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荣旗河川甸子地的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季静[1](2016)在《日本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殖民统治与掠夺》文中研究说明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内蒙古东部地区,实施与东三省和内蒙古西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殖民统治政策。在分析研究前辈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充分挖掘伪满洲国出版的官方文件《伪满洲国政府公报》和近代日本在中国东北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盛京时报》等资料,把内蒙古东部地区被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殖民、掠夺的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的、密不可分的整体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由七部分组成:绪论:主要包括学术史的回顾、资料来源、问题的提出、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论文的创新设计等。第一章:伪满洲国成立前,日本帝国主义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推行的侵略政策和侵略活动。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内蒙古东部地区政策的演变;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以经济掠夺为主导,搞“调查”和“合办”企业,企图控制经济命脉、“扶持”蒙古王公上层搞“独立”、“自治”运动。第二章:内蒙古东部地区被实际占领后,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建立殖民统治体系。伪满洲国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的御用统治工具,废除内蒙古东部地区原有统治机构,重置新的统治机构,加强组织管理;改革人事制度,在内蒙古东部各地任用日本官吏掌握实权,名义上,内蒙古东部地区是蒙古人管蒙古人自己的事,实质上,将日本参事官制实施到极致;组建“协和会”协助伪满各级机构,参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殖民统治和镇压反满抗日活动;建立军队、警察、宪兵、特务的法西斯殖民体系,残暴地屠杀无辜人民。第三章:强化法西斯主义专政。日本殖民者通过委任制代替王位世袭制夺取蒙古王公的政治特权、“蒙地奉上”剥夺蒙古王公的经济特权,并处罚对其统治不利的蒙古王公,强化其蒙古社会上层的控制与管理;日本殖民者推行法西斯的“保甲连坐”、街村制等,强化基层组织统治;日本殖民者强制执行“集家并屯”的法西斯主义专政政策,严格限制抗日军民和普通群众之间的联系。第四章:全面实施经济掠夺。在“日满共存”与“日满一体”等口号下,内蒙古东部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通过“地籍整理”、土地审定、日本人入植等方式,日本殖民者强占内蒙古东部地区大量土地;以实地“调查”为基础,日本殖民者掠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煤炭、金等矿产资源;以支持“大东亚圣战”为名,日本殖民者实行粮谷、日用品、牲畜“配给”与“出荷”;日本殖民者控制伪满洲国推行鸦片“专卖”政策,扩大鸦片种植面积,日本关东军直接参与鸦片走私,为日本发动“大东亚圣战”提供资金保障,导致内蒙古东部地区烟毒泛滥,农牧民深受其害。第五章:推行殖民主义思想文化教育政策。日本殖民者通过建立蒙古会馆、蒙民厚生会、蒙民裕生会等机构,创办蒙文报刊等方式,强化舆论宣传,控制农牧民思想。日本殖民者在内蒙古东部地区通过对喇嘛教“一元化”改革、分别对待民间宗教以及植入日本国教神道教,企图消弱、打击、利用喇嘛教和民间宗教的势力,利用神道教控制农牧民的思想和宗教信仰。利用教育、宗教侵略其它国家和地区是殖民者惯用的手段,日本殖民者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摧毁原有教育机构收揽教育权力、颁布《新学制》、实施教育“革新”、控制教学内容重编教材等奴化教育。结语:分析日本殖民统治及掠夺内蒙古东部地区所实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政策的本质及其危害性。
王治良[2](2016)在《嫩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空缺(GAP)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广泛搜集嫩江流域各类自然、人文、社会经济数据以及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文献资料等,结合野外实地考察,我们首先分析了流域湿地内鹤形目(7种)、鹳形目(15种)、雁形目(31种)、鸻形目(44种)、鸥形目(11种)等常见湿地水禽的热点分布区,通过MAXENT模型预测了丹顶鹤潜在生境分布,并以此修正水禽热点分布区,得到流域湿地水禽保护优先区;其次,运用In VEST模型对嫩江流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储量及生境质量四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划分出流域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最后,在空间上叠置流域内现有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图,通过GAP分析方法,找出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空缺,并提出了嫩江流域湿地保护对策:(1)嫩江流域湿地水禽保护优先区:主要位于乌裕尔河下游的富裕县、齐齐哈尔市,绰尔河下游的扎赉特旗,洮儿河、二龙涛河下游的镇赉县以及霍林河下游的通榆县等市、县的湿地区域。面积约3300km2,占全流域内湿地总面积的8.8%。(2)嫩江流域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主要分布于嫩江中上游右岸的南瓮河、多布库尔河、甘河、诺敏河、阿伦河、雅鲁河、绰尔河及各支流的上游和嫩江左岸的门鲁河、科洛河上游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嫩江中下游各支流如阿伦河、音河、雅鲁河、绰尔河、乌裕尔河等河流下游及嫩江齐齐哈尔沿江段湿地集中分布区,洮尔河下游莫莫格湿地,霍林河下游的向海湿地。统计总面积约14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48%。