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势前进 搞好开局(论文文献综述)
暴占杰[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安媛[2](2020)在《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2013年3月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提出“命运共同体”概念,到2017年伊始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讲话时提出系统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习近平在各大场合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国际社会共同繁荣,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不断发展。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面对重大历史机遇,面对疫情等突发性挑战,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怎样建设世界成为了国际社会亟待破解的难题。顺应国际形势,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成为中国为解决世界问题贡献的中国方案,奏响了时代最强音。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有其深刻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同时,其理论渊源包括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理论、中华传统文化渊源以及历代党的领导人的大国外交理论三大部分,充分表明了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主要有:遵循相互依存,同舟共济的国际权力观;积极参加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共同利益观;变革发展模式,促进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包容发展、权责共担的全球治理观。同时,习近平阐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主张,主要有: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打造互联互通、共治共享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打造安全稳定、秩序良好的海洋命运共同体以及打造信息共享、团结合作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超越了个体利益至上的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的理论结论,进一步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彰显使命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丰富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路径:树立新型大国观,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高战略自信;提升文化影响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开放新格局以及融合“中国梦”,增添新动力。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创新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伟大发展。该理论体系必将开创中国外交实践的新局面,同时推动建设一个繁荣发展的新世界。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3](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提出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刘姝岩[4](2019)在《《人民日报》(1978-2018)全国“两会”社论的话语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全国人民了解党和国家重大决议方针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了解新的一年政府工作目标和重点、了解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信息的重要机会。《人民日报》作为党的喉舌,总是能第一时间向受众传达大会的精神和指示,其社论更是代表了编辑部的最高水平。本文以1978-2018年《人民日报》的“两会”社论为研究对象,探讨这40年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两会”制度的完善,其社论的话语呈现出哪些特征并做出了怎样的改变。本文主要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从文本和语境两个角度综合运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两会”社论的话语建构展开研究。文章首先从报道数量、刊载版面、篇幅特色、新闻图式和主题结构五个方面着手,对“两会”话语的宏观层面进行阐释与分析。随后依次对标题、叙述视角、措辞风格和修辞类型进行研究,归纳了《人民日报》“两会”社论在微观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呈现出的具体特征。接下来是本文的重点研究部分,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将“两会”话语文本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两会”社论表现出的特征和变化并从语境的视角剖析影响话语现实建构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日报》“两会”社论大体呈现“稳中有变”的话语建构特征。围绕主旋律稳定报道是《人民日报》针对“两会”议题长期坚持的报道策略;通过“两会”这一窗口,《人民日报》社论凸显了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具体的变化表现为:“两会”社论的整体篇幅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向;客观性和准确性日渐提升;理性思辨程度有所提高;亲和力、可读性逐步增强。这些“两会”话语的变迁,主要受到经济、政治和新闻认知等三方面语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发展和媒体重视受众需求等因素都促成了“两会”话语的革新和进步。
