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救援管理站实现三项创新

大连救援管理站实现三项创新

一、大连市救助管理站 实现三个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陶玮玮[1](2020)在《大城市中职业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提出救助管理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主要方式,承担着保障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的责任。研究救助管理工作不仅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乞讨者本身而言也意味着得到更有效、更精准的帮助。上海作为一个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备受关注的大型城市,城市管理和服务一向走在前列,然而在对于职业乞讨人员的管理上,却碰到了困难。职业乞讨现象难以消除、存在危险的职业乞讨行为难以劝阻,部分职业乞讨人员甚至还钻起了制度的空子,无处可去就来救助站暂住,面对这种情况,救助管理站也十分为难。在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大力补齐公共卫生领域突出短板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综合整治、堵塞漏洞进一步延伸,向固本强基、铲除土壤进一步延伸的两大主题下,职业乞讨行为再次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本课题首先运用定性法对国内外关于职业乞讨和救助管理的文献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其次运用实践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对上海市内职业乞讨人员进行计量分析,对某些长期进行职业乞讨行为的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和观察研究;再次运用比较法对比广州市和上海市的部分救助管理方式,观察和总结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应对职业乞讨人员的具体做法。最后分析和归纳出上海市职业乞讨人员现状以及在社会救助方面存在的问题,即救助过程存在“模糊地带”、职业乞讨人员与一般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流程没有区别、社会资源链接少三个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论述和解释,找出造成问题的缘由,从完善政策法规、提升救助管理水平和建设一支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队伍三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为缓解职业乞讨现象做出积极探索。本课题关注到了产生职业乞讨行为的内因,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方式。

郑雪倩[2](2020)在《救助管理站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Q市救助管理站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自2003年之后,我国的城市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从“收容遣送”时期进入“救助管理”时期。同时随着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介入救助管理以提高救助化专业水平,成为一个越来越被认可的趋势。我国大陆地区从2007年开始尝试在救助管理站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试点工作,各省市的救助管理站开始逐步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以提升救助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地救助管理站在站内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时,也面临种种困境,不利于更有效地发挥社会工作介入救助管理的成效。文章以Q市救助管理站为个案,以社会系统理论、管理过程理论、优势视角理论、增能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无结构化访谈、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和文献法,对其现阶段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措施进行了梳理,发现救助管理站在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时存在着种种困境,包括现阶段站内社会工作者专业化水平较低,因此较少使用专业化的方法开展救助,服务手段单一;从社工管理层到一线实务层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救助管理社会工作工作体系,使得救助的效果不佳;同时又因为救助对象的特殊性,存在大量“骗站”、“跑站”者,没有技术手段社工难以对求助者的身份进行核实,使得社工介入救助管理的难度增大;岗位购买服务使得站内社工必须在救助管理站的框架下工作,但是行政化的管理目标时常和社会工作的救助目标产生冲突,出现了以责任冲突为核心的职业伦理矛盾;同时医疗、教育、慈善、就业等必要的社会资源较少,单纯依靠社工救助很难达到救助目标。因此文章从救助管理站、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社会与政策等层面,分析了救助管理站在站内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时面临困境的原因,并提出重塑社会工作的工作框架,坚守社会工作职业伦理,提升现有社会工作者的救助能力,利用“互联网+”开展融合救助,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救助管理社会工作工作体系等具体措施,以提升救助管理站推进站内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成效。

王莺燚[3](2019)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雅安市救助管理站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服务体系和制度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日益形成。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完善国家福利体系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得到体现。中国社会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社会问题,其中,流浪儿童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长期问题。政府部门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开展以来,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仅靠政府一己之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不仅能够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增强公共服务质量,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还能缩减政府规模从而减轻财政负担。因此在解决流浪儿童问题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对流浪儿童的有效救助。在社会保障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多元化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的指导下,作者对国外政府联合社会组织救助流浪儿童的实施制度、合作关系、主要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对我国目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的情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对雅安市救助管理站联合社会组织救助流浪儿童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既取得了物质、心理、卫生、归家等方面的成效,也存在购买制度供给不足、项目资金少、社会组织专业化水平低等方面问题的结论。作者对国内政府购买服务进行救助的三个案例进行分析对比,借鉴相关经验,为雅安市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给出政府方面对策和社会组织方面的建议,从而提升当地救助管理站购买服务的成效。