(3)在嫩江流域湿地保护优先区内:黑龙江省已建有约13处湿地类自然保护区,面积约有10044km2,约占优先区总面积的7.17%,建议将北安市南北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龙江县哈拉海和龙江哈拉海省级自然保护区合并,酌情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自治区建有约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仅有2161km2,约占优先区总面积的1.54%,建议酌情将奎勒河、诺敏、柴河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应在阿荣旗境内的阿伦河上游、牙克石境内的雅鲁河上游、扎赉特旗绰尔河下游,新建三处自然保护区;吉林省建有莫莫格、向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约为2495 km2,约占优先区总面积的1.78%,已基本实现了流域湿地保护优先区的全覆盖。(4)应建立以流域为单元、跨省区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协调机构(可设立在松辽委),统筹评估流域内自然保护区保护状况和生态补偿,对保护效果欠佳的自然保护区给予警告、降级或撤销处分。面对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人才匮乏现状,应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吸引高校毕业生从事自然保护工作。国家也可采取免费师范生的模式,在各林业学校培养贫困生攻读自然保护专业。
郝敬辉[3](2015)在《尼尔基水利枢纽下游内蒙古灌区工程水资源论证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极速上升,但水资源是有限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遭到污染,都是造成我国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的原因。尼尔基水库下游内蒙古灌区地处我区少数民族自治旗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和汉古尔河镇境内,区域水土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灌溉农业的潜力。目前该灌区部分地区利用无坝取水枢纽引诺敏河水进行灌溉,灌溉保证率较低,严重影响了灌区效益的发挥。本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保证建设项目用水的合理性以及使工程建成后效益得以正常发挥,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同时为建设项目取水许可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本文以尼尔基水利枢纽下游内蒙古灌区为研究对象,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研究区域进行水资源论证研究。首先分析和研究了建设项目概况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确定诺敏河流域和尼尔基坝址至塔哈区间(内蒙古部分)作为分析范围,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和古城子水文站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作为地表水取水论证范围,嫩江尼尔基水库坝址至西诺敏河入嫩江汇口嫩江干流段、诺敏河团结渠首断面至诺敏河河口作为取、退水影响论证范围取水水源。运行期诺敏河取水地点位于左岸哈力浅沟北2km处(原团结灌区渠首);尼尔基水利枢纽取水地点位于水库右岸灌溉输水洞。施工期:工程施工取水地点为诺敏河河道地表水。经分析得到本次水资源论证等级为一级。按照标准分析了建设项目的取用水合理性,并依据项目区以往资料进行了来水量、用水量、可供水量、水质评价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分析论证范围内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情况、取用水情况以及水质情况合理可靠。本文还对对建设项目的取水水资源进行了论证,分析了取水可靠性以及可行性。最后分析了建设项目取水退水对研究区域的影响,然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保护措施。本文通过对尼尔基水利枢纽下游内蒙古灌区的水资源论证可知,灌区地表取水水量、水质均有保证,可靠性高,取水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并且灌区取水和退水对区域水环境和土壤环境影响轻微。
宁波[4](2014)在《金代北京路地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考察金代北京路地区的行政建制、民族分布格局与民族政策、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军事防御、区域文化以及该区域与周边地区互动关系,探讨北京路地区在女真统治者治理西北边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除绪论外,共分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范围以及本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目前研究存在的难点问题,阐明本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考察金代北京路地区的行政设置及官署机构。首先,追溯金代以前的政区设置,指出金代北京路地区在战国时期即已设置郡县,自两汉、三国魏至晋相继沿袭、重新调整规划,魏晋时期这一地区出现了州一级地方行政建置。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后赵、前秦等均在此设立过郡县。北朝诸政权在东北的统治重心也设在此处。隋唐时期于该地设立边地州县,州设都督府,其下统辖州县和内置的羁縻州。辽朝在此建皇都,设立上京、中京。其次,详细考证金代北京路地区地方行政建置。金代北京路地区,包括金初的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宁城)和上京临潢府(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改上京临潢府为北京临潢府,海陵天德二年(1150年)降为临潢府。海陵贞元元年(1153年)改中京大定府为北京大定府。大安(1209—1211年)以后将临潢府并入北京路。金代北京路地区官署机构中路级机构主要有兵马都总管府、留守司、招讨司、转运司、提刑司与按察司;府级建置有首府、散府,州级建置有节镇州、刺史州,县级建置有京县(诸京倚郭县)、上县(1万户以上)、中县(3千户以上)、下县(3千户以下),部族管理机构则有群牧所、诸乣。第二章主要探讨金代北京路地区的民族状况。金朝北京路地区地处西北边陲,不同于其他京府,这一地区生活着女真、汉、契丹、奚、渤海等诸多民族。金代北京路地区契丹、奚人的分布亦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总的趋势是契丹人、奚人部分被迁至泰州、金源内地,部分南下中原,大部分留居原住地。北京路地区作为契丹、奚族聚居地的地位始终未曾改变。作为统治民族的女真人也以猛安谋克的方式散居在这一区域,此外州县地区还生活着从事农耕的汉人。据不完全统计,北京路地区生活的女真人主要分布在泰州、临潢、大定府、宗州、兴州、全州等地;以农业经济生活为主的汉族更集中地分布在辽西州县如大定府、广宁府、兴中府等地区。金朝统治者强调女真民族本位意识,通过移民、复兴民族文化、调整猛安谋克等举措,在政治地位上给予女真人特殊的优遇。以世宗朝为分界,世宗前期在政治上对奚人较为信任和重用,后期则转为歧视和排斥。