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Visual C++显示位图的原理与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磊[1](2015)在《一种基于特征提取的人脸图片加密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伴随着云计算的热潮,在互联网的领域里,诞生了许多方便人们生活的计算机技术,云存储便是其中之一。云存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存储在云端而不是本地的存储模式。现阶段比较着名的云存储平台,诸如百度云、微软SkyDrive、谷歌Drive,以及苹果公司的iCloud等。但是“斯诺登事件”告诉我们,云存储平台软件提供商是不可靠的。人脸对于人来说是一种主要的辨识特征。对于上传到云存储平台的人脸照片,我们无法确保自己的隐私数据对于云存储平台软件提供商是透明的。唯有对人脸的一些特征区域进行加密后再上传,才能保证隐私数据对云存储平台软件提供商透明。人眼对于人脸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特征。针对图像文件人脸区域的一种特征值——人眼,研究了BMP人脸图像中对人眼区域识别与加、解密技术。对于一幅BMP人脸图像,首先通过OpenCV技术获取到人眼的初步区域。为了使得获取的人眼区域能够尽可能的小,对OpenCV获取到的人眼区域进行了相关的优化。提出了一种在获取到的初步人眼图像基础上再进行Canny边缘检测,然后用算法对边缘获取图像处理后定位人眼边缘区域的算法。最后对获取的外切矩形内的人眼边缘区域进行了变形,并对变形后人眼边缘区域数据进行抽取以达到“遮住”人眼特征区域不让人辨识的目的。实际运行中,在减少人眼区域抽取数据的前提下,处理后的人眼区域辨识度也能够做到较好。
李旭鹏[2](2012)在《变截面冷弯成型过程在线截面轮廓图像检测与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弯成型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成型技术,其自身的优点使其在建筑、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冷弯成型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截面冷弯成型技术便应运而生。变截面冷弯成型即是在冷弯成型的基础上,使轧辊能够垂直于板材前进的方向移动,从而形成横截面按一定规律变化的变截面冷弯成型产品。变截面冷弯产品比等截面冷弯产品具有更强的抗弯能力强、承受载荷大等特点,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由冷弯成型工艺的多道次特点,决定了其变截面冷弯成型过程中控制轧辊运动的伺服电机也相应的增多。为了得到高精度的变截面冷弯产品,各个道次轧辊运动轨迹须严格一致,而变截面冷弯成型工艺是横向弯曲、纵向拉伸、横向拉伸和垂直剪切等多种变形的耦合,且每个道次成型力即伺服电机的负载也各不相同,这对伺服电机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根据以上诸多因素,提出将机器视觉应用于变截面冷弯成型检测控制系统中,并根据机器视觉检测的高精度等优点,对成型板材进行实时在线检测,提出一种全新的检测及控制方法。该检测方法对正在成型的板材进行图像采集、图像处理等手段提取成型板材在某一时刻的截面轮廓曲线,将提取的截面轮廓曲线与控制系统中该时刻的理论截面轮廓相比较得出差值,并将差值反馈控制系统,进行插补运算,进而控制下一道次的伺服电机,使下道次的轧辊运动轨迹与该道次的轧辊运动轨迹完全匹配,提高产品精度,降低废品率。根据该检测控制思想,完成了从硬件的选择到系统的组建等工作。并结合控制系统开发的编程语言VC++,完成了对该检测控制思想的软件编写。将编写的程序结合到控制系统中,更好的完成了图像采样、图像处理、图像比较和反馈差值的工作。
黄朝兵,杨杰[3](2012)在《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构建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体系,学生能够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图像处理的知识体系;通过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结合问题的教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学生的图像处理的算法设计、程序设计能力得到提高。这些举措为学生在今后完成毕业设计、开展工程应用和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戈[4](2012)在《某部红外图像分析与验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红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信号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红外成像系统开始在工业、环境监测、资源勘探、国防领域,科学研究等领域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许多红外传感器件工作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在成像效果方面还不够理想。