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法自然,创造人类新文明(论文文献综述)
钱程霞,温佳琪[1](2021)在《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文中研究说明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便捷的物质享受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严重影响,人们在应对地球危机的实践中选择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摆脱生态危机、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总体对策。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开始重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科学的理论源头和发展过程,更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铁铮[2](2021)在《怀土人之念 见天地之美 中国学者俞孔坚获国际生态文明大奖》文中研究说明北京时间5月29日上午9点30分,"柯布共同福祉奖"在美国克莱蒙颁奖。这是世界范围的生态哲学领域和生态文明领域的最高奖项。今年的获奖者是中国学者、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家俞孔坚教授。"把奖颁发给他,是我的荣幸"这一奖项是以世界着名后现代哲学家、生态经济学家、
李佳珉[3](2021)在《漫画中的社会思潮研究 ——以1919-1937年上海所刊漫画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
傅涛[4](2021)在《“两山经济”:生态文明的价值导向——《两山经济》书籍导读》文中提出《两山经济》一书是在环境领域对这种经济规律变化的归纳与总结,未来将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精进"两山经济"领域的内容。此篇文章从社会发展历程及人类文明的演进中,解读生态文明之下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作为《两山经济》一书的导读与思想凝练。人类文明诞生以来除了语言与思想文化的不断交融碰撞,社会经济成为助推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又一动力,特别是工业文明让资源、技术与社会经济相互滋养,绽放人类起源以来最为绚烂的文明盛世。
张民生[5](2021)在《“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南艺文脉源远流长,中国画教学思路贯穿其中,是为文脉的核心。民国伊始,刘海粟本着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中国画的历史担当,所创办的上海美专以“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救国救民”为办学初心,以“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为办学目的,以“不息的变动”为办学精神,以“美育”“闳约深美”“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原则,其中蕴含的“本质性”“灵活性”“学术性”这三个特点奠定了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继而,上海美专在中国画专业教学中形成了“中国画本体探究”“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这三个特点,标志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建国以来,中国画教学思路虽然一方面不断根据新中国文艺政策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受到市场经济、外来艺术思潮的影响,但仍坚守上海美专的传统并灵活的予以变通,众多名师在教学中构建了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因而产生了“南艺风格”,是为教学成果。简而言之,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是持纯粹学术眼光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研究中国画本质,以开中国画之新机运。学术性、灵活性、本质性是其特点,“持经达变”是为精炼的概括。
陆轶之[6](2021)在《文明形态延续视域下的中国道路自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道路自信基于它借鉴和吸收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各种不同文明形态的优秀成果。在游牧(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商业文明和工商业文明中,高举创新和发展大旗的是农耕文明和工商业文明,它们曾在历史上长期领先于世界和最终主导世界。中国道路以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培育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为"民族内核",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本内核",以工商业文明的科技主导、竞争发展、创新驱动为重要推动力。中国道路的自信在于它创造的巨大成就,兼容并蓄不同文明成果,更在于它努力构建的不同于其他文明形态的新的社会文明。