第三章讨论金代北京路地区的经济状况,州县区有发达的农耕经济,部族区则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经济。至金代中期,形成了北京路地区人口集中分布的现象。州县民户人口2455103,猛安谋克户355488,见于记载的迭剌、唐古二部人口137544,北京路地区农业人口共有2948135口,加上六部族游牧人口有412632,总人口共计3360767口。为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扩大垦殖量对北京路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北京路部族游牧区有辽阔的草原和天然牧场,是金代官营畜牧业的重要基地。一些部族已经进入农业社会,但农业经济在整个部族中并未占据主导地位。庆州朔平县、泰州乌古里石垒部是重要的池盐产地;边境地区存在榷场互市贸易。金代北京路地区征收的苛捐杂税在赋税类别上有正税、杂税。海陵、世宗统治时期,北京路货币制度是以铜钱为主,纸币为辅,至章宗时期则形成了以纸币为主的货币制度。第四章主要探讨金代北京路地区的军事防御。北京路地区地处边境与游牧族交界,其所辖军事镇戍力量,除猛安谋克外,还包括乣军等部族军队。诸羁縻部族虽在名义上臣属金朝,却时叛时降,归附时遵守职贡,入纳方物,反叛时寇抄边境,女真统治者在北京路地区设置东北路招讨司,擢选归顺金朝的契丹人以及诸部族官吏任其长,管理、镇抚女真猛安谋克及周边地区的契丹、奚等诸游牧部族。章宗时期在泰州、临潢、大定府设置了临时性行省,管理边境地方军政事务。通过考辨金朝东北路界壕的修筑始末,否定了王国维先生《金界壕考》一文中认为《金史》卷93《宗浩传》“殊为失实”的说法,而事实上《宗浩传》不误。亦并非唐长孺先生所言《金史》卷95《张万公传》误将“(完颜)襄开筑界壕系于张万公请罢此役后”,《张万公传》叙事次序不误。金代东北路界壕自太宗初年婆卢火初建,中经世宗年间加固、安排戍堡,章宗承安三年(1198年)完颜襄之续建,终至泰和三年(1203)宗浩行省督役全线贯通。第五章重点研究金代北京路地区与周边地区的互动。金代北京路地区形成了以大定府为中心联系中原与北方地区的交通网络。金朝时期,女真统治者在北京路内进行大规模的双向移民,加强与金境内其他地区的互动联系。以辽西傍海道为通道加强北方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贸交往。女真统治者为在政治上保持边防安定,经济上控制北方诸部族,在金界壕边界地区与北方诸部族进行交流互动实行榷场贸易,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控制蒙古诸部,稳定金朝北部边疆的作用。至金朝中后期,接受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北京路地区区域文化也随之快速发展,集中表现在汉族、女真族中涌现出了较重要的文人,在金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北京路地区由于受到辽朝崇佛之风的影响,金章宗时期之前佛教在这一地区的社会生活中亦长盛不衰。金朝中后期,汉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在某些文化习俗上延续了汉族传统,又杂糅金源旧俗、胡风濡染,区域文化特征明显,表现出较为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征。结论部分主要是综合上述五章内容,总结金朝对北京路地区特殊的地方统治形式,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北京路地区在中央治理西北边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吴昊[5](2014)在《东北土地整理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研究》文中提出东北三省耕地资源自然条件优越,集中了我国相当数量的优质高产农田,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研究东北地区的土地整理与耕地等别提升,对稳定我国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极为重要。东北地区土地开发整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农耕土地开发大部分区域从1900年开始,前苏联援建的“国营友谊农场”标志着我国首次按照先进的土地整理的理论与方法的实践。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历史时期的土地开发整理重要历程,划分了5个历史发展阶段:满清民国土地屯垦开发阶段:日伪时期土地开拓团阶段;建国后机械化农场的建设阶段:土地管理法颁布后的发展壮大阶段和现代城乡统筹的综合发展阶段。土地整理开始从单纯农地整理向农地整理与村庄土地整理相结合的综合整治转变,已成为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构建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本文在介绍了东北三省的耕地分等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壤退化严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田间的耕作栽培技术粗放、土地规模化与集约化利用程度低等耕地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按照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东北三省的光温(气候)生产能力、理论生产能力、可实现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并阐明了耕地利用强度和潜力的空间分异。以标准耕作制东北一级区,松嫩平原区二级区,一年一熟的基准作物水稻的吉林省农安县为例,通过将影响耕地自然质量的指标因素所在二级区的最大值与该指标因素的实际分值的差额研究了土地自然质量等潜力指数模型,依据各因素自然等提等潜力指数,确定了县域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区域。提出了提升土地自然质量等的五大工程技术:保护黑土表层与利用、提高光温生产潜力的水稻育秧、改良土壤障碍层和土体构型、治理土壤盐碱化和增加有机质的黑土保育。分析了黑龙江省吉林省农安县近年来土地整理后的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提升情况。最后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整理提出了应用分等成果深化土地整理规划设计、重视低产土壤改造提升耕地等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抗旱水平、防止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作物种植结构促进规模化经营和通过土地整理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
刘胜君[6](2012)在《阿荣旗荒山荒地造林项目概况及主要措施》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阿荣旗荒山荒地造林项目区基本概况,并总结了其采取的措施,以期为该地荒山荒地造林提供参考。
