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茵陈提取液对实验性动物肝损伤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谚语[1](2019)在《保肝汤干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本实验,研究保肝汤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揭示保肝汤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选用雄性SPF级昆明种小鼠,按体重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护肝片组、保肝汤高剂量组、保肝汤中剂量组、保肝汤低剂量组,每组14只,共84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分别在实验第1、3、10、16、22、25、28d腹腔注射以植物油配置的0.5%CCl4溶液(0.1mL·10g-1)。于造模后第10d开始灌胃,其中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0.1mL·10g-1)灌胃,护肝片组(0.5g·kg-1)及保肝汤高剂量组(32g·kg-1)、保肝汤中剂量组(16g·kg-1)、保肝汤低剂量组(8g·kg-1)分别灌服相应药物,每日一次。实验第30d,给药后2h,取材,检测指标。观察肝脏大体情况、肝组织病理变化,生化法检测ALT、AST、MDA、SOD活性,ELISA法检测LPS、CD14蛋白活性,QPCR法检测Raf-1、ERK-1、PPAR-αmRNA表达。采用SPSS16.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结果:1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药效学指标的影响1.1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大体情况肉眼观察,可见模型组小鼠肝表面不光滑,可见不均匀结节,边缘钝圆,厚薄不一。1.2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模型组小鼠肝脏中央静脉和肝细胞的形态及结构变形明显,肝细胞的排列层次紊乱,肝细胞肿胀,界限不清晰,细胞核变大,有的部位核仁消失,并见多处灶状坏死,造模成功。1.3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及AST/ALT的影响1.3.1对小鼠血清ALT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的ALT和正常组小鼠比较明显升高(P<0.05)。保肝汤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中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降低显着(P<0.05)。1.3.2对小鼠血清AST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的AST和正常组小鼠比较明显升高(P<0.05)。保肝汤中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中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1.3.3对小鼠AST/ALT比值的影响:模型组小鼠AST/ALT值比正常组稍升高,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肝汤各剂量组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机制指标的影响2.1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血清MDA、SOD的影响2.1.1对小鼠血清MDA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MDA值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肝汤中、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高剂量组显着高于中剂量组(P<0.05),余无明显差异。2.1.2对小鼠血清SOD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SOD值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肝汤高、中、低剂量组SOD值均显着升高(P<0.05)。保肝汤不同剂量组组间比较,保肝汤中、低剂量组明显高于保肝汤高剂量组(P<0.05);保肝汤中、低剂量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2保肝汤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LPS、CD14的影响2.2.1对小鼠肝组织LPS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LPS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中剂量组低于高、低剂量组,差异明显(P<0.05);低剂量组明显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2.2.2对小鼠肝组织CD14的影响: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CD14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中剂量组低于高、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明显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2.3保肝汤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Raf-1、ERK-1、PPAR-amRNA的影响2.3.1对小鼠肝组织Raf-1 mRNA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Raf-1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中、低剂量组(P<0.05);中、低剂量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2.3.2对小鼠肝组织ERK-1 mRNA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肝组织ERK-1 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低剂量组明显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2.3.3对小鼠肝组织PPAR-αmRNA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肝组织PPAR-αmRNA表达与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高剂量组显着高于中、低剂量组(P<0.05);保肝汤低剂量组显着低于高、中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保肝汤能降低CCl4诱导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血清转氨酶,抑制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游离脂肪酸氧化,对CCl4诱导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2保肝汤的保肝作用与调控Ras/Raf/MEK/ERK信号通路有关。3保肝汤的保肝作用以中、高剂量组作用更为理想。其中,保肝汤中剂量降低血清转氨酶、抑制自由基启动脂质过氧化反应效果最佳;保肝汤高剂量调节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表达最为理想。
