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骗术新招 谨防上当(论文文献综述)
姚智帅[1](2020)在《网络购物诈骗案件侦查研究》文中认为2017-2019年网络购物诈骗在网民遭受的网络诈骗类型中均保持高位占比“战绩”,网络购物诈骗不仅侵犯商家或消费者财产权益,而且冲击卖家与买家信任基础,影响电子商务发展势头。网络购物诈骗属于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诈骗手段更新迅速、骗术不断翻新,归纳起来主要有虚假购物诈骗、低价购物诈骗、快递诈骗、冒充客服虚假退款诈骗等类型。从目前犯罪形势来看,网络购物诈骗犯罪具有依赖精准公民信息、依靠钓鱼网站或钓鱼链接、受害群体年轻化、地域性职业犯罪、犯罪分工专业化、犯罪链条产业化等特点。公安机关在侦办此类案件时,面临获取案件线索少、侦查协作不畅、抓捕犯罪嫌疑人难度大、收集证据困难、追缴涉案资金困难等侦查难点。因此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公安机关侦办网络购物诈骗案件的能力:第一在案件线索获取上,完善网购诈骗案件报警机制建设,统一网络报警信息录入标准,及时分流符合条件的案件,线下快速接警录入案件信息。第二在完善侦查协作机制上,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和督促、归责机制促进跨地区协作,理顺警种内部合成作战运行机制,畅通信息交流通道,健全跨境警务联络机制。第三大数据在网络购物诈骗案件侦查中的应用上,既要围绕“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开展具体案件侦查,不断串案、核案实现循环打击;更要在数据融合与侦查融合基础上实施主动型侦查,具体包括加强与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部门和通讯部门合作,识别可疑商家、发现可疑资金、监控可疑银行卡、拦截可疑号段;在大数据驱动侦查的应用型人才保障方面,采取“以战代训”模式培养专业人才。第四在追逃追赃上,包括摸清犯罪团伙规律,开展联合抓捕行动,构建多元化激励合作机制,推进跨境追赃工作。第五在取证方面要构建严密的证据体系,重视窝点现场勘查工作,提取实物证据,找准讯问突破口获取言辞证据,推进电子取证专业化,以及构建完整的电子证据保管链条。
刘莫鲜[2](2012)在《在虚假招聘的背后 ——对大学生求职受骗现象的质性探究》文中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就业的市场化与普通劳动者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虚不没招聘随之出现且愈演愈烈,时至今日早已泛滥成灾。由于虚假招聘不仅侵害了众多求职者的合法权益,甚至还戕害了整个社会与心理生态,故其自90年代后期以来便逐渐受到政界和新闻界的较多关注。遗憾的是,对这样一类极具现实性的社会问题,主流学界至今给予了不应有的忽视。为此,我希望能为改变这一状况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虚假招聘并非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植根于更为宽广的社会文化背景,不能脱离后者来加以简单的“就事论事”般的理解。鉴于大学生是虚假招聘的主要受害群体之一,本文以大学生求职受骗为主线,通过刻画与分析骗子受骗大学生、媒体及政府这四大利益主体在大学生求职受骗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各自所处的独特位置以及所展现的独特经验,揭示出潜藏在虑假招聘背后的社会文化危机。简而言之,本文主要讲述的是虚假招聘是如何反映并反作用于当前危机四伏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本身的。弄清一类社会现象的基本状况,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研究发现,虚假招聘极其复杂,结合行骗动机与具体行骗手法,可把其划分为四大类型:钱财陷阱、色相陷阱和特殊陷阱。其中,钱财陷阱最为普遍,它包括传销、“公关”、“星梦”、校园代理、手工制作、“任务”、“出事”、网络兼职、常规及另类陷阱等。劳力陷阱则位居其次,包括招聘考试、试用、欠薪及粉饰岗位等对上述四大利益主体在虚假招聘中所扮演角色的研究是本文的重点所在。首先来看骗子,其看似是虚假招聘的始作俑者,但研究表明,在其施骗行为背后潜藏着结构、制度与文化之多重诱因。也就是说,对于这些多来自社会底层的个体为何会走上虚假招聘之路,我们绝不能从其本身的道德水平出发来寻求答案,而必须基于现今中国社会在结构、制度与文化层面之痼疾来探寻问题的根源。