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草原开发

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草原开发

一、日本和其它亚洲国家的草地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吴叶慧[1](2021)在《阿尔金山维管植物区系地理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金山位于E 85°53′~94°20′、N 37°30′~39°25′,横跨新疆、青海、甘肃三个省区。与昆仑山、祁连山共同构成了青藏高原的北部山地,最西端以车尔臣河为界,最东端以当金山口与祁连山相隔,南北分别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河西地区西部,山脉呈近似东西走向。阿尔金山处于亚洲荒漠地区与青藏高原地区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一批珍稀而独特的植物。通过对阿尔金山由西向东设置的4条垂直带上的33个群落样地的详细调查以及该区域不同生境中标本的采集、鉴定,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系统的分析阿尔金山科属种的数量特征和地理成分,以及与周边山地植物区系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阿尔金山的植被分布差异性显着,北坡植被类型以亚洲中部荒漠群落和山地草原群落为主,南坡4000m以上受青藏高原的影响较大,带谱中的高寒草原尤为突出;在水平分异上,阿尔金山带谱从东西两端到中段逐渐简化,中段最为简单,温性荒漠直接与高寒荒漠连接,西段带谱最具特色的是山地西山羊茅(新疆银穗草)Festuca olgae草原,东段垂直带谱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星毛短舌菊Brachanthemum pulvinatum荒漠群落,它们分别止于阿尔金山中段。2.由于干旱气候的影响,阿尔金山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海拔梯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显着。3.阿尔金山共有维管植物41科、151属、356种(含种下单位),其中蕨类植物按PPG系统统计分别有1科、1属、1种,裸子植物按Christenhusz系统统计有1科、1属、4种,被子植物按APGⅣ统计有39科、149属、351种。其优势科主要以世界性分布大科,如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苋科Amaranthaceae、豆科Leguminosae为主,优势属为蒿属Artemisia、黄耆属Astragalus、披碱草属Elymus、蒲公英属Taraxacum。此次在阿尔金山的调查研究中共发现9个省级新分布记录种、2个省级新分布记录亚种和1个省级新分布记录变种、186个阿尔金山新分布记录种;阿尔金山特有和近特有植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0种。4.阿尔金山植物生活型主要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半灌木和灌木也占一定的比例;水分生态类型主要以旱生占主要优势,其次为中生。5.科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均以温带成分最为突出,充分反映了区系的温带性质;种的区系地理成分主要以亚洲中部成分最为突出,温带亚洲成分和古地中海成分也占有一定的优势,充分反映了阿尔金山地区温带荒漠区的性质;6.阿尔金山与西昆仑山、祁连山、河西走廊北山植物区系的比较中发现,阿尔金山与西昆仑山、河西走廊北山的相似程度最高。7.阿尔金山作为亚洲中部荒漠与青藏高原的天然分界线,其植物区系更受亚洲中部荒漠的影响,青藏高原对其影响只作用于南坡海拔4000m以上部分。

刘贵玺[2](2021)在《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文中指出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ПетрКузьмичКозлов,1863-1935)是着名的中亚考察家,是20世纪初俄国探险考察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曾8次来华,开展7次考察活动,组织3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1907-1909年,他第2次率队对中国北部和西部开展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他考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察。《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正是此次考察的考察记,其中记载了考察的整个过程、途中见闻、考察所获等信息。其内容涉及考古学、西夏学、民族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解百余年前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大量生物学信息,为西北地区生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生物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贡献了新的史料。目前,关于科兹洛夫及这部考察记,在人文学科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在生物学方面学界对其关注却微乎其微,也未见与之相关的生物学专门论着的报道。鉴于此,本文在对科兹洛夫及科学成就总结的基础上,以两个俄文版《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1923版,1948版)为蓝本,以其中的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整理、考证和研究。以填补对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无生物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民族生物学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为生物学史研究尝试新方法,为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发掘新史料、开辟新视角。本文共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西方人来华考察的历史概况,科兹洛夫来华考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考察探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从三方面综述了学界相关研究。一是对科兹洛夫考察队考察成果的研究,主要是对他带回大量文物、文献、生物标本、矿石样本和科考数据等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最多,也最为充分。二是对科兹洛夫其人的研究,主要是对科兹洛夫生平和考察工作的传记性研究。这类研究以俄国学者为主力,成果较多;我国对此研究相对薄弱,成果很少且相对扼要。三是,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未见专门对该着作的研究报道,仅对该书的汉语翻译情况作了介绍和评述,肯定了汉译本的价值和贡献,也指出了专业术语翻译欠准的问题。此外,本章还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内容、方法、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等。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兹洛夫的生平进行了概述,揭示了他的命运、成就与来华考察的内在联系。同时,从考古发掘、民族学和社会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这几方面对他的科学工作做了总结。并且从版本、撰写特点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比了两个俄文版的差异,分析了该着作的撰写特点,明确了地名的今昔对应,绘制了科兹洛夫考察路线图,梳理了科兹洛夫的考察日程,概述了该着作中记载的考察成果,指出了所载生物学内容的局限性和不足。第三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生境等800余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植物73科,268属,422种,7亚种,13变种。同时,还以考察记中所载贺兰山植物为个案进行了讨论。