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定矫治器在下颌骨骨折中应用27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曹阳[1](2021)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1例成骨不全伴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组单基因突变导致的表型异质性的遗传骨病。其主要致病基因COL1A1基因和COL1A2基因,使Ⅰ型胶原的数量和结构发生改变,导致疾病发生。OI以骨量低下、骨脆性增加、反复骨折和骨畸形为主要特点,同时还累及全身多结缔组织系统,伴有蓝色巩膜、听力丧失和牙本质发育不全(Dentinogenesis Imperfect,DGI)等骨外表现。牙本质发育不全为最常见的口腔表现,根据Shields分型,伴有成骨不全的类型为DGI-I。患牙通常表现为牙齿颜色改变,即全口多数牙呈灰白色或黄棕色,并因牙本质结构改变导致患牙不耐磨耗,患者口内可见临床冠磨耗较重,咬合距离过低。OI患者群体中Ⅲ类错(?)畸形的发病率高于正常群体,因上颌后缩与下颌前突表现出面中部的凹陷,口内出现前牙反(?)甚至后牙反(?),患者的咀嚼功能亦严重受损。这些口腔症状给患者的生长发育及心理健康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促使OI患者及家长前来正畸科寻求治疗。因此,提高正畸医师对OI的认识,有利于明确诊断,实现精准治疗。本文报告了 1例成骨不全伴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病例。根据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初步诊断该患者为牙本质发育不全。通过分子遗传学检查,定位该患者突变基因为COL1A2基因,突变位点为exon31c.1801G>A,突变型为:p.Gly601Ser,进一步明确了患者诊断,为成骨不全伴骨性Ⅲ类错(?)畸形。联合了口腔正颌外科、口腔修复科与牙体牙髓科等多学科,为该患者制定了系统化的治疗方案,设计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选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完成术前和术后正畸。对患者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SNA、SNB和ANB角均恢复正常。矫治结果表明,该方案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颜面形态及咀嚼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证明了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可用于配合完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并为OI患者正畸矫治器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此外,本文通过讨论OI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与口腔临床表现机制,探讨OI患者的口腔治疗方法,为OI的口腔疾病诊断及系统性治疗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黄萌,高忠杰,房雪,徐璐璐[2](2020)在《青少年前牙反■的临床矫治方法综述》文中认为安氏Ⅲ类错■是临床常见的错■畸形,患者常表现凹面型,伴有上颌发育不足或下颌生长过度,或二者同时存在。根据Moyers分类,可将安氏Ⅲ类错■畸形分为牙性、功能性和骨性。长期未纠正的前牙反■会造成颌面部畸形,同时对发音、面部美观产生影响,甚至引起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目前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前牙反■,临床上常根据不同矫治阶段和前牙反■的几种类型采用上颌■垫双曲舌簧活动式矫治器、FR-Ⅲ功能矫治器、"2×4"矫治技术、前方牵引器、MRC矫治器以及成年后行正颌手术等措施。本文就近年来安氏Ⅲ类错■畸形矫治的临床矫治方法进行综述。
张莹[3](2020)在《MRC矫治器与“2×4”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MRC矫治器与“2×4”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的软硬组织变化,评价两种矫治方法的治疗效果并对疗效产生的机制进行分析,为MRC矫治器与“2×4”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口腔正畸科门诊要求正畸治疗的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10)行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年龄为8.60±0.84岁;对照组(n=10)行“2×4”矫治技术配合Ⅲ类颌间牵引治疗,年龄为9.05±0.60岁。X线头影测量项目包括:(1)硬组织的测量项目:SNA、SNB、ANB、NP-FH、NA-PA、MP-SN、MP-FH、Y轴角、U1-SN、L1-MP、U1-L1、U1-NA、L1-NB、Po-NB距。(2)软组织的测量项目:鼻唇角、颏唇角、面型角、Z角、上唇E线距、下唇E线距、ULP、LLP。本研究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测量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测量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所有测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M±SD)表示,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观察组患者治疗完成后SNA、ANB、MP-SN、MP-FH、U1-NA、U1-SN、ULP、Y轴角、鼻唇角、颏唇角、面型角、上唇E线距增加(P<0.05);SNB、NP-FH、U1-L1、L1-MP、Z角、下唇E线距减小(P<0.05);而L1-NB、NA-PA、LLP、Po-NB距无明显变化(P>0.05)。2.对照组患者治疗完成后SNA、ANB、MP-SN、MP-FH、U1-SN、U1-NA、Y轴角、鼻唇角、面型角、上唇E线距增加(P<0.05);SNB、NP-FH、U1-L1、下唇E线距、Z角减小(P<0.05);而L1-MP、NA-PA、L1-NB、ULP、LLP、Po-NB距、颏唇角无明显变化(P>0.05)。3.观察组鼻唇角、颏唇角、面型角及Z角的变化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MP-FH、SNB、ANB的变化较观察组有明显差异(P<0.01);而两组SNA、MP-SN、U1-SN、U1-NA、NP-FH、U1-L1、L1-MP、NA-PA、L1-NB、Po-NB距、ULP、LLP、Y轴角、上唇E线距、下唇E线距的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RC矫治器与“2×4”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均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推广,矫治完成后患者的前牙反(牙合)解除,咬合关系得到恢复。但MRC矫治器可以纠正肌功能异常,同时能更好地改善软组织侧貌和面型,而“2×4”矫治技术治疗用时更短。