结合默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与萨瑟兰的差异接触理论,我们认为,因合法机会受阻导致的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紧张与虚假招聘角色的传递和“习染”,合力促成了虚假招聘的盛行。当然,从理性选择视角出发,从事虚假招聘还必定是“合算”的,这种“违法合算”体现在:一方面,从事虚假招聘的预期或实际效用超过将时间等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另一方面,从事虚假招聘所得到的利益远大于为此所支付的成本,后者包括直接成本、道德成本和法律风险成本。为“最大化收益”,骗子会设法降低上述成本。再来看受骗大学生,他们是虚假招聘的直接受害者,也是道义上的被同情者。不过研究发现,在其受骗现象背后潜藏着社会与心理的双重危机。这些主要来自中下阶层家庭的大学生在受骗后多选择了沉默,而即便是那些采取了维权行动的受骗大学生,其维权成效也不尽如人意。在大学生令人堪忧的维权现状背后,凸显出工具理性的色彩。亦即,受骗大学生在进行维权选择时尽管无法完全藉由工具理性之计算原则去做严谨分析,但他们放弃维权的行为也是通过对维权成本与收益的大致盘算后所做出的较为“明智”的选择。至于为何受骗,虽然大学生的自我归因是“求职心切”且“欠缺社会经验”,但实际上有着更为深层的社会与心理因素。当然,更为重要的还应是前者。譬如,崇拜“潜规则”的不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招聘骗局提供了生存土壤,诱使部分大学生上当受骗。再如,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同样因受到社会结构性紧张的驱使,企图通过应聘某种越轨角色来改变自身经济境遇,结果成为骗子之越轨行为的受害者。从这一角度来看,虚假招聘中的行骗与受骗似皆源于社会的结构性失衡。最后来看媒体和政府。诸多事实无不表明,媒体在虚假招聘的泛滥中扮演着“利益同谋”的角色。这体现在,一方面,诸多传媒为追逐自身经济利益,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骗子传播虚假招聘广告的“帮凶”;另一方面,面对业内公然发布虚假招聘广告的可耻行径,众多媒体却拒绝曝光或提供曝光平台,即使是那些“乐于”揭露相关骗局的媒体在揭同行之短时往往也缺乏指名道姓的勇气和决心。换而言之,对媒体而言,经济利益和行业利益高于一切,它们为此不惜“媒”“媒”相护。而本该在虚假招聘治理中大有作为的政府,却扮演了“不够作为者”的角色:一方面,在日常监管实践中,相关职能部门面对求职者的投诉或举报,常常表现出冷漠、相互推诿、形式主义和政绩“理性”等官僚制作风;另一方面,在此类行政不作为或不够作为的背后潜藏着诸多制度缺陷,即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监管层面相关制度的漏洞。事实上,媒体和行政机关的上述行为也是在失范情境下产生的越轨反应,且同样突现出某种“理性算计概而观之,在上述四大主体留给我们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莫过于理性行动者之形象。不论是为牟取非法利益而大肆施展招聘欺诈之各色骗子,还是为了商业利益、行业利益而放纵自身或他者广告违法行为之媒体;也不论是因维权成本高于收益而放弃维权甚或沦为骗子帮凶之受骗大学生,还是沉溺于形式合理性与政绩理性的行政机关,都集中展现出一种“自利性”。也就是说,这些行为主体多在为自我的特殊利益而奋斗,唯独没有谋求公共利益。也正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所“秉持”的这种工具理性从根本上推动了虚假招聘的滋生、繁衍与“兴盛”而这恰恰突现了现今广为学者所诟病之“集体行动的困境”,也加剧着公共性原本就光天不足的中国之公共性危机。故为从根本上扭转虑假招聘泛滥的局面,我们就需从更为宽广的社会文化层面入手。应通过革新现行制度安排,重建合理的社会结构与道德文化,提升求职者自身索养等,以将虚假招聘所涉各方主体的“理性”行为从机会主义歧途重新引入有益于公众利益和社会福祉的正途。在本文中,一方面,我尽力试图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描述和呈现现今有关中国社会结构、制度与文化之痼疾。对于这类痼疾,我们的视野里已经有太多宏大叙事与情绪感慨,欠缺的反而是“事实木身”。正如孙立平所言,“事件性过程’可以动态地展示出社会生活运作的复杂逻辑,而这正是“静态的”结构或制度分析所欠缺的。为此,我先将虚假招聘视为一类事件,在众多大学生身上恰好发生了数件因虚假招聘所致之“求职受骗”的事件性过程,这类过程由许多更小的过程所构成。