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砂六君子汤化裁治疗慢性胃炎50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鹏,黄远程,江晓涛,文艺,庄昆海[1](2022)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肿瘤免疫细胞因子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癌前疾病,相较于普通慢性胃炎,其具有更高的癌变几率,为降低胃癌的发生率,有必要在癌前阶段及早治疗。但是目前西医缺乏有效逆转萎缩的药物,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中医药治疗CAG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具有延缓病程、改善症状、逆转萎缩等优点,肿瘤相关免疫细胞因子与CAG的"炎-癌转化"密切相关,可促进炎症、损害局部组织细胞、诱导细胞异常增殖及恶变,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可通过影响肿瘤相关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达到调节免疫、控制炎症、逆转"炎-癌转化"的作用。该文拟从中医药调控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等4个角度,系统总结近年来中医药防治CAG"炎-癌转化"的机制研究进展,为阐明中医药治疗CAG的作用机制提供思路,进而促进中医药治疗CAG的推广与应用,提升CAG的临床疗效。
李梧郡[2](2021)在《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四联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黄连6g,竹茹10g,枳实10g,姜半夏10g,陈皮10g,炙甘草10g,生姜10g,茯苓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西药四联疗法(艾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 bid,餐前半小时服;胶体果胶铋胶囊100mg tid餐前半小时服;阿莫西林分散片1000mg bid,餐后服;乳酸左氧氟沙星片200mg,bid,餐后服)。对照组为四联疗法。两组治疗总疗程均为2周。通过统计中医症状积分和Hp根除率和复发率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和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材料:年龄、性别、病程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中医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3.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治疗前,两组单项症候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对比,在改善胃痛、胃胀、口苦、肢体困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胃灼热感、恶心呕吐、口臭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4.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治疗前,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上,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有优势。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则两组治疗方法均对中医症候总积分均有改善;治疗后,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中医症状总积分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Hp根除率和复发率:两组进行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根除Hp上无明显差异,三个月后复查Hp,治疗组Hp复发率为0%,对照组Hp复发率为16%,经统计学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西药四联疗法对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四联疗法,且可降低Hp的复发率。
郭妍男[3](2021)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中医病机演变思路探讨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的病机演变思路进行论述,并基于现代文献研究探索其用药规律及差异,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的辨证思路及用药规律,以期对临床辨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三大数据库(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中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的相关文献,按照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建立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系统对三个病理阶段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脾胃虚弱为三个病理阶段的发病之本。萎缩阶段以气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的重要环节,热毒为病进之助,胃络瘀阻贯穿始终。肠上皮化生阶段为热毒是推进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气滞与瘀血次之。上皮内瘤变阶段以热毒与瘀血为重,气滞次之。2.文献研究:(1)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要求的的文献有99篇,涉及中药134味,累计频次1116次;按功效划分可分为17类,排在前6位的为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活血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20,置信度设置为0.8,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得到33个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挖掘出6个核心处方。(2)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符合要求的文献有57篇,涉及中药141味,累计频次705次;按功效划分可分为18类,排在前6位的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4,置信度设置为0.5,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得到28个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挖掘出3个核心处方。(3)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符合要求的的文献有32篇,涉及中药108味,累计频次436次,排在前5位的为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药>理气药>化痰药;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0,置信度设置为0.8,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得到33个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挖掘出3个核心处方。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三个病理阶段均以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2.气滞、热毒、瘀血等病理因素对疾病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3.三个阶段的治疗主要以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活血药、化湿药、化痰药为主,每个阶段的用药各有侧重。萎缩阶段以补虚药为主,配伍以理气药、清热药、活血药;肠上皮化生阶段以补虚药为主,配伍以清热药、理气药、活血药;上皮内瘤变阶段以补虚药为主,配伍以清热药、活血药。