顾月[5](2019)在《《人民日报》新年献词(1979-2018)研究 ——一种新闻阐释共同体的角度》文中指出《人民日报》作为全国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传统纸媒,其发展历程代表了传统媒体的兴衰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体的不断改革,《人民日报》由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国内外各领域信息的党和政府喉舌,逐渐转变为关注社会民生、提高新闻专业性、重视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报刊,其新闻阐释共同体也在逐步形成。本文以《人民日报》新年献词(1979年至2018年)为研究对象,以新闻阐释共同体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新年献词中对于公共事件和焦点时刻的阐释方式,探讨传统媒体面对当前媒体转型、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如何构建新闻话语体系以维护新闻职业权威话语权,及其背后所呈现的新闻阐释共同体现象,并对其进行建构研究。首先,梳理“新闻阐释共同体”等相关概念,提供分析视角和理论依据。“新闻阐释共同体”是在共同体和阐释共同体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是一种以共同的新闻职业素养、共同的新闻理念和共同的行为规范为基本条件的非实体性共同体。通过对一些公共事件、焦点时刻进行阐释,在阐释的过程中,引导舆论导向,展示新闻理念,规范专业准则,修补新闻范式,强化身份认同,从而进一步巩固职业权威性和正当性。其次,整理概括《人民日报》新年献词阶段特征,并分析不同阶段中新闻阐释共同体呈现。研究发现,《人民日报》新年献词经历了由最初注重国家政治经济建设宣传,到开始关注社会民生,再到注重以读者和民众为中心的新闻价值理念的变化。与此相对应,《人民日报》新闻阐释共同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对自身进行了不同的构建:从国家共同体到公民共同体再到专业共同体。再次,深入分析《人民日报》在新年献词的话语实践中如何建构其新闻阐释共同体。《人民日报》新闻阐释共同体通过在话语构建中词汇、句式的选择以及主题定位建构自身,以适应新媒体的冲击和维护自身的权威。社会热点高频词汇和新闻专业词汇的选择体现了作为严肃新闻媒体的专业性与权威性;排比句和设问句的反复运用体现了《人民日报》新闻话语风格和价值观;以社会民众和广大读者为定位的叙述视角体现了新闻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专业精神。最后,指出《人民日报》新闻阐释共同体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传统新闻边界的模糊,职业新闻人权威被打破,传统新闻社群的职业身份受到威胁。对此,《人民日报》新闻阐释共同体应该坚持新闻理想,重塑职业信心;包容新兴媒体,坚持主流引导;改进表达方式,共融话语资源。逐渐完善新闻阐释共同体建构方式,促使传统媒体自我转型。
李兰兰[6](2016)在《《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多层级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它是党的方针、政策的代言人,它集中反映并传播党在当前时期对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件的态度和立场。它利用准确、平实而又严谨的词语引导社会舆论,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导向性。因此,社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动态的主要来源。作为一种功能语体,它也渐渐地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准确、深入地把握社论文章的内在含义,从而促进其有效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功能文体学在现代文体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把语言视为具有意义潜势的系统,并从社会环境的层次对语言进行分析。功能文体学对语言的分析更为全面,主要原因在于它更重视研究语言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3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角度分析语言,是韩礼德功能文体分析的核心。因此,本文以功能文体学为理论基础,以韩礼德的3大元功能为导向,尝试从词汇、句子、篇章3个层级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旨在多维度把握汉语社论的内涵,推动文体学理论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对国外语言学本土化路径的探索。
刘明福,王忠远[7](2014)在《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文中研究说明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人物。时势造英雄,英雄人物总是从时代风云中脱颖而出。英雄创时代,在时代的潮头,总是挺立着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英雄。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威武雄壮的伟大时代,无一不是大众与伟人同声合唱,时势与英雄交相辉映。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政治家。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政治家的领导力和创新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没有杰出政治家的国家,难以有声有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缺乏大政治家的大国,难以在全球出类拔萃。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需要创新型
本刊编写组[8](2014)在《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前言自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航中国,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却迎来了"开门红"。全党振奋,人民高兴,给国际社会也留下了积极、美好的印象,增添了世界各国政要和广大民众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开局漂亮,且步履稳健,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前辈们开创和奠定的坚实基础,靠的是全党上下和全国各族人
谈宝忠[9](2001)在《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做好新世纪的档案学会工作》文中研究指明
姚昌恬[10](2001)在《实施结构调整 强化管理服务 为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全国林业计划财务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指出
二、乘势前进 搞好开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乘势前进 搞好开局(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
2.1.1 贫困的定义 |
2.1.2 贫困的标准 |
2.1.3 贫困的分类 |
2.1.4 扶贫的内涵 |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
3.1 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
3.2 实践基础 |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2)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国际方面 |
(一)新国际秩序的客观需要 |
(二)“地球村”理念的现实需要 |
(三)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国际社会的普遍需求 |
