电报如何进行实质性的全媒体融合。然后,提出了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的全媒体融合模式:合作联盟。是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第二步。当然,这两步并不是严格锁定的。在进行第一步融合的同时,各传统主流媒体已在尝试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为第二步的融合奠定基础。对这两步的融合,分别运用演化及合作博弈理论构建博弈模型,通过博弈分析表明,媒体融合最终能够实现“多赢”。第三,构建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媒体融合后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无可借鉴的经验,论文主要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通过文献研读及实地调研,综合运用频度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权重法和乘积法等,构建了该指标体系。再以SMG为例,对所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用验证。第四,联系实际并结合论文研究成果,从四个方面对我国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第四部分为论文的总结及展望。主要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方法层面,对论文的研究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进行展望,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论文创新点如下:(1)探讨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模式。包括:电视与广播、报刊的所有权融合模式,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的合作联盟融合模式。它给出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真正一体化的管理和运作框架,以及未来与新兴媒体非产权融合的总体构架和运作框架。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为业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2)建立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演化博弈及合作博弈模型,进行了深入的演化博弈和合作博弈分析。包括电视与广播、报刊融合的演化博弈模型以及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媒体融合的合作博弈模型。通过重复博弈分析探讨了如何通过机制设计推动参与融合的媒介组织实现深度合作。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论基础。(3)构建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研究表明,电视新闻之所以能够进行全媒体融合,有其必然的动力机制。基于系统学思路建立的动力机制模型,包括引力、推力和支持力三大子系统。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根本动力。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4)构建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媒体融合之后的绩效评价尚无经验可鉴,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种尝试。为业界和研究者对其进一步探讨具有一定的引导性。
徐小梅[5](2014)在《非线性编辑技术在新闻制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视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电视媒体模拟技术时代,新闻节目制作也开始使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电视台节目的自主化设计与节目的自动播出,以及标准MPEG格式的确立和新闻节目制作中引入非线性概念,改变了传统电视的剪辑概念。本文探讨了现代电视非线性新闻制播方法以及利用非线性编播制作新闻制播系统,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
常晓光[6](2010)在《电视台SOBEY非线性制播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文中认为本文通过介绍广播电视领域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分析计算机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网络技术、视频压缩技术等广电相关技术巨大进步对电视新闻的制作流程所产生巨大的变革,在借鉴原有的大洋公司X系列数字音视频网络的基础上,提出数字化时代电视台全台网系统解决方案,并结合青岛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实际情况,完成了青岛电视台新闻中心SOBEY非线性编播制作网设计和实现。系统的设计、设备选型、构建与施工,严格执行了我国电视广播规范和有关标准,符合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潮流,完全适应视音频编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技术发展的要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大容量、高速度、高带宽的技术特点。同时简要分析了构成青岛电视台SOBEY非线性制播网基础的数字电视编码技术、光纤通道技术、存储区域网络(SAN)技术、RAID技术、新一代CPU+GPU+I/O非编技术与虚拟存储技术等相关技术发展最新成就。2、从SOBEY网络存储核心存储S2A9550开始,引出网络存储容量、所需带宽的计算,进而分析网络系统架构与拓扑结构。最后重点分析了该网络突破以往的实现高清编辑、对松下公司P2存储卡式摄、编系统的支持、网络化实时播出的技术实现、媒体资产管理的创新点。详细阐述了青岛电视台SOBEY非线性制播网的设计与构建全过程。3、由于电视新闻制作安全相当重要,本文详细研究了如何从网络结构、数据安全、维护与操作、预防攻击、预防病毒、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应急安全策略这七个方面保障SOBEY非线性制播网的网络安全可靠的运行。
