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汉移动城域网建设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朱劲草[1](2020)在《金华移动数据城域网的分析与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型互联网业务近年来也是发展迅猛,互联网上内容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直播、小视频、互联网电视等内容的兴起更是有力的冲击了传统的互联网行业,未来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产业也在萌发,这些业务的共同特点就是对网络带宽要求很高,对网络时延非常敏感,对卡顿非常敏感。为了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吸引更多用户,各地运营商开始了新一轮对当地数据城域网的建设。本文分析了金华移动数据城域网的数据架构现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了数据城域网需使用的几类关键技术,对用户业务实现进行了分析。对金华移动数据城域网的存在问题,重点分析了三个主要问题,由此提出了三个优化实现的目标,最终完成了符合金华移动数据城域网的优化设计。针对老旧设备的性能瓶颈,提出了设备替换和升级;针对高利用率的数据城域网链路和高负荷的BRAS设备,提出了新增设备以及链路扩容;针对宽带电视用户的卡顿现象,本文考虑并实施了将CDN设备从核心层下沉到与BRAS设备同级的业务接入层,使用户就近获取网络资源,以减少用户宽带电视类业务的卡顿现象。另外,本文还研究了IPV6地址在数据城域网中的相关应用,及如何给家庭宽带用户提供IPV6业务服务,给金华移动家庭宽带用户规划了IPV6的ND和PD地址。最后,本论文针对三个问题,分别展现了优化设计后的提升及解决效果,展示了金华移动城域数据网优化设计前后的改进,体现出金华移动数据城域网的高性能,展示对金华移动用户的业务保障的强大能力,并对此做出了综合评价。最后本论文对金华移动数据城域网的前景作出了简要分析和展望。
吴念达[2](2019)在《CMNET城域网IPv6过渡技术及部署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当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用户数量的不断膨胀,IP地址的需求量也在成几何数量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IPv4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网络地址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了,并且它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瓶颈。随着互联网技术需求不断提高,IPv6技术也就很自然的孕育而生了,作为IPv4技术的升级版本,IPv6先天上就有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在特定技术选择后,可以与IPv4技术实现平稳的过渡。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在城域网环境下的,运营商如何选择IPv6过渡的技术及部署方案,IPv6技术由于能够提供更大的地址空间、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势必将成为今后网络发展建设的基础方向与核心。但是由于之前网络的大量设备与应用都是基于IPv4技术的,很难短时间内全部替换到IPv6协议,所以IPv4技术到IPv6技术有一个过渡期,过渡期技术选择则是研究问题的关键,选择能够实现的技术不仅可以兼顾两种网络技术的过渡还需要具备可以解决IP地址匮乏问题的能力,达到高标准的网络平衡。本文通过对三种过渡技术的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依照三种协议适用的网络环境,按照某公司城域网现有网络结构特点及项目投资成本,决定本方案采用双栈技术,设定了包括部署方式、用户溯源方式及端口分配等,论文重点研究了部署方案的技术细节,详细探讨了双栈技术部署的步骤原则和配置范本,并进一步研究了相关配套软件与硬件的部署。在网络部署实现和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IPv6协议技术研究进行了网络性能的实验条件环境下的测试,测试的各项结果都达到了网络侧组网结构要求标准,达到了预期效果,整个城域网IPv4向IPv6过渡部署取得了成功。后期可全面的推动运营IPv6的互联网建设目标。
邵艳玲[3](2019)在《边缘计算资源优化分配及部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终端接入数目和种类日益增加,越来越复杂的物联网应用难以被实时高效的处理已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由于物联网(Io T)在一些应用领域,比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超高清视频直播以及智能制造等提出了复杂、多样、实时等新的业务需求。另一方面,目前的物联网终端设备存在处理能力不足且电池容量有限等缺点,难以为复杂多样的物联网应用提供实时处理。边缘计算服务的出现,为这些应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本地数据处理能力、减少数据传输时延、降低设备成本。如何在靠近物或数据产生源头的网络边缘侧为复杂多样的物联网业务提供最优或较优的资源分配策略与部署方案,是边缘计算系统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鉴于计算卸载、资源分配、缓存内容放置以及边缘服务器部署是实现本地化数据处理以及资源配置的基础,其执行效率和执行成本将直接影响边缘计算系统的整体性能。因此,针对物联网应用时延敏感性强、计算密集度高以及“终端-边缘-云”三层资源的异构性等特点,为了提升系统性能、服务质量(Qo S)和用户体验,本文围绕计算卸载、资源分配、缓存内容放置以及边缘服务器部署,从多角度研究边缘计算环境下面向复杂物联网业务的资源优化分配及部署,主要研究工作及学术贡献如下:(1)研究了边缘计算环境下多组件应用的计算卸载策略目前用户设备处理能力和电池电量有限,利用计算卸载技术可将计算密集度高的物联网计算任务迁移到边缘服务器或者远程的云数据中心。