二、国内方面 |
(一)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诉求 |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普遍追求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理论 |
(一)马克思对自然共同体的论述 |
(二)马克思对阶级社会国家政治共同体的批判 |
(三)马克思对真正共同体的论断 |
二、中华传统文化渊源 |
(一)中华民族的“天下”情怀 |
(二)中华民族的“大同”理想 |
三、历代党的领导人的大国外交理论 |
(一)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
(二)邓小平建立国际新秩序理念 |
(三)江泽民世界共同发展理念 |
(四)胡锦涛世界和谐发展理念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共同体 |
二、命运共同体 |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二节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
一、相互依存,同舟共济的国际权力观 |
二、积极参加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共同利益观 |
三、变革发展模式,促进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 |
四、包容发展、权责共担的全球治理观 |
第三节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
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
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
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
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
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
六、打造互联互通、共治共享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七、打造安全稳定、秩序良好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
八、打造信息共享、团结合作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
第四节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特征 |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 |
二、科学性和共赢性相结合 |
三、平等性与可持续性相照应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创新和意义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创新 |
一、超越了个体利益至上的思想 |
二、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的理论结论 |
三、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彰显使命价值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 |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了治国理政思想新境界 |
二、现实意义 |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 |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全球治理中国方案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树立新型大国观,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
一、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的大国原则 |
二、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
三、坚持缩小分歧,共迎挑战,共谋发展 |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高战略自信 |
一、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 |
二、深化外交布局,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
三、着眼于人类整体前途命运,实现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 |
第三节 提升文化影响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二、坚持教育立国,加强舆论宣传 |
三、加强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四节 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开放新格局 |
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
二、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
三、广泛开展跨领域合作,造福当地民众 |
第五节 融合“中国梦”,增添新动力 |
一、坚定理想信念,凝聚中国力量 |
二、真抓实干,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
三、乘势而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59年 |
1960年 |
1961年 |
1962年 |
1963年 |
1964年 |
1965年 |
1966年 |
1967年 |
1968年 |
1969年 |
1970年 |
1971年 |
1972年 |
1973年 |
1974年 |
1975年 |
1976年 |
1977年 |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4)《人民日报》(1978-2018)全国“两会”社论的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闻话语研究综述 |
1.2.2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研究综述 |
1.2.3 社论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
1.3 研究理论和方法 |
1.3.1 话语和话语分析 |
1.3.2 新闻话语分析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路径与文章架构 |
1.4.1 研究路径 |
1.4.2 文章架构 |
第二章 《人民日报》“两会”社论的宏观话语分析 |
2.1 报道数量 |
2.1.1 概念界定 |
2.1.2 整体增加较为固定 |
2.2 刊载版面 |
2.2.1 概念界定 |
2.2.2 集中头版彰显新闻价值 |
2.3 篇幅特色 |
2.3.1 概念界定 |
2.3.2 趋于简洁内容凝练 |
2.4 新闻图示 |
2.4.1 概念界定 |
2.4.2 选择性呈现核心要素突出报道重点 |
2.5 主题结构 |
2.5.1 概念界定 |
2.5.2 样本分析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两会”社论的微观结构分析 |
3.1 标题选用 |
3.1.1 词语选择——反映社会热点传达思想情感 |