通常为了方便对红外图像的识别和处理,一般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对红外传感器采集的红外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完善红外图像显示效果,得到更加详实的图像数据。论文将计算机以及软件开发技术应用于红外图像的处理和分析,研究和实现了红外图像分析与验证系统,系统实现了对红外图像信号处理及识别分析等操作,能够有效改善红外图像的整体质量,对于提高红外图像处理能力和改善红外设备的应用效益,扩大红外图像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就是要完成红外图像处理系统由分析设计到具体实现的全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对国内外有关红外图像处理和分析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包括红外图像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分析处理理论、红外图像增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红外图像分析的概念和方法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红外图像分析处理体系。第二,针对红外图像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市场需求情况,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研究和设计了红外图像分析和验证系统的功能框架,对其开发流程和主要功能设计进行详细论述。第三,对红外图像分析和验证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开发和设计,在Visual C++.NET环境下进行程序设计及实现,重点实现和验证了红外图像文件处理模块、红外图像的预处理模块以及红外图像特征提取与分析模块。搭建了红外图像分析与验证系统的仿真平台,通过对具体的红外图像进行系统测试,验证了各种红外图像分析处理算法的有效性。
常奇峰[5](2010)在《基于VC++的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一种全新的图像处理方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即利用计算机设备将图像转变成数字信息来进行保存、处理、传输和显示。目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众多的领域,而且其处理精度比较高,所以,开发一个好的数字图像处理软件至关重要。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VC++的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系统中包括图像处理技术的各个方面,涵盖了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大部分算法,并对相应的算法进行了实现。本系统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和扩展性。本文以BMP文件的读写为切入点,相继介绍了图像处理领域的大部分算法:图像几何变换、正交变换、图像增强、边缘检测,并详细论述了各个算法的实现过程,对主要算法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图像处理的基本要求,而且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处理目的,灵活地对图像处理算法进行改进,从而选择出最优处理算法,达到期望的处理效果。为了方便用户观察处理结果,更好的理解算法,本文设计了一个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此界面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为数字图像处理处理算法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图像处理平台。
齐金山[6](2009)在《OpenGL在校园仿真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OpenGL在MS Windows环境下的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深入剖析了用VC++开发真实感3D实时虚拟场景时采用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技术特点,并构造了初始化OpenGL工作环境并正确设置调色板的视图类以及纹理贴图和画面输出保存的设备无关位图类,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虚拟校园环境三维可视化系统。