潘晨晨[4](2020)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远期疗效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导师经验方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远期疗效。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对2011年3月至2017年10月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参加固本通络汤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治疗后病理证实痊愈且停药12个月以上的患者进行电话和门诊随访,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症状资料,复查胃镜及病理,观察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的症状及病理变化,以评价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远期疗效,并结合一般资料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根据纳排标准,共入组93例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43例,男女比1.16:1。患者平均年龄50.15±9.64岁,年龄主要分布于51-60岁,其次分布于41-50岁和61-70岁。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长为14.35±9.52个月,平均停药时长为33.67±16.75个月。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消化道恶性肿瘤家族史者37例,占总人数的39.78%。患者在治疗前的Hp感染率为65.59%,均成功根除,至随访时的再感染率为4.92%。治疗前不良生活饮食方式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进食快、喜刺激性食物、饮酒、吸烟、不规律饮食、熬夜、暴饮暴食、不吃早餐,随访时的比例均下降。(2)症状远期疗效观察: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停药12-23个月、24-35个月的患者随访时主症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停药36-47个月、停药≥48个月的患者主症积分增加(P<0.05);不同停药时长的患者次症积分均无明显变化(P>0.05);停药12-23个月、24-35个月、36-47个月的患者症状总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停药≥48个月的患者症状总积分增加(P<0.05)。治疗后和随访时患者多无症状,部分患者有轻度症状,有中度症状者较少,治疗后和随访时的各症状程度分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主症中胃脘胀满、隐痛和喜温喜按症状好转者分别占7.53%、2.15%和2.15%,稳定者分别占77.42%、81.72%和88.17%,加重者分别占15.05%、16.13%和9.68%。次症中大便稀溏、食后脘闷、纳少、乏力、气短、懒言症状好转者分别占5.38%、8.60%、0.00%、10.75%、4.30%和 1.08%,稳定者分别占 82.80%、82.80%、96.77%、81.72%、92.47%和 97.85%,加重者分别占 11.83%、8.60%、3.23%、7.53%、3.23%和1.08%,无患者出现呕吐清水症状。症状加重的诱因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饮食不当、情志不畅、受凉、饮酒、劳累和熬夜。(3)病理远期疗效观察:在随访时,93例患者中萎缩未复发者占80.65%,肠化未复发者占82.80%,总体病理无变化者占76.34%。病理复发者以轻度病理改变为主。萎缩、肠化和总体病理的复发率随着停药时长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与停药12-23个月的患者比较,停药≥48个月的患者肠化复发率和总体病理复发率明显升高(P<0.05)。性别、年龄、治疗时长、家族史对萎缩、肠化和总体病理的复发均无显着影响(P>0.05)。有不良生活饮食方式者的萎缩、肠化和总体病理的复发率均高于无不良生活饮食方式者,萎缩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化和总体病理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不良生活饮食方式中,影响萎缩复发的前3位为饮酒、进食快和刺激性食物,影响肠化复发的前3位为不规律饮食、刺激性食物和暴饮暴食,影响总体病理复发的前3位为刺激性食物、饮酒和进食快。研究结论:(1)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症状及病理疗效稳定,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2)饮食不当、情志不畅和受凉是症状加重的主要诱因,不良生活饮食方式尤其是饮酒、进食快、刺激性食物会促使病理复发,应加强对患者病后调摄的指导。(3)停药36个月后患者主症出现反复趋势,应及时进行巩固性治疗,停药48个月后患者症状、病理均易反复,应密切随访,复查胃镜及病理,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病变,以预防疾病的复发和加重。
申秋艳[5](2020)在《罗伟生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及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对罗伟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以及消化性溃疡的证治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并分析罗伟生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处方用药规律,加深对导师学术思想的理解,并掌握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的中医思维模式。方法:对跟师医案、导师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以及其他继承人发表的总结导师临证经验的论文进行系统整理,结合跟师学习过程中导师对疾病诊疗思路的讲解以及笔者自身的感悟,参考中医经典以及相关学术流派思想,对导师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第一部分基于基础理论与临床文献的整理研究中,对罗教授脾胃病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学术理论以及临证经验进行了系统论述。第二部分罗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研究中,纳入罗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病案63例,运用统计软件对所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进行统计,并对所用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以及对“药-症”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归纳罗老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处方用药特点,总结罗老师辨治消化性溃疡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果:1.罗伟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罗老师博览名经,采众家之长,参以己悟,立“汇通学派”。罗老师认为,脾胃病的病机为脾虚为本,气滞、血瘀、寒邪、湿热等为标,与肝(气)最为相关,情志、饮食、起居、劳作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辨证时要详审疾病的病势缓急,辨脏腑,辨虚实,辨寒热,辨在气在血,“衷中参西”,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式;治疗上,重视饮食起居,提倡未病先防,以“复脾胃升降功能”为纲,遵循脾胃的生理及病理特点,“实脏而通腑”,“调五脏而安脾胃”,初病从“气”治,久病从“血”治,“三因制宜”,采取中西结合的治疗方式;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导师还特别强调要注重溃疡的愈合质量,减少复发。2.