通过对贺兰山植物种类(54科、140属、186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与当今状况进行百年前后的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考察记中所载植物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考证出的植物名录及其分布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3.科兹洛夫及其考察队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植物采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为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等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5.这部考察记具有很高的植物学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第四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动物种类及其生境、分布等约1000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脊椎动物181属,258种,53亚种;节肢动物及软体动物137属,162种。物种多寡按纲排列依次为鸟纲、昆虫纲、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和辐鳍鱼纲。通过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考证结果,以及百年前后状况的对比分析,可知:1.该考察记具有很强的动物学专业性,其中所载动物学信息对动物区系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科兹洛夫具备非常深厚的动物分类学功底;3.动物种类的历史分布状况,为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4.对科学文献的征引和物种生境以及标本采集相关信息的详细记述,不但提升了该考察记的科学专业性和学术价值,而且还增强了它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第五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传统知识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开展民族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考察记中共记载植物的蒙古名10个、动物的蒙古名20个,蒙古族对9种植物的6类用途和对10种动物的7类用途,以及对2种动物的保护与防范措施。这些地方性知识共涉及植物15种,隶属12科15属;动物23种,隶属14科21属。研究结果揭示:1.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除专有名词知识的传承外,还有一套比较特有的命名规则,而且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规则具有很高的一致性;2.蒙古族民间的植物和动物分类水平较高,可能存在一套特殊的分类体系,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3.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与其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彼此依存的关系;4.不同地区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既存在广泛的统一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考察记所载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不但很高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6.不但近代科学考察文献资料中生物学地方性知识的发掘和研究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与之相关的保护和传承等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首先,将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了分析:1.从所载生物学信息看科兹洛夫对后世影响,及其考察记的学术价值;2.讨论了科兹洛夫及其所获成果对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3.分析了当时社会背景、科兹洛夫与《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阐明了本文中各项研究的价值,及其对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观点。最后,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缺憾和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明确了来深入系统研究的方向。

王怡然[3](2021)在《黑龙江省安达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安达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草原面积广阔,是中国的羊草之乡。本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市场走访调查、内业整理的方法获得当地药用植物资源基本状况。最终根据调查数据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当地药用植物资源特性,并对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安达市共有野生药用植物237种,分属于52科,148属,蕨类植物种类最少,为单科、单属、单种;而种子植物种类最多,其中单子叶植物共31种(隶属于9科、18属);双子叶植物共205种(隶属于42科、129属)。优势科为豆科和菊科,无明显优势属;单种属与寡种属占总种数的90%以上,因此属的组成较为分散,具有较高的多样性。(2)安达市药用植物区系组成科水平上可划分为3个分布区类型及3个变型,世界分布占总科数比超过80%,其次为泛热带分布,与当地草原盐碱化密切相关。属水平上的区系组成有15个分布区类型及9个变型,并以北温带成分占有绝对优势,占总属数的41.07%。说明安达市种子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分布与当地北温带大陆性干旱季风气候相对应。(3)安达市药用植物共有6种生活型,其中多年生草本科、属、种均占比最大,占总种数的67.93%;一或二年生草本次之,占总种数的28.27%。草本植物占总种数的90%以上,入药部位以全草类和根及根茎类占比最大,共占总种数的83.54%,说明安达市地理位置以及气候十分适宜草本植物生长。(4)安达市药用植物的功效可划分为清热药、解表药、活血药等16种。占比最大的清热药,占总种数的35.44%,其次为利水渗湿药,占总种数的15.61%,安达市可加大清热药与利水渗湿药类植物的开发利用。(5)安达市样地内分布的重点调查药用植物共29种,总蕴藏量为536.44 t,蕴藏量与年允收量分布不均,重点调查品种中近一半的药用植物出现频率都较低。因此,安达市重点调查药用植物蕴藏量低,近一半药用植物属于较稀缺的状态,需要重点保护。且一些道地药材蕴藏量较低,应加强野生道地药材的保护力度并适当发展其栽培生产。(6)安达市中药材种植没有成型的规模,多数为当地各农户分散栽培,且栽培品种少。传统医药知识调查中当地民间中医因知识产权顾虑而不愿透露验方,因此收集民间验方仅2个。建议尽快完善传统医药知识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7)根据重点保护品种、当地资源破坏程度及蕴藏量分析,建议将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等17种植物列入当地保护植物名录。安达市中药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加大对退化草地的投入,恢复草地植被;严格监管草原放牧、刈割,增加药用植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加强对当地药农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扩大道地药材的栽培,提高药农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野生道地药材资源。