王婷瑾[4](2019)在《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基于Y省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救助事业发展中,对流浪乞讨人员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不可置否。目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核心阶段,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趋近,党中央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将社会救助放于关键位置,对加强和改善社会救助提出了严格要求。近年,多件流浪乞讨人员极端事件接连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政府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因此,社会救助进程中,对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进行深入研究不可或缺,对加快建设流浪人员等社会底层群体的救助制度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的调查,在对流浪乞讨人员及其救助管理的概念阐释的基础上,选取善治理论、正义论、人权理论为研究视角,构建了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分析框架,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观察法和统计资料分析等方法,对S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研究调查。通过对S市流浪乞讨问题的现状及政府救助管理状况作调查研究,对救助机构工作人员及受助人员访谈,同时收集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救助数据、对人员构成、服务对象等进行调查研究。从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来源地方式、入站方式求助内容、离站方式几方面来描述S市流浪乞讨人员结构。将S市流浪乞讨人员分为贫困流浪乞讨型、疾病流浪乞讨型、未成年流浪乞讨型、暂时困难流浪乞讨型和其他型等五种类型。从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政策、S市社会救助管理组织结构、针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对流浪乞讨人员展开社会救助的服务内容等几方面对S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S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不健全、救助对象情况复杂、救助管理基础设施和人才投入不足、社会救助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工作方法有待改进等。最后结合和S市的实际情况,从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转变服务理念、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实施分层救助和管理、提高救助主体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对S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提出完善和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尽管各救助主体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开展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践,但并未将实践经验推广和应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总体仍停留在过去以物质救助为主的固有模式上。其次,目前对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还是以自愿原则为主,若其不愿接受救助,则不能强制对其救助。但现实中大部分职业乞讨人员拒绝救助管理站对其救助,造成流浪乞讨人员犯罪数量上升,和控制流浪乞讨人员犯罪行为打击不力局面,社会治安存在巨大隐患。最后,救助临时性限制了教育矫治的效果。仅靠在救助管理站内十几天甚至几天矫正教育,效果极差。部分受助人员特别是受助未成年儿童由于种种原因沾染不良习气较重,甚至仇视社会和家庭,为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讨论。

朱聪[5](2018)在《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由政府主导的传统社会救助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作为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之一的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既可以帮助政府减负,有效满足基本救助需求,更可以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推动“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落地生根,进而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提高社会救助服务的水平和效率。第一部门为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对象及方法,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对相关理论及概念进行梳理。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治理有利于整合救助资源,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研究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的路径是必然之举。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的概况。在社会呼吁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的大背景下,文章以G市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为典型样本,通过调查G市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的过程与方法,了解G市救助管理站特殊服务项目的运行机制以及社工机构参与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第三部分主要整理归纳了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主要问题有政策导向不足、救助流程简易化及可持续性差、专项救助资金短缺、评估体系不完善、社工机构力量薄弱等问题,进而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等研究视角探讨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提出了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的路径。从制度健全、评估体系建设、长期参与机制、资源整合、社工机构自身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若干路径。社工机构作为参与社会救助的主体之一,应当更加积极主动的发挥作用,促进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骆瑞玲[6](2018)在《广州市社会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研究》文中提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救助服务、保障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维护他们的尊严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进入了矛盾凸显的转型期,各阶层利益分化加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倍增,救助形势复杂多样,使政府救助管理工作陷入巨大困境。由单一的政府救助管理站来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已经不能满足流浪乞讨人员的需要,亟需引入社会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有限政府理论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广州市救助管理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调查访谈,发现社会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机制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诸如参与救助工作的社会组织数量少、资金来源渠道少、服务内容不够专业、组织协调配合不够、社会倡导不够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组织注册备案门槛高、介入救助工作没有细则指引、资源整合难、自身建设不足等。为此,本文探索采用公共产品、有限政府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构建多方位的救助体系。主要通过加强社会组织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加大救助服务的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加强社会组织专业性培养、加强社会组织间的协调配合、加大社会宣传和倡导力度等途径,推动形成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组织介入和公民广泛参与的救助管理工作机制。