如何扩展用户终端的处理能力,满足物联网应用实时需求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研究了边缘计算环境下多组件应用的计算卸载策略。该策略考虑物联网应用组件的行为特征属性和边缘计算环境下“终端-边缘-云”资源的特征,分别用查询图和数据标签图进行描述。根据组件间的隶属度来确定聚类关系,利用模糊聚类算法对多组件应用合理划分,然后综合考虑应用时延和用户设备能耗,分别计算应用组件卸载到本地、边缘或者远程云节点的综合代价,分析用户位置和边缘计算环境中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等上下文信息,当达到卸载条件时,采用基于动态子图匹配算法进行多组件应用计算卸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卸载策略降低了用户设备能耗和服务交付时延,提升了应用的执行效率。(2)提出了能耗感知的多层资源动态分配方法在用户设备能耗和边缘服务器性能等多因素约束下,如何合理利用云、边缘服务器以及终端设备组成的分布式多层异构资源,在满足应用实时性要求的同时最小化能耗成本是边缘计算服务提供商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提出能耗感知的“边缘-云”多层异构资源动态分配策略。首先利用加权维诺图确定边缘服务器的服务区域,采用AR(p)模型滚动预测边缘服务器任务负载量,根据任务负载对资源的需求选择资源提供方。然后根据边缘服务器和云服务器的资源能耗成本,把“边缘-云”可重配置资源平滑分配问题转化为多维背包问题。通过能耗成本感知的贪心算法和动态节点管理策略,最终求得在满足用户低延迟需求的同时系统能耗成本最小的资源公平分配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在能耗和SLA违规方面,所提出的方法优于Always On和Auto Scale等算法。(3)设计了边缘计算中分布式协同缓存放置算法边缘计算环境中单个边缘服务器存储能力有限,层次式缓存机制导致延迟较长并浪费存储空间,只考虑单个因素的内容放置策略会导致缓存价值降低和带宽消耗代价增加。本文设计了边缘计算中分布式协同缓存放置算法。采用分布式协作缓存架构,首先确定边缘服务器覆盖范围内的用户集合,然后利用缓存服务节点和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内容流行度和缓存内容大小,计算数据访问延迟代价。本文将访问延迟代价最小化问题建模为0-1整数线性规划问题,利用元启发式伊藤算法设计分布式协同缓存放置方案。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传统的缓存内容放置算法对比,本文所提出缓存内容放置策略ECCDP_IT?能有效的搜索流行度高的数据最优的放置位置,提高了缓存命中率,降低了主干网络传输流量,从而实现用户访问数据的低延迟需求。(4)建议了成本感知的边缘服务器优化部署方法如何为边缘服务器选址并确定该位置服务器数量以实现低延迟应用需求和节点利用率均衡是边缘服务器部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建议了成本感知的边缘服务器优化部署方法。利用用户关联矩阵和资源分配矩阵,计算资源分配比率;通过资源分配比率、区域平均负载以及边缘位置之间的访问延迟,计算区域请求总延迟。最后建立基于服务器部署代价和请求总延迟代价的最小化目标函数,并把边缘服务器部署问题规约为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利用Benders分解算法求出边缘服务器部署的位置和数量。仿真结果表明:基于Benders分解的边缘服务器部署优化策略能在保障整体边缘服务器部署成本较低的同时,实现降低用户访问延迟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之间的均衡优化的目标。
陈颖霞,张晓荣,白炎,蔡向阳,张浩[4](2018)在《IP城域网核心集群路由器升级方案及实操》文中认为数据业务近几年超常规发展,城域网大型核心集群路由器在线扩容升级成为焦点。以某运营商2017年某市IP城域网核心集群路由器升级扩容工程为例,阐述了选择经济、技术合理的大型集群路由器扩容升级方案应考虑的因素,并对扩容升级的具体方案和操作步骤进行了详细描述,总结了核心集群路由器升级扩容的经验。
王芳[5](2017)在《地市教育信息化城域网的建设与实现》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与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为了解决“信息孤岛”的现象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将分散的校园网、教育机关局域网连接起来,进而实现城市的教育现代化和教育资源共享,因此,教育城域网便应运而生。目前乌兰察布市大多数学校、教育管理机构之间没有网络互联,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教育资源的管理也相对滞后和低效,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乌兰察布市整个教育事业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乌兰察布市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和实现,在全面分析教育城域网的功能特点、结构模型、以及系统组成的基础上,得出了符合本市的教育城城域网建设方案。首先,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研究了当前教育城域网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教育城域网的技术特点和系统组成,并阐述了教育城域网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结合当前乌兰察布市教育城域网的建设需求,阐述了本市教育城域网具体规划措施。分析了教育城域网设计中的关键技术——VPN技术,研究了内联VPN、访问VPN和外联VPN等三种连接模式,对乌兰察布市教育城域网的网络接入进行规划。其次,进行了乌兰察布市教育城域网建设方案分析,明确了本市城域网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即为什么要建设,怎么样去建设以及建设的目标。通过对比分析,采用分层化的设计思想,确定了教育城域网建设三层架构总体方案,即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并对该方案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乌兰察布市教育城域网的实现方案,设计了教育城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并对IP地址和路由进行了重点的规划设计。同时,研究了本市教育城域网的网络安全策略,分析了网络防御系统的实现、实名制认证的安全策略以及故障管理策略。然后,研究了乌兰察布市教育城域网信息中心的实现方案,确定了市教育局信息中心硬件设备网络拓扑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其中服务器管理系统、数据存储备份系统以及安全管理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硬件设备选型方案,并最终对出口路由器、核心交换机以及防火墙等进行了选型设计。最后,对本论文进行总结性介绍,并提出今后的工作展望。
