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中积极利用外资

在全球化浪潮中积极利用外资

一、在全球化浪潮中积极利用外资(论文文献综述)

庞坤缺[1](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吴园园[2](2020)在《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判断世界大势,以全球视野、全球眼光谋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开放发展”作为引领我国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之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文详细梳理了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理论依据方面,开放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一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发展理论为基础;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开放发展的理论成果;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开放发展思想的有益成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直面国内现实问题,紧扣国际发展机遇,适时提出了开放发展理念。通过对开放发展理念基本内容的研究,凸显了开放发展理念顺应潮流的主动性、勇于变革的创新性、普惠共赢的共享性、内外联动的协调性特征。重点通过对开放发展理念实践路径的研究,揭示了开放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发展理论,总结了中国开放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的理论意义,以及开放发展理念对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改革事业不断前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形成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意义。开放发展理念致力于破解我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同时,中国的发展也在惠及世界,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在发展的道路上携手并进,为开放发展增添活力、拓展空间,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丁源[3](2020)在《“逆全球化”探究与中国应对》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出现验证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阐述的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路径和基本趋势,也使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但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加强世界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增大,加速了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造成国内资本流失、人口迁徙等社会问题,为了克服这些消极影响,一些发达国家一转全球化推动者的角色,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的政策,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严重障碍。“逆全球化”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上的叠加,核心是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之间发展失衡,是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为了本国利益而反对全球化进程的思潮和行为,凸显出资本主义国家想独享经济利益的价值观,反映了全球化的倡导者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认为自身利益受损和对其它国家获益不满以及试图通过重塑全球化来维护本国利益的愿望和要求。我们可以看出,今天的“逆全球化”已经从经济贸易竞争逐渐转变为一种政治力量并付诸政策或行动之中。本文从“逆全球化”的内涵、演进出发,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来分析“逆全球化”现象,分析出特朗普政府所采取的“逆全球化”政策并非是真正的反对全球化,而是为了恢复并维护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所采取的一种策略。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逆全球化”只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现象,是不可持续的,它背离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促成各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历史趋势。这就提示我国在“逆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才是正确的选择,同时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整体规划、加强区域合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经济制度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

刘冠婵[4](2019)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贯穿马克思思想的始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世界历史如何在资本的推动下,各民族打破孤立发展的状态,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与全球化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广义的全球化与世界历史描述的是同一种历史现象和过程。狭义的全球化更侧重对当下世界各个层面发展现状的探讨。从外延上讲,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比狭义的全球化包含着更多的内容,如包含着消灭异化、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当今的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当下阶段。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精华,它的产生离不开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地理大发现、世界贸易的发展、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提供了前提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建立、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范围内两大阶级的形成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标志。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通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过程的梳理,有助于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哲学就是哲学史,历史是一个前后相继、紧密联系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世界历史观念发展演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放在整个哲学史中来考察,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渊源,廓清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弄清楚哲学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逻辑联系。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经维柯、伏尔泰、康德等哲学家的发展,到黑格尔那个时代,“历史就是通史”,就是世界历史。不理解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也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黑格尔开始探索世界历史表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看到了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与各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但他的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历史,马克思揭露了“绝对精神”的神秘面纱,把“绝对精神”赶出历史哲学领域,把世界历史的发展奠定在社会化大生产这一唯物主义基础上。资本的扩张性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内在动力。人是历史的主体,人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的多方面需求的满足,进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的扩大形成世界性的交往,促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图式,不管是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还是五形态理论考察的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既包括人类整体的纵向发展与民族发展的关系,也包括在特定时代各民族的发展与世界历史整体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思考问题的视域。马克思在论述任何问题时,他的视域涉及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而不是局限于某个民族的发展,他要探讨的是如同自然规律的社会历史发展的“铁的必然性”,同时也不否认具体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世界历史发展道路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世界历史的发展是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方向。共产主义在本质上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在不同的世界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是“狭隘的地域性的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是“偶然的个人”存在;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个性才得以形成。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是为了让理论更好的趋向于现实。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生命力和当代意义在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而这一结合点就是解决当下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方案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下意义得以彰显。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贫富差距、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问题的解决不是哪个国家能独自应对。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是应对全球化问题的明智之举,是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的现实所需。“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中华文明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是中国智慧的产物,是对当今世界的一种深刻理解,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回顾和展望,有助于我们从哲学的高度审视过去、展望未来,自觉融入世界历史发展大潮之中。