高佳双[7](2021)在《杭嘉湖地区传统临水民居及其庭园的吴文化意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杭嘉湖地区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区域特征,是浙江民居发源地之一。近些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传承与振兴日益得到重视;但在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地域特色缺乏、文化内涵不明、景观同质化等问题逐渐凸显,严重制约了相关工作的开展。探究杭嘉湖地区地域文化背景,发现最早对其产生影响的是起源于江南文化、传承于中原文化的吴文化,而受吴文化影响而发展形成的临水民居正是杭嘉湖地区的特色民居建筑。基于吴文化与杭嘉湖地区传统临水民居之间的有机联系,本文从浙江典型“水乡”(杭州、嘉兴、湖州)的代表性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和名人故居中选取了16处典型临水民居(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吴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传统临水民居的特征;通过意象评价方法得出建筑与庭园的吴文化意象认知,并利用神经网络方法验证认知结果;以此为基础,找出杭嘉湖地区吴文化传承与再生设计策略。相关结果不仅对杭嘉湖地区传统民居与庭园的保护以及吴文化的传承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也对吴文化意象在杭嘉湖地区现代民居与庭园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1)杭嘉湖地区传统临水民居建筑和庭园中的吴文化意象。(1)建筑上主要体现在布局形制与色彩装饰。受因水而兴内涵影响,在面水民居与背水民居基础上衍生出了民居与河道之间的灰空间,色彩与水环境融为一体;受务实致用内涵影响,表现为就地取材,形成竹筒型小型民居与水乡大屋;受重教崇文内涵影响,表现为杭式大屋,且装饰以内侧门楼为主;受开放包容内涵影响,表现为一字型小型民居与多元的装饰风格。(2)庭园上主要体现在叠山理水与植物造景。受因水而兴内涵影响,讲究山水占据主空间,植物与水紧密结合且多用水生植物;受务实致用内涵影响,巧借天然之水、引水入园,并利用本土树种发展形成了一些固定搭配模式;受重教崇文内涵影响,叠山理水寓意于景,以自然式静态水面为中心,植物造景自然朴实,且与其它造园要素相互搭配、被赋予了文化寓意;受开放包容内涵影响,假山形态独特,欣然引入外来树种。(2)杭嘉湖地区传统临水民居吴文化意象认知评价。通过获取核心语义词汇、问卷调查、意象认知评价、结果验证四个步骤,将吴文化意象进行量化处理,结果表明:(1)在建筑文化意象中,评价值最高的为不直接临水的小规模竹筒型民居;建筑色彩以黑白为主、装饰风格简洁;且建筑与水面平行布置、亲水度高,临水活动以休憩赏景为主这一组合形式。(2)在庭园文化意象中,评价值最高的为驳岸形态自然的大面积水体;植物与建筑紧密结合,分乔灌草三层次大范围种植这一组合形式。(3)杭嘉湖地区民居建设中的吴文化意象保护与再生。以意象认知评价为基础,制定出杭嘉湖地区民居中吴文化意象的保护与再生策略:(1)在建筑设计中,应该以一路一河和两路夹一河两种经典布局为主要形式,并在保护传统形制基础上,探索新型建筑形制;在建筑色彩的处理上,保留核心色彩、融合不同色彩;装饰艺术则应提取局部艺术符号对建筑装饰进行意象处理。(2)在庭园设计中,立足生态性原则,寓意于景,有聚有散地处理山水,同时划分不同层次植被的范围、注重水生植物的搭配,营造自然和谐的意境美。
杨丽丽[8](2020)在《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们常常遭遇糟糕体验、憧憬幸福体验。幸福体验是个体生命的身体感知和心灵认知共同谱写的美好结晶,它可以被创造、转换、传递,并以行为和情感的方式外显或内隐于体验者的身心记忆之中。体验设计概念的出现,使“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转换升级到“以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思维和方法论中。体验设计运用一种系统性策略与方法优化人的身心体验;意在设计语境下编制一张以理性为经度、非理性为纬度的动态协同网络,以连接人与世界、身与心、思想与行动、统一性与多样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人们在体验活动中的常常将功用、效率之上的审美情趣、积极情绪、社交连接和价值意义作为驱动力,有限理性地感知、认知并采取行动。因此,人性中的有限理性需求特质令导向幸福体验的设计策略成为研究重点。幸福体验设计涉及体验情境、体验媒介投射到体验者的身心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和心理表征的综合。人们对于体验媒介和体验情境的美好诉求,既包含了人格中本我层面对感官享乐的欲求,也包含了自我层面对功用和效率的需求,同时也蕴含超我层面对情绪情感、社会关系和价值意义的追求。从本质上来看,都是对感知愉悦、自主参与、亲密关系、成就和意义之幸福体验的渴望,也是其体验的终极目的。幸福体验设计是设计师和品牌(组织)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因此如何令体验者达至幸福体验成为了体验设计研究的重点。这为体验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发:从追求功能、效率为导向的工具理性思维与方法转换为关注幸福感、故事性和价值意义的体验思维与方法。幸福体验设计是运用系统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对体验者的幸福体验进行创造、转换和维度拓展的过程。本文聚焦体验现象中人的纯粹体验及其特征,探索如下问题:如何达成体验设计中理性与感性相平衡的价值观?如何从有限理性的视角解构和重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开启幸福体验导向的设计思维与策略?如何为差异化的体验者,在其积极参与体验活动的行为序列之中,激发其积极情绪,构建更为亲密友好的关系,使其获得在价值意义层面上更具真、善、美的生命体验?如何构建幸福体验媒介化、情境化和故事化的创新设计方法?如何通过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触发人们获得通往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的体验旅程?从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中“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基于体验过程中体验者的有限理性特质,本文系统性地探讨了处于不确定体验情形中体验者与体验媒介之间的动态关系。