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徽标名称创意

如何选择徽标名称创意

一、标志名称创意的选择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郭立忠[2](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朴玉婷[3](2021)在《品牌标志设计中视觉联想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标志设计以集中、强烈、精炼的视觉艺术,成为现代品牌的标签,为了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进一步产生想要了解和购买的欲望,品牌标志的设计必须在视觉上突出自己的产品特色和品牌名称,必要时还需要体现品牌的核心卖点,以及与其他同类型品牌的差异。视觉联想是由符号视觉特征引发在大脑中根据以往经验所形成对事物或者概念的理解和印象。消费者通过与品牌标志设计相关的语言元素和图形符号的表达来思考对产品的信息和品牌形象,这种对品牌的认知与联想密切相关。如果对品牌的联想和认知一直有关联性,不仅对品牌形象产生信赖感,而且对消费者的购买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品牌的联想和认知越多,成为强有力的品牌可能性会越大。消费者通过品牌标志设计的视觉构成要素中形态和色彩可以轻松了解品牌的特点及效力,通过了解会引起联想形态和色彩,对认知品牌以及记住品牌的影响程度来揭示,让消费者对品牌标志设计认知和记忆的重要性。目前,现代企业非常重视品牌标志设计,源于市场上对同类型产品进行区分,同时也利用自身的品牌标志设计展现其品牌独有的风格特点,而这种富有深刻内涵的品牌标志设计要求,也逐渐影响当代品牌标志设计的设计风格、颜色和元素的运用,再加上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消费群体多样化、复杂化、年轻化的变化。这些变化加深了消费者对于品牌形象和理念的认知,以及对产品的了解,进而促进产品的营销。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品牌标志设计中视觉联想的应用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较为知名的品牌标志设计中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探究品牌标志设计中视觉联想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以及带给消费者的影响。同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也将成为笔者毕业创意设计的理论基础,以此来展开相应的品牌标志设计工作。本次笔者创意设计共设计了三款,即蜂蜜品牌标志、超市品牌标志设计、灯具品牌标志设计,并对品牌标志设计造型,色彩以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通过本文的赘述,可以为其他设计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迪[4](2021)在《“一县一业”视域下特色农业品牌建构对策研究 ——以清丰县菌菇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为实现乡村振兴大力提倡一县一业的产业带建设,以此达到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清丰县于二十世纪80年代引进菌菇产业,以此调整当地的农业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的升级,单纯菌菇种植销售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和种植户的致富愿景,在此背景下对清丰县菌菇产业进行品牌升级极具时代性和迫切性。本课题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政府文件及近五年中央一号文中有关农业品牌发展的政策进行梳理,以此为政策支撑展开对本课题的研究。其次对国内外理论专着进行深度分析,为清丰县菌菇品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对国内外优秀发展品牌农业的优秀案例进行解读,为清丰县菌菇品牌发展提供现实借鉴作用。第二部分以“一县一业”“特色农业”“农业品牌”为关键词进行理论梳理,对清丰县菌菇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对清丰县政府在菌菇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模式进行梳理整合。第三部分笔者在基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清丰县菌菇品牌建设进行全面深度的SWOT分析,以市场营销学、品牌传播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对清丰县菌菇品牌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内部劣势,外部机会与外部威胁进行深度剖析,试图找到清丰县菌菇品牌建构的痛点,以此全面推动菌菇业的品牌化发展。第四部分是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应对措施,首先对菌菇品牌进行精确市场定位;其次将清丰县孝道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注入菌菇品牌文化建设中,为菌菇品牌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再次运用设计手段系统的打造菌菇品牌形象,促使菌菇产业系统形象的建设;最后从实体+网络+文创体验三方面多维度践行品牌传播。第五部分以设计实践助力品牌系统化建构,对清丰县菌菇业进行品牌整合,从品牌标志、品牌字体、品牌插图、IP形象、品牌包装、品牌文创等方面进行系统品牌形象的打造,以此形成统一的视觉效果促进清丰菌菇品牌的升级。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为特色农业品牌建构提供一定的方法论和实践论,将SWOT分析方法融入农业品牌的探索中,以此推动清丰县菌菇品牌的全面发展和有效升级,为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建设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吴为(YEO ADAM)[5](2021)在《科特迪瓦语言文字的图形符号表现研究》文中认为象牙海岸,亦称科特迪瓦共和国,是位于西非的一个国家。领土面积为322463平方公里,是一个语言极为多样化的国家。到202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2660万,所使用的语言约为70种。我们知道,一种语言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语言、声音、图形或手势系统,它允许个人之间进行交流。和其它国家一样,科特迪瓦曾经有过系统的图文交流形式。这些过去使用的传统图形形式具有各种各样非常丰富的美学特征,代表着独特的文化对象,但它却不为人知,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究其原因有:非洲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和文化在现代化的影响下已经逐渐被抛在了脑后,因此许多传统文化没有被得到广泛传播。由于部分研究者和历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还不够充分,所以关于这一问题的历史文献很少。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科特迪瓦的平面设计师和艺术家在寻求灵感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将这些图形系统作为解决设计问题的灵感来源。本文主要研究和考察象牙海岸语言中的所有图形符号,特别是传统的图形符号、图画、标志、代码、字母和现有的书写系统。重点是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图形符号及其意义、审美意识和结构等进行分析研究。这项研究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及其描述性研究技术,通过收集所有可能的信息、及图像出版物和与该课题相关的文献,应对目前对科特迪瓦语言文字的图形符号表现的生疏状况,突出科特迪瓦语言中现存的多种图形系统,并介绍其历史发展、使用技术和材料、表达方式和意义。同时,还采用调查研究、分析比较和应用研究的方法,对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图形符号的使用现象和文字设计的过程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一现象,现如今已成为一种结构,正是创造将其试为对文化及其现代性演变的新方法。而这也使得我们有可能利用我们的文化特性,而不是在国际设计领域中常常被忽视和边缘化,使我们的平面设计文化得到发展。本文不仅仅是对科特迪瓦语言中的图形符号进行简单的研究,更深入探讨了科特迪瓦语言中传统图形符号的使用,研究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以便艺术家和设计师运用文化激发的创造力来解决设计问题。而从更广泛的多维角度来看,本文旨在直观地介绍鲜为人知的科特迪瓦传统图形系统,促进和保护该发源地的文化遗产,防止其在全球化的挑战下消亡。因此,科特迪瓦语言文字的图形符号表现也是试图对研究科特迪瓦图形符号的历史和图形文字设计的文化具有重要的补充价值。

