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微机管理农机档案

改革微机管理农机档案

一、用微机管理农机档案应当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聂寒雪[1](2019)在《湖北鹤峰民族特色村寨益贫式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兴,则国家兴;农村富,则国家强”。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不断努力,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条件落后、信息交流不畅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速度依然比较缓慢,这不仅影响了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更阻碍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就广大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虽起步晚,但其发展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明显,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前期政策等综合效应的影响下,发展已初具成效。对少数民族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总结,可以更好地探寻已经形成的益贫式发展路径、模式,对我国广大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起着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选取位于中国中西部连接处的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研究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益贫式发展,也会对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湖北省鹤峰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益贫式发展路径为主题,将文献梳理和调查问卷结合起来,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以益贫式增长、包容性增长、反贫困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为基础,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益贫式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进行了梳理,并理清贫困与减贫、益贫式发展等核心概念。利用PEST法分析深入了解鹤峰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现状,发现国家和地方政策对贫困户的偏向程度不够、地方财经资金占支农支出比例有待提高、农村人均纯收入相比中部地区比较低等问题;结合实地调研数据,从贫困户的受教育水平、收入和消费水平、帮扶工作落实情况及扶贫项目的参与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鹤峰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产业益贫及文化扶贫方面存在障碍。进而提出要夯实产业基础,增强产业益贫内源活力;聚焦文化培育,发挥文化益贫基础作用;完善政策体系、保障政策益贫兜底功能三个方面来优化现有益贫式发展的路径。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内部的非均衡性发展着手,提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内部发展呈现出偏向富裕村民、贫困农民受益较少的问题,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理论具有一定拓展;二是将宏观环境分析方法PEST运用到分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益贫式发展的路径中,体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性运用;三是以县域经济为例研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益贫式发展问题,是对传统民族学从村落角度研究的一个拓展。与此同时,本文也存在研究对象相对局限,研究样本数据量相对较少以及对研究对象微观分析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将是后续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伍恒[2](2017)在《黑龙江省电力勘察设计院档案管理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国有企业对于企业的档案管理越来越重视,企业的档案管理正在从传统的档案管理向现代化转型。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主体,其档案管理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国有企业档案管理现状,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有利于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基于当前的社会现状,本文以国企档案管理研究为出发点,确定了黑龙江省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档案信息部为研究对象。在对企业档案管理内涵以及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体制、制度标准进行解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充分了解到了企业目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在充分肯定了研究院档案管理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对其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提出了包括技术、管理规范、人才设置与培养、服务能力等方面如何将传统的档案管理办法向现代化管理转型的思路及对策。本文希冀通过对特定企业档案管理现状的研究,对相关的同类型企业档案管理提供可能的参考和借鉴。

刘春[3](2014)在《建国以来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革》文中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迈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成为关系整个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养老保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基本经济和社会问题,其发展水平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发展历程进行历史回顾,研究农村养老保障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规律,构建和完善切实可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公平、普惠、共享目标的客观要求,保障农村老人老有所养。本文紧紧把握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革规律的特点,综合历史和文化因素对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进行研究,总结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革的特征与历史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提出问题和分析框架;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主要回顾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变革历程,评述了变革特点,研究了建国以来内蒙古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革特点以及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变迁;第三部分(第五章、第六章)论证了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和历史启示,提出了完善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本文综合运用了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国家的养老保障事业产生、发展、变革、再发展的历史视角下,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对全社会养老保障影响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养老保障变革规律及其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着重对建国以来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革进行研究,勾勒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图景,探索区域发展水平与养老保障变革的相关性,从而找出内蒙古经济、社会、民族、传统等因素对养老制度的多重影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内蒙古传统养老保障观念深厚,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养老保障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发展不足是其主要矛盾,现行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偏低,难以发挥养老作用,对农村牧区养老体系建设支撑能力不足。同时,内蒙古地域辽阔,农村牧区居住分散,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成本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内蒙古应在落实中央政策的基础上,从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出发,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突破二元结构制约,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农村牧区养老保障体系,以保持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和进步。多元化的农村牧区养老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多元化的保障主体、多元化的保障资金筹集渠道和多元化的保障制度。

