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可以成为音乐家(论文文献综述)
张悦[1](2021)在《关于“音乐哲学”的思考与探索 ——从格罗夫到于润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七版《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将“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 Music)”词条的题目替换为“音乐哲学(Philosophy of Music)”,与于润洋先生着作《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后记”中作者对使用“音乐哲学”一词的解释,引起了国内学界对“音乐哲学”的热烈讨论。在此前后,学术界对“音乐哲学”的主题就已开始有所研讨。何乾三1981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什么是音乐美学——音乐美学的对象问题初探》展示了音乐美学学科建立初期学界对于音乐哲学的各种看法。2020年初由王次炤主持,韩锺恩、罗艺峰、宋瑾、黄汉华四位教授以编写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研究生课程指南为目的,共同参与了有关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的讨论,文章发表在《音乐研究》。本文以这两篇论文为前后端点,认为在近40年的时间里,我国学界对于“音乐哲学”的认识经历了萌芽-发展-扩大-成熟的过程,并逐渐从“音乐美学就是音乐哲学”的倾向转变为二者是有着同源关系但存在差异的两个学科。本文主要采用哲学与史学的方法,依托文献对“音乐哲学”的有关讨论进行思考。首先以《新格罗夫音乐辞典》“音乐哲学”条目为对象,译读、分析其内容并思考其词条更换的内在动势与外在缘因。其次介绍当代英美世界的四位分析哲学家——彼得·基维(Peter Kivy)、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杰罗尔德·列文森(Jerrold Levinson)、斯蒂芬·戴维斯(Stephen Davis)的音乐哲学思想,以作思考与参照。之后以中国音乐学家于润洋与其着作《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为起点探寻中国音乐美学界对“音乐哲学”的理解以及在“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学科发展上与英美世界的异同。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关系探讨分主要为五部分:音乐美学必须有哲学基础、音乐美学需要思辩的品格、音乐哲学要涉及感性认识、音乐哲学提供超越性精神以及如何保持音乐美学的学科纯度。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音乐哲学有音乐美学学科本体研究的的元理论(meta-theory)性质,音乐哲学问题触及了音乐美学的学科本体,进而说明音乐美学必须有哲学基础。音乐美学需要思辩的品格是从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进一步生发,对于音乐美学研究必然用到理性思维进行探讨。音乐哲学要涉及感性认识,何为感性?何为理性?感性认识与理性表达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本文思考了作为“智慧之学”的哲学与作为“感性之学”的美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音乐哲学提供超越性精神即将音乐哲学的形而上特质加以思辨,是本文题内之义,也将加以阐发。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使能够我们理清“音乐哲学”的发展脉络,认清哲学与音乐的关系,认识国内外对于“音乐哲学”学科的态度,更有助于加强对国内音乐美学学科性质和学科对象的认识。
戚晓思[2](2021)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提升,还需要在教育管理上进行创新突破。本研究通过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讨论并试图揭示促进其体系保障和建设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视为一个整体的质量管理系统,将其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系统设计缺陷、全程性困境、优质性欠佳等问题,结合所需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者发现高校音乐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有效实施,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此实现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认知与提升。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但是这些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都尚未清晰。这既局限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的发展,又影响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进程。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选取H省不同类型的三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进行详细的个案实施研究;再通过对H省17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的实地调研,访谈45名音乐专业领导和教师,运用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找出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及作用,并回收2112份学生调查问卷进行样本描述与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及H省公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主要问题及成因与影响因素作用。