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工出境工作工伤保险待遇如何衔接(论文文献综述)
赵倩[1](2021)在《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研究》文中提出
李永超[2](2021)在《防范实习用工常见风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链接:山东某大学被曝强制学生实习,实习工作时间长、强度大,致使部分学生出现身体不适,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该大学宣传科回应称,学校目前已终止实习协议,并将学生全部撤回。据悉,该大学强制大三学生分别到两家公司进行实习,工作内容是在流水线上长时间当普工,致使部分学生出现发烧、手起泡等身体不适。该大学回应称:学校已派出工作组赶赴实习地现场处置相关事务,并将学生全部撤回。两家公司均表示,该校实习生是由签约的第三方劳务公司引入的,已经按照当地人社部门的要求对其中不规范的情况进行整改。
普洱市人民政府[3](2020)在《普洱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357项涉及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政发[2020]7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为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482项涉及省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云政发[2020]16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112项涉及州级及以下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云政发[2020]21号),
房连泉[4](2020)在《加强中欧流动劳工的社会保护——基于双边社会保障协定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贸易和双边交流的日趋频繁,中国与欧盟之间的流动人口数量大规模增加。缔结双边社会保障协定(SSA)是改善流动人口社会保护的重要途径。自2002年以来,中国与欧洲国家签署了9项双边社会保障协定。本文分析了中欧之间流动劳工的发展趋势及社会保护情况,发现尽管双边协议有效地避免了社会保障双重覆盖的问题,但由于缺乏权益衔接机制,国际劳工社会保护问题仍然突出。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强中欧之间社会保障合作,签订覆盖范围更广的社会保障协定,引入待遇整合机制,以及加强协议执行能力等建议。
胡春喜[5](2020)在《首都外籍人才移民融入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把首都打造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眼下北京市重大发展战略规划,围绕各类人才进行发展体制和政策机制改革是其中的重大举措。作为助力首都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之一,外籍人才自然是北京市各政府部门出台引才政策时不容忽视的群体,在京外籍人才移民融入问题因而也成为当下不容回避的问题。诚然,移民融入问题牵涉甚广,需要依靠首都各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出台各项政策所形成的一整套移民融入机制加以应对。因而,目前北京市已针对外国人出入境、居留、医疗、教育等需求推出的诸多便利举措,为外籍人才“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融得进”开辟便捷通道。但首都当前出台的各项便利政策能否着实提升在京外籍人才的移民融入水平,或是首都现行外籍人才移民融入机制还应如何提升,却是需要一套较为合理的评估体系加以考察。经文献研究,本文在移民融入理论指导下,尝试从结构性融入和社会-文化融入两大维度,运用指标较为科学合理的“移民融入政策指数”(MIPEX)评估体系所设的“劳动力市场”、“永久居留”、“政治参与”、“获得国籍”、“家庭团聚”、“反歧视”、“(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八大政策指标内容,有所甄别地对首都外籍人才移民融入机制进行评估,旨在找出现行首都外籍人才移民融入机制的不足,并根据所得结论提出较富有针对性的完善举措。
魏绿子[6](2020)在《“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两个伟大倡议,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响应我国号召,加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着开放的区域合作宗旨与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理念,使“一带一路”倡议在高效优化全球资源配置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沿线各国共同构建了一个包容、平衡、互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构架。因为众多沿线国家积极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目前这一倡议已然得到全面实施,不断取得突破,国际社会对这一倡议加深了认识,从而产生了深远影响。劳动力的跨境就业作为新型的就业方式兴起,“一带一路”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劳务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加大与沿线国家间的劳务合作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问题,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又解决了沿线国家劳动力数量不足或者素质偏低的困境,促进了劳务输入国的技术进步与投资繁荣。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劳务合作规模逐年扩大,境外劳务纠纷也越来越多,海外务工人员、用工企业甚至劳务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侵犯海外劳工权益的情况经常出现,罢工、示威、甚至暴力事件等时有发生。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不仅给海外务工人员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同时也制约我国海外投资与承包工程的顺利进行,甚至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因此,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劳工权益的保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采用案例分析归纳、比较分析及交叉学科研究三种研究方法,在研究“一带一路”下我国劳务合作的现状的基础上,从现有劳工保护的立法与实践出发,深入剖析了“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面临的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相关国家与我国劳工保护立法的法律冲突及适用等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完善了保护海外劳工权益的国际与国内立法、发挥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的作用、协调各国劳工法律冲突以及强化政府在解决劳工争议中的作用的建议,从而切实保护我国海外劳工的合法权益。