赵玉华[5](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起与进步往往伴随着对外开放。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虽然发展路径有所不同,但均无例外地实行了对外开放。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外开放已成为不可改变的潮流。正确认识和全面梳理我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将会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经过数十年艰辛探索和实践开拓,经过规律总结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辉煌理论成果。任何一个理论、思想体系都不会凭空产生,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也不例外。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首先,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人在其作品中较早地表达了交往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着作中阐述了对外开放思想。他们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中,运用了大量的“分工”“交往”“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词汇对开放进行了定义和表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整个世界联为一个整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国际交往、民族交往和个人交往的扩大,从而构成了丰富的对外开放思想,这一切极其珍贵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渊源。再次,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事业中对马克思开放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实践,形成相关的对外开放理论,加上苏联及东欧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开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和宝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中,经过驰而不息、接力传承的努力奋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寻求、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对外开放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运用,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基础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完善丰富起来的思想理论。从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主体看,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分别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袖人物和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的伟大决策与深刻的开放思想、党的历史文献起草者的政治智慧、国内学界众多着名学者和广大研究专家的学术探索成果、勇于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劳动成果。从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在中国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对外开放思想内容。从各个历史时期,全面梳理和总结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历程,能使我们清晰地把握对外开放思想的特征,促进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发展。在七十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开放思想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思想脉搏发展的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即建国初期的探索中的开放思想;历史转折时期的改革中的开放思想;21世纪前后的调整中的开放思想和新时代新常态中的开放思想这样的四个思想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充分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开放思想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开放事业中的时间演进和思想传承。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外开放思想宝库的不断丰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开放事业和思想的贡献。思想需要实践的验证和丰富,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和发展。自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带来了开放观念的增强、对外贸易的繁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开始深入融入世界经济,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自由贸易区,进而加速“互联互通”建设、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等,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丰富和发展对外开放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下,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着改革时代的新要求,进一步全面梳理和掌握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规律、特征、成就,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认识中国现实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在新的征程上更进一步的前进。

王志乐[6](2015)在《全球公司——跨国公司发展新阶段》文中指出最近20多年,跨国公司逐渐向全球公司转型。全球公司是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它们拥有了全球战略、建立了全球管治结构和承担了全球责任,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跨国指数超过50%。全球公司经营重心在海外,形成了全球经营的思维模式和经营模式。全球公司在华投资不仅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动机,也成为中国现代企业成长、现代产业壮大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催化剂,而且还与中国经济发展有了越来越多的利益交汇,从而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同盟军。与此同时,全球公司也给中国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促进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了解和研究跨国公司这一发展新趋势,向全球公司学习,与全球公司合作,同全球公司竞争,在学习、合作和竞争中成长并壮大一批源于中国的全球公司。

曹胜[7](201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我们党的历史证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历来是关系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科学制定和实施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时代潮流,解决时代课题,引领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除导论外,主体部分共由5章组成,现将主要内容扼要概述如下: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世界形势和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时代依据。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必须首先探讨其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和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展了重大变化: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各类国家都面临着发和平与发展的任务。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时代主题的转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新要求。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对中国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新科技革命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使世界经济联为一体,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组织者和主要驱动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发展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新材料技术为基础,能源技术为支柱,以生物技术为前景,以空间技术为延伸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科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这必然要影响到中国在新科技革命的应对决策。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特点: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巨大发展、生产关系实现了从一般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转变、上层建筑和阶级结构出现了新的特点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其新的变化,正确处理好两制关系,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时代主题转变的客观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的需要、回应“中国威胁论”的需要。“和平发展道路”有一个由学术界提出、国家领导人阐述、国家政策宣示并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其内涵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了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和平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超越了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发展模式,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为人类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模式。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开放发展道路。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发展起来就必须对外开放。走开放发展道路是我国历史教训所得出的必然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国际比较后的自觉选择。