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弹簧测力计的几种应用解疑(论文文献综述)
刘聪聪[1](2021)在《基于BOPPPS模式的翻转课堂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梁锋[2](2020)在《基于问题链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提出“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发生的起点,也是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受到了当今物理教育界的关注。因此,本课题聚焦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并开展基于物理问题链设计的教学实践研究。本研究在分析“课堂提问”及“问题链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问题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初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归纳总结出“问题链”在初二物理教学设计中应用的五个原则:情境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根据问题链的教学功能与逻辑关系归纳出常用的六种类型的问题链:引入性问题链、探究性问题链、递进性问题链、转换性问题链、迁移性问题链和总结性问题链,同时本文还提出问题链设计的一般思路。选择初中物理力学中的典型课例《浮力》和电学中的典型课例《欧姆定律》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说明问题链的设计方法和实施策略,并开展问题链的课堂教学。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得出,问题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提高物理知识水平、增强物理探究能力、发展物理思维水平;分析学生物理知识水平测查得到的前后测统计数据,发现实验班的物理知识掌握相比对照班有较大提高,说明问题链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有效果。
黄婷[3](2020)在《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索》文中认为问题驱动教学和合作学习法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来培养学生达成知识性和非知识性的目标。同时,社会要求、课程需要和学生发展需求都表明培养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学生是必须的。于是我们试图在整合两种教学法的基础上对其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进行实践探索。首先,笔者对问题驱动教学、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三者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在广泛的搜集材料和阅读文献后,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对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和指向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尝试完善了该模式的理论研究,包括其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的一般步骤和特点,并提出了实施该模式的七个原则和适合该模式的课程内容的四个特点。其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重庆市某中学初二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师生对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的态度进行调研。结果显示,(1)该校初二学生对物理比较感兴趣,但延展性较弱;(2)学生合作意识强烈,生生合作较多,师生合作较少;(3)教师培养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意识较强,但落到实处还不够;(4)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较弱,在理解、识别、物理表征问题上较强,在数学计算、批判质疑等方面较弱;(5)多数师生对该模式表支持态度。最后,结合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笔者根据提出的原则和实施内容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并应用于教学实验中。实验结束后,用原始物理问题组成的初二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后测,试卷的批改基于评分标准的四个维度,包括理解、识别、表达和解决物理问题。结合后测成绩、学生访谈、物理合作学习评价表对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问题意识、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该模式对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效果分层,其中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影响较大,优等生的影响略小。(2)该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问题意识、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方面发挥一定积极作用。但我们知道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还需要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此外,该模式除了应用于课堂教学外,还可以拓展至课前预习、实验教学、课后复习、课外拓展等方面。因此,该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期待在未来继续完善。
郑莉[4](2020)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
李芳[5](2020)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的载体及核心,模型建构成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要素。《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及能力;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正确认识科学本质”的课程目标,使得物理建模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成为高中学生必备的核心本领。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探究教学为框架,以建构物理模型为目标,构建教学模式,从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两方面为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可供选择的模式及方案。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虽然大家对于物理教学中应体现科学探究、关注模型建构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但主要的研究成果基本是教学经验归纳,鲜有系统完整教学模式。由此,本文基于物理教育的现实,从理论层面系统论述了模型建构型高中物理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结构如下:首先在绪论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构想。第二章是对本文的理论基础与概念进行界定。以Bruce Joyce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为理论基础,以他提出的科学探索及其训练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对照相关概念的不同表述,对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模式及物理模型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2019年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本中的主要物理模型进行了梳理,划分为物质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条件模型、过程模型四种,挖掘物理模型的本质特点,为所构建的教学模式提供科学扎实的理论依据。第三章对高中物理模型建构型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及近三年新课标全国I、II、III卷出发,分析出高中毕业生应达到的建模要求。