刘厚才[7](2009)在《光固化三维打印快速成形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产品能否快速响应市场已经成为企业竞争胜败的关键,因此,对能够提高新产品开发成功率、降低产品开发时间和开发成本的快速成形设备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同其它主流快速成形技术相比,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在成形速度、可成形材料种类、设备价格、运行和维护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代表着快速成形技术的发展方向。根据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工业生产的需要,本文主要开展了光固化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的研究,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型光固化三维打印快速成形设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喷射液滴在成形表面上的扩展和再融合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经计算确定了在作者设计的光固化三维打印快速成形系统中,XY平面上的实际打印分辨率要求应不低于300dpi,Z轴方向上的最小成形层厚为0.011mm。对光固化三维打印快速成形工艺中材料固化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最大固化深度与紫外灯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打印头沿X轴运动速度与切片厚度应满足的关系。基于保证使用性能和降低设备硬件成本的思想,进行了光固化三维打印快速成形原型机的机械系统、控制硬件系统和控制软件系统的总体规划和结构设计,为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固化三维快速成形设备奠定了基础。根据光固化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中单层成形加工所需要的控制状态数,采用了2张单色位图来表示光固化三维打印快速成形系统中的层面数据,一张表示实体数据信息,另一张表示支撑数据信息。位图数据的生成采用扫描线填充方式,结合快速成形系统中CAD模型经切片后得到轮廓环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轮廓边的位图生成算法。该位图生成算法很好地解决了用常规的活性边表法难以判断和处理的当扫描线通过水平轮廓边所带来的奇点问题。实现了基于该方法的光固化三维打印快速成形层面实体位图生成算法和支撑位图的快速求解算法。根据光固化三维打印快速成形系统中层面位图数据的特点和常用无损位图数据压缩方法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基于字节的位图数据无损压缩方法。该位图压缩方法充分利用了光固化三维打印快速成形系统中层面位图数据的特点,压缩比高,经过对多个CAD模型的位图数据的压缩比较,最小压缩比为12.1:1,最大压缩比达53.9:1。该位图压缩方法在对位图数据进行压缩和解压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速度快,耗时少,对光固化三维打印快速成形系统这种有成百上千层位图数据需要处理的场合不会构成瓶颈,较好地满足了光固化三维打印快速成形系统中对数据压缩的要求。分析了多目标优化基准算法——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多目标优化算法——非支配排序均匀遗传算法。通过仿真测试表明非支配排序均匀遗传算法在求解精度、计算效率和避免算法陷于局部最优解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研究了光固化三维打印快速成形工艺中零件制作方向对制件表面质量、所需支撑和制作时间的影响。提出了将基于Pareto最优原理的多目标优化方法用于零件制作方向优化求解的新思路。用本文提出的非支配排序均匀遗传算法进行零件制作方向的优化计算,表明其不仅可以求出比单目标优化方法更优的零件制作方向,而且在一次优化计算中就可得到多个在一定权重分配下零件的最优制作方向。
王仁龙[8](2009)在《基于小波变换的雷达图像压缩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雷达图像与视频信号不同,它要求15秒采集一幅图像,而不是像视频要求每秒25帧左右,所以雷达图像处理可视为静态图像处理。但是雷达图像作为航行数据记录仪(VDR)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图像质量的要求较高,不是主观看看就可以的,还有专门的客观评判标准;所以为了满足既有好的压缩比,又要保持高质量,压缩算法很关键。雷达图像分辨率高、信息量大,压缩技术不仅要求大压缩比和低失真度,特别要求可靠性高。在综合比较了国内外各种压缩算法、编码标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几种小波算法,在编码过程中存在占用内存大、硬件实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块位长的小波编码算法作为雷达图像的压缩方法。首先基于人眼视觉特性,分析了目前的静态彩色图像的分量组合格式。通过了解三基色原理和静态彩色图像的分量组合格式,分析了常规图像需要的分量变换,针对雷达图像提出了不进行RGB到YCbCr的格式转换,不进行电平移位。接着研究了小波变换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信号处理知识对小波分析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文中先从Fourier变换引入小波,介绍小波变换和多分辨率分析,在多分辨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数字信号处理,推导出Mallat算法。最后简述提升算法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传统小波的提升实现;针对硬件实现选用LS(9,7)小波,并对其进行了改进。