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邓晶晶[1](2021)在《“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科技兴农的使命、问题与路径》文中研究指明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交汇的历史节点上,"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亟待认清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关系、与基层科技振兴需求的联动关系、与农村贫困地区家庭的交融关系,把准服务观念存在偏差、常态机制尚未形成、有效模式亟待建构等科技兴农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筑牢"党建+科普"科技兴农基石、构建"平台+项目"科技兴农机制、组建"专业+团队"科技兴农主力、打造"资源+品牌"科技兴农样态、畅通"人群+培训"科技兴农动脉、创设"联盟+基地"校际帮扶阵地等有效举措,贡献科技兴农的职教力量。
万鹏,蔡翠翠[2](2021)在《农业科技人员在科技兴农中的使命》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迫切需要,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肩负科技兴农的使命。
张帆,肖文兰,王秋艳[3](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兴农”战略实施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非常重视,科技兴农战略也已经深入到农村发展的各个角落,可以说科技兴农战略彻底的改变了我国过去的农村发展方式,使农村也能够感受到科技的实惠。但是当前科技兴农战略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科技兴农战略辐射范围较小,渗透力度不够,以及方法欠缺得当等。基于此文章主要以科技兴农战略实施方法为研究点,以此为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多的可能为农村的区域发展提供参考。
王倩[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垦区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发展道路的“先行者”,在中国农业建设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农业建设贡献巨大。基于新时代这一全新历史方位,在改革全面深化的历史背景下,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其中一脉相承的逻辑主线。本文从这一逻辑主线出发,结合历史文献研究法、依据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分阶段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从中总结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改革开放以前(1945-1978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集体化”和“机械化”初步解放和发展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力,揭开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序幕。改革初探阶段(1979-1995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力,加强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改革深化阶段(1996-2012年),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的中央领导围绕“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教兴农”,立足垦区农业实现第一次飞跃后的新发展实际,深入推进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改革全面深化阶段(2013-至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规模化”与“科技兴农”为重点领导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开创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在历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下,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农业建设;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垦区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利益。基于对历史的梳理得出现实启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必须加强党对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领导,推动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坚守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主线,把握改革全面深化的导向;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相比于既往研究,本文着重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从中国共产党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解放和发展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力的逻辑主线出发,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其次,在研究内容上,丰富了新世纪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实践的内容。
陈克[5](2020)在《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比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则比较缓慢,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现代化,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程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要求我们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农业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和解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提供了方向和路径。本文在内容上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主要对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提出进行了分析,从思想来源和现实社会背景以及习近平的从政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思想来源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现代化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研究了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找准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定位,以此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此为指导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强农业发展的改革创新,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一体化反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补足“四化同步”的短板;以生态制度规范农业生产;发挥好政策扶持和乡村治理的作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保障。第四部分研究了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坚持结合时代发展新要求,以创新发展为基本条件、以为民情怀为内在要求、以统筹规划为必要条件、以真抓实干为保障。第五部分研究了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继承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指导,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杨浩[6](2019)在《习近平“三农”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天下之大业也。“三农”问题历来为中央重视,2004年至2019年,连续十六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三农”为主题,着重论述了农业如何发展、农村如何建设、农民如何增收并给出了详尽具体的政策措施,为“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审时度势,进一步纵向挖掘,渗透到农业、农村各个领域。他在总结自己在不同任职时期实际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结合当前历史时期农村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创新性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本文包含五个部分,探析该思想形成的背景及理论渊源、发展脉络、主要内容、特征与价值。绪论部分论析了选题背景、研究现状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一部分分析了该思想形成的背景及理论渊源。早期下乡与后期从政,培养的“三农”情怀以及积累的“三农”经验,是主观因素;农业现代化水平仍需提升、农村发展仍滞后以及农民生活仍需改善,构成了该思想形成的现实条件;进而通过论述马克思主义农业、农村、农民思想,以及历代领导人的相关思想,构成了该思想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论述了该思想的发展脉络,依次为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以及良性互动时期。前三个时期以三本着作为代表,论述了三个代表时期的主要内容。良性互动时期,主要是在十八大之后,即从建设新农村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十九大提出的该思想的最新结晶,也是在目前中国“三农”发展的指导思想。第三章论述了该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方面展开,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进而深入探讨,系统全面的整理了关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内容。