黄君[7](2017)在《制度环境、利益集团与政策企业家:J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的制定逻辑》文中指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需要政策支持,相关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科学性是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基础。作为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城市的J市出台了一系列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本文以J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过程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剖析政策主体在政策创制过程中的互动博弈过程,挖掘政策制定的动力机制,呈现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的行动政治图式,进而对现有的政策制定理论以及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反思。通过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经验研究与政策演进进行梳理后发现,已有研究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过程研究的关注明显不足。而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阶段理论视角、制度环境解释视角、利益集团解释视角、个体解释视角等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梳理后发现,已有的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研究虽然各有所长,推进了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理解,但仍然无法充分解释J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的制定过程。文章在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理论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J市实践,建构了以制度环境、利益集团和政策企业家为核心要素的社会政策制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以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收集的多元资料深入分析。本研究具有以下发现:第一,制度环境规制并型塑着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的内容。制度环境决定了政策文本内容框架,使得制定出来的政策难以有创新性和突破性,并陷入“政策失灵”怪圈。第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的目标在利益集团博弈中渐行渐远。各个利益集团的分立区隔是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的最大障碍。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同政策主体在考量具体的政策内容时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期望承担最少的责任,获得最大化的部门利益,而作为弱势群体的未成年人的利益和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被忽视了。这使得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过程演化为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达致利益平衡的过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的制定表面上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了维护未成年人权利而履行部门职责,承担责任的体现,实质上则成为部门应对责任,规避政治风险的重要手段。第三,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企业家是促使政策制定出台的重要力量。政策企业家具有典型的个人特质,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积极倡导并推动政策制定出台。此外,政策制定过程中会产生政策的自由量裁权,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政策制定中的一种有意作为,是各利益集团进行利益考量和风险规避的结果。同时,专家角色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仅为政策出台提供智力支持,也通过强调专业化而在政策中获得权力。某种程度上,专家与政策制定部门形成坚实的利益共同体。本研究认为,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过程中,一方面应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以未成年人的需求为导向,建立证据为本的社会政策制定原则,另一方面应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部门联席机制,破除科层制弊端,改变落后的行政框架,积极主动寻求政策制定的突破。

王宇[8](2016)在《大连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流浪乞讨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究其产生的原因与背景要追究深刻的历史及社会原因。如何采取可行的措施应对及解决流浪乞讨现象是一个国际难题。如果此问题处理不当会造成社会各种不利的影响。近年来相关流浪乞讨人员极端事件频发,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是一项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的课题,本人主要根据大连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实证问卷调查及救助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展开相关研究。本人对大连市85名街头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救助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得到了第一手资料,通过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出大连市流浪乞讨人员现状、大连市救助站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现状及大连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包括救助主体方面:救助主体的单一性、救助机构内部的问题、救助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难度大;救助客体方面:身份甄别的复杂性、滞留人员安置难、救助对象满意度不高;救助措施方面:救助内容及方式单一、重救助轻管理、临时性救助与长效救助措施衔接不到位、实施管理无细化标准。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地方政府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救助管理对象界定不够明确和具体、救助机制不完善。最后针对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策及建议:提高救助主体能力、完善救助管理政策、充分发动各种力量加入救助队伍。

王崇人[9](2016)在《济南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中央把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纳入到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来,对加强和改进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流浪乞讨人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是社会救助事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让其也享受到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城市,在庞大的流动人口中也存在这样一群需要关注的流浪乞讨群体。探究济南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问题,对于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权益、推进济南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工作、健全完善济南市社会救助制度、维护泉城形象、建设和谐济南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本文以ERG需求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济南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进行研究。