罗伟生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用药规律特点为:(1)从“证型”看,气滞是最主要的病机要素,占所有病机要素的44.4%,其中又与肝脏最相关,占所有病机要素的33.3%;(2)从“用药”看,补虚药、理气药占比最高,分别为25.80%、21.51%,其次为化湿药、活血化瘀药,占比分别为10.06%、9.66%;(3)从药物“四气”看,温、平、微寒三性药物占比最高,分别占42.23%、23.61%、19.02%,热、凉占比较少,未见大寒、大热之药;(4)从药物“五味”看,苦、辛、甘味排前三,分别占33.65%、33.06%、22.10%;(5)从“归经”分布看,以脾经最多,占25.55%,其次为胃经、肺经、肝经、心经,分别占15.64%、14.96%、13.09%、10.07%;(6)“系统聚类分析”可以得到多个药物组合:枳实-厚朴,吴茱萸-黄连(左金丸),郁金-川芎,苍术-豆蔻,栀子-牡丹皮,炒山楂-六神曲-炒麦芽(焦三仙),连翘-藿香-佩兰,首乌藤-合欢皮,补骨脂-诃子,竹茹-苦杏仁-玄参,生姜-大枣,川楝子-延胡索(金铃子散),柴胡-白芍-香附-当归,党参-木香-砂仁-茯苓-白术-半夏-甘草-陈皮(香砂六君子);(7)“药-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胀满”与“莱菔子”、“口干”与“姜竹茹、玄参、栀子、牡丹皮”、“口苦”与“煅牡蛎、生龙骨、姜竹茹、牡丹皮、栀子”、“反酸、烧心”与“姜竹茹、生姜、大枣”、“大便干”与“玄参、姜竹茹”、“嗳气”与“生姜、大枣”、“苔白腻”与“炒山楂”、“脉弦/滑”与“玄参、郁金”等关联密切。结论:罗教授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深厚的理论造诣。他博览名家经典,汇通各家言论,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脾胃病辨治体系。罗老师治疗消化性溃疡时,紧扣本病病机特点,以补虚药、理气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多以甘温滋补、辛开苦降、甘寒生津为法,从脾经、胃经、肝经论治。罗老师注重健脾补虚,常用“四君子汤”培土健中;注重气机通畅,每用“柴胡疏肝散”调肝理气;注重除湿醒脾,多用“二陈汤”理气化湿;注重气血调和,善用“丹参饮”理气活血。本研究通过对罗伟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的总结以及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分析,丰富了当代名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证辨治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于杰[6](2020)在《健脾理气化痰法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胃炎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健脾理气化痰法为治疗方法,通过对临床收集的病例治疗前和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的统计和对比,观察患者服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胃炎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本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对近几年现代医学在诊治慢性胃炎的进展进行总结,并对慢性胃炎所属的中医范畴、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临床研究部分:在加拿大多伦多地区进行,本临床观察所选择的病例来自于 IE Acupuncture and TCM Clinic 和 Yongkang Health Center 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将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确定为脾胃虚弱兼痰湿型,口服科学浓缩中药香砂六君子汤粉剂,每次4克,每日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及用药2周、4周、6周及8周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并利用统计学软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运用健脾理气化痰法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胃炎具有显着的疗效,在改善患者总体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为90%,其中临床治愈率为6.67%,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53.33%。服用香砂六君子汤2周后,30例患者除大便稀溏和气短懒言两项的积分与治疗前积分相比没有明显下降,其他症状的积分均有明显下降。治疗4周后,30例患者除大便稀溏外,其余症状的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的下降。其中胃部喜按喜暖、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和气短懒言症状下降明显。治疗6周和8周后,30例患者所有症状积分均持续下降,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理气化痰法在改善患者中医总体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为90%,说明健脾理气化痰法缓解症状疗效显着。患者在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胃脘胀满、胃脘隐痛、胃部喜按喜暖、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和气短懒言症状改善更明显。华裔与非华裔患者在疗效差异上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香砂六君子汤不仅对华裔患者有明显的疗效,对非华裔患者在改善慢性胃炎中医症状上也同样疗效显着。
戴宁[7](2020)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不适、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本病的患病率较高,缺乏特效药物。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与脑肠肽密切相关。在辨证论治和病证结合思想的指导下,中医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疗效。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中医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作用的机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丰富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内涵。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及民国图书数字化平台”,整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西医疾病对应的中医病名;同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应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中医证型;同时,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分析中医方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证型的理论依据。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为实验研究阳性药物和疗程的选择奠定基础。实验研究:首先,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胃肠动力情况来评价模型。此后,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和多潘立酮进行药物干预,通过上述指标评价药物疗效,反证模型成功。同时,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筛选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的最佳干预条件,评价其对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水平和离体细胞水平两个方面,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检测血清、组织和胃窦平滑肌细胞中脑肠肽(SP,SS,Ghrelin,VIP,GAS,CCK,CGRP)。结果理论研究:(1)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为接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邪气、饮食、痰湿、气郁、瘀血等,核心病机为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病位在脾,但与心、肝、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寒热错杂证,其中脾气虚证的比例最高。