任相军[7](2005)在《基于MPEG格式的数字视频网络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视频技术、光纤通道网络技术和存储区域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强势新闻媒体的广播电视,在新闻节目前期采访、后期制作、素材交流以及电视播出等环节,都在发生着和以前截然不同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数字化技术在电视媒体的广泛应用。 传统的电视媒体是建立在模拟技术设备上的,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从设备和理论上讲,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两种互不相关的技术。限于当时的环境,计算机技术更多的是在电视媒体的人、财、物管理系统方面发挥着作用。在电视媒体模拟技术时代,计算机比较广泛的应用就是作为电视设备的外围控制,最成功的实例是青岛电视台自主设计和实现的节目自动播出系统的应用。 由于MPEG格式标准的最终确立、计算机软硬件水平的提高、FC(FibreChannel,光纤通道)技术和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今天已经当之无愧的唱起了电视媒体设备的主角。现在,新闻节目的编辑制作,都在特殊配置的计算机上来完成,取代了传统的电视剪辑专业设备。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剪辑观念的根本变化,即非线性概念的介入。 本文通过介绍当今电视媒体领域相关的技术、设备,分析传统电视新闻的制作流程,提出数字化时代电视台非线性新闻制播系统方案,并结合青岛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实际情况,完成了青岛电视台新闻中心非线性编播制作网的设计和实现。并且,对网络系统地故障进行了分析,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欧阳睿章[8](2004)在《基于媒体资产管理平台 推进全台网络化和全程非线性建设》文中研究指明 一 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建设的新问题 数字化、网络化是我们利用IT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主要手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各级电视台就逐步开始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的建设,总体上分为3个阶段:设备数字化阶段、局部数字化网络建设阶段和近期出现的全台数字化网络建设阶段。随着非线性制作网络、硬盘播出系统在电视台的应用,基于磁带和视音频信号的传统线性工作流程的垄断局面已被打破,采用网络、盘基或电子介质、数据文件的非线性工作流程已开始在电视节目生产的局部业务环节逐步建立并受到节目生产人员的认可和欢迎。
刘世维,陈福民[9](2003)在《基于电视台应用的非线性新闻编播网络系统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针对电视台新闻节目制作特点而开发的非线性新闻编播网络的总体设计思路 ,并介绍分析了网络存储、上载模块等关键技术。
宋宜纯[10](2002)在《中央电视台新闻共享系统及其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 系统建设背景1.中央电视台的需求 中央电视台现有12套节目,每天累计播出时间达到240小时以上。其中新闻类节目在节目总体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早新闻、整点新闻、新闻联播、晚间新闻、中国新闻等,新
二、基于电视台应用的非线性新闻编播网络系统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电视台应用的非线性新闻编播网络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2)融媒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信息搜集与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融媒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信息搜集 |
第一节 信息搜集的概念 |
第二节 信息搜集的渠道和信源主体 |
第三节 信息初筛的四个层次 |
第四节 信息搜集的基本环节 |
第五节 信息搜集:信源网络化与内容选择趋向公共视野 |
第二章 融媒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信息核查 |
第一节 信息核查的概念和必要性 |
第二节 信息核查的方法 |
第三节 信息核查:融媒环境下信息核查被强调 |
第三章 融媒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信息加工 |
第一节 信息加工的原则 |
第二节 信息加工的基本环节 |
第三节 信息加工:信息形式碎片化特征明显 |
第四章 融媒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信息传播 |
第一节 信息传播的渠道 |
第二节 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搜集和处理的基本环节 |
第三节 信息传播:根植于广播,多渠道协同进行信息传播 |
第五章 融媒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信息反馈 |
第一节 反馈信息的类型 |
第二节 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处理信息反馈基本环节 |
第三节 信息反馈:信息反向传输,信息反馈作用加强 |
第六章 融媒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行为模型及流变趋势 |
第一节 融媒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行为模型 |