然后研究目前几种典型的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编码方法,分别是EZW、SPIHT和SPECK算法。通过对这三种编码算法的编码过程、原理的深入研究,探寻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编码的基本原理,最后针对SPECK算法的几点不足之处,结合SPIHT算法对SPECK算法进行了改进;改进算法给出了S集合块和I集合块的具体实现方式和分裂方式,这为编码实现提供了基础;在不继续增加熵编码的情况下,改进算法具有和SPECK原算法一致的编码性能,但是去掉了复杂的嵌套函数,编码方式简单明了;量化细化时,去掉了LIS链表再排序过程,加快了编码速度。针对当前的几种小波编码算法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两种基于块位长的小波编码算法。一种是基于块位长的无链表嵌入零块小波编码算法,另一种是基于块位长的无链表小波分块编码算法。这俩种算法都具有很高的信噪比。针对具体的硬件实现,考虑在编码过程中的内存占有量和所占用的时间,基于块位长的无链表小波分块编码算法具有更强的优势,所以在雷达压缩系统中采用基于块位长的无链表小波分块编码算法。最后给出了雷达图像压缩系统的硬件实现平台,详细说明了其工作原理,介绍了主芯片,说明了小波编码算法在硬件平台上的实现;接着给出了上位机测试程序,包括具体程序流程、上位机测试程序的主界面和配置参数界面;最后根据中国船级社颁发的《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检验指南》中有关雷达图像压缩技术的国际测试标准,对雷达图像压缩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完全达到了国际标准,并且长时间运行稳定可靠。
王现君[9](2008)在《基于位图的闭序列模式挖掘》文中指出序列模式是数据挖掘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主要研究目的是从大型时序数据库中发现事件之间存在的隐藏的、有趣的序列关系。经典序列模式挖掘算法大都致力于挖掘序列模式全集,其空间效率低。挖掘闭序列集合能在保持信息完备性的前提下,比挖掘序列模式全集更加精简有效。本文着重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深入研究了序列模式挖掘经典算法。主要对基于前缀投影数据库的无候选序列生成的算法(PrefixSpan,CloSpan)和基于位图的SPAM算法进行了研究。对这些算法做了定性分析,比较了算法的运行效率,总结了每种算法的优点及不足。2.在对闭序列模式经典算法CloSpan的研究基础上,参考SPAM算法所采用的数据结构,将序列数据库用位图来表示,设计了基于位图的闭序列模式挖掘算法CSPBB。该算法是一个深度优先算法,采用前缀投影方法,处理的对象是用位图表示的序列数据库。通过算法分析和实验比较可知:对于长序列模式数据,CSPBB算法在时间和空间开销上均优于CloSpan算法。3.参考多维序列模式挖掘算法UniSeq、HTSeq,设计了多维闭序列模式挖掘算法MulCloSeq。该算法基本思想是:分裂多维序列数据库,分别进行闭序列模式与频繁多维信息挖掘,然后将二者结合、剪枝,最终生成多维闭序列模式。通过算法分析和实验比较可知:MulCloSeq的算法效率优于UniSeq算法。
张佳平[10](2007)在《数字图像刀具几何参数测量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要提高数控加工中心的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就必须缩短刀具的检测时间,提高检测精度。基于这个原因,综合目前各种刀具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本文认为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刀具几何参数测量系统有其独特的优势,并对该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数字图像几何参数测量系统主要由摄像部分、照明装置、计算机和软件模块组成。其中软件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它关系到系统的测量精度和速度。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面阵CCD和图像采集卡,获取刀具的数字图像并将其传入计算机,计算机通过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最终得到刀具的几何参数。本文重点阐述了刀具数字图像的预处理、边缘检测、亚像素边缘定位和刀具几何参数计算的方法。其中亚像素边缘定位是重中之重。详细介绍了两者亚像素边缘定位方法,即空间矩法和Zernike正交矩法。实验表明,这两者方法都具有定位精度高、对噪声不敏感等优点。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刀具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了一种可行的数字图像刀具几何参数测量系统的构成方案,分析了该系统的软硬件部分可能会给测量结果带来的一些误差,给出了实际测量结果,并提出了一些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
