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决抵制有偿新闻(论文文献综述)
张兰[1](2019)在《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文中认为认同是个体在社会中形塑的、以自我为轴心展开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职业认同是认同在职业领域的反映。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社会,个体的职业认同危机问题日渐凸显。具体到我国的传媒行业,由于体制转轨和媒体转型以及技术赋权下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专业记者已经无法保持他们对这一职业的管辖权,新闻进入了“去专业化”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不少新闻从业者高调离职或转型,而在职的很多新闻从业者则自诩为“新闻民工”,职业认同危机严重。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新闻实践及报道风格,也可能影响媒体的社会功能及组织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议题并进行系统研究。论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法国着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指导,分两大部分对这一议题进行研究。第一大部分由第2、3、4、5四章构成,主要从理论层面分析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理论基础、职业认同危机及其症候、因缘与影响。第二大部分由第6、7、8三章构成。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开发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借助大样本数据分别对转型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的现状、影响效应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提升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出建议。第9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新闻职业化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这是讨论职业认同的前提基础,论文从商业报刊的发展、专职记者的出现、职业团体的组建、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和新闻专业教育的萌生等五大方面考察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萌芽。与孤立地关注职业团体、伦理规范等职业组织形态问题不同的是,职业社会学强调每一个职业在这一领域中对某些工作的“管辖权”,职业化是在不同职业对管辖权边界的冲突中得以实现的。从职业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新闻职业的特性,包括:专业化程度不高、辐射面很广、对技术和信源的依赖性强等。新闻业的不景气导致新闻从业者待遇下滑、个人发展空间受限,新闻业的危机引起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从“无冕之王”到“防火防盗防记者”的社会认同危机,多重角色冲突的个人认同危机以及从知识分子到“新闻民工”的自我认同危机。结合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论文主要从管理政策、经济、技术三个维度五个方面分析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具体体现为:行业管理不断规范、专业技术更新迭代、传播主体日趋多元、经济压力难以纾解。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陷入重重危机,已有的新闻职业理念和新闻职业精神日益弱化,粗浅浮躁充斥着新闻生产过程,新闻品质下降:虚假新闻泛滥,新闻低俗化、娱乐化趋势明显;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行为失范现象严重,自诩为“新闻民工”的新闻记者受到商业化逻辑的侵蚀,职业道德和操守严重受到侵蚀,“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寻租现象屡禁不止;从业者对新闻职业的满意度急剧下降,“离职潮”时现。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获取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文本资料,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先后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编码方法,获取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相关条目,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编制《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初始问卷》。经由预调研与正式调研,运用问卷调查获取一手研究数据,在SPSS与Amos软件平台上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开发了信效度均良好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量表由23个题项组成,是一个二阶五因子构成结构维度,五个维度分别为:职业情感、角色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和职业信念。以此量表检验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状况,发现其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低(3.10)。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受到性别、年龄、从业年限、收入水平、职务、编制性质、媒体属性、媒体类型等个体背景变量的影响,工作压力对其职业认同具有显着负影响,自我效能感对职业认同具有显着正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与其离职意愿具有显着正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压力对其离职意愿具有显着负影响,并通过职业认同间接影响离职意愿,职业认同是工作压力影响离职意愿的中介变量。