余冬生[7](2020)在《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如何解决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是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一个长期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问题之解决,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并未有明确、具体规定,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同案不同判”现象,严重影响司法公信力。从国外立法例来看,对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处理,存在兼得模式、补充模式、替代模式和选择模式四种不同观点。司法实务中关于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案件主要包括工伤保险待遇纠纷、侵权损害赔偿纠纷以及代位求偿权或追偿权纠纷三种类型。对用人单位侵权型竞合案件的裁判有四种类型,即支持双重赔付型、支持补充赔付型、仅支持工伤保险补偿型以及特殊情形下支持侵权损害赔偿型。对第三人侵权型竞合案件的裁判包括四种类型,即完全双重赔付型、有限双重赔付型、择一行使总额补差型以及补充赔付型。为完善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统一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应在厘清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区别、以类型化方法调整竞合案件纠纷、完善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立法规范以及统一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司法实践等四个维度展开。
宋铁勇[8](2020)在《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文中研究指明“扎赉诺尔”地方之名来源于蒙古语对“达赉湖”(呼伦湖)的称呼,经俄语音译再转译为汉语后,演变为“扎赉诺尔”,地域表达范围也从整个达赉湖地区,定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历史上,位于多民族交错地带、濒临沙俄(苏联)的扎赉诺尔地区本是蒙古族游牧之地,因《中俄密约》的签订,清廷实质上主动抛弃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经营权在内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附属地域、企业的主权与相应利权而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兹后,该地因煤而兴,进而形成文化与政治多元的边陲社会。从1902年扎赉诺尔煤矿开办至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随中长铁路一齐回归祖国这一期间,扎赉诺尔地区经历了“边疆民族游牧地——煤矿——矿区——城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管窥到殖民者或强权者对中国施行的资源掠夺、资本输出、产品倾销等政策,以及殖民地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特征,也能体察到该矿区社会由无到有,由小而大,多元复杂的样态。煤矿与矿区的发展变迁映射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关系、中外博弈、列强之间相互牵制、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外来输入型能源工业与重工业特征,以及边疆地区各民族应对不同政权所产生的共处共生机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边疆治理范式等问题。同时,为探索地方社区形态变迁、殖民主义或强权主义统治下的矿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适、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论文分为“序章”“正文”“终章”三大部分。“序章”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先行研究成果的翔实评述,提出本文拟借助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拟达到的目标。正文分为七章,旨在对“序章”提出的问题予以实证、阐释与研讨。第一章以“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为题,阐述本论文研究主要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第二章以“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为题,细述东清铁路办矿、俄商包办时期,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及其矿区的掠夺;第三章以“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为题,通过对扎赉诺尔煤矿产量的统计,分析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资源的掠夺及相关政策和经营手段;第四章以“统制与统治:伪满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为题,分析日本产业统制政策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施行的阶段性内容与影响。第五章以“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为题,详述边陲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工会制度与“一长制”的作用;第六章以“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进程”为题,论述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扎赉诺尔煤矿运营管理的调适。第七章以“遥远的边陲社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为题,分析扎赉诺尔煤矿矿工社区的变迁和边陲社会的发展形态。“终章”重在回答“序章”提出的问题,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本文认为扎赉诺尔的“地方性”显现出了汉族移民文化、俄(苏)日殖民者或强权者文化和本地蒙古族文化之间交汇融合的社会性表征。借助于煤矿的“单位”社会化和“地方社会”的单位化之间不间断的互动与互构,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最后进化为城镇。俄-苏占领或租借时期,虽然该地主权在国际法上仍属于中国,当地的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俄-苏只是该地的租借者,但因当时中国国家力量羸弱,难以伸张应有的权利,故该地显现出了完全从属于俄-苏政府的“地方性”,该煤矿及地方秩序与中国国家秩序之间难以同调,中国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日伪统治时期,因中国在该地的主权被完全侵夺,中国的国家秩序自然是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该矿所做的一系列秘密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事实上将“地方”和“单位”的语义逐渐导向了“国家单元”表意上,为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渐趋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53年苏联将该矿归还中国之际,“国家中心性”对“地方性”的整合过程随即完成。