二、用Visual C++显示位图的原理与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Visual C++显示位图的原理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基于特征提取的人脸图片加密算法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Open CV技术与BMP图片编码规范 |
2.1 Open CV与图像处理 |
2.2 Open CV人眼检测原理 |
2.3 Canny边缘检测原理 |
2.4 BMP图片编码规范 |
2.5 本章小结 |
3 人脸特征区域加密算法设计 |
3.1 系统设计 |
3.2 人眼特征值提取与加密概要设计 |
3.3 详细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实现与实验结果讨论 |
4.1 软件系统 |
4.2 实验结果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变截面冷弯成型过程在线截面轮廓图像检测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变截面冷弯成型技术的发展现状 |
1.1.1 冷弯成型技术 |
1.1.2 变截面冷弯成型技术 |
1.1.3 国内外变截面冷弯成型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1.2.1 机器视觉(Machine Vision) |
1.2.2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 |
1.2.3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2 基于机器视觉的变截面冷弯成型在线检测控制系统设计 |
2.1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
2.1.1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的构成 |
2.1.2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在变截面冷弯成型生产中的应用原理 |
2.1.3 检测控制系统技术指标 |
2.2 系统的硬件选择 |
2.2.1 系统光源的选择及照明设计 |
2.2.2 CCD摄像机 |
2.2.3 图像采集卡的选择 |
2.3 单轴变截面冷弯成型机简介 |
2.4 本章小结 |
3 检测系统在变截面冷弯成型机上的构建及系统标定 |
3.1 检测系统在变截面冷弯成型机上的安装 |
3.1.1 一字线激光的安装 |
3.1.2 CCD摄像机的安装 |
3.1.3 遮光板的安装 |
3.2 系统的标定 |
3.3 本章小结 |
4 图像处理及软件开发 |
4.1 位图的读取及软件的开发 |
4.1.1 位图的格式 |
4.1.2 读取显示位图的软件开发 |
4.2 图像二值化软件开发及阈值的选取 |
4.2.1 图像二值化软件的开发 |
4.2.2 图像二值化中阈值的选取 |
4.3 图像细化及软件开发 |
4.4 位图矢量化 |
4.5 图像还原软件开发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研究成果 |
致谢 |
(3)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图像处理课程体系的构建 |
1.1 课程体系目标 |
1.2 课程体系内容 |
2 教学方法改革 |
2.1 结合问题的教学 |
2.2 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与考核 |
1) 课程考核题作为项目任务 |
2) 课堂和实验教学任务 |
3) 任务考核 |
3 结语 |
(4)某部红外图像分析与验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红外图像分析与处理的研究现状 |
1.2.2 红外图像处理软件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基本框架 |
第二章 红外图像处理和分析基础 |
2.1 红外图像的基本概念和分析处理概述 |
2.1.1 红外成像技术简介 |
2.1.2 红外图像的基本处理模式 |
2.1.3 红外图像分析和处理研究概述 |
2.2 红外图像增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2.2.1 红外图像增强的概念 |
2.2.2 红外图像增强方法的分类和描述 |
2.2.3 几种典型的红外图像增强方法 |
2.3 红外图像分析的概念和方法研究 |
2.3.1 红外图像分割概述 |
2.3.2 红外图像的特征分析 |
2.3.3 红外图像分析和识别概述 |
第三章 红外图像分析与验证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
3.1 红外图像分析与验证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 系统的总体功能框架 |
3.3 开发平台和语言介绍 |
第四章 红外图像分析与验证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设计及验证 |
4.1 红外图像分析与验证系统主界面设计 |
4.1.1 进入序列图像及视频处理模块界面 |
4.2 红外图像分析与验证系统设计过程中基础类库的建立 |
4.3 红外图像文件处理模块的设计 |
4.3.1 对红外BMP 位图文件结构和数据结构的基本描述 |
4.3.2 红外图像文件的读取模块 |
4.3.3 红外图像数据的存储 |
4.4 红外图像预处理模块的设计及验证 |
4.4.1 红外图像的直方图 |
4.4.2 直方图均衡算法设计及验证 |
4.4.3 拉普拉斯锐化算法设计及验证 |
4.4.4 中值滤波算法设计及验证 |
4.5 红外图像分割及特征提取模块的设计及验证 |