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设计学等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视角,构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愿景;并从体验者的身心维度,探索如何在产品、空间、服务、系统和品牌形象中融入“以幸福体验为导向”的设计思维、赋能策略和新范式。基于人性的有限理性特质和对于幸福体验的本质追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分别从理智和情感,目标和路径,用户和组织多个视角,在形而上的理论分析层面和形而下的体验设计实践基础上,通过诗性直观和理智直观,探寻并还原有限理性行为人幸福体验的本质,提出了“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和“五模式—六通道”关联模型。这为体验者开启了诗意化栖居,审美化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幸福体验模式,为设计师和品牌(组织)提供了可操作的幸福体验设计思维参考。体验者、设计师和品牌(组织)可以依据“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和“五模式—六通道”关联模型,对特定主题的体验过程和体验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评价。莫比乌斯环的无限循环结构可以形象地隐喻“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各个体验环节间会相互关联、相互转换、相互融合的关系。当体验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和环节间处于协同状态时,体验者的身心层面会获得五维幸福体验:审美化感知体验、沉浸式行为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谐的关系体验和有意义的认知体验。利用莫比乌斯环结构来隐喻幸福体验设计中五步循环间的关系,其最大的意义就是象征着体验设计时的整体性协同思维和系统性方法运作。不断变化的时空情境和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体验设计面临着应对不同体验个体和体验群体在体验旅程中不确定性、偶然性和差异性需求的重重挑战。从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中的“满意解”原则出发,在应对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体验情形时,基于不同体验者间存在的有限理性程度的异质性,提出了基于“偏好—动机”的I-E-P-M用户分类模型;并从统一性和差异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辩证视角,提出了“差异化体验设计赋能策略”,以应对体验旅程中充满多样性、差异化和新颖性的幸福体验需求,令不同的体验者可以获得与其动机和偏好相契合的体验“满意解”。基于体验全旅程和全渠道,聚焦关键体验触点和体验渠道,分析体验者的身心体验状态;秉持跨渠道体验的相关性和协同性原则,确保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幸福体验设计不仅仅是在设计一个个体验瞬间,更在促成个性化体验故事的诞生。体验者的主观幸福感可借由富有叙事性的体验媒介和体验情境来实现和增强。本文提出了“悬置—隐喻”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方法和“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路径”,在“直观”典型性体验现象、还原出一般性的体验本质和规律之后,再借由隐喻设计,从技术和艺术的双重维度赋予体验本质更为多样和开放的可能性,以创造情境化的体验媒介、体验情境及理想体验现象,旨在增强体验的沉浸感、主题性和体验者的自主性,在对体验者进行幸福体验赋能的同时,与体验者的生命叙事形成积极的共生关系,在传播品牌(组织)自身故事的同时,塑造体验者的有意义的生命故事。幸福体验设计的实施需要兼顾体验者的体验动机和体验能力。体验动机由审美动机、功用动机、娱乐动机、社交动机和意义动机组成;体验能力由感知能力、行动能力、共情能力、协同能力和认知能力构成。有意义和难忘的幸福体验产生于体验者的动机和能力相适应时,体验者的体验行为才会被触发,才会在特定的体验动机驱动下,以体验情境为剧场,以体验媒介为道具,主动参与并上演个性化的体验剧情,积极创造幸福体验故事,获得幸福体验设计赋能。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动机+能力+赋能”的体验设计新范式,品牌(组织)和设计师可通过技术和艺术的手段,创造性地触发、激励和增强体验动机,弥补、转换和提高体验能力;令体验者成功跨越幸福体验线,处于幸福体验赋能区,实现幸福体验赋能。对应于体验者在本我、自我和超我层面的需求,通往幸福体验的道路分别有着三条路径:一个通向有趣的目标,一个通向有用的目标,一个则通向有意义的目标。品牌(组织)和设计师通过对体验者的体验心理与目标特征的解读,利用“动机+能力+赋能”的体验设计新范式,针对“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个环节进行创新设计,以增加体验者“审美体验”和“心流体验”的发生概率和强度。本文贯穿对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形而下层面的设计案例解析,围绕产品设计、公共图书馆设计和互动装置设计具体展开理论论述。笔者十多年来在产品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和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的真切体会和心得成为本文研究成果的重要基础;并将本研究的体验设计思维、策略和新范式应用到了设计创新和设计教学中,验证了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综上所述,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可以深入到体验设计实践的本真状态。由于体验者的“有限理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体验情形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动态性”,体验设计思维不是固定的“体验蓝图”,而是拓展体验行为的“可变性模式”。