秦浩明[4](2013)在《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业管理是伴随着住房制度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而诞生的新兴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深圳市成立第一家物业服务企业以来,物业管理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混乱到逐步规范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它已成为城市管理、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住宅区物业管理能否健康发展,是社会能否和谐稳定的关键。本文首先追溯了常州市物业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接着考察了常州市新北区物业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常州市新北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就如何完善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政府方面应完善住宅物业管理法规建设,提高住宅物业管理行政管理机构系统化监管程度,建立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收费机制,支持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等管理对策;物业服务企业方面应推行精细化管理,实现规模效益等举措;业主方面则应充分发挥业委会作用,实现规范自治等。

刘鹏翔[5](2012)在《鸡东县农机安全监理的现状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机械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农机监理工作的意义也越来越重大。阐述目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普遍情况,分析鸡东县农机监理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在新形势下开展鸡东县农机监理工作的对策。

闫俊[6](2010)在《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原农保”)尽管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但仍不完善。为应对本世纪30年代到来的老龄人口峰值,我国应从基本国情出发,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本文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对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系统化研究。在达成老有所养远景目标下,以强化政府责任为出发点,在国内已有的理论研究和总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理论研究的有益经验,把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置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系统剖析与研究,通过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回顾,阐明农保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遵循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提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框架的构建思路,重点论述公共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的可行性,以期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及最终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新农保制度建设,政府必须承担公共财政出资责任。国家在农民老有所养问题上责无旁贷,应承担立法、组织、管理、出资和监督责任,特别是政府财政出资责任能否到位,是避免新农保重蹈原农保仅靠农民自我储蓄积累覆辙的关键。第二,定额缴费、与参保时间挂钩给付型农民养老补贴制度及其财务可行性是新农保制度模式设计的关键。基础养老金一般以消除老年贫困为目标,待遇普惠性是实现老有所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以便将经济不发达乃至贫困地区的农民也纳入新农保。考虑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按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生活消费性支出的50%(高于55元),确定农民最低标准普惠制基础养老金并由国家财政全额支付,在财务上具备经济可行性。第三,转变财政补贴方式有利于提高参保率。经常性的公共财政投入,从缴费环节的入口补贴转变为给付环节的出口补贴,从补贴缴费向建立基础养老金转变,既可以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和效率,也可以解决制度的可持续性问题。第四,新农保“个人账户+基础养老金”制度模式,可随财政实力变化调整基础养老金数额,弹性较大,且这种模式易转移,可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接。第五,从实践来看,北京市新农保包括养老金补贴在内的社保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0%左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比重,财政负担不算大,财政补贴具有可持续性。

孙雨虹[7](2008)在《农机企业设备更新决策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设备更新是农机企业的重要决策问题之一,合理地更新设备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机企业的生产能力,合理分配农机企业的生产资源,缓解农机企业关键资源的瓶颈效应,还可促进农机企业准确地进行关键资源的规划决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以可拓学的基本理论为支撑,构造农机企业设备更新的相关可拓决策模型,用以解决农机企业设备管理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设备更新研究现状和国内农机企业设备更新管理存在问题基础上,以农机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农机企业生产线设备重要度分类着手,构建了农机企业设备重要度评定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可拓理论的农机企业设备分级可拓评价模型并对某农机企业生产线设备进行了实证研究;其次,为了判断农机企业重要设备的状态,构建了农机企业设备状态诊断指标体系,建立了农机企业设备状态可拓诊断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三,采用可拓策划的分析方法,对农机企业设备更新中存在的不相容问题和对立问题进行了可拓分析,为该农机企业顺利实现设备更新创造外部条件;第四,针对农机企业设备选型问题,从技术、经济、环保、职业安全四个方面构建了农机企业设备选型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可拓学和模糊数学的设备选型评价模型和方法并对该农机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五,构建了农机企业设备运行危机的可拓预警模型,并运用可拓策划思想对该农机企业更新后设备的运行危机进行了预警分析和可拓处理实证研究。

孙超[8](2008)在《哈尔滨市电能计量管理目标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电力营销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要求电能计量检测部门要以第三者的姿态依法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介入于供用电双方。以前的“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式和新要求。当前我国电能计量管理模式不尽统一,各地纷纷以本地原管理方式为依托构建了新的管理模式。本文在研究电能计量管理的相关法规和计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电能计量管理发展过程和现状以及国内省市电能计量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针对哈尔滨市现有电能计量管理模式提出改进方案,将电能计量远程在线检测技术应用到电能计量装置的管理中来,改善现有的电力企业内部的电能计量装置周期管理;并以网络为平台,构建了面向广大用电用户开放的外部服务管理系统。将电能计量检测试机构从以前被动地为用电用户服务,改为主动式为用户服务。贯彻了服务性越好,权威性越高的原则。本文是从完善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哈尔滨市电能计量管理目标模式构建的保障措施,阐述了电能计量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晋武[9](2007)在《中国税式支出制度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税式支出制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财税管理实践。其作为一种建立在“税式支出概念”基础上的科学化、系统化的税收优惠管理制度,赋予了税收优惠同直接财政支出一样的预算管理方法和预算管理程序,是西方国家在税收优惠管理改革中取得的一项重要积极成果和财税管理制度的一大创新。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建立中国的税式支出制度,已列入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的总体规划。国内财税界对税式支出制度问题的研究已有20余年的历史,并已在诸多基本问题上取得了肯定性共识和显着进展。