童晓玲[7](2012)在《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建设的步伐大步前进的同时,那些曾经水流湍湍的中小河流大多已经面目全非,其周围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薄弱,河道严重淤积狭窄等等都导致其整治工作迫在眉睫,中小河流的功能减退或瘫痪都严重影响当地城镇化建设和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这里以内蒙古东部中小河流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论述。
宋庆臣,金一龙,肖宁宁[8](2012)在《对阿荣旗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阿荣旗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位于北纬47°56′49°19′,东经122°2′124°5′之间,南北长151.9公里,东西宽149.6公里,总面积12063平方公里。全旗共11个乡镇,7个国营林场,2个国营农场,总人口33.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22万人。全旗现有耕地面积360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大豆、玉米、马铃薯、白瓜籽等。粮食生产能力60亿斤。境内有天然优质
高承龙[9](2011)在《伪满洲国民族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建立了伪满洲国,对东北地区各族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在此期间,日本为了稳定其殖民统治,一方面对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汉、满、蒙、鲜等民族采取了高压、笼络、利用、同化等政策;另一方面对本民族采取了特殊化政策。除此之外,对于人口数比较少,地处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则采取惨无人道的灭绝政策。这一系列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的殖民地民族政策不仅阻碍了东北各民族的正常发展,而且导致了东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民族隔阂。为此,通过分析日本对伪满洲国推行的民族政策,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险恶之本质。论文正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地区的侵略预谋以及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经过和伪满洲国的成立。其次通过伪满洲国建国前签订的卖国条约、协定来揭露伪满洲国政权的傀儡性,说明伪满洲国的建立并非是东北各族人民的意愿,而是日本帝国主义欺世盗名的行径而已。此外,本章中略述伪满洲国时期东北地区的各民族自然状况。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东北地区本民族采取的特殊化政策。主要分析日本在伪满洲国时期获得并行使的政治、经济、军警与司法方面的特殊化政策以及待遇。政治方面日本通过中央行政机构中的总务厅中心和地方行政机构中的日本人参事官制度来享受其特殊待遇。经济上日本通过高额薪金、津贴以及带有民族等级差别的“粮谷配给”来维持其腐化的生活,并且从东北各族手中掠夺大量土地,成为了东北的新型地主,奴役东北地区各族人民。第三部分主要叙述日本对满族、蒙族利用与控制政策。首先日本竭尽全力地拉拢溥仪,使溥仪心甘情愿地投入日本人的“怀抱”,并且建立了伪满洲国。之后日本一方面满足伪满皇帝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虚荣心,同时安插耳目时刻监视和监督伪满皇帝的一举一动。此外,日本通过“政治联姻”的方法,来制造带有日本血统的第二代傀儡人物。对于蒙古族上层采取了安抚、收买、利用政策,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早已对东北地区蒙古王公采取了收买和利用政策,通过支持蒙古王公的“蒙古独立”、“蒙古自治”活动,企图使内蒙古脱离中国政权。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日本对蒙古族上层采取了安抚和利用政策。初期为求稳定日本对蒙古王公采取了安抚政策,沿用并保持以前蒙古封建王公制度和权利。伪满洲国政权稳定之后,日本废除了蒙古王公制度,同时为了安抚蒙古王公,在经济上给予了高额补助。此外,日本利用蒙古族骁勇善战的习性,指使蒙古族败类组建伪蒙古骑兵,帮日寇镇压和屠杀东北各族人民。第四部分主要叙述日本对东北地区朝鲜族的利用和强制同化政策。朝鲜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从20世纪初,开始大规模地移居到东北,经过与其他民族一道建设和开发东北疆域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于东北各民族大家庭中。伪满洲国时期,日本把朝鲜族视为“最容易接近皇国臣民”的人,并将其地位提高至“准高等民族”(日本人视本民族为高等民族,然把蒙、满、汉民族为低等民族或者野蛮民族)地位,实施拉拢。实际上能够享受“准高等”民族待遇的只是一小撮朝鲜族亲日分子。广大朝鲜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样深受日本殖民统治和压迫。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对朝鲜族人民实行了带有民族同化内容的“皇民化”政策,通过禁止朝鲜族人们使用本民族语言,强制性地普及日语,进行“创氏改名”来把朝鲜族同化为日本民族。第五部分中主要叙述了日本对汉民族采取的民族高压统治政策。政治方面,日本对为数众多的汉民族采取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镇压政策。为了便于统治日本对汉民族上层人物采取了既利用,又压制的政策。对于广大下层汉民族人们采取了镇压政策。由于以汉民族人民为主导的东北抗日斗争声势浩大,日本采取了“归村并屯”政策。虽然切断人民与抗日队伍的联系,但导致了广大汉民族人民被迫离开故土,流离失所。在经济方面日本采取了残酷的掠夺政策,利用日本民族抢夺汉民族人们的土地,制定“粮谷出荷”政策,掠夺大量的粮食。制定“粮谷配给”政策,不断缩小汉民族人民的粮食需求。对城市中的工人采取低工资、低待遇政策,使得广大汉民族工人陷入极度贫困。对于文化教育方面,日本采取了愚民奴化政策,企图把广大汉民族人民变为忠于日本殖民统治的“顺民”。第六部分主要论述了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统治政策。伪满洲国建国初期,日本无暇顾及这些为数较少的民族,对这些民族采取了暂时利用的政策,利用一小撮民族败类组织“山林队”、“山林警察队”,配合关东军“讨伐”和镇压抗日联军。伪满洲国政权稳定之后,日本改变对东北少数民族的暂时利用政策,采取了惨绝人寰的灭绝政策,使得少数民族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赵惠丹[10](2008)在《3S技术在县域退耕还林(草)中的应用 ——以赤峰市敖汉旗为例》文中指出退耕还林(草)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工程之一,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是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就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治土地沙化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生态效益,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的一些情况,以及什么是3S技术。