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小公务员之死——解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悲剧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高悦涵[1](2021)在《基于语料库的《寒夜》《憩园》文本语言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小说方面的成就尤为引人注目。从《憩园》中的豪宅大院到《寒夜》中的小门小户,探讨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人类悲剧的自我根源。本文以巴金的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寒夜》和《憩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总结与归纳巴金作品的语言特征,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语言累积性特征背后的原因。巴金的研究较多,《寒夜》和《憩园》也有侧重文学角度的研究;语料库的适用领域很广,但是暂时未见到用语料库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的研究,所以本文运用语料库工具对它们进行文本语言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语料库的建设,对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寒夜》文本和《憩园》文本,从语料的选取、转写、降噪以及分词进行详细交代,说明语料库建设的具体步骤。此外,本章还对接下来研究会用到的软件功能进行逐一介绍。包括Ant Conc和Word Smith软件中的主题词、词语搭配、索引、索引定位和文件查看,阐明这些功能在文本分析中的作用。第二章主要从词汇总体特征层面对《寒夜》和《憩园》两部小说进行定量分析。词法研究所涉及的语言特征包括标准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高频词、主题词等内容,从中可以发现《寒夜》相较于《憩园》在词汇丰富、阅读难度相对较高等特点;通过对两部小说的主题词表中部分差异显着的名词和形容词进行分析,分别阐释了两部小说的故事情节主题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势。第三章从两部小说中的特色词——颜色词的角度切入,对比两部小说中颜色词的语境分布特征。首先对两部小说中的颜色词进行统计,发现黑色调颜色词和红色调颜色词在《寒夜》与《憩园》中均占比较高。其次对这两类颜色词从词义和着色域两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寒夜》中黑色调颜色词的运用主要是出现在主要人物所在的场景描写中,为小说环境营造了一种阴暗压抑的氛围。从红色类颜色词的使用情况来看,《寒夜》中红色调颜色词的主要着色对象是面部,并且多用于表示人物的负面情绪和不良的生理状况。说明了小说《寒夜》阴郁、压抑的情感基调。第四章从句法总体特征入手,涉及平均句长及平均句段容量两项内容,从平均句长可以看出《寒夜》略高于《憩园》,句长变化的稳定性略低于《憩园》;在平均句段容量上《憩园》的句段容量分布较《寒夜》更加均衡,《寒夜》的句段容量大小不一,稳定性略低。本研究以三四十年代的巴金作品为研究对象,将《寒夜》与《憩园》的语言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两部小说语言特征的共性和差异,为现代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
许仟[2](2020)在《论路翎四十年代小说的漂泊者形象》文中指出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存在大量的漂泊者形象,他们作为横截面展现了四十年代动荡的社会现实以及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论文第一章以身份和漂泊动因作为划分标准,将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的漂泊者形象分为知识型漂泊者和底层漂泊者两大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因袭了传统的重负。不过,知识型漂泊者的出走带有更多的躁动心理和浪漫主义气质,底层人物的漂泊往往是被动的离土行为。论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重在分析漂泊者流浪在外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历程。第二章漂泊者的个性色彩为关注点,分析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充满个性意识的漂泊者,以及追寻自我后所面临的个体困境。第三章着重分析漂泊者的回归色彩。总体上,漂泊者以精神返乡的方式得到了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慰藉。路翎也通过书写底层漂泊者的实际返乡行为和知识型漂泊者的忏悔意识表现出他们对家和亲情的渴念。最后一章,结合四十年代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和独特的创作理念,分析漂泊者形象书写的意义,进一步揭示路翎复杂的精神内涵,即对个性解放和家文化的价值重估以及对两者关系的理性认识。