然后,通过对这类事件性过程之不同侧面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出事件中那些更为微妙的逻辑和机制。诚如刘瑜所言,一个个具体的个案有助于我们从意识形态的“高地”回到事实和细节的“平原”,本文目的之一正是试图通过呈现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性的相关故事,以更多地保留实践的面貌和分析的潜力。另一方面,我也力图结合“结构-制度”的分析视野,以结构、制度和文化之相关变量,来凸显或整合特定虚假招聘故事中的意义及更广的重要性,并藉此探讨解决虚假招聘的系统性措施。
李颖[3](2012)在《谨防旅游途中的新老骗术》文中研究表明8月,漫长的暑假早已拉开序幕,很多人会选择外出旅游以消减夏日的暑气,如自驾游、跟团游、出境游等各式各样的旅游方式。旅游过程中,一些商家欺骗游客既用老手法,也有新招术。近年来,各地景区宰客现象屡见报端。然而,谁都不希望多花冤枉钱,谁都不愿意被宰,那么消费者该如何防范呢?下面就向您揭秘旅游时可能会遇到的陷阱。低价陷阱老伎俩在北京市某银行工作的张女士前不久以5600元参加了"北京——内蒙
许春樵[4](2012)在《屋顶上空的爱情》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上海最后的探戈夜幕降临,黄浦江两岸的灯火像遭遇了猝不及防的病毒发作,刹那间全亮了。霓虹灯川流不息地蹦跳着欲壑难填的城市欲望,十里洋场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光影在郑凡的视线里跌宕起伏层出不穷,去城隍庙的路上,郑凡对同学老豹说:"黄浦江江面上怎么有一种哈根达斯的奶油味和死鱼的腥味。"
童静[5](2007)在《警惕针对老年人的骗术》文中研究指明近一段时间,各种保健品的直销仍十分活跃,主要销售对象是60岁以上的老人。80岁的良奶奶,一辈子省吃俭用,却一次花去了将近两千元买保健品,吃后并没效果。现在商家的“促销”手段高明得很,抓住老年人弱点,下手稳准狠。因此,提醒广大老年人谨防上当。
当当[6](2006)在《警惕:直指老年人的骗术在升级》文中研究表明最近一段时间,各种内外用保健品的直销仍十分踊跃,主要销售对象是60岁以上的老人。笔者邻居80岁的方奶奶,一辈子省吃俭用,有1元车票的车,就不做2元车票的车,舍不得买衣服买鞋穿,却一次花去了将近4000元买保健品。和老人家聊天,才发现现在商家的“促销”手段高明得很,抓住老年人弱点,下手稳准狠,因此特书此文,提醒广大读者谨防上当。
罗嘉司[7](2006)在《竞技体育犯罪研究 ——以犯罪学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竞技体育犯罪作为一类新型专业性犯罪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逐渐浮出水面,然而由于立法层面的不足和国内学界尚乏对竞技体育犯罪的系统研究,致使在司法实践中遭遇此类问题时无法可依,使得竞技体育犯罪行为在现实中有增无减。本文从犯罪学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犯罪行为进行多维度研究,在总论部分从界定竞技体育犯罪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当下竞技体育犯罪现象的梳理,抽象出竞技体育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并进而得出该类犯罪的真正原因包括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方面,最终结合其犯罪特点和原因找到一条有效的预防犯罪的路径,提出了从法律、管理、技术和伦理等四个方面对犯罪进行预防的一种综合预防犯罪机制。在分论部分重点对当下竞技体育领域中比较严重的“假球、黑哨”、“使用兴奋剂”、“赛场暴力”等犯罪行为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提出了对于犯罪重在预防的基本观点和相应的预防对策,以期减少竞技体育犯罪行为,保障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吴永平[8](2000)在《骗术新招 谨防上当》文中研究指明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请看骗术新招,各位谨防上当。 话说1999年秋的一天,上午8点多钟,一名中年女士来到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说要找二楼经营处的“李处长”。湖南建总的同志告诉她:“经营处没有