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提升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出了如下建议:再造新闻采编流程,减轻工作压力;提高人职匹配度,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实施差异化管理,注重新闻从业者职业发展。本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第一,深化了新闻传播主体的研究领域,拓展了职业认同研究的职业领域;第二,首次开发了适合我国新闻从业者的符合测量学要求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第三,实证研究了媒体转型期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揭示了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在个体背景变量上的特点;第四,揭示了新闻从业者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初步构建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影响效应整合模型。
刘珊[2](2018)在《浅论新闻宣传的反腐倡廉工作》文中指出当前在个别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中存在着"有偿新闻"的问题,其实质是新闻界的腐败,在实践中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必须坚决加以遏制。本文从正视新闻传播领域的"有偿新闻"问题、"有偿新闻"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偿新闻"的危害,以及切实做好新闻宣传的反腐倡廉工作等四个方面作了论述。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要通过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防范"有偿新闻"问题的出现,进一步抓好新闻宣传中的反腐倡廉工作。
王加怡,马悦[3](2017)在《多管齐下抵制“有偿新闻”》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有偿新闻"是不争的事实。"有偿新闻"严重背离了法律与社会道德,抵制这种行为必须多管齐下,仅靠社会单一群体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同时,也应意识到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要对过程有耐心,对结果有信心,坚定信念抵制"有偿新闻"。
田超[4](2016)在《新时期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后,“文革”中一度盛行的“假、大、空”等新闻风气仍然影响着新闻界,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新闻学界和业界开始积极呼吁并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原则。1981年,《记者守则》的发布,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重新起步。然而,新闻界将重心放在寻求新闻理性回归之时,“有偿新闻”这一新闻事业的“毒瘤”开始慢慢大量出现,新闻主管部门和新闻界共同意识到采取切实行动进行整治迫在眉睫。1992年起,我国正式走上了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这一体制的转变,使得一些新闻传媒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迷失自我,丧失操守,追逐物欲。一段时期内,“有偿不闻”、新闻敲诈、以及新闻侵权等问题层出不穷。在新媒体等技术的冲击下,新闻职业道德面临新的挑战。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在经历了三次修订之后日臻完善,亦大大提高了其专业性和实践指导性。不仅如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媒体都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自律准则,进一步强化自我约束的能力。此外,新闻战线还致力于不断完善受众监督制度、专职督察员制度,以便借助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持续的外部力量来唤起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精神。其中,从2003年起延续至今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即是一场声势浩大、卓有成效的新闻职业道德自律活动。如今,新闻学界和业界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大讨论仍在继续,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在各方的努力下逐渐朝着纵深方向发展。进行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就是要立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注重总结经验,同时狠抓落实。我们应当汇聚来自新闻界内外的合力来共同完成这项系统工程,构筑起能够符合实际需求及具有现实指导性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成立以自律为核心的实施机构,以督促准则的落实、追惩违德的新闻工作者。此外,在新闻业界和学界应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多层次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促使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形成长效机制。总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每个新闻从业者必须以“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的社会责任感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