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在中国走开放发展道路,不损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利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中国积极加入国际经济组织,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合作共赢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面的开放,其基本形式是: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国际劳务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采取渐进式开放步骤,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逐步开放。现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经济区-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发展、完善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开放水平。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新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应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时代发展要求,以中国国情为现实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汲取了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教训,改革僵化体制,借鉴了世界市场经济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赶上时代步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制度创新。传统经济体制拘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的科学预设,尽管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逐渐僵化,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必然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替代。中国共产党把市场经济从制度属性里剥离出来,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性特征是:多种所有制的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与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民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来就是进步人类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无产阶级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民主政治是时代的要求,成立90年以来,对民主政治孜孜以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目标,丰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时代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中,要汲取苏共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法治是当代世界文明国家治理国家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手段,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经验,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潮流,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取得了显着的成就。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刻体现时代的精神,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既避免了资本主义未充分发展所带来的灾难和苦痛,又借助世界市场经济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大大缩短了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这毫无异议地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活力,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现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指导思想上的借鉴、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影响、建立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启迪、经济体制、所有制改革的启示、对时代认识的借鉴、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国家具有借鉴意义。相似的经历、共同的任务、不附加如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和合作,都使这些国家对中国具有天然的亲切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无疑也就会激起发展中国家情感上的共鸣,实践中的学习。主要的借鉴价值有:从本国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是一种开放的、引领时代的道路,是世界发展道路的直接继续,是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以自身的发展以及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贡献。同时,中国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直接的贡献。和平发展道路为人类发展开辟了一新路,其崇高目标是构建“和谐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促进世界和谐。

赵新正[8](2011)在《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以上海—长三角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对当前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地理学基本研究对象的城市-区域显然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国际联系越来越密切,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输入国,我国的城市-区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明显,区域层面突出表现为传统的城市体系结构向网络体系结构的转变,在城市层面则突出表现为新的经济空间的兴起和城市空间的重构,应对经济全球化是当前我国城市-区域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第一个层面的趋势,国际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关于“世界城市”研究的理论体系,而针对第二个层面的趋势,相关研究则非常零散,尤其是对经济全球化在我国城市一区域的影响关注不足,这导致我国城市-区域研究领域没有与时俱进,缺乏理论创新,并且我国城市-区域发展实践中缺乏长期、稳定、积极的指导性政策,从而影响城市一区域总体竞争力的提升。显然,研究经济全球化在我国城市-区域空间的影响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确立了研究经济全球化在我国城市-区域层面的空间效应的目标,并尝试回答如下几个问题:(1)经济全球化在城市-区域层面有什么样的空间效应/影响?(2)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区域空间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或机制有哪些?(3)上述研究对于世界城市理论的发展是否有所贡献?在确立了研究目标后,共分七章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指出我国城市-区域繁荣发展的实践背景为城市-区域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对经济全球化、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及世界城市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重点是:(1)统一了世界城市及相关概念在本研究中的表述;(2)针对本研究以外资企业为主的特点,提出了“城市外资经济空间”和“全球化城市网络”的概念;最后,对本研究的思路、数据和方法进行了介绍。总的来说,本章框架性的工作为后面各章的研究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章为理论梳理部分。本章对理论的梳理分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为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梳理,通过新国际劳动分工、全球生产网络和新区域主义理论的梳理,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组织变化及其空间效应有了基本的把握。(2)第二部分为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梳理:通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指出其对城市经济空间尤其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经济空间研究的不足为本文进行外资经济空间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空间;通过对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梳理,指出其对城市经济网络研究的不足也为本文进行“区域内城市经济网络”提供了理论空间;而对区位和外资区位理论的梳理为本文研究经济全球化力量在城市内部和区域城市网络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3)第三部是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区域空间研究的热点理论——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的回顾,指出经典世界城市研究因为缺乏对城市-区域研究的关注而在路径研究方面存在重要缺陷,世界城市理论中的区域化和路径化新方向实际上就是世界城市理论关注城市-区域内部研究的开始,但是其实证研究(尤其是在中国)仍然非常滞后,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空间。第三章为上海外资经济空间和集聚研究。本章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外资企业引导下的外资经济空间的变动情况,基于2008年及以前上海全部外资企业数据,借鉴城市职能分类中的平均值加标准差的方法对外资企业引导下的外资经济空间进行了分类和比较,结果显示:(1)随着上海对外开放步伐的逐步深入,外资经济空间从中心城区逐步扩展到了近郊和远郊,并在上海的产业政策和空间政策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以外高桥、张江、金桥及虹桥-漕河泾-莘庄为主,郊区嘉定、青浦、松江、南桥新城和出口加工区为辅,其他近近郊区为主要支撑的“三层次多中心连片发展格局”;(2)从分行业的外资经济空间来看:内外环之间是上海主要的外资制造业空间,而内环之间主要是上海的外资服务空间,而浦东的外高桥和张江高科则是综合型外资经济空间。本章第二部分仍然基于上述外资企业数据,采用Moran指数对外资企业在邮区层面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外资在上海城市内部空间产生了集聚效应并存在时空转移特征:1990年及其之前的外资企业以中心城集聚为主,主要以卢湾、静安、虹口等区为主;90年代,外高桥保税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的崛起推动浦东迅速崛起为集聚高地,而浦西的外资企业在空间上则向漕河泾和莘庄附近集聚;2000年以来,上海的外资企业基本形成了以浦东张江、金桥和陆家嘴为中心、浦西以漕河泾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的三大外资企业空间集聚区;(2)在行业方面,制造业外资企业的空间集聚具有明显的郊区化特征,并形成了“浦东”、“沪西南”和“沪西北”三大集聚区;服务业外资企业则呈现出较强的中心城及近郊集聚特点,并初步形成了沿延安西路高架和张江-外高桥的准T字形集聚格局;高技术制造业在近郊区形成了金桥和漕河泾两个集聚中心,而在远郊则形成了从莘庄到松江新城的“沪西南”高技术外资集聚带;生产性服务业基本形成了外高桥、金桥一张江一陆家嘴和浦西延安路高架沿线区域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外资集聚带。