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多诺对现代主义的辩护

论阿多诺对现代主义的辩护

一、论阿多诺对现代主义的辩护(论文文献综述)

岳亚[1](2021)在《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范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阿多诺所有的理论里,他很少提及艺术哲学及范畴这两个词语,本论文题目上既出现了“艺术哲学”,又出现了“范畴”,是阿多诺的一大“忌”。那么,引入这两个关键词的理由是什么呢?就艺术哲学来说,第一,从其思想的存在谈。阿多诺在所有研究中,艺术是其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大量关于音乐的、文学的、电影的、戏剧的艺术批评与他的哲学观点交杂在一起,这成为可以研究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的事实依据。第二,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已经不局限于以往德国古典的“艺术的美”的思想,他探讨了大众文化视域下的流行的、娱乐的现象,批判了在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古典艺术生活,即现代性话语体系下的现代艺术的发展状况。阿多诺的艺术思想已经不再局限于美,更多的是哲学上的思考——否定与反思。因此,研究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是成立的。就范畴来说,范畴是一种哲学的逻辑思维集合、概念的结合,在阿多诺反对以概念化手段谈论哲学的时候,本文所谈的范畴,并不是要违背他的本意,而恰恰是把他的哲学观点与艺术结合在一起,通过评论的方式、再结合哲学思辨的手段把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研究清晰。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的研究缘起、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本体论范畴研究、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认识论范畴研究、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价值论范畴研究、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实践论范畴研究、结论。第一章: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的研究缘起。从西方艺术的发展史开始,至20世纪初期,西方现代艺术面临的困境,以引出阿多诺思考现代艺术的原因。阿多诺所研究的艺术哲学思想已经与古典的美的艺术,有了一段距离,思考他的现代艺术思想,必须要了解他的大众文化(后更改为文化工业)——这种以技术的、工业化的模式产生出来的文化。另外,还需要了解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对启蒙运动之后哲学思想的否定。第二章: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范畴的艺术本质论。艺术本质论,以什么是艺术为逻辑起点,归纳出阿多诺的艺术自律与艺术唯名矛盾的思想、阿多诺艺术审美现代性的问题(现代艺术与传统的审美已经产生了距离)以及阿多诺所坚持的现代艺术非“商品性与拜物教性质”。但是,阿多诺所使用的方法是“排除法”,先排除什么不是艺术,再得出结论,什么是艺术——一种以性质归纳的艺术概念。由此可知,阿多诺所研究的艺术的本质,已经与西方古典艺术分道扬镳。但阿多诺也不是极端的保守主义者,他又接纳了勋伯格、贝克特等人的现代艺术,所以,阿多诺的现代艺术核心观点不是美了,而是从否定辩证法衍生出来的思考、批判。第三章: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范畴研究的艺术认识论。艺术是阿多诺在现代社会情境下的“心灵避难所”。阿多诺在艺术中寄托了他对“奥斯维辛”之后的所有愤怒和不安,同时对风云变幻的德国社会环境,作出否定、非同一性的哲学思考。最后,他认为,艺术是认识世界的最后的真理。第四章: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范畴的艺术价值论。艺术是认识世界的渠道,那么,艺术究竟通过何种渠道、何种方法去认识世界呢?本章摘取能够代表其艺术价值的两个关键词语:棱镜、中介,棱镜主要是阿多诺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思考艺术,中介是阿多诺通过社会学的方法来思考艺术,最后,阿多诺把艺术视为“拯救”自己的“真的”“美的”事物的集合。第五章: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范畴的艺术实践论。阿多诺的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艺术批评方面,具体表现在阿多诺评价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这四大艺术类型上,并从这些艺术批评中,了解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结论:艺术是通往“谜语”世界的桥梁在阿多诺65年的人生中,他经历了生活由富裕到贫困,后又回到大学教授稳定生活状态的经历。在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关于音乐的、哲学的教育下,他把所有的思想寄托于艺术之中。他对欧洲古典艺术具有崇高感,同时也接纳了现代艺术(但他唯一没有接受的是大众文化以及大众文化下的艺术生活)。艺术,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他体悟世界的通道,亦是了解“谜语”般世界的桥梁。

张鹏[2](2021)在《20世纪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后半叶视觉研究作为西方现代性启蒙的一部分,是否提供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还未得到充分阐释。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种视觉文化读本及其研究方法论的出现,视觉文化的理论建设工作已然成为研究的焦点。在此思潮下,视觉文化不仅仅被看作一种跨学科性的研究方法论,更是重新获得了其特有的独立和自治身份。但现有的这些视觉文化的理论研究并没有构筑成一个普遍有效的理论体系,它们彼此孤立于自身的视觉研究领域,只通过强行打开的一个文化研究的范围,或是与某些跨学科性的知识专业的综合体建立少量的联系。本文意在通过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为视觉文化的理论建设提供系统性的认知视角,有助于为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文化现象作出一种价值判断论的导向。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解读杰伊的视觉政体研究方法,可以发现西方哲学话语中隐藏着一条关于视觉性隐喻的正反叙事,作者成功地将视觉文化研究重新纳入到西方现代性哲学话语的传统之中。第二部分分析了米歇尔的图像转向并对该理论展开批判,即指出其为一种虚假生命的形象科学。第三部分分析了克拉里的视觉技术考古学,指出克拉里过分强调资本主义对观察者身体注意力问题的操控,忽视了视觉现代性中本雅明关于辩证意象的启蒙路线。第四部分分析了德波的景观社会,指出了他作为一种景观的否定性力量,为视觉文化理论提供了阐释的路径;而德波在景观社会语境下提出的总体都市主义计划,也将研究目光转向了作为视觉民族志的艺术人类学理论。本文对四种视觉文化理论固有的现代性方案进行并置且提出批判,同时着重引出德波的“景观社会”概念,即这位逐渐被视觉文化研究者所淡忘的马克思主义异化论的学者,使其重新返回到西方视觉现代性可行性方案的谱系之中,将视觉现代性谱系的目光转向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上来。