吴昊玥[3](2020)在《抗战时期重庆长篇小说中的重庆民俗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战时期,许多作家流落重庆。他们根据自己在重庆的生活经历,于抗战时期创作了以重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这样的长篇小说大约有十部,其中巴金的《寒夜》、张恨水《八十一梦》《魍魉世界》、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端木蕻良《新都花絮》等都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中心,谈重庆抗战文学离不开抗战,也离不开重庆文化。本文将作家流亡重庆后,在抗战时期创作的以重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以民俗叙事的视角为指向,研究文本中民俗叙事对作品内涵和历史意蕴的建构。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重庆抗战文学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相关学科和历史背景。第二部分对抗战时期重庆长篇小说中的物质民俗进行分析,通过衣食住行等丰富的民俗事项,展现出群众生活两极化的特点。第三部分对小说中的社会民俗进行论述,重点分析了血缘、地缘、业缘组织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展现出的重庆社会状貌和历史变迁。第四部分分析了小说中的精神民俗,通过娱乐方式、艺术文化和思想观念,探寻小说展现的精神世界。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作品中民俗叙事的意义和价值。小说中民俗叙事对构建小说深厚的文化意蕴,增加小说的历史厚重感有重要意义。民俗叙事通过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到精神民俗的具体而丰富的民俗事项构建出重庆的整体文化风貌,让读者真切地感知到抗战时期重庆独特的民俗文化。抗战时期,重庆处于战火侵袭的困境,也面临固有文化势弱的境况。战争年代,时局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社会上出现许多光怪陆离的现象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对重庆民俗的书写作为一种关照生命的方式,对展现社会细微末节的变迁,重现特殊时期的历史、文化景观有重要意义。
林烈[4](2019)在《晨光出版公司及其“文学丛书”研究(1946-1949)》文中认为晨光出版公司是一家小型民营书局,由赵家璧与老舍等于1946年创办于上海。他们两人分工协作,作为编辑人,赵家璧负责丛书的策划与出版;作为作家,老舍负责作品的着述。该公司出版了两套文学丛书:《晨光文学丛书》与《晨光世界文学丛书》,前者为创作,后者为译作。老舍创作的作品不少纳入《晨光文学丛书》,约占总数的一小半。《晨光世界文学丛书》则是赵家璧精心策划编纂而成。《晨光文学丛书》与作者的关系很重要,尽管他们人数不多,但很有分量。从外部看,该公司与良友图书公司的作家与《文艺复兴》杂志诸作家合作颇多。如张天翼、耿济之和端木蕻良等作者曾多次以“良友”作家的身份出版新着;钱钟书、巴金等作家则先将作品连载于《文艺复兴》,后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从内部看,该公司与作家老舍的关系更加紧密,作为合伙人,其主要职责是撰稿,贡献了13部作品。这些作家为该文学丛书的出版立下了汗马功劳,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晨光文学丛书》收录当时15位名家的文学作品共三十种,体裁多样。丛书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继承了“五四”新文学传统,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三、四十年代文学的风貌。一方面,该丛书于四十年AI写作成的作品往往以战争为背景,直抒抗日之情,具有较深厚的家国情怀,如《火葬》和《大江》。另一方面,该丛书批驳了黑暗的社会,如《结婚》和《微贱的人》分别揭示了城市对人的异化作用、乡土文化对人的精神虐杀。此外,该丛书还在“人的存在”的层面上对人生进行探索,关注“人”本身,具有悲悯色彩,如《第四病室》《围城》等。赵家璧作为“五四新文学”的编辑人和出版人,出版该丛书,反映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富有责任心的文学情怀,尽管不免商业方面的考虑,上述作品皆能体现四十年代知识分子对于人生、社会严肃的思考。《晨光世界文学丛书》重点翻译了两类现代美国文学作品,第一类书写现代美国昂扬踏实的生活风貌,例如《草叶集》和《密士失必河上》,以乐观质朴的文字歌颂了民主自由的价值。第二类是人们在战争、经济危机的重压下所表现的迷茫的作品,例如《鼠与人》和海明威小说集,以凄凉悲郁的笔调写下梦想破灭的无奈。这两类作品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大文体,内容丰富。同时,还有一部研究着作《现代美国文艺思潮》,该着有统摄全局的作用。此外,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皆为名家,保证了丛书的高质量。