第四章为外资企业在上海城市内部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本章在研究中依据区位理论选取了包含传统区位变量、制度变量和集聚变量三类的17个指标,并针对邮区内外资企业数量为离散型数据且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特点,选用Poisson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对外资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外资的区位选择过程既包含了传统区位因素的影响,也包含了制度和集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制度变量一直是影响外资区位选择的显着因素,这充分反映了全球化力量对城市经济空间的影响是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2)具体来看,不同的制度因素对外资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具有差异:国家级园区是作用最强,其次是新城,而市级园区的影响作用最小;(3)随着时间的发展,外资企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在早期阶段,全球化力量主要在制度因素的引导下在上海城市内部进行区位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外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以集聚为代表的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表明全球一地方化过程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市场机制越来越成为上海外资经济空间演变的主要动力机制。第五章是对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体系的研究。本章以跨国公司500强及其分支结构数据为基础,利用网络分析方法,借助UCINET软件,对基于跨国公司500强及分支机构的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上海是拥有跨国公司500强及分支机构的全国首位城市,且其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2)经济全球化极大的改变着长三角城市网络体系的结构,传统的二级中心城市南京和杭州分别被苏州和宁波所替代,且无锡、南通、常州等城市正在迅速崛起;(3)上海、苏州和宁波之间形成的三角网络已经成为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的核心网络,而上海,苏州,宁波,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和南京等8个城市组成的网络是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的次级核心网络;其他城市组成的网络则为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的边缘地带。(4)市场和制度在推动城市参与全球化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经济基础、到上海的距离、来自国家的政策优惠、开放沿海城市和行政级别等因素对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的形成均有显着影响。第六章是对全球化背景下政府推动城市一区域发展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和评价。首先,通过梳理和总结政府在上海的城市战略提升、城市经济发展及区域一体化建设中的政策和实践,证实了存在一个从战略规划到实践引导、从城市发展到区域治理,政府多层次、全方位参与的”国家项目”在推动城市-区域发展的实践,并从其作用效果(尤其是在四个中心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国家项目在推动城市一区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随后,论文对“国家项目”的作用进行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并从外资企业根植性和长三角区域治理模式的深入分析表明:政府作用推动下的“国家项目”在引导全球-地方化方面具有有限作用,尤其是在全球-地方化过程越来越依靠市场机制的背景下,政府作用在许多方面显得无能为力或作用有限。最后,基于上述客观分析,对中央政府和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未来推进城市一区域融合发展和提高城市-区域竞争力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建议。第七章为研究总结和展望。首先,在总结上述各章研究的基础上,回答了研究初期提出的三个问题:(1)经济全球化显然对城市-区域空间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导致了上海外资经济空间的演变并显现出空间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导致了长三角城市网络体系的变动;(2)经济全球化力量对城市-区域空间发生影响的过程受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在对城市经济空间的影响方面,市场机制越来越重要;(3)显然,上海-长三角城市区域迈向世界城市的过程既非“全球主义者”强调的全球化主导的过程,也非“区域主义者”所强调的完全内生的过程,而是“全球-地方”融合的折衷过程,从而回答了世界城市研究中的“路径之争”,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城市理论体系。

赵晓[9](2010)在《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全球化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全球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时空性作为全球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必然导致全球化进程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不平衡。进而使得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本、商品、人员等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产生不均衡,那么沿海城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其全球化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全球流动情况必然要优于其他内陆城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沿海城市的海洋开发。那么处于海洋世纪中的海洋开发对于沿海城市全球化是否产生了重大影响呢?本文将带着这个研究假设,并运用具体数据资料加以分析论证。第一章,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全球化的影响分析框架。本章节首先阐述了全球化的涵义以及本文所要研究的全球化的时空性特征即全球流动,包括资本流动、商品流动和人员流动三个方面。全球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全球化即全球化的时空性。然后具体分析了全球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特征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化发展过程的不平衡,从而引出沿海城市的全球化发展优于其他城市的观点。其次,本章节从海洋开发促进了沿海城市的资本流动、商品流动和人员流动三个方面分析了海洋开发影响沿海城市全球化的原因;最后,本章节分析了海洋开发影响沿海城市全球化的途径,即海洋开发促进了沿海城市的港口建设,临港工业建设以及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最终促进了沿海城市全球化。第二章,沿海城市海洋开发情况。本章节主要通过沿海城市的海洋政策法规情况、海洋类工程建设情况以及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沿海城市海洋开发现状。并通过对宁波、大连、厦门三个沿海城市具体的海洋开发现状的描述来加以论证。第三章,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资本流动的影响。本章节采用沿海城市吸引利用外资情况这一指标对沿海城市的资本流动情况进行分析。并具体运用宁波、大连、厦门三个沿海城市利用外资的数据资料加以分析论证。第四章,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商品流动的影响。本章节采用进出口总额这一具体指标对沿海城市的商品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宁波、大连、厦门三个沿海城市进出口总额的具体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规律。第五章,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人员流动的影响。本章节运用外籍旅游人口和对外劳务输出人口这两个指标对沿海城市的人员流动情况进行描述研究。并通过分析宁波、大连、厦门三个沿海城市的外籍旅游人口和对外劳务输出人口的数据资料总结出沿海城市人员流动的趋势和具体情况。最后,通过以上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海洋开发影响沿海城市全球化的研究假设加以论证,最终得出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全球化有积极影响的研究结论。

黄一玲[10](2009)在《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中的政治壁垒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直接投资作为资本跨国界流动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整合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如果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方式只有引入外资,并完全接受主要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建的全球战略布局,将使我国错失借经济全球化实现全球经济布局的大好机遇,也难以在全球生产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从改革开放初期以“引进来”为主的开放战略到目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重要对策。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举措。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国内市场经济竞争最为充分的发达国家市场之一,美国正成为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但是近年来中国跨国公司在对美直接投资活动中频遭“安全门”、“政治门”,这不仅在实践上,同时也在理论上提出了深化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研究的要求。本文选取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中的“政治壁垒”为研究主题,对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活动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对中美两国经济政治的影响、美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政治壁垒”的构筑及运作机制、对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中遭遇政治壁垒的原因及其应对举措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分析。本文的主要观点认为美国的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中针对中国的特定政治考量是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活动中遭遇“政治壁垒”的重要原因。国家安全是关涉国家主权的根本利益,美国祭出“国家安全审查”大旗,以“国家安全审查”之名,行政治干预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以及达成其特定政治目的之实,影响了中国跨国公司对美国的正常的直接投资活动,也根本上损害了中国跨国公司及美国的经济利益。本文通过对美国构筑“政治壁垒”的过程、原因及其运作,揭示了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活动中遭遇“政治壁垒”的实质,并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政治壁垒”的构筑及运作过程过程中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复杂博弈关系。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本文还结合近年来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活动遭遇“政治壁垒”而铩羽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学理的分析与探讨。最后,从学理与现实关怀出发,本文对中国跨国公司应对美国“政治壁垒”的直接投资策略以及中国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如何作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在全球化浪潮中积极利用外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全球化浪潮中积极利用外资(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开放的内涵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3.1.2 国内背景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4.1.2.1 主动开放
