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由连词连接的主谓语一致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袁静[1](2021)在《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 ——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为视角》文中指出关于英汉谚语的句法结构研究,国内外学界以往主要关注其具体的句法特征,鲜少揭示其句法特征所隐藏的这两种语言的本质特性差异,更未曾论及这些表象差异背后的内在成因。本文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王文斌2013a,2013b,2019a)为视角,考察英汉谚语的句法结构,将其分成整句型与短语型,试图以此切入,透视英汉谚语句法结构差异背后所隐藏的根性差异,同时也弥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至今尚未涉足对英汉谚语研究的欠缺。主要发现有三:(1)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反映了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其整句型的时间性特征与句内动词中心的分布、连接手段的种类以及显性主谓结构的组合紧密相关;其短语型的时间性特征与连接手段的种类以及主谓结构的省略程度密切关联,各类结构的时间性层级由动词主导。(2)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昭显了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其整句型的空间性特征与句内名词的主体地位、对称句段的数目以及显性对言结构的组合关系密切,其短语型的空间性特征与名词短语的数目与对言结构的完整程度具有紧密关系,各类结构的空间性层级由名词主导。(3)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源自印欧语的时间性编码方式,以谓语动词实现句法结构的时间范畴定位,动词编码区分句法结构的不同层次,以勾连性与延续性为其主要特征;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源自汉语的空间性编码方式,以名词实现句法结构的空间特征组合,名词编码区分句法结构的不同层次,块状性与离散性是其主要特征。本文在探究英汉谚语句法特征与英汉民族思维取向的彼此联系时,主要以时贤所讨论的英汉时空性差异为视野,兼及洪堡特提出的“内蕴语言形式”观和中西思维模式的相关成果。英语谚语的形合与汉语谚语的意合,直接对应中西思维的理性与悟性之别;英语谚语的主谓结构与汉语谚语的对言格式,直接对应中西思维的演绎模式与类比模式之异。这两种差异的根因,均在于英民族的强时间性思维和汉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之殊,与“内蕴语言形式”观相契合。
宋青[2](2012)在《北京话连词史(1750-1950)》文中指出连词的研究一直是近代汉语虚词研究的薄弱环节,直至2010年,第一部研究近代汉语连词的专着《近代汉语连词》才出版问世。1750至1950间连词历时嬗变情况更是无人涉及,本文拟探索出北京话连词在1750至1950两百年间的历时嬗变情况,构建这一历史时期的北京话连词发展史,从而找出语言发展演变的一般性规律,进而为汉语史研究做出贡献。具体来说,本文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北京话连词在1750至1950年间的面貌是什么样的。北京话连词在这两百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是怎么发展演变的。北京话连词在这两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呈现出什么规律。本文主要以《红楼梦》(前80回)、《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为研究语料,对这段历史时期的连词进行共时的描写和历时的解释。从共时和历时,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对这段时期的连词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揭示了连词在这两百年间的功能特点和历时嬗变规律。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个历史阶段选取一部书做定量统计。18世纪中期选取《红楼梦》(前80回),19世纪中期选取《儿女英雄传》,20世纪中期选取《正红旗下》。这三部书写作年代比较明确,且都用北京口语写成,都被认为是北京话的绝好教材。我们对这三部书中的连词作详细全面的统计,可了解每一个时期的连词面貌,并在此基础上可以看出连词的历时嬗变情况。由于《正红旗下》的篇幅较少,我们选取同时代的口语程度高的《茶馆》、《龙须沟》作辅助语料,可使我们更好地了解20世纪中叶北京话的面貌。文章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为“北京话连词史研究综述”,共分三节,分别对连词的定义,北京话连词的界定以及分类、分布等问题进行讨论。从第二章到第十一章分别对北京话(1750-1950)的并列连词、递进连词、承接连词、选择连词、假设连词、让步连词、因果连词、转折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十类连词的历时嬗变情况进行探讨。