总之,尽管晨光出版公司规模小,出版的丛书数量少,但其质量上乘,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不少作品被奉为经典,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刘超[5](2018)在《从“病室”到“阁楼”:论《第四病室》和《寒夜》的空间叙事》文中认为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是小说情节得以展开的两重维度,二者创造性地结合可以使作品在叙事方面和主题方面表达得更为深刻。而文学理论的研究长期关注于小说的时间叙事研究,对空间叙事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国内,对巴金小说的研究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在巴金的作品中,空间叙事对于故事的展开、人物性格命运的塑造、作者意图的呈现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巴金小说的空间叙事进行深入的研究。鉴于《第四病室》和《寒夜》两部小说在创作时间、背景及创作主题上存在相通性:都是一种关于40年代战时重庆的“病室”空间叙事,因此通过对《第四病室》和《寒夜》中空间叙事的构成因素、空间形态、空间意象、空间叙事技巧的分析,能够使我们对巴金作品中空间叙事风格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首先,从静态空间/游移空间、死亡空间/新生空间、底层空间/上流空间三个相对的空间范畴可以很好地呈现两部作品的空间叙事构成要素和空间形态;其次,这两部作品的空间意象又可以抽取出道路式空间意象、门厅式空间意象和传统文化空间意象;最后,两部作品的空间叙事技巧主要体现为叙事空间的选择和叙事空间的色彩调和。
张中良[6](2018)在《巴金小说的抗战书写》文中提出在色调斑驳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中,巴金与之共鸣最为强烈、在其精神结构中打下烙印最深的当属尊重个性,追求自由、平等、正义、人道,反抗强权压迫——不止于反抗专制政府对民众的压迫,也反抗列强对弱小民族与国家的侵略。由于缺乏生活体验,巴金较少直接描写东北抗日,但通过饱含深情的言论与描写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高丽勇士抗日题材的《发的故事》及出版间接描写东北抗战的作品,寄予了他对白山黑水的殷殷关切与对东北抗战的全心支持。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巴金的《火》三部曲至少有三条线索使其足以成为抗战文学代表作,一是强烈控诉日军侵略罪行,二是热情讴歌中国军民及国际友人的英勇抗敌,三是表现民族精神的浴火重生。始作于抗战后期、"八一五"光复后完成的长篇小说《寒夜》,以凝重的笔触表现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压抑氛围,汪家悲剧的成因不止一二,但其最主要的社会根源在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
刘超,王小小[7](2017)在《夜“寒”女人心——论《寒夜》中曾树生的悲剧》文中指出曾树生的悲剧可以从多个角度予以分析,从社会历史背景来看,曾树生的悲剧在于企望活着还要活的更好而不得;从家庭环境分析,曾树生与婆母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多的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对峙,婆母的严苛只是加快了曾树生走出家庭而发生悲剧的进程;从女性命运分析,传统规约主宰着女性的命运,也从根本上决定着曾树生的悲剧,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无法同时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自足。
李红秀[8](2016)在《《寒夜》从小说到影视剧的审美嬗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金的小说《寒夜》完成于1946年底,反映了一个小公务员在抗日战争中因贫病交加而惨死的经历。1955年,香港导演把小说改编成粤语版的同名电影;1984年,小说被内地导演改编成同名彩色故事片;2006年,小说又被改编成36集同名电视剧。从小说到影视剧,不仅仅是文本形态的转变,随着政治体制和社会形态的变迁,导演和编剧的改编方式、审美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寒夜》在影视改编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审美意义,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才得以被充分挖掘和展现。
白芳[9](2016)在《《寒夜》中的“娜拉”》文中研究说明自五四伊始,名震遐迩的《新青年》杂志推出了"易卜生专号",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光辉引领下,易卜生经典戏剧《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便成为一个精神偶像,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巴金《寒夜》中的曾树生便是一个中国式的"娜拉"形象的典型。作为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矛盾心理和丰富内涵的艺术形象,她的出走以及最终的回来,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反映了人物自身的局限性。