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深入探寻H省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音乐学院在其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具体差异,再从H省17所高校音乐学院的广泛调研中归纳出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发现其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师资结构不合理、培养质量差异大、研究创作成果少和社会服务较单一。针对其主要问题的内部归因包括: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外部归因包括: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2)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研究分析得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专业教学标准、评估专业教学质量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主要由变革人才培养理念、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丰富专业教学模式构成;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构成。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在提升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且积极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为原则,从确立平等地位、优化教学条件、给予相应自主权、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保障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建议,探寻高校音乐专业特色化、多样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汪学玉[3](2021)在《富克斯《攀登帕纳萨斯山》类型对位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约翰·约瑟夫·富克斯(1660-1741)是奥地利的作曲家和理论家,也是维也纳最着名、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一生创作音乐作品无数,并且作为类型对位教学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名声建立在至今都值得赞扬的一部理论着作上——《攀登帕纳萨斯山》。而目前国内对于富克斯及其着作的专门性研究仍是较为匮乏的。《攀登帕纳萨斯山》是关于复调音乐学习的一本教科书,于1725年由维也纳皇家出资出版,从其出版之日开始,这本教科书中的类型对位法受到大量学者们的学习与赞赏,并持续影响到今日。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以时间轴为线索来探究富克斯的生平及艺术成就。第二章以《攀登帕纳萨斯山》拉丁文原着作为主要参考背景,全面细致地重塑原着中包含的所有的结构内容。第三章以阿尔弗雷德·曼恩的英文译本《The Study of Counterpoint——From Johann Joseph Fux’s GRADUS AD PARNASSUM》作为支撑基础,深入剖析富克斯类型对位理论的各种技术规则。第四章以相关音乐史论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对位法文献作为参考来源,对上一章中提出的一些技术规则进行关联性的追溯,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再论类型对位理论的关键元素。此外,在最后的结语中,笔者将文中所讨论到的所有概念性的问题重新做了梳理,其目的仅在于拓宽读者相关之思维。
孙荣廷[4](2021)在《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文中研究指明《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是音乐表演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着作,它旨在以新的角度审视音乐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音乐家提供实用指导。此书涉及可能性和限制因素、练习策略、技法和措施三个部分,讨论了音乐内的策略和音乐外的技术对音乐家演奏和表演水平的提升。第一部分提供了实现卓越音乐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介绍了提高练琴有效性和高效性的策略,介绍了针对各式各样表演环境的练习特征,并根据其所依赖的心理学机制来组织练习策略,以生成高效实用的练习方法;第三部分向读者介绍的是多学科层面的前沿技法和提升手段,包括用于提升音乐演奏的运动科学、心理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医学。从生理、心理、药理方面阐释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同时强调了音乐家身心意义的问题及保护措施;后记则提出了提升音乐表演的未来研究方向。
张新昕[5](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刘尹[6](2020)在《规定与自致:海顿社会身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试图解决以下问题:作为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海顿所处时代究竟对其音乐创作产生何种影响?海顿的音乐在不同身份下产生了何种变化?作为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海顿的社会身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同时代作曲家中是否具有代表性?造成这种社会身份转变的最根本最深层次原因为何?本论文旨在研究海顿社会身份,全文围绕海顿两个身份:规定性社会身份及自致性社会身份展开,分别论述海顿双重社会身份在其音乐、职业中的体现。需要明确的是,身份仅仅作为影响作曲家风格创作的一个因素存在,对整体风格产生一定修饰作用。质言之,本文试图阐明海顿两种身份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其次阐明海顿身份转变的社会缘由。本论文绪论部分对所选择论题从研究缘由、选题意义、国内外就此论题展开的相关研究的已有成果作出评价。随后的章节基于分总的逻辑展开,第一章对文内出现的三个主要概念进行阐述;第二章为海顿的规定性社会身份扮演,聚焦于海顿作为乐正的职业身份,从雇主的要求与迎合雇主两个方面展现海顿这一身份下的音乐创作;第三章为海顿的自致性社会身份的扮演,此段将抽象的自致性社会身份分为三个角色:作为乐正时的自致表现及商人、贵族身份,笔者分别选取了与之对应的三个阶段音乐创作进行论述:代表自主创作的《告别》、迎合公众创作的“伦敦风格”及象征个人意识表达的《创世纪》;第四章从宏观整体对海顿所处的古典时代进行审思,剖析海顿身份转变所反映的较为典型的时代缘由以及通过与莫扎特、贝多芬的对比阐述其具有个性化特征的非典型缘由。
