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菌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溶菌酶在食品中的应用

一、溶菌酶在食品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侯颖[1](2021)在《溶菌酶、钙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体系的构建及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电化学传感器因其响应速度快、特异性高、选择性好、操作简易等特点被广泛运用到物质的分析检测中。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是电化学分析中常用的技术,已在食品分析、环境检测、生物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论文构建了两种新颖的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体系,将其应用到食品中溶菌酶和钙离子的检测中,实现了目标物质的特异性、快速灵敏检测。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将肽聚糖/多巴胺组装在聚阳离子敏感膜电极上的溶菌酶电位传感策略。采用一步共沉积策略实现聚多巴胺和肽聚糖在聚阳离子敏感膜表面的共沉积。电极表面修饰的肽聚糖可被溶菌酶选择性水解,使指示离子进入聚合物膜,引起电位响应。以鱼精蛋白为指示剂离子,根据电位变化对溶菌酶进行定量分析。实验对多巴胺-肽聚糖含量、孵育时间、鱼精蛋白的浓度进行了优化,最终该电位传感器在1–10μg·m L-1溶菌酶浓度范围内时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检出限为0.6μg·m L-1(3σ),可用于实际样品中的溶菌酶检测。2.构建了双重信号放大读出的便携式丝网印刷Ca2+-ISE检测体系。以丝网印刷电极为基底,SPC-Zn作为参比电极,沉积有导电层PEDOT-PSS的Ca2+-ISE作为工作电极,构建了一体式的丝网印刷钙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体系。提出了一种电信号双重放大读出策略:通过使用导电胶带将多个工作电极并联并用电容元件收集短时间内的电信号并瞬间释放,实现电信号的双重放大。该电极检测体系与万用表联用构建了小型化便携式分析检测系统,有利于分析物的快速原位检测。实验在最佳检测条件下对传感器的检测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电极检测体系在Ca2+活度为10-2–10-6mol·L-1范围内电流强度与活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该电极检测系统能够成功应用于水样分析,且与传统钙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刘远远[2](2020)在《壳聚糖功能载体构建及其溶菌酶与蛋白酶固定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禽蛋资源丰富,目前食品工业中蛋清液使用量非常巨大,但是其加工方式相对传统,导致蛋清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通过科学、先进的加工技术提高蛋清液的综合利用价值意义重大。本文提出利用固定化酶技术提高蛋清液的利用价值的思路,并选择在食品领域应用广泛的壳聚糖作为构建功能载体的基质材料。本研究通过纳米二氧化硅杂化法和p H诱导法对壳聚糖膜的性能进行改善,使其适用于溶菌酶的包埋固定化,以期制备出性能良好的抑菌型食品包装膜,提高蛋清溶菌酶的应用效能。选择壳聚糖微球作为蛋白酶固定化载体,开展壳膜粉/壳聚糖复合微球的制备,设计和构建了新型多孔壳聚糖微球,使其多孔结构更加丰富,固定化蛋白酶催化活性升高,能有效应用于蛋清酶解改性,对实现蛋清液的高效和可控酶解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对禽蛋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有机-无机杂化的方法,向壳聚糖膜中加入不同含量纳米二氧化硅,并利用传统的中和法对复合膜进行氢氧化钠溶液浸泡处理。纳米二氧化硅与壳聚糖分子通过物理相互作用增加了膜内分子网络结构的交联程度,降低了壳聚糖复合膜的溶胀率。当二氧化硅含量为25%时,复合膜拉伸强度提升最大,相当于纯壳聚糖膜的212.88%。但是,传统的氢氧化钠处理会导致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复合膜固定化溶菌酶的活性比未经氢氧化钠处理的下降超过90%,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生长都没有显着的抑制作用。(2)利用p H诱导法处理壳聚糖成膜溶液,随着成膜溶液的p H值增加,壳聚糖分子链所带电荷减少,分子间作用力增加,所得壳聚糖膜在未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溶胀率显着下降。p H 6.5时所制备壳聚糖膜的机械性能最好,断裂伸长率相当于未经p H诱导的CS膜的122.98%,同时其溶胀率仅为CS膜的36.64%。当p H值大于6.5时,溶液中壳聚糖分子内和分子间作用力增加发生团聚,导致成膜后内部结构的均匀性和连续性被破坏,膜的性能下降。(3)结合有机-无机杂化和p H诱导两种方法,向p H调节至6.5的壳聚糖/纳米二氧化复合膜中加入溶菌酶制备CSNSLs复合膜。溶菌酶的加入可以提升复合膜的耐水性能、透光度和表面平整度,并在一定范围提高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当溶菌酶含量为4%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未添加溶菌酶时的126.36%和116.78%,且溶胀率低于25%。p H诱导法制备的CSNSL复合膜不会对溶菌酶产生破坏,其溶菌酶活性和抑菌性能都随着溶菌酶含量的增加而显着升高。(4)以鸡蛋壳内膜粉替代部分壳聚糖,制备出复合微球CSESM,壳内膜粉的加入显着提高了复合微球的固定化酶负载量。同时壳内膜粉的加入会改变壳聚糖微球的内部孔状结构,随着壳内膜粉含量增加,复合微球内部大孔孔径逐渐减小,密度增大,均匀性提高,介孔尺寸随着壳内膜粉含量增加而变大。所得CSESM2固定化酶的载体活性和比酶活最大,分别为CSM的156.37%和111.95%。(5)前期研究发现载体的孔隙结构对规定化酶的催化性能有重要影响。采用乙酸铵作为气体致孔剂对传统壳聚糖多孔微球的孔隙结构进行调节和改善。乙酸铵的加入显着改善了多孔壳聚糖微球的内部孔隙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多孔微球的孔隙率和孔径大小。气体致孔剂的加入提高了多孔壳聚糖微球的热稳定性,但是机械强度和机械稳定性增加逐渐降低。木瓜蛋白酶分子在壳聚糖微球中的固定化速率主要受到化学结合的影响。气孔法制备的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催化活性显着增加,多孔壳聚糖微球CSPM-AG9固定化酶的比酶活为未加入气体致孔剂的微球CSPM的170%。(6)基于乙酸铵作为致孔剂的多孔壳聚糖微球,利用碳酸钠作为第二气体致孔剂,双气孔法制备的壳聚糖多孔微球的外层网络结构疏松、孔径随着碳酸钠的加入而提高。CSPM-DAG4固定化酶的载体活性和比酶活分别为CSPM-DAG0固定化酶的141.70%和143.22%,且机械稳定性较好。CSPM-DAG4固定化蛋白酶的p H和温度适应范围都比游离酶宽,且热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高于游离酶。CSPM-DAG4固定化木瓜蛋白酶可以有效水解蛋清液,将其从酶解蛋清液中分离后,酶解后蛋清液的分子量不再发生明显减小,初步实现对蛋清液的可控酶解。

梁勋,胡杰,汪乐川,况海锐,陈阳,李真顺[3](2020)在《溶菌酶高分子复合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溶菌酶(lysozyme,Lyz)是一种高效抑菌剂,是食品中重要的天然防腐剂,但局限性也很明显。作为蛋白质,溶菌酶活性不稳定,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各种复杂的体系。为增强其使用稳定性,国内外学者对溶菌酶的固定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章主要综述将溶菌酶与高分子物质结合,通过膜固定得到抗菌薄膜,用于食品物料的包装与保护;利用纳米微凝胶技术制得便于储存的溶菌酶复合物,提高溶菌酶的活性和利用效率及美拉德反应产生的共轭复合物对几种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同时展望溶菌酶高分子复合抗菌材料良好的发展前景。

郭娟,张进,王佳敏,朱全山[4](2021)在《天然抗菌剂在食品包装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抗菌剂无毒、来源广、抗菌效果显着,且可加工利用,是目前维持新鲜食品品质及保障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一类化合物,已成为食品行业和包装领域关注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已经开发使用的植物源天然抗菌剂、动物源天然抗菌剂和微生物源天然抗菌剂的种类、来源、抗菌机理和应用效果;分析了3类天然抗菌剂的主要抗菌活性成分、抗菌特征及在食品包装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总结了使用天然抗菌剂时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为今后制备含有天然抗菌剂的包装系统提供参考依据,并探讨了天然抗菌剂在食品包装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孙玥[5](2020)在《改性淀粉固载溶菌酶抑菌膜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更好地发挥溶菌酶的应用价值,本论文利用改性山药淀粉固载溶菌酶(LSZ-YS),以此为原料制备可食性抑菌膜,并对其物化性能和抑菌性能进行测定,最后将其应用在草莓保鲜中。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化学改性方法对山药淀粉进行改性处理并固载溶菌酶,为可食性抑菌膜的制备提供原料。为了保证溶菌酶能够被稳定固载,考察EDC/NHS浓度、溶菌酶添加量、反应液pH值、反应温度以及固定化反应时间五个因素对溶菌酶固载量的影响。得到改性淀粉固定化溶菌酶的最优参数如下:EDC/NHS浓度为1.5 mg/mL、溶菌酶添加量为5.5 mg/mL、反应液为pH值7、反应温度为35℃、固定化反应时间为2 h。按照该条件进行固载,此时固载量为91.97%。由正交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影响固载量的主次因素排序为反应温度>溶菌酶添加量>EDC/NHS浓度>反应液pH值。改性淀粉固载溶菌酶的酶活力为141560±51 U/mg,在固载后仍保留初始酶活的86.09±0.26%。(2)根据最佳固载条件固载溶菌酶,作为制备可食性抑菌膜的原料。以改性山药淀粉固载的溶菌酶(LSZ-YS)为原料,以过氧化值为指标,得到最优制膜工艺如下:LSZ-YS添加量55%、甘油添加量30%、吐温20添加量0.05%、反应温度25℃、搅拌速度180 r/min及反应pH值5。并对制备抑菌膜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膜厚度为0.089±0.009 mm;膜含水率为78.83±0.19%;膜抗拉强度为44.32±0.84 MPa;膜断裂伸长率为31.08±1.01%;膜透光率为81.32±2.03%;膜水蒸气透过系数为1.32±0.24 g.cm/cm2.s.Pa;膜透油系数为0.36±0.08 g.mm/cm2.d。通过对抑菌膜的抑菌能力进行测定,证明将LSZ-YS制备成抑菌膜不会影响溶菌酶的抑菌性能,抑菌效果较好。(3)最后利用改性山药淀粉固载溶菌酶(LSZ-YS)制得抑菌剂,进行草莓保鲜实验。通过测定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这三组草莓的感官、失重率、质构、pH值、Vc含量的变化,以评价LSZ-YS抑菌膜的保鲜效果。LSZ-YS抑菌膜不但可以阻止草莓表面微生物的繁殖,有效延长草莓保质期,并且可以阻止草莓表面微生物的繁殖,有效延长草莓保质期,为食品抑菌保鲜提供依据。