主要是发展产业兴旺的新农业,建设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新农村以及培养文明有礼、生活富裕的新农民。在前面三章的基础上,第四章论述了该思想的特征以及价值,该思想具有人民性、实践性与鲜明的时代性。从理论上看,扬弃继承了中国传统重农思想、推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农村、农民思想以及丰富完善了习近平治国理政体系。从实践价值看,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指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陆权丹[7](2017)在《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增收的重要理论武器,也是马克思主义农业科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深入发掘胡锦涛“三农”思想中的科技兴农部分,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法和思想史研究方法,分析胡锦涛的科技兴农思想。文章从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出发,分析其当代价值。研究认为,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时代背景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产物;其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其主要内涵是: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夯实农业物质基础;培养新型农民造就新时代农业人才队伍;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以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当代价值是:1)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兴农思想;2)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3)以科技为导向推进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4)以科技改进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中国农业的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5)以科技推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致富能力;6)以科技改善村容村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陈东[8](2016)在《科技兴农中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以山东省庆云县为例》文中提出现代社会在因其不断更新的数据库而不断改变其组织形态,人与人也在改变着其交往的方式。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逐步地渗透到政府各个领域,为政府从管制型向服务型、法治型、透明、廉洁、高效型转变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政府部门在其影响下不断整合社会资源、深化改革,开始寻找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为公众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服务,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完善其各项职能。“十三五”规划指出农村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性,县级政府作为行政管理体系中基础而又关键的一环,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实现农村脱贫、促进农村发展进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各方面的落后局面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由于农村所占比例较大,发展农村的任务变得十分漫长,县级政府必须勇于挑起这份责任重担。县级政府职能转变路径与中央政府基本相同,但因面向群体的特殊性,转变内容更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因此县级政府的职能转变不仅仅停留在缓慢的权力改革中,而是向更有效、更实际的行动中转变。对于县级政府而言,其职能的转变一方面离不开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引导,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科技是人类智慧不断凝聚升华的劳动结果,它能够用于农业生产和创新中,普通农民需要科技,渴望科技成为农业助手,县级政府要体现为民服务就应该将科技送入农民的家门口,在科技兴农中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性支持便成为其职能发挥和转变的重要表现。县级政府对于我国存在的城乡差距较大、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特殊国情能够起到很好的联动作用,如实发现县域内农村发展存在的切实问题,对上做到有效地反馈,对下做到合理的部署,从而使政府体制能够整体行使行政职能,达到一致性。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既可以带动县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可以提升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县级政府作为农村发展的首要开拓者,必须紧紧围绕科技兴农建设这个主题,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的各项职能。本文从科技兴农视角出发,对县级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兴农的内在联系加以阐释,指出当前县级政府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农村致富的必要性,以山东省庆云县为例,分析县级政府职能在科技兴农方面存在的差距,了解农民接触科技存在的困难,进一步提出对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侧重点,让县级政府对农业科技实施有限但有效的干预,最终实现科技与农村民主政治、公众需求的有效结合,切实解决县级政府在科技兴农中存在的职能转变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1]。
胡新景[9](2013)在《刍议科技兴农视角下农村图书馆的建设》文中研究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农"已经成为我们突破农业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它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农村图书馆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是,现有农村图书馆己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学科技、寻信息的需求,因此,必须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农村图书馆法律法规建设、培养和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加强农村图书馆队伍建设、拓展农村图书馆服务领域和服务方法等几方面对农村图书馆进行建设与管理。
丁萍[10](2012)在《永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基于“科技兴农”视角的分析》文中指出县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战场,县域经济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农业产业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农业产业化得到快速发展。囚此,只有将“科技兴农”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才能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永济市是位于山西省西南端的县级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近年来,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将“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两大战略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把农业科技渗透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的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从企业到基地、从产业到市场的全面跨越发展。2011年,永济市农业产业化园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本文从“科技兴农”的视角,对永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及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科技兴农”与农业产业化基本理论,指出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兴农”;第二部分从宏观的角度,对永济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科技+龙头”带动的发展模式;第三部分从微观的角度,对科技促进芦笋产业快速发展进行了具体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永济市依靠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学性;第四部分指出了永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战略规划和对策建议;第五部分是永济市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本部分也是本文的结论,一是依靠科技推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方向,二是实施科技项目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手段,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四是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县域这一层面出发,以永济市为例,跳出区域经济、资金支持、优化环境等视角,从“科技兴农”的视角,分析总结了永济市依靠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发展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县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对全省及至全国的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科技兴农的使命、问题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科技兴农的历史使命 |