但对中国来说,税式支出制度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尝试也尚处于初步准备阶段。无论是在西方国家经验的消化吸收借鉴方面,还是在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制度构建方面,都还任重道远。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力图在进一步深入认识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对建立中国税式支出制度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较系统的分析,并提出较具体和较完整的制度建设构想,以期能对实现建立中国特色税式支出制度的目标有所助益。本文除绪论外,全部内容共分9章。其中,绪论部分概要介绍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本文的研究思路;1—4章主要为税式支出概念与税式支出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国际经验分析;5—9章作为全文的重点,分别从总体战略和具体制度安排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构建设想。税式支出概念是税式支出制度的理论基础,正确借鉴和运用税式支出概念,是构建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首要前提。为此,第1章首先以国内外不同观点的辨析、评价为主线,采用追溯本源和综合的方法探究税式支出概念的内涵,阐述了正确把握税式支出概念的基本原则和要领,并将税式支出定义为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通过税收制度及其执行中规定的某些与基准税制相背离的条款,以有意识地放弃一部分税收收入的形式实现的一种旨在优待一部分纳税人和特定社会经济活动的特殊财政支出,其具有与直接支出相同或相似的预算管理和控制程序。然后,借助税式支出与直接财政支出的同异比较,揭示了税式支出的特点、利弊和效应,喻示了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一般意义。一个完整的税式支出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在税收上规定的各种优惠条款,二是为管理和控制已有的税收优惠采取的各种制度措施。前者即税式支出的具体表现形式,后者作为税式支出制度的本质内容,包括税式支出项目鉴别、税式支出成本估算、税式支出预算及报告的编制、税式支出评估等四个主要环节。第2章以此为纲,着重描述了税式支出制度的基本轮廓,并为进一步加深对税式支出制度精神的认识,逻辑地归纳和阐述了税式支出制度的财税管理功能。不同国家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主观认识、客观需要及相关条件存在差异,具体的制度内容、形式和方法亦不尽一致。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构建,应在正确把握国外税式支出制度的精髓的基础上,着眼于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和必要性与可行性、目的要求与条件支持的统一。基于这种考虑,第3章简要考察了西方国家税式支出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发展进程,并以税式支出制度的主要内容要素为线索,对13个典型国家实施税式支出制度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洞见和总结出了若干带有启示性、规律性的东西,为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设计与实施安排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经验鉴照。第4章是对税式支出制度的公共管理改革视角分析。西方国家之所以建立税式支出制度,主要是直接针对财税实践中的税收优惠失控和失效,并为了达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税制改革和提高财政透明度等方面的目的。但是,从更广阔的视野看,税收优惠管理属公共管理范畴。如果以对公共管理改革最具解释力的公共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理论为工具进行深入分析,便可发现,税收优惠机制在发挥有利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与公共利益相悖的内在张力,极易导致变相侵权、“目标取代”及“敲竹杠”和资源配置僵化等问题,税式支出制度则恰恰在应对这种张力和克服传统税收优惠管理的缺陷上具有弥补法治不足、治理契约缺口、完善制度装置及信号传递等多种裨益。这些理论认识,将使建立中国税式支出制度具备更加坚实的应然性基础。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建立也是主要基于同西方国家一样的税收优惠失控问题,但中国税收优惠失控的具体机理与西方国家存在诸多差别,并属典型的政府型失控。第5章在据此强调中国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特殊必要性、澄清有关认识和现实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战略。即,在指导思想上,应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循序渐进,并正确处理“规范”与“特色”的关系;税式支出制度目标的选择,应针对解决我国现阶段税收优惠运用和财政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需要,主要定位于财政总量协调、税负公平保全和优惠结构优化;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的范围,应主要为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重点是针对其中一些影响较大的主要税种和经济领域的税收优惠;税式支出制度的实施步骤,应以国外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为目标取向,在适当超越国外准预算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推进。第6章是对中国税式支出鉴别的考量与尝试。税式支出鉴别是对税式支出进行定性分析的过程,其主要涉及到以所得还是以消费作为标准税基、采取何种所得定义、基准税制如何界定及如何处理某些性质模糊的优惠条款的税制结构归属等问题。中国税式支出鉴别方法的考量,既需以国际经验作为基本参照,亦需针对中国的现实财税制度状况合理权衡。其一,以切实可行为主,选择借鉴比较贴近中国实际的国际经验。具体包括:在国外较细致、具有较严格的具体标准和较粗略、标准不太具体的两类鉴别办法中,选择实行介于两者之间的折中方案;在界定基准税制时,不考虑理论层面统一标准税基问题的争议;以实际税制规定下的常规所得概念和国际通行的“交易观点”界定所得税的基准税制结构;在基准税制的判断标准上,主要仿效美国财政部参考基准与正常基准并用的做法;对某些难以确切界分的优惠条款主要实行简易归置办法。其二,在进行具体鉴别时采取现实和独立原则,并忽略目前我国相关税收制度与税收政策存在的相互间不协调状况。其三,兼顾避难就易和科学规范,以较为适合我国的实用性标准为基本鉴别标准,同时辅之以政策目的性标准。其四,着眼现实可能和财政预算改革的方向,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界定基准税制与税式支出的会计基础。其五,与时俱进,随税制改革的进程对已确定的税式支出鉴别准则及时进行调整。依循上述思路,本章以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为例,进行了初步的税式支出鉴别尝试,提出了主要税制条款的鉴别准则。第7章探讨中国税式支出成本估算的策略与方法。税式支出成本估算是对税式支出定量分析的过程。本章基于中国目前相关情况所设想的税式支出成本估算策略要点是:第一,遵行国际通行的“初阶”规则和适当舍繁就简。第二,在估算方法上主要采用国外收入放弃法和收入收益法的基本原理,并根据现实条件,适当加以变通和改造,灵活运用。对税收递延项目的成本估算,可以按收入放弃法原理计算损失的利息,也可以考虑引入现值法的做法。第三,在税式支出成本估算的会计基础选择上,应与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和税收制度使用的会计基础保持一致。第四,在对将来年度税式支出成本的预测上只能“尽力而为”。估算税式支出成本,关键是对各种形式的税式支出项目的成本如何具体计算。根据我国现行税收法规涉及的税式支出的成本发生机理,对各种形式的税式支出项目的支出数额多可在相关的税基估测基础上进行计算。税式支出成本估算可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同时展开探索试验。微观层面的税式支出成本估算,应以每个纳税人作为各个税式支出项目成本统计、测算的基本单位;宏观层面的税式支出成本估算应主要以各个税种为对象来估算各自税式支出成本总量的近似值,近期可采取税收收入能力估算法、样本推算法、基数估算法或回归分析法等。利用计算机微观模拟模型进行计算是现今许多先进国家确定税式支出成本数额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此亦应积极探索,进行必要的前期准备。另外,还须适应税式支出成本估算的需要,着力推进相关数据资料体系的建设。第8章探索建立中国税式支出评估的理论、程序与方法体系。一个完整的税式支出评估体系,应该在正确确定税式支出评估内容、目标的基础上,具备一套科学的评估方式、方法、评价指标和衡量标准。着眼税式支出政策的工具性意义,税式支出评估须以政策效果和政策方案为核心内容。现阶段中国税式支出评估体系的构建,应以税式支出政策的适合性、成果有效性和成本有效性评价作为基本点;评估的目标应主要侧重于为确定适度的税式支出规模提供数量信息、为优化税式支出结构提供行动指向、为税式支出政策资源的重新配置和适应性调整及税收制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为构建良好的公共财政关系和促进财税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必要保证等方面;评估方式应坚持定量评估、客观评估与定性评估、主观评估并重和有机结合,并以内部评估、事后评估和正式评估为主,以后随着条件和经验的积累逐步健全。在评估方法上,可探索采用成本效益分析评估法、效应分析评估法、动态比较法、相关指标类推法与优势分析法、公众评判与评分评估法、摊提计算评估法等。在评估中,应以国家的社会经济战略目标和税式支出政策预期目标为衡量税式支出政策利弊优劣的基本标准;以满足税式支出评估内容与目的需要为依据,设置税式支出的具体衡量标准或指标,并须兼顾和正确处理相关性、可计量性与可解释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税式支出衡量准值则应按照定性评价标准和定量评价标准的不同特点,分别择定。第9章对中国税式支出预算的编制与实施进行具体设计。税式支出预算设计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确立税式支出预算的基本架构,具体包括税式支出报告的用途和内容、税式支出预算在整个财政预算体系中的归置及其与一般财政收支预算的联系、税式支出项目的分类及税式支出表的编列方法等。