姜玉英,刘杰,曾娟,黄冲,张涛[4](2021)在《我国农作物重大迁飞性害虫发生为害及监测预报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文章概述了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中7种(类)迁飞性害虫发生为害概况,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上为害最为严重的害虫,发生区域涵盖我国粮食作物种植区,且存在国内外虫源交流;概述了成虫种群监测、雌蛾卵巢发育分级、翅型调查、异地预报等迁飞性害虫监测预报技术;提出了需要对迁飞性害虫成灾机理、智能化监测工具和迁飞关键路径进行研究,努力建成全国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迁飞性害虫的精准预报的建议。

户晓[5](2021)在《全球变化关键因子对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影响的模拟与评估》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CO2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use/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因子。研究这三个因素对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对预测未来全球NPP和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气候变化、CO2浓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单个因子对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三种影响因子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于气候变化、CO2浓度变化和LUCC的综合影响和各个因子的贡献率,尤其是针对未来LUCC对NPP影响的研究很少。因此,定量分析气候变化、CO2浓度变化和LUCC变化对全球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0-2100年的气象数据,利用综合生物圈模拟器IBIS(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模型模拟了2010-2100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在3种典型排放情景(代表浓度性路径RCP2.6、RCP4.5和RCP8.5)影响下NPP的总体变化趋势,和对气候变化、CO2浓度变化和LUCC变化的不同响应。(1)在全球格局下,各纬度带的NPP均呈增长趋势,以本世纪末变化最为显着。其增长趋势主要是由CO2对NPP的正向作用引起的,而气候变化的作用则是负向影响,LUCC的增加趋势只有较小的正向作用,主要由北中纬地区贡献。(2)北高纬地区的气候变化因子对NPP产生了正向影响,在RCP8.5情景下的世纪末最大达到1.175 Pg C Yr-1。气候变化因子在南半球地区对NPP产生负向影响,在热带地区对NPP产生最大的负向影响(-4.842 Pg C Yr-1)。不同的区域内,CO2对NPP均产生了正向影响,对热带地区的影响最强(8.372 Pg C yr-1)。作为主导因子,CO2在RCP8.5情景下的亚洲地区综合影响最大(2.868Pg C yr-1)。LUCC对NPP只有很小的正向影响,对NPP的整体贡献率仅为6.14%。RCP8.5情景下,LUCC对2010-2020年全球NPP的正向影响最大,在热带和北高纬地区,LUCC对NPP分别产生最强的正、负效应。LUCC因子影响下,亚洲地区的NPP变化最为明显,RCP8.5情景下2010-2020年增加0.681Pg C yr-1。(3)利用模型预测全球变化因子对NPP的影响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此,分析不同因素的影响可能为预测未来全球NPP和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依据。

吴璇[6](2021)在《两组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对天敌异色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世界上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的第三大粮食作物,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以及饲料加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主粮。随着人口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耕地面积的逐步减少,转基因玉米作物的研发应运而生,而它的商业化也迫在眉睫。因此,研发转基因玉米、评估其对环境的安全性,成为众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本论文以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办公室提供的4个不同的玉米品种“双抗12-5”(含Cry1Ab+Cry2Aj+epsps)及其对照品种“宏硕 899”和“C0030.3.5”(含Cry1Ab+epsps)及其对照品种“C0010.1.1”(含epsps+pat)为材料,在系统检测玉米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组织内相关蛋白的基础上,以亚洲玉米螟为靶标害虫,利用种群内禀增长率、发育速率等参数,深入探讨了这几种玉米材料对玉米螟的抗性,进而进一步研究阐述了玉米植株体内相关蛋白在玉米—玉米螟—异色瓢虫体内的运转,最后探讨了取食过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对异色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用ELISA技术对两个转基因玉米及其对照组玉米的叶片、茎秆、雄蕊、雌蕊和籽粒中的Bt毒蛋白含量等进行了系统测定,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期的进程,各个组织器官中的Bt毒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到玉米籽粒灌浆期又略有回升,表现为籽粒中的毒蛋白含量>叶片>茎秆>雌蕊>雄蕊。以双抗12-5和C0030.3.5为例:籽粒、叶片、茎秆、雌蕊、雄蕊中的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489.49ng/g、487.00ng/g、338.77ng/g、327.50ng/g、154.85ng/g 和 545.25ng/g、432.66ng/g、329.53ng/g、303.53ng/g、222.45ng/g;epsps蛋白含量则为 110.48ng/g、108.70ng/g、29.19ng/g、29.37ng/g、112.77ng/g 和 109.68ng/g、102.67ng/g、33.35ng/g、36.72ng/g、114.85ng/g;PAT蛋白含量只有在C0010.1.1品系中检测到,含量分别是叶片中50.80ng/g,雄蕊中18.80ng/g,雌蕊中18.31ng/g。2.取食了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结果显示,两个转基因玉米材料双抗12-5和C0030.3.5高抗亚洲玉米螟。无论是该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或者是蛹重等,与对照亲本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研究发现,两组转基因材料对玉米螟低龄幼虫的抗性更强,用转基因玉米材料饲喂玉米螟低龄幼虫后,不但引起低龄幼虫的大量死亡,甚至都不能进入到后续虫龄(态)。以取食了双抗12-5和C0030.3.5的玉米螟为例:若从1龄幼虫开始饲养,其玉米螟2龄幼虫的存活率只有2.33%和8.00%,不能进入下一个虫龄;从2龄幼虫开始饲养,其3龄幼虫的存活率只有6.67%和10.67%,不能进入下一虫龄;若从3龄幼虫开始饲养,其4龄幼虫的存活率只有13.33%和14.00%,也不能进入下一虫龄。玉米螟各项生物学参数显示:取食双抗12-5和C0030.3.5两种转基因玉米的亚洲玉米螟低龄幼虫无法存活到化蛹,从5龄幼虫开始饲养的处理虽然部分可以化蛹并羽化,但是显着低于两个对照品种。3.借助转基因玉米—靶标昆虫玉米螟—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三级营养关系,用ELISA方法检测了在取食带毒玉米螟后异色瓢虫体内的Cry1Ab杀虫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取食了带毒玉米螟幼虫24小时后体内能检测到毒蛋白含量,其体内最高含量达到0.09ng/g。对获毒后的异色瓢虫捕食功能进行测定,结果指出,各个处理条件下的异色瓢虫对玉米螟3龄幼虫的功能反应与未获毒的异色瓢虫捕食功能反应间不存在显着的差异,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说明Cry1Ab杀虫蛋白虽然可以通过三级营养食物链传递到异色瓢虫体内,但对异色瓢虫的捕食功能没有产生不利的影响。

