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於上海博物馆藏历代花鸟画精品的理论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凌利中[1](2021)在《海上千年书画与文人画史的关系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宋元以降,文人画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系艺术史本体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正因如此,近现代冠以国名的"中国画",从广义上说,指一切水墨画的统称;就狭义上言,则非以国别或材质论,而是一种特别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东方绘画,它要求作品中的文化含义大于绘画本身的意义,注重作品气息,故谢赫"六法"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为文化性与绘画性的高度统一。
上海博物馆[2](2021)在《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文中研究表明[本刊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博物馆特别策划举办的"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于2021年6月21日正式开幕。该展是近几年来上海博物馆响应上海市委市政府加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号召的重要举措。鉴于此,上海博物馆在成功举办"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2015)、"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2018)的基础上,继以策划本展构成书画专题研究系列之"海上三部曲"。
刘坦然[3](2021)在《徐渭与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往今来,在各类美术史论文章中,就比较中西方绘画的文章和观点而言,总有剖析其微的真知灼见,往往能引人入胜,让人不禁感叹。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材质和表现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文旨在分别选取中国写意花鸟画和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一位代表,尝试用东西方的绘画品评原则,来解释两者在绘画语言的表现性有何异同之处。“写意”是品评中国绘画精神的最高境界,它是中国绘画一段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表现”是西方绘画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它是另一种“写意”的不同表达方式,用“写意”的绘画方式去“表现”人生态度,并获得人生感悟。本文希望在对中西方绘画的理论研究中,一方面能够为中国写意画综合艺术时代的来临所带来的问题给予多维度的思考,另一方面希望探索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同时,本文主要立足于研究中国写意花鸟画开山鼻祖徐渭和西方抽象派绘画大师康定斯基,围绕着他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下,去探索他们是怎样在艺术上“表现”,以及两者在表现性绘画语言上的特点。本篇论文分为四大版块。第一版块是绪论,主要分为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和研究现状三方面;其次,研究分析徐渭和康定斯基在各自绘画表现上的演变历程及形成背景,为对比分析徐渭和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作铺垫;第二版块,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主要放在徐渭和康定斯基的对比上,从二人在绘画语言上的表现性不同去分析,对比二人绘画点线面的表现性、绘画图式的表现性、色彩的表现性、情感的表现性、抽象元素的表现性和多元化元素的表现性等几方面的内容;第三版块是对全文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从研究徐渭和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对比中发现,两人在差异中又存在内在的共性,二人在绘画美学上所展示出的艺术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成果,对二人绘画语言表现性的比较研究,给予了笔者新的美学视角和中西方艺术交融的美学思考。最后一版块的内容是结论,即笔者在深入研究徐渭和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后,根据研究所总结出的观点和看法。康定斯基追寻色彩,主观臆造,走上了纯抽象的道路,最终与客观现实相背离。徐渭仍遵循本真,借物拟人,借景抒情,凝练成物我一体,甚至忘我的非理性情感状态,但他也只是对情的主观强调,并没有完全摆脱形的束缚。尽管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社会人文背景,但艺术家们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却有着相似的感受力,同样要去感受人、感受自然万物。就徐渭和康定斯基而言,两者在绘画表现上,都是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以抒发内心精神为第一准则,借物达意,用内在的核心精神去装裱外在的面貌,但究其实质却是相同的。