基于中国现阶段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需要,税式支出报告应主要用于控制税式支出规模和税式支出与直接支出的协调平衡,服务于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税制改革、提高税收政策透明度及扩大税收优惠监督范围和监控力度,并据此设定税式支出报告文件的内容。税式支出报告应采取逐年滚动编制方式,滚动估算期限以三年为宜。报告中税式支出表涵盖的税种应逐步由少到多,先期试点阶段也可以先从某一类税式支出项目开始谋求突破。税式支出预算应作为财政预算体系的一个特别组成部分单独编制、成立,并以单向计列、统一分析方式纳入财政收支平衡体系。但在实施初期,可暂只作为财政预算中的一个参考性、指导性分析文件,并通过行政方式赋予其一定的实际控制效力,待形成较系统的制度规范后再使其成为财政预算的法定组成部分。从中国现阶段的财政预算和税收制度特色出发,采取以税种为基本分类,然后再按行业、部门和具体的税式支出形式进一步细分的方法来编制税式支出表最为适宜。税式支出预算设计需解决的第二大问题是选择税式支出适度规模的确定方式。根据税式支出规模的决定因素,税式支出预算规模的最高限量应从财政收支总量平衡关系和税式支出与直接支出的结构适应性及平衡关系中分析求得,最低限量应通过税式支出的不可替代性分析求得。另外,某些国家保持税式支出增长幅度低于税收收入和直接支出增长幅度的做法,也颇值得我们借鉴。税式支出预算设计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是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的程序与措施安排。与我国现行财税管理制度相适应,税式支出报告可在税务部门的配合下,由财政部门的预算机构和税政机构共同编制;编制时间自每年下半年开始,并依次遵循确定规则——鉴别、估算、评估——形成正式报告——提交人代会参阅、讨论(或审议批准)和向社会公布的工作程序;税式支出预算的实施应由税政机构主管和监督,以税务部门作为具体的执行管理主体。税式支出预算管理应充分利用现行的财税管理基础,重点是突出解决好税式支出预算编制与目前已经实行的优惠退税预算管理、税式支出预算管理与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规定方式、税式支出预算管理与现行税收征管及税收优惠管理基础的衔接、适应和统合问题。在税式支出数量的预算控制措施方面,可效仿荷兰实行的分类预算控制体系与加拿大实行的支出“信件”管理办法。基于税式支出的或有负债性质,还须将税式支出风险控制作为税式支出数量预算控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1、本着既须遵循西方国家税式支出概念的原旨,又须考虑建立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具体需要,使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概括性和实际解释力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税式支出的定义。同时,在税式支出特点的分析中,揭示了国内外研究文献均未曾注意的税式支出的或有负债性质,既弥补了税式支出认识的理论疏漏,也有助于拓宽税式支出制度建设视野和丰富税式支出管理措施。2、在借鉴传统税收优惠分类的同时,按照税式支出概念的内容要素和适应税式支出分析、管理的需要,对不同形式的税式支出进行了新的分类。这不仅有利于税式支出政策的优化组合,而且对选择税式支出估算方法、评价税式支出绩效和编制税式支出报告具有直接助益。3、从公共管理改革视角,综合运用公共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税收优惠的特殊机制和传统税收优惠管理模式的缺陷,阐述税式支出制度的优势与积极意义,这在国内外税式支出制度理论分析中尚属首次。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支撑理据,在结论、观点上也是全新的。4、建立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总体战略和税式支出项目鉴别、税式支出成本估算、税式支出预算编制与实施等具体环节的制度设计是笔者过去长期关注的研究课题。对此,笔者在有关前期研究成果中已提出过若干创新性见解,如财政总量协调、税负公平保全、优惠结构优化的税式支出制度目标,分阶段推进的税式支出制度实施步骤,税式支出鉴别的折中策略,以税基为基础的税式支出成本估算方法与计算公式,具有中国特色的税式支出预算控制方式等。本文这方面研究的主要进步,一是对以前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整合、补充、拓展、深化和完善,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切实和具体的制度架构与策略体系;二是相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现有研究成果,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与观点。较为突出的如:(1)根据对国外税式支出制度实践效果与国内不同认识的评价和对中国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现实条件的分析,提出了以客观、积极、审慎、理性为主旨的系统的制度建设指导思想。(2)经过多方权衡,提出了较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税式支出鉴别方略,并在具体的“例示性”鉴别尝试中,针对中国实际,对多档税率结构、出口退税等税制条款,提出了不同于国内一些模仿性研究结论的鉴别主张。(3)结合中国财税管理的特殊性,对国际税式支出成本估算经验提出了系统的借鉴取舍意见。在具体税式支出形式的成本计算方法研究中,对国际公认比较繁难的现值法,改变了国内文献浅尝辄止或与一般经济分析中的现值法简单贴合而无济实际操作的做法,就其在加速折旧成本估算中的应用程序与方法作出了详细、可资实际操作的设计。对国内文献只是简单提及的微观模拟模型构建、数据资料体系建设和尚未正面涉及的宏观税式支出成本估算,在指导思想、前期准备和方法途径上提出了若干前瞻性意见。(4)在对中国税式支出预算基本架构进行设计的同时,开拓性地讨论了很少为人注意的税式支出预算管理与现行财税管理基础的衔接统合问题,特别是将包括税收优惠管理在内的现行税收征管方式纳入税式支出预算管理过程,并加以改造、补充、完善,构建了一套两者有机对接、融合,具有系统性、封闭性特点的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程序和能够贯彻税式支出预算管理要求,具有全面性特点的新的税收征管及税收优惠管理制度模式。在税式支出数量控制问题上,提出了一开始就应赋予税式支出预算一定直接约束力的观点,并借鉴荷兰和加拿大的经验,结合中国税式支出政策管理的类别特点、税式支出政策的部门指向特点和预算分配与管理方式,设计出了较详致的税式支出数量控制措施体系。同时,还根据税式支出的或有性特点,对税式支出风险控制的途径与方法提出了原则设想。5、税式支出评估是各国税式支出制度建设中亟待系统突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环节。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对此均有所涉及,一些西方国家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局部经验,但系统研究,特别是针对中国情况的制度安排意义上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对中国税式支出评估内容、目标、方式、方法及评估基准的系统论述,具有填补空白和为相应的进一步研究与制度设计奠基的意义。另外,在税式支出评估方法的探讨中,除吸收现有研究文献提出的评估方法和借鉴公共政策与直接财政支出评估采用的一些方法外,还专门增加了适用于税式支出风险评估的摊提计算评估法。尽管本文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收获,但由于研究条件、研究手段和笔者的学识、能力所限,仍存在若干缺憾和不足。例如,绝大多数税式支出形式的成本估算方法还缺乏进一步的实例模拟研究;宏观层面的税式支出成本估算方法尚需进一步具体化;计算机微观模拟模型的构建、税式支出风险控制等研究还仅限于原则思考的初浅层次;税式支出评估方法的研究实际上还主要是一种思路,与实际应用尚有很大距离;税式支出评估内容和基准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特别是亟待建立一套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等。对于这些,笔者有志在以后的研究中承前再继,力争有成。

曹显进[10](2006)在《昇源公司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力资源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有效的开发和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经济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中小民营企业中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作用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进一步成长的瓶颈。对此,本文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针对异源公司这个典型的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剖析,重点分析了该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还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针对昇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并就其系统开发与应用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作者的看法,供该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建设中参考。

二、用微机管理农机档案应当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微机管理农机档案应当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鹤峰民族特色村寨益贫式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研究
        (二)益贫式发展研究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鹤峰县特色村寨益贫式发展的PEST分析
    第一节 政策环境分析
        一、国家惠农政策支持
        二、民族扶贫政策激励
        三、区域帮扶政策引导
    第二节 经济环境分析
        一、财政支农比例持续扩大
        二、农户人均可支配水平持续增长
        三、特色农产业稳步发展
    第三节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一、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
