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蛛网膜囊肿致小脑慢性扁桃体下疝并阻塞性脑积水一例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致小脑慢性扁桃体下疝并阻塞性脑积水一例

一、先天性蛛网膜囊肿致慢性小脑扁桃体下疝并梗阻性脑积水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21)在《磁共振相衬技术监测脑脊液动力学变化对Chiari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评估脑脊液动力学改变对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影响,应用磁共振相衬技术监测健康志愿者和手术前后患者脑脊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16名健康志愿者与17名Chiari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参与研究,患者均行后颅窝减压术,并于术前及术后随访12个月针对颅颈交界区行相衬磁共振成像检查,志愿者仅扫描一次,分析中脑导水管中央段、第四脑室出口段及第二颈椎水平脑脊液流速、流量等参数的改变及区别,并结合芝加哥Chiari畸形预后量表分析测量结果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Chiari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中脑导水管中央段、第四脑室出口段及第二颈椎水平腹侧处脑脊液峰流速均增快,且总体流量减少(P<0.05)。患者术后12个月中脑导水管中央段、第四脑室出口段及第二颈椎水平腹侧处脑脊液峰流速较术前明显变缓,流量增加(P<0.05)。不同预后患者脑脊液流动各项参数的改变具有差异性(P<0.05),与芝加哥Chiari畸形预后量表评分结果及临床结局一致。结论:Chiari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存在脑脊液动力学变化,表现为脑脊液流动受阻。脑脊液动力学的改善与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应用磁共振相衬技术监测脑脊液动力学变化可与芝加哥Chiari畸形预后量表协同评估Chiari畸形Ⅰ型伴脊髓空洞症患者预后。

朱浩江[2](2013)在《先天性脑脊液循环障碍的微侵袭治疗策略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先天性脑脊液循环障碍的微侵袭治疗策略以及神经内镜技术在微侵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10月先天性脑脊液循环障碍7例,CT或MR表现为单侧脑室扩大1例,双侧脑室及三脑室扩大4例,全部脑室扩大1例,单纯后颅窝巨大囊肿1例。术前按脑脊液循环障碍的梗阻部位分类:单纯室间孔梗阻1例,单纯中脑导水管梗阻2例,中脑导水管梗阻合并V-P管堵塞1例,中脑导水管梗阻合并Chiari畸形1例,第四脑室出口梗阻合并Dandy-Walker畸形1例,后颅窝囊肿下端梗阻合并Dandy-Walker畸形1例。针对不同的梗阻部位和每一例先天颅脑畸形的不同特征,分析其脑积水的成因,设计个性化的手术方案,采用神经内镜技术进行造瘘或内镜辅助显微镜完成微创手术。结果:本组全部病例术后症状均得到缓解,其中1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经抗感染后治愈,其余6例无明显并发症。随访15~25个月,全部病例症状持续改善。影像学(MR或CT)随访结果:全部病例脑脊液的流动性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原脑室或囊肿腔的扩张程度6例较术前缩小,1例无明显变化。结论:1、先天性脑脊液循环障碍临床少见,病理机制复杂,需根据影像学资料详细分析,遵循微侵袭理念,个性化设计手术方案,尽可能使脑脊液的流动符合生理状态;2、神经内镜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微侵袭治疗手段或辅助治疗手段,其创伤小,并发症少,在先天性脑脊液循环障碍的治疗中优势明显,尤其是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对某些复杂类型的脑积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舒凯[3](2007)在《神经内窥镜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神经内镜应用解剖学研究一、神经内镜下鞍区应用解剖研究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鞍区的解剖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2具新鲜尸头标本和6具10%甲醛固定尸头标本上采用常规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镜下解剖侧裂并以脑压板牵开额叶、颞叶,在不同角度神经内镜辅助下解剖鞍区并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与解剖间隙,能够在保全正常结构的前提下观察到鞍区各结构。1.1颈内动脉池:主要包含颈内动脉床突上段、PcoA、AchoA和钩动脉;1.2视交叉池:该池包绕视神经和视交叉,其下连接到漏斗和垂体柄,并与鞍隔相连,外侧与颈内动脉池相邻,后方与终板池下部连接,底部与脚间池共用一壁,即Liliquist膜;1.3终板池:位于终板前方,借室管膜和薄层终板与三脑室相隔;1.4脚间池:位于间脑下方,呈圆锥形,侧面与颞叶内面和海马旁回相邻,前下达斜坡,后下达桥脑上缘,后外侧与环池相接。2.1第一间隙:鞍结节后缘至视交叉前缘距离5.5±1.1mm,两侧视神经内侧缘间最大距离10.5±1.3mm;2.2第二间隙:其三边长度分别为6.5±0.6mm,6.8±0.8mm,4.1±0.3mm;2.3第三间隙:其三边长度分别为8.7±0.7mm,6.7±0.6mm,4.4±1.0mm;2.4第四间隙:ACA自ICA分叉处发出后,向内前方走行14.8±1.2mm后通过AcoA与对侧ACA相沟通,AcoA全长1.8±0.2mm。3.1颈内动脉:两侧ICA间距最短的部位75%在床突上,12.5%在海绵窦,12.5%在蝶窦内。3.2大脑中动脉:上、下干大小不一,上干为主者25%,下干为主者31.25%,两干口径相等者占18.75%,多支以及大小不等者占25%;3.3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两侧相等者占43.75%,左侧大于右侧占37.5%,右侧大于左侧占18.75%。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较大,为动脉瘤的好发部位。