(一)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俱来的伴生关系 |
(二)与乡村科技振兴需求同频共振的联动关系 |
(三)和农村偏远地区家庭血脉相连的交融关系 |
二、“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科技兴农的突出问题 |
(一)精准服务观念存在偏差,在地性实践场域尚未形成 |
(二)科技创新示范动力不足,常态化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
(三)产教融合互动逻辑欠缺,有效帮扶模式亟待构建 |
三、“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科技兴农的路径选择 |
(一)筑牢“党建+科普”科技兴农基石 |
(二)构建“平台+项目”科技兴农机制 |
(三)组建“专业+团队”科技兴农主力 |
(四)打造“资源+品牌”科技兴农样态 |
(五)畅通“人群+培训”科技兴农动脉 |
(六)创设“联盟+基地”校际帮扶阵地 |
(2)农业科技人员在科技兴农中的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科技人员 |
2 科技兴农 |
3 农业科技人员在科技兴农中的地位与作用 |
4 农业科技人员在科技兴农中的使命 |
(3)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兴农”战略实施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兴农战略及其推进现状 |
2 科技兴农战略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3 科技兴农战略实施方法建议 |
(4)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个体化”到“集体化”、“机械化”: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开发与建设(1945-1978)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开发与建设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 |
第三章 “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改革初探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1979-1995) |
第一节 改革农业生产关系实现农业“第一次飞跃” |
一、“包、定、奖”责任制的恢复与改进 |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与推广 |
三、家庭农场掀起农业生产关系改革高潮 |
第二节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力 |
一、第一批农业现代化试点的建立 |
二、垦区科研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
三、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的开展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新挑战 |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
第四章 “规模化”、“产业化”与“科教兴农”:改革深化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1996-2012) |
第一节 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探索农业“第二次飞跃” |
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稳步推进 |
二、新的土地承包制度的陆续出台 |
三、农业产业化局面的逐渐形成 |
第二节 科技引领下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
一、农业现代化战略部署的提出 |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装备工程的实施 |
三、“科教兴农”战略的纵深发展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新挑战 |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
第五章 以“规模化”和“科技兴农”为核心:改革全面深化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2013-至今) |
第一节 改革农业生产关系冲刺农业“第二次飞跃” |
一、“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部署 |
二、农工(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 |
三、土地承包制度的逐渐完善 |
第二节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 |
一、“藏粮于技”战略的不断落实 |
二、“藏粮于地”战略的有序实施 |
三、数字农业的迅速兴起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展望 |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新时期展望 |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农业建设 |
二、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 |
三、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垦区实际 |
四、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利益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现实启示 |
一、加强党对垦区农业建设的领导,推动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
二、坚守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主线,把握改革全面深化的导向 |
三、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 |
第七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1.5 基本概念 |
1.5.1 农业现代化 |
2 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发展思想 |
2.1.2 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现代化理论 |
2.2 现实依据 |
2.2.1 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新机遇 |
2.2.2 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新挑战 |
2.3 习近平的实践经验 |
3 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3.1 找准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定位 |
3.1.1 农业现代化是粮食安全的保障 |
3.1.2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
3.1.3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 |
3.2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
3.2.1 以创新推进农业升级转型 |
3.2.2 以协调推进农业均衡发展 |
3.2.3 以绿色理念推进可持续发展 |
3.2.4 以开放推进农业对外合作 |
3.2.5 以共享促进农民致富 |
3.3 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为抓手 |
3.3.1 以融合发展构建产业体系 |
3.3.2 以科学发展升级生产体系 |
3.3.3 以创新改革完善经营体系 |
3.4 以体制机制的完善为保障 |
3.4.1 以四化同步反哺农业发展 |
3.4.2 以生态制度规范农业生产 |
3.4.3 以政策创造良好务农条件 |
3.4.4 以乡村治理推动农业发展 |
3.5 以人才振兴为动力 |
3.5.1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
3.5.2 农业人才下乡 |
4 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特点 |
4.1 以创新发展为基本条件 |
4.2 以为民情怀为内在要求 |
4.3 以统筹规划为必要条件 |
4.4 以真抓实干为重要保障 |
5 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意义 |
5.1 理论意义 |
5.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思想 |
5.1.2 丰富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 |
5.2 实践意义 |
5.2.1 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向 |
5.2.2 有利于推进全面现代化的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习近平“三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评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三农”思想的形成条件 |
第一节 习近平“三农”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一、中国传统“重农”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先驱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思想 |
三、中国历代领导人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思想 |
第二节 习近平“三农”思想形成的现实条件 |
一、农业基础弱,现代化水平仍需改善提升 |
二、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发展仍需协调推进 |
三、农民收入渐增,综合素质仍需不断提高 |
第三节 习近平“三农”思想形成的主观因素 |
一、早期下乡培养了深厚的“三农”情怀 |
二、后期从政积累了丰富的“三农”经验 |
第二章 习近平“三农”思想的发展脉络 |
第一节 萌芽时期:以《摆脱贫困》为代表 |
一、摆脱头脑中的“贫困” |
二、发展大农业的闽东思考 |
第二节 形成时期:以《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为代表 |
一、科技兴农的“南平经验” |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浙江经验” |
三、从“三位一体”到“三权分离” |
四、从“条块交融统筹城乡”到“大农政”和“大农合” |
第三节 发展时期:以《之江新语》为代表 |
一、以人为本谋“三农” |
二、执政为民重“三农” |
三、跳出“三农”抓“三农” |
第四节 良性互动时期: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 |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 |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第三章 习近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发展产业兴旺的新农业 |