贺颖颖[2](2018)在《阿夏塞尔郡对氧化应激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肝炎是一种以肝脏损伤为主的慢性传染病,它是全球广泛传播的疾病。因发病率高、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缺乏特效药物、预后差等因素而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开发并筛选对肝脏疾病有确切保护作用的中药新药并应用于临床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1]。近年来,从中草药中分离得到的一些天然产物,如水飞蓟素、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姜黄素及甘草皂苷等显示良好的保肝作用[2]。天然保肝产品能促使受损肝细胞修复与再生,降低转氨酶活性,恢复肝功能,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藏药阿夏塞尔郡又名打箭菊为菊科匹菊属植物川西小黄菊Pyrethrumta tsienense(Bur.et Franch.)Ling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寒,味苦,无毒。具有活血、散癖、祛湿、消炎、止痛功能。其化学成分包括黄酮、三萜、甾体、有机酸及挥发油等物质,其中黄酮、三萜及挥发油为其主要成分。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糖、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消除体内自由基等药理作用。另外有文献报道阿夏塞尔郡提取物具有抗炎镇痛、抗心肌缺血、保肝、抗缺氧等药理作用[3],但其保肝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尚不太明确。因此研究阿夏塞尔郡总黄酮的保肝作用及作用机制,是很有价值的。氧化应激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伤,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调节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是改善肝脏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Nrf2-ARE通路是作为机体内一条重要的抗氧化应激通路,通过调控的第Ⅱ相解毒酶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调节肝脏代谢、解毒及促进肝细胞再生,保持肝功能稳定和阻止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目的:本论文主要以Nrf2为靶点,从氧化应激角度探讨阿夏塞尔郡总黄酮保肝作用的机制。方法:首先对阿夏塞尔郡总黄酮保肝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进行研究,包括初期对阿夏塞尔郡进行提取分离,分离出阿夏塞尔郡总黄酮及部分单体化合物、复制氧化应激肝损伤模型和确定80mg/kg、40mg/kg、20 mg/kg药物的高、中、低用药剂量。采用上述建立的动物模型,体内开展PTTF的预防性药效学实验,实验共设对照组、模型组、PTTF高、中、低(80、40、20 mg/kg),联苯双酯(50 mg/kg)6组,连续给药三天后,对动物进行造模(每周两次),实验进行六周。随后对PTTF中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层面上筛选,筛选出有一定保肝降酶的活性成分,进行细胞实验。内容包括确定四氯化碳饱和溶液刺激大鼠肝细胞的合适浓度以及PT-7、PT-26、PT-28、PT-34、PT-36的药效剂量。正式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PT-6、PT-26、PT-28、PT-34、PT-36剂量组,共7组。利用复制的细胞模型,对细胞进行干预,培养24 h后,检测细胞转氨酶和氧化指标含量,同时进行PT-26、PT-34两个单体对细胞保肝作用的机制研究实验,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PT-26、PT-34剂量组,共4组。利用复制的细胞模型,对细胞进行干预,培养24 h后,对Nrf2-ARE信号通路中相关靶点蛋白及基因进行检测。结果:体内实验结果表明药物组大鼠血清与肝组织中AST、ALT的含量显着降低造模引起的AST、ALT异常的升高,SOD含量及MDA含量趋近正常水平(P<0.05);病理学观察发现PTTF高、中、低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均能明显减轻大鼠肝损伤程度;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各药物组均能上、下调模型组升高的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水平,以PTTF高剂量组作用明显(P<0.01)。体外实验结果表明PT-26、PT-34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模型组细胞上清液中升高AST、ALT含量,且SOD含量及MDA含量趋近正常水平(P<0.01),PT-26和PT-34均能上、下调模型组升高的Nrf2-ARE信号通路下游相关基因和蛋白水平(P<0.05)。结论:本文发现对四氯化碳诱发大鼠肝损伤模型,PTTF及其单体成分PT-28和PT-34能较明显调节血清和肺组织中AST、ALT、SOD及MDA生化指标的含量,保护肝细胞受损,同时能明显减少肝组织炎症浸润及肝细胞坏死,上调或下调与抗氧化有关的信号通路Nrf2-ARE以及下游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减轻大鼠慢性肝损伤的症状。
王梓淞[3](2017)在《基于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敲除技术的栀子苷与栀子改善HUVEC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作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制备栀子苷单克隆抗体免疫亲和色谱柱,实现对栀子提取液中的栀子苷进行特异性敲除,探讨桅子苷与栀子在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保护作用方面的相关性。1.合成栀子苷人工抗原,制备栀子苷单克隆抗体,纯化单克隆抗体蛋白。2.利用栀子苷单克隆抗体建立栀子苷酶联免疫分析法,考察该方法的精密度、加样回收率,并进行复方中栀子苷含量的测定。3.制备栀子苷单克隆抗体免疫亲和色谱柱,优化色谱柱的工作条件,实现对栀子提取液中栀子苷的特异性敲除。4.探讨栀子苷及不同栀子苷含量的栀子提取液对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氧化应激损伤保护作用的药效关联性,分析栀子苷对栀子的药效影响。方法1.选用高碘酸钠氧化法合成栀子苷人工抗原,动物免疫后检测血清抗体,进行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单克隆化培养后,腹水诱导法量产抗体,辛酸法纯化抗体蛋白,对纯化后抗体进行效价和特异性检测。2.棋盘法检测包被原和一抗的最佳工作浓度,建立栀子苷单克隆抗体的酶联免疫分析法,考察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加样回收率,与HPLC法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检测不同配伍含栀子处方中的栀子苷含量。3.利用纯化后的栀子苷单克隆抗体,将其偶联到活化后的琼脂糖凝胶上,制备栀子苷单克隆抗体免疫亲和色谱柱,优化筛选孵育时间、敲除缓冲液和洗脱缓冲液及各缓冲液的流速,考察色谱柱的偶联率、柱容量,建立对栀子提取液中栀子苷敲除样品的液相图谱,具体条件如下:安捷伦 1260 infinity,Agilent ZORBAX-C18 柱,柱温 30℃,1ml/min流速,10μl/针进样量,流动相0.1%磷酸水溶液(A)-乙腈(C),梯度条件0-37min,95%(A)5%(C);37-60min,85%(A)15%(C);60-65min,70%(A)30%(C);65-70min,95%(A)5%(C)。4.以H202诱导的HUVEC氧化应激损伤模型为载体,通过特异性敲除及定量回填栀子苷的方法,进行栀子苷及不同桅子苷含量的栀子提取液对H202诱导的HUVEC氧化应激损伤细胞活力及NO、NOS、SOD、GSH-px等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药效关联研究。结果1.栀子苷人工抗原合成成功,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MS)检测并计算得出栀子苷与BSA的偶联比约为34:1.经细胞融合筛选成功制备了能分泌栀子苷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SDS-PAGE结果显示经纯化除去了腹水中的大量杂蛋白,获得了较高纯度的栀子单克隆抗体,纯化前后腹水中的抗体效价均为1:60000左右。抗抗体与其结构类似物、桅子中其他主要药物成分、常配伍的中药化合物均无明显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2.建立了该栀子苷单克隆抗体的酶联免疫分析法,线性检测范围大致是1μg/mL-50μg/mL,线性回归方程为 Y=-0.158ln(x)+0.9392,R2=0.9912。IC50 值(即半数抑制浓度)为6.115μg/mL,最低检测限约为258 ng/mL。检测结果与HPLC法的检测结果相关性好,R2=0.9982。该方法的板内差变异系数和板间差变异系数均在15%以内,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51%,符合生物样品检测的需求。3.