邓彩霞[7](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王秀芳[8](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吕卉[9](2020)在《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甘草是甘肃省乃至我国重要的道地中药材之一,具有重要的药用、饲用及其食用价值。随着大面积连续多年的栽培,病害已经成为甘草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为明确甘肃省甘草主栽产区病害的发生、发展、危害病原与治理策略,本研究以甘肃省的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的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9年连续多年,开展了系列的温室、室内及田间试验,在确定病害种类及其病原菌的基础上,重点对主要病害的危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通过对甘肃省17个县25个乡镇的栽培甘草的病害调查,共发现15种病害,其中真菌病害14种,寄生性菟丝子病害1种。发现世界新病害1种: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enodidymella glycyrrhizae sp.nov.);世界新记录寄主病害2种:小光壳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 australis)和田野菟丝子病害(Cuscuta campestris);我国新记录寄主病害5种: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极细链格孢黑斑病(A.tenuissima)、菌核病(Sclerotium sp.)和葡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sp.)。确定了主要病害:锈病(Uromyces glycyrrhiz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alternata)、根腐病(Fusarium solani、F.oxysporum)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glycyrrhizae)。2、通过连续3年的调查,进一步明确了锈病、细交链格孢黑斑病、根腐病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锈病在河西瓜州县始发于5月初,高峰期为6月和9月,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69.1和49.83;而在陇中榆中县锈病的发生较晚,始发期一般在6月初,8~9月出现一次发病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10.73。细交链格孢黑斑病在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均从6月中旬开始发病,8~9月达到高峰期,两地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14.59和26.12。根腐病在瓜州县和榆中县两地均有发生,其中8~9月为瓜州县根腐的高发期,最大病情指数为22.46,而榆中县根腐病发生轻微。外亚隔孢壳叶斑病仅在榆中县发生,该病于每年5月发生,于7月时达到病害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36.56。3、通过对田间取样与室内测试分析,明确了锈病、叶斑病和根腐病等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着三种病害严重度的增加,其株高、根长、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均呈下降趋势,最高损失达45.3%、70.3%、75.7%和66.6%;与粗蛋白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最高可减少43.7%;而与粗纤维、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最高分别可增加44.0%,44.3%,50.2%;与根部甘草酸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根腐病根部甘草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不同病害的发生,对18种氨基酸的含量影响存在差异。4、通过室内杀菌剂筛选和田间评定,初步明确了主要病害的化学防治措施。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30%苯甲·丙环唑EC对3种甘草叶斑类病原菌A.alternata,X.glycyrrhizae和L.australis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72%以上,其毒力EC50<0.2 mg/L。50%多菌灵对2种甘草根腐类病原F.oxysporium和F.solani的生长抑制效果较好,抑菌率均能达80%以上。在大田防治试验发现,25%粉锈宁WP2000~2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和43%戊唑醇SC3000倍液对甘草锈病防治率达81%以上;30%苯甲·丙环唑EC2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EC1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对黑斑病防治率达80%以上。

周艳春[10](2020)在《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文中提出本文以国内外搜集的93份无芒雀麦为研究对象,研究在表型和分子水平上,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遗传结构,明确其遗传进化方向;筛选和构建核心种质,挖掘具有优良遗传特性、较高遗传潜力的优异种质材料,合理创制和利用新种质,为加快无芒雀麦育种进程、解决草原生态建设问题、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表型水平上,93份无芒雀麦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遗传Shannon’s信息指数(H’)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茎重>干草产量>节数>鲜草产量>叶重>株高>叶长>茎粗>叶宽>穗长。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重、节数、株高的遗传变异最为丰富。(2)遗传进度综合排名为:茎重>节数>株高>叶重>叶宽>穗长>叶长>鲜草产量>茎粗>干草产量。(3)利用性状主成分分析,对93份种质资源进行了综合排名,选出较优异的种质材料10份。2.在分子水平上,93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间的亲缘关系较弱,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1)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获得三个类群,第I类群材料为祖先种群。第II类群材料与第III类群材料为进化分支群。祖先种群(I类群)材料来源于俄罗斯,具体位置在欧亚交界处及西亚。(2)第II类群含有23份材料,分为6个亚群,其中俄罗斯育成品种“五一”在第5亚群(II-5),处于较高的进化水平。第III类群含有63份材料,分为12个亚群,其中我国育成品种锡林郭勒缘毛雀麦、公农、奇台、乌苏1号分别位于第7、9、10、11亚群,处于较高的进化水平。来源于新疆的乌苏1号,进化水平在育成品种中最高。(3)第II类群有更高的草产量优势,第III类群有更广的适应性,品种改良时可在两类群分别选择亲本。3.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筛选出5个与叶重性状显着相关的SNP标记,分别为Marker11780、Marker12723、Marker15908、Marker185742和Marker31669。对于叶重的表型贡献率分别为3.12%、2.46%、4.15%、2.31%、3.31%,累计表型贡献率是15.53%。由于本研究样本数较少,其余9个性状均未获得阳性SNP标记。通过核心SNP标记筛选,共计获得到核心SNP标记247个。其中,株高、穗长、茎粗、节数、叶长、叶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重、叶重的核心SNP标记分别为20、24、19、21、29、19、26、31、25、33,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率累计分别53.21%,48.35%,52.34%,60.56%,49.38%,50.21%,46.67%,54.37%,39.39%,62.12%。这些标记可有效的提高无芒雀麦新种质的分子鉴定效率。通过在第II、III类群取样,获得核心种质样本41份。4.获得的41份核心种质种子产量相关性状上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1)其中变异系数高于平均水平的五个性状为穗节间长、小花数、小穗数、主轴分支数、种子产量,变异系数分别是35.14%、29.32%、26.98%、22.78%和22.71%。(2)影响种子产量且呈显着正相关的是小花数(0.75)和小穗数(0.653),其次为小穗小花数(0.505)和穗节数(0.454)。(3)遗传参数综合排名依次为小花数、种子产量、主轴分枝、小穗数节间长度、颖果长、内稃长、穗下第一节间长、小穗长、小穗小花数、第一颖长、第二颖长、穗长、穗轴第一节间长、穗节数、外稃长、内稃宽、外稃宽。(4)利用性状主成分分析,对41份核心种质进行了综合排名,选出较优异的种质材料10份。综上所述,无芒雀麦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分化明显,系统进化清晰。在今后无芒雀麦品种改良上,应在第II、III类群进行杂交选育,创造更多的遗传变异,不断加强选择压力,提高育种效率。