全文分为8章,具体来讲,第1、2章分别为绪论、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相关理论概念等进行描述;第3章从济南市流浪乞讨地点与方式、流浪乞讨人员群体特征及成因方面对济南市流浪乞讨人员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第4章从制度保障层面和救助主体实施层面入手,分别对济南市救助制度制定、救助管理站救助、协同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四大方面进行详细、深入地分析,全面把握济南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现状;第5章分析了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救助管理站设施与人才投入不足、救助对象“请不来”与“送不走”、部门协同力度有待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度低五大救助问题;第6章主要分析了国内外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实践与经验;第7章在国内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相应提出了完善救助制度、加快基础设施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开展入站引导与寻亲行动、建立长效化与常态化协同机制、建立五方联动社会救助模式五大对策建议;第8章是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分析总结,期望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流浪乞讨人员权益将会得到切实维护和有效保障,济南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中存在问题也会得到有效解决。

李文超[10](2016)在《流浪儿童救助管理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大连市救助管理站为例》文中指出流浪儿童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困难群体,他们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适当养育,日常生活主要在公共街头度过。与一般的儿童相同,这个特殊的群体也应该获得诸如生存权以及受保护权等这些基本权利,获得政府部门的全面保障。流浪儿童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贫困、饥饿、歧视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公共政策和资源的介入干预,他们在流浪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与行为需要得到有效的矫治。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为解决流浪儿童问题,做出了许多探索和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相继建立起“郑州模式”和“广东模式”等这些很有特色的救助模式。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流浪儿童问题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动因,牵扯到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所以,在实际进行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时候,需要做到全面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本文从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通过实地调研大连市救助管理站,具体分析当前流浪儿童救助管理工作中社会工作介入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从而使得政府部门制定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政策更有针对性,并促进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社会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大连市救助管理站 实现三个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连市救助管理站 实现三个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大城市中职业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性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职业乞讨
        二、救助管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三章 职业乞讨救助管理现状研究
    第一节 全国救助管理现状
        一、救助管理办法
        二、救助管理政策
        三、救助管理人数概况
        四、救助管理机构概况
    第二节 上海市救助管理现状
        一、上海市救助管理规定
        二、上海市救助管理机构概况
        三、上海市救助职业乞讨人员概况
        四、职业乞讨人员流入上海的原因
        五、职业乞讨行为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上海市应对职业乞讨行为的具体救助措施
        一、救助主体与客体
        二、主要救助措施
    第四节 广州市应对职业乞讨行为的救助管理
        一、开展跨部门和跨区域联动
        二、研发救助管理信息系统
        三、吸纳社会力量参与
    第五节 上海市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救助过程存在“模糊地带”
        二、职业乞讨人员与一般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流程没有区别
        三、社会资源链接少
第四章 上海市救助管理职业乞讨人员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救助管理制度有不足
        一、规章制度缺陷
        二、救助理念有待更新
    第二节 救助管理方式针对性不足
        一、缺乏甄别手段
        二、缺乏后续处置
        三、缺乏考核评价
        四、缺乏对职业乞讨人员本身的分析
    第三节 专业社工和社会力量不足
        一、专业社工力量稀缺
        二、志愿者参与较少
        三、宣传引导缺少
第五章 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完善政策法规
        一、完善救助管理政策
        二、完善救助管理合作网络
        三、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第二节 提升救助机构管理水平
        一、完善救助管理服务
        二、建设救助服务文化
        三、提升救助工作人员服务水平
        四、完善考评机制
    第三节 建设一支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队伍
        一、全民参与的志愿者活动
        二、流浪乞讨人员媒介形象的正向引导
        三、推进市民参与街面发现与救助奖励工作
        四、开设外展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救助管理站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Q市救助管理站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救助管理
        1.3.2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1.3.3 社会救助
    1.4 文献回顾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3 研究述评
    1.5 理论基础
        1.5.1 社会系统理论
        1.5.2 管理过程理论
        1.5.3 优势视角理论
        1.5.4 增能理论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法
        1.6.2 无结构访谈法
        1.6.3 观察法
        1.6.4 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Q市救助管理站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措施
    2.1 创设与社会工作相关的部门与制度
        2.1.1 成立领导小组与社会工作科室
        2.1.2 设立社会工作评估、督导制度
    2.2 多措施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2.2.1 设置社工岗位,分类管理
        2.2.2 鼓励就地转岗,加强校地合作
    2.3 多路径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2.3.1 站内救助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2.3.2 站外救助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第三章 Q市救助管理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面临的困境
    3.1 救助管理站层面
        3.1.1 行政管理目标与专业救助目标存在矛盾
        3.1.2 救助站规定与社会工作伦理冲突产生伦理困境
        3.1.3 社工岗位职责不清
    3.2 社会工作层面