        二、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三、居民生活方式相对传统
    第四节 科技环境分析
        一、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二、农业资源利用技术低下
        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困难
第二章 鹤峰县特色村寨益贫式发展路径及其效果分析
    第一节 鹤峰县特色村寨益贫式发展路径
        一、生态产业益贫路径
        二、民俗旅游益贫路径
        三、社会保障益贫路径
    第二节 鹤峰县特色村寨益贫式发展的效果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确定
        二、调研样本特征
        三、农村贫困户与普通户家庭抚养比、劳动力情况对比
        四、农村贫困户收入、消费、财产状况
        五、帮扶工作落实情况
        六、贫困户扶贫项目参与度
        七、整体扶贫效果
第三章 鹤峰县特色村寨益贫式发展路径优化的障碍因素
    第一节 特色村寨产业益贫的障碍因素
        一、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二、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三、产业链条短而不粗
    第二节 特色村寨文化益贫的障碍因素
        一、接受教育成本增加
        二、农民思想观念固化
        三、农业专业知识欠缺
    第三节 特色村寨政策益贫的障碍因素
        一、税收政策失灵
        二、就业政策缺位
第四章 鹤峰县特色村寨益贫式发展路径的优化措施
    第一节 夯实产业基础,增强产业益贫内源活力
        一、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二、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三、拓展茶叶产业链条
    第二节 聚焦文化培育,发挥文化益贫基础作用
        一、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
        二、培育农民新型发展理念
        三、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第三节 完善政策体系,保障政策益贫兜底功能
        一、因地制宜实施税收优惠
        二、健全社会保障综合政策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黑龙江省电力勘察设计院档案管理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企业档案管理概述
    第一节 企业档案内涵
        一、企业档案的概念
        二、企业档案的特征
        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体制以及制度标准
        一、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二、企业档案管理体制
        三、档案管理制度标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黑龙江省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档案管理现状
    第一节 黑龙江省电力勘察设计院档案信息部概况
        一、黑龙江省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简介
        二、黑龙江省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档案信息部简介
    第二节 黑龙江省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档案管理状况
        一、档案管理的一般情况
        二、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困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完善黑龙江省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档案管理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一、变革传统的出图方式
        二、开发利用平台资源
        三、加强数字档案馆的开发利用
    第二节 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一、逐步转换档案管理工作模式
        二、进一步规范归档工作
    第三节 合理配置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一、引进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强化档案管理者培训
        三、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第四节 提高档案服务能力
        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二、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编研
        三、加强档案宣传工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建国以来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文献综述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2.1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历程及特点
    2.2 建国之初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概况
    2.3 内蒙古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建立
    2.4 人民公社时期内蒙古农村牧区集体互济式养老保障
    2.5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社会救济式养老保障措施
    2.6 改革开放前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革评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3.1 我国农村1978年以后养老保障制度变迁历程及特点
    3.2 改革开放初期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状况
    3.3 内蒙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
    3.4 内蒙古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
    3.5 相关制度的养老保障功能
    3.6 改革开放后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革影响因素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变迁研究
    4.1 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理论分析
    4.2 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测度指标
    4.3 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变迁的实证研究
    4.4 内蒙古农村牧区与全国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与历史启示
    5.1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分析
    5.2 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革总体特征
    5.3 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革的历史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加强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法制建设
    6.2 强化政府在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中的责任
    6.3 积极推进城乡统一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6.4 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
    6.5 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
    6.6 高度重视农牧民新生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的意义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核心概念界定
        1、 物业管理
        2、 业主
        3、 业主大会
        4、 业主委员会
        5、 物业服务企业
    (四) 运用的理论
        1、 公共产品理论
        2、 治理理论
    (五)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论文的研究方法
一、 常州市物业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一) 常州市简介
    (二) 常州市物业管理的发展
        1、 新建小区全面实行物业管理
        2、 物业管理法制环境得到改善
        3、 老住宅小区分步实施提升整治
        4、 开展物管项目创优达标活动
        5、 强化物业管理维修资金监管
        6、 成立物业管理协会
二、 常州市新北区物业管理的现状
    (一) 常州新北区物业管理现状
    (二) 常州市新北区物业管理工作成效
        1、 《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精神得到有贯彻和落实
        2、 参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3、 物管企业资质管理成效显着
        4、 物业管理矛盾协调工作顺利开展
        5、 住宅区的长效管理成绩优异
