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ublin Core:21世纪图书馆编目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宋琳琳,蔡沅欣[1](2020)在《我国高校元数据课程调查与对比——以《编目和元数据专业馆员核心能力》为视角》文中提出文章对我国加入iSchool联盟或在第4轮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估中评估结果为"B"及以上的11所院校本科阶段的元数据课程进行调研,分析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料以及考核方式。通过与美国《编目和元数据专业馆员核心能力》中知识能力、技能、行为能力三大指标进行对比,提出重点关注缺失知识点、以具体项目为切入点、丰富教学方式等建议。
吴桐[2](2018)在《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CNMARC作为中文书目数据的主要格式,长期以来,不仅实现了机读目录格式结构标准化,同时也促进了书目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但在网络化时代但随着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馆领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图书馆书目数据格式MARC在语义万维网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集中体现在数据元素堆积、数据结构受限制、网络资源检索能力低等缺陷。美国国会图书馆于2011年提出的书目框架BIBFRAME是机读目录MARC在新时代中的替代品,它会在未来成为新一代国际通行的书目数据格式。目前国外已经出现许多实践BIBFRAME的应用实例,我国也应顺应这一大趋势,推进CNMARC中文书目数据BIBFRAME化应用研究。因此对CNMARC中文书目数据BIBFRAME化通用模式的探讨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新型书目框架BIBFRAME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了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的通用模式,期望能够为馆藏资源在互联网时代的流通、共享和集成提供手段支持。文章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绪论中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论述。此部分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书目框架BIBFRAME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与意义、研究方法与路线等内容;第二部分论述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部分基础概念,包括CNMARC格式下中文书目数据的特点以及BIBFRAME的模型架构、词表等相关概念,从理论层面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对此项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重点研究了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的通用模式,首先以CNMARC为源元数据,BIBFRAME为目标元数据,建立了“CNMARC书目数据与BIBFRAME元素的映射表”,为映射分析提供了依据。接着探讨了本体构建、书目数据序列化的流程与方法;第五部分结合“丝绸之路”书目数据实例探讨并验证了前文提出的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通用模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第六部分,总结与展望。该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对研究课题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韩晶,陈琦[3](2015)在《浅议“文革”资料MARC数据着录要点》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内93家公共图书馆的文革资料调查,在"文革"资料整理与着录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文革"资料的特点,同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ublin Core)、元数据对象描述模型(MODS)、书目框架格式(BIBFRAME)、资源描述与检索(RDA)着录方式优缺点,最后提出CNMARC着录格式是目前较适宜的"文革"资料着录方式,并提供了一系列着录中要注意的实例。
刘忠斌[4](2011)在《图书馆编目与WorldCat》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图书馆的西文编目工作正发生着根本性转变,由传统方式向自动化、网络化方向迅速发展。但语词同时也出现了编目标准不统一、编目质量良莠不齐,编目外包后质量无法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将通过对OCLC的一些联合编目实践的介绍和分析,为国内西文编目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的思路。
王松林[5](2010)在《编目工作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文中指出通过综述国内外图书馆编目业务的外包以及电子在版编目的实施,指出图书馆编目人员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图书馆编目人员如何树立信心并在技术上有所创新,以能在未来的数字世界中,继续做好本该属于编目人员的信息知识组织工作。
黄毕惠,杨永清[6](2010)在《Google时代图书馆编目模式的嬗变》文中研究说明Google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工作面临着许多困境,无论是用户检索需求的增长,编目对象的变化,还是编目队伍的重组都对当今的图书馆编目工作提出了挑战。顺应时代要求,图书馆编目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趋势:编目技术革新、编目数据源扩充、目录查询优化等等,编目模式的嬗变成为图书馆编目工作改革的必经之路。
葛岩[7](2010)在《元数据DC与MARC的关系及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元数据是一种关于数据的数据。DC和MARC是在图书馆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元数据,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元数据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数字图书馆用以进行知识组织和资源发现的工具,从MARC和DC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两种元数据的结构、特点,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了两者可能的映射转换。认为21世纪图书馆编目标准将会是DC与MARC并存的局面。
章旭,钱龙华[8](2009)在《数字资源的元数据自动获取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提出了结合HTML抽取和OAI-MPH收获这两种方法的元数据自动获取系统,前者用于从HTML文档首部中提取出相应的元数据;后者则从远程元数据数字仓储中按照标准的元数据交换协议收获所需的元数据.