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体验设计是在充分考虑到体验者的理性与非理性体验状态,而在特定时空情境和文化语境脉络中实现问题解决的动态连续过程。设计师和品牌(组织)为体验者提供的体验设计规划应预留出一定的开放性空间,在充分考虑体验者在体验中具体的“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情形的基础上,让体验者能够根据其体验动机和体验能力采取动态的、灵活的行动,创造性地构建个性化的幸福体验故事,在独立或共生关系中获得幸福体验赋能。本文从有限理性的视角进行体验设计维度及其关系的细分,为体验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设计方法与思路。期待本文能为创造拥有幸福感的体验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张雅静[9](2020)在《传统花鸟画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东升[10](2020)在《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中西调和”是林风眠最重要的艺术思想,这一思想在20世纪中西艺术大讨论的洪流中具有鲜明的特征,对之后的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风眠的中西调和思想旨在努力找寻中西艺术的相通及相异之处,将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和西方的现代艺术进行调和,为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的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与碰撞,如何在保持中华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内涵、艺术元素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艺术事业成为当代新的命题,也正是这一命题促进了近年来对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的深入研究。本文采用文献梳理和作品分析的方法从文化语境、形成发展、内在理路三个方面对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展开多维度、多层面的进深研究。第一部分主要针对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从西学东渐、文化选择、艺术思潮三个方面展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与深层交流的状况。第二部分主要结合林风眠的个人经历,研究其“中西调和”艺术思想从萌芽到明确观点再到艺术实践的形成过程。第三部分主要从调和基础、调和路径、调和目标三个方面阐释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的内在理路。结语部分总结了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的基本观点、与其他调和论的本质区别及其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二、师法自然,创造人类新文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师法自然,创造人类新文明(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一)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
(二)文化根基: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 |
1. 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
2. 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
3. 佛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
(三)理论借鉴:西方生态文化思想的合理成分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主张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
1. 萌芽阶段(1949—1978) |
2. 孕育阶段(1978—2002) |
3. 发展阶段(2002—2012) |
4. 丰富阶段(2012—至今)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主张 |
1. 和谐发展 |
2. 绿色发展 |
3. 生态安全建设思想 |
四、总结 |
(2)怀土人之念 见天地之美 中国学者俞孔坚获国际生态文明大奖(论文提纲范文)
“把奖颁发给他,是我的荣幸” |
他的创造性理论方法,有力推动了学科发展和实践应用 |
他获奖的意义,超出了学术的界限 |
(4)“两山经济”:生态文明的价值导向——《两山经济》书籍导读(论文提纲范文)
环境保护伴生于工业文明的兴起 |
工业文明因生态环境迎来转折 |
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是世界难题 |
如何解开这个难题? |
绿色发展要构筑生态文明价值观 |
环境产业是工业经济的副产物 |
建立新的经济理论,要破除经济人的自私假设 |
建立新的价值规律,要重新考虑供给形式 |
建立新的经济规律,需要拓宽我们的视野 |
建立新的价值规律,还需要透视价值的本质 |
结语 |
(5)“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
1、选题缘由 |
2、研究目的 |
二、选题范围及关键词 |
1、选题范围 |
2、关键词阐释 |
三、研究现状 |
1、专着与论文 |
2、档案与资料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历程 |
第一节 上海美专时期(1912-1952) |
一、课程的逐步设置(1912-1919) |
二、专业的创办与发展(1920-1937) |
三、全面抗战中的艰苦办学(1937-1945) |
四、教学的调整(1946-1952) |
第二节 华东艺专、南京艺专时期(1952-1959) |
一、专业的取消(1952 年第一学期) |
二、课程的逐步恢复(1952 年第二学期—1958) |