孙颖[3](2021)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性作为一个辩证的总体,从历史阶段上经历现代性的潜意识、现代性意识觉醒、现代性批判自觉三个主要时期,从文明模式上并存有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两种基本模态。但由于现代性的后两个历史阶段公认的源发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使现代性在批判意识中与资本主义文明同义,而其他文明类型处于从属地位。因此,要想冲破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类型,便需在批判反思中参证出超越的文明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批判史可谓当代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史,其聚焦于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核心主题,有机融嵌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主张、方法,形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批判的第三条道路。在多元话语批判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凝汇有三条主要路径:一是生产-消费路径。商品形式普遍化的逻辑结构构成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拜物教思想的人本主义承递,其关于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重心从生产环节转向交换、分配、消费环节,基本遵循“某物化→物化物商品化→交换价值主体化、使用价值虚化→主体异化→异化主体复归”的批判逻辑与解放方案。其中,“某”可以指代实物、数字、情感、交往、语言等实在或虚在的社会存在或社会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批判大体未出离于上述逻辑路径,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实证批判在异化批判的语境与观念中愈发式微,造成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深化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过程中,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文化意识批判的轴心错轨。二是个体-共同体路径。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一个指向在于寻找个体与共同体的和解之法。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宏观对共同体意义上的制度虚假性批判转向当代对个体意义更为关注的生命政治批判,分析路径大体存在一条主线,即“社会元素权力化→权力集中化→权力集中化的理性合理化→共同体合法化、个体虚假化→共同体与个体和解”的批判思路与解放途径。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虚假共同体极权主义危机之隐匿性特征的同时,却逐渐消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阶级对立、无产阶级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原则。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揭批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与新问题,但就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偏离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中的政治实践原则立场,使其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思考不是陷于乌托邦的遐思,就是倒退回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调节与妥协。三是启蒙-再启蒙路径。启蒙理性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精神内核与精神气质,因此也成为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焦点。现代性危机的表征之一在于,启蒙理性的观念机制塑就与巩固了资本与权力对主体的合理化控制。对于启蒙理性的这一自反性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持辩证态度,认为对启蒙理性进行再启蒙是正确认知启蒙理性这一现代性之核,是打开资本主义现代性悖谬之钥。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史中,形成回归总体性、否定辨证法、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三大阶段,为理性自反性危机带来从复归到破维到融建的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秉持形而上精神在不断试错中为理性的退化寻找再启蒙的道路,尤其是当代提出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地理学、空间化融建的思想,其内涵着从时空观的基点上新解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形而上意义。这一延续“后现代思潮”的新思路为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群像创造新的多元话语空间,但同时带来共识危机与隐忧。如果以“中西马”圆融为构建未来文明型社会的哲学文化语境及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可谓沟通西方现代性模式与中国现代性模式的桥梁。从整体上与之展开理论对话,既有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理论资源,又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共同理论问题,亦有基于异质文化传统背景交流差异性经验的话语空间。基于规律性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思想进路,本文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整体具有现象学方法意义上的存在论特征,反映出西方文明血缘孕育的西方文化基因特点。中国模式在回应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思维局限与实践困境等方面体现出独特智慧与卓越效力,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可见的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新人类文明型构建历史进程中,现代性的中国模式正在书写属于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曹雯兰[4](2021)在《“先锋”与“流行”的辩证法 ——阿多诺音乐哲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资本的扩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现代性在给人类带来良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一方面,盲目的理性崇拜加剧了精神上的异化;另一方面,无处不在的消费和娱乐并不能真正减轻现代人精神上的焦虑。现代性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人们的现实生存和精神生存都受到挑战。社会的状况对于艺术的表现具有莫大的影响。在音乐领域,音乐语言频繁地更新迭代,音乐形式不断地推陈出新。以往音乐中的那种严肃性消失了,用于划分音乐类型的方法也失效了。“先锋”音乐与“流行”音乐是阿多诺思考的两个主要的音乐类型,也是阿多诺为我们提供的在新的历史状况下反思音乐发展的两个方向。在对“先锋”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批判中,阿多诺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音乐才是这个时代的好音乐。作为音乐家和哲学家,阿多诺深知音乐与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他的哲学思想因融合音乐的思考而鲜活,他的音乐理论因融入哲学的思考而深刻。但不论是哲学还是音乐理论,阿多诺都将之置于社会与历史的视野之下,从而使其理论具有了与时俱进的可能性。因此,研究阿多诺就须从他的辩证法思想和他的现代性思想入手。围绕现时性和历时性两个维度,阿多诺批判了20世纪的先锋派音乐和文化工业中的流行音乐,阐发了具有真理性的可能性和不具有真理性的可能性的音乐,并将历史的辩证法置入艺术价值的判断之中,为我们在生产力高度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判断视角。本文以阿多诺的历史哲学观为基础,以“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辩证法为方法,以体现“现代性”本质的“时间性”和体现“非同一性”本质的“个体性”入手来阐发“先锋”与“流行”的辩证关系。全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先锋”与“流行”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础,即阿多诺的“现代性”观念与“新事物”的辩证法的内涵。并通过比较和区分与“先锋音乐”和“流行音乐”各自易相混淆的概念,界定作为“新事物”的“先锋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内涵。第二部分,根据阿多诺提出的命题,从音乐与自身和外部现实两方面来揭示具有真理性的可能性的音乐的标准:第一,艺术既要充满社会性,又要以否定的姿态远离社会;第二,艺术作品内部的对立范畴应当满足“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辩证关系。第三部分,从“现代性”和“非同一性”所要求的“时间性”和“个体性”入手详细揭示“先锋”与“流行”的对立性所在。在20世纪这一特定的现时性维度上,“先锋”音乐具有真理性的可能性,而文化工业的“流行”音乐不具有真理性的可能性。真正的“先锋”音乐由于具有在“时间性”与“个体性”方面的辩证内涵而成为具有真理性的可能性的音乐,而文化工业中的“流行音乐”由于无法取得上述辩证内涵,是无历史的。第四部分,揭示“先锋”与“流行”的统一性所在:在现时性维度上,“先锋”与“流行”的统一是“伪个性化”的先锋音乐与“伪先锋化”的文化工业的流行音乐的统一;在历时性维度上,“先锋”与“流行”的统一是“先锋”音乐的“流行化”和“流行”音乐“先锋化”在历史中转换之后的统一。