段慧玲[6](2020)在《多孔型环糊精聚合物的合成和修饰及其在分离富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β-环糊精(β-CD)因具备“内腔疏水,外壁亲水”的独特性质而被广泛使用。其疏水的内腔可嵌入多种类型的客体化合物,通过主客作用形成包合物;外侧上端的仲羟基和下端的伯羟基,使β-CD外表面具有亲水性,与亲水客体分子间产生亲水作用。β-CD表面的羟基易于修饰,对超分子化学具有重要意义。此外,β-CD作为半天然产物价廉易得且无毒,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这些独特的魅力,使β-CD在很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分离与富集领域。基于β-CD的主客体化学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得到了广泛发展,并开发出多种重要功能。然而β-CD的水溶性使其在水溶液中难以分离,限制了其在分离领域的应用。β-CD超分子体系材料有效地克服了这一缺点,使β-CD在分离富集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β-CD超分子体系不仅可以保持CD自身较好的结构和性质,也可以利用载体对目标物的作用,发挥CD与载体的协同效应,同时具有利于分离的优势。本论文研究包含两部分内容。四氟对苯二腈交联的多孔环糊精聚合物(P-CDP)是通过亲核取代反应而得到的一种多孔聚合物,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且相比传统活性炭具有吸附速率快,吸附能力强及对中性和阳离子污染物去除能力强等诸多优良性能。但P-CDP材料对阴离子污染物去除能力较弱,也尚未应用于蛋白质类大分子的吸附分离。鉴于此,本文首先从P-CDP材料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功能化修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改进文献报道的合成方法合成了 P-CDP,并采用共沉淀和多步反应共价交联的两种不同方式进行磁性功能化修饰,获得了两种磁性P-CDP材料MPCDP(C)和MPCDP(M)。将两种材料作为新型磁性固相萃取剂,与高效液相色谱法联用,建立了食品和环境水样中四种苏丹红染料的快速检测方法。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四种苏丹红染料均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0.1-20 ng/mL),良好的线性相关性(R2>0.9981),和相对较低的检出限(0.013-0.054 ng/mL)。对实际样品进行三个浓度(50.0、250.0、500.0 ng/g或者2、10、20 ng/mL)的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5.8%-102.8%。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目标物分子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通过富集能够有效地提高测定灵敏度,为食品和环境水样中苏丹红染料的检测提供了有效手段。(2)为了提高P-CDP对阴离子污染物的亲和力,采用乙醇胺改性和硼烷二甲硫醚络合物还原的方法对以四氟对苯二腈交联的多孔环糊精聚合物进行了乙醇胺和氨基修饰,制备了含仲胺的P-CDP-EA和含伯胺的P-CDP-AM。以甲基橙为阴离子污染物模型,对所制备的两种功能化材料的吸附行为进行探讨研究,P-CDP-EA和P-CDP-AM对甲基橙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单层吸附容量分别为625和294 mg/g。氨基功能化修饰极大地提高了 P-CDP对阴离子的吸附能力,其中P-CDP-EA的最大吸附量高于目前报道的大多数吸附材料。进一步通过对其它阴、阳离子染料以及阴阳离子混合染料的吸附行为研究,确证了氨基功能化修饰的两种P-CDP材料对阴离子染料具有很好的吸附选择性。(3)基于羧基能够增强对溶菌酶的非特异性吸附,而CD能够阻碍溶菌酶在水溶液中聚沉,通过碱催化水解的方法,对以四氟对苯二腈交联的多孔环糊精聚合物表面的氰基进行羧基转化,制备了羧基功能化的多孔环糊精聚合物,并应用于溶菌酶的吸附和分离。借助于聚合物的多孔性,CD对溶菌酶的保护作用,以及聚合物表面羧基与溶菌酶的静电作用,该材料对溶菌酶的最大吸附量达1520 mg/g,且对溶菌酶具有很好的吸附选择性,应用于从鸡蛋清中分离制备溶菌酶,获得了满意结果。目前报道的多孔CD聚合物几乎都是在有机相中合成,在水相中制备这些聚合物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鉴于此,本文第二部分设计了一种新颖的、低成本的、绿色的水溶液中制备多孔型环糊精聚合物的方法,并将所制备聚合物应用于染料的吸附和复杂基质中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检测。(1)以联苯胺或1,3,5-三(4-氨苯基)苯和β-CD为单体,在温和条件下,以重氮反应为基础,在水溶液中一锅法合成了具有多级孔结构的芳香-环糊精聚合物Aryl-CDP(Aryl-CDP-1和Aryl-CDP-2)。分析显示所合成材料均为无定型的聚合物,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热稳定性,且材料表面带有大量的负电荷,这些特征使得该绿色材料在吸附分离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以Aryl-CDP-1为吸附剂,亚甲基蓝为污染物模型,对其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Aryl-CDP-1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进一步通过对其它阴、阳离子染料以及阴阳离子混合染料的吸附行为研究,发现Aryl-CDP-1材料对阳离子染料具有很好的吸附选择性。(3)以1,3,5-三(4-氨苯基)苯和β-CD合成的聚合物(Aryl-CDP-2)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对弱碱性亲酯类抗生物-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分离富集性能。通过对三种代表性药物红霉素(ERY)、阿奇霉素(AZI)和罗红霉素(ROX)的吸附,发现Aryl-CDP-2对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最大吸附量分别达555.6、344.8和322.6 mg/g,高于目前报道的其他吸附材料。进一步以此材料为分散固相萃取吸附剂,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D)同时检测9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方法线性范围为0.5-500.0 ng/L,LODs(S/N=3)在0.15-1.80 ng/L之间。将该法应用于水、牛奶和蜂蜜三种实际样品中9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分析,获得了满意结果。Aryl-CDP-2作为样品前处理萃取剂与UPLC-MSD联用构建的分析方法过程简单、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也有望应用于其他复杂基质中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检测。

谢定刚[7](2020)在《高产抗菌脂肽菌株筛选和代谢产物纯化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抗菌脂肽(Lipopeptide)是芽孢杆菌通过非核糖体途径合成的一种小分子抑菌物质。其中枯草芽孢杆菌所产抗菌脂肽中的杆菌霉素(Bacillomycin D)对黄曲霉具有显着抑制作用,且其具有安全、稳定等优点,在食品防腐剂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现有枯草芽孢杆菌产抗菌脂肽的量较低,Bacillomycin D纯化难度大等问题,限制其工业化生产应用。本研究以枯草芽孢杆菌mutHS-301为原始菌株,采用多种育种方式选育高产抗菌脂肽菌株,并研究Bacillomycin D分离纯化方法,为其今后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mutHS-301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培养收集的菌体在溶菌酶浓度为0.5 mg/mL,酶解时间为15 min,酶解温度为37℃条件下,其原生质体形成率在98%以上,再生率最高可达31.83%。2.利用诱变育种联合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菌株mutHS-301原生质体进行育种处理。经筛选最终获得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高产抗菌脂肽融合菌株F1-63,其对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直径较原始菌株mutHS-301分别提高了28.10%和27.78%,且产抗菌脂肽的量较mutHS-301提高了50.95%。3.利用制备型硅胶板纯化F1-63抗菌脂肽单组分。结果表明,F1-63抗菌脂肽主要含有4种组分,且只有组分d对黄曲霉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经RP-HPLC检测及液质联用数据对比发现,组分d为C14、C15和C16的Bacillomycin D同系物,其分子量分别为1031.54、1045.56和1059.57。4.利用大孔吸附树脂联合硅胶柱层析对菌株F1-63抗菌脂肽进行分离纯化。实验发现,大孔吸附树脂能有效去除提取物中的大部分杂质,进一步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最终得到纯度高达93.36%的Bacillomycin D。5.抗菌脂肽对黄曲霉孢子的抑制作用及防治花生霉变的研究中发现,抗菌脂肽对黄曲霉孢子的MIC和MFC分别为0.1 mg/mL和0.8 mg/mL。当抗菌脂肽浓度为0.2 mg/mL时能有效抑制黄曲霉菌丝的生长,抑制率达到了74.22%。将带壳花生浸泡在抗菌脂肽浓度为1 mg/mL,30 min取出烘干,可有效防治花生霉变。

张东栋[8](2019)在《以壳聚糖为基质的双层复合涂膜及电纺纳米纤维的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大分子聚合物制备的膜材料在保鲜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分别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及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基于壳聚糖的双层涂膜和电纺纤维膜,并添加溶菌酶,实现协同抑菌作用。以壳聚糖(CS)和海藻酸钠(ALG)两种带相反电荷的多糖为成膜基质,制备包埋溶菌酶(LZ)的ALG-CS+LZ双层复合涂膜,表征双层膜的微结构,评价膜的理化性能、抑菌性能及保鲜性能。以CS和聚乙烯醇(PVA)为基质,载入不同量LZ,制备系列LZ/CS/PVA电纺纳米纤维膜,分析纤维膜的形貌特点以及纤维膜的特性,为双层膜和电纺膜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了ALG-CS+LZ双层复合涂膜,并对涂膜进行表征及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与CS、ALG、CS+LZ单层涂膜较光滑的表面相比,ALG-CS+LZ双层复合涂膜表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规则分布和良好的立体效果,粗糙的表面有利于小分子物质的负载。双层复合涂膜横截面SEM图、FTIR谱图及XRD谱图表明ALG与CS+LZ涂层之间并非简单地叠加,而是ALG、CS、LZ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双层涂膜的力学性能显着优于ALG涂膜,而接近CS+LZ涂膜;水蒸气透过率、氧气、二氧化碳透过率和透光率明显低于ALG涂膜,而接近CS+LZ涂膜。