谢海华[6](2016)在《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的优化与演进》文中提出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网络已越来越多地开展了宽带上网、VOD点播、数据通讯专线等业务。盐城有线电视网络也早在2009年就建成了一张范围覆盖了市区的IP宽带城域网,开展了宽带上网、VPN专线、互动点播等业务,实现了多元化的业务经营,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由于建网时间早、部分设备性能较低,接入方式虽然多样但普遍户均带宽不高,网络运营较粗放、QoS难以保证。近年来,高带宽类业务需求层出不穷,国家、省也都出台了宽带发展战略,现阶段的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已在技术上、性能上、可控可管上不能再满足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需求,必须考虑进一步的优化与演进。近年来,IP宽带城域网技术向着路由型、扁平化、双核心方向快速发展,全光入户的FTTH逐步成为了接入网建设的主流。在这种环境下,探索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的优化与演进、使其能够达到扁平化、高性能、可扩展、可管理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即针对此问题,根据IP宽带城域网发展的趋势以及宏观政策、业务发展的需求,从核心层、汇聚层、接入网等多个层面对现网进行剖析,并逐一给出了优化、演进的方案与步骤,用以指导工程的实施。本文首先分析了有线电视网络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以及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介绍了城域网发展的技术趋势和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的建设历程,对现在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的意义。然后阐述了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优化与演进应遵循的原则、应达到的目标。接着文章从核心层、汇接层、接入控制层、接入层四个方面详细阐明了各自优化与演进的目标与步骤。最后介绍了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优化与演进过程中路由以及QoS的部署策略,从而完整给出了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在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优化方案与演进路线图。
许勤侃[7](2014)在《光纤物理网规划及实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摘要正文》随着通信业务快速发展,拥有一张安全、稳定、高效的光纤物理网是各大运营商竞相追求的目标。但是通信业务的迅速膨胀导致光纤物理网错综复杂,网络结构隐患重重,若还是一味的按照按需建设的原则进行光纤物理网的建设已经无法满足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城市光纤物理网层次不清,资源利用率低下。因此通过研究现有网络的基础资源及对今后发展趋势的预判,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光纤物理网提出总体的规划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就运营商在光纤物理网的建设的发展过程,根据核心汇聚层安全稳定,接入层灵活多变的建设思路及原则,通过各级物理网层次的分析最终提出了核心层网采用格化网,汇聚层采用环形化网,接入层采用光交基础网,用户层采用FTTX的规划及解决方案。本论文将结合上海移动闵行地区作为模型进行光纤物理网的规划研究,运用科学的通信规划的流程和方法,通过研究闵行地区的移动业务的特点及地理特点,从前期市场端调研,到实地考察,整合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提出适合上海移动闵行地区的光纤物理网的建设方案,从而保持其与其他运营商的竞争优势,加强了网络基础的储备,为其今后展开各种丰富多样的业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为其它城市提供参考模板。
陈文韬[8](2015)在《广东移动CM-IMS承载网络规划与实施》文中指出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是3GPP/3GPP2和T ISPAN/ITU-T网络架构的核心,IMS基于IP承载特征,提供开放的网络架构,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也是核心网向统一融合的网络演进的关键技术。对中国移动而言,CM-IMS将为中国移动提供面向融合和宽带多媒体业务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为拓展集团、家庭和个人用户市场提供更先进、更有效的技术手段;CM-IMS还将打造统一融合的核心网架构,实现对固定移动的统一控制,降低中国移动核心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使中国移动的全业务运营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如何有效利用中国移动现有CMNET及IP专用承载网两张成熟数据承载网络优势,实现CM-IMS与CMNET、IP专用承载网对接,解决CM-IMS核心网元接入及用户业务接入问题,将是打造统一融合的核心网架构的关键。本论文从CM-IMS承载网络规划及实施角度出发,根据广东移动CM-IMS核心网元设置及CMNET、IP专用承载网网络的现状,提出CM-IMS与CMNET、IP专用承载网对接方案,并分别从站点内多种场景故障时数据流向分析CM-IMS承载网络可靠性,为后续网络维护及故障定位提供技术储备及经验。针对CM-IMS商用初期语音专线提出接入方案,以及现网传统语音专线迁移CM-IMS解决思路,为后续CM-IMS大规模用户接入提供可行技术方案,进一步提升现网产品质量和客户的感知水平。