赵馨雨[9](2020)在《《外国人与日本的法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日务工的外国籍劳工人数不断增加,且其中华人占比较大。对于在日本工作生活及有意愿未来到日本工作生活的华人来说,了解和掌握日本的法律法规,懂得如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科技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我国工作和生活。因此在外国人权利和义务方面,日本相关法律中的亮点对我国法律的完善具有参考价值。因此,笔者选择了《外国人与日本的法律》(外国人と法)一书中部分内容进行翻译。此文本以信息型功能为主,文体方面属于论述文体,用词严谨,语言简洁平实,逻辑性强,衔接性和连贯性特征尤为突出。然而,笔者在初次翻译时译文生涩、语言和逻辑方面缺乏连贯性。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该实践报告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介绍所选文本《外国人与日本的法律》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介绍本次翻译实践的主要内容和过程;第三章是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第四章案例分析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和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从语法连贯、语义连贯、语用连贯三方面具体分析如何重现原文的连贯效果;第五章对整个翻译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并反思其中存在的不足。经过分析,笔者认为翻译论述文时应更注重功能上的对等,语法上可改变原文的衔接方式,语义上要注重词义的准确性,语用方面在消除文化壁垒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信息传达的完整性,以此达到译文的连贯和通顺。笔者希望本报告可以为译文重现原文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提供一点参考。
喻术红[10](2020)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在华外籍劳工权益之保护》文中指出加强在华外籍劳工权益保护,既契合中国政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宗旨之需要,也是应对老龄化与少子化等现实问题之需要。未来中国将面临劳动力资源优势的缺失,特殊的家庭结构引发的家庭照顾、长期照护人员稀缺等问题。这些如果不解决,必将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开放外劳限制,引进外劳从事家庭照顾和长照护理等,弥补中国劳动力市场相应资源之不足,是一种发展趋势。加强对在华工作外国人的劳动权益保护,是人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国际公约上的基本义务。应对这种发展趋势,当务之急是审视检讨我国相关外劳立法,对之进行改革与完善,由单纯注重管理,转变为"管理与保护并重",着重完善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规范。
二、职工出境工作工伤保险待遇如何衔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工出境工作工伤保险待遇如何衔接(论文提纲范文)
(2)防范实习用工常见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普通在校生的实习 |
顶岗实习 |
认知实习 |
跟岗实习 |
在华留学上的实习 |
实习生管理与风控建议 |
(4)加强中欧流动劳工的社会保护——基于双边社会保障协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欧双边劳工流动情况 |
(一)在欧盟国家的中国劳工情况 |
(二)欧盟在华劳工概况 |
三、中欧双边流动劳工的社会保护情况 |
(一)中国对外籍劳工的社会保障覆盖政策 |
(二)欧洲来华工人的社会保障覆盖情况 |
1.各地参保规定不统一 |
2.参保激励不足 |
3.是否参保取决于就业状况 |
(三)国际劳工社会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
1.缺乏累计机制 |
2.社保待遇权益享有不足 |
3.中国地域间存在转移接续障碍 |
4.社保缴费成本高 |
(四)在欧盟的中国劳工的社会保障覆盖情况 |
(五)中国劳工在欧盟面临的主要社会保障问题 |
四、对中欧双边社会保障协定的评估 |
(一)中欧双边社会保障协定的制定情况 |
(二)双边社会保障协定在中国的执行情况 |
1.参保延迟 |
2.地区差异 |
(三)当前双边社会保障协定的局限性 |
1.涉及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的内容不足 |
2.覆盖的社会保障项目有限 |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5)首都外籍人才移民融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创新点与难点 |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1 研究思路 |
1.3.1.2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1.3.2.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3.2.2 本研究的难点 |
2 重要概念的界定 |
2.1 外籍人才 |
2.2 移民融入 |
2.3 移民融入政策指数(MIPEX) |
3 首都外籍人才移民融入概况 |
3.1 首都外籍人才概述 |
3.1.1 首都外籍人才的历史概况 |
3.1.2 首都外籍人才的基本现况 |
3.1.2.1 首都外籍人才的类型 |
3.1.2.2 首都外籍人才的数量 |
3.2 首都外籍人才移民融入机制的现状 |
3.2.1 机构职责分工明确 |
3.2.2 双轨政策并驾齐驱 |
3.2.2.1 国家层面:适用外籍高层次人才政策更显优渥 |
3.2.2.2 首都层面:居留许可加注业务优化类别更趋灵活 |
3.2.2.3 部门协作:根据外籍人才类别给予差异化保障 |
4 首都外籍人才移民融入机制分析 |
4.1 首都外籍人才移民融入机制的评估 |
4.1.1 结构性移民融入:经济与政治层次的融入 |
4.1.1.1 劳动力市场政策 |
4.1.1.2 永久居留政策 |
4.1.1.3 政治参与政策 |
4.1.1.4 国籍取得政策 |
4.1.2 社会-文化移民融入:社会与文化层次的融入 |
4.1.2.1 家庭团聚政策 |
4.1.2.2 反歧视政策 |
4.1.2.3 文化教育政策 |
4.1.2.4 医疗卫生政策 |
4.2 首都外籍人才移民融入机制的不足 |
4.2.1 比照移民融入政策指数平均水平尚有差距 |
4.2.2 相对忽视外籍人才社会-文化维度融入状况 |
5 首都外籍人才移民融入机制的完善路径 |
5.1 加强结构性移民融入 |
5.1.1 依照人才类别,简化居留延期手续 |
5.1.2 细化申请条件,保障永久居留待遇 |
5.2 提升社会-文化移民融入 |
5.2.1 鼓励家属团聚,消解人才后顾之忧 |
5.2.2 强化教育合作,增加中外教学互动 |
5.2.3 突出中国话语,提倡汉语人文熏陶 |
5.3 优化政府管理与服务 |
5.3.1 借鉴上海经验,畅通官方公开渠道 |
5.3.2 适时总结经验,形成首都融入指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
附录B 劳动力市场政策得分表(北京) |
附录C 永久居留政策得分表(北京) |
附录D 政治参与政策得分表(北京) |
附录E 国籍取得政策得分表(北京) |
附录F 家庭团聚政策得分表(北京) |
附录G 反歧视政策得分表(北京) |
附录H 文化教育政策得分表(北京) |
附录I 医疗卫生政策得分表(北京)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一带一路”与我国的海外劳工的概况 |
2.1 海外劳工与劳工权益 |
2.1.1 海外劳工的界定 |
2.1.2 劳工权益的含义及内容 |
2.2 “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发展的现状 |
2.2.1 “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的发展 |