第三节 南艺初期(1959-1966) |
一、教学秩序的逐步恢复(1959-1964) |
二、教学秩序受到冲击(1964-1966) |
第四节 社会运动时期(1966-1976) |
一、教学的混乱(1966-1971) |
二、教学秩序的短暂恢复(1972-1973) |
三、教学再次受到“左倾”政治的冲击(1974-1976) |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1977-至今) |
一、教学本质的回归(1977-1978) |
二、教学本质的新生(1979-1999) |
三、教学本质的发展(2000-至今) |
小结 |
第二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 |
第一节 刘海粟办学初心和办学目的本质性 |
一、“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 |
二、“救国救民” |
三、“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 |
第二节 刘海粟办学精神的灵活性 |
一、“不息的变动”产生与保障 |
二、“不息的变动”具体措施 |
第三节 刘海粟办学原则的学术性 |
一、“美育” |
二、“闳约深美” |
三、“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
小结 |
第三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 |
第一节 中国画本体探究 |
一、特点:气韵、写意、笔墨 |
二、画理:六法 |
第二节 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 |
一、师资:“学术自由”契合“海派无派” |
二、课程:“兼收并蓄”之中“突出国画” |
第三节 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 |
一、深究传统并力主创新 |
二、绘画实践结合史论研究 |
三、强调写生 |
四、重视文化修养 |
小结 |
第四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流变与发展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的初变(1952-1966) |
一、新中国文艺政策主导中国画教学思路 |
二、新中国文艺政策与中国画教学思路的融合 |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
第二节 社会运动时期的再变(1966-1976) |
一、“政治统帅教学” |
二、“政治统帅”下上海美专中国画教学思路的短暂恢复 |
三、“左”倾的回潮 |
四、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调整(1977-1999) |
一、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次调整 |
二、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再次调整 |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
第四节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发展(2000-至今) |
一、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提出背景 |
二、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明确 |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
小结 |
第五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具体实施 |
第一节 教学的“合”与“分” |
一、开始于“合” |
二、中途之“分” |
三、再次相“合” |
第二节 “分科教学”与“一专多能” |
一、“分科教学” |
二、“一专多能” |
第三节 临摹、写生、创作阶段性教学 |
一、逐步形成 |
二、成熟 |
三、发展 |
第四节 首重创作 |
一、“创作”的由来及本义 |
二、以创作课为中心 |
小结 |
第六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个案体现 |
第一节 人物画专业名师 |
一、沈涛的教学主张、艺术追求和创作 |
二、王孟奇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
第二节 山水画专业名师 |
一、张文俊的学画路径、创作追求和创作 |
二、方骏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
第三节 花鸟画专业名师 |
一、陈之佛的学术研究、研习体会和创作 |
二、谢海燕的学术研究、教育纲领和创作 |
三、陈大羽的学术研究、教学主张和创作 |
第四节 美术史论名师 |
一、郑午昌的学术研究、学画路径和创作 |
二、俞剑华的学术研究、教学方法和创作 |
三、温肇桐的学术研究 |
四、罗尗子的学术研究和创作 |
小结 |
第七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教学成果 |
第一节 教学体系 |
一、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初步创建 |
二、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
三、教学体系思辨 |
四、代表性院校教学体系 |
第二节 中国画专业课程体系 |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课程体系的四个阶段 |
二、人物画课程体系 |
第三节 “南艺风格” |
一、逐步形成 |
二、深化 |
三、特点 |
第四节 培养的杰出人才 |
一、两个时期的人才 |
二、特点:和而不同、一人一貌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大事记 |
二、南艺中国画专业学习指南 |
参考文献 |
一、主要参考书目 |
二、主要参考论文 |
三、档案资料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文明形态延续视域下的中国道路自信(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一)以中国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中国道路的“民族内核” |