在中医病证结合观念的指导下,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既符合病机特点,也满足辨证论治的要求。因此,具有补脾理脾作用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在理论层面是可行的、科学的。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现香砂六君子汤可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复发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论是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常规治疗药物合用,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常规治疗。在纳入的27项研究中,有26项研究比较了有效率。在这26项研究中,不论疗程是14天、28天,还是30天,试验组的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此外,这26项研究中,有16项研究仅使用多潘立酮作为对照药,针对这16项研究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多潘立酮联合使用,有效率均高于多潘立酮对照组。这为实验研究的药物选择和疗程提供参考。实验研究:(1)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成功制备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大鼠的毛发疏松不泽、神疲乏力、倦卧怠动,进食量和饮水量增长缓慢,体重显着降低,胃肠动力下降。胃部病理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胃部均未出现病理改变。(2)给予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给药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进食量、饮水量、体重有所改善,胃肠动力有所恢复,且各组大鼠胃部和下丘脑均未出现病理改变。(3)大鼠整体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胃中SP、GAS、Ghrelin含量均显着降低,SS、VIP、CCK、CGRP含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增加了大鼠血清和中SP、GAS、Ghrelin含量,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降低了大鼠血清中SS、VIP和CGRP含量,同时多潘立酮还降低了大鼠胃中VIP、CCK和CGRP的含量,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SS、VIP和CCK的含量,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CGRP的含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血清中SP含量显着降低,血清中的CCK和CGRP含量显着升高,三个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中VIP含量均显着高于多潘立酮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 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 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显着增加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降低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中SP mRNA表达量,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和Ghrelin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SS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蛋白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蛋白表达量和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4)采用酶消化法成功分离培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用CCK-8法筛选药物血清干预胃窦平滑肌细胞的最佳条件,发现10%浓度药物血清、干预24h为最佳条件,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显着促进细胞增殖。(5)细胞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GAS、Ghrelin含量显着降低、SS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增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含量、GAS含量和Ghrelin含量,降低SS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SP mRNA含量显着下降,SS mRNA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上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P mRNA表达量,中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下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S mRNA表达量。结论(1)《中医内科学》仅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将其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的范畴,但并没有分析FD的中医病因病机。此外,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研究者们不仅将FD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还将其归属于反胃、厌食、纳呆等范畴,由此可见中医对FD的认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地查阅现代文献和工具书,同时梳理古代文献,对FD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发现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FD较为对应,FD的主要中医病因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思虑过度等,病机以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为核心,病位主要在脾,与肝、心、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分型中,脾气虚证位居首位。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理论可行性。(2)临床中,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改善症状,提高有效率。(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出现胃肠动力下降,且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表达下降,SS、VIP、CCK、CGRP上升,表明脑肠肽表达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后,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胃动力增强,其药物血清可以促进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可以上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的表达,下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S、VIP、CCK、CGRP的表达,表明调节脑肠肽异常、恢复胃动力可能是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药效作用机制之一。