黄伟[9](2011)在《湖北移动城域网现状分析与演进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摘要:随着数据业务的不断发展,城域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面临更多的挑战,本文主要从网络架构、资源、业务和安全的角度对湖北移动城域网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分别就全业务运营承载架构、IPv6部署、互联网内容缓存加速服务以及城域网网络安全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演进优化策略。论文主要工作成果包括:(1) IP城域网多业务承载演进主要有单平面统一承载和双平面承载两种可行方案,前者主要是通过现有城域网进行全业务的接入汇聚,通过新建ASBR(自治系统边缘路由器)设备进行跨域互通,采用新建MSCG(多业务控制网关)、MSE(多业务边缘)或是升级改造现有BRAS(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SR(业务路由器)进行多业务控制;后者主要是通过新建城域网第二通道实现精品业务的接入汇聚。对湖北移动来说,城域网发展比较晚,业务规模不大,短中期适合采用统一承载模式,长期策略要根据高质量业务发展势头以及设备承载能力提升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新建第二平面。(2) IPv6资源的部署主要从当前主流的三种过渡技术着手考虑,双协议栈和隧道技术配合是初期演进的最佳选择,中期规模商用以后双协议栈技术受IPv4地址的限制将不再适合,此时应以转换技术和隧道技术为主,远期全面商用后对IPv4孤岛可采用转换和隧道技术进行数据通信。(3)互联网内容缓存加速主要就业内使用较普遍的技术策略进行分析比较,湖北移动城域网短期主要以部署建设WEB Cache(网页缓存)为主,中期考虑建设P2PCache(端到端缓存)和P4P(网络提供商主动参与的P2P),进行流媒体加速,远期云计算发展起来以后,重点考虑将CDN(内容分发网络)与云存储进行结合,划分中心存储云、边缘存储云,用户群根据地理位置建立多个自治域,融合P4P策略和云计算服务资源共享思路,提高资源利用率并改善用户感知。(4)城域网网络安全主要从网络生存性和业务可控性两个维度,流量清洗和宽带精细化运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短期流量清洗系统采取集中部署的方式,防御外部流量攻击,中长期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由集中式部署向分布式转变,流量探测设备下移,建设在汇聚接入侧。精细化运营方面,短期维持现状不变,中期着重控制影响收益的非法运营和不合理流量,长期定位在为每用户每业务提供差异化服务,网络通过部署资源控制系统和DPI(深度包检测)探测设备实现。
孙银青[10](2011)在《城域数据网方案研究与工程建设》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介绍了河北移动省内城域数据网建设方案研究和基于本建设方案进行的工程建设情况。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多媒体技术和业务应用的不断进步,传统运营商的本地网面临的巨大的压力。随着通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运营商提供语音、视频和数据综合业务。只有提供了综合业务,才能更具有竞争力。为此,河北移动进行了省内城域数据网的建设。城域数据网是一张可运营可管理、承载多种业务、具有高业务质量、解决业务安全问题的IP网络。城域网基于分组传送,能够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综合服务的,其网络业务定位于:移动信息化接入业务、互联网专线业务、语音专线接入业务、企业专网业务、宽带用户接入业务以及运营商网内的其它自有业务。其网络结构分为核心层、业务控制层和接入层。城域数据网的建设可进一步发展河北移动的省内数据类综合业务,可大大提高了全业务竞争中网络优势,从而形成新的业务竞争能力。
二、武汉移动城域网建设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移动城域网建设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金华移动数据城域网的分析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数据城域网概述及相关技术 |
2.1 数据城域网简介 |
2.2 本文相关技术简介 |
2.2.1 CDN加速 |
2.2.2 IPV6技术 |
2.2.3 NAT地址转换 |
2.3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金华移动城域网现状分析 |
3.1 金华移动城域网网络现状 |
3.2 金华移动数据城域网业务现状 |
3.3 金华移动城域网存在问题及分析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金华移动城域网优化方案的设计 |
4.1 优化设计的目标 |
4.2 优化设计方案的原则 |
4.2.1 总体优化原则 |
4.2.2 设备部署及扩容原则 |
4.2.3 链路扩容原则 |
4.2.4 NAT板卡扩容原则 |
4.3 优化设计改造方案 |
4.3.1 金华城域网2019年业务预测 |
4.3.2 县市带宽扩容、BRAS新增优化方案 |
4.3.3 县市交换机升级方案 |
4.4 县市CDN下沉 |
4.4.1 CDN下沉的目的 |
4.4.2 CDN下沉原则 |
4.4.3 CDN下沉设计 |
4.5 金华移动城域网IPV6地址部署方案 |
4.5.1 IPV6地址分类 |
4.5.2 IPV6地址分配原则 |
4.5.3 金华移动IPV6用户地址分配 |
4.6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设计方案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 |