二、日本和其它亚洲国家的草地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和其它亚洲国家的草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阿尔金山维管植物区系地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区系与植物区系地理学
    1.2 系统发育区系学的含义及内容
    1.3 阿尔金山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标本的采集、整理、鉴定和文献资料整理
        2.1.2 植被调查
    2.2 数据处理
        2.2.1 植物区系的数据处理
        2.2.2 系统发育格局的分析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质地貌
    3.3 气候
    3.4 土壤
    3.5 水文
第四章 阿尔金山植被特征
    4.1 阿尔金山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
        4.1.1 植被垂直带谱变化规律
        4.1.2 阿尔金山植被水平分布规律
    4.2 物种多样性与海拔梯度的关系
        4.2.1 物种α多样性与海拔之间的规律
        4.2.2 物种β多样性与海拔之间的规律
第五章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5.1 植物区系科属组成基本特征
    5.2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5.2.1 科的特征分析
        5.2.2 属的特征分析
        5.2.3 种的特征分析
    5.3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5.3.1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3.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3.3 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4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特有和近特有种
    5.5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保护物种
第六章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省级新分布
第七章 阿尔金山与邻近山地维管植物区系特征比较
    7.1 阿尔金山与邻近地区维管植物区系谱比较
    7.2 阿尔金山与邻近地区维管植物相似性系数比较
    7.3 阿尔金山与邻近山地植物区系系统发育格局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阿尔金山植被分布
    8.2 阿尔金山的植物区系特征
        8.2.1 植物种类相对匮乏,但远比现有资料记载的丰富。
        8.2.2 区系成分复杂多样,亚洲中部成分占绝对优势。
        8.2.3 特有植物和保护植物
        8.2.4 省级新记录植物
        8.2.5 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关系紧密
    8.3 阿尔金山植物区系与亚洲中部荒漠与青藏高原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附录 系统发育树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毕业论文支撑项目

(2)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选题缘由
        1.1.1 课题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概况
        1.2.1 对科兹洛夫考察队所收集成果的研究
        1.2.2 对科兹洛夫的研究
        1.2.3 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1.4.2 植物、动物种类的确定与分析
        1.4.3 植物、动物地方性知识的研究
    1.5 解决的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第2 章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2.1 科兹洛夫传略
        2.1.1 探险萌芽
        2.1.2 命运转折
        2.1.3 踏上征途
        2.1.4 崭露头角
        2.1.5 中坚力量
        2.1.6 蜚声世界
        2.1.7 首谒达赖喇嘛
        2.1.8 发现黑城遗址——哈喇浩特
        2.1.9 守卫保护区
        2.1.10 发掘匈奴汉墓——诺彦乌拉
        2.1.11 晚年归隐
    2.2 科兹洛夫在华考察的成果
        2.2.1 考古发掘
        2.2.2 民族学和社会学调查
        2.2.3 地理学和地质学勘测
        2.2.4 生物学采集与研究
        2.2.5 生态学考察
    2.3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简介
        2.3.1 版本
        2.3.2 撰写特点
        2.3.3 内容简介
    2.4 小结
第3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植物种类
    3.1 蒙古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植物种类
        3.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植物种类
    3.2 中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2.1 内蒙古地区的植物种类
        3.2.2 甘青地区的植物种类
    3.3 所载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4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动物种类
    4.1 蒙古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动物种类
        4.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动物种类
    4.2 中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2.1 内蒙古地区的动物种类
        4.2.2 甘青地区的动物种类
    4.3 所载动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5 章 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1 研究区域和民族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民族
    5.2 蒙古族关于植物的地方性知识
        5.2.1 蒙古族对植物的命名
        5.2.2 蒙古族对植物的利用
        5.2.3 蒙古族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5.2.4 结论