        3.2.1 较少使用专业的工作方法
        3.2.2 社会工作介入流程不规范
        3.2.3 社会工作介入缺少针对性
        3.2.4 社会工作介入缺少完整性
    3.3 社会及政策层面
        3.3.1 缺少必要的社会资源
        3.3.2 相关法律条款仍不完善
第四章 Q市救助管理站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面临困境的原因
    4.1 救助管理站层面
        4.1.1 行政化管理取向过于明显
        4.1.2 缺少有效的第三方机构监督评估机制
    4.2 社会工作层面
        4.2.1 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不同步
        4.2.2 社工注册管理制度不利于社工能力提升
        4.2.3 实务社会工作者存在职业倦怠心理
    4.3 服务对象层面
        4.3.1 求助原因多样、主次错位
        4.3.2 求助人员年龄结构差异大
        4.3.3 求助人员成分复杂、辨认难度大
    4.4 社会及政策层面
        4.4.1 传统救助理念根深蒂固
        4.4.2 大众传媒对社会工作宣传较少
        4.4.3 对制定相关法律的重视度不够
第五章 提升救助管理站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成效的对策
    5.1 救助管理站层面
        5.1.1 通过角色调试淡化泛行政化取向
        5.1.2 改善专业督导和培训机制
        5.1.3 完善第三方评估监督管理机制
        5.1.4 通过“互联网+”,开展整合救助
    5.2 社会工作层面
        5.2.1 重塑社会工作的工作框架
        5.2.2 按照伦理选择的顺序做出选择
        5.2.3 完善社会工作介入救助管理的机制与流程
    5.3 社会及政策层面
        5.3.1 融合传统与现代两种救助理念
        5.3.2 加强大众传媒对社会工作的宣传
        5.3.3 完善与社会救助相关的法律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雅安市救助管理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外国政府联合社会组织救助相关研究
        1.3.2 国内政府联合社会组织救助相关研究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流浪儿童
        2.1.2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保障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2.3 福利多元化理论
        2.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三章 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及流浪儿童救助的发展情况
    3.1 我国政府对流浪儿童救助的发展历程
    3.2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发展历程
    3.3 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现状
        3.3.1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现状
        3.3.2 社会组织参与救助概况
        3.3.3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面临的普遍问题
第四章 雅安市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情况
    4.1 雅安市救助管理站介绍及救助概况
        4.1.1 雅安市救助管理站介绍
        4.1.2 雅安市救助管理站救助概况
    4.2 雅安市社会组织现状及流浪儿童救助概况
        4.2.1 雅安市社会组织现状
        4.2.2 雅安市社会组织救助概况
    4.3 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情况分析
        4.3.1 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服务的原因分析
        4.3.2 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服务的流程
        4.3.3 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服务开展救助情况
第五章 雅安市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的成效及仍存在的问题
    5.1 取得的成效
        5.1.1 物质救助成效
        5.1.2 卫生救助成效
        5.1.3 心理救助成效
        5.1.4 归家救助成效
    5.2 存在的问题
        5.2.1 购买制度供给不足
        5.2.2 监督力度不足、评估认识度不高
        5.2.3 社工专业化水平欠缺
        5.2.4 社会组织机构管理不足、社工流失率高
        5.2.5 救助工作的持续性难以维护
        5.2.6 项目资金不足,限制救助效果
第六章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的经验借鉴
    6.1 郑州“类家庭”
        6.1.1 郑州“类家庭”具体做法
        6.1.2 郑州“类家庭”救助经验
        6.1.3 对郑州“类家庭”的评价
    6.2 昆明家馨社区
        6.2.1 家馨社区具体做法
        6.2.2 家馨社区救助经验
        6.2.3 对家馨社区的评价
    6.3 广东“类学校”
        6.3.1 “类学校”具体做法
        6.3.2 “类学校”救助经验
        6.3.3 对“类学校”的评价
    6.4 三种案例的比较分析
第七章 雅安市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对策研究
    7.1 政府方面的对策
        7.1.1 完善购买制度、细化准入标准
        7.1.2 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
        7.1.3 科学监管、合理引入第三方评估
    7.2 对社会组织的相关建议
        7.2.1 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提升竞争力。
        7.2.2 加强组织管理,组建流浪儿童救助专业、稳定团队
        7.2.3 合理整合社会资源,人力财力有效运用
        7.2.4 探索符合雅安市特情的救助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雅安市社会工作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 2:针对流浪儿童的观察以及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

(4)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基于Y省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研究理论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流浪乞讨人员
        二、社会救助
        三、救助管理
    第二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研究理论视角
        一、人权理论
        二、正义论
        三、善治理论
    第三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研究理论分析框架
        一、社会救助内容
        二、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主体
第三章 S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结构与类型
    第一节 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简介
    第二节 S市流浪乞讨人员结构
        一、性别及年龄结构
        二、身体状况
        三、来源地方式
        四、入站方式
        五、求助内容
        六、离站方式
    第三节 S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类型
        一、贫困流浪乞讨型
        二、疾病流浪乞讨型
        三、未成年流浪乞讨型
        四、暂时困难流浪乞讨型
        五、其他
第四章 S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现状
    第一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政策分析
    第二节 S市社会救助管理的组织结构
        一、S市人民政府救助工作程序
        二、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救助流程
    第三节 S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服务内容
        一、针对成年人员提供服务
        二、针对未成年人提供服务
第五章 S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困境