2.2.2 “一带一路”倡议下劳工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
第3章 “一带一路”下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立法现状及实践 |
3.1 “一带一路”下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相关立法现状 |
3.1.1 劳工权益保护的国际立法现状 |
3.1.2 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国内立法现状 |
3.2 “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实践 |
第4章 “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面临的问题 |
4.1 海外劳工保护领域存在的立法问题 |
4.1.1 国际立法问题 |
4.1.2 国内立法问题 |
4.2 我国海外劳工的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问题 |
4.2.1 外交保护问题 |
4.2.2 领事保护问题 |
4.3 相关国家与我国劳工保护立法的法律冲突及适用问题 |
4.3.1 相关国家劳工保护法律的冲突 |
4.3.2 涉外劳工纠纷中的法律适用 |
4.4 政府在涉外劳务监管与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加强“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建议 |
5.1 完善保护海外劳工权益的国际与国内立法 |
5.1.1 推动国际劳工立法的广泛适用 |
5.1.2 完善国内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 |
5.2 发挥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的作用 |
5.2.1 加强外交保护制度的建设 |
5.2.2 健全领事保护的预防和应急机制 |
5.3 协调各国劳工法律冲突 |
5.4 强化政府在解决劳工争议中的作用 |
5.4.1 加强政府对我国企业劳工权益保护的监管 |
5.4.2 建立针对海外劳工保护的统一管理执法机构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原因和类型 |
2.1 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的内涵界定 |
2.1.1 工伤保险制度 |
2.1.2 人身损害赔偿制度 |
2.2 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的竞合原因 |
2.3 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的竞合种类 |
第三章 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法规范表达及其缺陷 |
3.1 我国工伤保险补偿与用人单位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规定与缺陷 |
3.1.1 我国工伤保险补偿与用人单位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规定 |
3.1.2 对工伤保险补偿与用人单位侵权损害赔偿竞合规定的缺陷 |
3.2 我国工伤保险补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规定与缺陷 |
3.2.1 我国工伤保险补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规定 |
3.2.2 对工伤保险补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竞合规定的缺陷 |
第四章 国外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立法考察 |
4.1 兼得模式 |
4.2 补充模式 |
4.3 替代模式 |
4.4 选择模式 |
第五章 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在司法上同案不同判的具体表征 |
5.1 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案件的类型 |
5.2 工伤保险补偿与用人单位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案件的裁判 |
5.2.1 支持双重赔付型 |
5.2.2 支持补充赔付型 |
5.2.3 仅支持工伤保险补偿 |
5.2.4 特殊情形下支持侵权损害赔偿型 |
5.3 工伤保险补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案件的裁判 |
5.3.1 完全双重赔付型 |
5.3.2 有限双重赔付型 |
5.3.3 择一行使总额补差型 |
5.3.4 补充赔付型 |
第六章 完善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具体路径 |
6.1 厘清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区别 |
6.1.1 请求权基础不同 |
6.1.2 价值定位不同 |
6.1.3 适用原则不同 |
6.1.4 赔偿范围不同 |
6.2 以类型化方法调整竞合案件纠纷 |
6.3 完善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立法规范 |
6.3.1 坚持“三个原则”立法指导思想 |
6.3.2 明确补充模式救济标准 |
6.3.3 《侵权责任法》应以一般侵权行为看待工伤事故性质 |
6.3.4 修改和完善《人损司法解释》第十二条规定 |
6.4 统一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司法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8)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章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先行研究述评 |
一、1934 年以前沙俄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查研究 |
二、日本占领及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 |
三、中苏共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
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 |
引言 |
第一节 近代边疆危机态势 |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大面积领土强占与资源掠夺 |
二、俄国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及其将东北残存领土“俄罗斯化”企图 |
三、英国强行牛庄开港及其在东北的利益 |
四、日本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觊觎与渗透 |
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民族交错地带的矿产资源调查 |
一、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资源调查 |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调查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 |
引言 |
第一节 东清铁路计划出笼及沙俄对矿权的掠夺 |
一、东清铁路计划出笼与实施 |
二、沙俄对东清铁路沿线矿权的侵夺 |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运营 |
一、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东清铁路的初期经营 |
二、俄商包办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