北京话连词在十八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的200年间,无论是表示的语义关系、连接能力还是句法限制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意义和用法此消彼长、不断演化,同义连词较多。连词功能总体上呈现出“抛物线”形的发展轨迹,即先由《红楼梦》时期的单一化逐步向《儿女英雄传》时期的复杂多样化转变,然后再转变为《正红旗下》时期的相对单一化。即《红楼梦》时期的连词成员虽然较多,但相对《儿女英雄传》时期用法相对单一,发展至《儿女英雄传》时期,连词成员继续增加,用法更为复杂,发展至《正红旗下》时期,连词成员比前两个时期都有所减少,且各词基本上都有了相对比较明确分工,分布上呈现互补趋势,这应该是语言的经济原则和不断规范化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梁娜[3](2010)在《高中生英语主谓一致错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句型主要是简单句,时态也主要是一般现在时态。那么谓语动词形式必须随着主语单复数发生变化,遵循主谓一致。由于汉语中没有主谓一致这种要求,所以对于母语是汉语的中国学生来说,经常犯主谓一致的错误。现阶段的高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主谓一致语法,在高二下学期又全面复习了这一语法项目。本文采用动态定量研究和静态定性研究的方法,进行高中生英语主谓一致错误分析的研究。以主谓一致语法运用为研究起点,发现了高中生英语主谓一致语法运用和语法知识错误分布的具体形式,从语言因素、心理因素和高中生主谓一致语法能力三方面讨论了高中生英语主谓一致错误的原因,主要研究发现和研究结论为:(1)高中生英语考试作文中的主谓一致错误徘徊在45%左右,都出现在一般现在时态的句子中。整体的主谓一致错误出现在名词、代词、动名词、从句、词组或复合结构作主语的时候,特别是名词成分占50%以上。这是和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和作文内容密切相关的。个体的主谓一致错误或是僵化的,或是动态变异的。(2)高中生英语考试作文中的谓语动词复数误用率明显高于谓语动词单数误用率,比例近为7:3,即主谓一致错误近7成的谓语动词形式是实意动词原形、实意动词have和be动词are,近3成的谓语动词形式是实意动词原形+s.has(实意动词have的第三人称单数)和be动词is。因为高中生把主谓一致的谓语动词简化为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同时受到汉语对英语的反向干扰性明显大于汉语作用于英语的正向促进性,反向干扰起了主导作用,谓语动词复数误用从0%上升到70%。正向促进起次要作用,从100%下降为30%。所以在主谓一致的问题上,汉语对英语起到的不全是干扰作用,而是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3)高中生的主谓一致错误不仅仅是加一个s或者不加一个s的问题,是高中生主谓一致相关语法概念、主谓一致具体知识点的记忆正确性和主谓一致运用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作文中是主谓一致语法的运用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因为高中生的主谓一致语法运用能力,和主谓一致语法领会能力、复用能力无相关性;主谓一致相关语法概念的错误是高中生对英汉“数”概念的模糊认识造成的;主谓一致具体知识点分两种情况:考试作文中出现主谓一致错误的高中生,是主谓一致具体知识点的记忆正确性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其主谓一致语法领会能力和复用能力是无相关关系。而考试作文中没有出现主谓一致错误的高中生,是高中生的主谓一致相关语法概念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其主谓一致语法领会能力和复用能力是显着性高相关关系。
梁春妮[4](2010)在《春秋战国铭文句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春秋战国时期的铭文语料作为研究对象,以专书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语法研究,着重对其中的句法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丰富和加强春秋战国铭文明显薄弱的句法方面的研究,填补汉语句法在春秋战国铭文这一特定语料研究上的空白,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近三十年金文语法已有的研究成果,说明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本文的研究方法,并交代清楚材料的选择、处理以及体例方面的相关问题。第二章名词句法研究。(一)春秋战国铭文中未见否定判断句。“主语+名词性谓语”、“主语+隹+名词性谓语”是肯定判断旬的主要结构形式,与西周金文相较,肯定判断新增了“主语+殴(繁)+名词性谓语”、“主语+名词性谓语+也”两种类型,还出现了复句式判断句。(二)数量词作谓语是春秋战国铭文数量词最重要的用法。其中数量谓语说明的对象均为物,且绝大部分是对度量衡的说明。数量谓语在形式上或简或繁,出现了由数词和同一计量中不同进制的多个量词组合的复杂形式。(三)春秋战国铭文中的名词性非主谓句数量非常庞大,而且类型多样,这跟这一期的铜器制造制度——“物勒工名”有关。第三章形容词句法研究。