    5.3 蒙古族关于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3.1 蒙古族对动物的命名
        5.3.2 蒙古族对动物的利用
        5.3.3 蒙古族对动物的防范与保护
        5.3.4 结论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外文文献
附录
    附录1:科兹洛夫大事年谱
    附录2:科兹洛夫所记植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附录3:科兹洛夫所记脊椎动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
    附录4:科兹洛夫所记昆虫及其他动物名称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3)黑龙江省安达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药用植物资源概述
        1.1.1 国内药用植物资源概述
        1.1.2 国外药用植物资源概述
    1.2 黑龙江省及安达市药用植物资源概述
    1.3 安达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1.2 自然条件概况
        2.1.3 气候概况
        2.1.4 植被概况
        2.1.5 水文概况
        2.1.6 经济概况
    2.2 调查内容
    2.3 调查方法
        2.3.1 野外调查
        2.3.2 市场走访
        2.3.3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安达市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点分析
        3.1.1 野生药用植物科、属组成分析
        3.1.2 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3.1.3 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分析
        3.1.4 野生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分析
        3.1.5 野生药用植物功效分析
        3.1.6 重点调查品种分析
    3.2 安达市栽培药用植物与传统医药知识调查
        3.2.1 栽培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及分布
        3.2.2 主要种植品种分述
        3.2.3 传统医药知识调查
    3.3 安达市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多样性分析
        3.3.1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组成
        3.3.2 建议列入药用植物保护名单的种类
    3.4 讨论
第4章 安达市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4.1 存在问题
    4.2 可持续发展建议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奖励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4)我国农作物重大迁飞性害虫发生为害及监测预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生为害概况
    1.1 重大迁飞性害虫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
    1.2 重大迁飞性害虫是我国为害最重的害虫
    1.3 重大迁飞性害虫涵盖我国粮食作物种植区
    1.4 重大迁飞性害虫存在国内外虫源交流
2 监测预报技术
    2.1 成虫种群数量监测
        2.1.1 灯诱
        2.1.2 性诱
        2.1.3 成虫田间调查
    2.2 虫源性质监测
        2.2.1 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判断
        2.2.2 翅型判断
    2.3 发生趋势预测
        2.3.1 发生期预测
        2.3.2 发生程度预测
3 讨论
    3.1 研究迁飞性害虫成灾机理
    3.2 研发迁飞性害虫智能化监测工具
    3.3 研究迁飞性害虫迁飞关键路径

(5)全球变化关键因子对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影响的模拟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现状
        1.2.2 气候因子对NPP 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CO_2因子对NPP的影响研究现状
        1.2.4 LUCC对 NPP的影响研究现状
    1.3 现存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IBIS模型简介
    2.2 模型驱动数据的构建
        2.2.1 气象数据
        2.2.2 未来不同代表性浓度路径(RCPs)排放情景
        2.2.3 未来LUCC数据来源
    2.3 模型模拟的设定
    2.4 数据处理
        2.4.1 NPP的数据提取
        2.4.2 不同因子贡献率的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影响因子对生态系统NPP影响的全球格局
    3.1 未来气温、降水、CO_2和LUCC因子的全球变化趋势
    3.2 未来三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格局变化
    3.3 结论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影响因子对生态系统NPP影响的分区格局
    4.1 未来气温、降水和LUCC因子的纬度变化趋势
    4.2 未来三种气候变化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NPP的纬度时空格局变化
    4.3 未来气温、降水和LUCC的洲际变化趋势
    4.4 未来三种气候变化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NPP的洲际时空格局变化
    4.5 结论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因子对陆地生态系统NPP的影响及相对贡献率的分析
    5.1 气候因子对NPP的影响分析
    5.2 CO_2对NPP的影响分析
    5.3 LUCC对 NPP的影响分析
    5.4 LUCC对森林和草地NPP的影响分析
    5.5 气候因子、CO_2和LUCC对全球NPP变化的相对贡献率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不确定性分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两组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对天敌异色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研究
        1.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
        1.2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研究
    2 抗虫基因Bt的研究进展
        2.1 Bt蛋白概况
        2.2 Bt蛋白的杀虫机制
        2.3 Bt蛋白对捕食性天敌种群的影响
    3 转基因玉米及靶标昆虫
        3.1 转基因玉米的发展史
        3.2 转基因玉米靶标昆虫—亚洲玉米螟
        3.3 转基因作物对靶标害虫的抗性
    4 天敌昆虫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4.1 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
        4.2 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与害虫的关系
    5 论文研究意义
        5.1 研究内容
        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转基因玉米体内相关蛋白表达量的时空动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样品测定