燕碧天[5](2021)在《审美的肯定力量与批判锋芒 ——现代性视域中的阿多诺美学理论》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性与理性的关系,是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内在于这一问题视域中,以审美理论对现代性问题作出崭新回应。阿多诺的美学理论既与审美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普遍理论路径相合,又以其充满批判和颠覆性的思想,改写了西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格局。以审美否定性的批判力量和肯定性的解放价值,建构工具理性的批判向度,是阿多诺反思现代性的核心维度。阿多诺以艺术中非同一性的存留批判工具理性的同一性,指出:艺术分享理性并作为辩证的矛盾结合体内蕴着否定性维度。在此过程中,阿多诺以理性作为准则,批判工具理性、阐释审美的否定性和解放性,实际上形成工具理性和实质理性的双层结构。而其理论的矛盾性、理论实践性的缺失、理论规范性维度的欠缺等问题本质上与其试图回应的现代性问题紧密相关。阿多诺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与内蕴现代性的德国古典美学的理论对话。针对康德,他就无利害、崇高等在康德体系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问题进行再讨论;针对黑格尔,他则从主客体的中介关系、精神等方向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这些对话,不是正统哲学体系中的阐释,而是将理论资源放置在阿多诺所置身的时代做的重估与重构。这些对话,体现出阿多诺对哲学理论从理论功能到理论判断标准上的鲜明立场:激活理论以回应现实。因此,阿多诺理论体系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与同时期审美理论的驳诘抗辩。与历史理论的对话和与时代理论的抗辩,构成阿多诺的理论体系的两个重要向度,二者不是各成体系,而是互为因果:在与本雅明的论争中,阿多诺就两人关于自律艺术与大众文化的不同看法,发表了对艺术的自律性与社会性的深入思考,展现出艺术高雅与流行、自律与他律的自身辩证性。两者的文化选择分别构成了对当下社会问题的两种回答。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则与艺术真理性密切相关,面对试图回返到异质性历史中寻求出路的海德格尔,阿多诺全面论述了现代艺术的合法性,并明确指出了本体论在当下的退步实质。阿多诺论争中的核心理论观点紧扣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展示了现代性批判在及物性中与现实实践的本质联系。重构历史的动力源于现实的发展、新问题的出现;而回应现实问题的深度亦源于其对历史理论核心逻辑的洞察。从理论本身来看,阿多诺审美理论确实存在诸多重要的逻辑缺陷,审美乌托邦问题、接受维度的缺失和对现代艺术过重的理论偏好使其理论在实践性上有所欠缺;但从现实维度对其加以阐释,其逻辑矛盾和现代性批判本身的矛盾相合,亦具有深刻的现实根源。一方面,阿多诺是深刻的,他的理论正来自对这种现实根源的深刻体察;另一方面,正是他在自身立场上所作出的理论选择,使其理论只能退守到不断否定却无所规范、空有拒绝姿态却难以实践的审美乌托邦里。阿多诺的理论是审美和现代性问题史的哲学刻印。

马丽[6](2020)在《艺术的永恒“真理”性 ——以叔本华、尼采、阿多诺的音乐美学精神为主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艺术终结是一个现代性问题,是伴随着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浪漫主义运动而产生的现代性话语。艺术的终结并不是艺术的消亡,在被物化的黑夜时代,艺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但其艺术本质依然具有真理性。艺术终结遵循审美现代性话语模式,在对传统美学和现代社会进行批判与否定的同时,又对现代艺术危机作出积极回应,表达某种批判性的价值立场。本文研究对象是叔本华、尼采、阿多诺三者音乐美学思想的转变以及三者音乐思想的永恒真理性,而关于三者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独立研究,论及最多的是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尼采与叔本华的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述只有寥寥几篇;此外,几乎没有学者从时间线的维度对三者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与转变做出梳理。因此,本文试图以古典主义审美向现代主义审美这一转化发展的历史视角出发,通过对叔本华、尼采、阿多诺音乐美学精神的具体阐释,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艺术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以至具体内容与形式的改变都是与社会环境发展相适应的,是现代化历史变革的必然结果。并通过艺术的永恒“生存-存在”论真理观回应艺术终结论,艺术所揭示的永远是人与世界相融一体的意义世界。艺术与美学在当下的社会中不仅不会终结,而且正在以一种新的形式与内容存在,并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意义,叔本华、尼采、阿多诺三者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综述,以及论文的基本思路与不足。正文第一章主要是对叔本华、尼采、阿多诺三者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阐释。叔本华认为音乐是意志的直接显现,尼采哲学基础“权力意志”的实质“酒神精神”就是从音乐中产生的,阿多诺音乐美学思想的否定性实质与他的哲学理论“否定辩证法”亲密无间。由此可见,在现代性进程中,艺术没有终结,而是具有了更加有力量的精神实质,获得了与哲学媲美的地位。第二章的主干内容是对叔本华、尼采、阿多诺三者音乐美学思想中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发展变化的阐释,从而对现代性进程中美学艺术理论的建构及转变过程进行说明。在本体论上,三者体现出了从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的转变;在认识论上,体现了从工具理性认识为主到以人为主体的感性与理性并存的认识论;在价值论上,体现了传统的重无功利的精神审美到与重实践的精神审丑。这些音乐美学思想的转变都伴随着人的主体地位的觉醒,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成为了艺术关注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展开了对音乐美学精神的“生存-存在”论真理以及音乐艺术的现代性特征的简要论述。三者的音乐美学真理观都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艺术的本质在于显现一个人与世界交互主体的意义世界,叔本华、尼采、阿多诺三者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现出来的否定性精神是对此在生存状态的本质性揭示,是对同一性意识形态强制操控的反抗,使人认识到自己的异化状态与生存本质,进而以期为真正自由的意义世界做出努力。