5.1 优化前后指标变化 |
5.2 优化总体成果评价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CMNET城域网IPv6过渡技术及部署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文章主要内容 |
第2章 主要理论技术概述 |
2.1 IPv6 协议 |
2.2 IPv4与IPv6 对比 |
2.3 双栈过渡技术简介 |
2.4 隧道过渡技术简介 |
2.5 NAT技术简介 |
2.5.1 NAT技术概述 |
2.5.2 NAT444 策略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域网的规划与建设分析 |
3.1 某公司现网拓扑情况 |
3.2 现网问题分析 |
3.2.1 设备改造 |
3.2.2 人员能力提升 |
3.2.3 IPv4 网络体验感知 |
3.3 IPv6 过渡需求原则及城域网改造范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域网IPv4向IPv6 过渡方案 |
4.1 某公司城域网网络现状 |
4.1.1 网络改造计划 |
4.1.2 存在的短板问题 |
4.2 IPv6 过渡技术选择 |
4.3 城域网IPv6 过渡步骤 |
4.4 某公司地址规划 |
4.4.1 地址核算模型 |
4.4.2 网络及用户地址规划 |
4.5 某公司城域网IPv6 过渡方案设计 |
4.5.1 网络基本情况介绍 |
4.5.2 改造内容 |
4.5.3 现网协议部署情况 |
4.5.4 路由协议部署 |
4.5.5 家庭宽带接入部署 |
4.5.6 网络安全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域网配置与测试 |
5.1 设备配置总体原则 |
5.2 核心NE5000E设备配置 |
5.2.1 ISIS路由协议配置 |
5.2.2 BGP路由协议配置 |
5.2.3 静态路由配置 |
5.3 华为BRAS(ME60-X16)设备配置 |
5.3.1 全局下开启IPv6 功能 |
5.3.2 BRAS互联接口IPv6 配置 |
5.3.3 路由协议配置 |
5.4 场景测试及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边缘计算资源优化分配及部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边缘计算概述 |
1.2.1 边缘计算的定义及特点 |
1.2.2 边缘计算层次结构 |
1.2.3 边缘计算的应用场景 |
1.3 研究现状 |
1.3.1 边缘计算环境下的计算卸载 |
1.3.2 云边协同环境中的资源分配 |
1.3.3 边缘计算环境下缓存放置 |
1.3.4 边缘服务器部署 |
1.3.5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贡献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边缘计算环境下多组件应用的计算卸载策略 |
2.1 引言 |
2.2 应用案例:增强现实应用 |
2.3 边缘计算环境下计算卸载问题描述以及建模 |
2.3.1 问题描述 |
2.3.2 问题建模 |
2.4 边缘计算环境下计算卸载策略 |
2.4.1 自适应卸载条件 |
2.4.2 基于模糊聚类的应用划分 |
2.4.3 基于动态子图匹配的多组件应用放置 |
2.5 基于动态子图匹配的计算卸载算法 |
2.5.1 算法实现 |
2.5.2 算法分析 |
2.6 多组件应用的计算卸载算例 |
2.7 性能评估 |
2.7.1 实验分析方法和环境配置 |
2.7.2 实验测试用例 |
2.7.3 比较算法及性能指标 |
2.7.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能耗感知的多层资源动态分配方法 |
3.1 引言 |
3.2 能耗感知的“边缘-云”资源调度框架 |
3.3 能耗感知的多层资源分配问题描述与建模 |
3.3.1 问题描述 |
3.3.2 系统模型 |
3.3.3 问题建模 |
3.4 能耗感知的多层资源分配策略 |
3.4.1 边缘MDC服务区域划分 |
3.4.2 任务负载滚动预测 |
3.4.3 能耗感知的资源分配算法 |
3.5 在线的动态节点管理方法 |
3.5.1 节点开启 |
3.5.2 节点关闭 |
3.6 能耗感知的多层资源分配算例 |
3.7 性能评估 |
3.7.1 实验环境 |
3.7.2 数据集以及性能测试指标 |
3.7.3 实验结果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边缘计算中分布式协同缓存放置算法 |
4.1 引言 |
4.2 边缘计算环境下数据缓存应用场景:大视频应用 |
4.3 分布式协同边缘缓存数据放置问题分析及建模 |
4.3.1 问题分析 |
4.3.2 问题描述 |
4.3.3 问题建模 |
4.4 分布式协同缓存数据放置 |
4.4.1 确定用户归属 |
4.4.2 基于伊藤算法的协同边缘缓存数据放置 |
4.4.3 算法关键因素设计 |
4.5 算法实现与分析 |
4.6 边缘计算中分布式协同边缘缓存放置实例 |
4.7 性能评估 |
4.7.1 实验环境以及参数配置 |
4.7.2 对比算法以及相关性能指标 |
4.7.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成本感知的边缘服务器优化部署方法 |
5.1 引言 |
5.2 边缘服务器部署问题分析与建模 |
5.2.1 边缘服务器部署问题分析 |
5.2.2 问题描述 |
5.2.3 边缘服务器部署建模 |
5.2.4 原问题的线性化过程 |
5.3 边缘服务器部署问题的Benders分解 |
5.4 基于Benders分解的边缘服务器部署算法实现 |
5.4.1 算法实现 |
5.4.2 算法正确性分析 |
5.5 边缘服务器部署算例 |
5.6 性能评估 |
5.6.1 实验设置 |
5.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4)IP城域网核心集群路由器升级方案及实操(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网络现状 |
2 省核心路由器升级扩容方案比选 |
3 升级改造方案及实施步骤 |
3.1 城域网核心集群路由器升级改造方案概述 |
3.2 集群路由器改造操作详细步骤及方案 |
3.2.1 第1次操作 |
3.2.1. 1 操作目的 |
3.2.1. 2 涉及网元 |
3.2.1. 3 操作方案 |
3.2.1. 3. 1 端口排查 |
3.2.1. 3. 2 制作标签 |
3.2.1. 3. 3 布放线缆 |
3.2.1. 4 操作影响 |
3.2.1. 5 操作等级 |