        1.3 测试所需仪器
        1.4 溶液的配制
        1.5 定量检测
        1.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同一品种中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2.2 不同玉米品种中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2.3 转基因品种与其对照相同部位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2.4 不同玉米品种中抗除草剂蛋白含量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条件与方法
        1.3 测定指标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2.2 不同转基因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2.3 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的影响
        2.4 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玉米植株相关蛋白对天敌捕食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玉米品种
        1.4 饲养方法
        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取食同一品种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体内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2.2 取食相同时间、不同品种转基因玉米后玉米螟体内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2.3 取食同一品种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体内抗草甘膦epsps蛋白含量分析
        2.4 取食相同时间、不同品种转基因玉米后玉米螟体内抗草甘膦epsps蛋白含量分析
        2.5 转基因玉米蛋白在异色瓢虫体内的转运
        2.6 异色瓢虫对玉米螟的捕食功能反应
    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灾害情景分析
        2.1.2 农牧社区
        2.1.3 社区减灾能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情景分析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极值理论
        2.2.4 复杂系统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2.3.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3.2.1 气象致灾因子
        3.2.2 地质致灾因子
        3.2.3 生物致灾因子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4.1.3 雪灾区域选择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5.1.1 政府组织
        5.1.2 社区组织
        5.1.3 居民个体
        5.1.4 社会力量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学术贡献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附录5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8)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甘草的概述
        2.1.1 甘草的命名和分类
        2.1.2 甘草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2.1.3 甘草的生态学特性
        2.1.4 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2.1.5 甘草的用途
        2.1.6 甘草的栽培
    2.2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2.2.1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历史
        2.2.2 甘草真菌病害及其病原种类
        2.2.3 其它潜在微生物
        2.2.4 甘草病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2.2.5 甘草属病害防治
第三章 甘草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地点
        3.2.2 病害调查和采样
        3.2.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2.4 病原菌的鉴定
        3.2.5 致病性测定
        3.2.6 其它病害
    3.3 结果
        3.3.1 甘草病害种类
        3.3.2 甘草主要病害和病原
        3.3.3 其它菌株对甘草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病害及定点调查点的选择
        4.2.2 气象数据收集
        4.2.3 病害调查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
        4.3.1 甘草锈病的发生规律
        4.3.2 甘草黑斑病的发生规律
        4.3.3 甘草根腐病的发生规律
        4.3.4 甘草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4.3.5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和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4.4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样地及采集病株
        5.2.2 株高和生物量的测定
        5.2.3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5.2.4 无机元素的测定
        5.2.5 甘草酸和甘草苷的测定
        5.2.6 氨基酸的测定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病害对甘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5.3.2 病害对甘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5.3.3 病害对甘草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
        5.3.4 病害对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影响
        5.3.5 不同病害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率
        5.3.6 病害对甘草氨基酸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杀菌剂防治甘草病害的初步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2.1.1 供试菌株
        6.2.1.2 供试杀菌剂
        6.2.1.3 杀菌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6.2.1.4 测量方法
        6.2.2 田间杀菌剂药效试验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3.2 田间杀菌剂筛选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资助项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致谢

(10)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无芒雀麦概述
        1.1.1 无芒雀麦简介