宋学良[5](2015)在《遵纪守法,做一个有职业道德的新闻工作者》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分析"有偿新闻"现象存在的原因,提出遏制"有偿新闻"现象的意见和建议。"有偿新闻"现象的存在是受大气候影响、新闻事业发展不成熟、法律法规不健全的产物。因此需要从遵守政治宣传纪律,在思想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遵守保密制度,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严格自律,抵制"有偿新闻";提高新闻工作者待遇;完善监督机制五个方面入手。
贺琛[6](2013)在《新闻传播者的道德责任研究》文中认为摘要:在今天这个媒介塑造的“拟态环境”日益“环境化”的时代,在人们处于媒介化生存状态的时代,相信没有人会否认大众传媒的力量、影响和作用。人们在日益依赖传媒的时候,常常又为传媒频频出现的责任失范现象而恼火,尤其是那些深受传媒报道影响的群体,比如“被死去”的名人,陷入悲痛和烦恼中却无法保护自己隐私的采访对象等等。于是,责任失范问题成为当前传媒的突出问题,塑造具有道德责任精神的新闻传播者成为当前新闻伦理建设的重要任务。传媒责任研究应该从新闻传播者个体道德责任的视角展开研究,并从美德、制度和规范三个维度的综合视角来界定新闻传播者的道德责任,才能消弭歧义,达成共识。传播责任有两个维度:规范维度和美德维度,只有两个维度的传播责任相辅相成才能塑造具有责任精神的传播者。新闻传播者道德责任存在的三重依据分别是身份论、契约论和自然论。身份赋予责任,人的责任来源于他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身份地位。公众对于新闻传播者的身份期待是要求其担任公众利益的“代言人”、权力的“监督者”、环境的“了望者”和信息的“传播者”,与此相对应的身份责任就是监督社会,为公共利益鼓与呼。责任源于契约,传媒依靠一系列契约与各个利益群体维系关系,因而契约是传播责任的重要源泉。传播责任来源于宏观社会契约订立过程中传播主体的自由选择和理性承诺,来源于从社会公众手中获取的各种传播权利。每个人天生就被赋予了与自然权利相对应的自然责任,比如尊重人格、仁爱互助、敬畏生命等。传播责任研究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播责任失范现象层出不穷,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经常面临角色冲突、权力冲突和利益冲突等责任冲突,陷入行为选择困境。传播责任冲突的化解需要传播者掌握责任判断原则和平衡准则,熟悉伦理抉择模式,才能形成伦理智慧,做出负责任的传播行为。构建一个基于新闻传播者、受众、传媒组织和政府的四元一体的传播责任体系,为新闻传播者提供一个道德责任精神养成的良好环境,是实现责任传播的有效途径。传播责任研究的目的在于培养新闻传播者的道德责任感,塑造其责任担当精神。构建传播责任体系的深层意蕴在于发展“前瞻性责任”,而非事后的“责任追究”。传播责任研究还必须注意从“抽象思辨”到“面向行动”的转向,因而传播责任体系的构建应该具有理性和实践的双重指向。新闻传播者只有将规范维度与美德维度的责任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传播、责任传播,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张玮[7](2013)在《正确处理宣传与经营的关系——以湖北卫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如何正确处理宣传与经营的关系,既保证媒介宣传任务的圆满完成,又保证经营收入良性增长,是文化领域加强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研究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建立"双收"考核机制总台启动频道制运行之日起,就与湖北卫视签订了频道目标管理责任书。其核心是宣传和经营两大目标。按照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卫视频道管理层经过认真研究,在频道内部推出了围绕收视率和经营创收
杜培武[8](2012)在《加大有偿新闻的有效遏制力度》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有损新闻媒体形象最突出的有四大公害:一是虚假新闻,二是有偿新闻,三是不良广告,四是低俗之风。这四大公害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偿新闻作为四大公害之一,可以说是腐蚀新闻媒体肌体、损害新闻媒体声誉的毒瘤。因此,对于包括有偿新闻在内的新闻四大公害,一定要施以高压之势,有效遏制,严厉打击,决不让其有一藏身之所。
周红光[9](2011)在《论有偿新闻与经营创收》文中指出如何杜绝"有偿新闻"、使新闻活动和经营创收有序发展,这是每个新闻单位普遍关注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应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格区分新闻活动和经营创收活动、加强监督,坚决抵制"有偿新闻"几方面进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杜绝"有偿新闻",保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陈秋雷[10](2010)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有偿新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功能与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科技的创新,间接的使大众传媒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剂,由于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与特点,使大众传媒成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同时大众传媒还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栖息相关,当大众传媒与这些因素循环起来,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问题产生了—媒介伦理问题,形形色色的媒介伦理现象更是让我们眼花缭乱,假新闻、假广告等等,其中最为严重的现象就是—有偿新闻的出现。本文主要以“社会转型”为背景,剖析“有偿新闻”这一媒介伦理现象,首先对有偿新闻进行界定,并对有偿新闻的演变进行梳理,同时对有偿新闻产生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然后以“发生在山西的繁峙矿难以及封口费事件”为例阐述有偿新闻的危害,并从“把关人”以及“拟态环境”的理论角度对有偿新闻的危害进行证明,最后从“媒介竞争”以及“媒介依赖”的角度分析有偿新闻治理的必要性,并给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策略。