李春慧[6](2021)在《道明竹编的品牌形象设计研究 ——以丁知竹创意工作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机械生产走进各行各业,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纷纷涌现,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因为缺乏竞争力而逐渐被市场淘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明竹编体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和巧妙的造物理念,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文化自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道明竹编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如今,在国家各项针对传统手工艺保护政策的落实和有效推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手工艺,并且主动投身到了保护工作中。对于挑战和机遇并存的道明竹编而言,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品牌的力量增强传统手工艺的辨识度和推广度,为其注入核心竞争力。本文以道明本土竹编品牌——丁知竹创意工作室为研究案例,立足于传统竹编工艺的文化内涵,分析道明竹编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具体转化方式;重点对丁知竹创意工作室的视觉识别系统进行创新设计,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案例分析、问卷调查这四种研究方法总结道明竹编的发展脉络和现状,以国内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作为主要研究的依据,探讨道明竹编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可行性和实际价值。

何畅[7](2021)在《基于空间体验的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过去,企业为了稳定自身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在塑造品牌形象、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时强调一贯性的识别设计原则,通常以固定不变的视觉符号在不同平台中展开一系列的识别表现。这种犹如克隆一般的单一表现方式给人以机械、僵化感受的同时,也缺失了品牌信息传达的多样性,更无法有效地促使品牌与受众之间达成一种人格化的沟通方式。随着数字科技的兴起,在迅速迭代的新媒体环境中,体验经济、感官营销及共享经济等新兴形态在互联网社群中也正在蓬勃发展,消费者的体验路径日趋多样化,这给品牌设计与咨询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所以,品牌需要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与消费者建立联结。基于以上时代背景,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随之诞生,它弥补了以往品牌识别系统中信息传播片面的缺陷,增强了受众与品牌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促成了品牌持续扩张的可能性。品牌识别与受众的接触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跨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这些接触点在识别情境中的展现平台实际上就构成了如今泛品牌性质上的“品牌空间”概念,它承载着品牌核心价值并且驱动着信息的无线扩散,囊括了受众直接接触到品牌的所有消费情境。而可变式品牌识别作为一种包含了品牌核心识别象征在内的系统性的设计手法,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需要将弹性的识别表现形态扩展到在品牌空间的各个接触情境之中,将品牌信息多维度地在各类场景的时空领域中进行部署。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可变式品牌识别基于品牌空间的表现手段能够更大程度地挖掘品牌价值实现的可能性,满足不同受众的情感需求,引导受众获得多重的身心体验,从而增强品牌粘性,促进品牌认同感的可持续生成。本文以基于空间体验的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可变式识别和品牌空间体验的相关理论与发展意义进行梳理和阐释,分析可变式识别向品牌空间进行扩展应用的可能性。其次,通过案例研究法对可变式品牌识别的应用现状进行解析,得出可变式设计的应用原则及表现类型,同时指出可变式识别发展的优势及局限性。再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发现识别要素在品牌空间中展开设计的共性与特性,推导可变式识别在空间体验中进行扩展的可行性路径,构建可变式识别在空间体验中具体的设计内容,由此提出一套基于空间体验的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的模型,并规定其模型的执行流程。之后,根据所提出的设计模型框架展开可变式在空间体验中的设计实践,并对设计方法进行反思与优化。综合上述研究,得出本文结论并提出展望,希望为业界有关品牌识别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开发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王长在[8](2020)在《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重要指示,广东省以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体育、文化等资源融合开发的方式,开展了“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计划”。在“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地域古村落文化传承与文化强省建设以及定向运动赛事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具有强化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理论、促进全民健身和服务健康中国、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树立赛事品牌以及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专家会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2016年至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所举办的36站赛事情况为事实依据,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旨为审视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现状、解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问题、剖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原因,进而结合域外赛事品牌建设经验提出实现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现实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品牌构建理论(Aaker品牌资产五星概念模型)、利益相关者理论、战略理论是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构建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的重要理论框架;Aaker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用于建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指标体系;利益相关者理论协助剖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利益相关主体;战略理论指导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战略实施。