刘娟[8](2020)在《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探讨和分析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治疗FD的疗效优势,为中医药防治肝郁脾虚型FD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9月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就诊,经胃镜及碳呼气试验,腹部B超或腹部CT检查确诊为FD,并且经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的患者,共纳入研究范围有88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大小、病程长短、HAMA评分、HAMD评分、胃动力功能、血浆胃动素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给予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每日1剂,早、中、晚各150ml,饭前30分钟服用;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比利片,1次5mg,1天3次,温水餐前服用。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在本次治疗期间,嘱患者保持身心愉悦、进食易消化食物、忌食过于油腻、过寒或过热、辛辣刺激食物,保持作息规律,适当活动,同时禁止私自服用其它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药物(如奥美拉唑、达喜)。待一个疗程结束后,判定治疗后效果,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有效率、HAMA评分、HAMD评分、胃动力功能、血浆胃动素的改变情况,同时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两组间是否有差异,疗程结束后3月观察复发情况,分别计算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主要症状疗效: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组(治疗组)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主要症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莫沙比利组(对照组)(P<0.05)。2.次要症候疗效: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和莫沙比利对肝郁脾虚型FD患者的不适症状均能起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能显着改善患者胃脘胀,上腹痛,烧心,嗳气,呕吐等症状,与莫沙比利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均优于对照组。3.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组(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总的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莫沙比利(对照组)(80.4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组(治疗组)在治疗一个疗程后在胃动力功能检查、HAMA评分、HAMD评分、胃动素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胃动力功能检查、胃动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HAMA评分、HAMD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5.两组在疗程结束后3个月,对照组的复发率(39.39%)明显高于治疗组(12.8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受试者在用药治疗期间,病情平稳,未见明显恶化,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复查各项指标(心电图、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实验室及检查指标异常,说明四逆散加减中药配伍方剂疗效可靠、安全,可在临床可推广使用。结论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和枸橼酸莫沙比利对肝郁脾虚型FD的临床症状均能起到改善作用,但四逆散加减组在改善FD的主要临床症状、次要症状,胃动力功能检查、HAMA评分、HAMD积分、胃动素水平的疗效均优于枸橼酸莫沙比利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被证明为更理想的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药物。在两组在试验观察过程中,未见病情恶化、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证实了肝郁脾虚型FD采用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其组方合理,辩证施治,疗效可靠,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加以运用。
姚国召[9](2020)在《李志红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用药研究》文中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为消化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其中伴发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者属于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目前西医治疗有一定局限性,中医中药治疗CAG有一定优势;李志红主任医师诊疗CAG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CAG的常见病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虚弱等;诊疗CAG要注重舌象,以扶正为要、从肝论治、辨病用药、既病防变、处方精炼为其特点。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志红主任医师运用中医中药治疗CAG的临证用药进行分析处理,总结治疗CAG的用药特点和用药规律;为其学术思想、用药经验传承积累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采集李志红主任医师诊疗CAG的门诊病例信息,整理纳入病例的基本资料、诊断、中医证型、方药,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将原始资料、处方文本转化为可分析的电子数据,从证型、中药、方剂多角度对这些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包括用药频数统计,中药关联、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等;探讨治疗CAG的常用药物、药对、自拟方用药及常用方剂的加减应用;结合跟师学习体会,对治疗CAG用药及临证诊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本次研究纳入患者128人,男性72人、女性56人。采集病例处方600张,其中属PLGC的用药处方404张,占比为67.33%。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如下:1.中医证型频次和所占百分比从高到低分别为:脾胃湿热证(188、31.33%)、肝胃郁热(181、30.17%)、肝胃气滞证(89、14.83%)、肝胃阴虚证(62、10.33%)、气阴两虚证(47、7.83%)、脾胃虚弱证(18、3.00%)、肝郁脾虚证(15、2.50%)。2.通过中药频次分析,频次及所占百分比从高到低的前20味中药统计如下:白花蛇舌草(542,90.33%)、太子参(530,88.33%)、百合(470,78.33%)、紫苏梗(426,71.00%)、蛇莓(426,71.00%)、薏苡仁(402,67.00%)、蒲公英(373,62.17%)、乌药(346,57.67%)、莪术(340,56.67%)、牵牛子(274,45.67%)、海螵蛸(265,44.17%)、石斛(256,42.67%)、青蒿(251,41.83%)、浙贝母(247,41.17%)、连翘(238,39.67%)、柴胡(205,34.17%)、丹参(201,33.50%)、三七粉(189,31.50%)、松花粉(169,28.00%)、白芍(154,25.67%)。通过中药复杂网络分析发现:上述药物中的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紫苏梗、蛇莓、薏苡仁、蒲公英、乌药、海螵蛸、青蒿、石斛及牵牛子共12味药为治疗CAG高频药物;而核心中药包括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紫苏梗、蛇莓、薏苡仁6味药。3.