4.5.1 直方图门限选择阈值算法设计及验证 |
4.5.2 基于Sobel 算子的边缘检测算法设计及验证 |
4.5.3 红外图像的轮廓提取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5.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VC++的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数字图像处理及VC++简介 |
2.1 数字图像处理简介 |
2.1.1 数字图像处理的特点 |
2.1.2 数字图像处理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2.2 VC++简介 |
2.2.1 Visual C++开发语言的特点 |
2.2.2 Visual C++ 6.0 的特点 |
2.2.3 Visual C++ 6.0 及其开发环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
3.2 系统各模块的设计 |
3.3 系统软件界面设计 |
3.4 系统的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实现 |
4.1 文件处理模块 |
4.1.1 数字图像基础 |
4.1.2 设备无关位图 |
4.1.3 认识CDibImage 类 |
4.1.4 使用 CDibImage 类 |
4.2 几何变换模块 |
4.2.1 图像平移 |
4.2.2 图像缩放 |
4.2.3 图像旋转 |
4.2.4 灰度级插值 |
4.3 正交变换模块 |
4.3.1 正交函数 |
4.3.2 傅里叶变换 |
4.3.3 快速傅里叶变换 |
4.3.4 离散余弦变换 |
4.3.5 沃尔什变换 |
4.4 图像增强变换模块 |
4.4.1 空域增强 |
4.4.2 频域增强 |
4.5 边缘检测模块 |
4.5.1 基于一阶导数的边缘检测 |
4.5.2 基于二阶导数的边缘检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OpenGL在校园仿真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OpenGL基本原理 |
2 Windows环境下OpenGL体系结构 |
3 在VC++下使用OpenGL绘制虚拟校园仿真场景 |
3.1 构造OpenGL初始化视图类 |
3.2 构造用于纹理贴图和输出画面的设备无关位图类 |
3.3 实时虚拟校园环境三维场景的制作 |
3.3.1 分层次规划,建立几何模型OpenGL |
3.3.2 布置舞台,实现第一人称视觉效果 |
3.3.3 三维物体的真实效果处理 |
3.3.4 动画性能最优化 |
4 实验及总结 |
(7)光固化三维打印快速成形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快速成形技术概述 |
1.2 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简介 |
1.3 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的应用 |
1.4 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2 液滴喷射成形及固化机理 |
2.1 液滴喷射方式 |
2.2 液滴喷射打印成形机理 |
2.3 材料的紫外灯照射固化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光固化三维打印原型机设计 |
3.1 原型机系统的组成 |
3.2 原型机的机械结构设计 |
3.3 原型机的控制硬件结构设计 |
3.4 原型机的控制软件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轮廓边的位图数据生成算法研究 |
4.1 三维打印的数据格式 |
4.2 基于轮廓边的位图数据生成算法 |
4.3 三维打印层面实体位图数据和支撑位图数据生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字节的三维打印位图数据压缩研究 |
5.1 三维打印的位图数据特点 |
5.2 基于字节的位图数据压缩原理 |
5.3 压缩文件的存储格式 |
5.4 实际压缩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Pareto最优解的非支配排序均匀遗传算法及其在零件制作方向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
6.1 基于Pareto最优解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
6.2 NSUGA算法原理 |
6.3 NSUGA算法的仿真测试 |
6.4 NSUGA在零件制作方向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NSGA Ⅱ算法原理 |
(8)基于小波变换的雷达图像压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VDR发展现状 |
1.2.1 国外VDR发展状况 |
1.2.2 国内VDR发展状况 |
1.3 图像压缩算法的研究动态 |
1.4 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图像前端分析 |
2.1 人眼的视觉特性 |
2.2 分量变换 |
2.2.1 三基色原理 |
2.2.2 静止图像格式 |
2.2.3 分量变换 |
2.3 电平移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波理论基础 |