制备了栀子苷单克隆抗体免疫亲和色谱柱,确定以去离子水作为敲除缓冲液,孵育时间设定为60min,敲除液流速为1ml/min,0.1M的甘氨酸-盐酸缓冲液作为洗脱液,洗脱液流速为2ml/min的反应体系作为该栀子苷免疫亲和色谱柱的最适工作条件。抗体蛋白偶联率为87.3%,抗体蛋白与柱体的偶联比为5.74mg/ml,柱体的容量约为3.25μg/ml。成功建立了栀子苷的敲除方法,制备了特异性敲除栀子苷的栀子提取液样品。4.通过500μmol/l H202诱导HUVEC 12h建立氧化应激损伤模型,以栀子苷及含有50%、100%、150%、200%栀子苷的栀子提取液分别干预。结果显示,氧化应激损伤使HUVEC细胞存活率下降至54.037%,细胞培养基中NO含量由36.97pmol/l降至19.86μmol/l,细胞的 NOS、SOD、GSH-px 活性分别由 3.07U/mgprot、37.48U/mgprot、217.40U/mgprot 降至 1.39U/mgprot、23.18U/mgprot、110.87U/mgprot。较之 H2O2模型组,栀子苷以及50%、100%、150%、200%栀子苷含量的栀子提取液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细胞存活率,增加培养基中NO含量及NOS、SOD、GSH-px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50%、100%、150%栀子苷三组中,随着栀子苷含量的升高,细胞存活率不同程度升高,NO含量及NOS、SOD、GSH-px活性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50%栀子苷组的NOS和SOD活性较100%栀子苷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数值上活性有下降趋势。200%栀子苷组的细胞存活率、NO含量及NOS活性与150%栀子苷组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SOD及GSH-px活性较150%栀子苷组明显下降(P<0.05),继续增加栀子苷含量不能进一步提高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结论本研究制备的栀子苷单克隆抗体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与亲和力,基于该单克隆抗体建立的酶联免疫分析法在检测结果上与传统高效液相法的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可以用于相关样品中栀子苷的含量测定。在此基础上制备的栀子苷单克隆抗体免疫亲和色谱柱,能够实现栀子提取液中栀子苷成分的特异性敲除。进一步的药效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栀子苷及不同栀子苷含量的栀子提取液对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都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且随着栀子苷含量的增多,氧化应激保护作用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表明栀子苷与栀子在内皮细胞氧化应激保护作用上存在一定的药效关联性,对栀子的药效发挥有重要影响。
周兴华[4](2013)在《加味茵陈蒿汤对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TLR4信号转导通路及Th1/Th2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以加味茵陈蒿汤为代表的基本治法—解毒利湿、养阴益气法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肝组织TLR4信号转导通路及Th1/Th2的影响与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中医药防治急性肝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清洁级SD大鼠,雌性,7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复方甘草酸苷,商品名:美能)、中药加味茵陈蒿汤低剂量组、加味茵陈蒿汤中剂量组和加味茵陈蒿汤高剂量组。所有大鼠均适应性喂养在室温15-20℃,相对湿度60-80%的实验室7天。7天后给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予一次性腹腔注射D-Ga1N600mg/kg以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除模型组外余各组立即给予药物灌胃,每日两次,其中阳性(美能)组的日给药量为15.75mg/kg/天,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组的日给药量分别为:14.7g/kg,29.4g/kg,58.8g/kg,空白对照组予以0.9%的生理盐水灌胃,灌药体积为10ml/kg/次,一日两次,共灌胃治疗2天。在此期间观察动物一般状况、摄食及饮水等。实验结束时,所有大鼠股动脉采血,取血浆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总胆红素(TBIL);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y)及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2,MIP-2)含量;免疫组化法测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8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TRAF6)、IκB蛋白-α(inhibitory of NF-κB, IkB-α)、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MAPK)、(Toll-like-receptor4、TLR4)等指标的含量,处死动物,取肝右叶作常规HE切片,光镜下观察其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肝组织TLR4mRNA (Toll-like-receptor4)的转录水平,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TLR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造模后48h,模型组大鼠ALT、AST及TB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复方甘草酸苷)组,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组ALT、AST、TB均有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后48h,模型组血浆TNF-α、MIP-2、MyD88、TRAF6、IkB-α、p38MAPK含量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美能)组、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治疗组血浆TNF-α、MyD88、TRAF6、IkB-α、 p38MAPK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造模后48h,模型组血浆IL-2、IL-4、IFN-y及IL-10含量均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美能)组、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治疗组血浆IL-2、IL-4、IFN-y及IL-10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TLR4mRNA检测结果:模型组TLR4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美能)组、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组TLR4mRNA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Western blot检测TLR4结果:模型组TLR4的蛋白表达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美能)组、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组TLR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肝组织HE染色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细胞结构清楚,着色均匀,无肿胀、挤压、脆裂,无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肝脏结构破坏较明显,肝小叶结构欠清,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变性、溶解坏死、肝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肝细胞呈弥漫性空泡样变。