通过中药关联分析得到高频药对(频次>300次)如下: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白花蛇舌草、百合-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蛇莓、白花蛇舌草-紫苏梗、太子参-蛇莓、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太子参-紫苏梗、薏苡仁-太子参、紫苏梗-薏苡仁、紫苏梗-百合、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蛇莓-紫苏梗、百合-乌药、百合-蛇莓、蛇莓-薏苡仁、薏苡仁-百合、蒲公英-太子参、莪术-太子参、莪术-白花蛇舌草、乌药-太子参、乌药-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苏梗、蒲公英-百合。4.通过中药聚类分析获得6个中药核心群,分别是:(1)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苏梗、薏苡仁、蛇莓;(2)百合、乌药;(3)连翘、蒲公英、海螵蛸、浙贝母、牵牛子;(4)柴胡、莪术、石斛、三七粉;(5)丹参、松花粉、白芍;(6)青蒿。5.治疗CAG选用自拟方或常用方组合加减统计如下:(1)自拟方:频次在前15味中药频次和所占百分比统计如下:白花蛇舌草(328、97.04%)、紫苏梗(321、94.97%)、薏苡仁(309、91.42%)、太子参(306、90.53%)、百合(289、85.50%)、蛇莓(283、83.73%)、蒲公英(247、73.08%)、莪术(199、58.88%)、青蒿(178、52.66%)、连翘(173、51.18%)、牵牛子(170、50.30%)、石斛(157、46.45%)、柴胡(141、41.72%)、丹参(118、34.91%)、三七粉(107、31.66%)等。(2)常用方:理气消胀方、四逆散、香苏散、化肝煎、蒿芩清胆汤、黄芩滑石汤、逍遥散、参苓白术散、一贯煎及生脉散、乌贝散及百合乌药汤等单方加减或合方治疗。同时也多在选用常用方时依据病情加入白花蛇舌草、紫苏梗、太子参、蛇莓、薏苡仁及百合等高频、核心药物。结论1.本研究中CAG属PLGC的用药处方频次占比为67.33%,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胃湿热、肝胃郁热及肝胃气滞为多,而肝胃阴虚、气阴两虚、脾胃虚弱、肝郁脾虚相对较少。2.治疗CAG的核心中药有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紫苏梗、蛇莓、薏苡仁等6味药;加蒲公英、乌药、海螵蛸、青蒿、石斛及牵牛子共12味药形成高频药物;高频药物加莪术、浙贝母、连翘、柴胡、丹参、三七粉、松花粉、白芍则为频次前20味的常用中药。3.频次前20味的常用中药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常用的24组药对及6个核心群,可根据个体病情选用。4.自拟方多由常用的白花蛇舌草、紫苏梗、薏苡仁、太子参、百合、蛇莓、蒲公英、莪术、青蒿、连翘、牵牛子、石斛、柴胡、丹参、三七粉等高频药物或核心群药物加减而成。5.常用方剂有理气消胀方、四逆散、香苏散、化肝煎、蒿芩清胆汤、黄芩滑石汤、逍遥散、参苓白术散、一贯煎、生脉散、乌贝散及百合乌药汤等,常为上述单方加减或合方治疗。
陈莹莹[10](2020)在《中药“疏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对照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1 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Type 1 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rs,type 1 g-NETs)与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虽大多预后良好,但复发率高,且目前针对复发的预防措施仍存在诸多争议。目的:观察中药“疏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1型g-NETs的临床疗效,总结1型g-NETs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索1型g-NETs复发的危险因素,为预防1型g-NETs复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加回顾的研究方式,纳入2012年4月至2019年4月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友谊医院4家中心收治的共136例1型g-NETs患者,经内镜下治疗后按患者意愿非随机地分为中药组、对照组。中药组患者自入组开始规律口服中药(间断每年不多于3个月、每月不多于7天)并定期(6-12个月)复查,对照组患者仅定期复查。患者在经过至少6个月的治疗后,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HR(95%CI))以比较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描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探索该病复发的危险因素。随访截止至2019年10月31日。结果:自2012年4月至2019年4月共纳入患者136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2-86)个月。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肿瘤转移及相关死亡,存活率100%。136例患者中女性居多,镜下表现以多发息肉为主,肿瘤大小多在1cm以下;病理分级上以NETG1级、NET G2级为多。中药组82例(男性32例,女性50例),其中21例复发,复发率为25.6%,复发时间的中位数为22个月;对照组54例(男性21例,女性33例),其中22例复发,复发率为40.7%,复发时间的中位数为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复发风险是对照组的0.38倍(95%CI:0.20-0.70)。中药组症状改善方面,大多数患者的餐后饱胀、纳差、乏力等不适明显缓解,而失眠、腹部不适、头晕等症状则改善不明显。40例患者服中药前症状评分为31.5(19.3,38.0)分,服中药后症状评分为19.5(10.3,28.0)分,服中药后患者的症状评分较前显着下降(P<0.01)。对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索,单因素分析中,仅可看出口服中药与否是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未口服中药患者的复发风险为口服中药患者的2.64倍(95%CI:1.43-4.86,P=0.002);多因素分析提示,除口服中药之外,年龄≥50岁是另一个复发的保护因素,年龄≥50岁复发的风险仅是年龄<50岁的0.25倍(95%CI:0.09-0.71,P=0.009)。而在性别、肿瘤大小、单发或多发、浸润深度、分级、全切净与否等方面均未探索到与1型g-NETs复发有明显相关性。结论:中药“疏木六君子汤”以疏肝健脾、益酸和胃法治疗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能够明显延长复发时间、降低肿瘤复发率,并可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二、香砂六君子汤化裁治疗慢性胃炎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砂六君子汤化裁治疗慢性胃炎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肿瘤免疫细胞因子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调控白细胞介素治疗CAG“炎-癌转化” |
2 中医药调控干扰素治疗CAG“炎-癌转化” |
3 中医药调控肿瘤坏死因子治疗CAG“炎-癌转化” |
4 中医药调控生长因子治疗CAG“炎-癌转化” |
5 结论与展望 |
(2)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四联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Hp的生物学特性 |
1.3 Hp的致病机制 |
1.3.1 Hp的定植 |
1.3.2 Hp产生的毒力因子 |
1.3.3 Hp引发的免疫反应 |
1.4 Hp的诊断 |
1.5 Hp相关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
1.5.1 一般治疗 |
1.5.2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
1.5.3 促胃动力类药物 |
1.5.4 其他药物治疗 |
2 传统医学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的来历 |
2.2 病因病机 |
2.2.1 外感六淫之邪 |
2.2.2 情志失调 |
2.2.3 饮食不节 |
2.2.4 脾胃虚弱 |
2.3 中医专方治疗 |
2.3.1 脾胃湿热型 |
2.3.2 肝胃不和 |
2.3.3 胃络瘀血 |
2.3.4 脾胃虚寒 |
2.3.5 胃阴不足 |
2.4 中成药治疗 |
2.5 外治法 |
2.5.1 灸法 |
2.5.2 穴位埋线 |
2.5.3 穴位贴敷 |