主体部分论述了3S技术在县域退耕还林(草)的过程中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这部分选择了退耕还林(草)的典型地区—赤峰市敖汉旗作为研究区域,利用全旗1: 1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土壤侵蚀图、1: 5万地形图、气象气候等相关资料为数据源,分别建立了空间及属性数据库,经过数据处理,叠加分析后绘制土地适宜性评价图及建立数据库。按照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进行评价分析,得到宜农地、宜林地、宜牧地的数量与空间分布。根据统计,敖汉旗的宜农、宜林、宜牧面积分别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18.38%,46.33%,29.76%。可以看出宜农地面积较小,而宜林地宜牧地面积相对较多,又将宜农地、宜林地、宜牧地分别分成三等、三等、四等,分别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敖汉旗宜农地的质量偏低,宜林地质量中等,宜牧地的质量较好;另一方面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GIS和数据库系统的支持下,利用TM影像目视解译,得到敖汉旗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建立敖汉旗土地利用空间及属性数据库。再将敖汉旗土地利用空间及属性数据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得出退耕地数量与空间分布,以及还林还草地数量与空间分布。全旗应退耕面积为259493.61hm2,占2000年耕地面积的63.17%,应还林还草的面积分别为:206716.36hm2、51206.39hm2。应用3S技术研究得出的空间分布情况与野外实测点分布状况基本吻合,精度能够满足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要求。最后,对应用3S技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敖汉旗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后续工作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此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技术模式,可进行推广,对西部大开发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
二、阿荣旗河川甸子地的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荣旗河川甸子地的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殖民统治与掠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二、选题缘由 |
三、资料来源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
五、论文整体结构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热河抗战前日本的侵略政策及活动 |
第一节 日本对内蒙古东部的侵略政策 |
一、“二十一条”与东部内蒙古 |
二、策划“满蒙自治” |
第二节 日本对内蒙古东部的侵略活动 |
一、日本间谍的“调查”活动 |
二、中日“合办”企业 |
三、“扶持”蒙古王公搞“满蒙独立运动” |
第二章 建立殖民统治体系 |
第一节 调整改革行政机构 |
一、调整行政组织 |
二、改革人事制度 |
第二节“协和会”的组建及活动 |
一、“协和会”的组建与分布 |
二、“协和会”的活动 |
第三节 伪军警宪特的建立 |
一、警备军的建立与控制 |
二、警宪机构的组建与扩充 |
第三章 强化法西斯主义专政 |
第一节 剥夺蒙古王公的特权 |
一、取消世袭制度 |
二、实行“特权奉上” |
第二节 法西斯高压统治 |
一、保甲制 |
二、街村制 |
第三节 法西斯主义暴行 |
一、“集家并屯” |
二、镇压抗日武装 |
三、制造血腥惨案 |
第四章 实施全面经济掠夺 |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掠夺 |
一、土地掠夺政策 |
二、日本移民侵占土地 |
三、土地掠夺造成的危害 |
第二节 矿产资源的调查与掠夺 |
一、矿产资源的调查活动 |
二、矿产资源的掠夺 |
第三节 农牧产品的掠夺 |
一、控制农牧产品的生产源头 |
二、粮畜“出荷” |
第四节 鸦片“统制”与毒害 |
一、鸦片“专卖”政策 |
二、鸦片种植与收购 |
三、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 |
第五章 推行殖民主义文化教育 |
第一节 思想文化统治 |
一、建立文化统治机构 |
二、进行奴化宣传活动 |
第二节 殖民主义奴化教育 |
一、摧残重组教育机构 |
二、奴化教育方针 |
三、奴化教育的实施 |
第三节 控制利用宗教 |
一、改革喇嘛教 |
二、控制民间宗教 |
三、入植和利用神道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嫩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空缺(GA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及依据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物种分布模型 |
二、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总体技术路线 |
三、论文创新点 |
四、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
一、地理位置 |
二、自然地理概况 |
三、社会经济状况 |
四、嫩江流域湿地概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MAXENT模型 |
二、In VEST模型 |
三、GAP分析 |
第三章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
第一节 遥感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
一、Landsat-TM影像介绍 |
二、嫩江流域Landsat-TM影像 |
三、Landsat-TM影像预处理 |
第二节 其它数据源及其预处理 |
一、土地利用/覆被数据 |
二、NDVI数据 |
三、土壤数据 |
四、地形数据 |
五、水系与道路数据 |
六、气象数据 |
七、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
第四章 嫩江流域湿地水禽潜在生境分布 |
第一节 嫩江流域丹顶鹤潜在生境分布 |
一、丹顶鹤生境选择 |
二、丹顶鹤适宜生境MAXENT模型预测 |
第二节 嫩江流域湿地水禽保护优先区 |
一、嫩江流域湿地水禽行政县域分布 |
二、嫩江流域湿地水禽潜在生境分布 |
三、嫩江流域湿地水禽丰富度空间分布 |