加味茵陈蒿汤高剂量组肝小叶结构较模型组清楚,只有散在脂肪小滴浸润,肝细胞仅弥漫性轻度水肿。加味茵陈蒿汤中剂量组肝组织结构较模型组尚清楚,肝细胞变性、坏死较模型组有明显减轻。加味茵陈蒿汤低剂量组大鼠肝组织结构部分破坏,肝细胞变性、溶解坏死、炎性细胞润较模型组轻,呈中度弥漫性空泡样变。阳性组大鼠肝细胞结构部分破坏,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较模型组略有减轻。结论1.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均能显着减轻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鼠的肝细胞损伤,降低血浆中ALT、AST、TB含量,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作用。同时在病理方面,均能显着改善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缩小病变的面积,减轻肝细胞的损伤程度。2.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均能显着减轻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鼠的肝细胞损伤,通过调节Th1、Th2类细胞因子,纠正Th1/Th2的免疫失衡状态,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而起到保肝作用。3.加味茵陈蒿汤高剂量和中剂量治疗组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的TLR4信号转导通路均有一定的影响,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起到保肝的作用。
周鹏程[5](2012)在《愈肝解毒汤对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愈肝解毒汤对CCl4,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治疗效果,并从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角度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SD雌性大鼠,SPF级,7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水林佳)组、愈肝解毒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一次性腹腔注射CCl4原液1ml/kg造成肝损伤模型,造模后立即给予药物灌胃治疗,其中水林佳日给药量为33.08mg/kg,愈肝解毒汤低、中、高剂量组的日给药量分别为:19.43g/kg、38.85g/kg和77.7g/kg。灌药体积为每次10ml/kg,每日两次。造模48h后,所有大鼠股动脉采血,取血浆测ALT、AST、TBIL及MDA、SOD。处死动物后取肝右叶作常规苏木精-伊红(HE)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ALT、AST、TBIL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LT、AST、TBIL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愈肝解毒汤低剂量组外,阳性药物组、愈肝解毒汤中、高剂量组ALT、AST、TBIL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愈肝解毒汤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物组之间ALT、AST、TBIL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MDA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OD水平下降,MD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愈肝解毒汤低剂量组外,阳性药物组、愈肝解毒汤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SOD水平上升,MDA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愈肝解毒汤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物组间SOD、MDA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光镜观察:模型组大鼠可见广泛的肝细胞肿胀,小叶中心大片坏死,脂肪样变明显,汇管区及小叶内炎性细胞浸润。愈肝解毒汤低剂量组可见大片的肝细胞肿胀,小叶中心灶状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汇管区及小叶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水飞蓟宾组、愈肝解毒汤中、高剂量组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坏死程度低于模型组与低剂量组,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及点状肝细胞再生。结论:愈肝解毒汤中、高剂量组可降低CCl,所致的急性肝损伤中ALT、AST、TBIL的升高水平,减轻肝组织脂肪变性和坏死程度,表明该方剂具有一定的保肝降酶和退黄作用;愈肝解毒汤中、高剂量组均能降低血浆MDA水平,升高SOD水平,实验结果提示愈肝解毒汤部分保肝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减轻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方海燕,方学勤,刘元胜[6](2011)在《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菌内毒素检查是药品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指标。特别对注射用原料药和注射用制剂药。《中国药典》2005年版尚未收载该品种。我们对3批样品进行了细菌内毒素检测,以考察该方法的可行性。1药品与试剂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黄石世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00301、20100601、20100801);细菌内毒素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50601-210169);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湛
温远珍[7](2011)在《基于标准汤剂指纹图谱评价的肝脂消颗粒剂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脂消颗粒是由绵茵陈、山楂、黄精、灵芝、丹参、法半夏等10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降脂、护肝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脂肪肝,在临床已使用多年,经数千例患者使用,药效得到充分肯定。本论文在对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药味中所含有效成分和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情况,参考相同药物在其他中成药制剂中的提取工艺,分别提取各味药物的有效成分,并对各部分药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从而确定科学合理的提取、制备工艺。采用TLC和HPLC等现代分析技术,建立了制剂的质量标准考察方法,拟定了制剂的质量标准,为今后的新药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在提取工艺方面,考察了各药味采用不同提取方法对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的影响,从而确定了醇提与水提两部分,并分别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肝脂消颗粒的提取工艺。结果优选的最佳醇提工艺为:丹参、灵芝、决明子加8倍量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5h;得到醇提液的指纹图谱色谱峰,基本都是标准汤剂的特征峰。