(一)形容词谓语句是春秋战国铭文形容词最重要的句法。由于铭文歌功颂德的目的,形容词谓语多是对人的态度、能力、仪表、德行、武功、容貌等方面性质状态的描述,句型或简或繁。(二)春秋战国铭文形容词的活用包括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发生活用的形容词意义类型比较单一,且均具有褒义色彩。(三)春秋战国铭文作状语的形容词约有13个,既有性质形容词,也有状态形容词,其中以状态形容词“敬”的出现频率最高。第四章动词句法研究。本章分五个小节:(一)春秋战国铭文的双宾旬数量大,类别较为齐全,包括了授给类、称谓类、取得类、为动类和处置类。其中授给类、为动类是主要类型。本时期的双宾动词仍以单音节动词为主;双宾语的位置仍以间接宾语位于直接宾语之前为主流。新的特点表现为,间接宾语由代词来充当开始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为(介词)+O1+述动”结构的出现,促使了为动类双宾旬式的逐渐消失。(二)宾语前置句的数量不多,包括有规律的和无规律的,新的变化体现在肯定旬中包含复指代词“是”“之”的宾语前置句的产生。而有的宾语按规律本该前置而未前置,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宾语正慢慢从前置走向后置。(三)春秋战国铭文兼语句的类型虽少,只有使令类、助引类、册立封免类三种,但语法结构已渐趋成熟。(四)连动式内部的结构较为丰富多样,不同的语法结构高达17种之多。新的变化表现为:连动式动词间的语义关系多了“V1,表原因,V2表结果”这一类;有连词连接的连动式,连接动词的连词除了“以”外,新增了“而”。(五)春秋战国铭文意念上的被动句远远多于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仅有“于”字句和“为”字句两种类型,被动形态是比较单一、粗陋的,被动句处于从意念被动式向形态被动式发展的过渡阶段。第五章省略句研究。春秋战国铭文中的省略,种类繁杂,形式丰富而多样;不同成分的省略,出现的频率和省略的方式都大不一样。其中最大的特色是省略多发生在连贯复句中。
方昊[5](2007)在《英语中主谓一致问题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就英语中主谓一致问题所进行的各项研究进行了回顾后发现,国内外学者都是在语言使用这个层面上探讨主谓一致问题。国内研究者多使用主谓一致的三个基本原则(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和就近原则)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国外的研究者则直接从分析学习者的错误入手,发现句子的结构和语义因素都能影响学习者对主谓一致的判断。因此,作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三项基本原则,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语义两因素在判断主谓一致中的作用。
马月娥[6](2005)在《简述主谓一致的基本原则》文中研究说明主谓一致是英语学习者颇感头疼的问题,也是英语语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文章概述了主谓一致的主要原则,着重总结了英语学习者易于混淆的一些情况,并用实例详加说明,
朱春虹[7](2002)在《试论由连词连接的主谓语一致关系》文中提出由连词连接的主谓语一致问题 ,包括由and连接的两个名词作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以及名词 +介词等所跟的名词作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对这个语法点要掌握
吕一行[8](2001)在《简述主谓一致的基本原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谓一致是英语学习者颇感头疼的问题,也是英语语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概述了主谓一致的主要原则,着重总结了英语学习者易于混淆的一些情况,并用实例详加说明,使其一目了然,简洁易懂。
二、试论由连词连接的主谓语一致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由连词连接的主谓语一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 ——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2 文献回顾 |
2.1 英汉谚语的句法结构研究概览 |
2.1.1 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描写与分类依据 |
2.1.2 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描写与分类依据 |
2.2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的相关对比研究 |
2.2.1 对比语言学领域的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研究 |
2.2.2 翻译领域的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研究 |
2.3 小结 |
3 理论基础 |
3.1 英汉时空性差异论概观 |
3.2 英汉时空性差异论用于谚语研究的依据 |
3.3 英汉时空性差异论用于谚语研究的理论假设 |