3.4后交通动脉:一侧PcoA发达、管径大于或与PCA相当者占31.25%,伴有同侧PCA交通前段不发达。结论神经内镜可以多角度全景式观察,能绕过神经、血管,观察其深面的结构,临床应用可显着提高肿瘤全切率,并保护重要血管神经,减少手术并发症。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的应用解剖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解剖结构的特点,探讨神经内镜在经蝶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中的潜在价值。方法在2具新鲜尸头标本和6具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标本上采用鼻蝶入路,观察神经内镜下鼻蝶入路各解剖结构的特点及距离。结果鼻小柱根部到蝶窦开口距离64.3±3.2 mm,鼻根到蝶窦开口距离44.8±2.4 mm,蝶窦开口到蝶筛隐窝7.3±3.4 mm,鞍底到鼻小柱根部与中鼻甲下缘连线12.5±2.3 mm。蝶窦口纵径3.5±1.5 mm,蝶窦口横径1.2±0.5 mm,蝶窦口前上端距中线3.0±1.0 mm,蝶窦口下外端距中线3.9±1.2 mm。蝶窦口到同侧视神经11.6±1.8 mm,蝶窦口到同侧颈内动脉13.7±2.2 mm,蝶窦口到鞍结节15.6±3.0 mm,蝶窦口到鞍背22.6±3.2 mm。内窥镜在窦内可以看到颈内动脉隆突、视神经管隆突及鞍底前壁与视交叉前沟下方骨壁转折处的陷窝,转折处常为鞍底打开的中心。0°内镜难以达到满意的鞍内及鞍上暴露,30°镜头可获得理想的暴露,可清楚的看到垂体柄、海绵窦内侧壁、鞍隔、鞍隔孔、前后床突、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前沟、视交叉前间隙、漏斗等结构。讨论神经内镜独特的直观视角,结合专用器械,内镜下经单鼻孔入路可充分暴露蝶鞍区各解剖结构,术者必须熟悉各定位要点和解剖变异的内镜表现,方可避免正常结构的损害,达到安全有效地全切病变。三、神经内镜下侧脑室应用解剖研究目的研究神经内窥镜下脑室内结构在各视角下的表现及距离,为安全地脑室内操作提供有效参考资料。方法在2具新鲜尸头标本和6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上依侧脑室前后角不同的手术入路,观察并测量侧脑室内各解剖标志的特点及距离。结果侧脑室前角到室间孔为(30.3±2.2)mm;侧脑室在前角、室间孔及侧脑室体中部的顶宽及内、外侧壁的高度分别为(16.7±2.1 mm),(16.1±3.0)mm,(23.0±3.6)mm和(18.0±1.6)mm, (17.0±1.9)mm, (24.1±2.5)mm及(13.1±1.7)mm,(8.6±1.3)mm,(15.5±1.4)mm;侧脑室后角到前角、颞角及室间孔距离分别为( 86.5±6.3)mm,(59.6±6.4)mm,(56.3±5.2mm);由丘脑结构形成的脉络丛球与室间孔之间侧脑室底部的弓形隆起高度为(9.9±1.6)mm,侧脑室三角部的最大宽度为(9.3±2.1)mm,三角部上方侧脑室的宽度为(8.3±2.0)mm,三角部下方侧脑室的宽度为(9.4±1.8)mm;眉弓上方侧脑室手术穿刺点到脑室、室间孔距离分别为(29.6±2.5) mm, (55.6±2.4) mm,冠状缝前侧脑室手术穿刺点到脑室、室间孔距离分别为(29.4±2.8)mm、(55.4±3.0) mm。经额角入路观察侧脑室体部、枕角,三脑室底部、后部;经枕角观察到从颞角到额角的脉络丛。在侧脑室内观察的重要‘路标’是室间孔处的Y形结构。结论冠状缝前入路及纵裂入路对于室间孔区病变的暴露和操作有明显优势,操作距离相对较短,容易经室间孔向第三脑室前部推进。眉弓上方入路中由于神经内窥镜的轴线与侧脑室前部一致,有利于前角及体部病变的暴露和操作,且对脑功能的影响较小。侧脑室后角入路比较适合处理三角部及侧脑室体后部的病变。四、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应用解剖研究目的研究第三脑室系统结构在各手术入路的解剖距离及神经内镜下表现,为三脑室内病变神经内镜手术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在2具新鲜尸头标本和6具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内镜下经室间孔入路三脑室手术操作,观察并测量侧脑室及三脑室内各解剖标志并记录其内镜下表现。结果本组尸头标本中中间块出现率75%,长径为5.4±1.2(3.2-9.6)mm,短径为2.7±0.9(l.4-5.1) mm。经侧脑室前角入路进入侧脑室后可看到室间孔、脉络丛,进到三脑室内可看到中间块前缘、三脑室顶部的脉络丛结构及前联合、终板结构、视交叉隐窝、漏斗隐窝、中间帆后部、松果体隐窝、后联合、导水管上口。结论室间孔较小时可通过切断同侧穹隆柱扩大室间孔或通过脉络膜裂进入第三脑室;中间块缺如或较小时,工作镜多可顺利暴露三脑室下部及中间块后方结构;三脑室前、中部病变由于接近室间孔,可采用经室间孔入路;三脑室内中、后部病变可采用经脉络膜裂入路。五、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应用解剖研究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的解剖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6具12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和2具4侧新鲜成人尸头标本上采用常规乙状窦后入路,内镜与显微镜结合,对该区血管神经关系进行解剖学研究。并对15例听神经瘤、6例胆脂瘤、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显微手术中应用内镜对该区行病理解剖观察。结果通过置入不同角度的内镜和变换不同的观察角度与解剖间隙,能够在不破坏正常解剖结构的前提下清晰地观察到CPA区所有的神经血管结构。不同角度的内镜在不同层面的观察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为了解桥小脑角区解剖提供更多的信息。术中在内镜辅助下可提高肿瘤全切率。结论神经内镜和显微镜具有不同的视觉特点,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的解剖显示并不完全相同。只有全面了解神经内镜下的定位标志和重要结构解剖特点,才能在术中熟练地操作。内镜能越过浅层的阻挡结构,深入到桥小脑角的深部间隙,看到显微镜下显示不清的或不在直线视野内的显微解剖结构。