        4.1.2.2 全面开放
        4.1.2.3 共赢开放
        4.1.2.4 双向开放
        4.1.2.5 公平开放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5.1 思想维度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5.2 实践维度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6.1 理论创新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6.2 实践意义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6.3 世界影响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依据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发展的思想
        2.1.1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
        2.1.2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
        2.1.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2.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开放发展的思想
        2.2.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开放发展思想
        2.2.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开放发展思想
        2.2.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开放发展思想
        2.2.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开放发展思想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开放发展的思想
        2.3.1 兼收并蓄的文化底蕴
        2.3.2 以和为贵的文化智慧
        2.3.3 包容观念的文化意蕴
    2.4 新发展理念与开放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
        2.4.1 新发展理念是引领发展全局的科学指引
        2.4.2 开放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一环
3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形成的现实依据
    3.1 十八大以来中国开放发展面临国内环境的变化
        3.1.1 为深层次改革注入动力的诉求
        3.1.2 解决内外联动协调发展的需求
        3.1.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3.2 十八大以来中国开放发展面临国际环境的变化
        3.2.1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深刻变化的应有之举
        3.2.2 应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重大调整的大势所趋
        3.2.3 深度融入国际分工模式发生转变的迫切需要
4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4.1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
        4.1.1 坚持主动开放,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
        4.1.2 坚持共赢开放,推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4.1.3 坚持全面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4.1.4 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4.1.5 坚持双向开放,拓展开放经济的发展空间
        4.1.6 坚持包容开放,谋求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4.2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主要特征
        4.2.1 顺应潮流的主动性
        4.2.2 勇于变革的创新性
        4.2.3 普惠共赢的共享性
        4.2.4 内外联动的协调性
5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及其时代价值
    5.1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5.1.1 着力推动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5.1.2 努力优化对外开放全面布局
        5.1.3 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5.1.4 加快实施自贸实验区建设
        5.1.5 主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5.1.6 积极参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5.2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5.2.1 深化对外开放理论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阐释
        5.2.2 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向前
        5.2.3 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5.2.4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逆全球化”探究与中国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逆全球化”的内涵及历史演进
    2.1 “逆全球化”的内涵
        2.1.1 “逆全球化”与全球化
        2.1.2 “逆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2.1.3 “逆全球化”的界定
    2.2 “逆全球化”的历史演进
        2.2.1 “逆全球化”的萌芽
        2.2.2 “逆全球化”的形成
        2.2.3 “逆全球化”的发展
    2.3 “逆全球化”的当代表现
        2.3.1 贸易保护主义增强
        2.3.2 反多边主义的出现
        2.3.3 民族主义势头抬头
        2.3.4 极端政治倾向加重
第3章 “逆全球化”的动因及实质
    3.1 “逆全球化”动因分析
        3.1.1 经济方面的原因
        3.1.2 政治方面的原因
        3.1.3 政策方面的原因
    3.2 “逆全球化”的实质
    3.3 “逆全球化”的目的
第4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逆全球化”
    4.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提出与确立
    4.2 世界历史就是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4.3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4.4 “逆全球化”:世界历史进程的减速带
        4.4.1 “逆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要素
        4.4.2 “逆全球化”是世界历史进程不平衡的产物
        4.4.3 “逆全球化”是世界历史进程周期性变化的一个现象
    4.5 “逆全球化”显示出资本主义道路衰退的历史趋势
第5章 特朗普政府下的“逆全球化”
    5.1 特朗普上任以来的“逆全球化”主张
    5.2 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具体措施
        5.2.1 为制造业回流创造条件
        5.2.2 破坏多边合作机制
        5.2.3 实施针对性贸易保护
        5.2.4 修改移民政策
    5.3 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的战略意图
        5.3.1 恢复美国实体经济的优势地位
        5.3.2 重塑有利于美国的世界贸易经济格局
        5.3.3 保持美国在全球产业的核心位置
第6章 “逆全球化”的世界影响及中国应对
    6.1 “逆全球化”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
        6.1.1 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6.1.2 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6.1.3 “逆全球化”阻挡不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6.2 “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应对
        6.2.1 “逆全球化”中挖掘中国机遇
        6.2.2 夯实国家经济基础增强全球化竞争力
        6.2.3 提倡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
        6.2.4 推动建设经济发展新引擎
        6.2.5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由来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不足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世界历史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两种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概念
        一、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概念
        二、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概念
    第二节 理解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的三个维度
        一、客体维度:从民族史走向世界史
        二、主体维度:从史前史走向人类史
        三、关系维度:“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第三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的特征
        一、事实性
        二、历史性
        三、价值性
第二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世界历史背景
    第一节 世界历史的形成条件
        一、社会化大生产
        二、地理大发现
        三、世界贸易的发展
        四、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二节 世界历史形成的标志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建立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
        三、世界范围内两大阶级的形成
第三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立的思想基础及发展过程
    第一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立的思想基础
        一、世界历史观念的萌芽与发展
        二、理性主义世界历史观念的确立
        三、黑格尔与人类世界历史观念的自觉
    第二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过程