表明双层膜叠加理化性能并未降低。2.以水产优势腐败菌荧光假单胞菌和腐败希瓦氏菌为对象,研究双层复合涂膜的抑菌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与ALG,CS+LZ单层涂膜相比,ALG-CS+LZ双层复合涂膜对荧光假单胞菌和腐败希瓦氏菌的抑制作用更强,并且在作用初始12 h具有一定杀菌作用;双层涂膜导致细菌更多的核酸和电解质外漏,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并通过破坏或抑制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蛋白质或酶及阻碍它们的合成等影响荧光假单胞菌、腐败希瓦氏菌生长。3.采用ALG、CS+LZ单层涂膜和ALG-CS+LZ双层复合涂膜处理大菱鲆鱼片,贮藏于4℃冰箱,每隔3天检测鱼肉中菌落总数(TVC)、pH值、挥发性盐基氮值(TVB-N)、硫代巴比妥酸(TBARS)、K值、质构、低场核磁共振分析等评测大菱鲆鱼片在冷藏期间的新鲜程度及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ALG、CS+LZ单层涂膜液相比,ALG-CS+LZ双层复合涂膜更有效地抑制了大菱鲆鱼片中腐败微生物的繁殖;显着减缓了鱼片pH、TVB-N、K值等的增加;减少了鱼肉蛋白的变性和水分的散失,延长了大菱鲆鱼片的货架期46天。4.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不同质量比的壳聚糖/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膜(CS/PVA),在纤维形貌良好的配比溶液中添加不同含量LZ制备LZ/CS/PVA纳米纤维膜。采用SEM、FTIR、XRD及DSC等方法分析LZ/CS/PVA纤维膜形貌特点和纤维膜的特性。结果表明:LZ的添加影响了纤维形貌均匀程度及纤维之间的黏结程度;随着LZ的加入,纤维平均直径从339.62±92.72 nm(CS/PVA)降低至262.10±86.32283.01±96.83 nm(LZ/CS/PVA系列纤维)之间;LZ添加量为0.30%和0.50%时,纤维形貌良好;纤维膜各组分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阻碍晶体的形成,致使其形成几乎无定形的结构;LZ的添加提高了纤维膜的热稳定性,熔点从185.60℃上升到189.30℃191.00℃之间。LZ/CS/PVA纤维膜由安全无毒的材料制备而成,具有应用于食品工业的潜力。

朱鸿伟[9](2019)在《基于ε-聚赖氨酸及溶菌酶抑菌剂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鉴于ε-聚赖氨酸抑菌时效短及溶菌酶非广谱抑菌等问题,本文以合成和复配为手段,制备了改性ε-聚赖氨酸及溶菌酶,对其抑菌和保鲜性能进行了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Ugi反应通过两步合成了一种改性ε-聚赖氨酸(M-?-PL),因为测OD值法与浓度有关,并进行了结构表征。稀释涂布平板实验表明,20 mg/mL的M-?-PL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0%和44%,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保鲜实验表明,M-?-PL使大菱鲆货架期延长了6天,比ε-聚赖氨酸盐酸盐多3天。2.将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进行复配,测试紫外吸收、Zeta电位、粒径等证明复合物可稳定存在。抑菌实验表明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10:1)抑菌效果最好。鲜度指标表明,在4 o C贮藏下,空白对照组、溶菌酶组和羧化壳聚糖组对美国红鱼的货架期为6天,而溶菌酶/羧化壳聚糖(10:1)复合组对美国红鱼的货架期可再延长3天。3.利用三(2-羧乙基)膦处理溶菌酶进行结构改变后,测试抑菌效果表明,20 mg/mL的改性溶菌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85%,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到91%。测试鲜度指标表明,溶菌酶处理的大菱鲆比对照组货架期多3天,而改性溶菌酶处理的大菱鲆比对照组货架期多6天。4.用10%的聚乙烯醇(PVA)分别与0.2-0.4%的溶菌酶和0.2-0.4%的改性ε-聚赖氨酸进行静电纺丝,通过贴片法和牛津杯法测试抑菌性能。结果表明经纺丝后,0.2-0.4%的溶菌酶无抑菌能力,而0.3-0.4%的M-?-PL的纺丝液和纳米纤维膜均有很好的抑菌效果。

张莉[10](2019)在《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的相关生物学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量子点因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并具有纳米材料的基本效应,在水溶液中合成的量子点因低廉、实验操作方便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在生物学领域应用广泛。近年来,量子点的研究发展迅速,已成为目前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文中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在水相体系中合成荧光强度较高的水溶性硒化镉/硫化镉(CdSe/CdS)量子点,并开展了相关生物学效应研究。1、文献综述。本章介绍了量子点概念、量子点类型、结构以及主要特性、合成方法、表面修饰,简述了量子点的毒性研究和在生物医学、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2、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与四种蛋白质互作研究。以巯基乙酸作为稳定剂,在水相体系中制备CdSe/CdS量子点。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分析,紫外吸收光谱表明:CdSe/CdS量子点在470 nm处有特征吸收峰。荧光光谱扫描发现:CdSe/CdS量子点在650 nm处有一个发射峰。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同步荧光法,研究了 CdSe/CdS量子点与胃蛋白酶、溶菌酶、人血清蛋白及蛋白酶K之间的相互作用。紫外吸收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四种蛋白的吸收光谱在峰型和峰位置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CdSe/CdS量子点的加入能有规律的猝灭四种蛋白质的内源荧光,其中CdSe/CdS量子点与胃蛋白酶、溶菌酶、人血清蛋白之间相互作用是静态猝灭机制,而与蛋白酶K之间相互作用是由分子扩散和动态碰撞引起的。CdSe/CdS量子点与溶菌酶互作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与胃蛋白酶、人血清蛋白的作用力主要以静电引力为主。基于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测定出CdSe/CdS量子点与这四种蛋白质之间结合距离均小于7 nm。此外,还考察了 CdSe/CdS量子点对胃蛋白酶、溶菌酶、蛋白酶K酶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CdSe/CdS量子点能激活溶菌酶的酶活,而对胃蛋白酶和蛋白酶K的酶活有抑制作用,且CdSe/CdS量子点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3、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的抑菌效果研究。本章将CdSe/CdS量子点作用于溶壁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这两种菌,从作用不同时间和CdSe/CdS量子点的浓度研究了 CdSe/CdS量子点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CdSe/CdS量子点对这两种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4、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研究。本章在体外探讨了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微核试验结果显示,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CdSe/CdS量子点的存在对淋巴细胞的生长影响较小,CdSe/CdS量子点作用于细胞后,细胞微核率增加,且未发现染色体畸变,说明CdSe/CdS量子点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染色体的影响较小,表明其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裂过程的影响较小。

二、溶菌酶在食品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溶菌酶在食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溶菌酶、钙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体系的构建及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溶菌酶
        1.1.1 食品中溶菌酶的检测意义
        1.1.2 溶菌酶的检测技术
    1.2 钙离子
        1.2.1 食品中钙离子的检测意义
        1.2.2 钙离子的检测方法
    1.3 离子选择性电极
        1.3.1 液体接触式离子选择性电极
        1.3.2 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基于多巴胺肽聚糖修饰的溶菌酶检测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工作电极的制备
        2.2.3 电位检测
        2.2.4 实际样品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原理
        2.3.2 聚离子敏感膜修饰前后的表征
        2.3.3 检测条件优化
        2.3.4 传感器的电位性能分析
        2.3.5 传感器的选择性
        2.3.6 实际样品的测定
    2.4 小结
3 基于双重信号放大读出的丝网印刷Ca~(2+)-ISE检测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钙离子选择性电极(Ca~(2+)-ISE)的制备
        3.2.3 参比电极SPC-Zn电极的制备
        3.2.4 电化学信号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原理
        3.3.2 参比电极SPC-Zn形貌表征
        3.3.3 参比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3.3.4 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响应
        3.3.5 传感器的稳定性
        3.3.6 工作电极并联对信号增益的影响
        3.3.7 电容元件对信号增益的影响
        3.3.8 实际样品的测定
    3.4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壳聚糖功能载体构建及其溶菌酶与蛋白酶固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蛋清蛋白质的食品应用
        1.1 蛋清蛋白质组成
        1.2 蛋清溶菌酶
        1.3 蛋清功能特性及其酶法改性
        1.3.1 凝胶性
        1.3.2 乳化性