(2)梳理南粤古驿道发展历程和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发展历程的脉络,明确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角色定位,即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者”、定向运动赛事品牌的“领跑者”、南粤古驿道文化的“开掘者”、古驿道体旅资源融合的“推动者”;认为南粤古驿道品牌建设具有创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引领价值、“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榜样价值、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示范价值以及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模仿价值。(3)审视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包括赛事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品牌定位逐趋清晰、品牌建设定位准确、发展使命聚焦)、赛事品牌打造稳步推进(建设思路清晰、政府在赛事建设中的角色明确、重视赛事市场的培育与开发、非政府组织参与活跃)、赛事品牌认知度逐渐全面(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赛事运营管理水平逐渐提升)、赛事品牌联想度逐渐深刻(大赛渐入人心、赛事组织获得认同)、赛事品牌忠诚度逐渐提高以及大赛美誉度逐渐改善(与赛人员对赛事具有较高满意度、赛事级别逐渐提升)。(4)解析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即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推广与传播有待加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文化挖掘与建设有待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标识与联想程度还应加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过于依赖政府,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政企合作模式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市场、文化、个体五个方面的限制因素,即品牌建设专业化管理人员不足、赛事管理过于依赖政府、社会化运作模式没有形成、产业发展渠道过于单一、部门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文化传播需要加强。(5)以Aaker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为基础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包含品牌知名度(0.25)、品牌认知度(0.26)、品牌联想度(0.20)、品牌忠诚度(0.13)与品牌美誉度(0.15)5个一级指标,品牌定位、品牌打造、品牌推广、品牌传播、赛事基础设施建设、赛事运营管理、赛事文化价值挖掘、比赛过程、赛事组织、赛事标识、态度忠诚、行为忠诚、赛事质量评价、对项目发展的促进作为14个二级指标,明确定位赛事发展使命、准确定位赛事价值主张、对赛事发展环境的准确判断等84个三级指标;并且以2019年第五站为例对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以期将理论层面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付诸实践应用。由此,提出以下现实提升路径:(1)借鉴瑞典定向五日赛(O-Ringen)和芬兰尤科拉(JUKOLA)定向越野接力赛建设经验,分析瑞典定向赛事品牌建设的理念、营销、信息技术应用、赞助商的选择和芬兰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品牌建设的理念、赛道设计、急救体系、参赛模式等,得到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启示。即: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建设理念,注重挖掘定向运动对人心智发展的价值,高度统一的赛事组织管理,较为充分的赛事市场化开发以及注重对赛事文化的建设与传播。(2)从宏观层面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从可用资源分析、战略规划环境分析、战略方向确定、具体战略规划四个方面制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顶层设计,确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与关键问题,并基于基本原则、具体步骤、主要方法三个维度确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的战略定位和战略导向。(3)从中观层面制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理解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深层内涵,明确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原则,建立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思路。(4)从微观层面确立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发展对策,即完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利益诉求,提升品牌质量;优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管理方式,规范建设流程;推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多元融合,统筹有利资源;强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形象塑造,提升自身实力;挖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价值内涵,重视宣传推广。

李静[9](2020)在《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研究 ——以广府庙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节庆是地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蕴含丰富意义的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吸引物,节庆能够在保护地方文化的同时带动旅游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近些年来,节庆在数量、多样性和受欢迎程度方面均有所增加,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吸引物,获得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认同和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举办的节庆活动近万个,然而能成功吸引游客关注和参与的节庆活动并不多见,说明多数节庆活动仍缺乏足够吸引力,因此,如何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探索节庆吸引力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的满足现代游客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节庆是文化的庆典,在社会中一直占有特殊的地位,其因具有仪式和节日的社会文化意义备受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关注。然而,在节庆旅游的研究中,节庆常被视为旅游发展、经济增长和地方营销的工具,多数研究主要关注节庆的经济影响,节庆现象的文化研究始终缺乏一种理论的深度,而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好为节庆旅游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伴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学者们也逐步深入旅游符号学和节庆旅游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旅游符号学涉及到节庆旅游的研究以及节庆旅游的社会文化研究成果较少,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从研究内容来看,当前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研究仍十分有限,大多数研究停留在景观型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忽视对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的关注;旅游现象的文化研究理论深度不够,节庆的社会文化研究有待完善。从研究方法来看,旅游符号学的研究多以探索性研究为主,揭示现象内在规律的解释性研究仍需进一步补充和深入。