3.1.2 结构选择——多用祈使句和对称句型 |
3.2 叙述视角 |
3.2.1 第一人称为主 |
3.2.2 复合视角或为主要方向 |
3.3 措辞风格 |
3.3.1 刚健有力 |
3.3.2 典雅大方 |
3.4 修辞类型——隐喻 |
3.4.1 旅途隐喻 |
3.4.2 建筑隐喻 |
3.4.3 战争隐喻 |
第四章 稳中有变——《人民日报》“两会”社论话语的形态特征(变迁)与语境分析 |
4.1 “稳”——《人民日报》“两会”社论话语的形态特征 |
4.1.1 围绕主旋律稳定报道 |
4.1.1.1 特征呈现 |
4.1.1.2 原因分析 |
4.1.2 凸显我国民主政治进程 |
4.1.2.1 特征呈现 |
4.1.2.1 原因分析 |
4.2 “变”——《人民日报》“两会”社论话语的形态变迁 |
4.2.1 篇幅逐渐缩短和精炼 |
4.2.2 客观性、准确性日渐提升 |
4.2.3 理性思辨程度有所提高 |
4.2.4 亲和力、可读性逐步增强 |
4.3 《人民日报》“两会”社论话语变迁的语境分析 |
4.3.1 经济语境 |
4.3.1.1 经济结构调整 |
4.3.1.2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4.3.1.3 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
4.3.2 政治语境 |
4.3.2.1 推进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 |
4.3.2.2 民主政治深入发展 |
4.3.3 新闻认知语境 |
4.3.3.1 媒介功能的转变 |
4.3.3.2 媒体服务理念的凸显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人民日报》“两会”社论相关信息统计表 |
附录2 :历年“两会”社论社会热点词汇统计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人民日报》新年献词(1979-2018)研究 ——一种新闻阐释共同体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新闻阐释共同体相关理论 |
2.1 共同体与阐释共同体 |
2.1.1 共同体理论溯源 |
2.1.2 阐释共同体理论 |
2.2 新闻阐释共同体 |
2.2.1 新闻阐释共同体的概念 |
2.2.2 新闻阐释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
2.2.3 新闻阐释共同体的特征 |
第三章 《人民日报》新年献词阶段特征及其阐释共同体呈现 |
3.1 新年献词在不同时期的阶段特点 |
3.1.1 1979年—2008年:国家政治经济宣传 |
3.1.2 2009年—2012年:社会民生关注个体 |
3.1.3 2013年—2018年:变更新闻话语体系 |
3.2 新年献词的新闻阐释共同体呈现分析 |
3.2.1 国家共同体:宏观描绘国家民族形象 |
3.2.2 公民共同体:重点观察社会民生热点 |
3.2.3 专业共同体:注重强调新闻价值理念 |
第四章 新闻阐释共同体的话语构建 |
4.1 词汇选择体现严肃新闻背景与专业性 |
4.1.1 高频热点词汇展示明确的新闻立场 |
4.1.2 新闻专业词汇树立规范的话语实践 |
4.2 句式选择反映新闻话语风格与价值观 |
4.2.1 排比句反复强调隐藏议程设置 |
4.2.2 设问句引发思考传递观念思想 |
4.3 主题定位展示崇高新闻理想与公众性 |
4.3.1 坚守社会责任的同时转变话语体系 |
4.3.2 保持专业规范的同时转换叙述视角 |
第五章 新闻阐释共同体所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
5.1 新技术入侵,传统新闻共同体构建受到威胁 |
5.1.1 阐释共同体新闻边界的模糊 |
5.1.2 阐释共同体新闻权威的丧失 |
5.1.3 阐释共同体新闻社群的消解 |
5.2 新媒介挑战,维护新闻职业权威迫在眉睫 |
5.2.1 坚持新闻理想,重塑职业信心 |
5.2.2 包容新兴媒体,坚持主流引导 |
5.2.3 改进表达方式,共融话语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6)《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多层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功能文体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功能文体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功能文体学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社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社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社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社论的基本理论 |
一、社论的界定 |
二、社论的类型及特点 |
第二节 功能文体学概述 |
一、文体与功能文体学 |
二、元功能理论与分析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功能文体分析 |
第一节 词汇层级特征分析 |
一、标题选词特征 |
二、正文词类结构特征 |
第二节 句子层级的特征分析 |
一、及物性分析 |
二、语气结构分析 |
三、主位类型分析 |
第三节 篇章层级特征分析 |
一、主位推进模式分析 |
二、衔接手段的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对外汉语报刊阅读的教学指导 |
第一节 新闻评论标题的教学策略 |
第二节“主位推进”阅读法训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7)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时代的特点与挑战 |
(一)习近平时代的涵义与特点 |
1、习近平时代的内涵和方位 |
2、习近平时代,站在经济总量“亚军国家”起点上 |
3、习近平时代,创造中国共产党第四个奇迹 |
4、习近平时代,打造“新中国3.0” |
5、习近平时代,奋斗“社会主义7.0” |
(二)习近平时代面对的矛盾和挑战 |
1、习近平论挑战 |
2、六大矛盾 |
①生态矛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
②贫富矛盾———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
③官民矛盾———如何防止“权力”与“权利”对立 |
④人口矛盾———如何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
⑤观念矛盾———如何凝聚社会共识 |
⑥中美矛盾———世界只能有一个冠军 |
3、应对挑战———习近平治国大思维 |
(三)习近平时代书写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第三份考卷 |
1、习近平论“赶考” |
2、中国共产党的三场考试 |
3、向历史交出第三份合格答卷 |
(四)习近平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 |
4、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回答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
5、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的基本框架 |
6、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的品格特色 |
二、习近平的兴国目标和战略 |
(一)中国梦凝聚中国志———建设“复兴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志” |
2、习近平点燃中国梦火炬 |