        1.3.3 起泡性
        1.3.4 蛋清酶法改性
    2 固定化酶及其载体
        2.1 固定化酶的方法
        2.1.1 包埋法
        2.1.2 吸附法
        2.1.3 共价结合法
        2.1.4 无载体交联酶聚集体(CLEAs)
        2.2 固定化酶载体材料
        2.2.1 多糖微球
        2.2.2 中空微囊载体
        2.2.3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
        2.2.4 磁性纳米材料
        2.2.5 多孔材料
        2.3 载体性质对固定化酶的影响
        2.3.1 载体尺寸
        2.3.2 亲疏水性
        2.3.3 溶胀性能
        2.3.4 孔径大小
    3 壳聚糖及其固定化酶应用
        3.1 壳聚糖材料性能改善
        3.1.1 物理复配法
        3.1.2 化学交联法
        3.2 壳聚糖功能载体形态
        3.2.1 可降解薄膜
        3.2.2 壳聚糖微球
        3.2.3 水凝胶
        3.2.4 三维多孔支架
        3.3 壳聚糖固定化酶
        3.3.1 溶菌酶
        3.3.2 蛋白酶
        3.3.3 乳糖酶
        3.3.4 果胶酶
    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4.2 主要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纳米二氧化硅/聚糖膜制备及溶菌酶固定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复合膜的制备
        1.2.2 成膜溶液的流变行为测定
        1.2.3 成膜溶液的低场核磁(LF-NMR)测定
        1.2.4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复合膜的红外光谱测定(FTIR)
        1.2.5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复合膜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
        1.2.6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复合膜的热重分析(TG)
        1.2.7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复合膜的扫描电镜分析(SEM)
        1.2.8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复合膜的颜色和不透明度测定
        1.2.9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复合膜的机械性能测定
        1.2.10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复合膜的溶胀性能测定
        1.2.11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复合膜固定化溶菌酶
        1.2.12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溶菌酶复合膜的活性测定
        1.2.13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溶菌酶复合膜的抑菌实验
        1.2.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纳米二氧化硅对壳聚糖成膜溶液流变行为的影响
        2.2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成膜溶液的低场核磁结果分析
        2.3 纳米二氧化硅对壳聚糖复合膜红外光谱的影响
        2.4 纳米二氧化硅对壳聚糖复合膜XRD分析的影响
        2.5 纳米二氧化硅对壳聚糖复合膜热重分析的影响
        2.6 纳米二氧化硅对壳聚糖复合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2.7 纳米二氧化硅对壳聚糖复合膜色度及不透明度的影响
        2.8 纳米二氧化硅对壳聚糖复合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2.9 纳米二氧化硅对壳聚糖复合膜溶胀性能的影响
        2.10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复合膜包埋溶菌酶的活性分析
        2.11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复合膜包埋溶菌酶的抑菌效果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H诱导耐水壳聚糖膜的性能及其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pH诱导壳聚糖膜的制备
        1.2.2 成膜溶液的低场核磁(LF-NMR)测定
        1.2.3 成膜溶液的zeta电位及粒径测定
        1.2.4 pH诱导壳聚糖膜的透光度测定
        1.2.5 p H诱导壳聚糖膜的红外光谱测定(FTIR)
        1.2.6 p H诱导壳聚糖膜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
        1.2.7 pH诱导壳聚糖膜的热重分析(TG)
        1.2.8 pH诱导壳聚糖膜的扫描电镜分析(SEM)
        1.2.9 pH诱导壳聚糖膜的力学性能测定
        1.2.10 pH诱导壳聚糖膜的溶胀性能测定
        1.2.11 pH诱导壳聚糖膜的接触角测定
        1.2.12 pH诱导壳聚糖膜溶胀后的水分分布测定
        1.2.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H诱导对壳聚糖成膜溶液的宏观形态影响
        2.2 p H诱导对壳聚糖成膜溶液的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影响
        2.3 pH诱导壳聚糖成膜溶液的低场核磁结果分析
        2.4 pH诱导壳聚糖膜的透光度
        2.5 pH诱导对壳聚糖膜红外光谱的影响
        2.6 pH诱导对壳聚糖膜XRD分析的影响
        2.7 pH诱导对壳聚糖膜热重分析的影响
        2.8 pH诱导对壳聚糖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2.9 pH诱导对壳聚糖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2.10 pH诱导对壳聚糖膜溶胀性能的影响
        2.11 pH诱导对壳聚糖膜溶胀后水分分布的影响
        2.12 pH诱导对壳聚糖膜溶胀后微观结构及使用性能的影响
        2.13 pH诱导对壳聚糖膜接触角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诱导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溶菌酶复合耐水膜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p H诱导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溶菌酶复合膜(CSNSLs)的制备
        1.2.2 CSNSLs复合膜的不透明度测定
        1.2.3 CSNSLs复合膜的红外光谱测定(FTIR)
        1.2.4 CSNSLs复合膜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
        1.2.5 CSNSLs复合膜的热重分析(TG)
        1.2.6 CSNSLs复合膜的扫描电镜分析(SEM)
        1.2.7 CSNSLs复合膜的机械性能测定
        1.2.8 CSNSLs复合膜的溶胀性能测定
        1.2.9 CSNSLs复合膜溶胀后的水分分布测定
        1.2.10 CSNSLs复合膜的活性测定
        1.2.11 CSNSLs复合膜的抑菌实验
        1.2.1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溶菌酶含量对CSNSLs复合膜形貌的影响
        2.2 溶菌酶含量对CSNSLs复合膜红外光谱的影响
        2.3 溶菌酶含量对CSNSLs复合膜XRD分析的影响
        2.4 溶菌酶含量对CSNSLs复合膜热重分析的影响
        2.5 溶菌酶含量对CSNSLs复合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2.6 溶菌酶含量对CSNSLs复合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2.7 溶菌酶含量对CSNSL复合膜溶胀性率的影响
        2.8 溶菌酶含量对CSNSLs复合膜溶胀后水分分布的影响
        2.9 不同溶菌酶含量的CSNSLs复合膜的活性分析
        2.10 不同溶菌酶含量的 CSNSLs 复合膜的抑菌效果
        2.11 不同溶菌酶含量的 CSNSLs 成膜溶液的抑菌圈测定结果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壳聚糖/壳内膜粉复合微球制备及木瓜蛋白酶固定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壳聚糖/壳内膜粉复合微球的制备
        1.2.2 壳聚糖/壳内膜粉复合微球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制备
        1.2.3 壳聚糖/壳内膜粉复合微球固定化酶负载量测定
        1.2.4 游离酶及固定化酶活性测定
        1.2.5 壳聚糖/壳内膜粉复合微球的扫描电镜分析(SEM)
        1.2.6 壳聚糖/壳内膜粉复合微球的比表面积和孔径测定
        1.2.7 壳聚糖/壳内膜粉复合微球的红外光谱测定(FTIR)
        1.2.8 壳聚糖/壳内膜粉复合微球的拉曼光谱分析
        1.2.9 壳聚糖/壳内膜粉复合微球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
        1.2.10 壳聚糖/壳内膜粉复合微球的热重分析(TG)
        1.2.11 壳聚糖/壳内膜粉复合微球的机械稳定性测定
        1.2.12 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测定
        1.2.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壳内膜粉对壳聚糖微球微观形貌的影响
        2.2 壳内膜粉对壳聚糖微球介孔孔径分布的影响
        2.3 壳内膜粉对壳聚糖复合微球的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的影响
        2.4 壳内膜粉对壳聚糖复合微球XRD分析的影响
        2.5 壳内膜粉对壳聚糖复合微球热重分析的影响
        2.6 壳内膜粉对壳聚糖复合微球机械稳定性的影响
        2.7 壳内膜粉对壳聚糖复合微球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影响
        2.8 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乙酸铵制备多孔壳聚糖微球及固定化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乙酸铵法多孔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1.2.2 乙酸铵法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制备