马晓宇[4](2021)在《明清外销瓷花卉纹样研究 ——以菊花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明清时期,海外贸易往来频繁,中外文化交流也愈加密切,并且这一交流呈现双向性,既有自身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自身也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交流,尤其在明清外销瓷装饰纹样上表现的较为明显,菊花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者”之一,它的纹样从中国传播至世界。明清外销瓷上的菊花纹样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装饰风格,同时也吸收了西方装饰艺术的精华,堪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本文以菊花纹样为切入点,对明清外销瓷纹样反映的中西方装饰艺术交流展开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分别探讨明清外销瓷菊花纹样的文化渊源、艺术特征,以及反映的中西方装饰艺术的交流。第一部分是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第二部分是世界范围内菊花品种与菊花文化的传播,深入探究菊花纹样产生的文化渊源;第三部分是明清时期菊花纹样的艺术特征,主要从菊花的造型特征、形式构成、组合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以伊万里瓷器、克拉克瓷、纹章瓷、广彩为例,对明清外销瓷典型品种上的菊花纹进行分析,深入研究菊花纹样的异域化特征;第五部分主要分析瓷器、纺织品、壁纸、漆器等西方外销工艺品上的菊花纹样,来讨论明清外销瓷上的菊花纹样反映的中西方装饰艺术的交流。最后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杜凡怡[5](2021)在《明清外销瓷山水纹样研究》文中提出17、18世纪是中国外销瓷的辉煌时代,它们对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承载在外销瓷上的山水纹饰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哲学直观地呈现在欧洲人的眼前,给予其强烈的精神震撼与视觉冲击。中国独特的山水园林纹饰为西方带去了令其耳目一新的异域风情,在欧洲人长达三百年的使用和仿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时西方自然观的主流思想,为欧洲瓷绘纹饰、园林建筑、家居设计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全文引言,主要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主要探究明清外销瓷上山水纹样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质,分析山水画、山水版画中蕴含的中国自然观,随后,由于版画技术与瓷绘技术的提升,山水瓷画范式形成;第三部分对外销瓷中的典型山水纹饰进行细致分类,并对其进行图像分析,厘清外销瓷中山水纹样的主要类型和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第四章主要是梳理外销瓷山水纹饰对欧洲艺术创造的影响脉络,举例说明其对欧洲自然观转变的影响;第五章主要是探索传统瓷艺创新发展的可能性,为传统瓷业的复兴做铺垫;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蔚慧怡[6](2021)在《金代磁州窑瓷枕“春水秋山”题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代是磁州窑装饰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谓其粲粲一代,其中尤以瓷枕装饰备受瞩目,这一时期出现了鹰逐兔纹、鹰逐鹅雁纹、雁衔芦纹、奔鹿纹等纹样,其图源与北方少数民族所衷爱的“春水秋山”题材密切相关。“春水秋山”题材作为表现北方少数民族狩猎习俗的传统装饰纹样盛行一时,逐渐融入磁州窑瓷枕装饰之中,与瓷枕的绘画、装饰工艺巧妙结合,展现生动惬意的自然景象,为金代磁州窑瓷枕装饰增添灵动趣味。同时,这一题材应用于瓷枕之后也与瓷枕功能属性紧密结合,延伸出了愈加丰富的文化寓意,使其成为一种经典装饰纹样垂馨千祀。本文通过搜集大量文献与图片资料,对“春水秋山”题材的图源进行梳理,对这一题材的寓意内涵进行补充,还原其发展过程。同时,从金代磁州窑瓷枕的纹饰、装饰工艺、民俗功用三方面分析该题材在瓷枕中的发展与演变,探究其延伸出的寓意及文化内涵,深化对“春水秋山”题材民俗寓意的理解。