三、 常州市新北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物业管理纠纷矛盾较多
    (二) 老小区管理困难重重
    (三) 物业服务企业良莠不齐
    (四) 企业服务行为尚需规范
    (五) 从业人员总体素质有待提高
    (六) 企业经营模式较单一
    (七) 业主自我管理机制不完善
    (八) 业主的理性消费观念尚需培育
    (九) 市场化运作机制尚不完善
    (十) 行政监管与扶持力度需加强
四、 完善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的对策性思考
    (一) 政府方面
        1、 建立健全并宣传执行法律法规
        2、 加强物业管理行业监管
        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现代服务业
        4、 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正确引导舆论宣传
    (二) 物管企业方面
        1、 渗透优质服务理念
        2、 推行精细化管理
        3、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4、 创新企业经营模式
        5、 提高业主满意度
        6、 实现规模经济,打造本地航母企业
    (三) 业主方面
        1、 改善业主自治的困境
        2、 改进业主自治集体行为
        3、 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鸡东县农机安全监理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机监理工作面临的普遍情况
2 鸡东县农机监理存在的问题
3 新形势下鸡东县农机监理工作措施
    3.1 认真贯彻有关法律法规
    3.2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3.3 积极与相关部门配合工作
    3.4 搞好“农机安全生产”活动
    3.5 进行“农机安全村”建设

(6)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1.3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线路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动态
        1.4.2 国外动态
        1.4.3 综合评述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社会保障
        2.1.2 社会养老保险
        2.1.3 农民与农村养老
    2.2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类型和模式
        2.2.1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类型
        2.2.2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2.3 城乡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2.3.1 概念辨析
        2.3.2 城乡统筹的基本原则
        2.3.3 城乡统筹的基本目标
    2.4 本文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
        2.4.1 制度变迁理论
        2.4.2 公共品选择理论
        2.4.3 公共财政理论
        2.4.4 生命周期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借鉴
    3.1 发达国家养老金制度概况
        3.1.1 美国
        3.1.2 英国
        3.1.3 日本
        3.1.4 德国
        3.1.5 瑞典
        3.1.6 新加坡
    3.2 国外农民养老金制度模式
        3.2.1 国民年金模式
        3.2.2 社会保险模式
        3.2.3 自愿储蓄模式
        3.2.4 补充保险模式
    3.3 典型国家农民养老金制度安排
        3.3.1 德国:专门制度安排
        3.3.2 日本:综合制度安排
        3.3.3 共同特征
    3.4 国外农民养老金制度安排经验
        3.4.1 养老模式变迁规律体现制度建设背景
        3.4.2 农民养老保障政策与农业政策紧密关联
        3.4.3 公共财政在农民养老保障中承担主要责任
    3.5 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启示
        3.5.1 农保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
        3.5.2 农保需要建立专门经办机构
        3.5.3 农保需要统筹城乡发展
    3.6 本章小结
4 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模式的变迁
    4.1 农村家庭养老的必要条件
    4.2 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历史回顾
        4.2.1 第一阶段:家庭养老向集体养老演进(1949年~1980年)
        4.2.2 第二阶段:集体养老向社会养老演进(1980年~2002年)
        4.2.3 第三阶段:社会养老保障探索(2002年以来)
    4.3 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积极作用
        4.3.1 家庭养老有利于化解各种矛盾
        4.3.2 家庭养老有利于减轻社会负担
        4.3.3 家庭养老有利于自我认同
    4.4 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4.4.1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4.4.2 土地保障功能不可靠
    4.5 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续存原因
        4.5.1 经济原因
        4.5.2 社会文化因素
        4.5.3 国家政策因素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5.1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
        5.1.1 探索阶段(1986~1991年)
        5.1.2 发展阶段(1991~1998年)
        5.1.3 整顿阶段(1998~2002年)
        5.1.4 创新阶段(2002-至今)
    5.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效果评价
        5.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5.2.2 现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5.2.3 现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
        5.2.4 现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
    5.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5.3.1 制度设计缺陷
        5.3.2 执行中的问题
    5.4 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评价
        5.4.1 缺乏明确的理念与定位
        5.4.2 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
        5.4.3 公共财政投入不足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框架构建思路
    6.1 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框架的指导思想
        6.1.1 考虑城乡差别的特殊性
        6.1.2 满足农民最低养老需求
        6.1.3 预留城乡制度整合接口
    6.2 以统筹城乡为导向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框架
    6.3 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应明确的重大问题
        6.3.1 政府责任定位问题
        6.3.2 农民养老补贴问题
        6.3.3 城乡统筹衔接问题
        6.3.4 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
    7.1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7.2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7.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参保愿意分析
        7.3.1 农民群体的分层及其养老需求的复杂化
        7.3.2 影响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因素分析
    7.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7.4.1 资金筹集模式
        7.4.2 基金运营方式
        7.4.3 制度模式设计
    7.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可行性分析
        7.5.1 老年贫困的界定
        7.5.2 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的确定
        7.5.3 静态成本分析
        7.5.4 长期可持续性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典型分析:北京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
    8.1 北京市农村养老状况
        8.1.1 农民养老观念转变
        8.1.2 子女赡养负担加重
    8.2 北京市农保改革探索
        8.2.1 发展历程
        8.2.2 新农保政策内容
        8.2.3 新农保改革动因
    8.3 北京市新农保制度公共价值
        8.3.1 制度覆盖全体
        8.3.2 待遇惠及人人
        8.3.3 城乡衔接统一