二、坚决抵制有偿新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决抵制有偿新闻(论文提纲范文)
(1)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本文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
1.4.1 可能遇到的困难 |
1.4.2 解决措施 |
1.5 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
1.5.1 论文结构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 |
2.2 研究相关理论阐释 |
2.2.1 场域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3章 新闻职业化的建构 |
3.1 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萌芽 |
3.1.1 商业报刊的发展 |
3.1.2 专职记者的出现 |
3.1.3 职业团体的组建 |
3.1.4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 |
3.1.5 新闻专业教育的萌生 |
3.2 职业社会学视角下的新闻职业化 |
3.2.1 职业的概念与职业化 |
3.2.2 新闻职业的特性 |
第4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及其症候 |
4.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概念 |
4.1.1 “认同”的概念 |
4.1.2 “职业认同”的内涵 |
4.1.3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概念 |
4.2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 |
4.2.1 职业认同危机的界定 |
4.2.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症候 |
第5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与影响 |
5.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 |
5.1.1 行业管理不断规范 |
5.1.2 专业技术更新迭代 |
5.1.3 传播主体日趋多元 |
5.1.4 经济压力难以纾解 |
5.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影响 |
5.2.1 新闻品质下降 |
5.2.2 职业失范频发 |
5.2.3 “离职潮”时现 |
第6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结构维度研究与量表开发 |
6.1 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及其测量 |
6.2 预备性研究 |
6.2.1 深度访谈法 |
6.2.2 扎根理论 |
6.3 实证检验 |
6.3.1 被试及样本特征 |
6.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7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研究假设 |
7.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研究假设 |
7.1.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
7.1.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作用效应 |
7.1.3 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
7.2 变量的测量 |
7.2.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测量 |
7.2.2 职业认同前因变量的测量 |
7.2.3 离职意愿的测量 |
7.2.4 控制变量的设置 |
第8章 数据分析与实证检验 |
8.1 数据分析 |
8.1.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 |
8.1.2 人口学变量和媒体变量的影响 |
8.2 研究假设检验 |
8.2.1 相关分析 |
8.2.2 影响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式分析 |
8.3 管理建议 |
8.3.1 再造新闻采编流程 |
8.3.2 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 |
8.3.3 实施差异化管理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期刊论文 |
二、中文着作(含译作) |
三、学位论文 |
四、外文文献 |
五、其他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一、对新闻从业者的访谈 |
二、对专家的访谈 |
附录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初始问卷 |
附录3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正式问卷 |
附录4 工作压力量表 |
附录5 自我效能感量表 |
附录6 离职意愿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浅论新闻宣传的反腐倡廉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正视新闻传播领域的“有偿新闻”问题 |
1.1 有偿报道新闻。 |
1.2 有偿不报道新闻。 |
2“有偿新闻”产生的主要原因 |
2.1 少数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不高 |
2.2 当前新闻媒体的经营体制 |
3“有偿新闻”的危害 |
3.1 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
3.2 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
3.3 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
3.4 降低了社会公众对社会道德水准的评价及其价值取向。 |
4 切实做好新闻宣传的反腐倡廉工作 |
4.1 加强教育, 进一步增强新闻工作者拒腐防变的能力。 |
4.2 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 |