最佳水提工艺为:滤渣与其余绵茵陈等七味加8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h;得到水提液的指纹图谱与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相似。在浓缩、干燥工艺方面,分别考察不同浓缩温度对醇提液与水提液指标成分的含量和指纹图谱的影响。结果醇提液在60℃下浓缩,含量与浓缩前相比保留率较高,且指纹图谱浓缩前后基本一致;水提液在在80℃下浓缩,含量与浓缩前相比保留率较高,且指纹图谱浓缩前后基本一致。采用了减压干燥与微波干燥两种方式对指标成分的含量和指纹图谱的影响,结果采用微波干燥成分保留率较高,且指纹图谱与标准汤剂相似。在成型工艺方面,考察了辅料的种类和用量、润湿剂的种类,并对成品的休止角、水分、溶解性、临界相对湿度进行测定,并对成品指标成分的含量和指纹图谱进行测定。结果优选的辅料为:可溶性淀粉:微晶纤维素=2:3;用90%乙醇作润湿剂;测得休止角为24.78°;水分、溶解性、临界相对湿度符合规定;指标成分的含量为;指纹图谱与标准煎剂相似。在质量标准方面,采用薄层层析法(TLC),对制剂中的绵茵陈、灵芝2味药材进行了薄层鉴别,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采用HPLC法对制剂中君药绵茵陈、山楂中所含绿原酸、臣药丹参中的丹酚酸B为指标,测定样品中绿原酸和丹酚酸B的含量,以甲醇-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为流动相;柱温:30℃;检测波长:丹酚酸B为286nm、绿原酸为327nm;流速:1.0mL.min-1:进样量:10μL。结果绿原酸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433582.99X-3105.54,r=0.9999,表明:绿原酸在0.0226~0.4520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5%,RSD为2.5%。丹酚酸B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930920.90X-12208.93,r=0.9999,表明:丹酚酸B在0.0943~1.8857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0%,RSD为1.5%。建立了制剂中绿原酸、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了3批样品中绿原酸、丹酚酸B的含量范围,每袋(10g)绿原酸、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在10.48~10.60mg.94.92~96.68mg之间。建立了肝脂消颗粒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Synergi 4μm Hydro-RP 80A;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0nm;流速1.0mL/min:柱温为30℃。结果肝脂消颗粒共标出17个共有峰。研究结果表明:该制剂制备工艺合理可行,质量标准可控。
孙涛,陈炜[8](2010)在《茵陈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成长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
马小娟[9](2009)在《加减菌陈五苓散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本课题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基于历代医家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及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基础,以D-氨基半乳糖(D-GaIN)所致的大鼠化学性肝损伤模型和卡介苗(BCG)+脂多糖(LPS)所致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加减茵陈五苓散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该方防治肝损伤的作用机理,从而为加减茵陈五苓散治疗病毒性肝炎提供实验依据,也为该方的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2.方法2.1加减茵陈五苓散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五酯片阳性对照组,加减茵陈五苓散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7天。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于给药第7天一次性腹腔注射D-GaIN400mg/kg。正常对照组给予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于造模24h后采血、取肝组织,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性、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及血清NO的含量,肝组织MDA的含量、GSH-Px酶的活性;制备肝组织切片,观察各组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情况。2.2加减茵陈五苓散对卡介苗+脂多糖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将90只NIH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BCG/LPS模型组,五酯片阳性对照组,加减茵陈五苓散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与加减茵陈五苓散高、中、低剂量组。各组小鼠于实验1d每只尾静脉注射BCG悬液约2.96×107个活菌0.2ml,从造模之日起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开始用药,连续给药12d后,除空白组以生理盐水0.2ml/20g尾静脉注射外,其他各组以LPS7μg/20g尾静脉注射。于静脉注射10h后取血,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性、血清NO的含量及TNF-a的含量;无菌摘取肝脏和脾脏称重,计算脏器系数;采用MTT比色法测定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测定组织中的MDA含量和SOD的活性;制备肝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情况。2.3观察加减茵陈五苓散对免疫功能的影响NIH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加减茵陈五苓散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8天,模型组与治疗各组小鼠于首次给药后20min均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5mg/kg×3d,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20g。于末次给药后15min由尾静脉注入25%中华墨汁0.1ml/10g,分别于注射2min,20min后用肝素处理过的20定量毛细管经眶后静脉丛取血20μl,溶于2ml0.1%Na2CO3溶液,摇匀。脱臼处死动物,并摘取脾和胸腺称重。比色法测定注射中华墨汁后2min和20 min的光密度值,计算廓清指数K和吞噬指数a,以测定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3.结果3.1加减茵陈五苓散抗D-GaIN大鼠化学性肝损伤的研究结果:中、高剂量的加减茵陈五苓散能够显着降低D-GaIN肝损伤大鼠血清中增高的转氨酶活性以及总胆红素水平,明显减轻D-GaIN导致的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其中以高剂量药物疗效最为明显;并发现加减茵陈五苓散可显着降低肝匀浆中升高的MDA水平,提高肝匀浆GSH-Px酶的活性,显着降低血清中升高的NO含量。3.2加减茵陈五苓散抗BCG/LPS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研究结果:加减茵陈五苓散中、高剂量能显着降低BCB/LPS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升高的ALT、AST水平;且加减茵陈五苓散中剂量降酶作用优于阳性对照药物;对肝脾重量的增大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加减茵陈五苓散可减轻BCB/LPS导致的肝组织坏死范围及程度,减少炎细胞浸润,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其中以中剂量组药物疗效最佳。