惠泽明[4](2019)在《前牙反(牙合)早期临床干预方法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牙反(牙合)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类错畸形,其临床表现为患儿正中咬合时前牙呈反覆、反覆盖关系。此类错畸形可能会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症状进一步加重,不仅影响正常的口腔功能和颜面部美观,而且会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国内学者对乳前牙反(牙合)流行病学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其患病率高达8.49%[1]。为了避免畸形进一步加重甚至发展成骨性错,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患儿配合的情况下应尽早开始治疗[2]。上颌垫活动矫治器是治疗乳前牙反(牙合)常用矫治方法的一种。垫作为矫治器的组成部分用以抬高后牙以达到解除前牙锁结目的,但垫的应用可能会影响口腔卫生、增加复诊次数、导致患者的急性不适甚至引起颞下颌关节的病理性改建等[3-5]。随着相应理论的发展和临床技术的成熟,无垫式上颌活动矫治器被提出可以用于治疗反覆较浅的乳前牙反(牙合),从而避免使用垫的弊端,但对此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尚少。中国地区幅员辽阔,受限于调查标准、样本人群、调查时间、调查范围的不同,多数关于错畸形的流行病学调查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代表整体人群发病情况的资料有限。因此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关于乳牙列期错畸形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拟通过调查分析渭南地区替牙期儿童错畸形流行病学现状,补充该地区错畸形发病情况数据;并探索无垫式上颌活动矫器和上颌垫活动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疗效,及矫治过程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期为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渭南地区替牙列期儿童错畸形流行病学现状,为错畸形早期矫治提供参考。2、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比无垫式上颌活动矫治器、上颌垫活动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探讨治疗乳前牙反(牙合)的更佳方法。3、通过观察分析乳前牙反(牙合)患儿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可能的原因,并通过调查问卷评价不同矫治器的应用情况。方法:1、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原则,选取渭南地区替牙列期儿童,对其咬合情况进行检查,并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与错畸形相关的危险因素,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招募因前牙反(牙合)就诊的乳牙列期儿童,按照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无垫式上颌活动矫治器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上颌垫活动矫治器进行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从反到对刃、再到反解除所需要时间,对结果进行成组t检验;头影测量分析术前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对结果进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从而比较两种矫治器的治疗效果。3、对上述受试患儿定期行口腔检查,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在治疗结束后由患儿家长填写调查问卷表,从治疗时效、诊疗经历、舒适度、满意度等方面对两种矫治器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结果:1、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渭南地区3所小学612岁儿童707名。受检儿童中有一种或多种错畸形的患病率为34.7%;在各种错畸形类型中深覆患病率最高为9.9%,前牙反(牙合)的患病率为8.6%;有口腔不良习惯儿童其错畸形发生的危险性为正常儿童的2.2-6.6倍(P<0.001)。2、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病例66例,其中依据试验方案退出3例,其余病例满足试验要求。无垫式上颌活动矫治器组相较于上颌垫活动矫治器组,在上前牙唇向移动到对刃状态所需时间更长(P<0.01),而总治疗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术前术后头影测量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反解除的主要机制为上前牙的唇向移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磨牙症、睡眠呼吸障碍、龋病、乳磨牙压低、乳磨牙牙根异常吸收、牙龈炎、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分析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无垫式上颌活动矫治器组在矫治器佩戴舒适度、适应期长短、咀嚼效率等方面有显着优势(P<0.05)。结论:1、渭南地区儿童替牙期错畸形患病率高达34.7%,深覆及前牙反(牙合)为主要错类型,儿童替牙期错畸形的发生与口腔不良习惯密切相关。2、使用无垫式上颌活动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牙合),疗效与使用上颌垫活动矫治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无垫式上颌活动矫治器在佩戴时并发症较少,舒适度、适应期长短、咀嚼效率等方面有显着优势,可作为治疗乳前牙反(牙合)的一种选择。