李成[7](2021)在《当代扬州剪纸“仿”绘画现象研究》文中指出当代扬州剪纸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闻名遐迩,承载了传统手工剪纸向艺术欣赏剪纸的历史转向,“仿”绘画现象是当代学界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全文围绕扬州剪纸“仿”绘画现象的主线,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艺人创作“仿”绘画行为的前后社会逻辑;剪纸文本“仿”绘画的图像学前因后果;工艺“仿”绘画技术精进调整的文化双重性。同时,本文试图揭示扬州剪纸“仿”绘画的文化意义,及复杂的社会学关联,从而在个案研究中,对普遍文化现象的特殊性作出解答。基于笔者亲历的两年半田野考察,包括对52位重要代表性剪纸艺人的口述史整理、调研记录的梳理,本文通过对“仿”绘画剪纸文本的剖析,总结了剪纸图像“仿”主要包含:原生挪用式“仿”、换位式“仿”和移花接木式“仿”等三种创作形式;本文还通过对剪纸工具、制作流程、装裱形式等造物过程和行为分析,指出剪纸“仿”绘画的文化双重性。一方面,“仿”绘画使工艺在图像和技术上获得了某种“捷径”,借助“他者”成熟图像提升作品的社会认知度,拔高草根艺人文人化身份;另一方面,也无可避免地导致了工艺本体“异化”和“疏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工艺流变,当代工艺“仿”绘画,原因有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艺人群体的“逐利性”,使所谓的多重手工技术意义陷入文化伦理悖论。当代理想的工艺尺度,绝不应是对绘画图像的单向性屈尊攀附和亦步亦趋,而应是着眼于特定手工艺自我的、本体的、独立的、本质的、朴实的图像和技术新革命,唯有这样,才是文化可以自信作为遗产的真正当代和未来意义指向所在。
苏叶[8](2021)在《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增殖属于传播学的范畴,文化传播中的增殖既有对原文化的拓殖,也有对原文化的升华。本文聚焦苏轼赤壁二赋,讨论二赋传播过程中文本、书法、绘画的互释关系,以二赋书画作品的接受与增殖为主,重点讨论二赋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的文化意义价值,进而探究文学艺术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与规律。东坡九次游览黄州赤壁,留下了经典的赤壁二赋文。其一生亲书赤壁二赋近二十次,并多持赠友人。作品保存形式多样,墨迹、刻帖、碑刻均有流传。史上多载有东坡为同一友人数次书写二赋存世,《晚香堂苏帖》与《景苏园帖》收录的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并跋》即为例证。因崇宁年间苏轼书迹大都被毁,二赋墨迹只有一件行书《赤壁赋》得以保存,小楷《赤壁赋》以及《后赤壁赋》均已失佚。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轼书《赤壁赋》墨迹应是进入内府之前为梁清标重裱本,且墨迹卷前补书者为文彭并非文徵明。《馀清斋法帖》收录的苏轼书《赤壁赋》摹勒底本为未损本苏轼行书《赤壁赋》,后被黄履常所藏。从帝王到文人多有临摹或重书赤壁二赋,南宋二帝曾亲书《后赤壁赋》,他们对二赋的推崇促使影响甚剧的二赋经典化。与南宋同期的金朝以及之后的元代,文人崇尚苏轼,多有学苏轼诗文书画之人。明代初期,因帝王推崇程朱理学,从统治者到文人都淡忘了苏轼,然中后期却多有书赤壁二赋者。清帝王也多有重书苏轼二赋以及临摹他人书二赋作品。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导向外,或出于对苏轼的欣赏,或者对他人所书《赤壁赋》的喜好。清代由于帝王崇董、崇赵风尚的引导,苏轼书风并未引领时代潮流,但苏书的影响却一直存在,文人也多书二赋。《赤壁赋图》为赤壁赋文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将《赤壁赋图》分为全景分段式《赤壁赋图》和单景主题式《赤壁赋图》。因赤壁二赋自身的文学性不同,《前后赤壁赋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后世《赤壁赋图》是在对二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前赋文中描写的场景比较单一,大都是对苏子与客泛舟江上的描绘,因而《前赤壁赋图》大都围绕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展开。《后赤壁赋》文蕴含的故事性强于前赋,突出人物活动与故事情节,因而《后赤壁赋图》多有长卷传世。文人们热衷以赤壁二赋为母题创作《赤壁赋图》,不管是逐渐趋于程式化构图的明代,还是将创作《赤壁赋图》作为文人趣味的清代以及宋元时期文人的不同目的,二赋以图文的形式频频出现在历代文人笔下,这促进了二赋的经典化。在《赤壁赋图》中存在着较多的题跋,画家以赤壁二赋为题材创作《赤壁赋图》,接受者又将观赏《赤壁赋图》的感悟创作成文学作品,并以书法的方式题写于画面上,形成了书画文的交互。在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中,题跋文字基于图像产生,并通过书法得以呈现,三者之间的互动为作品的经典化打下了基础。从文学上看,文人们借题跋这一特殊的文体创作了题《赤壁赋图》诗文,试图围绕《赤壁赋图》与苏轼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从艺术上看,图画与文字相融、互相映衬,是对画面的延伸,最终共同重创出一幅完整的作品,是对二赋文多重意蕴的呈现,并在图像意义上诠释着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过程。对东坡形象的描绘是对东坡精神的追寻,呈现的是文人心中的东坡样貌。在《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已经升格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寥寥几笔却可见东坡风神。东坡的真实形像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模糊,绘画中的东坡形象却逐渐符号化,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与兴盛使得篆刻创作主体身份发生转变,文人们用篆刻的方式来遣兴。明代文人多有取赤壁二赋中语入印,这为印章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得篆刻的独立性得以凸显。