同时发现中剂量药物可显着降低肝匀浆中升高的MDA水平,提高肝匀浆SOD水平,显着降低血清中升高的NO含量和TNF-a含量,对BCG/LPS所致肝损伤小鼠脾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3加减茵陈五苓散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观察结果:加减茵陈五苓散中剂量可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能明显加快受抑制动物免疫器官的恢复和生长。4.结论加减茵陈五苓散对D-GaIN所致的大鼠化学性肝损伤和BCB/LPS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均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肝损伤动物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的增高,保护肝脏组织及细胞等方面的作用。从对肝损伤动物肝组织MDA水平、GSH-Px酶活性、SOD活性,血清TNF-a含量、NO含量以及脾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检测结果分析,抗自由基损伤、增强自由基清除酶活性、减少致炎介质的产生、促进肝细胞再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为本方抗实验性肝损伤的综合机理。另外,从加减茵陈五苓散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结果显示本方可明显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又证实本复方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其保护肝细胞、抗肝损伤作用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王凤云,陈玉兴,周瑞玲,江滨,曾元儿,张军[10](2009)在《谱效结合方法对绵茵陈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工艺的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别以HPLC指纹图谱的主成分保留率和急性肝损伤的药效模型为指标,评价绵茵陈提取液的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工艺的合理性。方法以HPLC指纹图谱的主峰保留率为指标,对绵茵陈提取液的精制工艺进行评价;建立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小鼠灌胃给药的急性毒性实验,考察绵茵陈提取液精制前后口服给药的安全性。结果绵茵陈提取液精制前后的HPLC指纹图谱基本一致;绵茵陈提取液精制前后的保肝作用无显着差异;绵茵陈提取液精制前后均未发现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结论以HPLC指纹图谱和药效学实验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证实了绵茵陈提取液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工艺的合理性。
二、茵陈提取液对实验性动物肝损伤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茵陈提取液对实验性动物肝损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保肝汤干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阿夏塞尔郡对氧化应激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得到以下基金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肝炎研究现状 |
一、慢性肝炎及肝损伤 |
二、慢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
第二节 阿夏塞尔郡研究现状 |
一、阿夏塞尔郡基源 |
二、阿夏塞尔郡化学成分 |
三、阿夏塞尔郡药理作用 |
第三节 Nrf2-ARE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
一、Nrf2的激活 |
二、Nrf2 研究现状(Nrf2 诱导剂和抑制剂) |
第四节 Nrf2-ARE与肝脏疾病 |
一、Nrf2-ARE与病毒性肝炎 |
二、Nrf2-ARE与化学药物肝损伤 |
第五节 总结 |
第二章 阿夏塞尔郡总黄酮制备及成分分析 |
第一节 阿夏塞尔郡总黄酮含量测定 |
一、材料与仪器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阿夏塞尔郡总黄酮的富集及成分分析 |
一、材料与仪器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章 PTTF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氧化应激肝损伤的药效学及机制研究 |
第一节 阿夏塞尔郡总黄酮的急性毒性实验 |
一、材料与仪器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氧化应激慢性肝损伤模型的复制 |
一、材料与仪器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PTTF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氧化应激肝损伤的药效学研究 |
一、材料与仪器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PTTF化学成分潜在靶点分析 |
一、材料与仪器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五节 PTTF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氧化应激肝损伤的机制研究 |
一、材料与仪器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章 PTTF化学成分活性研究及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化合物保肝作用筛选 |
一、材料和仪器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BRL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与模型复制 |
一、材料和仪器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活性化合物对四氯化碳损伤BRL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一、材料和仪器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敲除技术的栀子苷与栀子改善HUVEC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作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栀子本草学研究 |
综述二 栀子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综述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绪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栀子苷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
前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二章 桅子苷单克隆抗体免疫亲和色谱柱的制备及栀子提取液中栀子苷的敲除 |
前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三章 栀子苷及不同栀子苷含量的栀子提取液对H_2O_2诱导的HUVEC氧化应激损伤的药效关联性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HUVEC细胞生长曲线及H_2O_2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实验二 栀子苷及不同栀子苷含量的栀子提取液对H_2O_2诱导的HUVEC氧化应激损伤细胞活力的药效关联性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实验三 栀子苷及不同栀子苷含量的栀子提取液对H_2O_2诱导的HUVEC氧化应激损伤相关指标的药效关联性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加味茵陈蒿汤对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TLR4信号转导通路及Th1/Th2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给药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4.1 观察一般状况 |