王微[9](2008)在《基于书目记录功能需求(FRBR)的图书馆编目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IFLA的书目记录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 ,简称FRBR)是目前国际书目控制的焦点,它利用实体—属性方法构建了一个揭示书目结构和关系的概念模型。该模型对沿袭了一个多世纪的编目理论提出了挑战,在编目界引起了强烈反响。FRBR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成为当今编目界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FRBR概念及发展历史,并基于FRBR对编目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了FRBR的基本理念和精髓,对传统的编目规则和实践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本身的应用价值,及其实践的可行性。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FRBR进行介绍和探讨,以供界业同仁参考。本人在高校图书馆工作数年,一直从事编目着录工作,对CNMARC、USMARK、UNIMARK等元数据格式都有比较深的理解,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对元数据格式的最终走向,信息资源描述规则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正是因为源于自身实践,我对信息资源描述工作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再加上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学习,促使我要从理论上来研究信息资源描述工作,希望对信息资源描述实践工作有所促进。本文共分五个部分,每一部分分别介绍了以下内容:第一部分简要阐述了图书馆传统编目理论不足之处及书目记录功能需求分析(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简称FRBR)概念第二部分新的编目理论FRBR。第三部分基于FRBR的传统编目理论的重要规则AACR的新发展RDA第四部分FRBR对其它编目规则的影响第五部分新编目理论下的具体实现
张冬娘[10](2007)在《新时期图书馆编目人员的素质建设》文中认为新时期图书馆的编目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编目员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及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编目员只有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建设、计算机知识建设及心理素质建设,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Dublin Core:21世纪图书馆编目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ublin Core:21世纪图书馆编目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校元数据课程调查与对比——以《编目和元数据专业馆员核心能力》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
2 我国高校元数据课程调查 |
2.1 教学安排 |
2.2 教学内容 |
2.3 教学方式 |
2.4 教学资料 |
2.5 考核方式 |
3 国内元数据课程与《编目和元数据专业馆员核心能力》指标对比 |
3.1《编目和元数据专业馆员核心能力》及其适应性 |
3.2 我国高校元数据课程体系与《能力》的对比 |
3.2.1 知识能力 |
3.2.2 技能或能力素质 |
3.2.3 行为能力 |
4 改进我国元数据课程教学的建议 |
4.1 国外的经验介绍 |
4.2 针对专项能力的国内改革建议 |
4.2.1 知识能力方面,重点关注缺失的知识点 |
4.2.2 技术能力方面,需以具体项目为切入点 |
4.2.3 行为能力方面,需要丰富教学方式 |
(2)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二章 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CNMARC的基本概念 |
2.2 BIBFRAME的基本概念 |
2.2.1 BIBFRAME模型架构和关联关系 |
2.2.2 BIBFRAME词表 |
2.3 BIBFRAME核心技术与工具 |
2.3.1 关联数据技术 |
2.3.2 BIBFRAME转换编辑工具 |
第三章 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1 必要性分析 |
3.1.1 CNMARC缺陷分析 |
3.1.2 BIBFRAME优势分析 |
3.2 可行性分析 |
3.2.1 BIBFRAME对后MARC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
3.2.2 图书馆界BIBFRAME化实践 |
3.2.3 国内BIBFRAME化建设的先天优势 |
第四章 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方法 |
4.1 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基本模式 |
4.2 CNMARC到BIBFRAME映射 |
4.2.1 详细映射关系 |
4.2.2 映射结果分析 |
4.3 基于BIBFRAME的本体模型与术语词表设计 |
4.4 书目数据序列化 |
4.4.1 URI分配 |
4.4.2 RDF编码 |
4.4.3 关联数据发布 |
第五章 实证研究——以丝绸之路书目数据为例 |
5.1 丝绸之路CNMARC书目数据获取及映射分析 |
5.2 基于BIBFRAME的“丝绸之路”本体模型构建 |
5.3 “丝绸之路”书目数据序列化 |
5.4 BIBFRAME化数据的使用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浅议“文革”资料MARC数据着录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革资料特点 |
三.国内外编目现状与“文革”资料着录格式 |
(一) 国内外编目界最新发展现状 |
(二) “文革”资料在国内公共图书馆分布状况 |
(三) .“文革”资料MARC着录注意要点 |
1. 205 版本项 |
2. 210 出版发行项 |
3. 306 出版发行等附注字段 |
4. 620 出版地/制作地检索点 |
5. 326 出版周期附注 |
6.分类、主题字段 |
7. 知识责任块 |
8.电子资源描述字段 |
五、结语 |
(4)图书馆编目与WorldCat(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编目的存在问题 |
2 OCLC联机编目与WorldCat的发展 |
2.1 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编目阶段 |
2.2 从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编目向网络信息资源领域的扩展阶段 |
2.3 多类型信息资源联机联合编目的阶段 |
2.4 多功能服务整合发展阶段 |
3 WorldCat在编目的实际使用 |
4 编目的未来发展 |
5 结 语 |
(5)编目工作的挑战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编目工作面临的挑战 |