邓欣明[7](2019)在《《音乐的力量:音乐新科学的开创性发现》的翻译与述评》文中研究指明人类对音乐的着迷古已有之,国内外对音乐理论、历史、作品、文化等已有丰富的研究,然而对音乐的科学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美国导演、制作人、作家埃琳娜·曼尼斯的《音乐的力量:音乐新科学的开创性发现》(The Power of Music:Pioneering Discoveries in the New Science of Song)于2011年由沃克出版社出版,从“有乐感的身体与大脑”、“音乐本身”、“共鸣的世界”和“音乐处方”这四个方面展现了这个处于发展中的年轻领域。作者不仅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文章、科学论文,还采访了数十位音乐家和科学家,收集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该书包含了在其出版时最前沿、最重要的与音乐相关的科学观点、理论和研究成果,并带有丰富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为读者提供广泛的新材料与论述,在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有重要参考价值。针对目前国内关于音乐科学的专着和译着短缺的现状,笔者对《音乐的力量》全书进行了翻译。本文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该书的译文,第二部分是对该书的述评与翻译心得。在述评部分,笔者概括介绍该书的写作背景和主要论题,探讨翻译该书的价值和意义,横向比较同类中文着述的异同,并就该书的独到之处和一些不足进行了反思。最后讨论了笔者在翻译时遇到的问题和译后心得。
安妮(Khalil Riad Anne)[8](2019)在《应对音乐表演焦虑—上海音乐学院2016级硕士美声唱法研究生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个成功的音乐家不仅必须要有优秀的音乐技能,而且还应该有此种承受能力,满足在观众面前表演心理与身体方面的要求。这项研究旨在评估提供给上海音乐学院七名美声唱法专业研究生的一份建议解决方案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所处的恐惧水平,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应对音乐表演焦虑。这项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分析性调查。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解释。发现了有意义的相关性与令人惊讶的事实,也发现,提供的解决方案为应对音乐表演焦虑是有效的。
梁茂春,郑依萌[9](2018)在《“口述音乐史”方法八则——2017年11月30日梁茂春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讲学记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讲座题目:音乐口述史方法研究讲座主题:"口述音乐史"方法八则主讲人:梁茂春教授时间:2017年11月30日16:00-18:00地点:中国音乐学院新楼701教室对话人员:谢嘉幸教授(主持人)、丁旭东博士(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康啸副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葛咏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讲座对象:中国音乐学院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访问学者、音乐学爱好者等
段劲楠[10](2012)在《译着:《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及书评》文中提出郑苏(Su Zheng)的《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Claiming Diaspora-Music, Transnational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Asian/Chinese America)一书属于“美国音乐领域”(American Musicspheres)系列中的九部着作之一,该系列由马克·斯洛宾(Mark Slobin)担任主编。郑苏的这本着作以美籍华人音乐生活为核心,提供了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流散写作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案例,同时也为国内音乐和相关学术研究补充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全书正文共分八章。第一、二章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引入着作讨论主题,并深入对研究涉及的各理论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第三章记录了现存最早的、与美国华人经历相关的音乐材料,并且分析了各类音乐创造与华人多样化的移民经历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全面概述了当前纽约市美籍华人逐渐形成的广泛的音乐体裁;第五章引入了美籍华人音乐创造的空间旅行;第六章通过族裔媒体产品、流行音乐、以及跨国族裔媒体网络的视角,观察了美籍华人流散音乐的世界;第七章通过7位移民音乐家个人的故事探索流散经历对个体音乐创造和音乐表达所造成的影响,并试图从微观上审视广泛的社会模式和人类个体能动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第八章讨论了跨越民族国家边界(该边界用于界定美籍华人音乐世界的范畴)的个体、音乐团体、文化机构之间的多重联系、互动、以及多向交流。书评名为“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音乐流散写作——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评《流散诉求》”,其一方面从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结合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理论中独具特色的方面对郑苏所做的流散研究案例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翻译实践谈及了自己的观点。