    第一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政策不健全
        一、安置政策不完善,长期滞站现象无从应对
        二、缺乏配套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扶持政策
        三、社会救助制度本身弊端显露,应急措施无法可依
        四、相关制度不能有效衔接
    第二节 社会救助对象情况复杂
        一、救助管理对象的甄别界定不够明确具体
        二、特殊人群社会救助难,缺乏长效机制
        三、少数民族、境外群体救助难度大
    第三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管理基础设施和人才投入不足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
        二、社工、社保等专业救助人才缺乏
        三、社会救助资金缺口较大
    第四节 社会救助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
        一、管理方式及内容单一,社会力量参与度低
        二、跨地区部门协同力度有待加强
        三、慈善组织和企业没有发挥有效作用
    第五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工作方法有待改进
        一、救助管理理念落后
        二、救助机构对流浪者拒绝救助现象无从应对
        三、社会救助仅停留于物质,精神层面缺乏
        四、社会救助信息网络化建设水平低
第六章 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建立健全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扶贫力度
        二、改进和细化救助管理制度
        三、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完善救助体系
    第二节 由社会救助管理向社会救助服务理念转变
        一、转变救助理念
        二、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相结合
    第三节 建立社会救助多部门联动机制
        一、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等力量加入救助队伍
        二、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网络
        三、加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协同联合救助能力
    第四节 实施流浪乞讨人员分层救助和管理
        一、明确救助对象和范围
        二、按照人员类别分类救助和管理
        三、外籍人员及少数民族同胞特殊管理
    第五节 提高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主体管理能力
        一、建立长效化与常态化协同机制
        二、扩宽资金来源渠道
    第六节 加快社会救助基础设施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完善基础设施
        二、提升工作人员管理技能
        三、培养引进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专业人才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访谈受助人员基本情况
    附录二 流浪乞讨人员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路径的研究综述
        (二)国外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路径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及支持理论
        (一)社工机构
        (二)社会救助
        (三)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四)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二章 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概况
    一、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的缘起
        (一)传统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局限性
        (二)政府积极推动社会救助工作
        (三)社工机构的蓬勃发展,积极参与社会救助
    二、G市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概况
        (一)G市社会救助基本情况
        (二)G市社会救助主要特点
        (三)G市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的现状分析
        (四)G市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中发挥的作用
第三章 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流程简单化及可持续性差
        (二)服务评估体系不完善
        (三)政策引领及舆论导向不足
        (四)救助专项资金严重短缺
        (五)社工机构力量薄弱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救助制度不健全
        (二)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制度的缺失
        (三)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政策宣传不到位
        (四)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有待整合
        (五)社工机构自身发展的不规范
第四章 完善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的路径探析
    一、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一)修订及完善救助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
        (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关注社会救助
    二、建立严格的社工机构评估机制,实施第三方监督与评价
        (一)鼓励发展第三方评估主体
        (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范围
        (三)加强政府监管
    三、构建长期的社工机构参与机制,推动社工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一)增设社工机构承接长期项目的考核标准
        (二)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社工机构服务制度
    四、强化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联动机制,整合救助资源
        (一)建立并强化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联动机制
        (二)建立共享救助信息网络
        (三)强调救助制度的媒介作用,并延伸至常规救助制度
    五、注重社工机构自身发展,保障救助的健康发展
        (一)注重自身能力提升,提高项目承接能力
        (二)定位准确,积极参与
        (三)拓宽机构资源渠道
参考文献
致谢

(6)广州市社会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流浪乞讨人员
        2.1.2 救助管理
        2.1.3 社会组织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有限政府理论
        2.2.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3 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救助对象数量大
    3.2 救助对象成分复杂
    3.3 社会需求难以满足
    3.4 社会工作方法运用不足
    3.5 社会力量介入不足
    3.6 救助工作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4 社会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社会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总体情况
    4.2 引入社会组织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取得的成效
    4.3 社会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面临的问题
        4.3.1 参与救助工作的社会组织少
        4.3.2 社会组织资金来源渠道少
        4.3.3 服务内容专业性不足
        4.3.4 社会组织之间协调配合不够
        4.3.5 社会倡导不够
    4.4 社会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社会组织注册备案门槛高