第二节 融媒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信息搜集与处理流变趋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台湾电视新闻同质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一章 媒介原生态中的同质化探究 |
第一节 媒体生态位(Niche)相似的影响 |
第二节 媒介常规的束缚与影响 |
第三节 市场导向(Market-Driven )下商品化的影响 |
第二章 媒介内生态中的同质化探究 |
第一节 一窝蜂(Pack Journalism)的新闻产制行为 |
第二节 人际互动关系与媒体博弈行为 |
第三节 记者间之会稿机制与行为 |
第三章 媒介外生态中的同质化探究 |
第一节 收视率导向的制约与影响 |
第二节 新传播科技的运用与影响 |
第三节 异业媒体与第三方影音之影响 |
第四章 台湾电视新闻同质化引发信息失衡 |
第一节 原生态的信息失衡 |
第二节 内生态的信息失衡 |
第三节 外生态的信息失衡 |
第五章 台湾电视新闻的媒介生态危机与转机 |
第一节 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的失衡 |
第二节 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的危机 |
第三节 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的转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后记 |
(4)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模式及其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综述小结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和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基础理论 |
2.1 媒体传播理论 |
2.1.1 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 |
2.1.2 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 |
2.1.3 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 |
2.1.4 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
2.2 产业融合理论 |
2.2.1 产业融合的内涵、类型及动力 |
2.2.2 传媒产业融合的三种形式 |
2.3 产业共生理论 |
2.3.1 产业共生理论内涵 |
2.3.2 产业共生的特征 |
2.4 博弈理论 |
2.4.1 合作博弈理论 |
2.4.2 演化博弈理论 |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比较及启示 |
3.1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经验 |
3.1.1 英国BBC的媒体融合经验 |
3.1.2 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媒体融合经验 |
3.1.3 美国CNN的媒体融合的经验 |
3.1.4 法国France 24电视台的媒体融合经验 |
3.1.5 日本NHK电视台的媒体融合经验 |
3.1.6 上海文广集团的媒体融合经验 |
3.2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比较 |
3.2.1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的相同点 |
3.2.2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的不同点 |
3.3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的启示 |
3.3.1 通过媒体融合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
3.3.2 传统主流媒体快速与新媒体融合 |
3.3.3 在媒体融合中大胆创新 |
本章小结 4 我国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环境及动力机制 |
4.1 我国电视新闻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困境 |
4.1.1 全媒体环境下我国广电新闻媒体的融合进程 |
4.1.2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
4.2 我国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分析 |
4.2.1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 |
4.2.2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内部环境 |
4.2.3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市场环境 |
4.2.4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环境的优化方向 |
4.3 我国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
4.3.1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利益相关主体 |
4.3.2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系统分析 |
4.3.3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
4.4 媒体融合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及模式构建的基础 |
4.4.1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 |
4.4.2 基于动态演化过程的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构建的基础 |