而清代不仅印文内容选取二赋语,还多有通体印石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文房中的摆件等也多镌刻以东坡与友人泛舟的主题,且材质选择趋向多样。不仅限于石头,在玉、石、木、竹等材质上刻二赋,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多有存在。这充分显示文人篆刻家浓厚的东坡情结与赤壁偏好。对苏轼的追慕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日本、韩国文人同样钦慕苏轼。日本文人对二赋的接受主要表现在题《赤壁赋图》诗文、举行赤壁会与寿苏会上以及画《赤壁赋图》上。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或是因二赋中的禅意。且他们对苏轼的理解又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举行“寿苏会”时往往会陈列一些以二赋为题材的中、日文人的书画作品。日本在继承中国绘画的基础上与本国文化相融,呈现出相似而又不同的画面。他们绘制《赤壁赋图》不仅仅表达对苏轼的崇尚,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向往,而且更注重描写历史战争场景。韩国对二赋的接受则表现在基于赤壁二赋创作诗文。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影响着朝鲜王朝的文学发展,催生了“赤壁文学”。文人们在诗文中或化用二赋中词句,或引用原句,或仿作二赋。李朝文人对二赋既有承袭也有发展,在本国文化生态下赋予了二赋新的内涵,并在接受二赋思想的基础上,衍化出更多的文学作品。韩国文人效仿苏轼进行赤壁游,也是他们接受二赋的方式。“拟把汉江当赤壁”,七月既望、十月既望的赤壁游使得朝鲜文人更关注东坡的《赤壁赋》,大众也形成了赤壁游的习俗。二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影响着海内外文学与艺术的发展。文人们用书、画、文等方式为二赋本身增加新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从文学到书法、绘画、题跋的二度创作,时间的沉淀与层累堆积成就了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二赋文的文化增殖。
杨夏薇[9](2021)在《宋代铜镜纹饰研究》文中认为铜镜是古代日用品,在中国古代既用于鉴容,也用于辟邪等场合,因流传两千多年以上,在物质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铜镜的形式相对简单,平板状,多为圆形,偶有方形,间有菱花形、椭圆等形状者,极个别有柄。其正面平或微凸,是实现其基本功能面,其背面有多种多样的纹饰和装饰,成为古代艺术的主要载体。因铜镜的基本功能是鉴容,所以镜面需要光亮、致密,中国古代铸工在长期实践中,发现高锡青铜可达此效果,其材质的锡含量往往在20%以上,甚至有30%者,但高锡青铜镜坚硬质脆,坠落即碎。而镜背面的纹饰或装饰,应当本源于商周青铜礼乐器,并随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工艺也如青铜礼乐器一样多种多样,所以,铸工铜镜的制作,同样沿袭青铜礼乐器生产的路径,早期都是以泥范块范法成形的。青铜器的装饰工艺,多移借自青铜容器,包括镶嵌、错、鎏、镀、绘和包金银等,其中镀锡工艺在装饰镜背的基础上,铸工逐步认识到也是处理镜面、使之白亮的加工工艺。随着这种工艺的普及,铜镜合金的锡含量可以不必很高,使其依然保持相当的韧性。中国铜镜可上溯到河西走廊的齐家文化,中原出现最早的是商代,西周只是零星发现,这些具有铜镜形象的器物,究竟是否全部用于鉴容,还不能肯定,至少其中某些是用于装饰。真正作为日用鉴容的铜镜,大概从春秋晚期才开始逐步增多,侯马铸铜做法发现有铸镜模范,反映出铸镜和其他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甚至装饰纹样一致。经过战国时代的发展,一些特种工艺镜颇为突出,如漆背镜、彩绘镜、双背镜等,表现出高度的工艺技巧。秦汉是青铜镜大大发展阶段,王室和戈地方都会都是青铜镜的重要产地,商品性强故纹样类型多。汉之后的连年动乱对青铜镜生产打击较大,但随着佛教东传和道教的兴起,宗教题材成为铜镜纹样的主要内容。隋唐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多种精美形式、装饰手法多样、纹饰题材丰富的青铜器,表明铜镜生产臻至高峰。唐宋社会的巨变在史学界已有不少研究和讨论,艺术史也有涉及。通观两个时代的青铜镜,差别突出。宋代青铜镜因普通和寻常,往往被忽视,页成为研究较少、留下诸多空白的流域。本文即是针对这一空白而设计的研究,宋代手工业商品化有关,大批量的铜镜以工业化模式生产出来,其纹饰装饰性更强。如表现宋代女性文化的花卉纹镜和凤鸟纹镜,也有人物故事纹镜中展现宋代士人隐逸之情的许由巢父镜、王质观弈镜,还有展现宋代铜镜商品化的商标牌记镜,再有反映与道教、佛教有关的铜镜。宋代铜镜纹饰在艺术上呈现出丰富的装饰化、世俗化表现内容。纹饰的世俗化表现与佛、道教世俗化有关,佛道教义逐渐世俗化,广纳信众,与社会风俗相结合,形成特殊的民间风俗礼仪。铜镜参与了宋人的生活,照容或是民间信仰中用镜祭祀、婚丧喜庆事中都见有铜镜的使用,铜镜纹饰就是反应这些风俗的图像。本文采用图像与空间的讨论方法,将宋代铜镜中的部分纹饰作为单一图像来看,与周围的墓葬壁画、器物形成一个研究场域,应属于墓葬器物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铜镜的功能与图像产生的交互关系,更好的理解宋代铸镜工匠在铜镜装饰上对于纹饰内容、题材的选择,从而进一步探究宋人在物质文化上对铜镜的设计与构思,并探讨纹饰除装饰意义以外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展现宋人的造物与装饰思想。