在临床应用可提高肿瘤全切率,保全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第二部分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一、内镜辅助经蝶垂体腺瘤切除及相关入路比较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不同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辅助作用及各手术入路的优缺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经蝶手术的500例垂体腺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疗效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改良经口鼻蝶入路200例(内镜辅助20例),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250例(内镜辅助20例),单鼻孔直接经蝶窦入路50例(内镜辅助10例)。结果经蝶手术并发症较少,各组均未出现术后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辅助神经内镜后肿瘤全切率有所提高。结论神经内镜可观察到显微镜管状视野的盲区,提高肿瘤的全切率,为术者提供较显微镜更好的深部照明及图像放大,增加术者对蝶窦及鞍内、鞍上解剖结构的细致观察,为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有力的保障。二、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胆脂瘤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颅内胆脂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手术技巧。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颅内胆脂瘤25例,单纯桥脑小脑角区17例,其中8例从桥脑小脑角延伸至幕上鞍区、斜坡、第三脑室或对侧桥脑小脑角区。手术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7例、翼点入路4例、颞下入路3例、对应的半球入路1例,手术中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可见肿瘤,尔后再以神经内镜深入探查并切除残留肿瘤。结果所有病例在显微镜下切除满意后,神经内镜深入探查均发现不同程度的肿瘤残留,予以内镜下清除。术毕肿瘤全切23例(92%)。术后21(84%)例原有症状明显缓解,4(16%)例症状部分缓解。结论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胆脂瘤,能够提高肿瘤全切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临近结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

宁波,付鹏,辛昌明[4](2004)在《先天性蛛网膜囊肿致慢性小脑扁桃体下疝并梗阻性脑积水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先天性蛛网膜囊肿致慢性小脑扁桃体下疝并梗阻性脑积水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天性蛛网膜囊肿致慢性小脑扁桃体下疝并梗阻性脑积水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磁共振相衬技术监测脑脊液动力学变化对Chiari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术语缩略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附录C
附录D 文献综述 相位对比磁共振电影技术在脑脊液动力学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2)先天性脑脊液循环障碍的微侵袭治疗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神经内窥镜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神经内镜应用解剖学研究
    前言
    一、神经内镜下鞍区应用解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二、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手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三、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的应用解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四、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的应用解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五、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
    一、内镜辅助经蝶垂体腺瘤切除及相关入路比较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附图
        参考文献
    二、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胆脂瘤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先天性蛛网膜囊肿致慢性小脑扁桃体下疝并梗阻性脑积水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磁共振相衬技术监测脑脊液动力学变化对Chiari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研究[D]. 张鹏.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先天性脑脊液循环障碍的微侵袭治疗策略初探[D]. 朱浩江. 苏州大学, 2013(S2)
  • [3]神经内窥镜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舒凯.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4]先天性蛛网膜囊肿致慢性小脑扁桃体下疝并梗阻性脑积水1例[J]. 宁波,付鹏,辛昌明. 实用全科医学, 2004(01)

标签:;  ;  ;  ;  ;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致小脑慢性扁桃体下疝并阻塞性脑积水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