        一、最初探索:《克罗茨纳赫笔记》和《巴黎笔记》
        二、理论起点:《德意志意识形态》
        三、理论雏形:《共产党宣言》
        四、具体展开:《资本论》及其手稿
        五、历史溯源:《历史学笔记》
        六、东方前景:“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笔记”
第四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资本的扩张性
        二、人的交往和需求的满足
    第二节 世界历史的发展道路
        一、世界历史发展图式:社会形态
        二、世界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三、世界历史视野中的“卡夫丁峡谷”问题
    第三节 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共产主义
        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二、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四节 世界历史发展的终极关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前提
        二、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第五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意义
    第一节 方法论意义:超越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对立
    第二节 理论意义:对世界历史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一、对“绝对精神”本体论的革命性颠倒
        二、对旧的历史方法论的革命性改造
        三、对“欧洲中心论”的革命性解构
    第三节 现实意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思想资源
        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
        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整体性思维
        三、关注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旨趣
        四、对欧洲中心论的超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点
第六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一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
        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最新阶段:“再全球化”
        二、“再全球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时代场域
    第二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化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需要
    第三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观基础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和合”思想
        二、坚持“和为贵”理念
        三、坚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
        四、坚持“义利统一”观
    第四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和路径
        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
        二、坚持对外开放战略
        三、实践“一带一路”倡议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社会改革理想的对外交往思想
        一、莫尔《乌托邦》中的城邦交往观
        二、康帕内拉《太阳城》中的城邦交往观
        三、安德里亚《基督城》中的城邦交往观
    第二节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交往关系思想
        一、圣西门“实业制度”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二、傅立叶“和谐社会”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三、欧文“新和谐公社”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的经典文本
        一、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世界历史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与交往理论
        三、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的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进程思想
        五、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世界市场和自由王国思想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的观点梳理
        一、生产力的发展与交往关系扩大是相伴随的
        二、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将各民族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四、地域性的封闭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
        五、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现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思想回溯
    第一节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实践
        一、列宁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
        二、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实践的演变
    第二节 列宁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生存不下去的
        二、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
        三、我们的革命只有在得到全世界工人支持的时候才能取得胜利
        四、社会主义要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
        五、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交往中要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第三节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政策与实践
        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思想与政策思路
        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实践演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设探索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思想
    第一节 新中国对外关系实践的持续探索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49 年-1956 年)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56 年-1966 年)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66 年-1976 年)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对外关系理论
        一、毛泽东对外关系思想的主要着作
        二、毛泽东对外关系思想的观点梳理
    第三节 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对外关系思想
        一、周恩来对外关系论述
        二、刘少奇对外关系论述
        三、陈云的对外关系论述
        四、张闻天对外关系论述
        五、李先念对外关系论述
    第四节 我国学术领域对外关系思想的探讨
        一、孙冶方的对外关系观点
        二、卓炯的对外关系观点
        三、薛暮桥的对外关系观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第一节 历史转折时期对对外关系的理性反思
        一、历史转折时期对外关系的环境
        二、历史转折时期对外关系的反思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对外开放战略措施
        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提出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四、开放型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中对外开放思想的丰富内容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二、邓小平时代主题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四节 我国经济学家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研究探索
        一、于光远对外开放观点
        二、许涤新对外开放观点
        三、刘国光对外开放观点
        四、萧灼基对外开放观点
        五、厉以宁对外开放观点
    第五节 中国学术界对邓小平开放思想的研究探索
        一、关于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
        二、关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战略的研究
        四、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内涵及特点的研究
    第六节 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对外开放的实践成果
        一、开放信念的不断增强
        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三、经济体制改革有了突破
        四、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21世纪前后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挑战
        一、全面改革深入化
        二、开放观念多元化
        三、国际环境复杂化
        四、开放格局立体化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对外开放的贡献
        一、对外开放要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基点
        二、对外开放要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动力
        三、对外开放要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是对外开放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是对外开放的核心立场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四、统筹兼顾是对外开放的根本方法
    第四节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一、强调“走出去”对外开放战略
        二、丰富经济特区“对外窗口”思想
        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思想
        四、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思想
        五、和谐世界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五节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国内学术界对对外开放的探讨.