    8.4 对北京市新农保制度的评估
        8.4.1 评估原则
        8.4.2 评估方法
        8.4.3 评估标准
        8.4.4 评估对象
        8.4.5 评估内容
        8.4.6 评估结果
    8.5 北京市新农保制度存在的不足
        8.5.1 养老保障替代率较低,支柱单一
        8.5.2 养老保险覆盖面尚有空白
        8.5.3 缺少防范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冲击的机制
    8.6 进一步完善北京新农保的建议
        8.6.1 建立最低养老金标准
        8.6.2 对养老储蓄实行积极税收政策
        8.6.3 坚持信托原则打造养老金受托人制度
        8.6.4 强化经办机构和建设社保银行
    8.7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1:温家宝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附录2: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附录3: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
附录4: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
附录5:典型分析:新农保河北青县模式

(7)农机企业设备更新决策方法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设备管理研究综述
        1.3.2 设备更新研究综述
        1.3.3 相关研究述评
    1.4 我国农机企业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4.1 设备管理理念落后
        1.4.2 组织结构缺乏动力
        1.4.3 维修体制僵化
        1.4.4 业务流程不能适应新形势
        1.4.5 业务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备
        1.4.6 设备管理系统与其它子系统协调性差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设备更新理论基础和可拓学方法概述
    2.1 设备更新的原因、原则和方式
        2.1.1 设备更新的原因
        2.1.2 设备更新的原则
        2.1.3 设备更新的主要方式
    2.2 设备更新基础理论概述
        2.2.1 设备经济寿命理论
        2.2.2 设备更新时机理论
        2.2.3 寿命周期费用理论
        2.2.4 更新收益理论
    2.3 可拓学基本原理
        2.3.1 物元
        2.3.2 可拓变换
        2.3.3 可拓集合
        2.3.4 关联函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机企业设备分级管理理论及方法研究
    3.1 农机企业设备分级管理理论概述
    3.2 农机企业设备重要程度分级评定的可拓方法
        3.2.1 农机企业设备重要程度评价物元模型的构建
        3.2.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2.3 关联函数及关联度的计算
        3.2.4 待评农机企业设备综合关联度和等级评定
    3.3 农机企业设备重要程度分级评定实证研究
        3.3.1 评定指标的确定
        3.3.2 设备重要程度的分级标准及物元模型的构建
        3.3.3 设备的重要程度等级评定
    3.4 农机企业设备的分级管理方法
        3.4.1 农机企业设备分级管理模式
        3.4.2 关键设备管理方法
        3.4.3 重点设备管理方法
        3.4.4 一般设备管理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机企业设备状态诊断模型及方法研究
    4.1 农机企业设备状态诊断方法述评
        4.1.1 常见的农机企业设备状态诊断方法
        4.1.2 基于解析模型的非线性设备状态诊断方法
        4.1.3 基于遗传算法的设备状态诊断方法
        4.1.4 设备状态诊断方法述评
    4.2 基于可拓理论的设备状态诊断方法研究
        4.2.1 设备状态诊断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设备状态诊断的物元模型构建
        4.2.3 关联函数的确定
        4.2.4 关联度及等级评定
    4.3 基于可拓学的农机企业设备状态诊断应用研究
        4.3.1 待诊断设备基本参数
        4.3.2 指标权数确定
        4.3.3 相关物元模型的构建
        4.3.4 关联度计算及设备状态诊断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机企业设备更新中矛盾问题分析及处理
    5.1 矛盾问题的提出
    5.2 可拓策划的基本思想
        5.2.1 “一举多得”的可拓思想
        5.2.2 “用别人的资源办自己的事”的可拓思想
    5.3 农机企业设备更新中矛盾问题的处理
        5.3.1 对农机企业更新目标的可拓分析
        5.3.2 农机企业设备更新中人才矛盾的可拓分析
        5.3.3 设备更新中农机企业与供货商价值关系矛盾的可拓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机企业设备选型的可拓评价研究
    6.1 农机企业设备选型相关问题分析
        6.1.1 农机企业设备选型的相关原则
        6.1.2 农机企业设备选型相关因素分析
        6.1.3 农机企业设备选型相关信息
    6.2 农机企业连杆生产线设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1 连杆工艺简介
        6.2.2 构建指标体系应遵循的理论基础
        6.2.3 农机企业连杆选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 农机企业连杆生产线设备选型的可拓方法研究
        6.3.1 可拓评价模型的建立
        6.3.2 可拓评价的步骤
    6.4 农机企业连杆生产线成套设备选型评价实证研究
        6.4.1 待评设备指标权重的确定
        6.4.2 模糊物元决策模型在农机企业连杆设备选型中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机企业设备运行危机预警与处理方法研究
    7.1 农机企业设备运行危机预警的可拓模型研究
        7.1.1 危机预警的基本知识
        7.1.2 农机企业设备危机预警可拓模型的构建
    7.2 农机设备运行危机预警的实证研究
        7.2.1 确定研究物元及关联函数
        7.2.2 确定各指标权重
        7.2.3 构造多指标危机预警的可拓模型
        7.2.4 设定被监视危机的预警区间并判定危机预警等级
    7.3 危机处理的可拓方法研究
        7.3.1 危机处理的可拓变换
        7.3.2 危机转化的可拓策划方法
    7.4 农机企业设备运行危机处理的实证研究
        7.4.1 确定策划目标
        7.4.2 确定策划条件
        7.4.3 对策划条件进行可拓分析
        7.4.4 危机处理策略的生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内容及结论
    8.2 创新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8)哈尔滨市电能计量管理目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企业管理研究现状
        1.2.2 计量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1.2.3 电能计量管理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基础理论综述
    2.1 企业信息化管理理论
        2.1.1 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2.1.2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2.1.3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
    2.2 计量管理理论
        2.2.1 计量管理的含义
        2.2.2 计量管理的特性及任务
        2.2.3 计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2.3 电能计量管理理论
        2.3.1 计量法中的电能计量管理
        2.3.2 电力法中的电能计量管理
        2.3.3 供用电规则中的电能计量管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尔滨市电能计量管理的发展过程及现行模式
    3.1 我国电能计量管理发展过程
        3.1.1 我国电能计量的行政管理发展过程
        3.1.2 我国电能计量的技术管理发展过程
    3.2 哈尔滨市电能计量管理发展过程
    3.3 哈尔滨市现行电能计量管理模式
        3.3.1 哈尔滨市现行电能计量管理概述
        3.3.2 哈尔滨市现行电能计量行政管理模式
        3.3.3 哈尔滨市现行电能计量技术管理模式
        3.3.4 现行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电能计量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4.1 国内外电能计量行政管理模式
        4.1.1 国外电能计量行政管理模式
        4.1.2 我国电能计量行政管理模式
    4.2 国内外电能计量技术管理模式
        4.2.1 国外电能计量技术管理模式
        4.2.2 我国电能计量技术管理模式
    4.3 国内外电能计量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4.3.1 国内外电能计量行政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4.3.2 国内外电能计量技术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哈尔滨市电能计量管理目标模式的构建
    5.1 哈尔滨市电能计量管理目标模式的构建思想、原则和概述
        5.1.1 哈尔滨市电能计量管理目标模式的构建思想、原则
        5.1.2 哈尔滨市电能计量管理目标模式的概述
    5.2 哈尔滨市电能计量管理目标模式的构成及内容