旅游吸引物兼具客观和符号(社会)的双重属性,相应地,国内外有关旅游吸引物的研究多集中于客观属性和符号属性的研究。而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独特之处在于以节庆场景为中心,客观和符号属性的可塑性和变动性更强。组织者可通过对节庆场景的操纵,为游客设定特定体验,游客通过节庆体验解读组织者意图传递的意义,组织者和游客共同参与符号建构过程。但组织者如何塑造节庆场景?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生产机制如何?游客在节庆场景的体验如何?游客如何解读符号意义?学术界对旅游吸引物的现有研究成果不能很好的回答上述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符号学理论,将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界定为节庆组织者和游客共同赋予其吸引力意义的过程,主要目标在于探讨节庆组织者如何通过打造富有吸引力的节庆场景进行符号生产,游客如何参与到组织者塑造的节庆场景中通过节庆体验进行符号互动,最终游客如何在符号消费过程中对符号承载的意义进行解读。符号生产、符号互动和符号消费共同构成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的整个过程。广府庙会是本研究的案例地,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政府以城隍庙重修为契机,举办首届广府庙会,随后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内容上不断调整、丰富和创新,已成为一年一度的广府民俗文化盛会。作为现代节庆,广府庙会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较强的活动影响力,为我们对节庆旅游吸引物的思考提供了典型的案例地。研究结合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收集资料,使用的资料来源于第九届广府庙会筹备、举办到结束全过程以及第十届广府庙会筹备过程的调查。获得的资料包括历届广府庙会总体方案、宣传稿以及主要负责人的访谈资料,组委会筹备期间的会议现场记录、实地踩点记录等;广府庙会举办期间在活动现场收集的游客访谈资料,以及田野观察记录(拍摄的照片、视频、调研日志),为研究带来更全面的理解,网络资料包括广府庙会官方微信、微博和游客的游记资料等。此外,还收集在节庆现场和网络平台的问卷调查数据。共获得文字资料近65万字,照片1045张,问卷761份。在资料分析过程中,采用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符号学方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NVivo、SPSS、AMOS等软件进行资料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符号生产阶段,节庆组织者秉承吸引力理念,经由组织策划,塑造体验式场景。广府庙会经历了初创与探索的起步阶段、承接与调整的规范阶段、成熟与创新的稳固阶段。广府庙会组织者在不断摸索既能弘扬地方文化又能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组织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节庆理念由适应需求向创造需求的转变,节庆主体由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的转变,节庆内容由观赏性向参与性主导的转变,这种转变让节庆旅游吸引物所呈现的符号在不断变化。总结组织者的符号生产过程,发现节庆吸引力、节庆组织管理、节庆策划理念和节庆场景分别是符号建构的基础、路径、思路和内容。具体来说,节庆组织者基于对节庆吸引力的理解,通过调动多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清晰的组织结构,组织和管理符号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秉承弘扬传统文化、注重文化创新、紧跟国家战略、顺应时代潮流等多思路的策划理念,塑造了包含安全保障、节目表演、创意互动、美食小吃、商贸展销、人员服务、辅助设施和节庆氛围所构成的节庆场景,该场景浓缩了节庆文化内涵,其灵活多样、可塑性强,组织者可不断调整以形成节庆文化的独特性,从而增强游客的体验感。第二,符号互动阶段,游客在充斥着符号的节庆场景中,开展文化、新奇、情感和社交的体验活动。游客的参与是节庆成为旅游吸引物的必要条件,当游客进入一种暂时性超越日常时空间的阈限体验,进行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此时组织者塑造的节庆场景才发挥着其承载吸引力意义的作用。为探究游客符号互动下的节庆体验,本研究利用符号学方法对游客拍摄的照片进行分析发现,游客不仅被动地接收组织者塑造的节庆场景要素,而且主动创造出新的要素,他们还关注参与人群和建筑设施,说明在场景中游客不仅仅是简单的参与,还与其他参与者一起成为场景中的构成部分,在自觉与不自觉间点缀了节庆场景,游客也会透过节庆举办区域周围的特色建筑,了解地方文化特色。游客这种积极主动创造的过程让游客产生文化、新奇、情感和社交的节庆体验,遵循量表开发的程序,进一步验证节庆体验四维度的合理性。这些体验为游客的意义解读做好铺垫。第三,符号消费阶段,游客遵循“节庆吸引力-节庆依恋-节庆忠诚度”的符号解读过程。当游客开始探索节庆场景蕴含的内涵和意义,便预示着进入符号解读阶段,研究基于“直接解释项-动力解释项-最终解释项”的解释项三分理论,对游客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发现游客通过对节庆场景的解读,形成节庆吸引力感知,他们认为节庆吸引力由浓厚的节庆氛围、和谐的人际互动、鲜明的文化符号和丰富的节庆活动所构成,这种感知会促使游客培育功能上、文化认同上和情感上的节庆依恋,“人-节”依恋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节庆吸引游客的行为产生,表现为积极的口碑宣传和重游意愿。由此构建“节庆吸引力-节庆依恋-节庆忠诚度”的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解读理论模型,为验证该模型,结合相关文献提出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证实节庆吸引力感知对节庆依恋有积极的贡献,节庆依恋同样对游客的节庆忠诚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以上符号生产、符号互动和符号消费三阶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系统,该系统会伴随着节庆活动周期性的举办,得以继续发展。本研究通过皮尔斯符号学理论为节庆旅游吸引物的形成过程进行解释,将符号学理论扩展至节庆活动中节庆吸引力的意义传递视角,提出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的理论模型,扩展了符号学研究的边界,深化了节庆旅游的文化研究。该理论模型跳出原有旅游领域的符号学框架,为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在旅游领域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同时深化以往旅游符号解读止步于符号感知的研究,指出游客的符号解读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动态过程,构建和验证的游客符号解读模型,建立了节庆吸引力影响节庆依恋形成进而影响节庆忠诚度的递进机制,证实了游客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节庆活动的主动创造者。

欧阳婧雯[10](2020)在《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开始转型,城市不断更新,第二产业逐渐衰退,大量有着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工厂和工业建筑遗留下来,工厂与创意产业相结合成为工厂型创意产业园,为保留这些工厂和工业建筑带来新的契机。重庆市作为中国着名的工业城市,工厂见证了重庆的发展,是宝贵的城市文化资源和财富。重庆现存工厂较多,不断建成的工厂型创意产业园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休憩的场所,人们对园区环境景观的关注度和需求也日益增加。本文旨在分析重庆各个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在工厂基础上进行保留和创意更新的设计方法,总结设计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针对性提出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原则和策略,丰富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的理论内容。本文按照“背景理论研究——现状调研——设计策略提出”的研究路线,从场地空间类型、地形高差、建筑立面、道路交通、植物景观、景观小品、环境设施、文化氛围几个方面对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方法进行讨论,获得如下成果:(1)依据文献资料,初步梳理总结出工厂型创意产业园的类型与特点,以及工厂型创意产业园环境景观构成和设计理论基础。