3、中国梦170年漫漫征程 |
4、中国梦的具体内涵 |
①中国梦是一个“和谐世界梦” |
②中国梦是一个“腾飞兴国梦” |
③中国梦是一个“拼搏强军梦” |
④中国梦是一个“和平统一梦” |
⑤中国梦是一个“生态文明梦” |
⑥中国梦是13亿人民的“幸福人生梦” |
5、中国梦进入“战略冲刺期” |
(二)矢志不移中国道路———建设“特色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路” |
2、老路、邪路、特色路,只有特色之路是坦途 |
3、“中国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
4、从“结合论”、“特色论”到“鞋子论” |
5、“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
6、“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
(三)强军方能卫国———建设“强大中国” |
1、中国梦与“强军梦” |
2、中国必须强军的七个理由 |
3、推进“强军梦”为什么要“只争朝夕” |
①中美进入“战略决赛期”,军事博弈凸现 |
②美国“军事遏制”导致中国“军事危机” |
4、中国需要一支“大海军” |
①以海制华———美国遏制中国的主战场在海洋 |
②建设海洋强国———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 |
③中国海军梦———战略价值是什么 |
5、“强军梦”在随时准备打仗中推进 |
①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 |
②实现“强军梦”———必须克服“和平病” |
③从人民战争到人民国防———“强军”不能只靠军人 |
6、军中绝不能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
7、“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 |
8、军事领域是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 |
9、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三个原则 |
(四)创新外交战略———建设“和平中国” |
1、中国梦与“和平梦” |
2、统筹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 |
3、坚持一个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
4、倡导新型大国关系———推进大国关系创新 |
5、实行“三个着力”———推进周边外交创新 |
①中国周边外交整体形势和基本方针 |
②落实“三个着力”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周边外交 |
6、提高国际话语权———推进软实力建设创新 |
(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安全中国” |
1、中国梦与“安全梦” |
2、习近平国家安全战略四大创新 |
3、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创新了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
4、从传统安全到总体安全,拓展了国家安全的内涵 |
5、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规定了国家安全的本质 |
6、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抓住了国家安全的核心 |
7、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突出了国家安全的重点 |
8、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筑牢国家安全的支撑 |
9、以促进地区安全和国际安全为依托,打造命运共同体 |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
1、中国梦与“法治梦” |
2、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3、依法治国的根本,是“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 |
4、“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 |
(七)弘扬中国精神———建设“文化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魂” |
2、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 |
3、弘扬“聚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
4、培育“真善美”的中国道德 |
(八)兴国必先兴风———建设“正气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风” |
2、神州大地起新风 |
①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首先抓改进工作作风 |
②习近平说:改进工作作风“从我本人做起” |
③中国共产党三次历史性作风大建设 |
3、天下兴亡看风气 |
①秦王朝、罗马帝国“作风亡国”的教训 |
②餐桌上判断共产党能赢国民党 |
③习近平会见卡斯特罗,为什么只能去6个人 |
4、如果我们脱离群众,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
①群众路线,是执政党的“生命线” |
②联系群众,要体现在高级领导干部的衣食住行中 |
③联系群众,要跟群众“零距离接触” |
④联系群众,要特别注意联系贫困群众 |
5、向“四风”宣战,防止更多干部走上刑场 |
6、“四风”不除,“霸王别姬” |
(九)治国重在治官———建设“廉洁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官” |
2、习近平论“反腐败” |
3、监督一把手,抓好身边人员和亲属 |
4、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
5、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
6、破除“官本位”思想 |
7、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
(十)涉险滩勇往直前———建设“改革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力” |
2、明确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
3、增强一个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4、制定一个纲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
5、确立一个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6、坚持一个原则———决不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 |
7、突出一个核心———解决“官场”与“市场”的关系 |
8、实施一个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9、实现一个飞跃———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规律 |
(十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效益中国” |
1、中国梦与“经济梦” |
2、“经济梦”为中国梦奠基,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动摇 |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 |