二、你可以成为音乐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可以成为音乐家(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音乐哲学”的思考与探索 ——从格罗夫到于润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学术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基本问题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回顾 |
一、1980(1986)~1991:萌芽期 |
二、1991-2000:发展期 |
三、2001-2008:扩张期 |
四、2009~2021:成熟期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音乐哲学”条目的分析与思考 |
第一节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的历史背景与学术溯源 |
一、《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成书背景 |
二、《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各版简介 |
三、《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定位 |
第二节 《音乐哲学》词条译介与分析 |
一、词条编写者简介 |
二、“音乐哲学”词条译介与分析 |
三、“音乐美学”词条与“音乐哲学”词条对比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一、从“音乐美学”到“音乐哲学”——更换条目的动因 |
二、英美学界对“音乐哲学”的态度 |
第二章 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中的音乐思想 |
第一节 分析哲学与分析美学 |
第二节 彼得基维的音乐哲学 |
一、音乐的表现与情感认知哲学 |
二、音乐表演的真实性哲学 |
三、文字第一、音乐第二——彼得·基维的歌剧音乐哲学 |
四、评价 |
第三节 莱文森的音乐哲学 |
一、艺术的历史主义 |
二、何为音乐作品? |
三、音乐与情感 |
第四节 戴维斯的音乐哲学 |
一、音乐的意义类型 |
二、音乐的表现条件 |
三、音乐的情感表现 |
四、音乐的欣赏 |
第五节 古德曼的音乐哲学 |
一、分类和构建的世界 |
二、艺术语言问题 |
三、美学问题的新视角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与“音乐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 |
第一节 于润洋学术思想概述 |
一、音乐学分析 |
二、史学与美学的关系——兼谈普遍联系的音乐学学科关系 |
三、音乐教育的哲学 |
四、小结 |
第二节 《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的“音乐哲学”分析 |
一、《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内容简介 |
二、《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分析 |
第三节 从于润洋与《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探寻中国的“音乐哲学”研究特点 |
一、针对“音乐哲学”于润洋的观点 |
二、中国音乐学者的音乐哲学-美学研究特点 |
第四章 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关系探讨 |
第一节 音乐哲学的“元理论”性质 |
第二节 “美学”的沿革与本土化之路——兼谈几对概念 |
一、“审美”——对“美学”的误解? |
二、“感性”与“理性”的冲突 |
三、“美学”的本土化 |
第三节 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关系探讨 |
一、音乐美学需要思辨的品格 |
二、音乐美学必须有哲学基础 |
三、音乐哲学要涉及感性认识 |
四、音乐哲学提供超越性精神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2001 第七版《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音乐哲学”词条译文 |
附录二:1980 第六版《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音乐美学”词条译文 |
(2)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
二、教学保障的政策要求 |
三、质量管理的理论诉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全面质量管理 |
二、高校音乐专业 |
三、人才培养质量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述评 |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 |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启示 |
第二节 研究文献回顾 |
一、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概况的研究 |
二、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 |