(2)对重庆已建成的6个工厂型创意产业园调研,得出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场地空间构成占比为:入口空间占比22.5%,广场空间占比37.5%,庭院空间占比12.5%,街巷空间占比27.5%,同时入口空间景观创意性较好;在地形高差方面,处于山地环境的工厂型创意产业园能够巧妙利用山地条件借景,同时对台阶和高差立面进行景观化处理;在建筑立面方面,所有园区都对建筑的原有墙面进行了保留,67%的园区对墙面进行涂鸦,涂鸦被人们认为是最具创意性的建筑立面更新方式,33%的园区对墙面进行宣传画、艺术装饰、瓷砖更新等,17%的园区对墙面进行粉刷和立体绿化;在道路交通方面,各园区都保留了原有道路系统,道路铺装创意性较差,交通行为方式主要有人车混行和人车分流两种,分别占比67%和33%;在植物方面,大部分园区在保留原有植物基础上进行植物造景设计,同时新增植物种类共计40余种乡土植物,主要以盆栽植物和攀援植物形式出现;在环境设施方面,环境设施种类丰富,包含标识系统、座椅、灯具、垃圾箱、公共卫生间等10余种,其中,标识系统和座椅创意性较好;在文化氛围方面,各园区对创意文化和工业文化的表达较多,地域文化只有一两个园区有所涉及。(3)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各个园区的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人们对园区创意景观的感受,结合实地调研,得出在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中,具有尊重原址、巧妙处理高差、环境设施丰富,同时在入口空间、建筑立面、景观小品方面都有创意性景观设计表达。但也存在道路路面和环境设施创意性较差和交通组织混乱的问题。(4)针对调研结果提出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和策略。在场地空间方面,提出空间的多元整合和不同空间类型的创意景观要点;在地形高差方面,提出台阶、挡土墙不同的创意景观方式;在建筑立面方面,提出保留和更新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更新方式主要以涂鸦、粉刷、宣传画、艺术装饰为主;在道路交通方面,提出道路路面和停车场创意景观的设计方法和实现人车分流的交通行为方式;在植物造景方面,归纳整理出适合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的乡土植物种类和植物烘托园区创意景观的方式;在景观小品方面,提出四种不同材料形式的景观小品,归纳在不同场地空间景观小品的使用规律;在环境设施方面,对标识系统、座椅、灯具等主要环境设施的造型、色彩、功能几个方面提出创意设计方法;在文化氛围方面,提出工业文化、创意文化和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表现方式。

二、标志名称创意的选择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志名称创意的选择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3)品牌标志设计中视觉联想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品牌标志设计概述
    2.1 标志的来源
    2.2 品牌标志设计的概念及分类
    2.3 品牌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 品牌标志设计中视觉联想的作用和影响
    3.1 视觉联想概念的界定
    3.2 品牌标志设计中视觉联想的作用
    3.3 品牌标志设计在视觉联想的影响
    3.4 品牌标志设计在视觉联想中运用
第四章 标志的设计与实践
    4.1 蜂蜜标志设计及效果
    4.2 超市标志设计及效果
    4.3 灯具标志设计及效果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一县一业”视域下特色农业品牌建构对策研究 ——以清丰县菌菇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方法
    1.5 课题创新点
    1.6 课题研究框架
2 前期理论研究及清丰县菌菇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前期理论研究
        2.1.1 一县一业
        2.1.2 特色农业
        2.1.3 农业品牌
    2.2 清丰县菌菇业品牌发展现状
    2.3 政府引导手段及经营模式
    2.4 本章小结
3 清丰县菌菇品牌建设SWOT分析
    3.1 清丰县菌菇品牌建设优势分析
        3.1.1 地域文化优势
        3.1.2 产业规模优势
        3.1.3 产品质量优势
        3.1.4 生产技术优势
    3.2 清丰县菌菇品牌建设劣势分析
        3.2.1 品牌意识欠缺
        3.2.2 品牌形象缺乏创意
        3.2.3 品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混乱
    3.3 清丰县菌菇品牌建设机会分析
        3.3.1 交通便利
        3.3.2 政府扶持力度大
        3.3.3 新媒体传播
    3.4 清丰县菌菇品牌建设威胁分析
        3.4.1 品牌监督评估机制欠缺
        3.4.2 区域品牌凝聚力欠缺
        3.4.3 品牌市场竞争激烈
    3.5 本章小结
4 清丰县菌菇品牌建构应对措施
    4.1 因地制宜,精准品牌市场定位
        4.1.1 产品定位
        4.1.2 形象定位
        4.1.3 消费者定位
    4.2 内外兼修,深耕品牌地域文化
        4.2.1 孝悌忠信孝道文化
        4.2.2 革命精神红色文化
        4.2.3 民间工艺非遗文化
    4.3 匠心独具,设计助力品牌形象
        4.3.1 加强品牌形象创新,树立自有IP形象
        4.3.2 遵循绿色设计理念,营造健康品牌形象
        4.3.3 立足在地文化,匠心打造菌菇文创
    4.4 循序渐进,多维拓展品牌传播
        4.4.1 立足实体,传统销售传播品牌口碑
        4.4.2 搭载网络,新兴业态促进品牌推广
        4.4.3 农业文创,促进品牌体验
    4.5 本章小结
5 清丰县菌菇品牌视觉设计实践
    5.1 品牌立意
    5.2 品牌定位
    5.3 品牌形象设计
        5.3.1 品牌标志、字体
        5.3.2 插图设计
        5.3.3 IP形象设计
        5.3.4 品牌包装设计
        5.3.5 品牌文创形象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致谢

(5)科特迪瓦语言文字的图形符号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科特迪瓦语言中图形符号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与该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1.3 课题研究角度、主要方法
    1.4 标题中所使用的关键字定义
第1章 科特迪瓦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1.1 科特迪瓦的语言历史和图形符号
    1.2 科特迪瓦语言文字的特点
    1.3 科特迪瓦语一览表与科特迪瓦语言的实用正字法
    1.4 不同族群在科特迪瓦的语言符号
    1.5 文字和符号之间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2章 科特迪瓦的语言图形符号
    引言
    2.1 图案和符号的象征意义
    2.2 黄金砝码和图腾象征
    2.3 群族标识的符号象征含义(BOGOLAN, KITABERGLANG, KOHOGOB)
    2.4 面具符号的象征含义
    本章结论
第3章 科特迪瓦语言与图形符号间的联系
    3.1 托物传意的表现
    3.2 吉凶巫术的预兆
    3.3 信仰崇拜的礼仪符号
    本章结论
第4章 BéTé文字
    4.1 定义和来源(起源)
    4.2 BéTé字母字设计哲学
    4.3 BéTé文字与汉字的比较
    4.4 BéTé文字表遇到的问题
    本章结论
第5章 科特迪瓦语言与图形符号的视觉表现及象征意义
    5.1 意象、表象、想象
    5.2 平面造型的应用
    5.3 图形符号的视觉设计
    5.4 视觉语言的探索
    本章小结
第6章 图形符号与文化概念的体现
    6.1 平面设计符号的拓展
    6.2 文化及文化认同符号
    6.3 创造力的文化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一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道明竹编的品牌形象设计研究 ——以丁知竹创意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
    1.2 选题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国内外实践研究成果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 选题研究创新点