一、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
二、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
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
第二节 建设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新农村 |
一、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
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
三、扎实推进建设美丽乡村 |
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
五、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
六、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 |
第三节 培养文明有礼、生活富裕的新农民 |
一、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
二、鼓励农民转移就业 |
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
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
第四章 习近平“三农”思想的特征与价值 |
第一节 习近平“三农”思想的特征 |
一、人民性 |
二、时代性 |
三、实践性 |
第二节 习近平“三农”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扬弃继承了中国传统重农思想 |
二、推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农村、农民思想 |
三、丰富完善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 |
第三节 习近平“三农”思想的实践价值 |
一、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 |
二、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指导 |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
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
(一)农业占GDP比重变化 |
(二)农业增长乏力 |
(三)城乡间收入差距拉大 |
(四)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
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需要科技支撑 |
(一)农村贫困问题严重 |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
(三)农民科技素质不高 |
三、科技引领农业发展能力不足 |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
(二)农业科技推广乏力 |
(三)农业领域留不住人才 |
第三章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科技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科技思想 |
(二)列宁农业科技思想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农业科技思想 |
(一)毛泽东农业科技思想 |
(二)邓小平农业科技思想 |
(三)江泽民农业科技思想 |
第四章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科学内涵 |
一、加快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
(一)重视种业科技创新 |
(二)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
二、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夯实农业物质基础 |
(一)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 |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 |
三、培养新型农民造就新时代农业人才队伍 |
(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
(二)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
(三)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
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
(一)推进科技进村入户 |
(二)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 |
五、以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 |
(一)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 |
(二)依靠科技推动农业发展转型 |
第五章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继承与丰富马克思主义科技兴农思想 |
二、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
三、以科技为导向推进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 |
四、以科技改进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 |
五、以科技推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
六、以科技改善村容村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科技兴农中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以山东省庆云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综述 |
(三)论文的写作思路 |
(四)论文写作的创新与不足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内涵 |
(一)县级政府的含义及层级界定 |
(二)县级政府职能的内涵界定及特点 |
(三)科技兴农中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
二、科技兴农中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科技兴农中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现状 |
(二)科技兴农中县级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科技兴农中县级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源分析 |
(一)县级政府职能转变思维守旧,科技理念淡薄 |
(二)科技兴农建设中县级政府职能存在“缺位” |
(三)县级政府推动科学文化发展职能缓慢 |
(四)县级政府未做好科技发展的制度保障职能 |
(五)县级政府的科技生态农业服务职能形式化 |
四、完善科技兴农中县级政府职能转变对策研究 |
(一)转变县级政府思维和理念,树立科技进步理念 |
(二)转变县级政府的职能重点,强化科技服务职能 |
(三)转变传统农民培训模式,推进科技文化进步职能 |
(四)转变县级政府职能方式,做好科技的保障职能 |
(五)转变县级政府职能关系,促进科技生态农业发展的职能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永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基于“科技兴农”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科技兴农”与农业产业化基本理论综述 |
1.1 “科技兴农”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
1.2 “科技兴农”与农业产业化的相互关系 |
1.3 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兴农” |
第二章 永济市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
2.1 经济发展概况 |
2.2 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
2.3 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
2.4 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第三章 永济市芦笋产业发展案例分析 |
3.1 芦笋产业发展概况 |
3.2 科技促进芦笋产业提速增效 |
3.3 科技促进芦笋产业发展效益分析 |
第四章 永济市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
4.1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 “科技兴农”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规划 |
4.3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
第五章 永济市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
5.1 依靠科技推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方向 |
5.2 实施科技项目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手段 |
5.3 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措施 |
5.4 推进标准化生产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科技兴农的使命、问题与路径[J]. 邓晶晶. 教育与职业, 2021(13)
- [2]农业科技人员在科技兴农中的使命[J]. 万鹏,蔡翠翠. 湖北农业科学, 2021(S1)
- [3]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兴农”战略实施方法研究[J]. 张帆,肖文兰,王秋艳. 新农业, 2021(09)
- [4]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D]. 王倩.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研究[D]. 陈克. 西华大学, 2020(01)
- [6]习近平“三农”思想研究[D]. 杨浩.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研究[D]. 陆权丹. 云南农业大学, 2017(02)
- [8]科技兴农中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以山东省庆云县为例[D]. 陈东. 吉林大学, 2016(09)
- [9]刍议科技兴农视角下农村图书馆的建设[J]. 胡新景. 农业经济, 2013(11)
- [10]永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基于“科技兴农”视角的分析[D]. 丁萍. 山西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