本章小结 5 电视媒体与广播及报刊媒体的所有权融合模式 |
5.1 广电报媒体融合模式构建的原则、依据及思路 |
5.1.1 构建原则 |
5.1.2 构建依据 |
5.1.3 构建目标 |
5.1.4 构建思路 |
5.2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模式构建 |
5.2.1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模式总框架 |
5.2.2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模式的运作构架 |
5.3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的演化博弈模型及分析 |
5.3.1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过程中的共生演化 |
5.3.2 广电报媒体融合的决策 |
5.3.3 广电报媒体融合过程中的资源共享 |
5.4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后的自媒体引导能力建设 |
5.4.1 提升互联网思维的新闻资讯自媒体传递能力 |
5.4.2 提升新闻媒体的自媒体舆论引导能力 |
5.4.3 做好新闻媒体自媒体平台的舆情监测 |
5.4.4 利用新闻媒体的自媒体平台为经济建设服务 |
本章小结 6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的合作联盟融合模式 |
6.1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模式构建原则、依据及思路 |
6.1.1 构建原则 |
6.1.2 构建依据 |
6.1.3 构建目标 |
6.1.4 构建思路 |
6.2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媒体合作联盟融合模式的构建 |
6.2.1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合作联盟融合模式总框架 |
6.2.2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模式的运作框架 |
6.3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合作博弈模型及分析 |
6.3.1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合作博弈过程分析 |
6.3.2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合作博弈模型构建及分析 |
6.4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
6.4.1 无激励约束机制 |
6.4.2 引入激励约束机制 |
6.4.3 博弈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7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绩效评价 |
7.1 基于BSC的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绩效分析 |
7.1.1 BSC的核心思想 |
7.1.2 BSC在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绩效评价中的适用性 |
7.1.3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后共生演化运作绩效的四个层面 |
7.2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依据、目标 |
7.2.2 基于BSC四层面的绩效指标的筛选 |
7.2.3 基于BSC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绩效指标体系确定 |
7.2.4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绩效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7.3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绩效评价案例及分析 |
7.3.1 目标案例的绩效评价 |
7.3.2 目标案例绩效分析 |
本章小结 8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8.1 建设和完善媒体规制 |
8.2 变革和创新体制与机制 |
8.3 处理好媒体经营与新闻生产的关系 |
8.4 强化新闻媒体自律和职业伦理 9 总结及展望 |
9.1 研究总结 |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一(第一轮) 附录二(第二轮) 附录三(第三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
(5)非线性编辑技术在新闻制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视频网络 |
1.1 传统视频网络存在的问题 |
1.2 数字视频网络设计基本要求 |
2 数字视频网络系统中的新闻非线性编播制作网设计 |
2.1 总体方案 |
2.2 新闻制播流程图设计 |
2.3 非线性编辑系统节目素材收集 |
(1) 视频部分 |
(2) 音频部分 |
2.4 非线性编辑系统节目素材制作 |
2.5 非线性编辑系统节目素材输出 |
3 结束语 |
(6)电视台SOBEY非线性制播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广电数字电视技术特点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非线性制作编辑网中的关键技术 |
2.1 关键技术------MPEG-2数字视音频压缩技术 |
2.2 光纤通道(FC) |
2.3 存储区域网络(SAN)技术 |
2.4 RAID技术 |
2.5 新一代的非线性编辑系统CPU+GPU+I/O技术 |
2.6 第四代存储技术----虚拟存储 |
第三章 基于MPEGII格式SOBEY非线性编播网设计与实现 |
3.1 数字视频网络基本要求 |
3.1.1 青岛电视台新闻网络化工作流程简图 |
3.1.2 电视台SOBEY数字视频网络存储设计基本计算 |
3.1.2.1 SOBEY数字视频网络存储核心S~2A9550 |
3.1.2.2 存储核心S~2A9550典型优势 |
3.1.2.3 SOBEY网的存储容量计算 |
3.1.2.4 存储带宽计算 |