3.1 小波 |
3.2 连续小波变换和离散小波变换 |
3.2.1 连续小波变换 |
3.2.2 离散小波变换 |
3.3 多分辨率分析 |
3.3.1 多分辨率分析 |
3.3.2 多分辨率分析的函数逼近 |
3.3.3 二尺度方程 |
3.4 Mallat算法 |
3.4.1 Mallat算法 |
3.4.2 二维Mallat算法 |
3.5 提升算法 |
3.5.1 双正交小波变换 |
3.5.2 提升算法的基本原理 |
3.5.3 传统小波变换的提升实现 |
3.5.4 算法改进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编码算法 |
4.1 EZW算法 |
4.1.1 嵌入式编码 |
4.1.2 零树及相关概念 |
4.1.3 编码过程 |
4.1.4 EZW编码的不足 |
4.2 SPIHT算法 |
4.2.1 空间方向树及相关概念 |
4.2.2 编码过程 |
4.2.3 SPIHT编码的不足 |
4.3 SPECK算法 |
4.3.1 分裂法及相关概念 |
4.3.2 编码过程 |
4.3.3 SPECK编码的不足 |
4.4 算法的改进与实现 |
4.4.1 树结构及相关概念 |
4.4.2 编码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块位长的小波编码算法 |
5.1 定义及相关概念 |
5.2 基于块位长的无链表嵌入零块小波编码算法 |
5.2.1 位长位图及树结构 |
5.2.2 编码过程 |
5.2.3 算法示例分析 |
5.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基于块位长的无链表小波分块编码算法 |
5.3.1 位长位图及树结构 |
5.3.2 编码过程 |
5.3.3 算法示例分析 |
5.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小波编码算法在雷达图像压缩中的应用 |
6.1 主处理器DM642 |
6.1.1 DM642的CPU单元、Cache结构和EDMA |
6.1.2 DM642的其它外设 |
6.2 小波编码算法在DSP上的实现 |
6.3 上位机测试程序 |
6.4 实验测试 |
6.4.1 测试图像 |
6.4.2 测试方法 |
6.4.3 测试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基于位图的闭序列模式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数据挖掘概述 |
1.1.1 数据挖掘的涵义 |
1.1.2 数据挖掘的步骤 |
1.1.3 数据挖掘的功能 |
1.1.4 数据挖掘的使用价值 |
1.2 序列模式挖掘概述 |
1.2.1 相关问题 |
1.2.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3 研究现状和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序列模式与闭序列模式研究 |
1.3.2 闭序列模式挖掘算法CSPBB |
1.3.3 挖掘多维闭序列模式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序列模式挖掘基础知识与经典算法 |
2.1 序列模式挖掘的相关概念 |
2.1.1 基本定义 |
2.1.2 基本性质 |
2.2 序列模式挖掘经典算法 |
2.2.1 AprioriAll 算法 |
2.2.2 GSP 算法 |
2.2.3 SPADE 算法 |
2.2.4 PrefixSpan 算法 |
2.2.5 SPAM 算法 |
2.3 经典算法的比较及结论 |
2.3.1 六种算法的定性比较 |
2.3.2 算法的时间和空间执行效率比较 |
2.3.3 算法适用范围分析 |
2.4 序列模式应用及发展 |
2.4.1 应用领域 |
2.4.2 发展方向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位图的闭序列模式挖掘算法 |
3.1 基于投影数据库的闭序列挖掘算法 |
3.1.1 基础理论 |
3.1.2 CloSpan 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3.2 基于位图的闭序列模式(CSPBB)挖掘算法 |
3.2.1 基础理论 |
3.2.2 CSPBB 算法 |
3.3 CLOSPAN算法与CSPBB 算法对比 |
3.3.1 CloSpan 算法存在的问题 |
3.3.2 CSPBB 算法的优点 |
3.3.3 算法分析和实验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维闭序列模式挖掘 |
4.1 多维序列模式挖掘算法 |
4.1.1 基础理论 |
4.1.2 UniSeq 算法 |
4.1.3 HTSeq 算法 |
4.2 多维闭序列模式挖掘算法(MUL_CLO_SEQ) |
4.2.1 基础理论 |
4.2.2 Mul_Clo_Seq 算法 |
4.3 UNISEQ算法与MUL_CLO_SEQ算法对比 |
4.3.1 Mul_Clo_Seq 算法分析 |
4.3.2 UniSeq 算法与Mul_Clo_Seq 算法实验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数字图像刀具几何参数测量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atalogue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及前景 |