孟高鹏[5](2014)在《颌面创伤致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创伤是指机械力能量传给人体后所造成机体结构完整性破坏的损伤,它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劳动、和一切社会活动,纵观古今中外,人们对创伤的认知与处理水平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和平年代创伤又有了全新的定义,创伤作为“发达社会疾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对患者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人们的生存质量及人口素质都有很严重的影响。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交通发达,是我国的人口大省,截止2013年末全省总人口达到9417万。近年来我省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高速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道路基础建设的改善,因交通事故导致创伤的患者数量与日俱增。但截至目前,河南地区颌面部创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的报道却极为少见。本次研究通过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颌面外科收治的颌面部创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通过数据库对口腔颌面部创伤的致伤原因、合并伤及治疗方法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流行病学资料,为减少和预防颌面部创伤引起的颌面部骨折提供数据参考。同时通过对相关神经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的分析,探讨颌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总结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颌面外科病房2011.7~2014.1期间收治的颌面部创伤住院患者,共搜集到病历资料完整的颌面部损伤患者住院病历479例。用条图、线图和圆图等直观图表以及具体数据来说明统计结果。回顾性分析颌面创伤致颌面神经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损伤部位、损伤方式对颌面部神经功能恢复结果的影响,结果以统计图表的形式进行描述性分析。其中面神经损伤前后功能评定,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HB评价(House—Brackmann facial nerve grading)。结果479例颌面创伤患者,男女比例3.17:1;交通事故在致伤原因中占据首位(60.33%);在颌面诸骨中下颌骨是骨折的好发部位(43.62%);四肢及颅脑(42.08%,30.60%)损伤是颌面部骨折常见合并伤;术中出现神经损伤患者41例,占全部手术患者的10.49%。面神经及颏神经损伤比率最高,各占37.20%;眶下神经损伤患者中10例(38.46%)于术后1周开始恢复。面神经分支损伤患者中12例(57.14%),在术后2周左右恢复正常。颏神经损伤患者中8例(47.06%)。而面神经主干损伤患者1例(33.33%),在术后半年开始恢复。目前手术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术已成为治疗颌面部骨折的首选治疗方式;结论颌面部创伤的首要原因为交通事故,颌面骨折以下颌骨最为多见。感觉神经术后恢复较快,运动神经恢复则相对较慢。面神经HB功能Ⅲ级以内的损伤患者预后较好。HB功能≥IV级的患者,预后则较差。
汪喻忠[6](2013)在《《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13年第29卷分类索引》文中指出
邹亚楠,张君,林聪,任旭升,王旭霞[7](2008)在《钛板内固定联合正畸技术在治疗陈旧性颌面骨折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正畸技术在陈旧性颌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45例陈旧性颌面骨折患者采取术前行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明确骨折部位及程度,经手术切开复位并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进行正畸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45例患者经418个月的随访,双侧颜面部对称,张口度正常,咬合关系恢复。结论手术复位后采取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正畸技术治疗陈旧性颌骨骨折可获得满意效果。
曾红梅[8](2007)在《Mini-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的设计、制作及其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Mini-twinblock功能矫治器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功能矫形中的应用特点及引起的颌骨、牙齿、牙槽骨等硬组织及颏部、上下唇等软组织的变化。方法运用Mini-twinblock功能矫治器对23例,男10例,女13例,无正畸史,前牙覆盖不小于5mm,6-13岁上颌骨正常(或轻度前突),以下颌骨发育不足或功能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进行功能矫形治疗。疗程最短12.1个月,最长13个月,平均12.5个月。每病例治疗前进行问诊,常规临床检查,功能分析,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曲面断层片及手腕骨X线片,面部和牙牙合照相,取记存模型、工作模型,进行咬合重建(下颌一次或分次前伸至前牙切对切,上下颌第一磨牙达到中性或略偏近中关系,上下颌中线一致),Mini-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设计、技工室制作、临床使用。治疗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对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软硬组织项目测量,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戴用Mini-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显示SNB、U1-L1角、NLA角各增大2.47°、13.56°、4.59°,Co-Gn、Co-Go、U1-PP、L6-MP各增加2.35mm、2.57mm、1.35mm、2.89mm,ANB、U1-SN角、H角各减小3.19°、4.98°、2.76°,UL-E、LL-E各减少1.29mm、1.91mm,差异有显着性;SNA、IMPA、FMA、L1-MP、U6-PP各变化0.9°、1.17°、0.23°、1.21mm、0.37mm,差异无显着性。结论1.Mini-twinblock功能矫治器临床应用特点1.1功能矫治器前两周内采用“固定型”,两周后改为“活动型”。既保证了初始配戴时患者的配合,为成功治疗提供了条件,又避免了龋齿的发生,防止对牙齿造成任何大的损害。1.2上颌设计横腭杆,下颌设计舌杆,金属部件代替部分塑料基托。既小巧、便于清洁、易被患者接受,又可控制上后牙的垂直向生长,尤其适合于高角病例。对于上颌牙弓狭窄患者,横腭杆改为中线部的扩大螺旋,进行上颌牙弓的扩大,协调上下颌牙弓宽度,使下颌骨顺利地前伸移位。1.3下前牙设计唇弓,既可防止下前牙唇向倾斜,又有利于矫治器的固位、稳定。2.Mini-twinblock功能矫治器对混合牙列期、恒牙列早期以下颌骨发育不足或功能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功能矫形治疗,可引起下颌升支高度、下颌骨综合长度增加,促进下颌生长;可抑制上颌骨生长;使下颌第一磨牙至下颌平面距离增加,远中磨牙关系成为中性磨牙关系,稍许竖直上前牙,限制下前牙唇倾及伸长;使后缩紧张的颏部、前突的上唇、向外翻卷的下唇逐渐恢复正常;有效改善患者软、硬组织颌面侧貌。