李梦冉[10](2013)在《汪文宣:“老好人”的自我挣扎与旧知识分子的悲剧象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汪文宣作为巴金小说《寒夜》里的主要人物,其个性特征十分突出,其中"老好人"的描述在小说中出现多次。"老好人"是汪文宣内在性格与悲剧性命运的连接点,将其善良与懦弱的性格融于一体,揭示出汪文宣最终走向悲剧命运的内因。除性格因素外,仍有许多关键点促成了"老好人"悲剧性的毁灭。探讨汪文宣的"老好人"形象,剖析其悲剧性的源头,揭示出时代背景下旧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普遍性。
二、中国的小公务员之死——解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悲剧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的小公务员之死——解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悲剧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语料库的《寒夜》《憩园》文本语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1.巴金作品整体研究现状 |
2.《寒夜》研究现状 |
3.《憩园》研究现状 |
4.语料库文体学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语料库建设与数据提取 |
(一)语料库建设 |
1.确定语料 |
2.语料转写与分词 |
(二)语言特征的提取与分析 |
1.主题词表功能 |
2.索引功能 |
3.索引定位功能 |
4.高频词功能 |
二、词汇总体特征分析 |
(一)标准类符/形符比 |
(二)词汇密度 |
(三)词频特征 |
(四)主题词 |
1.关键主题名词 |
2.关键主题形容词 |
小结 |
三、特色词汇分析——以颜色词为例 |
(一)颜色词的分类 |
(二)黑色类颜色词分析 |
1.词义 |
2.着色域 |
(三)红色类颜色词分析 |
1.视觉上的美感 |
2.人物的心理活动或生理状况 |
小结 |
四、句法总体特征分析 |
(一)平均句长 |
(二)平均句段句长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论路翎四十年代小说的漂泊者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漂泊者的形象类型 |
第一节 底层漂泊者:被抛掷的离家者 |
第二节 知识型漂泊者:躁动出走的“逆子” |
第三节 共性:奴役创伤下的反抗 |
第二章 漂泊者的个性色彩 |
第一节 张扬的个性意识 |
第二节 两极对立的关系 |
第三节 追寻“自我”的困境 |
第三章 漂泊者的回归色彩 |
第一节 漂泊者的精神返乡 |
第二节 “逆子”的忏悔意识 |
第三节 漂泊者的归乡之旅 |
第四章 漂泊者形象的价值意义 |
第一节 对个性解放的再认识 |
第二节 对家文化的再认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抗战时期重庆长篇小说中的重庆民俗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相关学科介绍 |
(一)民俗学 |
(二)文艺民俗学 |
四、历史文化介绍 |
(一)抗战时期的历史语境 |
(二)重庆地域文化 |
第一章 物质民俗 |
第一节 物质生活 |
一、两极分化的街道建筑 |
二、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服饰饮食 |
三、特别的交通方式与发国难财的商贸 |
第二节 生存状态 |
一、压抑的城市生活 |
二、宁静的乡村生活 |
第二章 社会民俗 |
第一节 血缘组织 |
一、解体的宗法制家族 |
二、地位转变的家长 |
第二节 地缘组织 |
一、形同虚设的保甲组织 |
二、有隔阂的上下江人群体 |
第三节 业缘组织 |
一、相互倾轧的公司 |
二、唯利是图的商人阶层 |
第四节 人生礼仪 |
一、新变的婚嫁习俗 |
二、变味的寿辰习俗 |
第三章 精神民俗 |
第一节 娱乐与艺术 |
一、盛行的麻将赌博 |
二、流行的茶馆文化 |
三、多样的戏剧表演 |
第二节 思想观念 |
一、崇洋媚外 |
二、精神悲观、消极 |
三、崇拜金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个人文集类 |
二、专着类 |
三、论文类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晨光出版公司及其“文学丛书”研究(194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晨光出版公司发展历程及经营理念 |
(一)晨光出版公司开办始末 |
(二)赵家璧的编辑出版理念 |
1.专注于丛书出版 |
2.重视图画及封面装帧 |
3.偏好现实题材 |
(三)晨光出版公司的营销传播策略 |
1.善于利用多种媒介进行有效宣传 |
2.文学性与商业性并重的广告词 |
3.促销手段多措并举 |
二、晨光出版公司与作家关系研究 |