        1.1.2 无芒雀麦地理分布
        1.1.3 无芒雀麦栽培起源及利用现状
    1.2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2.1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研究
        1.2.2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生理和品质特性研究
        1.2.3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抗性研究
    1.3 遗传多样性概念、研究方法及在饲料作物中的利用现状
        1.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1.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及在饲料作物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3 核心种质的构建
    1.4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遗传进度的研究现状
        1.4.1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1.4.2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国内研究现状
        1.4.3 遗传力与遗传进度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2.3.2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3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3.4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聚类分析
        2.3.5 无芒雀麦类群间差异显着性分析
        2.3.6 无芒雀麦遗传参数评估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2.4.1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2.4.2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进度
        2.4.3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表型亲缘关系
        2.4.4 无芒雀麦优异材料的筛选及育种潜力
第三章 利用简化测序开发 SNP 标记及无芒雀麦遗传进化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试剂
        3.2.3 基因组的提取
        3.2.4 酶切方案确定
        3.2.5 实验建库及高通量测序
        3.2.6 实验建库评估
        3.2.7 信息分析流程
        3.2.8 测序质量值分布检查
        3.2.9 SLAF标签开发
        3.2.10 基于SNP信息进行生物学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DNA质量检查
        3.3.2 测序质量值分布检查
        3.3.3 SLAF标签统计
        3.3.4 SNP标签统计
        3.3.5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3.6 种质资源间遗传相似性分析
        3.3.7 系统进化树分析
        3.3.8 93份资源类群间数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3.3.9 第二类群内亚群划分及数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3.3.10 第三类群内亚群划分及数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3.4.1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代表性
        3.4.2 传统分子标记技术的局限性
        3.4.3 简化基因组技术在复杂基因组分子标记开发上的可行性及优势
        3.4.4 无芒雀麦的遗传多样性
        3.4.5 无芒雀麦的遗传分化
        3.4.6 无芒雀麦品种改良
第四章 无芒雀麦草产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及核心种质筛选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
        4.3.1 无芒雀麦草产量性状的表型鉴定分析
        4.3.2 无芒雀麦草产量性状的表型分布分析
        4.3.3 无芒雀麦草产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3.4 核心标记的筛选分析
        4.3.5 核心种质构建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4.4.1 无芒雀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4.4.2 无芒雀麦核心标记的筛选
        4.4.3 无芒雀麦核心种质的筛选
第五章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5.3.2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5.3.3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5.3.4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聚类分析
        5.3.5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5.4.1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5.4.2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进度
        5.4.3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表型亲缘关系
        5.4.4 无芒雀麦优异材料的筛选及育种潜力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日本和其它亚洲国家的草地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尔金山维管植物区系地理特征[D]. 吴叶慧. 内蒙古大学, 2021
  • [2]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D]. 刘贵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黑龙江省安达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D]. 王怡然. 黑龙江大学, 2021
  • [4]我国农作物重大迁飞性害虫发生为害及监测预报技术[J]. 姜玉英,刘杰,曾娟,黄冲,张涛. 应用昆虫学报, 2021(03)
  • [5]全球变化关键因子对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影响的模拟与评估[D]. 户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两组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对天敌异色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D]. 吴璇. 扬州大学, 2021(09)
  • [7]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D]. 邓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8]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9]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D]. 吕卉. 兰州大学, 2020
  • [10]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D]. 周艳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草原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