王忠民[10](2021)在《王一亭花鸟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一亭(1867-1938)是20世纪继吴昌硕之后海派重要的写意花鸟画家之一,与吴昌硕并称“海上双璧”。其写意花鸟画风与任伯年、吴昌硕画法风格一脉相承,并吸收了西洋画法特点,又与民间美术相融,雅俗共赏。作为主体和研究对象的王一亭,在民国的场域中是多重身份的集合体,并非是后世所建构的艺术家或商人这样较为单纯和片面的身份。因而,我们对于王一亭的解读,应把其置放在整个海派的背景下。在民国时期不仅延续了金石入画这一传统画学,而且在写意花鸟画的现代化实验领域和现代展览机制也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晚清到民国时期政坛复杂而又多变,王一亭身兼书画家、艺术活动家以及艺术赞助人为一身的综合身份以及在海上画坛的位置和影响力使其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多重身份建构的主题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形塑了王一亭的花鸟画风,而花鸟画创作,亦成为王一亭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艺术与生活,相互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博涉与精取”的高度。本文详细梳理和探讨王一亭绘画早期的博涉与日常生活及交游之间的形构关系,并将之置放于民国上海这一具有“世界场域”的租界城市的历史情境中进行细致考察,探讨王一亭的“博涉与精取”为其写意花鸟画带来的重大影响。其一,笔者对于王一亭花鸟画风格特征以及散见于画跋中的艺术思想进行理论透视,从中管窥王一亭的绘画观念和审美思想;其二,在此论述的基础之上,深入探讨王一亭日常生活、交游与画风建构的关系,并试图厘清王一亭花鸟画风格成因的背后社会因素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形塑。最后,笔者以其花鸟画创作中福寿吉祥题材为例,着重探讨并试图厘清王一亭花鸟画创作题材、风格与心理认同的关系。微观而言,探讨作为主体的王一亭在多元的文化情境中进行的个体选择与价值认同;宏观而言无疑是民国时期历史语境下“文化转型”这一时代大潮对于类似王一亭——作为多重身份交融的个体的“投射”。总之,本文在探讨王一亭及其所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重新检视王氏在近代美术史的文化转型中的问题和现象;王一亭的博涉与精取为其花鸟画风格演变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而王一亭的绘画经历和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在探索中国美术的现代之路上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关於上海博物馆藏历代花鸟画精品的理论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於上海博物馆藏历代花鸟画精品的理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艺脉/艺术成就 |
第二部分人文/地区互动 |
第三部分鉴藏/艺术影响 |
第四部分潮头/海上风华 |
(3)徐渭与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2 徐渭和康定斯基的艺术风格成因 |
2.1 人生经历中的艺术启迪 |
2.1.1 徐渭:文人画风的转折者 |
2.1.2 康定斯基:抽象几何画风的开创者 |
2.2 继承传统上的艺术创新 |
2.2.1 徐渭开创大写意画风 |
2.2.2 康定斯基开创抽象几何画风 |
2.3 时代语境中的情感表达 |
2.3.1 徐渭的狂者精神 |
2.3.2 康定斯基的骑士精神 |
3 徐渭和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的对比 |
3.1 点、线、面的表现性对比 |
3.1.1 徐渭点、线、面的表现性 |
3.1.2 康定斯基点、线、面的表现性 |
3.2 绘画图式的表现性对比 |
3.2.1 徐渭的墨葡萄在不同作品中的的内涵 |
3.2.2 康定斯基几何图形在不同作品中的内涵 |
3.3 色彩的表现性对比 |
3.3.1 徐渭对纯墨的应用 |
3.3.2 康定斯基对黄红蓝的应用 |
3.4 情感的表现性对比 |
3.4.1 徐渭“以画明志” |
3.4.2 康定斯基“以画抒情” |
3.5 抽象元素的表现性对比 |
3.5.1 徐渭写意抽象性的表现 |
3.5.2 康定斯基纯抽象性的表现 |
3.6 多元化元素的表现性对比 |
3.6.1 徐渭的“画中有戏” |
3.6.2 康定斯基的“戏中有画” |
4.徐渭和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的共性和差异性 |
4.1 徐渭和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的共性 |
4.1.1 绘画语言的主体性 |
4.1.2 绘画语言的表现性 |
4.2 徐渭和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的差异性 |
4.2.1 绘画语言的抽象性 |
4.2.2 绘画语言的形式观 |
5 徐渭与康定斯基对后世的影响 |
5.1 徐渭对后世的影响 |
5.2 康定斯基对后世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明清外销瓷花卉纹样研究 ——以菊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2 明清外销瓷菊花纹样的文化渊源 |
2.1 菊花品种 |
2.1.1 形成 |
2.1.2 传播 |
2.2 菊花纹样 |
2.2.1 中国传统菊花纹样 |
2.2.2 日本十六瓣菊花纹 |