2.5.4 针灸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安全性指标 |
3.3 疗效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材料可比性对比 |
1.1 两组患者年龄对比 |
1.2 两组患者性别对比 |
1.3 两组患者组间病程分布 |
2 疗效比较 |
2.1 两组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两组各个单项症状积分对比 |
2.3 治疗前两组症状总积分变化比较 |
3 Hp根除率 |
4 Hp复发率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Hp相关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
1.1 脾胃虚为本,外感湿热为标 |
1.2 罗伟生教授对Hp相关性胃炎的见解 |
2 黄连温胆汤和金铃子散方药分析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Hp 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中医病机演变思路探讨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中医病机演变思路的探讨 |
1 萎缩阶段 |
2 肠上皮化生阶段 |
3 上皮内瘤变阶段 |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远期疗效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临床表现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分类分型 |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
5 诊断 |
6 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诊治现状 |
1 病名追溯 |
2 中医病因 |
3 病机认识 |
4 辨证分型 |
5 治法方药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后与随访 |
1 预后与转归 |
2 随访方式与周期 |
3 远期疗效与复发情况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5)罗伟生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及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基础理论与临床文献的整理研究 |
1 脾胃病学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1.1 《内经》 |
1.2 张仲景——《伤寒杂病理论》 |
1.3 张元素——《脏腑标本药式》 |
1.4 李东垣——《脾胃论》 |
1.5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2 罗伟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及消化系统疾病证治经验整理 |
2.1 思想流派——汇通学派 |
2.2 病机学学术思想 |
2.3 辨证学学术思想 |
2.4 治疗学学术思想 |
2.5 罗伟生教授的经验方—“七方胃痛方” |
第二部分 罗伟生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研究 |
1 处方资料来源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统计数据,建立数据库 |
4.2 数据分析方法 |
5 研究结果 |
6 讨论 |
6.1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6.2 祖国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6.3 罗伟生教授辨治消化性溃疡的学术思想 |
6.4 罗伟生教授辨治消化性溃疡的用药规律探讨 |
7 罗伟生教授脾胃病临证辨治经验撷要 |
7.1 注重健脾补虚,常用“四君子汤”培土健中 |
7.2 注重气机通畅,每用“柴胡疏肝散”调肝理气 |
7.3 注重除湿醒脾,多用“二陈汤”理气化湿 |
7.4 注重气血调和,善用“丹参饮”理气活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罗伟生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总况雷达图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健脾理气化痰法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胃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慢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1 H. pylori感染 |
1.2.2 胆汁反流 |
1.2.3 免疫因素 |
1.2.4 维生素缺乏 |
1.2.5 服用NSAIDs药物 |
1.2.6 生活方式 |
1.2.7 其他因素 |
1.3 慢性胃炎的分类 |
1.4 慢性胃炎的诊断 |
1.5 西医治疗慢性胃炎 |
1.5.1 抗H. pylori的治疗 |
1.5.2 防止胆汁反流 |
1.5.3 胃粘膜保护剂 |
1.5.4 内镜和手术治疗 |
1.5.5 综合治疗 |
2.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2.1 慢性胃炎的中医理论 |
2.2 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
2.2.1 脾 |
2.2.2 胃 |
2.2.3 脾与胃的关系 |
2.3 病因病机 |
2.4 辨证论治 |
2.4.1 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 |
2.4.2 辨证分治 |
2.4.3 基本方 |
2.4.4 自拟经方 |
2.4.5 中成药 |
2.4.6 外治法 |
2.5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优势与不足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标准 |
2.5 治疗方法 |
2.5.1 药物 |
2.5.2 疗程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定标准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性别分布情况 |
3.1.2 年龄分布情况 |
3.1.3 族裔分布情况 |
3.1.4 病程分布情况 |
3.2 30例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评价 |
3.3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的变化 |
3.4 中医各项症状治疗前后平均积分的变化 |
3.5 中医各项症状在不同治疗时期的积分比较 |
3.5.1 治疗2周后所有症状的变化 |
3.5.2 治疗4周后所有症状的变化 |
3.5.3 治疗6周后所有症状的变化 |
3.5.4 治疗8周后所有症状的变化 |
3.6 华裔与非华裔疗效情况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健脾理气化痰法的理论依据及选方 |
1.1 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的发病基础 |
1.2 气机失调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 |
1.3 痰湿内阻是慢性胃炎的病机核心 |
1.4 健脾理气化痰法的选方 |
2.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 |
2.1 香砂六君子汤的治疗作用 |
2.2 香砂六君子汤的药理作用 |
2.3 方药药性及现代药理研究 |
3.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
4. 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研究 |
5. 小结 |
综述二 脑肠肽的研究进展 |
1. 脑肠肽的概念 |
2. 相关脑肠肽的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理论研究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名 |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认识 |
3.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结论 |
理论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研究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
2.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与文献依据 |