        1.2.3 乙酸铵法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酶负载量测定
        1.2.4 乙酸铵法多孔壳聚糖微球的固定化酶吸附动力学
        1.2.5 游离酶及固定化酶的酪蛋白水解活性测定
        1.2.6 游离酶及固定化酶的BAEE水解活性测定
        1.2.7 游离酶及固定化酶的米氏常数测定
        1.2.8 乙酸铵法多孔壳聚糖微球的扫描电镜分析(SEM)
        1.2.9 乙酸铵法多孔壳聚糖微球的比表面积和孔径测定
        1.2.10 乙酸铵法多孔壳聚糖微球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
        1.2.11 乙酸铵法多孔壳聚糖微球的热重分析(TG)
        1.2.12 乙酸铵法多孔壳聚糖微球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1.2.13 乙酸铵法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酶的机械稳定性测定
        1.2.14 乙酸铵法多孔壳聚糖微球的机械强度测定
        1.2.15 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酶的激光共聚焦分析(CLSM)
        1.2.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学交联前乙酸铵法多孔壳聚糖微球微观形貌分析
        2.2 化学交联后乙酸铵法多孔壳聚糖微球微观形貌分析
        2.3 乙酸铵对多孔壳聚糖微球介孔结构的影响
        2.4 乙酸铵对多孔壳聚糖微球热稳定性的影响
        2.5 乙酸铵对多孔壳聚糖微球XRD分析的影响
        2.6 固定化酶吸附动力学分析
        2.7 乙酸铵对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影响
        2.8 乙酸铵对多孔壳聚糖微球机械性能的影响
        2.9 乙酸铵对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酶机械稳定性的影响
        2.10 木瓜蛋白酶在CSPM和 CSPM-AG6 的分布
        2.11 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米氏常数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乙酸铵结合碳酸钠制备多孔壳聚糖微球及固定化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乙酸铵结合碳酸钠法多孔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1.2.2 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制备
        1.2.3 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酶负载量测定
        1.2.4 固定化酶及游离酶的酪蛋白水解活性测定
        1.2.5 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测定
        1.2.6 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的热稳定性测定
        1.2.7 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的贮藏稳定性测定
        1.2.8 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率测定
        1.2.9 多孔壳聚糖微球的扫描电镜分析(SEM)
        1.2.10 多孔壳聚糖微球的红外光谱测定(FTIR)
        1.2.11 多孔壳聚糖微球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
        1.2.12 多孔壳聚糖微球的热重分析(TG)
        1.2.13 多孔壳聚糖微球及固定化酶的机械稳定性测定
        1.2.14 固定化酶酶解蛋清液及卵白蛋白(OVA)
        1.2.15 水解度测定方法
        1.2.16 SDS-PAGE分析
        1.2.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碳酸钠对多孔壳聚糖微球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
        2.2 碳酸钠对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酶负载量的影响
        2.3 碳酸钠对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碳酸钠对多孔壳聚糖微球及固定化酶机械稳定性的影响
        2.5 多孔壳聚糖微球及其固定化酶的红外光谱分析
        2.6 多孔壳聚糖微球及其固定化酶的XRD分析
        2.7 多孔壳聚糖微球及其固定化酶的热重分析
        2.8 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酶的元素分布
        2.9 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酶的最适pH
        2.10 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
        2.11 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
        2.12 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酶的储藏稳定性
        2.13 多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率
        2.14 固定化酶酶解卵白蛋白(OVA)分析
        2.15 固定化酶酶解蛋清液(EW)的可控性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3)溶菌酶高分子复合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溶菌酶的结构特点及抑菌特性
2 溶菌酶高分子复合物抗菌膜材料
    2.1 溶菌酶胶原蛋白复合物
    2.2 多酚修饰溶菌酶
    2.3 溶菌酶多糖复合物
3 溶菌酶可控释抗菌包装材料
4 溶菌酶纳米材料
    4.1 纳米凝胶及微球
    4.2 纳米纤维
5 结论与展望

(4)天然抗菌剂在食品包装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抗菌剂及抗菌机理
    1.1 植物源抗菌剂
        1.1.1 植物精油
        1.1.2 植物抽提物
        1.1.3 皂苷
    1.2 动物源抗菌剂
        1.2.1 蜂胶
        1.2.2 溶菌酶
        1.2.3 乳铁蛋白
        1.2.4 葡萄糖氧化酶
    1.3 微生物源抗菌剂
        1.3.1 细菌素及多肽
        1.3.2 纳他霉素
        1.3.3 益生菌
2 天然抗菌剂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3 结语

(5)改性淀粉固载溶菌酶抑菌膜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改性淀粉概述
        1.1.1 物理改性
        1.1.2 化学改性
        1.1.3 酶法改性
    1.2 山药淀粉
        1.2.1 山药的营养价值
        1.2.2 山药淀粉概述
        1.2.3 山药淀粉特性
    1.3 溶菌酶
        1.3.1 溶菌酶简介
        1.3.2 溶菌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 固定化酶概述
        1.4.1 固定化酶的定义
        1.4.2 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
        1.4.3 固定化酶的载体
        1.4.4 固定化酶的优势
    1.5 可食性抑菌膜概述
        1.5.1 可食性抑菌膜的简介
        1.5.2 可食性抑菌膜的优势
        1.5.3 多糖类可食性抑菌膜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改性山药淀粉的制备及对溶菌酶的固载工艺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改性山药淀粉的制备
        2.2.2 溶菌酶固载量的检测
        2.2.3 改性淀粉固载溶菌酶的单因素试验
        2.2.4 改性淀粉固载溶菌酶正交优化试验
        2.2.5 改性淀粉固载溶菌酶活力的测定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溶菌酶固载量的检测
        2.3.2 改性淀粉固载溶菌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3.3 改性淀粉固载溶菌酶正交试验结果
        2.3.4 改性淀粉固载溶菌酶活力测定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食性抑菌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可食性抑菌膜的制备
        3.2.2 过氧化值的测定
        3.2.3 抑菌膜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3.2.4 正交试验优化抑菌膜工艺试验
        3.2.5 膜厚度的测定
        3.2.6 膜含水率的测定
        3.2.7 膜抗拉强度的测定
        3.2.8 膜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3.2.9 膜透光率的测定
        3.2.10 膜水蒸气透过系数的测定
        3.2.11 膜透油系数的测定
        3.2.12 膜抑菌圈的测定
        3.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抑菌膜制备的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3.3.2 正交优化抑菌膜制备试验结果分析
        3.3.3 膜物化性能的测定结果分析
        3.3.4 膜抑菌性能的测定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LSZ-YS抑菌剂在草莓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抑菌剂的制备
        4.2.2 草莓的选购和处理
        4.2.3 草莓品质的测定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草莓的感官评价
        4.3.2 草莓失重率结果分析
        4.3.3 草莓质构测定结果分析
        4.3.4 草莓pH值的测定结果分析
        4.3.5 Vc含量的测定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多孔型环糊精聚合物的合成和修饰及其在分离富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名词及英文缩写
第1章 绪论
    1.1 环糊精
    1.2 CD超分子体系