四、嫩江流域湿地水禽保护优先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
第一节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
一、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
二、土壤保持功能评估 |
三、碳储量功能评估 |
四、生境质量评估 |
第二节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嫩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GAP分析 |
第一节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优先区 |
第二节 嫩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GAP分析 |
第三节 嫩江流域湿地保护对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附录I 嫩江流域湿地鸟类调查名录 |
附录II 嫩江流域湿地水禽县域调查表 |
附录III 嫩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名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尼尔基水利枢纽下游内蒙古灌区工程水资源论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依据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建设项目概况 |
1.1 工程基本概况 |
1.1.1 建设地点及工程占地 |
1.1.2 建设规模 |
1.1.3 分析范围和论证范围 |
1.1.4 水平年 |
1.1.5 取水水源、取水规模与取水地点 |
1.1.6 论证工作等级 |
1.2 工程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 |
1.2.1 气象特征 |
1.2.2 流域概况 |
1.2.3 水文地质条件 |
1.2.4 水资源总量及水资源质量 |
1.2.5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
第二章 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
2.1 取水合理性分析 |
2.2 用水合理性分析 |
2.2.1 设计代表年灌溉用水量 |
2.2.2 建设项目用水合理性分析 |
2.3 建设项目节水潜力与节水措施分析 |
2.3.1 建设项目节水对象 |
2.3.2 建设项目节水潜力与节水措施 |
2.4 建设项目的合理取用水量 |
第三章 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 |
3.1 依据的主要水文测站资料 |
3.2 来水量分析 |
3.2.1 单站设计径流量 |
3.2.2 各控制断面天然径流量 |
3.3 用水量分析 |
3.3.1 灌区总体布局 |
3.3.2 灌区引水方案 |
3.3.3 灌区总用水量 |
3.4 可供水量计算 |
3.4.1 尼尔基水利枢纽可引水量 |
3.4.2 诺敏河团结渠首可引水量 |
3.4.3 双水源补充灌溉各水源可供水量 |
3.5 水资源质量评价 |
3.6 取水口位置合理性分析 |
3.6.1 诺敏河干渠渠首 |
3.6.2 尼尔基水利枢纽右岸灌溉输水洞 |
3.7 取水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 |
3.7.1 取水可靠性分析 |
3.7.2 取水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取水退水影响分析 |
4.1 取水影响分析 |
4.1.1 对区域水资源状况的影响 |
4.1.2 对其他用户的影响 |
4.2 退水影响分析 |
4.2.1 退水系统及组成 |
4.2.2 退水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及排放规律 |
4.2.3 退水处理方案及达标情况 |
4.2.4 退水对水功能区的影响 |
4.2.5 退水对地下水的影响 |
4.2.6 退水口设置合理性分析 |
第五章 水资源保护措施 |
5.1 工程措施 |
5.1.1 灌区施工期水资源保护措施 |
5.1.2 灌区运行期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
5.2 非工程措施 |
5.2.1 建立水务管理机构、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
5.2.2 健全水务管理制度 |
5.2.3 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金代北京路地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
(一)金代北京路地区建置沿革 |
(二)金代民族问题研究 |
(三)金代北京路地区经济问题研究 |
(四)北京路地区人口和户籍研究 |
(五)金代北京路地区官署机构及职官研究 |
二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三 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金代北京路地区行政建置及官署机构 |
第一节 金代北京路地区地理环境 |
第二节 金代以前北京路地区政区设置 |
一 辽之前历代区划沿革 |
二 辽代政区设置及演变 |
第三节 金代北京路地区行政建置 |
一 临潢府路 |
二 北京路 |
第四节 金代北京路地区官署机构与职官 |
一 路级官署机构与职官 |
二 府州县级官署机构与职官 |
三 部族机构与职官 |
四 金代北京路主要任职官员 |
第二章 金代北京路地区的民族 |
第一节 金代北京路地区游牧民族分布格局的演变 |
一 金代北京路地区契丹族分布区域变迁 |
二 金代北京路地区奚族分布区域变迁 |
第二节 金代北京路地区农耕民族分布格局的演变 |
一 金代北京路地区汉人分布区域变迁 |
二 金代北京路地区女真人分布区域变迁 |
第三节 金代北京路地区民族政策 |
一 统治北京路地区契丹、奚的政策 |
二 统治北京路地区女真人的政策 |
第三章 金代北京路地区的经济 |
第一节 金代北京路地区州县农耕区经济 |
一 金代北京路地区农耕区农业生产 |
二 金代北京路地区农耕区农作物及农业耕作方式 |
三 金代北京路地区农耕区手工业生产 |
第二节 金代北京路地区部族游牧区经济 |
一 金代北京路地区游牧区畜牧业经济 |
二 金代北京路地区游牧区农业经济 |
三 金代北京路地区游牧区盐业经济 |
第三节 金代北京路地区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 |
一 金代北京路地区人口容量与粮食需求量 |
二 金代北京路地区农业开发规模 |
三 北京路地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第四节 金代北京路地区税收与货币 |
一 金代北京路地区赋税类别 |
二 金代北京路地区的镇及货币经济 |
第四章 金代北京路地区军事防御 |
第一节 金代北京路地区的军事机构 |
一 东北路招讨司 |
二 北京路的行省 |
第二节 金代东北路界壕考 |
一 东北路界壕的辨析 |
二 东北路界壕的沿革 |
三 东北路界壕完工时间 |
第三节 金代北京路地区的军事镇戍 |
一 乣军的军事镇戍 |
二 猛安谋克的军事镇戍 |
三 北京路地区驻军的薪饷 |
第四节 金代北京路地区的战争 |
一 北京路地区契丹、奚人大起义 |
二 北京路地区对蒙古诸部的战事 |
第五章 金代北京路地区与周边地区的互动 |