2 道明竹编的发展脉络和发展现状
    2.1 道明竹编的发展脉络
    2.2 道明竹编发展现状
        2.2.1 迎来机遇
        2.2.2 面临挑战
    2.3 道明竹编的工艺特征分析
        2.3.1 竹材的物理属性
        2.3.2 竹材加工工具
        2.3.3 竹编色彩
        2.3.4 编织流程
        2.3.5 编织工艺
    2.4 道明竹编传承的价值
        2.4.1 增强文化自信
        2.4.2 传承工匠精神
        2.4.3 提升道明竹编知名度
        2.4.4 提高当地经济效益
3 丁知竹创意工作室品牌形象设计分析
    3.1 品牌形象设计的必要性
    3.2 品牌形象设计的构成要素
        3.2.1 品牌名称
        3.2.2 品牌定位
        3.2.3 品牌设计
    3.3 品牌形象设计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促进意义
        3.3.1 拓宽传统手工艺的传播渠道
        3.3.2 增强传统手工艺的可读性
        3.3.3 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化传承
    3.4 丁知竹创意工作室的发展概况
        3.4.1 丁知竹创意工作室的基本情况
        3.4.2 丁知竹创意工作室发展现状
    3.5 丁知竹创意工作室品牌形象设计策略
        3.5.1 明确市场定位
        3.5.2 遵循品牌形象设计原则
        3.5.3 注重品牌的宣传和推广
        3.5.4 提升品牌形象维护意识
4 丁知竹创意工作室的品牌形象设计实践
    4.1 品牌基础系统设计
        4.1.1 品牌标志设计
        4.1.2 品牌辅助图形设计
    4.2 品牌色彩分析
    4.3 竹编元素的提炼与创新设计
        4.3.1 竹材加工工具的提炼与创新设计
        4.3.2 编织工艺的提炼与创新设计
        4.3.3 编织流程的提炼与创新设计
    4.4 品牌插画设计
    4.5 品牌基础系统设计应用
        4.5.1 办公系统
        4.5.2 宣传系统
    4.6 品牌延展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竹编工艺的品牌形象设计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空间体验的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品牌识别系统的发展与演变
        1.1.2 受众消费需求和品牌认同的转变
        1.1.3 体验经济时代下品牌发展的要求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空间体验概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阐述与联系构建
    2.1 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理论阐述
        2.1.1 品牌定义
        2.1.2 品牌识别相关概念
        2.1.3 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概念背景
        2.1.4 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发展意义
    2.2 空间体验相关理论阐述
        2.2.1 品牌识别与品牌空间
        2.2.2 品牌空间构成形式
        2.2.3 体验与品牌空间体验
    2.3 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与空间体验之间的联系
    2.4 本章小结
3 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的应用现状解析
    3.1 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认知属性
        3.1.1 基本要素
        3.1.2 认知原理
    3.2 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表现类型
        3.2.1 诠释品牌主题变化的可变式识别
        3.2.2 体现品牌从属关系的可变式识别
        3.2.3 借助互联网数字化效应的可变式识别
        3.2.4 融入互动体验关系的可变式识别
    3.3 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应用原则
        3.3.1 主体性与同一性
        3.3.2 多元性与趣味性
        3.3.3 适应性与参与性
    3.4 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3.5 本章小结
4 空间体验中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策略研究
    4.1 空间体验中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需求剖析
        4.1.1 品牌空间中展开可变式识别设计的适用性分析
        4.1.2 重视品牌空间中五感识别功能的塑造
    4.2 空间体验中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路径推导
        4.2.1 相关设计案例分析
        4.2.2 设计路径推导
    4.3 空间体验中可变式识别设计内容构建
        4.3.1 可变式识别的物理层面参与
        4.3.2 可变式识别的互动性层面参与
        4.3.3 可变式识别的心理层面参与
    4.4 空间体验中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方法探讨
        4.4.1 空间体验中可变式品牌识别的设计模型搭建
        4.4.2 空间体验中可变式品牌识别的设计流程
    4.5 空间体验中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价值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空间体验的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实践—以TEDxProgram为例
    5.1 TEDxProgram品牌背景与可变式设计目标
        5.1.1 TEDxProgram品牌背景分析
        5.1.2 TEDxProgram品牌识别的可变式设计目标确立
    5.2 基于TEDxProgram品牌空间体验的可变式识别设计实践
        5.2.1 物理层面参与
        5.2.2 互动性层面参与及心理层面参与
    5.3 设计实践反思与方法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1.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2.获得奖项
    3.其他成果
致谢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21届研究生毕业设计信息表

(8)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双轮驱动
        1.1.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的政策全面推动
        1.1.3 地域古村落文化传承与文化强省建设的双重需要
        1.1.4 提升定向运动赛事市场竞争力需要赛事品牌建设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整体思路、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整体思路
        1.5.2 研究主要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外定向大赛建设研究述评
    2.1 关于定向运动赛事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赛事品牌理论的研究
        2.2.1 关于品牌理论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品牌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对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对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2.3.3 关于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研究
    2.4 研究述评
        2.4.1 共识
        2.4.2 不足