        一、我国学界对国际形势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研究
        二、我国学界关于树立新开放观研究
        三、我国学界对对外开放三十年整体研究
    第六节 21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开拓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环境
        一、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二、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三、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显现
        四、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日趋突出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梦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二、新发展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四、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五、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对外开放思想的贡献
        一、走出去的战略思想更明确
        二、全球化应对的思维更确定
        三、对外开放依托文化传统的思路更鲜明
        四、由近及远的开放战略考量更周密
    第四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扩大对外开放的理论探讨
        一、关于全球化问题与对外开放
        二、关于参加全球治理体系与对外开放
        三、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对外开放
        四、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对外开放
    第五节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实践的深化
        一、加速“互联互通”建设
        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进展
        三、扩大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本章小结
结论: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的启迪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力量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根本保障
    三、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力源泉
    四、走向世界是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坚定信念
图表清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全球公司——跨国公司发展新阶段(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
    (一) 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的时代背景
    (二) 全球战略:从跨国经营走向全球经营
    (三) 全球管治:全球管理网络和治理结构
        1. 股权全球化———外资股权比例急剧上升
        2. 公司治理结构全球化
        3. 公司管理结构的调整———全球网络
    (四) 全球责任:以责任为核心的公司文化
    (五) 全球公司:跨国公司发展新阶段
    (六) 全球公司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
        1. 带动全球产业的发展
        2. 促进全球生产力大发展
二、全球公司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影响
    (一) 全球公司在中国的积极作用
        1. 发动机———全球公司与中国经济发展
        2. 催化剂———全球公司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
        3. 同盟军———全球公司与和平发展新道路
    (二) 全球公司带来的挑战
        1. 全球公司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偏离
        2. 全球公司的违规行为带来负面影响
        3. 全球公司对国家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三、积极合作与谨慎防范
    (一) 成功的经验:开放合作, 和平崛起
    (二) 战略积极:与全球公司合作新阶段
    (三) 战术谨慎:防范全球公司的负面影响
四、主动学习, 积极合作, 勇于竞争
    (一) 从民族企业上升到全球公司
    (二) 与全球公司对标
    (三) 整合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
    (四) 强化全面和全球的责任
    (五) 勇于同全球公司竞争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 选题的缘由
        (二) 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框架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框架结构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背景
    一、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一) 时代主题的转换
        (二) 时代主题转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
    二、 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
        (一)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
        (二)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三、 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
        (一) 新科技革命的特征
        (二) 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四、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动因及特点
        (二)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发展道路
    一、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因
        (一) 时代主题的客观需求
        (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三)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的需要
        (四) 回应“中国威胁论”的需要
    二、 和平发展道路的形成
    三、 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一) 利用世界和平促进中国发展
        (二) 利用中国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四、 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开放发展道路
    一、 开放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一) 总结历史教训的必然结论
        (二)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三)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四) 国际比较后的主动选择
    二、 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二) 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三)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 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二) 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合作共赢发展
        (三)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新发展道路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性特征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发展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
        (一) 利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 确定“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价值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活力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经验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一) 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二) 走独立自主的开放发展道路
        (三)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促进世界发展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促进世界和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以上海—长三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起缘
1.2 相关概念回顾与界定
    1.2.1 经济全球化
    1.2.2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
    1.2.3 世界城市相关概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数据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思路
    1.3.5 篇章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经济全球化与生产空间组织理论
    2.1.1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2.1.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2.1.3 新区域主义理论
2.2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2.2.1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回顾
    2.2.2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热点
    2.2.3 城市-区域空间形成机制研究:区位理论的发展
2.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与评价
    2.3.1 西方经典世界城市研究回顾
    2.3.2 国内世界城市研究进展回顾
    2.3.3 世界城市研究新热点和方向
    2.3.4 评价与展望
2.4 小结 第3章 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上海外资经济空间的演变与集聚
3.1 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上海向世界城市的迈进
    3.1.1 30年来上海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发展
    3.1.2 经济结构转型与上海向世界城市的迈进
    3.1.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上海外商投资的兴起
3.3 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上海城市经济空间演变
    3.3.1 研究数据和研究基本思路
    3.3.2 外资企业的距离分布特征
    3.3.3 外资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3.3.4 外资企业引导下的城市经济空间重构
3.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上海外资经济空间的集聚
    3.4.1 问题提出及研究思路
    3.4.2 研究说明与指标选取
    3.4.3 外资企业的空间集聚
3.5 小结 第4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上海外资经济空间形成机制研究
4.1 模型构建、指标选取及假设
    4.1.1 模型构建
    4.1.2 指标选取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解释
    4.3.1 上海外资经济空间的行业演变机制
    4.3.2 上海外资经济空间的时空演变机制
4.4 小结 第5章 经济全球化推动下长三角区域全球化城市网络体系研究
5.1 跨国公司500强及分支机构的分布与网络
    5.1.1 跨国公司500强及分支机构在中国城市的分布
    5.1.2 基于跨国公司500强的长三角城市间网络联系
5.2 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体系中心性研究
    5.2.1 中心性相关概念的界定
    5.2.2 长三角网络中心性研究
5.3 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体系凝聚子群研究
    5.3.1 凝聚子群相关概念
    5.3.2 长三角凝聚子群实证
5.4 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体系的影响机制研究
    5.4.1 影响因素分析
    5.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上海-长三角迈向世界城市-区域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6.1 缘起:上海的重新崛起与政府作用
    6.1.1 "金三角"机制推动下上海战略定位的提升
    6.1.2 政策引导下的城市发展
6.2 扩展: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融合与政府作用
    6.2.1 中央政府主导下地方政府参与阶段
    6.2.2 地方政府积极互动与中央政府参与阶段
6.3 思考:上海-长三角的再全球化,一个国家项目?