4、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让“三个1亿人”市民化 |
①“第一个1亿人”问题———让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
②“第二个1亿人”问题———让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得到改造 |
③“第三个1亿人”问题———让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城镇化 |
5、靠创新驱动发展,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
6、“三农”为重中之重,“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
7、稳中求进、稳中求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
8、东西互济,陆海统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十二)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
1、中国梦与“生态梦” |
2、两座山、三阶段———中国“生态辩证法” |
3、树立生态文明四个新理念 |
①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
②生态文明建设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任务 |
③生态文明建设是服务民生、赢得民心的基础工程 |
④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
4、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
5、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整体布局 |
6、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
7、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
8、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
(十三)为政要在尚贤———建设“人才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才” |
2、怎样才是好干部———“看人”五条标准 |
3、怎样成长为好干部———“育人”需两靠 |
4、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用人”要知人善任 |
5、民主推荐、民主测评———“选票”如何有助“选优” |
6、干部工作公开———“公开”如何实现“公正” |
7、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如何防止片面性 |
8、怎样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模范部门 |
(十四)掌握舆论战场主动权———建设“话语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声” |
2、经济中心工作不动摇,意识形态不放松 |
3、用远大理想牵引现实目标 |
4、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
①不能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 |
②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坚持党性 |
③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坚持人民性 |
④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的工作 |
5、正面宣传主旋律,舆论斗争敢亮剑 |
①如何做到正面宣传为主 |
②舆论斗争要敢于亮剑 |
③网络战场要顶得住、打得赢 |
④牢牢占领宣传思想阵地 |
6、宣传思想工作如何改革创新 |
①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
②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
③研究西方宣传的战略战术 |
7、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特色 |
①阐释中国特色的宣传,要做到“四个讲清楚”: |
②宣传和报道世界,是为了更好发展中国 |
③精心做好外宣工作,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
8、全党动手,部门负责,形成合力 |
①宣传思想部门一定要强起来 |
②全党动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
③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就得斗争 |
(十五)大兴学习之风———建设“读书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书” |
2、爱读书,把读书作为立身之本、执政之基 |
①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
②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
③领导干部加强读书学习也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
④解决好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3、读好书,领导干部要读好三个方面的书 |
4、善读书,读书的三种境界和三种方法 |
5、把握“三大规律”,坚持“三个出发” |
①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
②坚持“三个出发”的方法论 |
6、发扬共产党人的“读书传统” |
三、习近平领袖魅力的经典元素 |
(一)不能发财———习近平的“从政观” |
1、“不能发财”———共产党人的从政法则 |
2、习近平跨入政界之前,为自己制定三大纪律 |
3、做官先做人,珍惜在位时 |
4、当官发财,就会自己把自己打倒 |
5、那些大贪巨贪,最后不就当了一个财物保管员吗 |
(二)勇于担当———习近平的“使命观” |
1、担当精神,就是“守土有责”的使命意识 |
2、担当精神,就是奋斗历程中的“接力赛”精神 |
3、担当精神,就是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的勇气 |
4、习近平对党、国家、军队的担当 |
5、习近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担当 |
6、如何解决“只想当官、不想担当”的问题 |
(三)情系人民———习近平的“人民观” |
1、心无百姓莫为“官”,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
2、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
3、各级干部不能眼睛总是向上 |
4、树立五种崇高情感 |
5、政声人去后,为民长远谋。 |
(四)坚定信念 ———习近平的“信仰观” |
1、共产党人的最大优势是信仰 |
2、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 |
3、“信念是本,作风是形” |
4、增强“三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 |
5、向仁人志士学习,追求高尚人生 |
(五)登高望远———习近平的“天下观” |
1、登泰山而小天下———放眼全局谋大事 |