第一,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为农耕文明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
第二,儒家思想文化为农耕文明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引中国道路发展的旗帜 |
(三)吸收西方工商业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促进中国道路发展的重要抓手 |
三 |
(7)杭嘉湖地区传统临水民居及其庭园的吴文化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地域文化相关研究 |
2.1.1 地域文化 |
2.1.2 文化与建筑 |
2.1.3 文化与景观 |
2.2 吴文化发展概况 |
2.2.1 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2.2.1.1 先吴文化的产生 |
2.2.1.2 先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
2.2.2 吴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2.3 吴文化与杭嘉湖地区的渊源 |
2.3.1 吴文化在杭嘉湖地区的兴起 |
2.3.2 吴文化对杭嘉湖地区的影响 |
2.3.2.1 经济实力与生产方式 |
2.3.2.2 社会环境与人才教育 |
2.4 意象认知与神经网络 |
2.4.1 意象认知与评价 |
2.4.2 神经网络 |
2.4.3 意象认知评价与神经网络结合的可行性 |
3 杭嘉湖地区传统临水民居吴文化意象特征 |
3.1 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
3.1.1 调查对象的选定 |
3.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建筑文化意象特征 |
3.2.1.1 布局形制 |
3.2.1.2 色彩装饰 |
3.2.2 庭园文化意象特征 |
3.2.2.1 叠山理水 |
3.2.2.2 植物造景 |
3.3 结论与讨论 |
4 杭嘉湖地区传统临水民居吴文化意象认知评价 |
4.1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建筑文化意象认知评价 |
4.2.1.1 核心语义词汇获取 |
4.2.1.2 典型样本识别 |
4.2.1.3 意象认知评价 |
4.2.1.4 评价结果验证 |
4.2.2 庭园文化意象认知评价 |
4.2.2.1 核心语义词汇获取 |
4.2.2.2 典型样本识别 |
4.2.2.3 意象认知评价 |
4.2.2.4 评价结果验证 |
4.3 结论与讨论 |
5 杭嘉湖地区民居吴文化意象的保护与再生设计策略 |
5.1 吴文化意象在民居建筑中的保护与再生 |
5.1.1 布局形制 |
5.1.1.1 保护策略 |
5.1.1.2 传承与再生设计策略 |
5.1.2 色彩装饰 |
5.1.2.1 保护策略 |
5.1.2.2 传承与再生设计策略 |
5.2 吴文化意象在庭园景观中的保护与再生 |
5.2.1 叠山理水 |
5.2.1.1 保护策略 |
5.2.1.2 传承与再生设计策略 |
5.2.2 植物造景 |
5.2.2.1 保护策略 |
5.2.2.2 传承与再生设计策略 |
5.3 结论与讨论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6.1.1 研究结论 |
6.1.2 创新点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杭嘉湖地区临水民居意象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 B 建筑与庭园文化意象BP神经网络源码-MATLAB |
个人简介 |
主要发表论文 |
致谢 |
(8)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一、从用户体验设计到体验设计研究 |
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
三、关注人的身心体验 |
四、跨学科研究的特征 |
第六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七节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八节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有限理性及体验设计理论 |
第一节 体验经济背景下的设计现状 |
第二节 体验概念解析 |
一、西方视角下的纯粹体验 |
二、东方视角下的体验哲学 |
三、设计语境下的体验属性 |
第三节 关于有限理性 |
一、解读有限理性理论 |
二、解读理性与非理性 |
三、解读有限理性行为人 |
第四节 有限理性与体验关系 |
一、有限理性的体验者 |
二、传情达意的体验媒介 |
三、体验者与体验媒介之间的动态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
第一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愿景 |
第二节 解构有限理性行为人的幸福体验 |
一、幸福的多元性特征分析 |
二、解构幸福秘诀:HYGGE |
三、解读幸福“五元论”模型:PERMA |
第三节 重构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
一、直观幸福体验现象 |
二、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
三、“莫比乌斯环”型关系 |
四、体验感受器与体验通道 |
五、“模式—通道”关联模型解析 |
第四节 五维幸福体验与案例分析 |
一、五维幸福体验解析 |
二、五维幸福体验案例解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
第一节 幸福体验设计驱动下的赋能策略 |
一、应对不确定性的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
二、以Oodi图书馆为例谈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