1.1 编目业务外包 |
1.1.1 国外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动因分析 |
1.1.2 我国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动因分析 |
1.2 电子在版编目与中文图书标识 |
1.2.1 中美两国ECIP的发展 |
1.2.2《中文图书标识规则》的作用 |
2 编目人员的应对措施 |
2.1 树立信心 |
2.2 技术创新 |
(7)元数据DC与MARC的关系及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元数据、DC和MARC的基本概念 |
1.1 什么是元数据 |
1.2 DC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 |
1.3 MARC (机读目录) |
2 MARC与DC的联系与区别 |
2.1 MARC与DC的联系 |
2.2 MARC与DC的区别 |
2.2.1 数据单元形式不同 |
2.2.2 数据形式不同 |
2.2.3 标识不同 |
2.2.4 编码标准不同 |
2.2.5 使用环境和范围不同 |
2.2.6 记录对象不同 |
3 元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
3.1 元数据在数字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和保存中的应用 |
3.2 元数据在图书馆编目工作中的应用 |
3.3 元数据在设计和维护数据库方面的应用 |
(8)数字资源的元数据自动获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元数据简介 |
2 元数据自动收获系统 |
2.1 HTML抽取 |
2.2 OAI-MPH收获 |
3 结束语 |
(9)基于书目记录功能需求(FRBR)的图书馆编目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我国图书馆编目理论发展现状 |
一、图书馆传统编目理论不足之处 |
二、FRBR 的概念 |
三、FRBR 的价值分析 |
第二章、新的编目理论——FRBR |
一、FRBR 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历史 |
二、FRBR 基本设计理念或称主要设计理念 |
(一) FRBR 的实体 |
(二) 实体间关系—4LBM |
(三) 用户任务及其国家级书目记录需求 |
三、FRBR 的研究成果 |
四、FRBR 的新观念 |
(一) 涵盖的信息资源类型更广 |
(二) 面对的用户范围更广 |
(三) 提出了“基础”或“核心”记录的观念 |
(四) 密切结合用户需求 |
五、FRBR 对书目记录(书目结构)的影响 |
(一) 编目工作面临的矛盾 |
(二) 书目记录层次的确立 |
第三章、AACR2 的新发展——RDA |
一、FRBR:RDA 产生的主要诱因 |
(一) 扩大了RDA 的适用范围 |
(二) 依据FRBR 概念更新RDA 的名词术语 |
(三) 重新分析一般资料类型标识GMD(general material designators) |
(四) 统一题名的修订 |
二、从AACR 到RDA |
(一) 《英关编目条列》AACR2 不足之处及可能进行的修改 |
(二) RDA 的内容结构 |
三、RDA 与AACR2 的比较 |
(一) 主要特点的比较 |
(二) RDA 与从AACR2 的主要区别 |
四、RDA 未来发展中可以出现的问题 |
第四章、FRBR对其它编目规则及着录格式的影响 |
一、对编目标准ISBD 的影响和冲击 |
二、对编目格式的影响和冲击 |
三、对书目结构的影响 |
第五章、新编目理论的具体实现 |
一、其于FRBR、RDA 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修订三版试想 |
(一) 现状与分析 |
(二)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基本体例与内容设计 |
二、为实现FRBR 理念的MARC 到XML 结构元数据转变 |
(一) 机读目录格式不适应FRBR模式编目 |
(二) 结构元数据应采用XML 的分析 |
三、基于FRBR 的元数据方案制定实例 |
四、问题障碍及实现困难 |
(一) 文献原题名的着录问题 |
(二) 名称规范问题 |
(三) 不同语种名称标目形式不同问题 |
(四) 书目数据库、MARC 格式、CNMARC/XML 转换表 |
(五) 基于FRBR 模型OPAC 检索系统的编目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术语表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10)新时期图书馆编目人员的素质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时期编目工作的变化 |
1.1 传统图书馆编目职能社会化 |
1.2 数字图书馆给编目工作带来的变化 |
1.2.1 编目对象的变化 |
1.2.2 编目环境的变化 |
1.2.3 编目理论的变化 |
1.2.4 编目格式的变化 |
2 新时期编目员的素质建设 |
2.1 专业知识建设 |
2.1.1 扩充MARC格式的描述和组织电子文献。 |
2.1.2 引入MARC以外的其它元数据描述网络文献。 |
2.2 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建设 |
2.3 心理素质建设 |
四、Dublin Core:21世纪图书馆编目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校元数据课程调查与对比——以《编目和元数据专业馆员核心能力》为视角[J]. 宋琳琳,蔡沅欣. 图书馆论坛, 2020(12)
- [2]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研究[D]. 吴桐.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5)
- [3]浅议“文革”资料MARC数据着录要点[A]. 韩晶,陈琦. 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5年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一), 2015
- [4]图书馆编目与WorldCat[J]. 刘忠斌. 图书情报工作, 2011(S1)
- [5]编目工作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 王松林. 图书馆学刊, 2010(06)
- [6]Google时代图书馆编目模式的嬗变[J]. 黄毕惠,杨永清.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06)
- [7]元数据DC与MARC的关系及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 葛岩.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04)
- [8]数字资源的元数据自动获取系统[J]. 章旭,钱龙华.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9]基于书目记录功能需求(FRBR)的图书馆编目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微.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10]新时期图书馆编目人员的素质建设[J]. 张冬娘.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