潘旋[7](2019)在《阿伦特“人”及其“复数性”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阿伦特的代表作《人的境况》出发,以阿伦特关于人的“复数性”境况的特有认识为切入点,深度挖掘阿伦特围绕人所展开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本文认为,人的“复数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性质特征,自然属性表现为人作为群体的先天自然环境条件,社会属性即指在政治参与过程中,通过自我言说行动的表达和他人在场,确证自我实在性的特质,即通过互动性和多元性来确证现实性和实存性。简言之,“复数性”既代表数量的多数,又代表个性的多元。在阿伦特看来,“复数性”是属人的固有而独特的境况与条件,它既是现代性病症的根源,也是现代性危机的出路。阿伦特通过政治哲学进行的现代性批判之核心聚焦在关于人的一般性、原理性、基础性的形而上理解上。她从现象学的角度认识人的存在方式,认为人是“处境的规定者”,通过“三分”的方法将人的在世状态分为三种境况——生命必然性、世界性、复数性,各自对应着劳动、制作、行动的具体活动方式和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公共领域的三种生活空间。她认为,对人的境况的三种划分是具有严格的层级之分和优越之别的,而现代性危机的产生正是这种次序的颠倒,导致人的“复数性”的丧失,造成以齐一性、同质化为特征的极权主义的宰制。因此,现代性危机的世界是人的理性思考、批判超越能力被湮没的“黑暗时代”。然而,阿伦特对现代性的救赎抱有人性期望,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仍在于人本身,而不在制度或其他外在形式。她认为,“复数性”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的根本境况,其自然属性尚未消亡,而其社会属性的消解并非一个完成时,这就意味着“复数性”是人发起具有开端启新效能的“行动”的可靠境况。因此,她希望人们重新认识到自身所处的不可更变的“复数性”条件,并能够自觉运用“行动”参与的能力和意识,共同重建公共领域。从人的“复数性”根本境况出发,站在政治哲学的视角和现象学的方法上,阿伦特批判马克思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问题仅仅归结在经济物质生产维度上,认为这一立场是对只关心满足生命必然性的“劳动”范畴的极力推崇,使人沉溺于生命环节的生产与消费,严重压抑了人的批判性、创造性的“行动”,成为导致“复数性”消解的现代性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阿伦特认为马克思是使必然性代替可能性、齐一化代替多元化、同质性代替差异性的现代性危机的始作俑者,其唯物史观的线性进步历史观否定了多样性和偶然性的可能,在政治上助长了官僚主义的嚣张气焰并最终造成“家长制”极权主义的暴力统治,是乌托邦极权悲剧的罪魁祸首。显然,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曲解误释极为严重,在人的问题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主义,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在人的“劳动”活动上错解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劳动和实践的丰富性思想单一化,在自我的哲学话语中进行解读,陷入话语霸权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在人的社会历史发展层面,阿伦特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步观,力图突出历史的偶然性和多元可能性来质疑必然性和整体性,用古典共和思想推据乌托邦意识形态,陷入复古主义情怀。

蒋好霜[8](2019)在《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与“美学思想”之关系研究 ——以《美学理论》为文本基础》文中研究指明《启蒙辩证法》是阿多诺代表性哲学着作之一,《美学理论》是阿多诺的主要美学着作,《启蒙辩证法》是理解《美学理论》的关键文本,阿多诺的“美学理论”是他的“启蒙辩证法”在美学领域的具体演绎,是阿多诺重拾“启蒙理性”在发展过程中丢失的“启蒙精神”的一种寄托和希望。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产生的政治背景是极权主义和反犹主义,这对阿多诺思想展现出来的犀利的批判态度、透彻的辩证思维,包括阿多诺学说内容本身都影响很大,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传统也使阿多诺的学说具有彻底地、寻根究底的批判意识。在《启蒙辩证法》中,阿多诺集中论述了启蒙与神话、启蒙与道德、启蒙与反犹主义之间的关系,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涉及到启蒙的“历史性”与“理论性”之间对立的问题,以及启蒙的“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启蒙与极权主义、启蒙的“普遍性”与“个体性”的重要问题,阿多诺关于这些问题的看法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关于美学的看法。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对其“美学理论”的影响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否定的美学观,阿多诺认为启蒙之所以走向反面,是由其“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导致的个体对自我持存的普遍的、必然的肯定。由此,阿多诺赋予其《美学理论》从形式到内容以“否定性”,这主要体现在阿多诺《美学理论》写作形式上的星座化表达风格,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以及对传统美学理论的否定上,对传统美学的否定具体包括对哲学美学和经验美学的否定、对“自然美”和“丑”的重新肯定、对“天才”论和“独创性”等重要美学概念的否定上。其二是美学和艺术的自我否定,阿多诺心目中的“启蒙精神”本身难以自我持存,因此,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作为对遗失的启蒙精神的维系,本身也面临一系列的悖论。这主要表现在阿多诺对“艺术”必然走向“反艺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主体性悖论、艺术的“谜语”特质和真理性内容等问题的论述上。政治、哲学、道德,在阿多诺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是紧密相连的有机的系统,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和“美学理论”本质是阿多诺关于哲学、政治、道德之间关系的一个探讨,在阿多诺看来,启蒙运动的发展必然带来世俗化的进一步扩展,政治上的极权主义和反犹主义也是启蒙思维方式的显现,而这些意味着人成为一切行为原则的出发点,人性重新被思考和定义,传统的道德体系面临解体和崩溃。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带有极强的哲学色彩和批判社会现实的意识,体现出以审美判断沟通理性认知和道德意志的倾向,这是继康德《审美判断力》之后关于人的认知理性、审美判断、道德意志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讨,随着阿多诺关于艺术必然走向灭亡的预示,阿多诺这一沟通三者的尝试也被迫破产。尽管如此,阿多诺关于启蒙的探究,关于启蒙与美学、道德之间关系的探究仍然为后来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考。