四、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五、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一、已有研究启示 |
二、已有研究局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
一、研究问题 |
二、分析框架 |
第二节 数据搜集 |
一、访谈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三节 分析方法 |
一、访谈资料的整理 |
二、个案资料的分析 |
三、问卷数据的分析 |
第四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 |
第一节 综合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 |
三、需求导向的专业内涵建构 |
四、扎根本土的教学实践研究 |
五、案例小结 |
第二节 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变革 |
三、专业特色的教学范式改革 |
四、师生互动的专业教学新态 |
五、案例小结 |
第三节 理工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边缘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 |
三、培养单一的专业方向设置 |
四、发挥主动的培养质量保障 |
五、案例小结 |
第五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 |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
二、培养质量差异大 |
三、研究创作成果少 |
四、社会服务较单一 |
第二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归因 |
一、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 |
二、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 |
三、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 |
第三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归因 |
一、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 |
二、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 |
三、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 |
第六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 |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
二、提供专业教学标准 |
三、评估专业教学质量 |
第二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 |
一、变革人才培养理念 |
二、设置专业特色课程 |
三、丰富专业教学模式 |
第三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 |
一、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 |
二、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 |
三、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 |
第四节 影响因素作用的实证考察 |
一、项目分析 |
二、因子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差异性比较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及成因的归纳 |
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 |
三、研究的总体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建议 |
一、确立高校教育中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平等地位 |
二、优化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 |
三、给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相应的自主权 |
四、健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
五、促进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富克斯《攀登帕纳萨斯山》类型对位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富克斯及其艺术经历 |
第一节 生平 |
一、学习时期 |
二、宫廷工作时期 |
第二节 艺术成就 |
一、理论成就 |
二、创作成就 |
第三节 历史评价 |
第二章 《攀登帕纳萨斯山》教科书的结构内容 |
第一节 第一卷的结构内容 |
一、定义基本术语 |
二、比率的运算 |
三、音程的运算 |
四、今天的音乐体系 |
第二节 第二卷的结构内容 |
一、类型对位理论(species counterpoint) |
二、赋格(fugue) |
三、“现代”音乐实践 |
第三节 历史意义及影响 |
一、历史意义 |
二、影响 |
第三章 类型对位理论的技术规则 |
第一节 总则 |
一、记谱法 |
二、数字标记 |
三、对话形式 |
四、固定旋律 |
五、旋律写作规则 |
第二节 音程与节拍 |
一、协和性质音程的一般规则 |
二、节拍规律与音程性质的关系 |
三、不协和性质音程的处理 |
第三节 终止式(Cadence) |
一、基础式 |
二、变形与调整 |
第四节 五、八度的处理 |
一、隐伏五度(hidden fifths) |
二、八度和同度 |
三、连续五八度 |
第五节 延留音/带延音线的音(Ligature) |
一、解决方向 |
二、解决的分离方法 |
三、中断的延留音 |
四、延留音的装饰解决 |
第六节 多声部的特殊形式 |
第四章 类型对位理论的综合来源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技术规则的继承 |
第三节 其他来源 |
结语 |
主要参考着作及文献 |
附录:《The Study of Counterpoint——From Johann Joseph Fux’s GRADUS AD PARNASSUM》原着:阿尔弗雷德.曼恩(Alfred Mann) |