并以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的方式了解了高中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与探究能力及其培养情况,以此作为构建该教学模式的事实依据。关于高中物理模型建构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在第四章进行了说明。以Bruce Joyce提出的科学探索及其训练模式为理论框架,将物理模型建构的目标融入其中,预设出包含创设问题情境、暴露心智模型、科学探究建构模型、模型的完善与修改、模型的匹配、模型的迁移与应用、总结与反思七个要素的高中物理模型建构型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出该模式所需要的社会系统、支持系统,明确了在教学当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及任务,描绘出学生搭建物理模型的学习进程。第五章在物理课堂上实施高中物理模型建构型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展示其教学效果。首先,采取案例研究法对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各要素进行匹配,选取《自由落体运动》及《牛顿第三定律》两节有代表性的课题编写相应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上实施,通过观察学生上课表现及剖析学生课堂探究记录的作答情况,将课堂上的各个教学环节与预设的教学模式各要素进行匹配,以调整完善模式假设完成教学模式的构建。其次,参照Lopes提出的基于“概念域”的物理建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面对能力、概念化能力、操作能力三个方面编制测试题对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进行测评,证得所构建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物理建模能力及探究水平的提升,总结出该模式的教学效果及教育影响。最后,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反思,总结出研究中的不足及后面待完善的工作。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素养的提升三个方面提供可供参考的教学建议。我们将进一步挖掘物理模型的特点,更细致地研究探究式教学模式,使之真正进入高中物理课堂之中。
马海潮[6](2019)在《民族地区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成因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民族地区初中生理科薄弱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物理学习更是民族地区初中生面对的比较大的困难,关于民族地区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及其对策的研究,对化解当前民族地区理科人才培养的难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和元认知理论,研制了民族地区初中生物理学习现状的调查工具,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从问题解决、实验条件、师资条件、学习兴趣、迁移应用能力五个维度调查民族地区初中生物理学习现状,通过对数据和访谈结果的分析,发现了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物理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有: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学生真正能参与物理实验的机会少;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学以致用水平偏低。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造成困难的原因为:民族区域文化对于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影响深远;民族地区中学物理实验开出率低;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未能得到有力的指导。针对以上调查发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解决民族地区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的三点对策,分别为:转变师生观念,培养学习兴趣;重视实验教学,自制教具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将以上对策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结果表明相关对策对于解决民族地区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有较大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学理论,能为民族地区物理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黄琭琰[7](2019)在《基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力学实验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较于2003年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旧课标),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实验课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学生是实验探究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当处于引导地位,要求教师在给予学生探究空间的同时避免学生进行虚假探究,在实验课中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本文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通过研究新旧课标的相关内容,比较得出新课标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优点,并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本文不仅对科学探究这一概念的来源做了相关详细论述,还将其在中国的近四十年来的发展与完善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学者对科学探究十年一阶段的不同认识和研究状况。本次研究旨在将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力学实验教学,以改进高中力学实验课堂,在实验中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本文以高中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改进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设计并实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本文的前三章首先系统地研究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并结合科学探究的相关文献,做了改革开放以来每十年一档的关于科学探究研究的阐述;根据已有文献将可能影响科学探究教学实施的相关因素分为:教育政策或评价影响、学校硬件和软件环境影响、教师个人水平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在第四章中,基于新课标对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要求,笔者设计了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力学实验的四份教案,包括:胡克定律、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并对教案中的关键细节内容进行了解释和评述,相关内容在论文第四章有详细阐述。第五章是笔者在实习学校进行的四个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过程和结果讨论。在实践过程中利用较为成熟的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从具有基本问题意识上升到了能够观察物理现象并能够准确表达物理问题水平;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己有的科学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并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小部分学生能够在交流讨论以及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并实施;学生基本都能够对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初步结论,少数几位学生在学习了使用计算机对数据的快速处理后,能够通过数据特点形成相关的实验结论;学生基本都能够上交实验报告,部分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能够使用图像和数据作为支撑。通过系统的分析评价可知,学生在接受了一学期的探究式实验教学后,科学探究水平普遍提高。在论文第六章,笔者进行了总结,并从抓准学生最近发展区、鼓励学生交流同时需要注意维护课堂纪律、关于样本观察与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教学建议。