李天鹏[9](2019)在《鲁道夫·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2007)作为20世纪世界美学史“心理学美学”和“审美知觉理论”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其美学思想的发展与演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现有文献表明,汉语学界对其中晚期美学思想研究比较丰富,趋于饱和状态,而对其早期美学思想则未能展开充分地研究。这样至少导致汉语学界的阿恩海姆研究呈现出两种现象与不足:其一,阿恩海姆学术思想整体面貌的遮蔽状态。由于汉语学界对阿恩海姆学术思想采取了“部分代替整体”的认知路径,其结果是无法从其学术思想发展史上理解与领会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整体面貌。汉语学界的阿恩海姆研究仅涉及到《电影作为艺术》这一部早期着作。事实上,除了《电影作为艺术》之外,阿恩海姆早期美学着作还有《无线电:声音的艺术》(Radio:An Art of Sound)、《电影批评文集》(Film Essays and Criticism)等着述。而这些重要的学术文献不仅没有完整的中文译本,而且汉语学界现有研究也基本未能充分重视。也就是说,如果不改变对阿恩海姆早期美学着作及其思想价值的遗忘状况,我们将不能真正地对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嬗变过程进行清晰完整的认识。其二,阿恩海姆美学丰富内涵的概括化与片面化理解。汉语学界皆把阿恩海姆中晚期的美学着作作为其思想的代表,把阿恩海姆美学思想定性为格式心理学美学,这是学术界普通认同的结论。然而,在更早期,阿恩海姆并非十足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思想家,而是演绎了一场形式主义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双重奏,使其早期蕴含着丰富多元复杂的美学思想。然而汉语学界未能在充分研究其早期美学着作情况下,直接过滤掉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的差异与多元,导致对阿恩海姆美学思想被概况化或片面化地认识。因此,本论文试图转变这一现状,把研究视野聚焦于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首先,论文梳理了阿恩海姆早期美学的背景和理论基础,以找到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的根基和话语资源。其次,论文从横向视野出发,以五个美学问题为论文主体组构逻辑,即分别从早期简化美学原理、早期审美感知论、早期作者美学思想、早期媒介美学思想、早期认知美学思想展开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的深度研究,以全面呈现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面貌。最后,论文从纵向视野出发,以阿恩海姆一生学术历程为研究线索,根据阿恩海姆学术对象、学术发展阶段的差异,展开阿恩海姆早期与中晚期思想的异同与发展历程的研究,通过此目的,以达到对阿恩海姆整个学术思想进行一次深入系统地反思的学术目标。综上,论文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双重研究视野,不仅对阿恩海姆整个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差异进行纵向比较,以实现对阿恩海姆整个美学思想进行历时性地把握,而且还展现阿恩海姆早期美学的完整面貌,同时力图实现其早期美学的当代转化,激活早期美学的价值与当代启示。

梁艳萍,吴飞[10](2018)在《艺术批判现实——关于阿多诺的美学遗产》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一代思想大师的阿多诺,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美学遗产。不论是对传统美学的批判,还是对自然美的张扬,抑或是对现代主义艺术尤其是新维也纳乐派的辩护,都深刻体现了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学的批判理论,带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遭遇过二次世界大战的阿多诺,始终将思想的触手伸向陷于灾难和堕落中的现代社会,试图通过审美和艺术拯救被现代技术理性所束缚的人类主体和精神。这种思想的力量正是我们重新回顾和梳理阿多诺美学遗产的动因所在。

二、论阿多诺对现代主义的辩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阿多诺对现代主义的辩护(论文提纲范文)