汪喻忠[9](2005)在《《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21卷分类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汪喻忠[10](2003)在《《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03年第19卷分类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固定矫治器在下颌骨骨折中应用27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定矫治器在下颌骨骨折中应用27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正畸-正颌联合治疗1例成骨不全伴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成骨不全 |
1.1.1 临床特征 |
1.1.2 病因 |
1.1.3 诊断 |
1.1.4 治疗 |
1.2 遗传性牙本质发育异常疾病的Shields分型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章 病例报告 |
2.1 基本情况 |
2.2 相关检查 |
2.2.1 临床检查 |
2.2.2 影像学检查 |
2.2.3 基因检查 |
2.3 诊断 |
2.4 矫治设计 |
2.5 治疗过程 |
2.6 矫治结果 |
2.7 小结 |
第3章 讨论 |
3.1 成骨不全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
3.2 成骨不全的口腔疾病发育异常机制 |
3.2.1 牙本质发育不全 |
3.2.2 牛牙症和牙齿萌出异常 |
3.2.3 Ⅲ类错(牙合)畸形 |
3.3 成骨不全的口腔治疗 |
3.4 无托槽隐形矫治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的应用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青少年前牙反■的临床矫治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牙性反临床矫治方法 |
1.1 4 ~ 12岁阶段矫治 |
1.1.1 上颌垫双曲舌簧活动式矫治器 |
1.1.2 “2×4”矫治技术 |
1.2 12 ~ 18岁阶段矫治 |
2 功能性反临床矫治方法 |
2.1 4 ~ 12岁阶段矫治 |
2.1.1 FR-Ⅲ功能矫治器 |
2.1.2 MRC肌功能矫治器 |
2.2 12 ~ 18岁阶段矫治 |
3 骨性反临床矫治方法 |
3.1 4 ~ 12岁阶段矫治 |
3.2 12 ~ 18岁阶段矫治 |
4 结语 |
(3)MRC矫治器与“2×4”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前牙反(牙合)病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前牙反(牙合)早期临床干预方法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渭南地区替牙期儿童错畸形流行病学调查 |
1 调查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不同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的疗效观察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乳前牙反早期干预并发症的相关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病例汇报 |
(5)颌面创伤致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钛板内固定联合正畸技术在治疗陈旧性颌面骨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 |
1.3 方法 |
1.3.1 治疗设计和预测试验 |
1.3.2 外科手术治疗 |
1.3.3 术后正畸治疗 |
2 结 果 |
3 讨 论 |
(8)Mini-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的设计、制作及其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Mini-twinblock 功能矫治器的设计与制作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Mini-twinblock 功能矫治器在安氏Ⅱ类 1 分类错牙合中的临床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四、固定矫治器在下颌骨骨折中应用27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正畸-正颌联合治疗1例成骨不全伴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病例报告[D]. 曹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2]青少年前牙反■的临床矫治方法综述[J]. 黄萌,高忠杰,房雪,徐璐璐.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0(07)
- [3]MRC矫治器与“2×4”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疗效研究[D]. 张莹.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4]前牙反(牙合)早期临床干预方法及疗效研究[D]. 惠泽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5]颌面创伤致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D]. 孟高鹏. 郑州大学, 2014(02)
- [6]《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13年第29卷分类索引[J]. 汪喻忠. 口腔医学研究, 2013(12)
- [7]钛板内固定联合正畸技术在治疗陈旧性颌面骨折中的应用[J]. 邹亚楠,张君,林聪,任旭升,王旭霞.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6)
- [8]Mini-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的设计、制作及其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中的临床应用[D]. 曾红梅. 安徽医科大学, 2007(03)
- [9]《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21卷分类索引[J]. 汪喻忠. 口腔医学研究, 2005(06)
- [10]《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03年第19卷分类索引[J]. 汪喻忠. 口腔医学研究,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