二、骗术新招 谨防上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骗术新招 谨防上当(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购物诈骗案件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访问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2 网络购物诈骗案件概述 |
2.1 网络购物诈骗案件概念界定 |
2.1.1 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 |
2.1.2 网络购物诈骗基本概念 |
2.2 网络购物诈骗主要类型 |
2.2.1 虚假购物诈骗 |
2.2.2 低价购物诈骗 |
2.2.3 冒充客服虚假退款诈骗 |
2.2.4 快递诈骗 |
2.2.5 小结:与其他相关诈骗类型辨析 |
2.3 网络购物诈骗犯罪案件特征分析 |
2.3.1 案件本质特征:依赖精准公民个人信息 |
2.3.2 犯罪工具特征:依靠钓鱼网站或链接 |
2.3.3 受害群体特征:受害群体年轻化 |
2.3.4 犯罪地域特征:地域性职业犯罪 |
2.3.5 犯罪团伙特征:犯罪分工专业化 |
2.3.6 犯罪流程特征:犯罪链条产业化 |
3 网络购物诈骗案件侦查困境 |
3.1 收集案件线索方面存在的困境 |
3.1.1 诈骗过程非接触影响受害人报案主动性 |
3.1.2 使用改号软件、“人头卡”及成员单线联络影响扩线 |
3.1.3 数据壁垒导致串并案效果不佳 |
3.2 侦查协作方面存在的困境 |
3.2.1 公安机关合成作战效率有待提升 |
3.2.2 无偿性原则与缺乏归责机制阻碍跨地区侦查协作 |
3.2.3 跨境司法协作衔接不畅 |
3.3 抓捕犯罪嫌疑人方面存在的困境 |
3.3.1 犯罪嫌疑人落地难 |
3.3.2 犯罪嫌疑人数量多分布广 |
3.3.3 抓捕时机难以准确把握 |
3.4 侦查取证方面存在的困境 |
3.4.1 网购诈骗犯罪证据易毁损灭失 |
3.4.2 网购诈骗犯罪中电子证据保管要求高 |
3.4.3 证明网购诈骗犯罪证据要求高 |
3.5 追缴赃款方面存在的困境 |
3.5.1 涉案资金流向复杂 |
3.5.2 涉案资金区分困难 |
4 网络购物诈骗犯罪侦查对策 |
4.1 完善网购诈骗案件报警机制建设 |
4.1.1 统一网络报警平台信息录入标准,及时分流案件 |
4.1.2 线下快速接警录入案件信息,开展紧急止付工作 |
4.2 完善网购诈骗侦查协作机制 |
4.2.1 建立利益补偿和督促、归责机制,促进跨地区合作 |
4.2.2 理顺警种内部合成作战运行机制,畅通信息交流通道 |
4.2.3 健全跨境警务联络机制 |
4.3 大数据在网络购物诈骗案件侦查中的应用 |
4.3.1 实施回溯型侦查的起点:立足已发案件信息 |
4.3.1.1 通过钓鱼网站域名与社交软件等信息流分析研判案件 |
4.3.1.2 结合Mac码与相关IP地址等破解反侦查行为 |
4.3.1.3 比对“车手”活动轨迹切入案件 |
4.3.1.4 通过并案侦查形成循环打击模式 |
4.3.2 主动型侦查战略奠基:数据资源融合和共享 |
4.3.3 主动型侦查战术应用:立足侦企协作,应用大数据技术 |
4.3.3.1 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识别可疑商家 |
4.3.3.2 注重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发现可疑资金 |
4.3.3.3 强化警银合作,监控可疑银行卡 |
4.3.3.4 深化警通合作,拦截可疑号段 |
4.3.4 大数据驱动侦查的应用型人才保障:推行“以战代训”模式 |
4.4 提高抓捕工作效率,积极追回涉案资金 |
4.4.1 摸清犯罪团伙整体架构,开展联合抓捕行动 |
4.4.2 探索多元化激励合作机制,推进境外追赃工作 |
4.5 构建严密证据体系,确保整体移诉顺利 |
4.5.1 重视窝点现场勘查工作,提取实物证据 |
4.5.2 找准讯问突破口,明确讯问重点 |
4.5.3 推动电子取证工作专业化 |
4.5.4 构建完整的电子证据保管链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在虚假招聘的背后 ——对大学生求职受骗现象的质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与背景 |
第一节 虚假招聘:亟待建构的社会问题 |
第二节 遭遇虚假招聘:一次巧获的求职经历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一节 虚假招聘研究概况 |
第二节 虚假广告研究概况 |