第3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
    3.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相关概念释义
        3.1.1 定向运动
        3.1.2 定向大赛
        3.1.3 赛事品牌
        3.1.4 品牌建设
    3.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基本理论
        3.2.1 品牌构建理论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3 战略理论
第4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价值意蕴
    4.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发展历程
        4.1.1 南粤古驿道历史溯源
        4.1.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发展历程
    4.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角色定位
        4.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者”
        4.2.2 定向运动赛事品牌的“领跑者”
        4.2.3 南粤古驿道文化的“开拓者”
        4.2.4 驿道体-旅资源融合的“推动者”
    4.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价值
        4.3.1 创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引领价值
        4.3.2 “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榜样价值
        4.3.3 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示范价值
        4.3.4 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模范价值
第5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现状概述
    5.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分析
        5.1.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调查问卷的发放
        5.1.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调查结果分析
        5.1.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
    5.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5.2.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推广与传播有待加强
        5.2.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文化挖掘与建设有待提升
        5.2.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标识与联想程度还应加强
        5.2.4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过于依赖政府
        5.2.5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政企合作模式未形成
    5.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
        5.3.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条目的选取
        5.3.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可靠性分析
        5.3.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
第6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6.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初步拟定
        6.1.1 构建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6.1.2 拟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各层级指标条目
    6.2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4 依据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6.3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4 依据第二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6.4 第三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4 根据第三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6.5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6.5.1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6.5.2 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6.5.3 各级指标的权重计算
    6.6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验证
        6.6.1 问卷的信度分析
        6.6.2 探索性因子分析
        6.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7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6.7.1 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五站情况介绍
        6.7.2 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五站品牌建设实证分析
第7章 定向运动赛事品牌建设的域外经验借鉴
    7.1 域外定向运动赛事发展概况
        7.1.1 域外定向运动项目的发展概况
        7.1.2 芬兰、瑞典定向运动项目的发展
        7.1.3 域外定向运动经典赛事概况
    7.2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建设经验
        7.2.1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建设的理念
        7.2.2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的营销
        7.2.3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信息技术应用
        7.2.4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赞助商的选择
    7.3 芬兰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的经验
        7.3.1 尤科拉(JUKOLA)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理念
        7.3.2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特色
        7.3.3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体系
        7.3.4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基础
    7.4 域外定向运动赛事品牌建设的启示
        7.4.1 打造具有特色的定向赛事品牌知名度
        7.4.2 挖掘定向运动发展的价值提高认知度
        7.4.3 定向赛事品牌建设要有一定的联想度
        7.4.4 注重赛事文化影响赛事品牌的忠诚度
        7.4.5 充分的赛事品牌市场开发保障美誉度
第8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现实提升路径
    8.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赛事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