(4)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音乐表演提升指南 |
1.1,第I,II和III部分简介 |
1.1.1,第一部分:前景和限制因素 |
1.1.2,第二部分:练习策略 |
1.1.3,第三部分:技法和干预措施 |
1.2,提升的潜力 |
1.2.1,生理和心理的提升 |
1.2.2,管理和克服障碍 |
1.3,选择针对个人的提升项目 |
1.4,结语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现音乐卓越性的总体审视 |
2.1,练习量:十年法则 |
2.2,练习的质量 |
2.3,卓越音乐的基本特征 |
2.3.1,专注 |
2.3.2,目标设定 |
2.3.3,自我评估 |
2.3.4,策略 |
2.3.5,大局 |
2.3.6,警告 |
2.4,音乐卓越的社会心理先决条件 |
2.4.1,动力来源 |
2.4.2,归因 |
2.4.3,自我效能 |
2.5,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管理音乐表演的身体需求 |
3.1,调查 |
3.2,特殊医学诊断 |
3.2.1,结构性疾病 |
3.2.2,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
3.3,非结构性肌肉骨骼问题 |
3.3.1,一般说明 |
3.3.2,独奏乐器 |
3.3.3,预防伤害的一般建议 |
3.4,结论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衡量音乐表演的提升 |
4.1,评估音乐表演的过程 |
4.2,音乐的价值 |
4.3,测量误差 |
4.4,音乐外的因素 |
4.4.1,与表演者相关的方面 |
4.4.2,环境相关方面 |
4.4.3,评估者的特征 |
4.5,非音乐因素 |
4.5.1,偏见 |
4.5.2,表演顺序 |
4.6,具有实际意义的模型:乔哈里窗格 |
4.7,总结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个人练习的策略 |
5.1,个人练习:历史性考察 |
5.2,规划和准备策略 |
5.2.1,活动选择和组织的策略 |
5.2.2,设定目的和目标的策略 |
5.2.3,时间管理策略 |
5.3,执行策略 |
5.3.1,排练策略 |
5.3.2 把练习分散在一段时间里的策略 |
5.3.3,公开表演的准备策略 |
5.4,评估策略 |
5.4.1,评估的必要性 |
5.4.2,流程评估策略 |
5.5,元策略 |
5.5.1,关于策略的知识 |
5.5.2,策略的控制和调节 |
5.6,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记忆音乐的策略 |
7.1, 记忆:结构和一般建议 |
7.1.1,结构 |
7.1.2,一般性建议 |
7.2,音乐的记忆 |
7.2.1,死记硬背 |
7.2.2,记忆视觉信息 |
7.2.3,用耳朵记忆 |
7.2.4,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想象的声音 |
7.2.5,开发并运用概念记忆 |
7.2.6,歌唱家的记忆策略:将词与曲结合起来 |
7.3,结论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体能 |
9.1,背景 |
9.2,长期运动 |
9.3,临场运动 |
9.4,与音乐家合作的研究 |
9.4.1,长期运动与音乐表演 |
9.4.2,临场运动与音乐表演 |
9.4.3,学生的主观回应 |
9.5,给音乐家的指导原则 |
9.6,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亚历山大技法 |
10.1,亚历山大技法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 |
10.2,亚历山大技法与科学 |
10.3,普通人群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 |
10.4,对音乐家的研究 |
10.4.1,生理学研究 |
10.4.2,行为研究 |
10.5,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着作和期刊文章 |
音乐期刊文章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生理性自我调节:生物反馈和神经反馈 |
11.1,生物反馈 |
11.2,生物反馈与音乐表演 |
11.3,神经反馈 |
11.4,神经反馈与注意力 |
11.5,神经反馈与放松 |
11.6,音乐家的神经反馈与表演提升 |
11.6.1,增强注意力 |
11.6.2,抵达演奏的巅峰 |
11.7,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心智技能训练 |
12.1,放松 |
12.2,心智排练 |
12.2.1,心智排练简介 |
12.2.2,唤起的符号和图象 |
12.3,针对特定的表演情况使用和开发心智技能 |
12.3.1,表演前的常规活动 |
12.3.2,专注 |
12.3.3,理想的表演状态和模拟 |
12.4,运用心智技能进行长期学习,并为表演做准备 |
12.5,总结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
13.1,表现力的本质 |
13.1.1,关于表现力的常见误解 |
13.1.2,来自实证研究的观点 |
13.2,一种新颖的方法: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
13.2.1,关于有的用教学策略的标准 |
13.2.2,透镜模型 |
13.2.3,认知反馈 |
13.2.4,认知反馈研究 |
13.2.5,认知反馈方法的通用性 |
13.2.6,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
13.3,结论 |
致谢 |
注释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药物与音乐表演 |
14.1,作为精神运动性任务的音乐表演 |
14.1.1,焦虑对精神运动性表演的影响 |
14.2,药物种类 |
14.2.1,生活型药物 |
14.2.2,处方药 |
14.2.3,违禁药物 |
14.3,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结语:展望提升音乐表演品质的愿景 |
附录 培养天才音乐家的新路径——评《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 |
引言 |
一、音乐表演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