3.1.2.5 存储管理 |
3.1.2.6 媒体资产管理的近线存储问题 |
3.2 SOBEY非编网网络架构 |
3.3 电视台SOBEY非编网系统拓扑结构与说明 |
3.3.1 FC网络部署与管理 |
3.3.2 以太网的部署与管理 |
3.4 创新点功能的实现与说明 |
3.4.1 对松下P2存储卡摄、编系统提供了支持与高清晰度电视非编系统实现 |
3.4.1.1 对P2设备的全面流程化支持 |
3.4.1.2 双码率编辑流程说明 |
3.4.1.3 高清晰度电视非编系统实现 |
3.4.2 实现新闻节目硬盘网络化实时播出 |
3.4.2.1 系统拓扑图与说明 |
3.4.2.2 演播室实时播出流程图 |
3.4.2.3 实时播出功能 |
3.4.2.4 演播实时播出的安全措施 |
3.4.3 新闻媒体资产管理的实现 |
第四章 SOBEY新闻非线性编播网的安全性设计 |
4.1 网络安全 |
4.2 新闻制播网中的安全策略 |
4.2.1 网络结构的安全策略 |
4.2.1.1 所有服务器互为备份确保服务器的可靠性 |
4.2.1.2 光纤交换机互备 |
4.2.2 数据的安全策略 |
4.2.3 访问控制策略 |
4.2.4 应用软件安全设计 |
4.2.5 网络维护与操作的安全策略 |
4.2.6 预防攻击的安全策略 |
4.2.7 预防病毒的安全策略 |
4.2.8 网络管理规章制度的安全策略 |
4.2.9 应急安全策略 |
4.3 电视台新闻非编制播网安全预案 |
4.3.1 存储预案 |
4.3.2 编辑预案 |
4.3.3 播出预案 |
第五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MPEG格式的数字视频网络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的结构介绍 |
1.2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
1.2.1 课题来源 |
1.2.2 选题依据 |
1.2.3 背景情况 |
1.3 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理论意义 |
1.3.3 实际应用价值 |
第二章 数字视频图像压缩技术研究 |
2.1 数据压缩技术的起源和图像压缩的基本思想 |
2.1.1 数据压缩技术的起源 |
2.1.2 图像压缩的基本思想 |
2.2 MPEG压缩格式的原理 |
2.2.1 MPEG-2压缩格式的原理 |
2.2.2 MPEG-2压缩格式的关键技术 |
2.3 MPEG压缩格式标准 |
2.3.1 MPEG-1标准 |
2.3.2 MPEG-2标准 |
2.3.3 MPEG-4标准 |
2.3.4 MPEG-7标准 |
2.3.5 MPEG压缩技术的应用领域 |
第三章 数字视频网络的技术要求和设计方案 |
3.1 问题的引入与分析 |
3.2 关键技术介绍 |
3.2.1 光纤通道(FC) |
3.2.2 存储区域网络(SAN)技术 |
3.2.3 RAID技术 |
3.3 数字视频网络旅设计 |
3.3.1 数字视频网络设计基本要求 |
3.3.2 总体方案的理论设计框图 |
3.4 小结 |
第四章 青岛电视台非线性新闻编播制作网的设计和实现 |
4.1 系统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
4.2 青岛电视台新闻生产过程现状分析 |
4.3 青岛电视台新闻生产流程图的设计 |
4.4 非线性新闻编播制作网的整体实现系统图 |
4.5 系统关键专业视频设备的介绍 |
4.5.1 新闻视频素材存储矩阵S2A 6000 |
4.5.2 有卡工作站视频解/压缩卡 |
4.6 系统关键设备的网路设置 |
4.6.1 存储矩阵S2A 6000设置 |
4.6.2 文稿服务器设置 |
4.6.3 MDC设置 |
4.7 小结 |
第五章 青岛电视台非线性新闻编播制作网系统故障分析 |
5.1 系统故障表现及定位 |
5.1.1 故障表现 |
5.1.2 故障定位 |
5.2 系统设备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案 |
5.2.1 工作站故障 |
5.2.2 网络故障 |
5.2.3 数据库服务器故障 |
5.2.4 MDC服务器故障 |
5.3 系统数据库故障的解决方案 |
5.3.1 数据恢复 |
5.3.2 数据库被标为suspect的恢复 |
5.3.3 数据库日志管理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电视台应用的非线性新闻编播网络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系统结构 |
3 解决方法 |
3.1 网络存储结构 |
3.2 上载底层模块的实现 |
3.3 EDL表的实现 |
3.4 无卡模拟回放模块 |
4 结束语 |
四、基于电视台应用的非线性新闻编播网络系统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徐州电视台新闻节目采编播系统设计[D]. 姚亮.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融媒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信息搜集与处理研究[D]. 陈嘉慧. 广州大学, 2019(01)
- [3]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台湾电视新闻同质化现象研究[D]. 詹益锦(Chan Yi-Chin). 苏州大学, 2016(11)
- [4]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模式及其绩效评价[D]. 钟央. 武汉大学, 2015(01)
- [5]非线性编辑技术在新闻制播中的应用研究[J]. 徐小梅. 新闻传播, 2014(01)
- [6]电视台SOBEY非线性制播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D]. 常晓光.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
- [7]基于MPEG格式的数字视频网络的设计和实现[D]. 任相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05(03)
- [8]基于媒体资产管理平台 推进全台网络化和全程非线性建设[J]. 欧阳睿章. 现代电视技术, 2004(07)
- [9]基于电视台应用的非线性新闻编播网络系统的实现[J]. 刘世维,陈福民. 计算机应用, 2003(S2)
- [10]中央电视台新闻共享系统及其关键技术[J]. 宋宜纯. 现代电视技术, 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