第一节 金代北京路地区的交通 |
一 北京大定府到上京会宁府的交通路线 |
二 北京大定府到中都大兴府的交通路线 |
三 北京大定府到东京辽阳府的交通路线 |
四 临潢、泰州至蒙古诸部的交通路线 |
第二节 金代北京路地区与金境内其他地区的互动 |
一 金代北京路地区与金境内其他区域的双向移民 |
二 通过辽西傍海道与金境内其他区域的互动 |
三 金代北京路地区与金界壕内外的互动 |
第三节 金代北京路地区华夷同风的区域文化 |
一 金代北京路地区的文化教育 |
二 金代北京路地区的文人 |
三 金代北京路地区的宗教民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后记 |
(5)东北土地整理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课题依托和数据来源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土地整理内涵与基础理论 |
2.1 土地整理内涵及演变 |
2.2 基础理论 |
2.2.1 系统理论 |
2.2.2 耕地分等理论 |
2.2.3 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理论 |
3 东北不同时期土地整理的分析 |
3.1 满清时期 |
3.2 民国时期 |
3.3 日伪的开拓团时期 |
3.3.1 查哈阳农场 |
3.3.2 农耕地的选定 |
3.3.3 未利用地的开发 |
3.3.4 灌排水利工程建设 |
3.4 国营友谊农场土地整理 |
3.4.1 土壤调查及改良 |
3.4.2 土地利用规划 |
3.4.3 开垦荒地及耕作管理 |
3.5 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整理 |
3.6 土地整理基本停滞时期 |
3.7 现代的土地整理 |
3.7.1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
3.7.2 实施土地综合整治 |
3.8 东北土地整理的发展历史 |
3.8.1 满清民国土地屯垦开发阶段 |
3.8.2 日伪时期土地开拓团阶段 |
3.8.3 建国后机械化农场建设阶段 |
3.8.4 土地管理法颁布后发展壮大阶段 |
3.8.5 现代城乡统筹的综合发展阶段 |
4 耕地的质量等别与产能分析 |
4.1 耕地质量等别 |
4.1.1 分等因素指标区 |
4.1.2 主要分等参数 |
4.1.3 耕地分等结果 |
4.2 耕地生产的限制因素分析 |
4.2.1 耕地土壤退化严重 |
4.2.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
4.2.3 田间的耕作栽培技术粗放 |
4.2.4 土地规模化利用程度较低 |
4.3 耕地质量等别变化 |
4.3.1 耕地面积对比 |
4.3.2 耕地等别对比 |
4.4 不同时期的耕地产能对比 |
5 土地整理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 |
5.1 县域耕地质量等别提升重点区域划定 |
5.1.1 土地自然质量因素选取 |
5.1.2 土地自然质量等潜力指数模型及应用 |
5.1.3 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域划定 |
5.2 土地自然质量等提升的工程技术 |
5.2.1 保护黑土表层与利用工程 |
5.2.2 提高光温生产潜力的水稻育秧工程 |
5.2.3 改良土壤障碍层和土体构型工程 |
5.2.4 治理土壤盐碱化工程 |
5.2.5 增加有机质的黑土保育工程 |
5.3 寒地黑土区特点的规划设计 |
5.3.1 田块整理设计 |
5.3.2 土地平整工程 |
5.3.3 农田水利工程 |
5.3.4 田间道路工程 |
5.4 县域土地整理后的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提升 |
5.4.1 研究区概况 |
5.4.2 整理前耕地等别与产能 |
5.4.3 土地整理后耕地等别变化 |
5.4.4 整理后耕地产能变化 |
5.4.5 原因分析 |
5.5 土地整理提升耕地质量的对策 |
5.5.1 应用分等成果深化土地整理规划设计 |
5.5.2 重视低产土壤改造提升耕地等级 |
5.5.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抗旱水平 |
5.5.4 防止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改善生态环境 |
5.5.5 改变作物种植结构促进规模化经营 |
5.5.6 通过土地整理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阿荣旗荒山荒地造林项目概况及主要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荒山荒地造林项目区基本概况 |
1.1 自然概况 |
1.2 土地利用现状 |
2 采取的措施 |
2.1 技术措施 |
2.1.1 林种比例。 |
2.2 建设质量保障措施 |
2.2.1 种苗保障措施。 |
2.2.2 科技保障措施。 |
2.2.3 育林管理措施。 |
2.2.4 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措施。 |
2.2.5 防火管理措施。 |
2.3 建设成果巩固措施 |
2.3.1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确保退耕户基本口粮田。 |
2.3.2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保护林草植被。 |
2.3.3 加强后续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
2.3.4 推进生态移民工程, 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
2.3.5 加强封山禁牧和舍饲圈养, 保护生态环境。 |
(7)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
1. 河道整治自然环境难题 |
2. 基础设施薄弱 |
3. 河道淤积萎缩严重 |
4. 缺乏规划指导 |
5. 治理投入严重不足 |
6. 当地居民对河道整治认识不足 |
7. 地区领导的重视不够 |
二、应对河道整治问题的对策 |
1. 因地制宜、结合气候做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河道整治规划 |
2. 要突出重点, 标本兼治 |
3. 重视规划, 提高规划前期准备工作效率 |
4. 明确各级事权及负责 |
5. 加大对河道整治的投入 |
6. 要大力宣, 加强对河道的保护 |
(8)对阿荣旗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阿荣旗水土流失的特点 |
二、对阿荣旗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考 |
1. 阿荣旗水土保持现状 |
2. 对阿荣旗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考 |
(9)伪满洲国民族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点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伪满洲国的建立及其民族状况 |
第一节 伪满洲国的建立 |
一、九一八事变与伪满洲国的建立 |
二、伪满洲国的政权性质 |
第二节 伪满洲国各民族的自然状况 |
一、汉民族的自然状况 |
二、满族的自然状况 |
三、朝鲜族的自然状况 |
四、蒙古族的自然状况 |