龙莎莎[8](2018)在《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发现了目前部分中学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性。本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学环境,从多个方面对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与设计。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文献查阅,对国内外现状进行研究,为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提供理论依据;(2)归纳总结了有效教学、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理论,并就理论做出教学尝试,分析其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实践方向;(3)从指导理念,实施目标,实施原则,实施策略,实施模式,实施步骤,实施方法,实施要求等几个方面对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与设计;(4)结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物理课程标准,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与实施了三个典型教学案例,并开发了一些本土资源和课外资源。“弹力”教学案例中应用教学策略,从课前预习到课后拓展,实验贯穿课堂,利用有效提问,教学情景设置,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从而构建了一节高效的物理教学课堂。“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案例中运用魔术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眼球,创新教学,再通过设计分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最后课堂应用环节解密魔术,前后呼应。本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得以构建。“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教学案例中先利用美丽的极光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再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最后设计分组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本课堂应用环节解密极光,前后呼应,课后拓展解决生活问题,将物理走向社会,整个堂课体现了“STSE”理念,课堂高效。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之处在于从多个方面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方案,该方案从指导理念,实施目标,实施原则,实施策略,实施模式,实施步骤,实施方法,实施要求八个方面展开了探讨。运用以上设计与研究的高效课堂实施方案,作者开发了一些本土资源和课外资源,精心设计了三个优秀教学案例,并加以实施,课后教学调查数据显示,不仅课堂效率高,而且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好。
张飞艳[9](2018)在《初二物理过程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课上老师普遍存在“充分利用时间”把知识点讲精讲细,恨不得把知识全嚼碎了喂给学生的现象,课下学生存在习题至上,不停的做题,成了做题机器的现象。即重结果轻过程。该教学模式中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思考的过程,很难实现思维的顿悟、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非常缺乏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也无法独立解决新的物理问题,终究对物理失去了兴趣。因此,过程教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本文针对教育实习学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状况,结合物理教学具体内容,对过程教学展开研究。本文从过程教学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背景和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发生认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等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过程教学相关文献,吸取了来自于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感悟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具有如下进展:(1)总结了物理过程教学的内涵。所谓“物理过程教学”就是依据教育内部规律和物理学科基本特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出发,教师设置适当的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感受物理知识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使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产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在此过程中暴露师生间的思维特点;从而使学生理解知识的物理本质、各知识间的顺序与联系,使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2)通过对实习学校初二物理教学的观察以及实践,经过初步探索,将该教学模式设定为五个阶段:设置问题情境,引发矛盾阶段;思考,探究阶段;知识形成阶段;知识应用阶段;反思,总结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3)本文还从初二物理过程教学的实施原则、课堂结构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等方面展开实践研究,分别对初二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物理实验和物理习题的过程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归纳了初二物理过程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并对初二物理《浮力》章节进行了过程教学的教学设计和相应的实践,取得了还不错的教学效果。最后,通过教学实验设计,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从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来看,实验班相对于对照班学生在物理学习成绩、物理学习兴趣、物理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实施中使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都发生了积极的转变,改善了过去单一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因此,本文探索并实践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可为初中物理一线教师的物理教学提供借鉴。