        8.1.1 赛事品牌战略规划的价值意蕴
        8.1.2 赛事品牌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8.1.3 赛事品牌定位奠定战略规划导向
    8.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
        8.2.1 赛事品牌知名度建设
        8.2.2 赛事品牌认知度建设
        8.2.3 赛事品牌联想度建设
        8.2.4 赛事品牌忠诚度建设
        8.2.5 赛事品牌美誉度建设
    8.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发展对策
        8.3.1 完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利益诉求,提升品牌质量
        8.3.2 优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管理方式,规范建设流程
        8.3.3 推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多元融合,统筹有利资源
        8.3.4 强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形象塑造,提升自身实力
        8.3.5 挖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价值内涵,重视宣传推广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一轮)
    附录二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二轮)
    附录三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三轮)
    附录四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调查问卷
    附录五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研究 ——以广府庙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方法
        1.5.2 分析方法
    1.6 研究案例和资料收集
        1.6.1 研究案例
        1.6.2 资料收集情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2.1 符号学思想历史演进
    2.2 文献综述之一:旅游符号学研究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2.3 总结和评述
    2.3 文献综述之二:节庆旅游研究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3.3 总结和评述
    2.4 文献综述之三:有关庙会的旅游研究
        2.4.1 庙会的旅游研究
        2.4.2 广府庙会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节庆吸引物符号建构的理论框架
    3.1 相关概念体系
    3.2 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特点
    3.3 皮尔斯符号学概述
        3.3.1 符号三个核心要素之定义
        3.3.2 符号三个核心要素之关系
    3.4 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学分析框架
第四章 生产视角:节庆吸引物的符号意义建构
    4.1 广府庙会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发展阶段
        4.1.1 研究思路
        4.1.2 样本数据获取
        4.1.3 研究分析与发现
    4.2 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生产的研究过程
        4.2.1 研究思路
        4.2.2 资料收集和处理
        4.2.3 研究的编码过程
    4.3 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生产理论模型
        4.3.1 符号生产的基础:节庆吸引力
        4.3.2 符号生产的路径:节庆的组织管理
        4.3.3 符号生产的思路:节庆的策划理念
        4.3.4 符号生产的内容:节庆场景
        4.3.5 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生产的运作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动视角:符号学视角下的节庆旅游体验
    5.1 符号学视角下的节庆体验
        5.1.1 研究思路
        5.1.2 研究步骤
        5.1.3 图像明示符号的内容分析
        5.1.4 图像隐含符号的体验要素
        5.1.5 节庆体验维度模型
    5.2 节庆旅游体验维度模型的验证
        5.2.1 研究思路
        5.2.2 研究步骤
        5.2.3 节庆体验量表开发过程及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消费视角:节庆吸引物的符号意义解读
    6.1 节庆吸引物符号系统的意义解读
        6.1.1 研究思路
        6.1.2 资料收集和处理
        6.1.3 研究的编码过程
    6.2 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意义解读模型
        6.2.1 直接解释项:节庆吸引力感知
        6.2.2 动力解释项:节庆依恋
        6.2.3 最终解释项:节庆忠诚度
        6.2.4 符号意义解读:感知-依恋-忠诚度模型
    6.3 节庆吸引力感知、节庆依恋与忠诚度的关系
        6.3.1 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
        6.3.2 量表设计
        6.3.3 数据收集与基本描述
        6.3.4 节庆吸引力感知的因子分析
        6.3.5 节庆依恋的因子分析
        6.3.6 结构方程检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贡献
    7.3 管理启示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对象、范围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2.1 创意产业园的分类
    2.2 工厂型创意产业园的特点
    2.3 工厂型创意产业园的环境景观组成
    2.4 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3 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现状调研
    3.1 调研对象概述
    3.2 实地调研
    3.3 问卷调查
    3.4 调研结论
4 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4.1 设计原则
    4.2 设计策略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主要研究课题一览表

四、标志名称创意的选择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3]品牌标志设计中视觉联想的应用研究[D]. 朴玉婷. 延边大学, 2021(02)
  • [4]“一县一业”视域下特色农业品牌建构对策研究 ——以清丰县菌菇业为例[D]. 赵迪.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5]科特迪瓦语言文字的图形符号表现研究[D]. 吴为(YEO ADAM).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道明竹编的品牌形象设计研究 ——以丁知竹创意工作室为例[D]. 李春慧. 成都大学, 2021(07)
  • [7]基于空间体验的可变式品牌识别设计研究[D]. 何畅. 东华大学, 2021(01)
  • [8]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D]. 王长在.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研究 ——以广府庙会为例[D]. 李静.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10]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 欧阳婧雯. 西南大学, 2020(05)

标签:;  ;  ;  ;  

如何选择徽标名称创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