第三节 中东铁路燃料供应与煤矿的掠夺式开采 |
一、中东铁路的燃料需求 |
二、东清铁路公司与俄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
三、煤炭资源开采于呼伦贝尔地方的经济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 |
引言 |
第一节 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
一、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探查 |
二、中东路事件前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的掠夺 |
三、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抛弃 |
第二节 中苏合办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
一、苏联工矿企业运营经验的引入 |
二、中东路事件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统制与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 |
引言 |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统制政策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
一、日苏交接扎赉诺尔煤矿过程 |
二、满炭系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统制 |
三、日本殖民后期统制政策的调整 |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煤炭资源掠夺 |
一、日本人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勘测 |
二、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
三、日本煤炭资源掠夺对“兴安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 |
引言 |
第一节 扎赉诺尔光复与中国共产党对煤矿的军事接管 |
一、扎赉诺尔光复 |
二、中国共产党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军事接管 |
三、秘密建党建政背景下的煤矿恢复 |
第二节 煤矿工会在中苏共管期间的作用 |
一、煤矿工会的筹建与基层动员 |
二、苏联一长制与工会在煤矿运营中的协调 |
三、煤矿公开建党与工会面向的转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的进程 |
引言 |
第一节 中苏关于交还中长铁路的谈判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涉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苏谈判 |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 |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 |
二、扎赉诺尔煤矿在回归缓冲期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回归祖国初期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整与发展 |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调整 |
二、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遥远的边陲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 |
引言 |
第一节 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与矿区的形成 |
一、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 |
二、扎赉诺尔行政建置变迁 |
三、扎赉诺尔矿区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节 煤矿招工与扎赉诺尔移民社会的形成根源 |
一、扎赉诺尔煤矿招工与地方人口结构演变 |
二、扎赉诺尔地方经济结构 |
三、扎赉诺尔社会生活 |
第三节 以煤矿为核心的单位体制形成 |
一、煤矿的“单位”化进程 |
二、单位制社区 |
本章小结 |
终章 |
第一节 扎赉诺尔煤矿与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社会表征 |
第二节 “国家中心性”对于“地方性”的整合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9)《外国人与日本的法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
2.1 翻译实践内容介绍 |
2.2 翻译实践进度安排 |
第3章 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 |
3.1 文本分析 |
3.1.1 目标文本的语言定位 |
3.1.2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
3.2 译前准备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语法连贯的重构 |
4.1.1 指称 |
4.1.2 省略 |
4.1.3 连接 |
4.2 语义连贯的重构 |
4.2.1 词际连贯 |
4.2.2 句际连贯 |
4.3 语用连贯的重构 |
第5章 结语 |
5.1 归纳与总结 |
5.2 翻译实践中的认识 |
5.3 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原文/译文对译 |
附录二 术语表 |
致谢 |
四、职工出境工作工伤保险待遇如何衔接(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研究[D]. 赵倩. 南京财经大学, 2021
- [2]防范实习用工常见风险[J]. 李永超. 人力资源, 2021(07)
- [3]普洱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357项涉及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普洱市人民政府. 普洱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11)
- [4]加强中欧流动劳工的社会保护——基于双边社会保障协定的视角[J]. 房连泉. 社会保障研究, 2020(06)
- [5]首都外籍人才移民融入机制研究[D]. 胡春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1)
- [6]“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研究[D]. 魏绿子.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7]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问题研究[D]. 余冬生.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8]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D]. 宋铁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9]《外国人与日本的法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赵馨雨.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1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在华外籍劳工权益之保护[J]. 喻术红. 社会科学战线,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