        1.2.1 固载型CD超分子体系
        1.2.2 交联型CD超分子体系
    1.3 功能化CD超分子体系
    1.4 CD超分子体系在吸附去除和样品前处理方面的应用
        1.4.1 环境污染物的吸附去除
        1.4.2 环境和食品分析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意义
第2章 磁性多孔环糊精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食品和环境水样中苏丹红染料检测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材料制备
        2.2.4 材料表征
        2.2.5 样品溶液的制备
        2.2.6 MSPE过程
        2.2.7 色谱分析条件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材料表征结果
        2.3.2 萃取条件优化
        2.3.3 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
        2.3.4 分析方法特性
        2.3.5 实际样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乙酵胺和氧基功能化多孔环糊精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于去除水中阴离子染料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材料制备
        3.2.4 材料表征
        3.2.5 吸附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材料表征结果
        3.3.2 吸附条件优化
        3.3.3 吸附动力学研究
        3.3.4 吸附平衡研究
        3.3.5 解吸附和重复性研究
        3.3.6 吸附选择性研究
        3.3.7 吸附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羧基功能化环糊精聚合物的制备及其选择性吸附蛋清中溶菌酶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P-CDP-COO~-材料的制备
        4.2.4 材料表征
        4.2.5 样品溶液的制备
        4.2.6 溶菌酶吸附和解吸附
        4.2.7 鸡蛋清中溶菌酶的萃取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P-CDP-COO~-的合成
        4.3.2 材料表征结果
        4.3.3 吸附条件优化
        4.3.4 吸附动力学研究
        4.3.5 吸附平衡研究
        4.3.6 解吸和重复性研究
        4.3.7 吸附选择性研究
        4.3.8 实际样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溶液中绿色合成新型多孔芳香-环糊精聚合物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芳香-环糊精聚合物的制备
        5.2.4 材料的表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材料合成
        5.3.2 红外表征分析
        5.3.3 固体核磁分析
        5.3.4 XRD分析
        5.3.5 元素分析
        5.3.6 Zeta电位分析
        5.3.7 TGA分析
        5.3.8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5.3.9 材料形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孔芳香-环糊精聚合物对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吸附实验
        6.2.4 重复使用实验
        6.2.5 吸附选择性实验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吸附条件优化
        6.3.2 吸附动力学研究
        6.3.3 吸附平衡研究
        6.3.4 吸附热力学研究
        6.3.5 重复性研究
        6.3.6 吸附选择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多孔芳香-环糊精聚合物在食品和环境水样中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试剂
        7.2.2 实验仪器
        7.2.3 溶液的制备
        7.2.4 吸附平衡实验
        7.2.5 分散固相萃取(DSPE)实验
        7.2.6 UPLC-MSD测定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3.1 Aryl-CDP-2的吸附性能
        7.3.2 萃取条件优化
        7.3.3 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
        7.3.4 分析方法特性
        7.3.5 实际样品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
    8.1 全文总结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高产抗菌脂肽菌株筛选和代谢产物纯化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抗菌脂肽的研究进展
        1.2.1 抗菌脂肽简介
        1.2.2 抗菌脂肽主要的生产菌
        1.2.3 枯草芽孢杆菌产抗菌脂肽研究
        1.2.4 Bacillomycin D的结构及性质
        1.2.5 芽孢杆菌抗菌脂肽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1.3 微生物育种方法的研究
        1.3.1 诱变育种
        1.3.1.1 物理诱变
        1.3.1.2 化学诱变
        1.3.1.3 复合诱变
        1.3.2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育种研究
        1.3.2.1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发展
        1.3.2.2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中的优势
        1.3.2.3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1.3.3 基因组改组技术育种研究
    1.4 抗菌脂肽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
        1.4.1 薄层层析法
        1.4.2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
        1.4.3 硅胶柱层析法
        1.4.4 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法
    1.5 抗菌脂肽预防黄曲霉霉变的研究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原始菌株和指示菌
        2.1.2 培养基与溶液
        2.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步骤
        2.2.1 菌株培养
        2.2.1.1 菌种活化
        2.2.1.2 菌种发酵
        2.2.2 菌株mutHS-301 生长曲线的测定
        2.2.3 原生质体悬液的制备
        2.2.3.1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2.2.3.2 溶菌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2.2.3.3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的形成率与再生率的影响
        2.2.4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处理
        2.2.5 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
        2.2.5.1 原生质体灭活
        2.2.5.2 PEG诱导灭活原生质融合
        2.2.6 高产抗菌脂肽菌株的筛选
        2.2.6.1 初筛
        2.2.6.2 复筛
        2.2.6.3 抗菌脂肽的提取及菌株遗传稳定性测定
        2.2.7 RP-HPLC对高产菌株抗菌脂肽初步分析
        2.2.7.1 样品准备
        2.2.7.2 流动相准备
        2.2.7.3 设置仪器和流动相参数
        2.2.8 高产菌株抗菌脂肽效价的测定
        2.2.8.1 琼脂扩散法测定抗菌脂肽的抑菌直径
        2.2.8.2 二倍稀释琼脂扩散法测定抗菌肽的效价
        2.2.8.3 建立抗菌脂肽效价与抑菌圈直径的关系
        2.2.9 TLC对抗菌脂肽提取物初步纯化分析
        2.2.9.1 TLC展开剂条件优化
        2.2.9.2 制备型硅胶板纯化抗菌脂肽单组分及分析
        2.2.10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抗菌脂肽提取物
        2.2.10.1 抗菌脂肽样品的制备
        2.2.10.2 大孔树脂预处理及装柱
        2.2.10.3 洗脱剂及其浓度对抗菌脂肽洗脱的影响
        2.2.10.4 回收率和最佳上样量的测定
        2.2.10.5 洗脱剂的用量
        2.2.11 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抗菌脂肽单组分
        2.2.11.1 硅胶预处理及装柱
        2.2.11.2 洗脱条件优化及单组分分离纯化
        2.2.12 黄曲霉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13 抗菌脂肽对黄曲霉孢子MIC的测定
        2.2.14 抗菌脂肽提取物对黄曲霉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15 抗菌脂肽提取物对黄曲霉孢子致死浓度的测定
        2.2.16 抗菌脂肽提取物防治花生霉变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菌株mutHS-301 生长曲线测定
    3.2 菌株mutHS-301 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优化
        3.2.1 菌株mutHS-301 原生质体形态观察
        3.2.2 再生培养基的成分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3.2.3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3.2.4 溶菌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3.2.5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的形成率与再生率的影响
    3.3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研究