3.2.2 第2次操作 |
3.2.2. 1 操作目的 |
3.2.2. 2 涉及网元 |
3.2.2. 3 操作方案 |
3.2.2. 3. 1 核心1 CR脱网时业务情况 |
3.2.2. 3. 2 操作说明 |
3.2.2. 3. 3 操作完成后业务情况 |
3.2.2. 4 操作影响 |
3.2.2. 5 失败倒回方案 |
3.2.2. 6 操作后验证工作 |
3.2.3 第3次操作 |
3.2.3. 1 操作目的 |
3.2.3. 2 涉及网元 |
3.2.3. 3 操作方案 |
3.2.3. 3. 1 核心1 CR脱网时业务情况 |
3.2.3. 3. 2 操作说明 |
3.2.3. 3. 3 操作完成后业务情况 |
3.2.3. 4 操作影响 |
3.2.3. 5 失败倒回方案 |
3.2.3. 6 操作后验证工作 |
3.2.4 第4次操作 |
3.2.4. 1 操作目的 |
3.2.4. 2 涉及网元 |
3.2.4. 3 操作方案 |
3.2.4. 3. 1 端口排查 |
3.2.4. 3. 2 制作标签 |
3.2.4. 3. 3 布放线缆 |
3.2.4. 4 操作影响 |
3.2.5 第5次操作 |
3.2.5. 1 操作目的 |
3.2.5. 2 涉及网元 |
3.2.5. 3 操作方案 |
3.2.5. 4 操作影响 |
3.2.5. 5 失败倒回方案 |
3.2.6 第6次操作 |
3.2.6. 1 操作目的 |
3.2.6. 2 涉及网元 |
3.2.6. 3 操作方案 |
3.2.6. 3. 1 核心2 CR脱网时业务情况 |
3.2.6. 3. 2 操作说明 |
3.2.6. 3. 3 操作完成后业务情况 |
3.2.6. 4 操作影响 |
3.2.6. 5 失败倒回方案 |
3.2.6. 6 操作后验证工作 |
3.2.7 第7次操作 |
3.2.7. 1 操作目的 |
3.2.7. 2 涉及网元 |
3.2.7. 3 操作方案 |
3.2.7. 3. 1 核心2 CR脱网时业务情况 |
3.2.7. 3. 2 操作说明 |
3.2.7. 3. 3 操作完成后业务情况 |
3.2.7. 4 操作影响 |
3.2.7. 5 失败倒回方案 |
3.2.7. 6 操作后验证工作 |
4 实施效果 |
(5)地市教育信息化城域网的建设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 |
1.2.2 教育城域网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教育城域网建设概述 |
2.1 教育城域网概述 |
2.1.1 教育城域网定义 |
2.1.2 教育城域网设计原则 |
2.1.3 教育城域网网络建设要求 |
2.1.4 教育城域网组成结构 |
2.1.5 教育城域网设计相关技术 |
2.2 VPN技术概述 |
2.2.1 VPN技术定义 |
2.2.2 VPN关键技术 |
2.2.3 VPN组网方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乌兰察布市教育城域网建设方案研究 |
3.1 乌兰察布市教育城域网建设思想 |
3.1.1 乌兰察布市教育城域网建设的必要性 |
3.1.2 乌兰察布市教育城域网建设目标 |
3.2 乌兰察布市教育城域网建设方案对比设计 |
3.3 网拓扑结构分层化设计 |
3.3.1 拓扑结构方案设计 |
3.3.2 教育城域网分层架构设计 |
3.4 本市教育城域网方案实施策略 |
3.4.1 乌兰察布市教育城域网方案一建设框架 |
3.4.2 本市教育城域网建设方案一可行性分析 |
3.4.3 本市教育城域网建设实施步骤 |
3.4.4 教育城域网建设方案一部署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乌兰察布市教育城域网的实现 |
4.1 主干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4.2 IP地址设计 |
4.3 路由设计 |
4.3.1 本市教育城域网出口路由策略 |
4.3.2 本市教育城域网内网路由策略 |
4.4 VPN技术 |
4.5 网络安全策略设计 |
4.5.1 网络防御系统的实现 |
4.5.2 其它的安全性措施 |
4.5.3 网络故障管理策略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乌兰察布市教育信息中心建设 |
5.1 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建设 |
5.2 市信息中心服务器实现方案 |
5.3 市信息中心储存备份实现方案 |
5.4 市信息中心安全管理实现方案 |
5.5 硬件设备选型 |
5.5.1 硬件选型原则 |
5.5.2 网络设备的选择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的优化与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1.1 技术进步让有线电视网络能够承载更多业务 |
1.1.2 三网融合使有线电视主业压力剧增 |
1.1.3 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迫使广电网络提供更高的带宽及更多的应用 |
1.1.4 IP宽带城域网快速向高可靠大带宽全光网方向发展 |
1.2 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简介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IP宽带城域网概述 |
2.1 城域网与IP宽带城域网 |
2.2 IP宽带城域网的功能与结构 |
2.3 IP宽带城域网的发展趋势 |
第3章 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现状分析 |
3.1 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现状 |
3.2 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的接入方式 |
3.3 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存在问题分析 |
第4章 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优化与演进目标 |
4.1 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的再定位 |
4.2 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的演进目标 |
4.3 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的演进原则 |