五、日本民族的自然状况 |
六、其他少数民族的自然状况 |
第二章 日本民族的特殊化政策 |
第一节 政治领域中的特殊化政策 |
一、总务厅为中心的官吏体制 |
二、日本人参事官控制伪满地方政权 |
第二节 经济领域中的特殊化政策 |
一、日本人的高薪金待遇 |
二、日本移民对土地的侵占 |
三、“粮谷配给”的差别待遇 |
第三节 军警与司法领域中的特殊化政策 |
一、军事顾问和特殊警察的特权 |
二、治外法权废除前后在司法领域中的特权 |
第三章 日本对满、蒙民族上层的利用和控制政策 |
第一节 日本对满族上层的利用政策 |
一、对溥仪的“豢养” |
二、对溥仪的利用 |
第二节 日本对满族上层的控制政策 |
一、溥仪复辟梦的破灭 |
二、“帝室御用褂”制度 |
三、“政治联姻”与“帝位继承法” |
第三节 日本对蒙古族上层的利用政策 |
一、蒙古“独立”、“自治”运动的利用政策 |
二、“保持以王公为中心的现有体制”的怀柔政策 |
三、废除传统王公制度增加经济待遇的安抚政策 |
四、日本人控制的蒙古族部队 |
第四章 日本对朝鲜族的利用与同化政策 |
第一节 日本对朝鲜族的利用政策 |
一、笼络朝鲜族为目的“准高等民族”待遇 |
二、组织和利用朝鲜族反日武装团体 |
第二节 对朝鲜族的同化政策 |
一、“皇民化”的内容与实质 |
二、“创氏改名”政策 |
第五章 日本对汉民族的高压政策 |
第一节 政治上的监视与镇压政策 |
一、汉民族官吏的监视 |
二、强制推行“归屯并村” |
三、实施《保安矫正法》和《思想矫正法》 |
第二节 经济上的剥削与掠夺政策 |
一、失去土地的悲惨命运 |
二、“粮谷出荷”政策 |
三、“粮谷配给”政策 |
四、对工人的奴役和压榨 |
第三节 文化教育上的愚民与奴化政策 |
一、文化上的愚民政策 |
二、教育上的奴化政策 |
第六章 日本对其他少数民族的灭绝政策 |
第一节 对鄂伦春族的灭绝政策 |
第二节 对鄂温克族的灭绝政策 |
第三节 对赫哲族的灭绝政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3S技术在县域退耕还林(草)中的应用 ——以赤峰市敖汉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退耕还林(草)的目的、意义 |
1.1.1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背景情况 |
1.1.2 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范围 |
1.1.3 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的目标及任务 |
1.1.4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情况 |
1.2 退耕还林(草)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3 3S 技术及其综合应用 |
1.3.1 遥感( RS)技术 |
1.3.2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
1.3.3 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 |
1.3.4 3S 技术的综合应用 |
1.4 3S 技术在退耕还林(草)中的应用 |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土壤 |
2.1.5 植被 |
2.1.6 水文 |
2.1.7 土地利用状况 |
2.2 人文地理概况 |
2.2.1 人口及其组成 |
2.2.2 社会经济状况 |
3 3S 技术在敖汉旗退耕还林(草)中的应用 |
3.1 建立遥感影像库和矢量图形库 |
3.2 遥感图像处理和信息提取 |
3.2.1 遥感图像的投影变换和几何纠正 |
3.2.2 建立遥感解译的分类系统 |
3.2.3 野外调查 |
3.2.4 室内判读并生成矢量专题图 |
3.3 建立 DEM |
3.4 坡度带的划分 |
4 土地适宜性评价 |
4.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述 |
4.1.1 定义 |
4.1.2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
4.1.3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
4.2 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 |
4.2.1 评价单元的划分 |
4.2.2 评价因素的选取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3 确定因子权重 |
4.2.4 计算综合指数划分适宜等级 |
4.3 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4.3.1 宜农地 |
4.3.2 宜林地 |
4.3.3 宜牧地 |
5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及退耕还林(草)地区分布 |
5.1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5.2 退耕地的分布 |
5.3 还林还草地的确定 |
6 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问题 |
6.1 3S 技术在县域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不足 |
6.2 对敖汉旗退耕还林(草)提出的建议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阿荣旗河川甸子地的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殖民统治与掠夺[D]. 季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16(12)
- [2]嫩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空缺(GAP)分析[D]. 王治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6(01)
- [3]尼尔基水利枢纽下游内蒙古灌区工程水资源论证研究[D]. 郝敬辉. 吉林大学, 2015(08)
- [4]金代北京路地区研究[D]. 宁波. 吉林大学, 2014(03)
- [5]东北土地整理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研究[D]. 吴昊.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6]阿荣旗荒山荒地造林项目概况及主要措施[J]. 刘胜君. 现代农业科技, 2012(15)
- [7]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J]. 童晓玲.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2(06)
- [8]对阿荣旗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思考[J]. 宋庆臣,金一龙,肖宁宁. 现代农业, 2012(04)
- [9]伪满洲国民族政策研究[D]. 高承龙.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10]3S技术在县域退耕还林(草)中的应用 ——以赤峰市敖汉旗为例[D]. 赵惠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