    5.3 哈尔滨市电能计量管理目标模式的运行流程及优点
    5.4 电能计量管理目标模式与原管理模式成本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构建哈尔滨市电能计量管理目标模式的保障措施
    6.1 哈尔滨市电能计量行政管理的保障措施
    6.2 哈尔滨市电能计量技术管理的保障措施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税式支出制度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目的
    0.2 国内外研究述评
    0.3 本文的内容安排、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 税式支出的基本理论探究
    1.1 税式支出概念:国外观点鉴析
    1.2 税式支出概念:国内观点考辨
    1.3 税式支出与直接支出的比较及其特点
    1.4 税式支出的效应
2. 税式支出制度的基本内容诠释
    2.1 税式支出的表现形式及类别
    2.2 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的基本环节
    2.3 税式支出制度的财税管理功能
3. 西方国家税式支出制度的一般考察
    3.1 西方国家税式支出制度溯源
    3.2 西方国家税式支出制度概览
    3.3 西方国家税式支出制度的比较分析
4. 税式支出制度的公共管理改革视角分析
    4.1 公共管理改革视野中的税式支出制度和财政预算管理
    4.2 良好财政预算管理目标下的税收优惠检讨
    4.3 传统税收优惠管理的缺陷与税式支出制度的积极意义
5. 构建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若干基本问题
    5.1 建立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必要性
    5.2 建立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现实条件与指导思想
    5.3 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目标与基本实施战略
6. 中国税式支出鉴别的考量与尝试
    6.1 税式支出鉴别方略的考量
    6.2 企业所得税的税式支出鉴别准则例示
    6.3 增值税的税式支出鉴别准则例示
7. 中国税式支出成本估算的策略设想
    7.1 税式支出成本估算的技术要领及我们的策略选择
    7.2 主要税式支出形式的成本计算方法
    7.3 税式支出成本估算其他方面的设想
8. 中国税式支出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
    8.1 税式支出评估内容、目标与方式构想
    8.2 税式支出评估方法浅识
    8.3 税式支出评估基准确立略论
9. 中国税式支出预算的初步设计
    9.1 税式支出预算的基本架构
    9.2 税式支出预算规模的确定方式
    9.3 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的主要程序与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昇源公司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力资源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综述
    2.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2.1.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
        2.1.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2.2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
        2.2.1 人力资源规划
        2.2.2 员工激励
        2.2.3 绩效考评
        2.2.4 人员培训
        2.2.5 薪酬制定
        2.2.6 企业文化
    2.3 国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动向
        2.3.1 “抽屉式”管理
        2.3.2 “危机式”管理
        2.3.3 “一分钟”管理
        2.3.4 “破格式”管理
        2.3.5 “和拢式”管理
        2.3.6 “走动式”管理
    2.4 国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2.4.1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
        2.4.2 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化
        2.4.3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与特点
    2.5 国内企业与先进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差距
        2.5.1 外国企业更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2.5.2 外国企业更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员工素质的培养
        2.5.3 外国企业更注重构建企业发展所需的企业文化
        2.5.4 外国企业更注重不断完善符合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
        2.5.5 外国企业人事部门工作人员更具有综合工作能力
    2.6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2.6.1 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
        2.6.2 做好招聘工作
        2.6.3 完善培训体系
        2.6.4 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2.6.5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2.6.6 加快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进程
第三章 昇源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1 昇源公司简介
    3.2 昇源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情况调查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2 调查对象选择,调查工作完成
    3.3 昇源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3.3.1 员工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3.3.2 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情况统计分析
    3.4 昇源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5 昇源公司面向21世纪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研究
        3.5.1 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保障人才供给
        3.5.2 健全绩效管理制度,激发广大员工热情
        3.5.3 改进任用机制,杜绝不正之风
        3.5.4 开发培训渠道,提高员工素质
        3.5.5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
        3.5.6 转变传统观念,强化管理创新
第四章 昇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的目标
    4.2 系统功能设计
        4.2.1 员工信息管理
        4.2.2 员工招聘管理
        4.2.3 工资福利管理
        4.2.4 员工考核管理
        4.2.5 人员培训管理
        4.2.6 企业文化建设管理
        4.2.7 公司规程管理
    4.3 系统建设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4.3.1 系统建设方式
        4.3.2 系统实施组织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用微机管理农机档案应当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鹤峰民族特色村寨益贫式发展路径研究[D]. 聂寒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2]黑龙江省电力勘察设计院档案管理现状分析[D]. 伍恒. 黑龙江大学, 2017(07)
  • [3]建国以来内蒙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革[D]. 刘春.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4]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D]. 秦浩明. 苏州大学, 2013(02)
  • [5]鸡东县农机安全监理的现状及对策[J]. 刘鹏翔.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2(07)
  • [6]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 闫俊.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7)
  • [7]农机企业设备更新决策方法与实证研究[D]. 孙雨虹. 吉林大学, 2008(11)
  • [8]哈尔滨市电能计量管理目标模式研究[D]. 孙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 [9]中国税式支出制度构建研究[D]. 张晋武.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 [10]昇源公司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力资源问题与对策研究[D]. 曹显进. 昆明理工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改革微机管理农机档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