2.3 菊花文化 |
2.3.1 情感象征 |
2.3.2 情感流传 |
本章小结 |
3 明清外销瓷菊花纹样的艺术特征 |
3.1 明清外销瓷菊花纹样的造型特征 |
3.1.1 写实特征 |
3.1.2 装饰特征 |
3.2 明清外销瓷菊花纹样的形式构成 |
3.2.1 单独纹样 |
3.2.2 适合纹样 |
3.2.3 二方连续 |
3.2.4 边饰纹样 |
3.3 明清外销瓷菊花纹样的组合形式 |
3.3.1 花园小景 |
3.3.2 花篮图 |
3.3.3 四季花卉 |
3.3.4 人物场景 |
本章小结 |
4 菊花纹样在明清外销瓷中的典型应用 |
4.1 岁有定样:伊万里瓷器 |
4.1.1 “日本伊万里”中菊花纹样的模仿与创新 |
4.1.2 “中国伊万里”中菊花纹样的借鉴与融合 |
4.2 瓷逸幽蓝:克拉克瓷 |
4.2.1 “光中菊”与“翠菊纹” |
4.3 绚丽化彩:广州彩瓷 |
4.3.1 “金菊”与“满地菊” |
4.4 高级定制:纹章瓷 |
4.4.1 折枝菊与折枝牡丹 |
4.4.2 “菲茨修”与“竹枝纹”中的菊花纹样 |
4.4.3 定制需求下的菊花纹样 |
本章小结 |
5 明清外销瓷菊花纹样反映的中西方装饰艺术的交流 |
5.1 西方瓷器上的菊花纹样 |
5.2 西方工艺品上的菊花纹样 |
5.2.1 纺织品 |
5.2.2 壁纸 |
5.2.3 漆器 |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文献综述 |
附录B 外销瓷菊花纹样收录表格 |
附录C 菊花绘画收集 |
附录D 论文中插图出处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明清外销瓷山水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源起与选题意义 |
1.1.1 明清外销瓷艺术研究源起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发展趋势 |
2 明清外销瓷山水纹样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质 |
2.1 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
2.1.1 道家的自然观 |
2.1.2 儒家的自然观 |
2.1.3 文人隐逸思想的风行 |
2.2 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
2.2.1 自然山水 |
2.2.2 园林山水 |
2.3 山水瓷画的发展 |
2.3.1 工艺技术 |
2.3.2 山水瓷画范式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3 明清外销瓷山水纹样的题材类型 |
3.1 自然山水类纹样 |
3.1.1 渔樵题材 |
3.1.2 渔家乐题材 |
3.1.3 行旅题材 |
3.2 园林山水类纹样 |
3.2.1 文人雅集 |
3.2.2 仕女游园 |
3.2.3 家人团聚 |
3.3 园林与自然山水组合纹样 |
3.3.1 临水园 |
3.3.2 傍山园 |
本章小结 |
4 明清外销瓷山水纹样对欧洲装饰艺术的影响 |
4.1 欧洲陶瓷 |
4.1.1 工艺 |
4.1.2 纹样 |
4.2 欧洲园林 |
4.2.1 园林设计 |
4.2.2 园林建筑 |
4.3 其他欧洲装饰艺术 |
4.3.1 欧洲家具上的中国风景 |
4.3.2 欧洲织物上的中国风景 |
本章小结 |
5 传统瓷艺如何进行设计创新的反思 |
5.1 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
5.2 如何创新 |
5.2.1 从内打破,激发传统瓷艺的内在创造力 |
5.2.2 由外推动,拓宽传统瓷艺的发展道路 |
5.3 关于一项“网红”文创的批评:“佩奇游春马蹄杯”案例分析 |
5.3.1 “猪缸杯”与“鸡缸杯” |
5.3.2 “猪缸杯”与“小猪佩奇” |
5.3.3 成在创意,败在授权 |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文献综述 |
附录B 山水纹样瓷器图录 |
附录C 1973 年至1890 年英国瓷厂分布图 |
附录D 山水版画与山水瓷画对比图录 |
附录E 论文中插图出处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金代磁州窑瓷枕“春水秋山”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历史与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五)研究框架 |
二、磁州窑及金代磁州窑瓷枕概述 |
(一)磁州窑的发展历史 |
(二)金代磁州窑瓷枕装饰艺术 |
(三)金代磁州窑瓷枕的功能用途 |
三、“春水秋山”题材图源与寓意 |
(一)狩猎装饰的出现 |
(二)狩猎装饰内容的丰富 |
1.“春水秋山”活动的兴起 |
2.“春水”题材 |
3.“秋山”题材 |
(三)“春水秋山”题材寓意 |
1.整军经武 |
2.万物有灵 |
3.神力庇佑 |
四、“春水秋山”题材与金代磁州窑瓷枕 |
(一)“春水秋山”与磁州窑瓷枕纹饰 |
1.海东之鸟,雷霆之姿——鹰猎纹 |
2.春风沂水,鸿飞冥冥——水禽纹 |
3.万物之灵,山渊之精——鹿纹、虎纹 |
(二)“春水秋山”与磁州窑瓷枕装饰工艺 |
1.潇洒自如,笔精墨妙——白底黑绘工艺 |
2.素练出风,剔刻出神——剔划技艺 |
3.随类赋彩,素雅大方——釉色工艺 |
(三)“春水秋山”与磁州窑瓷枕的民俗功用 |
1.清凉解暑,致美致用 |
2.吉祥之物,世俗美好 |
3.情感寄托,游猎表征 |
五 结论 |
(一)固本与求变 |
(二)交融与互化 |
(三)传承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当代扬州剪纸“仿”绘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扬州剪纸“仿”绘画文本梳理 |