(1)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述评
    三、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的研究缘起
    第一节 西方艺术与哲学相关史简述
    第二节 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界定
        一、阿多诺的艺术范围界定
        二、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的社会学归宿
    第三节 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立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范畴的艺术本体论
    第一节 艺术自律与艺术唯名论的矛盾
        一、阿多诺艺术自律思想简论
        二、阿多诺艺术唯名论思想的批判
        三、个体的特殊性:自律与共相统一的艺术
    第二节 阿多诺的艺术审美现代性问题
        一、现代性话语体系下的艺术
        二、阿多诺审美现代性的批判
        三、个体的表达:审美与现代性的契合
    第三节 阿多诺对商品性与“拜物教性”的批判
        一、“文化工业”与“社会水泥”的关联
        二、“文化工业”之艺术商品性和“拜物教性”
        三、虚伪的个体:“伪个人主义”的文化工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范畴的艺术认识论
    第一节 否定与“非同一性”的辩证
        一、否定的辩证法与“非同一性”
        二、以“非同一性”思维认识艺术
        三、否定即反思:艺术的责任
    第二节 感性经验与客体观念的联系
        一、艺术感性经验的批判
        二、艺术先验性主体与权威性主体的批判
        三、艺术客体相关问题思考
    第三节 艺术的真理性
        一、艺术不是意识形态
        二、艺术真理观
        三、艺术真理性内容的辨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范畴的艺术价值论
    第一节 “棱镜”之谜
        一、何谓“棱镜”
        二、“棱镜”反射资本主义的强权文化
        三、“棱镜”透视法西斯的极端民族主义
    第二节 “中介”之思
        一、何为“中介”
        二、中介:艺术与社会的联结
        三、中介的效果:间离
    第三节 艺术与拯救
        一、“反犹主义”的困顿
        二、“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
        三、艺术是个体自我拯救的手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范畴的艺术实践论
    第一节 音乐——世界本质的直接反应
        一、贝多芬:西方古典哲学与音乐结合的完美典范
        二、瓦格纳:暗藏的“反犹”动机
        三、勋伯格:无调性的解放
    第二节 文学——现代社会的符号
        一、抒情诗:个人情绪的发泄宣泄
        二、小说:意识流与现实主义的差别
    第三节 戏剧——现代性的变异
        一、莎士比亚:戏剧“乌托邦”的典范
        二、歌德:不理解的权威
        三、贝克特:现代社会的迷茫
    第四节 电影——大众文化走向艺术
        一、技术理性的批判
        二、电影娱乐性的批判
        三、自律的电影美学
    本章小结
本文结论:艺术以“谜语”特质来认识世界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20世纪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何谓西方视觉现代性
        一、对“视觉现代性”概念的阐释
        二、对“视觉现代性”概念的定位
    第二节 西方视觉现代性的理论梳理
        一、作为现代性哲学谱系中的视觉现代性
        二、作为现代性社会学谱系中的视觉现代性
        三、作为现代性审美谱系中的视觉现代性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视觉现代性与视觉政体
    第一节 视觉中心主义的视觉政体
        一、笛卡尔的视觉中心主义
        二、视觉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20世纪反视觉主义的视觉政体
        一、反视觉中心主义的解构理论
        二、新视觉本体论的理论重建
        三、反视觉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三节 符号性形象与精神性形象的视觉政体
        一、视觉技术中的符号性形象与精神性形象
        二、后结构主义符号学、人造视角与技术拜物教
第二章 视觉现代性与图像转向
    第一节 米歇尔与视觉文化
        一、视觉性与艺术性
        二、视觉文化的霸权主义
        三、视觉媒介的批判
    第二节 米歇尔的图像转向
        一、作为图像学1.0的转义修辞
        二、作为图像学2.0的图像何求
        三、作为图像学3.0的甜蜜形象科学
    第三节 虚假生命的形象科学
        一、形象的价值
        二、形象的政治
        三、虚假的面孔
第三章 视觉现代性与视觉技术装置
    第一节 克拉里的视觉技术装置
        一、观察者技术的外在性研究
        二、观察者知觉的内在性研究
        三、反视觉: 走向晚期资本主义的观察者技术
    第二节 散心的谱系——对克拉里视觉考古学的批判
        一、散心概念与消遣娱乐
        二、散心感受与早期电影技术
        三、散心概念的价值差异
第四章 视觉现代性与景观社会
    第一节 景观社会中的视觉文化
        一、景观社会与图像转向
        二、景观社会与视觉化
        三、景观社会与视觉性
    第二节 总体都市主义与视觉民族志
        一、德波与总体都市主义计划
        二、作为视觉民族志的视觉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背景:资本主义批判与两种现代性模式
        (二)现实背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总批判的现实任务
        (三)理论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研究的范式转型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三)总结评析
    三、研究重心与创新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四、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主要方法
第一章 地图与模型: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观探思
    一、图示:资本主义现代性
        (一)核心词:再释“现代性”
        (二)耦合因:缘何以资本主义划界
        (三)时空观:资本主义现代性特质
        (四)辩证法: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
    二、图鉴: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对资本主义的破解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现代性批判:对理性主义的反叛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双向融嵌中对主体的勘辨
    三、图例: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三条路径
        (一)资本的症候:经济现象的异化批判路径
        (二)理性的滥觞:政治哲学的自由解放路径
        (三)主体的困境:文化观念的再启蒙路径
第二章 生产-消费路径:从经济现象揭批到哲学文化批判
    一、震源:商品拜物教
        (一)现代性的细胞繁殖:从商品到商品化
        (二)现代性的运行系统:拜物教机制
        (三)现代性的机体病症:物化与异化
    二、纵波:资本剥削形式的变迁
        (一)劳动新形式:非物质劳动条件下的主体异化
        (二)生产新态势:智能化生产转型中的“新奴隶主义”
        (三)消费新观念:符号政治经济学与大众文化批判
    三、横波:资本剥削关系的扩张
        (一)从实体到虚体:物化逻辑下的“数字异化”
        (二)从时间到空间:空间生产的异化之意
        (三)商品全景的“景观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的幻象与梦魇
第三章 个体-共同体路径:从宏观制度批判到微观生命政治批判
    一、共同体对个体的压迫:“新控制形式”
        (一)技术合理化:资本的技术化运作
        (二)媒介合理化:资本对媒介的虚伪化利用
        (三)合理化危机:隐身的资本霸权构筑起新帝国
    二、个体向共同体的依附:“生命政治”
        (一)消极自由无以承受的生命之重:“规训与惩罚”
        (二)积极自由无法超拔的生命之轻:“逃避自由”
        (三)毁灭还是创生:新治理体系的可能性
    三、个体与共同体的间性关系:“重建公共领域”
        (一)间性关系的认知基础:交往理性
        (二)组建合法共同体的主渠道:参与式民主
        (三)重建公共领域:卓越个体基础上的乌托邦
第四章 启蒙-再启蒙路径:从解构形而上学到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一、返本:回归总体性及其失败
        (一)问题:碎片化现象的理性方案
        (二)方法:历史总体性辩证法
        (三)结果:落于空想的总体替代方案
    二、破维:否定辩证法及其自我解构
        (一)对否定的新解:辩证法的哥白尼革命
        (二)对否定的否定:“反体系的体系”
        (三)对否定的扬弃:对“后学”与启蒙的重思
    三、开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及效应
        (一)新境遇:从时间基质的线性发展观到空间基质的谱系认识论
        (二)新范式: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融建
        (三)新道路:形而上学终结后的意义之归
第五章 超越-文明型路径:中国特色现代性方案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检视
        (一)问题洞察力有余,但实践能力有限
        (二)突破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旨趣鲜明,但理论立场妥协性较强
        (三)交互性研究范式的范例,但社会历史观共识不足
    二、中国方案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有效回应
        (一)破解资本逻辑困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二)回应理性滥觞危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优势
        (三)祛除中心主义魔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远站位与宏伟格局
    三、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中国智慧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二)融通“中西马”: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哲学文化理念
        (三)“新轴心时代”的创生: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新型文明体系
结语:未竟的解放事业与未来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4)“先锋”与“流行”的辩证法 ——阿多诺音乐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缘由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点
第一章 现代性视野下的“先锋”与“流行”
    第一节 阿多诺的现代性观念与“新事物”的辩证法
        一、阿多诺的现代性观念
        二、“新事物”的辩证法
    第二节 “先锋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概念考察与界定
        一、“先锋音乐”的概念考察与界定
        二、“流行音乐”的概念考察与界定
第二章 阿多诺对音乐真理标准的探讨
    第一节 “艺术是社会的社会性反题”
        一、“否定辩证法”的基本内涵
        二、“反艺术”的内涵
        三、音乐作为抵制“同一性”的先锋
    第二节 音乐中对立统一的辩证要素
        一、形式—内容辩证法
        二、主观—客观辩证法
        三、自律—他律辩证法
第三章 “先锋”与“流行”的对立
    第一节 作为“过程”的先锋音乐
        一、先锋音乐的革命性
        二、先锋音乐与时间性
        三、先锋音乐与个体性
    第二节 作为“结果”的流行音乐
        一、流行音乐的媚俗性
        二、流行音乐与非时间性
        三、流行音乐与非个体性
第四章 “先锋”与“流行”的统一
    第一节 “先锋”与“流行”的现时性统一
        一、先锋音乐的“伪个性化”
        二、流行音乐的“伪先锋化”
    第二节 “先锋”与“流行”的历时性统一
        一、先锋音乐的“流行化”
        二、流行音乐的“先锋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审美的肯定力量与批判锋芒 ——现代性视域中的阿多诺美学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现代性”题解
        (一) 理性信仰的建立
        (二) 现代性理论
        (三)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现代性批判
    二、本文核心问题与研究思路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
第一章 审美的“肯定”与“否定”理论建构
    一、否定:审美的批判作用
        (一) 艺术的“理性”问题
        (二) 艺术中的感性问题
    二、肯定:审美的解放作用
        (一) 审美的人学价值
        (二) 审美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重塑
第二章 阿多诺审美理论对现代性美学的改写
    一、康德,与工具理性批判问题
        (一) 主体-艺术环节
        (二) 艺术-实质理性环节
        (三) 艺术-真理环节
    二、黑格尔,与主体问题
        (一) 主客体的中介关系
        (二) 自然美问题
        (三) 精神问题
第三章 阿多诺审美理论对现代性批判的驳诘
    一、本雅明,与艺术对社会问题的参与
        (一) 自律艺术问题
        (二)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海德格尔,与艺术的真理性
        (一) 艺术的本质问题
        (二) 真理与本体论问题
第四章 批评与辩护:从理论反思到现实阐释
    一、阿多诺理论的逻辑缺陷
        (一) 审美乌托邦问题
        (二) 接受维度的缺失
        (三) 现代艺术倾向
    二、阿多诺理论逻辑的现实阐释
        (一) 阿多诺逻辑矛盾的理论根源
        (二) 阿多诺理论倾向的现实根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艺术的永恒“真理”性 ——以叔本华、尼采、阿多诺的音乐美学精神为主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对叔本华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
        (二)对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
        (三)对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本文的理论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音乐本源上的思诗关系
    第一节 叔本华音乐美学精神:和谐的余音
        一、音乐作为意志的直接显现
        二、音乐作为世界本质的产生
    第二节 尼采音乐美学精神:沉醉中反抗
        一、权力意志与世界
        二、音乐作为艺术的本质
    第三节 阿多诺音乐美学精神:否定一切的反叛精神
        一、否定的辩证法与反同一性
        二、音乐作品的内在规定性
        三、音乐美学精神的“异在性”否定精神
第二章 世界永恒之变
    第一节 本体论的一元性到多元性
        一、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人的苏醒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生存论哲学
        三、阿多诺的多元本体论:概念的星丛
    第二节 认识论的转变
        一、理性认识的落寞
        二、感性认识的崛起
        三、理性与感性的辩证合一
    第三节 价值论的转变
        一、叔本华的审美自渡
        二、尼采的个体审美超越
        三、阿多诺音乐美学精神的社会批判功能
第三章 变中有常:音乐美学精神中的生存-存在论真理观
    第一节 真理观的现代性转向
    第二节 从叔本华到阿多诺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生存存在论真理观
    第三节 从叔本华到阿多诺音乐美学精神中的现代性特征
        一、科技的发展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艺术终结”与“艺术转型”
        三、美学体系的转变
        四、音乐艺术审美及表现特征的现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类
致谢