第三节 越轨研究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越轨理论 |
第二节 理性选择理论 |
第四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思路的演进 |
第二节 质性研究方法 |
第五章 虚假招聘的类型及模式 |
第一节 最为盛行的钱财陷阱 |
第二节 位居其次的劳力陷阱 |
第三节 色相及特殊陷阱 |
第六章 骗子:“难道只有我们才有错?” |
第一节 背景:多出自社会底层 |
第二节 如何行骗:多元方式与策略 |
第三节 为何行骗——基于越轨与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 |
第七章 受骗大学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第一节 背景与受骗“流程” |
第二节 维权现状及反思 |
第三节 为何受骗——基于多重视角的分析 |
第四节 复杂深远的受骗影响 |
第八章 媒体:“手续齐全,难辨广告真假 |
第一节 周刊:虚假招聘广告的“舞台” |
第二节 频频突破道德底线的传媒 |
第九章 政府:“这个问题难以根治 |
第一节 日常监管实践:尽显官僚制作风 |
第二节 制度缺陷:行政不作为的“理由” |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理论启思:理性之悖与公共性危机 |
第三节 实践建议:大学生求职安全网的构建 |
第四节 研究质量与伦理议题 |
后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3)谨防旅游途中的新老骗术(论文提纲范文)
低价陷阱老伎俩 |
购物陷阱一直存在 |
娱乐陷阱有新花样 |
黑车黑导 |
(4)屋顶上空的爱情(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上海最后的探戈 |
第二章生活永远在别处 |
第三章网上赌来的爱情 |
第四章婚姻是一桩合同 |
第五章谁动了我的底线 |
第六章被现实照亮的青春 |
第七章身体无处寄存 |
第八章摇晃的天空 |
第九章我的未来不是梦 |
第十章这世界变化快 |
第十一章生活在意外之外 |
第十二章刀尖上的青春 |
第十三章假设纸是可以包住火的 |
第十四章告别了, 青春! |
(7)竞技体育犯罪研究 ——以犯罪学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竞技体育犯罪概说 |
第一节 犯罪概念的概述 |
一、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 |
二、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 |
三、两种犯罪概念的评析 |
第二节 竞技体育犯罪概念的阐释 |
一、竞技体育犯罪概念的回顾 |
二、竞技体育犯罪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竞技体育犯罪研究的意义 |
一、有利于维护竞技体育秩序 |
二、有利于扞卫体育精神 |
三、有利于树立国家的国际形象 |
四、有利于化解社会问题,消除犯罪行为 |
第二章 竞技体育犯罪特点及分类 |
第一节 竞技体育犯罪的特点 |
一、故意性 |
二、相关性 |
三、多样化 |
四、集中性 |
五、多发性 |
第二节 竞技体育犯罪的分类 |
一、以主体为标准的分类 |
二、以客体为标准的分类 |
三、以与职务的关系为标准的分类 |
第三章 竞技体育犯罪的原因 |
第一节 竞技体育犯罪的社会原因 |
一、法律原因 |
二、道德原因 |
三、经济原因 |
四、体制原因 |
五、环境因素 |
第二节 竞技体育犯罪的个体原因 |
一、心存侥幸,缺乏正确的竞争观念 |
二、扭曲的求胜心理 |
三、社会心理失衡,自身修养嬗变 |
第四章 竞技体育犯罪的预防 |
第一节 竞技体育犯罪的法律预防 |
一、世界各国竞技体育犯罪法律预防概况 |
二、我国对竞技体育犯罪的预防 |
第二节 竞技体育犯罪的管理性预防 |
一、管理性预防的组织保障 |
二、管理性预防的制度建设 |
第三节 竞技体育犯罪的技术性预防 |
一、更新技术监督技术,加大先进设备的使用 |
二、预测犯罪风险,隔离险情 |
三、建立科学选派临场裁判的机制 |
四、加强竞技规则科学性研究 |
第四节 竞技体育犯罪的伦理性预防 |
一、强化竞技体育的本原性教育 |
二、消解体育国际化与爱国主义的矛盾 |
三、加强裁判员与观众的体育道德的培养 |
第五章 “假球、黑哨”行为 |
第一节 “假球、黑哨”行为概述 |
一、国外足坛“假球、黑哨”行为 |
二、国内足坛“假球、黑哨”行为 |
第二节 国内“假球、黑哨”现状 |
一、“假球、黑哨”行为现状 |