第一节 当代扬州剪纸“仿”绘画作品罗列 |
第二节 扬州剪纸“仿”绘画历史图像解读 |
第二章 扬州剪纸“仿”绘画工艺考察 |
第一节 不断调整的剪纸“仿”绘画工艺细节 |
第二节 “花样时代”不曾有的剪纸装裱环节 |
第三章 工艺美术“仿”绘画现象文化解析 |
第一节 扬州剪纸“仿”绘画根源及动因 |
第二节 工艺美术“仿”绘画文化双重性 |
第三节 社会人类学视域下工艺美术“仿”绘画解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部分剪纸相关人员访谈汇总表 |
附录2 部分剪纸艺人访谈录 |
附录3 部分包钧剪画作品 |
附录4 对当代扬州剪纸“仿”绘画的田野考察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献综述 |
二、选题缘起 |
三、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设想和预期结果 |
六、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从文到书:苏轼黄州经历与赤壁二赋的书文一体 |
第一节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二赋文本的创作过程与自我调适 |
一、文本的创作环境:黄州赤壁位置再讨论 |
二、文本的灵感来源:东坡赤壁游考 |
三、文本的情感基础:东坡的山水情 |
四、文哲之思:从矛盾苦闷到融通万物 |
第二节 超绝古今,慨然怀古:二赋意脉分析 |
一、同中有异:二赋文本再读 |
二、古今之思:二赋文背景重探 |
三、羽化登仙:理想与超越 |
第三节 二赋文的图像化述说:东坡亲书赤壁二赋考 |
一、版本概述与对比 |
二、现存墨迹考证 |
小结 |
第二章 以书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书法艺术增殖 |
第一节 宋金时期帝王对苏书的喜好与文人书二赋 |
一、二赋经典化的里程碑:南宋二帝书《后赤壁赋》 |
二、基于二赋的书法创作 |
第二节 元代以赵孟頫为中心的二赋再书写 |
一、赵孟頫笔下的二赋 |
二、俞和与鲜于枢的二赋书法 |
第三节 文董的东坡情结与明代二赋的书法 |
一、文徵明家族的二赋收藏与再创作 |
二、文氏子弟与祝枝山等“吴门书家”的二赋创作 |
三、董其昌的二赋情结与晚明书家再创作 |
第四节 清王室好苏之风与二赋书写 |
一、清代对苏书的刊刻与崇苏风气 |
二、康乾的二赋临摹 |
三、清代文人基于二赋的五体创作 |
小结 |
第三章 以画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绘画艺术增殖 |
第一节 《赤壁赋》的叙事化:《赤壁图》画面分段研究 |
一、多段式全景《赤壁赋图》 |
二、主题式单景《赤壁赋图》 |
第二节 《赤壁赋图》题跋研究 |
一、基于《赤壁赋图》的文学创作 |
二、基于《赤壁赋图》书法创作 |
第三节 东坡写真与《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 |
一、颧高少髯黑痣:东坡写真像 |
二、《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东坡写意 |
第四节 文玩中的《赤壁赋图》:东坡形象的延伸 |
一、印章中的《赤壁赋图》 |
二、文玩雅器上的《赤壁赋图》 |
小结 |
第四章 文图互释:赤壁二赋在东亚传播中的文图增殖 |
第一节 赤壁二赋在日本的接受与二度创作 |
一、东坡着述的传入与东坡文化的兴起 |
二、“赤壁会”与“寿苏会” |
三、日本的《赤壁赋图》 |
第二节 赤壁二赋在韩国的接受与“赤壁文学” |
一、二赋的传播与“赤壁文学”的产生 |
二、对二赋的解构与重构 |
三、七月既望的泛舟游与《赤壁赋图》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9)宋代铜镜纹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价值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宋代铜镜纹饰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宋代铜镜纹饰考古学分期与特征 |
一、考古学研究中宋代铜镜纹饰的分期 |
二、考古学研究中宋代铜镜形制的分期 |
第二节 宋代铜镜纹饰的特征 |
一、宋代铜镜纹饰的题材特征 |
二、宋代铜镜纹饰的构图特征 |
三、宋代铜镜纹饰的装饰特征 |
第二章 花卉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
第一节 花卉纹 |
一、牡丹纹 |
二、莲花纹 |
三、梅花纹 |
第二节 花卉纹的图式结构 |
一、缠枝花式结构 |
二、折枝花式结构 |
三、“小品”式结构 |
第三节 花卉纹对宋代花鸟画的模仿 |
第三章 凤鸟纹与龙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
第一节 凤鸟纹 |
一、凤鸟纹 |
二、凤鸟纹的图式结构 |
第二节 龙纹 |
一、龙纹的图像形式 |
二、龙纹的图像内容 |
第四章 人物故事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
第一节 仙人故事纹 |
一、龟鹤仙人纹 |
二、仙人斩蛟龙纹 |
三、达摩渡江纹 |
第二节 历史人物故事纹 |
一、许由巢父纹 |
二、王质观弈纹 |
三、唐明皇游月宫纹 |
第三节 民间故事纹 |
一、柳毅传书纹 |
二、牛郎织女纹 |
第四节 世俗生活类纹饰 |
一、海舶纹 |
二、婴戏纹 |
第五章 其他类型纹饰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
第一节 几何纹 |
一、球路纹与龟背纹的发展演变 |
二、球路纹、龟背纹的仿藻井式结构 |
三、球路纹、龟背纹镜与建筑纹饰的关系 |
第二节 八卦纹 |
一、八卦纹的图像形式 |