        4.4.2 社会组织介入救助工作缺少细则指引
        4.4.3 社会组织资源整合难
        4.4.4 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足
5 社会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建议
    5.1 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养和支持力度
    5.2 加大救助服务的政府购买力度
    5.3 加强社会组织专业性培养
    5.4 加强社会组织的协调配合
    5.5 加大社会宣传和倡导力度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制度环境、利益集团与政策企业家:J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的制定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政策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经验研究与政策演进
        一、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经验研究回顾
        二、未保政策演进
    第二节 未保政策制定过程理论研究视角
        一、政策过程阶段理论解释视角
        二、政策制定的制度环境解释视角
        三、政策制定的利益集团解释视角
        四、政策制定的个体解释视角
    第三节 未保政策制定理论视角及经验研究的述评
        一、政策制定理论的特点
        二、政策制定理论的不足
        三、政策制定研究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概念
        一、政策制定过程
        二、利益集团
        三、政策企业家
        四、制度环境
    第二节 分析思路和研究框架
        一、分析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解释维度
    第三节 研究地点选取
        一、研究地点简介
        二、选取理由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一、研究方法选取
        二、资料收集
        三、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四、研究资料的效度
        五、研究伦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焦点事件:未保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第一节 未保政策议程触发的背景
        一、五个孩子闷死在垃圾箱
        二、未保政策议程的触发
    第二节 未保政策议程触发的影响因素
        一、外压:媒体关注与民众情绪表达
        二、内促:政府的责任意识与担当
        三、未成年人保护观念的变迁
    第三节 焦点事件与未保政策变迁
        一、焦点事件的作用机制
        二、焦点事件的政策变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度环境:未保政策制定的限制与突破
    第一节 未保政策制定的准备工作与程序
        一、未保政策制定的动因
        二、未保政策制定的准备工作
        三、未保政策制定的程序与合法性
    第二节 未保政策制定的文本规范与依据
        一、未保政策制定的文本规范要求
        二、未保政策文本内容的依据
    第三节 未保政策制定的惯例与突破
        一、行政效率低下,政策文本审阅时间长
        二、行政文化:事与责的规避与行政官僚等级作风
        三、未保政策制定中的“权——利——责”
        四、倒逼机制:未保政策制定出台的突破与可能
    第四节 未保政策制定的意识形态
        一、政策的意识形态
        二、家庭为本儿童观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利益集团:未保政策制定多元主体的互动博弈
    第一节 从政府到部门:未保政策制定中的责任传递
        一、行政体制中的政府与部门
        二、未保政策中的政府部门责任
        三、未保政策制定中的责任传递
    第二节 部门与部门:未保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互动与利益博弈
        一、未保政策涉及的部门及其职责
        二、部门内部:民政局与救助管理站互动与利益考量
        三、部门之间:未保政策文本中的部门责任与利益博弈
    第三节 部门与专业力量:未保政策制定的专业化构建
        一、未保政策制定中的专业力量
        二、未保政策制定的专业性建构
        三、专业性建构:未保政策的合法性与利益共谋
    第四节 部门与政策对象:被忽视的未保政策主体
        一、政策制定中的未成年人及其家庭
        二、被忽视的政策主体:政策对象的声音和需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策企业家:未保政策制定的助推与催化
    第一节 开启机会之窗: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的争取与推动
        一、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单位的申报与争取
        二、试点地区工作的推动和发展
    第二节 助推:政策企业家在未保政策制定中的推动
        一、领导重视,重视领导:政策企业家的方法和策略
        二、资源整合:专业团队与服务平台的建设
    第三节 催化:政策企业家在未保政策制定中的催化
        一、工作宣传与舆论营造:媒体报道的催化
        二、关系的协调和梳理:部门之间冲突的化解和疏导
        三、“名实分离”:政绩名分与意义的重构
    第四节 政策企业家的个人特质与未保政策制定
        一、政策企业家的价值观
        二、政策企业家的专业知识
        三、政策企业家的技巧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焦点事件引发未保政策变迁
        二、制度环境规制并型塑未保政策内容
        三、未保政策目标在利益集团博弈中渐行渐远
        四、政策企业家推动未保政策的制定
    第二节 相关讨论
        一、未保政策制定的“政策依据”怪圈
        二、谁的需要?未保政策制定出发点的迷思
        三、未保政策制定悖论:责任承担抑或风险规避
        四、未保政策的规则设定与自由裁量权
        五、未保政策制定过程的专家和官僚
    第三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加强》政策文本中各政策主体承担职责内容的修改过程
    附录二 访谈资料摘选
    附录三: 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大连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关键词阐释
        1.3.1 流浪乞讨人员
        1.3.2 救助与社会救助
        1.3.3 救助站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大连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概况
    2.1 大连市流浪乞讨人员类型及分布状况
        2.1.1 人员类型
        2.1.2 分布状况
    2.2 大连市救助站概况
        2.2.1 大连救助站历史沿革
        2.2.2 大连救助站自然概况
    2.3 大连市救助站救助成果及社会反响
        2.3.1 救助成果
        2.3.2 社会反响
3 大连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调查及问题分析
    3.1 大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方法
    3.2 大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存在的问题
        3.2.1 救助主体方面
        3.2.2 救助客体方面
        3.2.3 救助措施方面
    3.3 大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地方政府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3.3.2 救助管理对象的界定不够明确和具体
        3.3.3 救助机制不完善
4 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策及建议
    4.1 提高救助主体能力
        4.1.1 转变救助理念
        4.1.2 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服务素质及工资待遇
        4.1.3 部门间相合作从而做到协调救助
    4.2 完善救助管理政策
        4.2.1 明确救助对象,采取分类救助方式
        4.2.2 细化相关政策规定
        4.2.3 同其他制度有效衔接从而建立救助管理长效机制
        4.2.4 加快救助立法步伐
    4.3 充分发动各种力量加入救助队伍
        4.3.1 发挥非营利性组织力量
        4.3.2 社会工作方法在救助工作中的运用
        4.3.3 发动家庭与社区力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调查问卷