4.4 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演进的量化指标 |
4.4.1 用户规模 |
4.4.2 带宽速率拓展 |
4.4.3 网络流量 |
4.4.4 网络传输指标要求 |
第5章 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优化与演进方案 |
5.1 核心层的优化与演进 |
5.2 汇接层的优化与演进 |
5.3 业务汇聚层的优化与演进 |
5.4 接入层的优化与演进 |
5.4.1 接入网的优化与演进目标 |
5.4.2 CMTS接入网的优化与演进 |
5.4.3 EPON+FTTC+EOC模式接入网的优化与演进 |
5.4.4 EPON+FTTB+LAN模式接入网的优化与演进 |
5.4.5 接入网的最终发展模式光纤入户(FTTH) |
5.4.6 适时开展无线接入网建设实现无线有线一体化运营 |
第6章 路由协议及QoS的部署 |
6.1 路由协议 |
6.2 QOS部署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7)光纤物理网规划及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光纤物理网综述 |
1.2.1 光纤物理网的分层 |
1.2.2 光纤物理网各个层次的定义及说明 |
1.2.3 光纤物理网基本规划情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光纤物理网规划理论基础 |
2.1 光纤物理网的概念及特点 |
2.1.1 光纤物理网的概念 |
2.1.2 光纤物理网的特点 |
2.2 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 |
2.2.1 国外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 |
2.2.2 国内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 |
2.2.3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
2.3 光纤物理网规划流程 |
2.3.1 规划启动阶段 |
2.3.2 规划调研、准备阶段 |
2.3.3 规划编制阶段 |
2.3.4 规划收尾阶段 |
2.4 光纤物理网规划方法 |
2.4.1 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 |
2.4.2 光纤网规划现状及问题分析 |
2.4.3 规划区域划分 |
2.4.4 需求分析及预测 |
2.4.5 光节点设置 |
2.4.6 光缆选型 |
2.4.7 光缆芯数的确定 |
2.4.8 光纤物理网规划常用工具 |
2.5 光纤物理网规划原则 |
2.5.1 光纤物理网的总体规划原则 |
2.5.2 光纤物理网结构目标图 |
2.5.3 光纤物理网节点设置原则 |
2.5.4 光纤物理网各层规划原则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移动光纤物理网的规划 |
3.1 业务需求分析 |
3.1.1 业务需求预测及方法 |
3.1.2 接入点建设规模预测 |
3.1.3 网络需求模型 |
3.1.4 网络建设 |
3.1.5 网络带宽需求预测 |
3.1.6 技术发展需求分析 |
3.1.7 各类业务对于纤芯的需求 |
3.2 上海移动光纤物理网基础资源现状 |
3.2.1 业务节点现状 |
3.2.2 光纤物理网现状 |
3.3 上海移动光纤物理现状问题分析 |
3.3.1 业务节点存在的问题 |
3.3.2 上海移动光纤物理网存在的问题 |
3.4 规划策略及规划目标架构 |
3.4.1 上海移动光纤物理网总体规划策略及原则 |
3.4.2 上海移动光纤物理网规划原则细则及目标架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移动闵行地区光纤物理网规划实例 |
4.1 闵行地区业务需求分析 |
4.1.1 无线配套需求 |
4.1.2 政企专线及家庭宽带需求 |
4.2 闵行光纤物理网现状及问题分析 |
4.2.1 局房节点现状及问题分析 |
4.2.2 闵行地区光纤物理网现状及问题分析 |
4.2.3 本节小结 |
4.3 上海移动闵行地区光纤物理网规划策略 |
4.3.1 闵行光纤物理网节点规划策略 |
4.3.2 闵行地区光纤物理网光缆网建设策略 |
4.4 上海移动闵行地区光纤物理网建设方案 |
4.4.1 闵行地区概况及功能定位 |
4.4.2 节点规划 |
4.4.3 光缆网规划建设方案 |
4.4.4 相关技术论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广东移动CM-IMS承载网络规划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IMS定义及特征 |
1.2 IMS国际标准化及进展 |
1.3 通信运营商引入IMS必要性 |
第二章CM-IMS定位 |
2.1 中国移动提出CM-IMS解决方案 |
2.2 CM-IMS定位及业务能力 |
2.3 CM-IMS功能实体简述 |
2.4 CM-IMS接入承载问题 |
第三章广东移动数据承载网网络现状及CM-IMS核心网元建设方案 |
3.1 广东移动IP专用承载网现状 |
3.1.1 中国移动IP专用承载网概述 |
3.1.2 中国移动IP专用承载网现状 |
3.1.3 广东移动IP专用承载网现状 |
3.1.4 广东移动IP专用承载网CE接入层现状 |
3.2 广东移动CMNET及CMNET城域网现状 |
3.2.1 广东移动CMNET网络现状 |
3.2.2 广东移动CMNET城域网现状 |
3.3 广东移动CM-IMS核心网元建设方案 |
第四章广东移动CM-IMS承载网络规划及对接方案 |
4.1 广东移动CM-IMS承载网络组网规划 |
4.1.1 CM-IMS承载网络及承载接入要求 |
4.1.2 广东移动CM-IMS核心网及业务系统所在地市组网方案 |
4.1.3 非IMS核心网所在地市组网方案 1 |
4.1.2 非IMS核心网所在地市组网方案 2 |
4.2 广东移动CM-IMS接口规划及要求 |
4.2.1 接口类型 |
4.2.2 IP地址及VLAN配置 |
4.3 广东移动CM-IMS路由规划 |
4.4 广东移动CM-IMS承载网络对接方案实施 |
4.4.1 PS/IMS CE与IMS CORE区域信令对接方案 |
4.4.2 PS/IMS CE与IMS CORE区域媒体对接方案 |
4.4.3 CS CE与IMS CORE区域信令对接方案 |
4.4.4 CS CE与IMS CORE区域媒体对接方案 |
4.4.5 PS CE、CS CE与MGW对接方案总结 |
4.4.6 SBC与PS/IMS CE对接方案 |