二、八卦纹的符号化演变 |
第三节 牌记铭文镜 |
一、宋镜“牌记”的发展与形式 |
二、牌记铭文的内容 |
三、牌记中铸镜城镇的分布情况 |
第六章 宋代铜镜纹饰的“图像功能” |
第一节 墓葬中铜镜“使用空间”的界定 |
一、宋代墓葬中铜镜的使用特殊性 |
二、宋代铜镜的“使用空间”界定 |
第二节 墓顶挂镜的纹饰功能与意义 |
一、墓顶挂镜的基本情况与地域分布 |
二、墓顶铜镜纹饰的特殊性 |
三、铜镜纹饰与“访仙”隐喻 |
第三节 生活空间中铜镜的功能与意义 |
一、墓葬中的生活用镜 |
二、铜镜与日常生活 |
三、铜镜与镜像 |
第四节 宗教仪式中铜镜的功能与意义 |
一、铜镜纹饰与道教 |
二、铜镜纹饰与佛教 |
第五节 铜镜纹饰的“图像功能” |
一、装饰性 |
二、隐喻性 |
结语 |
附录1 宋代铜镜图录 |
附录2 宋代纪年墓出土铜镜表 |
参考文献 |
一、古代文献 |
二、现代文献 |
三、图录 |
四、考古发掘报告 |
五、期刊及硕博士学位论文 |
致谢 |
(10)王一亭花鸟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关于王一亭花鸟画研究的现状 |
一 关于王一亭生平的研究 |
二 关于王一亭交游的研究 |
三 关于王一亭绘画思想的研究 |
第三节 目前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视角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视角 |
第一章 “博涉”之“博”——王一亭绘画的取法与师承 |
第一节 王一亭绘画的早期蒙养 |
一 家庭书画氛围的影响 |
二 晚清金石学的余绪 |
三 王一亭早期花鸟画的师承 |
第二节 王一亭与“海上画派” |
一 拜师任伯年与徐小沧 |
二 与吴昌硕的师友情缘 |
三 王一亭对海派风格的继承 |
四 王一亭在海上画派中的位置 |
五 王画吴题:采访中对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
第二章 中西共鉴——王一亭绘画的积学与互融 |
第一节 王一亭对西方绘画理念的接受 |
一 对景写生观念的理解 |
二 油画的新尝试 |
三 王一亭花鸟画中西方绘画观念自然生成 |
第二节 东方传统艺术门类的融通与互补 |
一 诗、书、画、印的审美综合 |
二 笔墨与程式的互衬 |
第三节 中国画科的边界与交融 |
一 山水、花鸟、人物的边界 |
二 以线塑形的艺术主张与实践 |
第三章 “博涉”到“精取”之变的内外因 |
第一节 王一亭花鸟画转变的形式 |
一 从“小写意”到“大写意” |
二 笔法转变的契机与表现 |
第二节 文化认同——艺术观念转变的内因 |
一 王一亭绘画思想承变的境遇 |
二 文化认同的自律性 |
第三节 环境、条件与个人抉择的外因 |
一 民国时期海上画坛和美术教育的赞助人 |
二 绘画风格的继承与个性化推进 |
三 民间审美文化的借鉴与再创造 |
第四章 王一亭花鸟画的新变 |
第一节 题材的扩展 |
一 从生活到画面 |
二 绘画题材扩展的表现 |
三 笔墨与题材的适应调和 |
第二节 笔墨语言的创新 |
一 水、色、墨破染与勾勒技巧的分期演进 |
二 色彩语言的融合发展 |
三 个性化的构图手法 |
四 笔墨程式的突破 |
第三节 中西绘画融合的拓展 |
一 西洋造型手法的吸收 |
二 背景渲染与光色意识 |
第五章 王一亭花鸟画的精神内涵与时代意义 |
第一节 境界高远:人文精神的体现 |
一、题材的范围 |
二 主题的提炼 |
三 寓意与象征 |
第二节 画为心声:悲悯情怀的表现 |
一 从生活体验到笔墨转换 |
二、悲悯情怀与精神寄托 |
第三节 孑然独立:王一亭绘画的意义与回响 |
一 王一亭花鸟画的时代内涵 |
二 时代审美观视野下王一亭花鸟画的格调 |
三 王一亭花鸟画的现代性与当代意义 |
四 王一亭花鸟画的价值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王一亭现存作品图录 |
附录二 访谈资料汇总 |
附录三 笔者考察王一亭故居影像资料 |
附录四 王一亭常用印索引 |
附录五 吴昌硕曾孙吴越先生提供影印资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关於上海博物馆藏历代花鸟画精品的理论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海上千年书画与文人画史的关系初探[J]. 凌利中. 美术大观, 2021(07)
- [2]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J]. 上海博物馆. 美术大观, 2021(07)
- [3]徐渭与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对比研究[D]. 刘坦然.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明清外销瓷花卉纹样研究 ——以菊花为例[D]. 马晓宇.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5]明清外销瓷山水纹样研究[D]. 杜凡怡.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6]金代磁州窑瓷枕“春水秋山”题材研究[D]. 蔚慧怡.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7]当代扬州剪纸“仿”绘画现象研究[D]. 李成. 扬州大学, 2021(09)
- [8]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D]. 苏叶. 西南大学, 2021(01)
- [9]宋代铜镜纹饰研究[D]. 杨夏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10]王一亭花鸟画研究[D]. 王忠民.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