(7)阿伦特“人”及其“复数性”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现代性理论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资源
    一、现代性与人的危机
        (一)现代性的内涵及其双维逻辑
        (二)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自觉
        (三)现代性问题的核心:人
    二、马克思从现实经济生产维度开启现代性批判
        (一)价值批判:劳动异化
        (二)科学批判:资本诡计
        (三)思想框囿:意识形态欺骗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思想文化向度展开现代性批判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转向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内在逻辑演进
        (三)“复数性”思想的理论方位
第二章 “复数性”的理论内涵与思想特质
    一、“复数性”概念的出场
        (一)“积极生活”是自明自足的生活方式
        (二)“复数性”的境况具有给定性和规定性
        (三)“复数性”处于层列等级之中
    二、“复数性”的前设根基
        (一)现象视角:“作为处境的规定者”
        (二)分析视角:诞生性与有死性
        (三)方法论视角:多元承认
    三、“复数性”的双重特质
        (一)自然属性中的平等意蕴
        (二)社会属性中的多元内涵
        (三)双重属性的关系探讨
第三章 “复数性”的消解:“劳动”与“制作”的僭越
    一、“世界异化”与“复数性”的消解
        (一)人与世界:从传统断裂到信仰丧失
        (二)人与自我:从返回自我到失去自我
        (三)人与人:从追求卓越到隐姓埋名
    二、“劳动”至上对“行动”价值的压抑
        (一)“劳动”源于生命必然性
        (二)“劳动”过程被必然性束缚
        (三)“劳动”从属于非公开性的私人领域
    三、“制作”乌托邦对“行动”创生性的覆盖
        (一)“制作”的双重性:必然性与能动性的结合
        (二)“制作”的目的规约性
        (三)“制作”在政治中的乌托邦性
第四章 “复数性”的救赎:“行动”参与公共事务
    一、开放而自由的公共空间
        (一)公共领域是“复数人”“行动”的必备场域
        (二)公共领域是“复数人”实现价值的公共保证
        (三)公共领域是“复数人”权利的外部保障
    二、“行动”的开创性与危险性
        (一)“行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行动”的危险性
        (三)规避“行动”危险性的可能
    三、“思”与“行”的融贯
        (一)沉思与行动的统一性
        (二)在宽恕与承诺中和解
        (三)个体与共同体的统一
第五章 反思与批判:阿伦特现代性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
    一、阿伦特对马克思的错解误读
        (一)“劳动创造人”束缚了人的可能性?
        (二)“改变世界”的唯物史观是历史隐喻?
        (三)“暴力是历史的助产士”助推了极权政治?
    二、马克思对阿伦特的批判与超越
        (一)马克思对人的科学认识与现代性诊治
        (二)唯物史观的现代性批判与出路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主题:人的解放
结语:未竟的现代性事业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情况