2.4.2 大鼠血清ALT、AST及TB活性测定 |
2.4.3 肝组织HE染色切片制作过程(组织固定与切片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分级标准) |
2.4.4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IL-4、IL-10、IL-2、IFN-γ、TNF-α、MIP-2的水平 |
2.4.5 免疫组化法检测MyD88、TRAF6、IkB-α、P38MAPK、TNF-α、MIP-2及TLR4在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 |
2.4.6 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TLR4mRNA的转录水平 |
2.4.6.1 肝组织总RNA提取与保存(枪头和离心管均经过湿热灭菌,无RNA酶) |
2.4.6.2 RNA逆转录合成cDNA |
2.4.6.3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 |
2.4.7 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TLR-4的蛋白表达 |
2.4.7.1 配胶、上样、电泳 |
2.4.7.2 转膜 |
2.4.7.3 封闭 |
2.4.7.4 孵育抗体 |
2.4.7.5 显影,定影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一般情况的观察 |
3.2 对大鼠血清ALT、AST及TB水平的影响(表1、图4-5) |
3.3 肝脏病理实验结果 |
3.4 对大鼠肝脏组织损伤指数的影响(表2) |
3.5 对大鼠血清IL-4、IL-10、IL-2、IFN-γ、TNF-α、MIP-2水平的影响 |
3.5.1 对大鼠血清IFN-γ、IL-2、IL-4、IL-10水平的影响(表3、图6) |
3.5.2 各组大鼠IFN-γ/IL-4、IL-2/IL-10水平的变化(表4、图7) |
3.5.3 对大鼠血清TNF-α、MIP-2水平的影响(表5、图8) |
3.6 肝组织TLR-4、TNF-α、MIP-2、MyD88、IkB-α、P38MARK、TRAF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
3.6.1 对大鼠肝组织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表6) |
3.6.2. 对肝组织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表7) |
3.6.3 对肝组织MIP-2蛋白表达的影响(表8) |
3.6.4 对肝组织IkB-α蛋白表达的影响(表9) |
3.6.5 对肝组织MyD88蛋白表达的影响(表10) |
3.6.6 对肝组织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表11) |
3.6.7 对肝组织TRAF6蛋白表达的影响(表12) |
3.7 肝组织β-actin及TLR4溶解曲线情况(图9-10) |
3.7.1 肝脏组织β-actin熔解曲线(图9) |
3.7.2 肝脏组织TLR4熔解曲线(图10) |
3.8 肝组织β-actin和TLR4mRNA RT-PCR扩增曲线情况(图11-12) |
3.9 对大鼠肝组织TLR4mRNA表达的影响(表13) |
3.10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组织TLR-4蛋白表达水平(图13-14) |
4 小结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急性肝损伤的认识 |
1.1 病名归属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关于茵陈蒿汤的传统理论 |
1.3 茵陈蒿汤的现代应用研究 |
1.3.1 抗肝损伤作用 |
1.3.2 抑制肝纤维化 |
1.3.3 保肝利胆作用 |
1.3.4 调节血脂、降血糖作用 |
1.3.5 对胰腺组织的保护作用 |
1.3.6 抗炎镇痛作用 |
1.3.7 其他作用 |
2 现代医学对急性肝损伤的认识 |
2.1 急性肝损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2.2 急性肝损伤的治疗 |
3 关于动物模型的评价 |
4 阳性药的选择 |
5 加味茵陈蒿汤防治急性肝损伤的中医机理 |
5.1 立法及组方原理 |
5.2 加味茵陈蒿汤防治急性肝损伤的中医机理探讨 |
6 加味茵陈蒿汤防治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机理探讨 |
6.1 加味茵陈蒿汤对肝脏生化学指标(ALT、AST)的影响 |
6.2 加味茵陈蒿汤对总胆红素(TB)的影响 |
6.3 加味茵陈蒿汤对炎症细胞因子TNF-α及MIP-2的影响 |
6.4 加味茵陈蒿汤对急性肝损伤大鼠TLRs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6.5 加味茵陈蒿汤对肝组织IkB-a及TRAF6表达的影响 |
6.6 加味茵陈蒿汤对肝组织P38MAPK表达的影响 |
6.7 加味茵陈蒿汤对急性肝损伤大鼠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 |
结论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彩图) |
附件一 加味茵陈蒿汤中主要单味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
附件二 Toll样受体与肝脏疾病 |
附件三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5)愈肝解毒汤对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给药量计算及药物制备方法 |
2.3 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及标本采集方法 |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4.1 一般情况观察 |
2.4.2 生化指标ALT、AST、TBIL的测定 |
2.4.3 肝组织匀浆SOD、MDA的测定 |
2.4.4 肝组织HE染色切片制作过程 |
2.5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一般情况 |
3.2 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
3.2.1 肉眼观察 |
3.2.2 光镜观察 |
3.3 对血浆ALT、AST、TB的影响情况 |
3.4 SOD、MDA的表达情况 |
4 讨论 |
4.1 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
4.2 阳性药物的评价 |
4.3 中医对肝生理病理和急性肝损伤的认识 |
4.3.1 中医认识对肝生理病理认识 |
4.3.2 中医对急性肝损伤的认识及治疗 |
4.4 愈肝解毒汤的方义解析 |
4.4.1 愈肝解毒汤各位中药药理研究 |
4.5 愈肝解毒汤的保肝作用观察 |
4.6 愈肝解毒汤的抗氧化机制探讨 |
5 结论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肝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HE染色100×)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中医药防治CCl_4所致急性肝损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录二:在读期间表现及获得的奖励 |
(6)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品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鲎试剂灵敏度的复核 |
2.2 样品细菌内毒素限值的确定 |
2.3 样品的干扰实验 |
2.4 样品中细菌内毒素的常规检查 |
3 讨论 |
(7)基于标准汤剂指纹图谱评价的肝脂消颗粒剂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相关文献研究 |
1 脂肪肝的现代研究 |
1.1 现代医学研究 |
1.2 中医药研究 |
2 方中药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
2.1 绵茵陈 |
2.2 山楂 |
2.3 郁金 |
2.4 黄精 |
2.5 灵芝 |
2.6 丹参 |
2.7 泽泻 |
2.8 法半夏 |
2.9 决明子 |
2.10 鸡内金 |
3 标准汤剂及其相关研究 |
3.1 全方标准汤剂的制备 |
3.2 标准汤剂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3.3 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研究 |