4.4.7 SBC与CMNET城域网CE对接方案 |
4.4.8 PS/IMS CE与IP专用承载网AR设备对接方案 |
4.4.9 CMNET城域网CE与城域网对接方案 |
第五章广东移动CM-IMS业务接入及承载网络可靠性分析 |
5.1 CM-IMS业务流量模型 |
5.1.1 中心局点地市接入CM-IMS数据流分析 |
5.1.2 远端局点地市接入CM-IMS数据流分析 |
5.1.3 城域网及IP专用承载网侧CM-IMS流量流向分析 |
5.2 广东移动CM-IMS语音专线接入解决方案 |
5.2.1 统一Centrex业务介绍 |
5.2.2 CM-IMS语音专线网络架构 |
5.2.3 CM-IMS语音专线接入原则 |
5.2.4 CM-IMS语音专线接入解决方案 |
5.2.5 现网传统语音专线业务迁移CM-IMS解决思路 |
5.3 站点内故障流量及承载网络可靠性分析 |
5.3.1 对内信令/媒体接口接入IP承载网链路故障流量分析 |
5.3.2 对内信令/媒体接口主链路故障流量分析 |
5.3.3 对内主用PS/IMS CE或备用PS/IMS CE出现故障流量分析 |
5.3.4 对外接口主链路故障流量分析 |
5.3.5 对外主用FW上下行链路出现故障流量分析 |
5.3.6 对外主用CMNET CE或备用CMNET CE出现故障流量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9)湖北移动城域网现状分析与演进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城域网简介 |
1.2 城域网演进优化总体原则 |
1.3 城域网演进优化总体思路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2 湖北移动城域网现状分析 |
2.1 湖北移动CMNET网络现状 |
2.2 湖北移动IP城域网发展现状 |
2.3 湖北移动城域网存在问题 |
2.4 湖北移动城域网优化的必要性 |
3 IP城域网多业务承载网络架构 |
3.1 多业务时代IP城域网定位 |
3.2 多业务时代IP城域网建设方案 |
3.2.1 单平面统一承载方案可行性分析 |
3.2.2 平面承载方案可行性分析 |
3.3 单平面统一承载短中期建设方案 |
3.3.1 短期建设方案建议 |
3.3.2 中期建设方案建议 |
4 IPv6部署演进策略 |
4.1 IPv6过渡技术优缺点分析 |
4.2 湖北移动城域网IPv6部署建议 |
5 联网内容缓存加速服务部署策略 |
5.1 宽带市场竞争格局 |
5.2 CDN演进策略建议 |
5.2.1 短期CDN部署策略 |
5.2.2 中期CDN部署策略 |
5.2.3 长期CDN演进策略 |
6 城域网网络安全策略部署 |
6.1 流量清洗部署建议 |
6.2 宽带精细化运营部署建议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城域数据网方案研究与工程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城域数据网项目的背景 |
1.2 项目需求和现状分析 |
1.3 城域数据网项目的作用 |
1.3.1 项目作用 |
1.3.2 效益分析 |
1.4 城域数据网项目意义 |
1.5 城域数据网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作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城域网网络现状 |
2.1 数据网现状 |
2.2 网络拓扑结构及设备配置 |
2.3 目前网络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三章 数据城域网主流技术分析 |
3.1 城域数据网网络主流技术 |
3.1.1 路由技术 |
3.1.2 端到端的QoS管理 |
3.1.3 用户/业务管理 |
3.2 城域数据网接入主流技术 |
3.2.1 FTTX接入技术 |
3.2.2 PON接入网技术分析 |
3.2.3 电信级以太网技术 |
3.2.4 PTN技术概述 |
第四章 城域数据网建设方案研究 |
4.1 城域数据网网络定位 |
4.2 业务模型研究 |
4.2.1 业务发展目标 |
4.2.2 业务需求分析 |
4.2.3 业务模型方案 |
4.3 网络建设方案研究 |
4.3.1 城域数据网网络建设方案 |
4.3.5 IP地址规划方案 |
4.3.6 城域数据网的安全方案 |
4.3.7 网络及资源管理方案 |
4.3.8 城域数据网计费与认证方案 |
4.4 自治域划分与路由组织方案 |
4.5 QoS与案研究 |
4.5.1 网络QoS解决方案 |
4.5.2 QoS实施原则 |
4 5.3 城域网QoS部署 |
4.6 业务承载方案研究 |
4.7 设备配置与投资估算 |
4.7.1 估算依据 |
4.7.2 投资估算 |
第五章 城域网工程项目建设实例 |
5.1 石家庄城域数据网建设 |
5.2 石家庄城域数据网网络测试 |
5.2.1 测试内容 |
5.2.2 测试结果 |
5.2.3 测试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武汉移动城域网建设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华移动数据城域网的分析与优化设计[D]. 朱劲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2]CMNET城域网IPv6过渡技术及部署方案研究[D]. 吴念达. 吉林大学, 2019(03)
- [3]边缘计算资源优化分配及部署技术研究[D]. 邵艳玲.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4]IP城域网核心集群路由器升级方案及实操[J]. 陈颖霞,张晓荣,白炎,蔡向阳,张浩. 邮电设计技术, 2018(09)
- [5]地市教育信息化城域网的建设与实现[D]. 王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6]盐城有线IP宽带城域网的优化与演进[D]. 谢海华. 湖北工业大学, 2016(03)
- [7]光纤物理网规划及实例分析[D]. 许勤侃.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8]广东移动CM-IMS承载网络规划与实施[D]. 陈文韬.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9]湖北移动城域网现状分析与演进优化研究[D]. 黄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10]城域数据网方案研究与工程建设[D]. 孙银青.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