1.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1.3 刀具检测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一般方法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数字图像刀具几何参数测量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整个系统的组成框图 |
2.2 摄像系统 |
2.2.1 CCD |
2.2.2 成像系统 |
2.2.3 图像采集卡 |
2.2.4 CCD电源 |
2.3 照明系统 |
2.3.1 光源 |
2.3.2 激光 |
2.3.3 柯拉照明 |
2.4 计算机系统 |
2.5 软件系统 |
2.5.1 前处理部分 |
2.5.2 图像采集部分 |
2.5.3 图像处理部分 |
2.5.4 几何参数获取部分 |
2.5.5 标定部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图像预处理 |
3.1 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 |
3.2 数字图像预处理 |
3.2.1 模板操作 |
3.2.2 图像平滑 |
3.2.3 中值滤波 |
3.2.4 图像锐化 |
3.2.5 灰度图像的点运算 |
3.2.6 彩色图像转灰度图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边缘检测 |
4.1 边缘检测概述 |
4.2 边缘检测梯度法 |
4.2.1 一阶微分算子 |
4.2.2 二阶微分算子 |
4.3 Canny边缘检测算子 |
4.4 Hough变换法 |
4.5 数学形态学法 |
4.5.1 数学形态学的定义 |
4.5.2 膨胀和腐蚀 |
4.5.3 细化 |
4.6 轮廓提取和轮廓跟踪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亚像素细分与刀具几何参数测量方法 |
5.1 亚像素细分的可行性 |
5.2 亚像素细分的优点 |
5.3 亚像素细分算法 |
5.3.1 插值法 |
5.3.2 质心法 |
5.3.3 加权质心法 |
5.3.4 高斯曲面拟合法 |
5.3.5 抛物面拟合法 |
5.3.6 矩方法 |
5.4 刀具几何参数测量方法 |
5.4.1 长度测量 |
5.4.2 角度测量 |
5.4.3 半径测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软件设计 |
6.1 软件开发平台和工具 |
6.1.1 Visual C++简介 |
6.1.2 Windows消息处理 |
6.1.3 Windows图形设备接口 |
6.1.4 BMP文件结构与访问函数 |
6.2 软件主要组成模块 |
6.2.1 软件系统流程图 |
6.2.2 软件系统的人机界面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的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
7.1 系统的精度分析 |
7.1.1 理论精度分析 |
7.1.2 实验 |
7.2 系统的误差分析 |
7.2.1 软件误差 |
7.2.2 平行光源的影响 |
7.2.3 面阵CCD特征的影响 |
7.2.4 成像透镜的影响 |
7.2.5 外界环境的影响 |
7.2.6 机械结构的影响 |
7.3 提高精度的措施 |
7.3.1 软件误差补偿 |
7.3.2 提高光源平行度及稳定性 |
7.3.3 选用高质量CCD |
7.3.4 提高成像透镜质量 |
7.3.5 减少外界影响 |
7.3.6 提高机械结构精度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其它科研项目 |
致谢 |
附录1 模板 |
附录2 源码 |
附录3 实验设备 |
四、用Visual C++显示位图的原理与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基于特征提取的人脸图片加密算法的设计与实现[D]. 李磊.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2]变截面冷弯成型过程在线截面轮廓图像检测与控制[D]. 李旭鹏. 北方工业大学, 2012(10)
- [3]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黄朝兵,杨杰.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2(02)
- [4]某部红外图像分析与验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戈.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6)
- [5]基于VC++的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开发[D]. 常奇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7)
- [6]OpenGL在校园仿真系统中的应用[J]. 齐金山. 电脑学习, 2009(05)
- [7]光固化三维打印快速成形关键技术研究[D]. 刘厚才.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8]基于小波变换的雷达图像压缩技术研究[D]. 王仁龙.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02)
- [9]基于位图的闭序列模式挖掘[D]. 王现君. 河南大学, 2008(09)
- [10]数字图像刀具几何参数测量系统的研究[D]. 张佳平. 厦门大学,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