附录B 大连救助站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致谢

(9)济南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总体评价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流浪乞讨人员
        2.1.2 社会救助
    2.2 理论基础
        2.2.1 ERG需求理论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济南市流浪乞讨人员现状分析
    3.1 流浪乞讨地点与方式
    3.2 流浪乞讨人员群体特征
        3.2.1 流浪乞讨人员来源地
        3.2.2 流浪乞讨人员性别年龄和身体状况
    3.3 流浪乞讨原因
        3.3.1 经济原因
        3.3.2 家庭原因
        3.3.3 健康原因
        3.3.4 其他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济南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现状分析
    4.1 济南市救助制度制定情况分析
        4.1.1 常规性救助工作制度制定
        4.1.2 针对特殊群体的专项制度制定
    4.2 济南市救助管理站救助情况分析
        4.2.1 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简介
        4.2.2 资金来源与使用
        4.2.3 救助方式
        4.2.4 救助流程
        4.2.5 救助内容
    4.3 济南市社会救助部门协同救助情况分析
        4.3.1 济南市公安部门救助情况
        4.3.2 济南市卫生部门救治情况
    4.4 济南市社会力量救助情况分析
        4.4.1 济南市慈善组织和企业救助情况
        4.4.2 济南市社区救助情况
        4.4.3 济南市公众救助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济南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存在问题
    5.1 制度有待完善
        5.1.1 缺少对职业乞讨者的明确管理规定
        5.1.2 缺乏对救助工作人员的保护规定
        5.1.3 相关制度不能有效衔接
    5.2 救助管理站设施和人才投入不足
        5.2.1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
        5.2.2 社工等专业救助人才缺乏
    5.3 救助对象请不来与送不走
        5.3.1 拒绝入站的请不来难题
        5.3.2 长期滞留的送不走难题
    5.4 部门协同力度有待加强
    5.5 社会力量参与度低
        5.5.1 慈善组织和企业没有发挥有效作用
        5.5.2 社区救助效果还未显现
        5.5.3 公众主动救助意识不高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内外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经验借鉴
    6.1 国外社会救助实践与经验
        6.1.1 立法先行
        6.1.2 重视警察救助队与急救站协同合作
        6.1.3 建设民营化救助体系
    6.2 国内社会救助实践与经验
        6.2.1 培养引进社工专业人才
        6.2.2 构建四级救助管理体系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济南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的解决对策
    7.1 健全完善救助制度
    7.2 加快基础设施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7.3 有效开展入站引导与寻亲行动
    7.4 建立长效化与常态化协同机制
    7.5 构建五方联动社会救助模式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流浪儿童救助管理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大连市救助管理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流浪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流浪儿童
        2.1.2 社会救助
        2.1.3 社会工作
        2.1.4 个案工作
        2.1.5 小组工作
        2.1.6 社会工作者
    2.2 流浪儿童现状研究
        2.2.1 流浪儿童的群体特征
        2.2.2 流浪儿童流浪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3 当前我国流浪儿童社会工作介入面临的困境
        2.3.1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不足
        2.3.2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2.3.3 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2.3.4 案主自决伦理困境
第3章 大连市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社会工作介入情况
    3.1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及制度建设情况
    3.2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
        3.2.1 个案工作—爱的呼唤
        3.2.2 小组工作—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第4章 国内外流浪儿童社会工作介入情况
    4.1 国外流浪儿童社会工作介入情况
    4.2 国内流浪儿童社会工作介入情况
第5章 完善我国流浪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组织领导,加快社工队伍建设
    5.2 引入专业理念,确立发展方向
    5.3 培养专业人才,夯实工作基础
        5.3.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5.3.2 加大资金投入,出台激励机制
        5.3.3 加强人才储备,充实专业力量
    5.4 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5.4.1 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5.4.2 适时采用危机介入模式
        5.4.3 帮助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大连市救助管理站 实现三个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城市中职业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陶玮玮.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救助管理站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Q市救助管理站为个案[D]. 郑雪倩. 青岛大学, 2020(02)
  • [3]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雅安市救助管理站为例[D]. 王莺燚.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4]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基于Y省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的调查[D]. 王婷瑾.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5]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路径研究[D]. 朱聪.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广州市社会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研究[D]. 骆瑞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制度环境、利益集团与政策企业家:J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的制定逻辑[D]. 黄君. 南京大学, 2017(01)
  • [8]大连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 王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9]济南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研究[D]. 王崇人.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8)
  • [10]流浪儿童救助管理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大连市救助管理站为例[D]. 李文超.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大连救援管理站实现三项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