张悦[10](2017)在《同伴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同伴教学法为学生设计了在课堂上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在角色不断相互转变中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经实践研究,同伴教学法适合我国大班教学,能够很快融入到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对同伴教学法在八年级物理教学的应用做了初步尝试,在一系列的实践研究中探索同伴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局限性。本文试图将同伴教学法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基于同伴教学法基础上的物理概念教学、物理规律教学和物理复习教学的新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研究。本文主要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同伴教学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同伴教学法及相关概念界定以及本课题研究所依据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等,主要包括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并且对初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第三部分则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调查了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以判断是否适合采用同伴教学法改善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具体介绍了实施同伴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并创设了在物理概念教学、物理规律教学和物理复习教学中实施同伴教学法的实施模式并进行教学实践。第五部分主要是对实施同伴教学法之后的教学效果分析。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学生对同伴教学法的满意度、同伴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物理知识理解能力、课堂参与度以及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采用访谈法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同伴教学法的态度,并采用SPSS软件对同伴教学法实施前后两次物理成绩进行相关数据定量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第六部分主要是对本课题研究的总结和展望,总结了研究本课题的反思与创新之处。本研究根据实施同伴教学法的基本模式,结合物理学科特点,首次创建了同伴教学法在物理概念教学、物理规律教学和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实施模式;并在分析同伴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时,对实施同伴教学法前后三个班级的物理成绩进行了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并在横向比较中采用SPSS软件对实施同伴教学法前后三个班级的物理成绩是否有显着性差异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同伴教学法对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期望能够通过本研究推进同伴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的运用,丰富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弹簧测力计的几种应用解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弹簧测力计的几种应用解疑(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问题链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问题链的概念界定 |
2.2 课堂提问已有的研究 |
2.3 问题链教学已有的研究 |
2.4 问题链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问题链设计的研究 |
3.1 问题链设计的主要原则 |
3.2 问题链的主要类型及其教学功能 |
3.3 问题链开发的一般思路 |
第四章 基于问题链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4.1 《浮力》教学设计案例 |
4.2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
第五章 基于问题链设计的物理教学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对象 |
5.3 变量控制 |
5.4 实验过程及实验工具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物理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3)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的要求 |
1.1.2 课程的需要 |
1.1.3 学生发展的需求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问题驱动教学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合作学习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问题解决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3 核心概念界定 |
3.1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 |
3.1.1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定义 |
3.1.2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原则 |
3.1.3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的适用范围特点 |
3.2 物理问题解决能力 |
3.2.1 物理问题解决能力 |
3.2.2 原始物理问题 |
4 初二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调查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问卷的编制 |
4.4 结果分析 |
4.4.1 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
4.4.2 学生学习物理时的合作情况 |
4.4.3 教师对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情况 |
4.4.4 初二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基本情况 |
4.4.5 学生对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的态度 |
4.4.6 教师对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的态度 |
4.5 小结 |
5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实验 |
5.1 实验设计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方法 |
5.1.3 研究样本 |
5.1.4 工具 |
5.2 实验流程 |
5.2.1 小组设置 |
5.2.2 小组培训 |
5.2.3 实施教学 |
5.2.4 实施测验 |
5.3 教学案例 |
5.4 结果分析 |
5.4.1 后测问卷结果分析 |
5.4.2 访谈分析 |
5.4.3 问题驱动下物理合作学习评价量表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二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纲要 |
附录三 问题驱动下物理合作学习评价表 |
附录四 教学案例片段 |
附录五 初中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 |
附录六 测试卷评分标准 |
附录七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成绩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5)高中物理模型建构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综述 |
1.2.1 探究教学模式的发展 |
1.2.2 模型建构探究式教学综述 |
1.2.3 研究启示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2 概念界定 |
2.2.1 科学探究与探究式教学模式 |
2.2.2 物理模型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模型建构型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研究 |
3.1 课程标准对学生“模型建构”能力的要求 |
3.2 高考对“模型建构”要素的考查 |
3.3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与探究能力及其培养情况的调查 |
3.3.1 问卷的编制、分析与启示 |
3.3.2 访谈提纲的编制、分析与启示 |
第四章 高中物理模型建构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
4.1 理论框架 |
4.2 教学模式 |
4.2.1 教学模式假设 |