二、“假球、黑哨”行为的法律规制现状 |
第三节 “假球、黑哨”行为的危害性 |
一、对俱乐部的危害 |
二、对观众的危害 |
三、对体育事业的危害 |
四、对国家司法的危害 |
五、对社会的危害 |
六、对国家的危害 |
第四节 “假球、黑哨”行为的预防 |
一、国外对“假球、黑哨”的预防 |
二、国内对“假球、黑哨”行为的预防 |
第六章 赛场暴力行为 |
第一节 赛场暴力行为概述 |
一、赛场暴力行为的概念 |
二、赛场暴力行为的特征 |
第二节 赛场暴力行为现状 |
一、国外赛场暴力行为的现状 |
二、国内赛场暴力行为的现状 |
三、赛场暴力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三节 赛场暴力行为的危害性 |
一、观众暴力的危害性 |
二、运动员场上暴力的危害 |
第四节 赛场暴力行为的预防 |
一、国外赛场暴力行为的预防 |
二、国内赛场暴力行为的预防 |
第七章 使用“兴奋剂”行为 |
第一节 使用“兴奋剂”行为概述 |
一、使用“兴奋剂”行为的实质 |
二、使用“兴奋剂”行为的特点 |
第二节 使用“兴奋剂”行为的现状 |
一、使用“兴奋剂”行为的现状 |
二、反兴奋剂的立法现状 |
第三节 使用“兴奋剂”行为的危害性 |
一、兴奋剂对运动员的危害 |
二、兴奋剂对体育的危害 |
三、兴奋剂对社会的危害 |
第四节 使用“兴奋剂”行为的预防 |
一、国际社会对使用“兴奋剂”行为的预防 |
二、我国对使用“兴奋剂”行为的预防 |
第八章 体育经纪人的越轨行为 |
第一节 体育经纪人概述 |
一、体育经纪人概念 |
二、体育经纪人的产生与发展 |
三、体育经纪人管理制度 |
第二节 体育经纪人越轨行为现状 |
一、违法操作涉嫌犯罪 |
二、体育经纪人勾结负责人蒙骗俱乐部 |
三、伪造合同贵卖“自由身” |
四、营业身份缺乏合法性 |
第三节 体育经纪人越轨行为的危害性 |
一、急功近利影响运动生涯 |
二、诚信缺失扰乱行业发展 |
三、操作不规范俱乐部蒙受损失 |
四、私下交易造成国家税收流失 |
第四节 体育经纪人越轨行为的预防 |
一、加强体育经纪人的资格认定制度 |
二、加强体育经纪人的管理、依法规范体育经纪行为 |
三、加强体育经纪人行业自律机制的建设 |
四、建立体育仲裁机制 |
第九章 竞技体育赌博 |
第一节 竞技体育赌博概述 |
一、竞技体育赌博的概念 |
二、竞技体育赌博产生的原因 |
第二节 竞技体育赌博现状 |
一、国外竞技体育赌博的现状 |
二、国内竞技体育赌博的现状 |
三、竞技体育赌博的法律规制现状 |
第三节 竞技体育赌博的危害性 |
一、扰乱秩序诱发犯罪 |
二、冲击合法彩票发行 |
三、造成国内资金外流 |
四、严重扰乱金融秩序 |
五、催生黑恶势力,增加不稳定因素 |
六、玷污体育精神 |
第四节 竞技体育赌博的预防 |
一、修订刑法,严密法网,加大打击力度 |
二、强化司法介入意识 |
三、配套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
四、各部门加强合作,齐力打击 |
五、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社会齐抓共管 |
六、做好预防,加强教育 |
第十章 其他竞技体育犯罪行为 |
第一节 竞技场上虚假行为 |
一、竞技场上虚假行为现状 |
二、竞技场上虚假行为的危害性 |
三、竞技场上虚假行为的预防 |
第二节 利用体育彩票的犯罪行为 |
一、我国体育彩票的现状 |
二、体育彩票违法操作的危害性 |
三、体育彩票犯罪的预防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后记 |
四、骗术新招 谨防上当(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购物诈骗案件侦查研究[D]. 姚智帅.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2]在虚假招聘的背后 ——对大学生求职受骗现象的质性探究[D]. 刘莫鲜. 南京大学, 2012(04)
- [3]谨防旅游途中的新老骗术[J]. 李颖.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2(08)
- [4]屋顶上空的爱情[J]. 许春樵. 当代, 2012(02)
- [5]警惕针对老年人的骗术[J]. 童静. 家庭科技, 2007(01)
- [6]警惕:直指老年人的骗术在升级[J]. 当当. 老人天地, 2006(06)
- [7]竞技体育犯罪研究 ——以犯罪学为视角[D]. 罗嘉司. 吉林大学, 2006(10)
- [8]骗术新招 谨防上当[J]. 吴永平. 施工企业管理,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