4.3 严格执行《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坚持新闻报道和经营的“两分开”。 |
4.4 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
(3)多管齐下抵制“有偿新闻”(论文提纲范文)
一、要以新闻界内部自律为前提和基础 |
二、设立行业内部监督组织 |
三、媒体相互监督是抵制“有偿新闻”的另一武器 |
四、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
五、严格区分“有偿新闻”与媒体经营创收 |
六、结语 |
(4)新时期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改革开放初期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重新起步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新闻业面临的职业道德问题 |
一、新闻失实严重 |
二、有偿新闻泛滥 |
第二节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重新起步 |
一、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 |
二、利用舆论监督手段 |
三、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 |
四、新闻机构内部的自律措施和管理措施 |
第二章 经济转型时期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进一步加强 |
第一节 经济转型期新闻职业道德主要问题 |
一、有偿新闻不断滋生 |
二、新闻低俗化倾向蔓延 |
三、新闻侵权时有发生 |
第二节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 |
一、新闻行业性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完善 |
二、新闻机构内部的自律措施和职业道德教育 |
三、加强公众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 |
四、设置专职督察员的尝试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纵深发展 |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的新闻职业道德问题 |
一、形形色色的虚假新闻 |
二、见利忘义的新闻敲诈 |
三、舆论导向的模糊 |
四、新闻低俗化以及新闻炒作现象 |
五、网络伦理的缺失 |
第二节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纵深发展 |
一、构筑完备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
二、强化对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行为的监管 |
三、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与教育 |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反思 |
第一节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重在建设 |
一、党政部门的积极部署是新闻道德建设前进的重要保障 |
二、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是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动力 |
第二节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专业自律 |
一、构建专业化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
二、成立以新闻自律为核心的新闻评议会 |
第三节 构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合力 |
一、开展多层次的新闻道德教育 |
二、加快新闻法制建设的步伐 |
三、倡导社会公众对传媒活动的参与和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遵纪守法,做一个有职业道德的新闻工作者(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偿新闻”现象存在的原因 |
(一) 大气候影响 |
(二) 新闻事业发展不成熟。 |
(三) 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意见或建议 |
(6)新闻传播者的道德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缘起 |
1.2 研究综述 |
1.2.1 我国传媒责任问题的研究进程与现状 |
1.2.2 国外传媒责任问题的研究进程与现状 |
1.2.3 国内外传媒责任问题研究的比较与启示 |
1.3 基本思路 |
2 责任与道德责任 |
2.1 责任及其基本分类 |
2.1.1 责任的基本内涵 |
2.1.2 责任的基本分类 |
2.2 道德责任及其维度 |
2.2.1 道德责任的内涵 |
2.2.2 道德责任的维度 |
2.2.3 道德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
3 新闻传播者的道德责任 |
3.1 传播责任及其构成要素 |
3.1.1 新闻传播者道德责任的内涵 |
3.1.2 传播责任的构成要素 |
3.2 传播责任的发生依据 |
3.2.1 身份责任 |
3.2.2 契约责任 |
3.2.3 自然责任 |
3.3 传播责任的具体要求 |
3.3.1 新闻传播者应该担负的身份责任 |
3.3.2 新闻传播者应该担负的契约责任 |
3.3.3 新闻传播者应该担负的自然责任 |
3.4 传播责任的维度 |
3.4.1 规范维度的传播责任 |
3.4.2 美德维度的传播责任 |
4 新闻传播者道德责任的失范与矫正 |
4.1 传播责任失范的表现 |
4.1.1 有偿新闻 |
4.1.2 虚假新闻 |
4.1.3 低俗新闻 |
4.1.4 新闻侵权和越权 |
4.1.5 漠视、歧视和利用弱势群体 |
4.2 传播责任失范的原因 |
4.2.1 传媒产业化、资本化、集团化、垄断化带来的冲击 |
4.2.2 社会政治环境和道德风尚的影响 |
4.2.3 新闻媒介外部监督机制和力量匮乏的影响 |
4.2.4 新闻传播者生存环境堪忧,影响其责任践履 |
4.2.5 传播者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淡薄,自律意识不强的影响 |
4.3 传播责任失范的矫正 |
4.3.1 有偿新闻的矫正 |
4.3.2 虚假新闻的矫正 |
4.3.3 低俗新闻的矫正 |
4.3.4 新闻侵权、越权的矫正 |
4.3.5 漠视、歧视和利用弱势群体的矫正 |