4.2.2 社会系统 |
4.2.3 支持系统 |
4.2.4 师生任务 |
4.2.5 物理模型建构型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图 |
第五章 高中物理模型建构型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及效果测评 |
5.1 高中物理模型建构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
5.1.1 实施对象的选择 |
5.1.2 以建构过程模型为目标的教学实践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
5.1.3 以建构相互作用模型为目标的教学实践研究——牛顿第三定律 |
5.2 高中物理模型建构型探究式教学模式效果的测评 |
5.2.1 构建物理建模能力的评价指标 |
5.2.2 高中物理模型建构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效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与探究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Ⅱ 高中物理建模教学与探究教学访谈提纲 |
附录 Ⅲ 《自由落体运动》探究记录 |
附录 Ⅳ 《牛顿第三定律》探究记录 |
附录Ⅴ 《自由落体运动》测试题 |
附录Ⅵ 《牛顿第三定律》测试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民族地区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成因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研究的基本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民族地区 |
2.物理学习困难 |
(二)国外相关的研究现状 |
(三)国内相关的研究现状 |
(四)文献综评 |
三、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三)元认知理论 |
四、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 |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四)民族地区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及成因的描述性统计 |
(五)民族地区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及成因的差异性统计 |
五、民族地区初中生物理学习存在的困难 |
(一)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
(二)学生真正能参与物理实验的机会少 |
(三)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学以致用水平偏低 |
六、民族地区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
(一)民族区域文化对于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影响深远 |
(二)民族地区中学物理实验开出率低 |
(三)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未能得到有力的指导 |
七、民族地区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解决的对策 |
(一)转变师生观念,培养学习兴趣 |
(二)重视实验教学,自制教具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
(三)增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
八、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基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力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科学探究的历史渊源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
一、1978-1987年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
二、1988-1997年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
三、1998-2007年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
四、2008-2017年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
第三节 国内、外科学探究研究现状 |
一、教育政策或评价对展开科学探究教学的影响 |
二、学校硬件和软件环境对展开科学探究教学的影响 |
三、教师个人水平对展开科学探究教学的影响 |
四、学生学习能力对展开科学探究教学的影响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科学探究 |
二、高中力学实验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观察法 |
第三节 研究流程 |
第四章 基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力学实验教学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实施对象 |
第二节 基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
一、观察能力 |
二、表达能力 |
三、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
四、组织能力 |
五、动手操作能力 |
六、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
七、总结和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
第三节 基于要素分析的高中力学实验案例设计 |
一、《胡克定律》实验课教学设计 |
二、《力的合成》实验课教学设计 |
三、《力的分解》实验课教学设计 |
四、《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课教学设计 |
第五章 课堂实践 |
第一节 课堂实践 |
一、研究实践基本情况介绍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选用 |
三、样本选择 |
第二节 效果分析 |
一、学生整体情况 |
二、学生个人情况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高效课堂概念界定 |
1.4.1 高效课堂的概念 |
1.4.2 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思考 |
1.4.3 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课堂的要求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理论基础 |
2.1 有效教学理论 |
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 “支架式”教学模式理论 |
第3章 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实施方案设计 |
3.1 当前高中物理课堂的问题分析 |
3.2 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实施目的 |
3.2.1 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设计理念 |
3.2.2 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实施目标 |
3.2.3 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实施原则 |
3.3 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实施内容 |
3.3.1 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实施模式 |
3.3.2 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实施策略 |
3.3.3 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实施步骤 |
3.3.4 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实施方法 |
3.4 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实施要求 |
第4章 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案例实施 |
4.1 “弹力”课堂案例实施 |
4.1.1 “弹力”相关分析 |
4.1.2 “弹力”课堂应用 |
4.1.3 “弹力”案例分析 |
4.2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课堂案例实施 |
4.2.1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相关分析 |