三、A-T-A-C-S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
第二节 秉承差异化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
一、聚焦有限理性的体验设计赋能对象 |
二、基于同一性的类体验设计赋能 |
三、基于差异性的群体体验设计赋能 |
四、基于叙事性的个体体验设计赋能 |
第三节 体验设计赋能策略的特性 |
一、多维体验的协同性 |
二、跨渠道体验的相关性 |
三、身心体验的平衡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创新方法 |
第一节 创造情境化的幸福体验故事 |
一、幸福体验故事的构成要素 |
二、幸福体验故事的动态情境 |
第二节 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 |
一、“悬置—隐喻”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方法 |
二、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路径 |
三、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案例解析 |
第三节 “动机+能力+赋能”体验设计新范式 |
一、福格行为模型的启示 |
二、“动机+能力+赋能”体验设计新范式解读 |
三、幸福体验赋能的驱动力 |
四、增强体验能力的幸福体验设计赋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实践 |
第一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体验设计实践原则 |
一、聚焦于关键体验维度的创新性 |
二、维持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的平衡性 |
三、避免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的矛盾性 |
四、塑造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协同性 |
五、基于体验信息的预期和评价 |
第二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体验设计案例解析 |
一、从感知体验到认知体验的创新设计实践 |
二、提供“满意解”的差异化体验设计实践 |
第三节 感知信息与认知信息相适应的品牌LOGO设计实践 |
一、优视佳品牌形象设计案例 |
二、宁波大学图书馆与信息中心LOGO设计案例 |
三、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LOGO设计案例 |
第四节 “形式追随体验”的产品设计实践 |
一、电动洗眼器体验设计案例 |
二、眼保健操仪体验设计案例 |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附录 Ⅱ:热敷眼保健操仪对小学生视力干预的效果报告 |
(10)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产生的文化语境 |
1.1 西学东渐 |
1.1.1 西学东来 |
1.1.2 思想启蒙 |
1.1.3 美学引入 |
1.2 文化选择 |
1.2.1 全盘西化 |
1.2.2 坚持自我 |
1.2.3 中西调和 |
1.3 艺术思潮 |
1.3.1 现实与浪漫 |
1.3.2 传统与现代 |
1.3.3 民族与世界 |
第二章 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2.1 初现萌芽 |
2.1.1 接受传统 |
2.1.2 认识西方 |
2.1.3 再观传统 |
2.2 明确观点 |
2.2.1 理论明确 |
2.2.2 教育体现 |
2.3 持续实践 |
2.3.1 原料的改进 |
2.3.2 选题的融合 |
2.3.3 形式的调和 |
2.3.4 独特的风格 |
第三章 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的内在理路 |
3.1 调和的基础 |
3.1.1 共源的生发 |
3.1.2 共理的认识 |
3.1.3 共美的追求 |
3.2 调和的主要方式 |
3.2.1 敦煌壁画与莫迪里阿尼 |
3.2.2 宋瓷与野兽派 |
3.2.3 皮影、剪纸与立体主义 |
3.3 调和的目标 |
3.3.1 形式的和谐 |
3.3.2 情绪与理性的和谐 |
3.3.3 民族精神与世界语言的和谐 |
结语:林风眠中西调和论的历史价值及当代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师法自然,创造人类新文明(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J]. 钱程霞,温佳琪. 学理论, 2021(10)
- [2]怀土人之念 见天地之美 中国学者俞孔坚获国际生态文明大奖[J]. 铁铮. 中国生态文明, 2021(03)
- [3]漫画中的社会思潮研究 ——以1919-1937年上海所刊漫画为中心的考察[D]. 李佳珉. 上海大学, 2021
- [4]“两山经济”:生态文明的价值导向——《两山经济》书籍导读[J]. 傅涛. 中华环境, 2021(Z1)
- [5]“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D]. 张民生.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6]文明形态延续视域下的中国道路自信[J]. 陆轶之.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02)
- [7]杭嘉湖地区传统临水民居及其庭园的吴文化意象研究[D]. 高佳双.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8]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D]. 杨丽丽. 江南大学, 2020(04)
- [9]传统花鸟画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张雅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10]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研究[D]. 张东升. 河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