(8)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与“美学思想”之关系研究 ——以《美学理论》为文本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一) 《启蒙辩证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 阿多诺美学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 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
    第一节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的历史背景与哲学基础
        一、极权主义与反犹主义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第二节 启蒙辩证法
        一、启蒙与神话
        二、启蒙与道德
    第三节 启蒙何以走向自反
        一、“启蒙”的历史、发展
        二、阿多诺的启蒙困境
第二章 否定的“启蒙”:一种审美的态度
    第一节 星座化的表达风格
    第二节 对传统美学理论的批判
        一、对哲学美学和经验美学的批判
        二、“丑”与“自然美”
        三、“天才”与独创性
    第三节 文化工业批判
第三章 “启蒙”的否定:艺术何以可能
    第一节 “艺术”与“反艺术”
        一、“显现”与“幻象”
        二、“自律性”与“社会性”
        三、形式
    第二节 主体性悖论
        一、艺术主体—艺术客体
        二、模仿与建构
    第三节 “谜语特质”与“真理性内容”
第四章 启蒙、审美与道德
    第一节 启蒙与个人
    第二节 审美与道德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鲁道夫·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1.2 阿恩海姆早期美学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阿恩海姆早期美学背景及影响和理论基础
    2.1 早期美学思想的理论背景及其影响
        2.1.1 现象学理论
        2.1.2 19 世纪末德国艺术史理论研究
        2.1.3 欧洲早期电影理论与流派
    2.2 早期理论基础:格式塔心理学与形式主义美学
        2.2.1 格式塔心理学
        2.2.2 形式主义美学
第3章 纯形式的简化:阿恩海姆早期美学原理
    3.1 早期美学中的格式塔心理学简化原理
        3.1.1 完整闭合倾向原理
        3.1.2 接近性原理
        3.1.3 图形-背景原理
    3.2 早期纯形式简化美学原理及其反思
        3.2.1 电影艺术形式的简化:默片辩护
        3.2.2 广播艺术形式的简化:赞美盲播
第4章 多元的感知:阿恩海姆早期审美感知论
    4.1 两种审美感知理论:完形感知与形式主义审美感知
        4.1.1 作为艺术心理机制的完形感知
        4.1.2 形式主义的审美感知
    4.2 形式审美感知的美感来源
        4.2.1 美感来源的客观形式说
        4.2.2 美感来源的主观心理说
        4.2.3 阿恩海姆美感的来源:有意味的形式的直觉
    4.3 对早期审美感知的反思
        4.3.1 逻各斯中心主义
        4.3.2 直觉性与理性的龃龉
        4.3.3 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对立
        4.3.4 早期审美感知的当代价值
第5章 格式塔作者:阿恩海姆早期作者美学思想
    5.1 关于作者美学的说明
    5.2 格式塔式的电影作者观
        5.2.1 电影作者的主要思想
        5.2.2 与法国电影作者论的比较
    5.3 广播艺术作者的编剧中心主义
        5.3.1 编剧是广播艺术的真正作者
        5.3.2 编剧中心主义的原因分析
        5.3.3 播音员的作者地位
    5.4 对早期作者美学的反思
        5.4.1 早期作者美学中的矛盾性
        5.4.2 早期作者美学的当代意义
第6章 媒介帝国主义:阿恩海姆早期媒介美学思想
    6.1 媒介美学概述
    6.2 阿恩海姆辩证客观的媒介文化理论
        6.2.1 对阿恩海姆媒介文化理论的遗忘
        6.2.2 辩证客观的媒介体制观
        6.2.3 媒介传播工具论及其负面效应
    6.3 媒介文化理论中的媒介艺术美学思想
        6.3.1 “媒介帝国主义”:媒介艺术观
        6.3.2 媒介批判美学:同质化、接受及艺术死亡
        6.3.3 媒介复制与本雅明的光晕美学
    6.4 早期媒介美学的当代意义
第7章 直觉与完形:阿恩海姆早期认知美学思想
    7.1 阿恩海姆早期美学中的完形认知
        7.1.1 格式塔倾向即完形认知
        7.1.2 部分幻觉理论的认知基础
        7.1.3 作为艺术的认知基础
    7.2 早期美学中的审美认知
        7.2.1 形式与审美认知注意
        7.2.2 单一知觉的审美认知
        7.2.3 作为形式直觉的审美认知
        7.2.4 完整电影会降低观众的认知水平吗?
    7.3 早期认知美学的反思及其当代价值
        7.3.1 早期对“具身”认知图式的忽视
        7.3.2 早期认知美学的当代价值
第8章 迂回与进路:阿恩海姆早、中晚期美学比较
    8.1 阿恩海姆研究对象的转向
        8.1.1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阶段的再划分
        8.1.2 阿恩海姆学术研究对象的转变及其原因
    8.2 早、中晚期美学思想中的差异
        8.2.1 审美感知的差异
        8.2.2 简化美学原理的差异
        8.2.3 艺术表现论的差异
结语:早期美学对当代美学的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艺术批判现实——关于阿多诺的美学遗产(论文提纲范文)

一、阿多诺与法兰克福学派
二、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整体风貌
    (一) 对传统美学的批判
    (二) 对自然美的肯定
    (三) 对现代主义艺术的辩护
三、阿多诺的音乐美学研究

四、论阿多诺对现代主义的辩护(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范畴研究[D]. 岳亚. 哈尔滨音乐学院, 2021(12)
  • [2]20世纪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D]. 张鹏.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3]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研究[D]. 孙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先锋”与“流行”的辩证法 ——阿多诺音乐哲学思想研究[D]. 曹雯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审美的肯定力量与批判锋芒 ——现代性视域中的阿多诺美学理论[D]. 燕碧天.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9)
  • [6]艺术的永恒“真理”性 ——以叔本华、尼采、阿多诺的音乐美学精神为主线[D]. 马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阿伦特“人”及其“复数性”思想研究[D]. 潘旋.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与“美学思想”之关系研究 ——以《美学理论》为文本基础[D]. 蒋好霜. 广西大学, 2019(01)
  • [9]鲁道夫·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研究[D]. 李天鹏.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8)
  • [10]艺术批判现实——关于阿多诺的美学遗产[J]. 梁艳萍,吴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标签:;  ;  ;  ;  ;  

论阿多诺对现代主义的辩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