3. 结论 |
文献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疗效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三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四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五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条件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六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试验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选取标准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研究对象剔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一般资料 |
2.3 分组治疗用药 |
2.4 疗效观察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2.6 安全性指标 |
3 研究结果 |
3.1 临床疗效比较 |
3.2 安全性分析 |
4 不足和展望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认识 |
1.1 中医对FD的认识 |
1.2 从肝脾不调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基础 |
1.3 中医对肝郁脾虚证的认识 |
1.4 导师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1.5 肝郁脾虚的治疗 |
2 FD西医病理研究机制 |
2.1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
2.2 内脏感觉异常 |
2.3 Hp感染 |
2.4 心理社会因素 |
2.5 胃肠激素紊乱和脑-肠轴功能障碍 |
2.6 十二指肠低度炎症、粘膜通透性和食物抗原 |
2.7 环境因素 |
3 四逆散加减的现代研究 |
4.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治疗研究 |
4.1 中医治疗 |
4.2 西医治疗 |
4.3 预防调护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李志红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用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 |
4. 诊断 |
5. 治疗 |
6. 预后和转归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
1. 历史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中医治疗 |
5. 导师经验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处方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采集 |
2.2 质量控制与核查 |
2.3 数据提取及处理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 |
3.2 证型分布 |
3.3 各证型方药分布 |
3.4 整体方药分析 |
4. 讨论 |
4.1 导师对CAG的认识 |
4.2 导师诊疗特点 |
4.3 导师用药分析 |
4.4 导师组方特点 |
5. 验案举隅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药“疏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对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前言 |
1. 流行病学 |
2. 临床表现 |
3. 发病机制及复发危险因素 |
3.1 正常生理过程 |
3.2 病理过程 |
3.3 复发的危险因素 |
4. 病理分级和分期 |
4.1 病理及分级 |
4.2 分期 |
5. 临床分型 |
5.1 3型分型法 |
5.2 4型分型法 |
6. 诊断流程 |
6.1 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 |
6.2 血清胃泌素与血清CgA检测 |
6.3 抗胃壁细胞抗体及内因子抗体 |
6.4 胃24小时pH动态监测 |
6.5 其他实验室检查 |
6.6 影像学检查 |
7. 治疗方法 |
7.1 内镜治疗 |
7.2 药物治疗 |
7.3 手术治疗 |
8. 随访 |
9. 预后 |
10.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 |
前言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概述 |
1.1 临床表现 |
1.2 诊断 |
1.3 治疗方案 |
1.4 疗效与随访 |
1.5 诊治流程图 |
2. 香砂六君子汤概述 |
2.1 香砂六君子汤起源及方义 |
2.2 香砂六君子汤药理机制研究 |
2.3 香砂六君子汤临床应用 |
3.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
3.1 相关药理学机制 |
3.2 相关Meta分析 |
3.3 临床应用报道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中药“疏木六君子汤”治疗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对照观察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及诊断纳入标准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研究终点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基线资料 |
1.1 一般情况 |
1.2 临床表现 |
1.3 肿瘤的基线情况 |
1.4 病理分级、有无转移 |
1.5 疾病背景 |
1.6 治疗方式 |
1.7 基线资料表 |
2. 临床复发情况比较 |
2.1 复发率、复发时间中位数 |
2.2 复发时的胃镜和病理表现对比 |
2.3 无复发患者胃镜表现及病理表现评分变化 |
3. 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4. 复发的危险因素探索 |
5. 典型病例 |
5.1 典型病例1 |
5.2 典型病例2 |
5.3 典型病例3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与奖励 |
四、香砂六君子汤化裁治疗慢性胃炎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肿瘤免疫细胞因子机制研究进展[J]. 刘鹏,黄远程,江晓涛,文艺,庄昆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01)
- [2]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四联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D]. 李梧郡.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中医病机演变思路探讨及用药规律研究[D]. 郭妍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远期疗效回顾性研究[D]. 潘晨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罗伟生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及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研究[D]. 申秋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健脾理气化痰法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胃炎的研究[D]. 于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D]. 戴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D]. 刘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李志红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用药研究[D]. 姚国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中药“疏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对照观察[D]. 陈莹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