(一)晨光出版公司与良友图书公司诸作家 |
(二)晨光出版公司与《文艺复兴》杂志诸作家 |
(三)晨光出版公司与作家老舍 |
三、《晨光文学丛书》与现实人生书写 |
(一)《晨光文学丛书》概观及其出版意义 |
(二)家国意识与战争文学 |
1.战争文学中的反抗意识 |
2.战争文学中的“土地与人” |
(三)五四的延续:启蒙与批判 |
1.对于城市的批判 |
2.对于乡土社会的批判 |
(四)于平凡生活中体察人生 |
1.于困苦生活中关怀“人”本身 |
2.于旅途中探寻人生意义 |
四、《晨光世界文学丛书》与现代美国两类文学作品的翻译 |
(一)《晨光世界文学丛书》的概述及其出版意义 |
1.《晨光世界文学丛书》的缘起及概述 |
2.《晨光世界文学丛书》出版的意义 |
(二)现实主义精神与民族风格的张扬 |
1.歌颂民主自由 |
2.爱国主义的迸发 |
(三)孤独及迷茫情绪的蔓延 |
1.斯坦贝克的《鼠与人》:“美国梦”的破灭 |
2.安德森的《温士堡·俄亥俄》:隐匿者的孤独 |
3.海明威及其作品集:虚无情绪的蔓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晨光文学丛书》书目及版本整理(建国前) |
附录 B:《晨光世界文学丛书》书目及版本整理(建国前)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从“病室”到“阁楼”:论《第四病室》和《寒夜》的空间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 空间叙事的含义 |
2 巴金小说与其他作品的的空间叙事比较 |
一 《第四病室》《寒夜》的空间要素 |
(一)远离战场的后方地域 |
(二)时代与命运交织的社会环境 |
(三)凄婉与悲情的自然气息 |
二 《第四病室》《寒夜》的空间形态 |
(一)静态空间和游移空间 |
1 静态空间叙事 |
2 游移空间叙事 |
(二)死亡空间和新生空间 |
1 死亡空间 |
2 新生空间 |
(三)底层空间和上流空间 |
三 《第四病室》《寒夜》的空间意象 |
(一)道路式空间意象 |
(二)门厅式空间意象 |
(三)传统文化空间意象 |
四 《第四病室》《寒夜》的空间叙事技巧 |
(一)叙事空间的选择 |
(二)叙事空间的色彩调和 |
五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6)巴金小说的抗战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个人信仰与民族情怀的交融 |
二、抗战三部曲《火》的得失 |
三、《寒夜》悲剧的社会根源 |
(7)夜“寒”女人心——论《寒夜》中曾树生的悲剧(论文提纲范文)
一、霜寒雾重下的社会现实 |
二、淡薄冷漠的家庭环境 |
三、传统规约下的女性命运 |
(8)《寒夜》从小说到影视剧的审美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家与导演的创作差异 |
二从小说到影视剧的改编倾向 |
三从现实批评到大众文化消费 |
(9)《寒夜》中的“娜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式的“娜拉”:曾树生人物形象分析 |
1. 女大学生的反叛与激情。 |
2.“家庭主妇”的“爱”与“不爱”。 |
3. 职业女性的虚荣与挣扎。 |
二曾树生悲剧命运的成因 |
1. 社会原因:逃不了的桎梏。 |
2. 家庭原因:专制下的风雨飘摇。 |
3. 个人原因:矛盾性格下的左右为难。 |
三曾树生人物形象的意义与局限 |
1. 曾树生人物形象的意义。 |
2. 曾树生形象的局限。 |
(10)汪文宣:“老好人”的自我挣扎与旧知识分子的悲剧象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老好人”的自我挣扎 |
二、夹缝于两层畸形关系间的“老好人”身份 |
三、“老好人”悲剧与知识分子命运 |
四、中国的小公务员之死——解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悲剧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语料库的《寒夜》《憩园》文本语言特征研究[D]. 高悦涵.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论路翎四十年代小说的漂泊者形象[D]. 许仟. 暨南大学, 2020(04)
- [3]抗战时期重庆长篇小说中的重庆民俗叙事研究[D]. 吴昊玥.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晨光出版公司及其“文学丛书”研究(1946-1949)[D]. 林烈.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5]从“病室”到“阁楼”:论《第四病室》和《寒夜》的空间叙事[D]. 刘超. 重庆师范大学, 2018(12)
- [6]巴金小说的抗战书写[J]. 张中良. 江汉论坛, 2018(02)
- [7]夜“寒”女人心——论《寒夜》中曾树生的悲剧[J]. 刘超,王小小. 吕梁学院学报, 2017(06)
- [8]《寒夜》从小说到影视剧的审美嬗变[J]. 李红秀.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3)
- [9]《寒夜》中的“娜拉”[J]. 白芳. 鸡西大学学报, 2016(04)
- [10]汪文宣:“老好人”的自我挣扎与旧知识分子的悲剧象征[J]. 李梦冉.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