4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的时空性特征分析 |
4.1 英汉谚语的整句型结构与短语型结构的界定 |
4.2 英汉谚语的整句型结构对比 |
4.2.1 英谚的整句型结构分类及其时间性特征 |
4.2.2 汉谚的整句型结构分类及其空间性特征 |
4.3 英汉谚语短语型结构的对比分析 |
4.3.1 英谚的短语型结构分类及其时间性特征 |
4.3.2 汉谚的短语型结构分类及其空间性特征 |
4.4 小结 |
5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特性与英汉民族的时空性思维取向 |
5.1 英汉语言的时空性编码方式在谚语句法结构上的体现 |
5.1.1 英谚中时间为主导的编码方式 |
5.1.2 汉谚中空间为主导的编码方式 |
5.2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的异质性与英汉民族的时空性思维差异 |
5.2.1 从英汉谚语之间的形合与意合差异看民族思维的时空性偏好 |
5.2.2 从英汉谚语所昭显的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看民族思维的时空性偏好 |
5.3 小结 |
6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与努力方向 |
参引文献 |
(2)北京话连词史(1750-195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北京话连词史研究综述(1750—1950) |
第一节 连词的定义 |
第二节 北京话连词的界定 |
第三节 北京话连词的分类及分布 |
第二章 北京话并列连词史(1750-1950) |
第一节 “和(合)”的历时嬗变 |
第二节 “并”的历时嬗变 |
第三节 “与”的历时嬗变 |
第四节 “同”的历时嬗变 |
第五节 “连、连上”的历时嬗变 |
第六节 “及、以及”的历时嬗变 |
第七节 “共”、“且”、“而1”的历时嬗变 |
小结 |
第三章 北京话递进连词史(1750—1950) |
第一节 “况”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况 |
二、 况且 |
三、 何况 |
第二节 “以至”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以至、以至于 |
二、 甚至、甚至于 |
三、 乃至、乃至于 |
第三节 “不”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不但 |
二、 不惟 |
三、 不单 |
四、 不仅 |
五、 不止 |
第四节 “且”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且 |
二、 并且 |
三、 尚且、亦且 |
四、 而且 |
第五节 “再”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再说 |
二、 再者 |
三、 再加 |
四、 再兼 |
五、 再则 |
第六节 “更兼”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更兼 |
二、 更加 |
第七节 “岂”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岂但 |
二、 岂惟 |
小结 |
第四章 北京话承接连词史(1750—1950) |
第一节 “而2、则、乃、因”的历时嬗变 |
一、 而2 |
二、 则 |
三、 乃 |
四、 因 |
第二节 “至于、及至”的历时嬗变 |
一、 至于 |
二、 及至 |
第三节 “于是、然后、接着、此外”等的历时嬗变 |
一、 于是、于是乎 |
二、 然后、随后 |
三、 接着 |
四、 此外 |
第四节 “那”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那 |
二、 那么 |
小结 |
第五章 北京话选择连词史(1750—1950) |
第一节 “或”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或 |
二、 或者 |
三、 或是 |
四、 抑或 |
第二节 “宁”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宁 |
二、 宁可 |
三、 宁使、宁甘 |
第三节 “不如”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不如 |
二、 莫如、莫若 |
三、 倒不如、倒莫如 |
四、 与其 |
第四节 “不是”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不是 |
二、 便是 |
三、 就是 |
四、 还是 |
小结 |
第六章 北京话假设连词史(1750—1950) |
第一节 “若”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若(若果、若果然、若果真、若论、若说、若讲、若使、若要、若只管) |
二、 若是、若非 |
三、 若不是、若不然、若不亏 |
四、 设若、若或 |
第二节 “如”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如 |
二、 如果 |
三、 如若 |
四、 设如 |
第三节 “假”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假如 |
二、 假使 |
三、 假若 |
第四节 “要”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要(要说、要讲、要论) |