        3.3.1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致死率曲线
        3.3.2 高产抗菌脂肽诱变菌株的筛选
        3.3.2.1 初筛结果
        3.3.2.2 复筛结果
        3.3.2.3 高产抗菌脂肽诱变菌株遗传稳定性测定
    3.4 灭活双亲原生质体融合研究
        3.4.1 原生质体的灭活
        3.4.2 PEG6000 的配制对融合率的影响
        3.4.3 PEG6000 作用时间对融合率的影响
        3.4.4 PEG6000 浓度对融合率的影响
        3.4.5 PEG6000 的pH对融合率的影响
        3.4.6 高产抗菌脂肽融合菌株的筛选
        3.4.6.1 初筛和复筛结果
        3.4.6.2 高产抗菌脂肽融合菌株遗传稳定性测定
        3.4.7 高产融合菌株抗菌脂肽提取及RP-HPLC分析
        3.4.7.1 抗菌脂肽提取物的制备及产率计算
        3.4.7.2 RP-HPLC对高产菌株抗菌脂肽分析结果
        3.4.8 抗菌脂肽效价标准曲线及分析
    3.5 杆菌霉素Bacillomycin D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3.5.1 抗菌脂肽单组分的分离及对黄曲霉抑菌活性检测
        3.5.2 大孔树脂对抗菌脂肽纯化结果及分析
        3.5.2.1 洗脱剂及其浓度对抗菌脂肽洗脱的影响
        3.5.2.2 回收率和最佳上样量的测定
        3.5.2.3 洗脱剂的用量
        3.5.3 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抗菌脂肽单组分
        3.5.3.1 洗脱条件优化结果
        3.5.3.2 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Bacillomycin D
    3.6 抗菌脂肽对黄曲霉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
        3.6.1 抗菌脂肽对黄曲霉孢子MIC的测定
        3.6.2 抗菌脂肽提取物对黄曲霉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6.3 抗菌脂肽提取物对黄曲霉孢子致死浓度的测定
        3.6.4 抗菌脂肽防治花生霉变及感官评价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以壳聚糖为基质的双层复合涂膜及电纺纳米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水产品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
        1.1.1 物理保鲜技术
        1.1.2 生物保鲜技术
        1.1.3 化学保鲜技术
    1.2 涂膜技术在水产品保鲜方面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2.1 单一涂膜
        1.2.2 复合涂膜
        1.2.3 多层涂膜
    1.3 静电纺丝技术
        1.3.1 纯基质型静电纺丝纳米纤维
        1.3.2 载入功能性物质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
    1.4 壳聚糖的概述
        1.4.1 壳聚糖的理化性质
        1.4.2 壳聚糖的成膜性
        1.4.3 壳聚糖的抑菌性
        1.4.4 壳聚糖在食品中的应用
        1.4.5 壳聚糖涂膜在水产品中的应用
    1.5 海藻酸钠的概述
        1.5.1 海藻酸钠的理化性质
        1.5.2 海藻酸钠的成膜性
        1.5.3 海藻酸钠的保湿性
        1.5.4 海藻酸钠的抑菌性
        1.5.5 海藻酸钠在水产品中的应用
    1.6 溶菌酶的概述
        1.6.1 溶菌酶的性质
        1.6.2 溶菌酶在水产保鲜领域的应用
    1.7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7.1 目的及意义
        1.7.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双层复合涂膜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双层复合涂膜的制备
        2.3.2 涂膜的表征方法
        2.3.3 涂膜的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3.4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涂膜微结构表征
        2.4.2 涂膜理化性能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层复合涂膜抑菌机理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双层复合涂膜的制备
        3.3.2 双层复合涂膜抑菌机理研究
        3.3.3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涂膜的抑菌活性
        3.4.2 涂膜处理对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3.4.3 涂膜处理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4.4 涂膜处理对菌体ATP、AKP酶活性的影响
        3.4.5 涂膜处理对细菌蛋白的影响
        3.4.6 涂膜处理对细菌微观形貌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层复合涂膜对冷藏大菱鲆的保鲜效果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原料处理与贮藏实验
        4.3.2 鲜度指标的测定方法
        4.3.3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涂膜处理对鱼片中菌落总数的影响
        4.4.2 涂膜处理对鱼片pH的影响
        4.4.3 涂膜处理对鱼片中挥发性盐基氮值(TVB-N)的影响
        4.4.4 涂膜处理对鱼片中硫代巴比妥酸(TBARS)的影响
        4.4.5 涂膜处理对鱼片K值的影响
        4.4.6 涂膜处理对鱼片质构的影响
        4.4.7 涂膜处理对鱼片水分含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溶菌酶/壳聚糖/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表征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电纺溶液的制备
        5.3.2 静电纺丝纤维膜的制备
        5.3.3 形态表征
        5.3.4 红外光谱分析
        5.3.5 X-射线衍射分析
        5.3.6 DSC分析
        5.3.7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CS/PVA纳米纤维膜的SEM分析
        5.4.2 LZ/CS/PVA纳米纤维膜的SEM分析
        5.4.3 LZ/CS/PVA纳米纤维膜的FTIR分析
        5.4.4 LZ/CS/PVA纳米纤维膜的XRD分析
        5.4.5 LZ/CS/PVA纳米纤维膜的热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ε-聚赖氨酸及溶菌酶抑菌剂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ε-聚赖氨酸的制备及其保鲜中应用进展
    1.3 溶菌酶在抑菌和保鲜的应用进展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内容及意义
2 改性 ε-聚赖氨酸的合成、抑菌性能及其在大菱鲆保鲜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改性 ε-聚赖氨酸的合成
        2.2.4 菱鲆试样处理
        2.2.5 p H值的测定
        2.2.6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测定
        2.2.7 挥发性盐基氮(TVB-N)测定
        2.2.8 细菌总数的测定
        2.2.9 K值测定
        2.2.10 质构测定方法
        2.2.11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改性 ε-聚赖氨酸的表征
        2.3.2 改性 ε-聚赖氨酸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
        2.3.3 改性 ε-聚赖氨酸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
        2.3.4 保鲜实验中p H值变化
        2.3.5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变化
        2.3.6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变化
        2.3.7 细菌总数的变化
        2.3.8 质构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溶菌酶/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抑菌性能及保鲜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不同配比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配制
        3.2.4 抑菌实验的溶液的配制
        3.2.5 检测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透光率
        3.2.6 检测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荧光强度
        3.2.7 检测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Zeta电位、粒径
        3.2.8 检测在不同p H环境时对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影响
        3.2.9 显微镜下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
        3.2.10 抑菌实验
        3.2.11 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抑菌实验
        3.2.12 溶菌酶/羧化壳聚糖为 10:1 时对美国红鱼试样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透光率
        3.3.2 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荧光强度
        3.3.3 不同配比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Zeta电位
        3.3.4 不同配比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粒径
        3.3.5 p H对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影响