5 新闻传播者道德责任的冲突与化解 |
5.1 传播责任冲突的表现形式 |
5.1.1 新闻传播者面临的角色冲突 |
5.1.2 新闻传播者面临的权力冲突 |
5.1.3 新闻传播者面临的利益冲突 |
5.2 传播责任冲突的伦理根源与实质 |
5.2.1 传播责任冲突的根源:利益冲突 |
5.2.2 传播责任冲突的实质:价值观冲突 |
5.3 传播责任冲突的化解 |
5.3.1 传播责任冲突的判断原则 |
5.3.2 传播责任冲突的平衡准则 |
5.3.3 三个伦理抉择模式 |
6 新闻传播者道德责任体系的构建 |
6.1 加强自律,塑造具有责任精神的新闻传播者 |
6.1.1 塑造责任精神主体的机制 |
6.1.2 塑造责任精神主体的途径 |
6.2 培育公民伦理,健全受众监督机制 |
6.2.1 培养公民伦理,强化受众的媒介监督 |
6.2.2 丰富受众监督途径,建立和完善受众监督机制 |
6.3 建设制度伦理,优化传媒组织环境 |
6.3.1 从制度伦理的视角评析当前传媒制度的“正当性” |
6.3.2 建设制度伦理,防止传播责任失范 |
6.4 完善行业监督机制,推进新闻法制建设 |
6.4.1 行业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新闻道德委员会 |
6.4.2 加快新闻立法进程,推进新闻法制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7)正确处理宣传与经营的关系——以湖北卫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建立“双收”考核机制 |
发挥节目联动效应 |
大力推进品牌建设 |
加强预算管理力度 |
坚决抵制有偿新闻 |
强化广告经营管理 |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
(9)论有偿新闻与经营创收(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 |
1. 广告性新闻。 |
2. 夸耀性新闻。 |
3. 捧场费。 |
4. 明目张胆索要。 |
二、杜绝“有偿新闻”的有效途径 |
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促进新闻工作者自律、自尊、自重 |
2. 严格区分新闻活动和经营创收活动 |
3.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编采人员创精品、出佳作 |
4. 加强监督,严格把关,坚决抵制“有偿新闻” |
(10)社会转型时期的“有偿新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有偿新闻"概述 |
第一节 有偿新闻的界定 |
第二节 有偿新闻的演变 |
一、由来已久的"有偿即闻" |
二、新生演变的"有偿不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有偿新闻"产生的根源 |
第一节 观念上—"一切向钱看"扭曲的新价值观与旧的传统观念糟粕的发挥 |
一、"一切向钱看"扭曲的价值观是促成有偿新闻产生的直接动因 |
二、对传统观念的背离与曲解是促成有偿新闻产生的相关条件 |
第二节 体制上—从旧体制到新体制的嬗变 |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几乎看不到披露出来的明目张胆的有偿新闻现象 |
二、市场经济的出现、社会转型期的观念及管理上的混乱无序为有偿新闻的出现以及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舞台 |
第三节 权利上—买卖双方话语权从"寻到租"的互补 |
一、媒体手中具有强势的话语权为买方市场提供了"寻权"的空间 |
二、媒体出出租手中的话语权使有偿新闻大量的蔓延 |
三、把新闻的商品性与有偿新闻混为一谈 |
第四节 媒体上—内部管理制度的缺陷与外部监管制度的失衡 |
一、媒体内部制度的缺陷 |
二、媒体外部监管制度的失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繁峙矿难到封口费"看有偿新闻的危害 |
第一节 以"山西现象"为例的文本意义 |
一、山西现象具有连续性 |
二、山西现象具有典型性 |
第二节 透过"山西现象"看有偿新闻的危害 |
一、剥夺了受众的知情权 |
二、导致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
三、阻碍了信息流的正常传播 |
四、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原则 |
五、损坏了记者的职业形象,致使某些记者身败名裂 |
第三节 有偿新闻产生危害的必然性分析 |
一、"把关人的失误"对"有偿新闻"的必然影响 |
二、"拟态环境的虚拟性"对"有偿新闻"的必然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偿新闻的治理策略 |
第一节 转型时期治理"有偿新闻"的必要性 |
一、良好的媒介竞争环境需要治理"有偿新闻" |
二、受众对媒介的依赖需要治理"有偿新闻" |
第二节 "有偿新闻"的治理策略 |
一、硬性策略—他律意识的制约 |
二、软性策略—自律意识的形成 |
三、监管策略—加强媒体内部的科学管理与外部的有效监督 |
四、经营策略—采编与经营要分开 |
五、运作策略—良好的媒介竞争机制 |
六、借鉴策略—对"公务员高薪养廉"薪酬管理制度的借鉴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坚决抵制有偿新闻(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D]. 张兰. 南昌大学, 2019(01)
- [2]浅论新闻宣传的反腐倡廉工作[J]. 刘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09)
- [3]多管齐下抵制“有偿新闻”[J]. 王加怡,马悦. 新闻研究导刊, 2017(06)
- [4]新时期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 田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5]遵纪守法,做一个有职业道德的新闻工作者[J]. 宋学良. 留学生, 2015(03)
- [6]新闻传播者的道德责任研究[D]. 贺琛. 中南大学, 2013(12)
- [7]正确处理宣传与经营的关系——以湖北卫视为例[J]. 张玮. 新闻前哨, 2013(09)
- [8]加大有偿新闻的有效遏制力度[J]. 杜培武. 新闻采编, 2012(04)
- [9]论有偿新闻与经营创收[J]. 周红光.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 [10]社会转型时期的“有偿新闻”研究[D]. 陈秋雷. 黑龙江大学, 2010(12)
标签:有偿新闻论文;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论文; 离职证明论文; 冲突管理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