4.2.2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课堂应用 |
4.2.3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案例分析 |
4.3 “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课堂实施 |
4.3.1 “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相关分析 |
4.3.2 “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课堂应用 |
4.3.3 “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案例分析 |
结语 |
结论 |
展望 |
附录:物理高效课堂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初二物理过程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1 建构主义相关理论 |
2.1.1 发生认识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观 |
2.1.3 建构主义教学观 |
2.2 物理过程教学的内涵 |
2.3 物理过程教学的相关概述 |
2.3.1 物理过程教学的原则 |
2.3.2 物理过程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 |
2.3.3 物理过程教学实施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
第3章 初二物理过程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 |
3.1 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教学 |
3.2 物理规律的过程教学 |
3.3 物理实验的过程教学 |
3.4 物理习题的过程教学 |
第4章 初二物理过程教学的有效教学设计及实验验证 |
4.1 实验设计 |
4.2 《浮力》的物理过程教学 |
4.3 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4.3.1 定量分析 |
4.3.2 定性分析 |
第5章 研究的成果及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压强单元测试卷 |
附录2: 压强浮力综合测试卷 |
附录3: 关于初二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同伴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课题研究理论基础 |
2.1 同伴教学法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同伴教学法 |
2.1.2 学习要点 |
2.1.3 阅读测试 |
2.1.4 认知水平测试 |
2.1.5 课堂反馈法 |
2.2 同伴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2.1 观察学习理论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2.3 初中学生的可适性分析 |
2.3.1 初中学生智力因素方面特点 |
2.3.2 初中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特点 |
第3章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情况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形式 |
3.2 问卷设计 |
3.3 调查实施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4.1 学生对物理课堂现状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分析 |
3.4.2 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表现情况 |
3.4.3 同伴对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影响 |
第4章 同伴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4.1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同伴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
4.1.1 创建小组 |
4.1.2 学习要点 |
4.1.3 阅读测试题 |
4.1.4 课堂讲授 |
4.1.5 认知水平测试题 |
4.1.6 课堂反馈法 |
4.2 同伴教学法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4.2.1 物理概念教学 |
4.2.2 同伴教学法在物理概念课中的实践研究 |
4.2.3 同伴教学法与物理概念教学相结合的实例 |
4.3 同伴教学法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的应用研究 |
4.3.1 物理规律教学 |
4.3.2 同伴教学法在物理规律课中的实践研究 |
4.3.3 同伴教学法与物理规律教学相结合的实例 |
4.4 同伴教学法在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4.4.1 物理复习教学 |
4.4.2 同伴教学法在物理复习课中的实践研究 |
4.4.3 同伴教学法与物理复习教学相结合的实例 |
第5章 实践研究的结果分析 |
5.1 学生学的结果 |
5.1.1 物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
5.1.2 课堂参与度的比较 |
5.1.3 学习能力及情感体验的比较 |
5.2 学生对同伴教学法的反馈 |
5.2.1 问卷设计 |
5.2.2 调查实施 |
5.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3 教师教的结果 |
5.3.1 教学模式的固执性 |
5.3.2 教师本身的能力限制 |
5.4 教师对同伴教学法的反馈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完善小组分配 |
6.1.2 精编认知水平测试题 |
6.1.3 灵活运用同伴教学法 |
6.1.4 优化反馈信息 |
6.2 展望 |
6.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Ⅱ 初中学生对同伴教学法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Ⅲ 《力》教学设计——物理概念教学 |
附录Ⅳ 《摩擦力》教学设计——物理概念教学 |
附录Ⅴ 《平面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物理规律教学 |
附录Ⅵ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物理规律教学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弹簧测力计的几种应用解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OPPPS模式的翻转课堂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研究[D]. 刘聪聪.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2]基于问题链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D]. 梁锋.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3]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索[D]. 黄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D]. 郑莉. 湖南科技大学, 2020
- [5]高中物理模型建构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D]. 李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民族地区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成因调查及对策研究[D]. 马海潮.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基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力学实验教学研究[D]. 黄琭琰.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2)
- [8]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施[D]. 龙莎莎. 湖南理工学院, 2018(01)
- [9]初二物理过程教学实践研究[D]. 张飞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10]同伴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悦.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