        3.3.6 显微镜下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
        3.3.7 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能力
        3.3.8 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
        3.3.9 保鲜实验中p H值变化
        3.3.10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变化
        3.3.11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变化
        3.3.12 细菌菌落总数的变化
        3.3.13 质构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改性溶菌酶的制备、抑菌性能及其在大菱鲆保鲜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改性溶菌酶的制备
        4.2.4 改性溶菌酶的表征
        4.2.5 抑菌率的测定
        4.2.6 大菱鲆试样处理
        4.2.7 p H值的测定
        4.2.8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测定
        4.2.9 挥发性盐基氮(TVB-N)测定
        4.2.10 细菌总数的测定
        4.2.11 K值的测定
        4.2.1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溶菌酶的抑菌效果和抑菌机理
        4.3.2 保鲜实验中p H值变化
        4.3.3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变化
        4.3.4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变化
        4.3.5 细菌总数的变化
        4.3.6 K值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溶菌酶和改性 ε-聚赖氨酸静电纺丝膜的制备及抑菌性能研究
    5.1 引言
        5.1.1 静电纺丝应用于制备抗菌膜
        5.1.2 静电纺丝应用于食品包装材料
        5.1.3 静电纺丝法的技术改进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2.3 不同浓度溶菌酶纺丝液的制备
        5.2.4 不同浓度类聚赖氨酸物纺丝液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5.3.2 扫描电镜(SEM)观察及表征
        5.3.3“贴片法”抑菌效果
        5.3.4 纺丝液的牛津杯法抑菌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10)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的相关生物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量子点
        1.1 量子点定义
        1.2 量子点结构
        1.3 量子点主要特性
        1.3.1 物理特性
        1.3.2 特殊光学性质
    2 量子点合成方法
        2.1 有机体系中合成量子点
        2.2 水相体系中合成量子点
        2.2.1 溶胶法
        2.2.2 水热法
        2.2.3 回流共沉淀法
        2.2.4 微波辅助法
        2.3 其他合成方法
    3 量子点毒性研究
        3.1 量子点的毒性机制
        3.2 量子点毒性的影响因素
        3.3 量子点体内毒性研究
        3.3.1 遗传毒性
        3.3.2 神经毒性
        3.3.3 组织器官毒性
    4 量子点表面修饰
    5 量子点应用
        5.1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5.1.1 生物大分子的定量检测
        5.1.2 生物成像
        5.1.3 生物芯片
        5.1.4 医学免疫
        5.1.5 药物研发
        5.2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5.2.1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
        5.2.2 食品农药及化学残留检测
        5.2.3 食品兽医残留检测
        5.2.4 重金属残留检测
        5.2.5 食品中非法添加剂检测
        5.3 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5.3.1 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检测
        5.3.2 环境微生物分析检测
        5.4 其它应用
    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与四种蛋白质的互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仪器
        1.1.2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的合成与纯化
        1.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2.3 荧光光谱法
        1.2.4 同步荧光法
        1.2.5 CdSe/CdS量子点对胃蛋白酶酶活力的影响测定
        1.2.6 CdSe/CdS量子点对溶菌酶相对酶活力的测定
        1.2.7 CdSe/CdS量子点对蛋白酶K相对酶活力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的合成与表征分析
        2.1.1 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的合成
        2.1.2 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的光谱法表征分析
        2.2 CdSe/CdS量子点与胃蛋白酶的相互作用研究
        2.2.1 CdSe/CdS量子点对胃蛋白酶吸收光谱的影响
        2.2.2 CdSe/CdS量子点与胃蛋白酶荧光光谱及猝灭机理
        2.2.3 CdSe/CdS量子点对胃蛋白酶构象的影响
        2.2.4 CdSe/CdS量子点对胃蛋白酶酶活力的影响
        2.3 CdSe/CdS量子点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研究
        2.3.1 量子点对溶菌酶吸收光谱的影响
        2.3.2 CdSe/CdS量子点与溶菌酶荧光光谱及猝灭机理
        2.3.3 CdSe/CdS量子点对溶菌酶构象的影响
        2.3.4 CdSe/CdS量子点对溶菌酶酶活力的影响
        2.4 CdSe/CdS量子点与人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2.4.1 量子点对人血清蛋白吸收光谱的影响
        2.4.2 CdSe/CdS量子点与人血清蛋白荧光光谱及猝灭机理
        2.4.3 CdSe/CdS量子点对人血清蛋白构象的影响
        2.5 CdSe/CdS量子点与蛋白酶K的相互作用研究
        2.5.1 CdSe/CdS量子点对蛋白酶K吸收光谱的影响
        2.5.2 CdSe/CdS量子点与蛋白酶K荧光光谱及猝灭机理
        2.5.3 CdSe/CdS量子点对蛋白酶K构象的影响
        2.5.4 CdSe/CdS量子点对蛋白酶K酶活力的影响
    3 结论
第三章 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的抑菌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仪器
        1.1.2 实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活化菌种
        1.2.2 不同时间内CdSe/CdS量子点的抑菌效果的影响
        1.2.3 不同浓度CdSe/CdS量子点的抑菌效果的影响
        1.2.4 计算抑菌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间内CdSe/CdS量子点的抑菌作用的研究
        2.2 不同浓度CdSe/CdS量子点的抑菌作用的研究
    3 结论
第四章 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仪器
        1.1.2 实验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1 讨论
        1.1 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与四种蛋白质的互作研究
        1.2 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的抑菌效果研究
        1.3 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研究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溶菌酶在食品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溶菌酶、钙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体系的构建及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D]. 侯颖. 烟台大学, 2021(02)
  • [2]壳聚糖功能载体构建及其溶菌酶与蛋白酶固定化研究[D]. 刘远远.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4)
  • [3]溶菌酶高分子复合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J]. 梁勋,胡杰,汪乐川,况海锐,陈阳,李真顺.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15)
  • [4]天然抗菌剂在食品包装中的研究进展[J]. 郭娟,张进,王佳敏,朱全山. 食品科学, 2021(09)
  • [5]改性淀粉固载溶菌酶抑菌膜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 孙玥. 吉林大学, 2020(08)
  • [6]多孔型环糊精聚合物的合成和修饰及其在分离富集中的应用[D]. 段慧玲.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2)
  • [7]高产抗菌脂肽菌株筛选和代谢产物纯化及应用[D]. 谢定刚.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8]以壳聚糖为基质的双层复合涂膜及电纺纳米纤维的研究[D]. 张东栋. 渤海大学, 2019(01)
  • [9]基于ε-聚赖氨酸及溶菌酶抑菌剂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D]. 朱鸿伟. 渤海大学, 2019(01)
  • [10]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的相关生物学效应研究[D]. 张莉.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溶菌酶在食品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