6.4 评价:政府主导下全球-地方化与区域治理的考察
    6.4.1 基于外资根植性的政府作用考察
    6.4.2 基于区域治理的政府作用考察
6.5 小结与建议:"国家项目"路在何方?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及政策意义
7.2 主要创新与学术贡献
7.3 研究局限与深化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博期间发表的成果及参与的项目 附录:派系分析结果

(9)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全球化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一章 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全球化的影响分析框架
    第一节 全球化的涵义及时空性特征
        一、全球化的涵义
        二、全球化的时空性特征
    第二节 海洋开发影响沿海城市全球化的原因
        一、海洋开发和沿海城市的界定
        (一) 海洋开发的界定
        (二) 沿海城市的界定
        二、海洋开发促进了沿海城市全球化
        (一) 海洋开发促进了沿海城市的资本流动
        (二) 海洋开发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商品流动
        (三) 海洋开发促进了沿海城市的人员流动
    第三节 海洋开发影响沿海城市全球化的途径
        一、港口建设推动了沿海城市的全球化进程
        二、临海工业的发展加速了沿海城市全球化的发展
        三、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沿海城市全球化范围
第二章 沿海城市海洋开发情况
    第一节 沿海城市海洋政策法规及规划情况
    第二节 沿海城市海洋类工程建设情况
    第三节 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第三章 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资本流动的影响
    第一节 沿海城市外资利用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节 沿海城市外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第三节 沿海城市外资来源更加多元化
第四章 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商品流动的影响
    第一节 沿海城市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
    第二节 沿海城市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第五章 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人员流动的影响
    第一节 沿海城市人员流动规模增大
        一、沿海城市外籍旅游人口流动量
        二、沿海城市对外劳务输出人口流动量
    第二节 沿海城市人员流动方式多元化
        一、沿海城市外籍旅游人员流动情况
        二、沿海城市对外劳务人员流动情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中的政治壁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路径与创新
    (四)主要内容
    注释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跨国公司
        2、对外直接投资
        3、政治壁垒
    (二)相关理论概述
        1、相互依存理论
        2、利益相关者理论
        3、博弈论
    注释
第二章 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的发展与现状
    (一)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的历史发展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2、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的发展
        3、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的投资模式
    (二)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
        1、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的大背景分析
        2、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的推动因素
    (三)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的政治与经济影响
        1、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
        2、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影响
        3、对中、美两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
    注释
第三章 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活动中的政治壁垒:构筑与运作
    (一)美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美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形成
        2、美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发展
    (二)美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与政治壁垒的构筑、运作
        1、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与政治壁垒的生成
        2、美国国内政治过程与政治壁垒的构筑、运作
    (三)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遭遇政治壁垒的典型案例
        1、联想收购IBM的 PC业务遭遇“安全门”
        2、中海油竞购优尼科遭遇“政治门”
        3、华为公司并购3COM公司再遭“安全门”
    注释
第四章 美国对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设置政治壁垒的动因探析
    (一)国际战略层面
        1、维护美国自身霸权需要
        2、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二)国内政治层面
        1、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博弈
        2、政党政治产物
    (三)意识层面
        1、美国国内经济思潮
        2、中、美两国政治意识形态差异
    注释
第五章 政治壁垒设置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与博弈
    (一)跨国公司之间的博弈分析
        1、中国跨国公司与竞争公司之间的博弈
        2、中国跨国公司与在并购目标企业之间的博弈
    (二)美国政府、国会、利益集团间的博弈分析
        1、博弈参与者
        2、博弈过程
    (三)美国政府与中国跨国公司间的博弈分析
        1、博弈参与者
        2、各博弈方的策略
        3、各博弈方的利益目标
        4、各博弈方的得益
        5、博弈过程分析
    (四)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1、博弈方
        2、各博弈方参与博弈的主要原因
        3、各博弈方的得益
        4、博弈过程分析
    注释
第六章 应对政治壁垒的思考与建议
    (一)谋求合作结果的博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实现合作结果的多层次博弈机制建设
        1、中国跨国公司层面
        2、中国政府层面
        3、东道国美国方面
        4、双边与多边合作、协调
    (三)应对政治壁垒的案例
        1、中石化曲线并购美国第一国际石油公司过程
        2、对中石化曲线并购美国第一国际石油公司的分析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在全球化浪潮中积极利用外资(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研究[D]. 吴园园.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3]“逆全球化”探究与中国应对[D]. 丁源.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4]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 刘冠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D]. 赵玉华. 兰州大学, 2019(08)
  • [6]全球公司——跨国公司发展新阶段[J]. 王志乐. 全球化, 2015(11)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D]. 曹胜.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8]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以上海—长三角为例[D]. 赵新正.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1)
  • [9]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全球化的影响分析[D]. 赵晓.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10]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中的政治壁垒研究[D]. 黄一玲. 复旦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在全球化浪潮中积极利用外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