2、观历史潮流———看清“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
3、观世界格局———国际体系出现前所未有“大变局” |
4、观亚太博弈———经略周边地缘格局 |
5、观中国大势———把握“三个前所未有” |
6、观政治变局———警惕在不见硝烟的战场吃败仗 |
(六)继往开来———习近平的“历史观” |
1、以史为镜、以史为师、以史为基 |
2、5000年中华民族“沧桑史观” |
3、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观” |
4、170年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观” |
5、9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观” |
6、60年新中国“兴国史观” |
7、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伟人史观” |
(七)底线思维———习近平的“忧患观” |
1、“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的涵义 |
2、忧国———防止中国民族复兴前程被破坏 |
3、忧党———防止党的执政地位被动摇 |
4、忧业———防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被打断 |
5、忧军———如何把我们这支军队继续带好 |
①军委主席责任重大,“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
②坚持“军魂”,绝不能“犯历史性错误” |
③缩小同世界强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
④如果军队在战场上打不赢,那是要产生严重政治后果的 |
⑤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 |
⑥能打仗、打胜仗首先是对军委的要求 |
⑦加强对战争问题的研究和筹划 |
⑧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
⑨吃鸡蛋和投手榴弹的辩证法 |
⑩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 |
(八)实干兴邦———习近平的“实践观” |
1、立根原在实践中,能接地气有定力 |
2、调查研究是实践的起点,坚持三个“跑遍” |
3、实践重在实干,实践难在落实 |
4、发扬“钉钉子”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
5、“功成不必在我”,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
(九)敢于亮剑———习近平的“英雄观” |
1、反腐肃贪敢于亮剑———在全球“切断腐败分子的后路” |
2、反恐维稳敢于亮剑———坚决打击分裂恐怖势力 |
3、军事斗争敢于亮剑———能战方能止战 |
4、深化改革敢于亮剑———“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
5、舆论斗争敢于亮剑———打好宣传思想战线主动仗 |
6、牛为什么要长两只角?———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 |
(十)以身作则———习近平的“表率观” |
1、打铁还需自身硬 |
2、对亲朋好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约法三章 |
3、全军官兵看军委,军委要给全军做表率 |
4、最高统帅与基层官兵打成一片 |
5、勇于向自身开刀,勇于自我清洗,勇于刮骨疗伤 |
(十一)逢山开路———习近平的“创新观” |
1、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 |
2、发展科技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的战略选择 |
3、大幅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
(十二)令行禁止———习近平的“权威观” |
1、党的权威重于山———维护党的领导的权威 |
2、法制权威高于天———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 |
3、专政权威寒于冬———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权威 |
4、纪律权威硬如钢———维护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权威 |
5、重读恩格斯《论权威》———树立科学的权威观 |
6、“中国号”长风破浪———靠权威舵手领航 |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获天下好评 |
(一)比权力更有力的东西是“魅力” |
(二)习近平领袖魅力是共和国战略软实力 |
(三)从“扳倒中国”论到“世界领袖”论 |
(8)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 |
二、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 |
三、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 |
四、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 |
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论述 |
六、关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 |
七、关于群众路线和改进作风的重要论述 |
八、关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论述 |
九、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 |
十、关于外交工作、外交战略的重要论述 |
后记 |
四、乘势前进 搞好开局(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2]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D]. 安媛.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
- [3]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4]《人民日报》(1978-2018)全国“两会”社论的话语分析[D]. 刘姝岩.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5]《人民日报》新年献词(1979-2018)研究 ——一种新闻阐释共同体的角度[D]. 顾月. 西北大学, 2019(12)
- [6]《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多层级研究[D]. 李兰兰. 黑龙江大学, 2016(02)
- [7]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J]. 刘明福,王忠远. 决策与信息, 2014(Z1)
- [8]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综述[J]. 本刊编写组. 职业技术, 2014(Z1)
- [9]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做好新世纪的档案学会工作[J]. 谈宝忠. 档案与建设, 2001(05)
- [10]实施结构调整 强化管理服务 为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全国林业计划财务会议上的讲话[J]. 姚昌恬. 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