二、 要是 |
三、 要不、要不是 |
四、 要不然、要不亏 |
第五节 “倘”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倘 |
二、 倘若 |
三、 倘或 |
四、 倘然 |
第六节 “万一”、“否则”、“不是”等的历时嬗变 |
一、 万一 |
二、 否则 |
三、 不然、再不然 |
四、 不是、不么 |
小结 |
第七章 北京话让步连词史(1750—1950) |
第一节 “虽”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虽 |
二、 虽然、然虽 |
三、 虽说 |
四、 虽是、虽则 |
第二节 “便”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便 |
二、 便是 |
三、 便算 |
四、 便说 |
第三节 “就”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就 |
二、 就是 |
三、 就让、就说、就使 |
四、 就算、就便 |
第四节 “纵”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纵 |
二、 纵然 |
三、 纵说 |
四、 纵让、纵使 |
第五节 “即”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即 |
二、 即使 |
三、 即或 |
四、 即便、即乎 |
第六节 “慢讲”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慢讲 |
二、 慢(漫)说、慢道 |
三、 莫讲、莫说 |
四、 别说、别讲 |
小结 |
第八章 北京话因果连词史(1750—1950) |
第一节 “因”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因 |
二、 因为 |
三、 只因、因是 |
四、 因此、因此上 |
五、 因而、因之 |
第二节 “所以”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所以 |
二、 之所以 |
第三节 “由于”、“故此”的历时嬗变 |
一、 由于 |
二、 故此 |
第四节 “以致”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以致 |
二、 以至 |
三、 致 |
第五节 “既”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既 |
二、 既然 |
三、 既是 |
第六节 “然则”、“可见”的历时嬗变 |
一、 然则 |
二、 可见 |
小结 |
第九章 北京话转折连词史(1750—1950) |
第一节 重转关系转折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然、然而 |
二、 但1、但是1、但只、但只是 |
三、 倒只、倒只是 |
四、 可、可是 |
第二节 轻转关系转折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而3 |
二、 怎奈 |
三、 争奈 |
第三节 弱转关系转折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不过 |
二、 只是 |
小结 |
第十章 北京话条件连词史(1750—1950) |
第一节 “但”类有条件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但2 |
二、 但是2 |
三、 但凡 |
第二节 “只”类有条件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只要 |
二、 只有 |
第三节 “除”类排除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除非 |
二、 除是 |
第四节 “不 X”类无条件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不论 |
二、 不问 |
三、 不管 |
四、 不拘 |
五、 无论 |
六、 别管 |
七、 那管 |
第五节 “凭”类无条件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凭 |
二、 凭是 |
三、 凭着 |
四、 任 |
五、 任凭 |
小结 |
第十一章 北京话目的连词史(1750—1950) |
第一节 积极目的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好 |
二、 以、以便 |
三、 为的(得)是 |
四、 为是、为了 |
第二节 消极目的连词的历时嬗变 |
一、 省得 |
二、 免、免得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3)高中生英语主谓一致错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 |
2.1 研究现状 |
2.2 英语主谓一致界定 |
2.3 理论基础 |
2.3.1 错误分析理论 |
2.3.2 中介语理论 |
2.3.3 汉英中介语理论 |
2.3.4 英语主谓一致语法能力 |
第三章 高中生英语主谓一致错误收集和分析 |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工具 |
3.1.2.1 英语考试作文 |
3.1.2.2 调查问卷 |
3.2 高中生英语主谓一致语法运用统计和分析 |
3.2.1 分类依据 |
3.2.2 高中生考试作文中的主谓一致错误统计 |