第二部分 肝脂消颗粒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处方组成 |
2 剂型选择 |
3 制备工艺设计的理论依据 |
4 提取工艺的筛选 |
4.1 丹参醇提与水提指纹分析比较 |
4.2 灵芝醇提与水提指纹分析比较 |
4.3 决明子醇提与水提指纹分析比较 |
4.4 山楂醇提与水提指纹分析比较 |
4.5 绵茵陈醇提与水提指纹分析比较 |
4.6 广郁金醇提与水提指纹分析比较 |
4.7 泽泻醇提与水提指纹分析比较 |
5 醇提工艺考察 |
5.1 考察指标的确定 |
5.2 考察指标的测定方法 |
5.3 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 |
5.4 正交实验法优选提取工艺 |
5.5 醇提正交提取工艺验证试验 |
5.6 醇提液与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的比较分析 |
5.7 讨论 |
6 水提工艺考察 |
6.1 考察指标的确定 |
6.2 考察指标的测定方法 |
6.3 正交实验法优选提取工艺 |
6.4 水提正交工艺验证实验 |
6.5 水提液与标准汤剂指纹图谱比较分析 |
6.6 讨论 |
7 浓缩工艺考察 |
7.1 醇提液浓缩工艺考察 |
7.2 醇提液湿热稳定性试验 |
7.3 讨论 |
8 水提液浓缩工艺考察 |
8.1 水提液浓缩工艺含量测定结果 |
8.2 水提液浓缩工艺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
8.3 讨论 |
9 干燥工艺研究 |
9.1 不同干燥方式的筛选 |
9.2 不同干燥方式对指纹图谱的影响 |
9.3 讨论 |
10 成型工艺研究 |
10.1 提取物的制备 |
10.2 肝脂消颗粒辅料的筛选 |
10.3 润湿剂考察 |
10.4 成品质量检查 |
10.5 制法 |
10.6 工艺流程图 |
第三部分 初步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药品原料(药材及辅料)的来源及质量标准 |
2.1 药材来源及质量标准 |
2.2 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 |
3 成品的质量标准研究 |
3.1 性状 |
3.2 鉴别 |
3.3 检查 |
3.4 丹酚酸B、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
3.5 成品指纹图谱研究 |
3.6 功能主治 |
3.7 用法与用量 |
3.8 规格 |
3.9 贮藏 |
3.10 成品与标准汤剂含量和指纹图谱的分析比较 |
结语 |
一 结论与意义 |
1 剂型的选择 |
2 提取工艺 |
3 浓缩工艺 |
4 干燥工艺 |
5 成型工艺 |
6 初步质量标准研究 |
二 问题与展望 |
1 存在的问题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茵陈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利胆 |
2 保肝 |
3 调脂降压及降血糖 |
4 抗动脉粥样硬化 |
5 抗肿瘤 |
6 抗病原微生物 |
7 细胞保护 |
8 解热镇痛抗炎 |
9 耐缺氧 |
10 抗氧化 |
11 其它作用 |
(9)加减菌陈五苓散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病因的认识 |
2.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病机的认识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
1.病毒性肝炎的分类 |
2.病毒性肝炎引肝细胞损伤的机制 |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治疗及研究进展 |
1.西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进展 |
2.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四节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机理研究 |
1.抗病毒作用 |
2.抗炎保肝降酶作用 |
3.利胆退黄作用 |
4.抗自由基损伤 |
5.调节免疫功能 |
6.促进肝脏血液循环 |
7.抑制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增生 |
8.促进肝细胞再生 |
第五节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
1.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
3.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
4.感染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
5.缺血再灌注肝损伤动物模型 |
6.金属盐肝损伤动物模型 |
第六节 加减茵陈五苓散组方药物的药理和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基础方茵陈五苓散的研究进展 |
2.白背叶根的研究进展 |
3.叶下珠的研究进展 |
4.黄花倒水莲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节 加减茵陈五苓散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与步骤 |
4.实验结果 |
5.讨论 |
第二节 加减茵陈五苓散对卡介苗+脂多糖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与步骤 |
4.实验结果 |
5.讨论 |
第三节 加减茵陈五苓散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与步骤 |
4.实验结果 |
5.讨论 |
讨论 |
1.立题依据 |
2.动物模型的选择 |
3.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4.实验指标的选择与意义 |
5.结果讨论 |
6.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茵陈提取液对实验性动物肝损伤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保肝汤干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D]. 李谚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阿夏塞尔郡对氧化应激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贺颖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
- [3]基于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敲除技术的栀子苷与栀子改善HUVEC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作用的相关性研究[D]. 王梓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4]加味茵陈蒿汤对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TLR4信号转导通路及Th1/Th2影响的实验研究[D]. 周兴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8)
- [5]愈肝解毒汤对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D]. 周鹏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
- [6]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J]. 方海燕,方学勤,刘元胜. 时珍国医国药, 2011(12)
- [7]基于标准汤剂指纹图谱评价的肝脂消颗粒剂药学研究[D]. 温远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5)
- [8]茵陈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孙涛,陈炜. 中药与临床, 2010(03)
- [9]加减菌陈五苓散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马小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谱效结合方法对绵茵陈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工艺的评价[J]. 王凤云,陈玉兴,周瑞玲,江滨,曾元儿,张军.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