3.2.3 高中生考试作文中的主谓一致错误分析 |
3.2.3.1 名词作主语的主谓一致错误分析 |
3.2.3.2 代词作主语的主谓一致错误分析 |
3.2.3.3 动名词和从句作主语的主谓一致错误分析 |
3.2.3.4 词组或复合结构作主语的主谓一致错误分析 |
3.2.3.5 单数主语与复数主语谓语动词误用分析 |
3.2.3.6 考试作文中出现主谓一致错误的高中生个体分析 |
3.3 高中生英语主谓一致语法知识统计和分析 |
3.3.1 主谓一致具体知识点错误统计和分析 |
3.3.2 主谓一致相关语法概念统计和分析 |
3.3.3 主谓一致具体知识点和相关语法概念相关性统计和分析 |
3.4 研究结果 |
第四章 高中生英语主谓一致错误原因讨论 |
4.1 语言因素 |
4.1.1 英汉表达"数"概念的异大于同 |
4.1.2 英语主语局部名词复数形式的标记性特征 |
4.1.3 英语主谓一致语法的标记性 |
4.1.4 英汉主谓关系的相似和差异 |
4.2 心理因素 |
4.2.1 高中生构建的主谓一致心理句法系统 |
4.2.2 高中生对英语主谓一致原则的过度泛化 |
4.2.3 高中生对英语主谓一致原则的简化 |
4.2.4 高中生不重视主谓一致语法的态度 |
4.3 高中生的英语主谓一致语法能力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三次英语考试作文具体内容) |
附录C (调查问卷) |
附录D (英语主谓一致具体知识点的错误频率) |
附录E (英语主谓一致相关语法概念的正确频率) |
附录F (考试作文中出现主谓一致错误高中生的主谓一致具体知识点和相关语法概念相关的错误频率) |
附录G (考试作文中没有主谓一致错误高中生的主谓一致具体知识点和相关语法概念相关的错误频率) |
附录H (三次英语考试作文中的主谓一致错误例句) |
(4)春秋战国铭文句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金文语法研究综述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方法 |
第三节 相关问题的说明 |
第二章 名词句法研究 |
第一节 判断句 |
第二节 数量谓语句 |
第三节 名词性非主谓句 |
第三章 形容词句法研究 |
第一节 形容词谓语句 |
第二节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第三节 形容词作状语 |
第四章 动词句法研究 |
第一节 双宾句 |
第二节 宾语前置句 |
第三节 兼语句 |
第四节 连动句 |
第五节 被动句 |
第五章 省略句研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英语中主谓一致问题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 主谓一致规则的解析和运用 |
三、 主谓一致常见错误分析 |
四、主谓一致观念淡化问题 |
五、 国外有关主谓一致的研究 |
六、 结语 |
(7)试论由连词连接的主谓语一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and”连接的两个名词作主语的主谓一致 |
1.由and或both……and连接两个单数名词作主语时, 一般根据语法一致的原则与复数形式相搭配。例如: |
2. 如果主语是and连接的两个单数名词, 前面如有 “each, every, many a, no”等修饰时, 谓语用单数形式。例如: |
3.“由and连接的并列修饰语+不可数名词”作主语, 如果所指为复数概念时, 用复数的谓语动词。例如: |
4.“由and连接两个带定冠词的前置修饰语+单数名词”作主语表复数概念, 用复数形式的谓语动词。例如: |
二、名词+介词等所跟的名词作主语的主谓一致 |
1.名词+with, as well as, along with, together with, combined with, rather than等所跟的名词作主语时, 要遵循语法一致的原则, 谓语由前一个主语决定。例如: |
2.由or, either……or, neither……nor, not only……but also等连接的名词或代词作主语时, 谓语要符合毗邻一致的原则, 这时, 主谓一致根据就近原则处理。例如: |
四、试论由连词连接的主谓语一致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 ——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为视角[D]. 袁静.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2]北京话连词史(1750-1950)[D]. 宋青. 苏州大学, 2012(09)
- [3]高中生英语主谓一致错误分析[D]. 梁娜. 延边大学, 2010(11)
- [4]春秋战国铭文句法研究[D]. 梁春妮.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5]英语中主谓一致问题研究述评[J]. 方昊.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05)
- [6]简述主谓一致的基本原则[J]. 马月娥.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2)
- [7]试论由连词连接的主谓语一致关系[J]. 朱春虹.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1)
- [8]简述主谓一致的基本原则[J]. 吕一行.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