二、音乐家的成才新路径 |
1, 重要的不是练习,而是如何练习 |
2,提升练习有效性的策略 |
3,影响表演的限制性因素 |
三、多学科联合对音乐表演的价值 |
1,提高音乐表演能力的现代科学方法 |
2,新学科技术的联合参与 |
四、译者翻译心得与研究浅思 |
1,中英文表达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2,成语、多意词以及引申含义的翻译 |
3,音乐表演研究文献翻译中的跨学科术语 |
4,跨学科音乐文献翻译对译者素质的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
二、研究问题域 |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母亲文化 |
(二)家庭教育 |
(三)家庭教育行动 |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一)行为决策理论 |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伦理 |
(五)研究者的反思 |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
(五)家庭经济因素 |
反思 |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6)规定与自致:海顿社会身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18世纪音乐社会研究 |
(一)维也纳音乐生活 |
(二)英国音乐生活 |
(三)18世纪其他地区音乐与社会概况 |
(四)指挥与乐队发展研究 |
二、作曲家社会身份宏观研究 |
三、音乐社会学研究 |
四、与本文相关的海顿研究 |
(一)传记研究 |
(二)海顿社交研究 |
(三)与海顿有关的音乐研究 |
第一章 相关概念解析 |
第一节 社会身份 |
第二节 赞助人(赞助制度) |
第三节 商业制 |
第二章 海顿规定性社会身份的扮演 |
第一节 规定性社会身份的职业表现 |
一、埃斯特哈齐之前的任职 |
(一)海顿早期技能训练 |
(二)成为“乐正”的职业素养准备 |
二、尼古拉斯一世统治下的宫廷任职 |
三、尼古拉斯一世逝世后的宫廷任职 |
第二节 规定性社会身份下的音乐创作 |
一、赞助人的审美趣味 |
(一)审美趣味与社会身份 |
(二)赞助人的音乐审美 |
(三)埃斯特哈齐家族的音乐趣味 |
二、应雇主要求的音乐创作 |
三、迎合雇主的音乐创作 |
第三节 规定性社会身份的形成原因 |
一、职业发展的需要 |
(一)赞助的历史 |
(二)建立赞助关系的方式 |
二、生存发展的需要 |
(一)薪资 |
(二)音乐家的地位 |
三、贵族音乐竞争 |
(一)竞争的缘由 |
(二)竞争的表现 |
第三章 海顿自致性社会身份的诉求 |
第一节 自致性社会身份的职业表现 |
一、商人身份 |
(一)海顿与赞助人 |
(二)海顿与出版商 |
二、贵族身份 |
三、指挥身份 |
第二节 自致性社会身份下的音乐创作 |
一、狂飙突进:创作早期 |
二、公共风格:伦敦时期 |
(一)公共的含义 |
(二)假想听众到现实听众 |
(三)公共风格的确立 |
三、《创世纪》:创作晚期 |
第三节 自致性社会身份形成的反思 |
一、中产阶层的英国听众 |
二、以营利为目的的音乐会生活 |
三、传统雇佣制的发展瓶颈 |
(一)意识自由的受限 |
(二)身份自由的受限 |
第四章 海顿社会身份转型的典型性与非典型性 |
第一节 海顿社会身份转型的典型性 |
一、民族意识的普遍化 |
二、音乐的商业化 |
三、思想的启蒙化 |
第二节 海顿社会身份转型的非典型性 |
一、与莫扎特身份的对比 |
(一)曲折性 |
(二)继承性 |
(三)地域性 |
二、与贝多芬身份的对比 |
(一)与听众的相处 |
(二)娱乐音乐与精英音乐意识形态 |
(三)贵族赞助双方关系的转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一)期刊杂志、硕博论文 |
(二)专着 |
二、英文文献 |
三、英文文献网址 |
附录 |
(一)海顿生平年表 |
(二)海顿社会交际一览表 |
(三)海顿财政收入一览表 |
(四)海顿所获荣誉及加入协会 |
(五)海顿乐队规模变化一览表 |
(六)海顿遗嘱 |
(七)海顿时代的货币 |
(八)海顿的金钱观 |
(九)海顿创作过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会论文 |
(7)《音乐的力量:音乐新科学的开创性发现》的翻译与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音乐的力量》译文 |
前言 |
引言 音乐很重要 |
第一部分 有乐感的身体与大脑 |
第一章 感受声音 |
第二章 音乐作用身体 |
第三章 大脑参与音乐 |
第四章 音乐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吗? |
第二部分 音乐本身 |
第五章 痛苦和狂喜:我们如何聆听 |
第六章 超乎想象的音符:音乐能让我们更聪明吗? |
第七章 音乐会说话 |
第八章 为什么有音乐? |
第三部分 共鸣的世界 |
第九章 鲸鱼之歌、大象乐队、跳舞的鸟 |
第十章 天体音乐 |
第四部分 音乐处方 |
第十一章 疼痛、药片—或是音乐? |
第十二章 下一波? |
第十三章 音乐厅之外 |
致谢 |
彩色插页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音乐的力量》述评与翻译心得 |
引言 |
一、《音乐的力量》述评 |
(一)缘起探索—该书的前身和写作背景 |
(二)俯瞰全景—该书的作者和内容介绍 |
(三)匠心独运—翻译该书的价值和意义 |
(四)各有千秋—同类中文着述横向比较 |
(五)辩证反思—独到和不足之处及收获 |
二、翻译心得 |
(一)术语翻译和用词考究 |
(二)语法分析和逻辑判断 |
(三)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8)应对音乐表演焦虑—上海音乐学院2016级硕士美声唱法研究生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音乐表演焦虑(MPA)的背景研究 |
第一节 音乐表演焦虑的定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 |
第三节 MPA的一些原因、症状及后果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策略 |
一、研究性质及范围 |
二、调查及个案研究的目的 |
三、场地和参与者选择策略 |
四、问题选择策略 |
五、数据收集 |
第三章 问卷数据分析及结果 |
第一节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及结果(毕业演唱会之前) |
一、数据分析(问卷1) |
二、数据结果(问卷1) |
第二节 建议解决方案 |
一、准备阶段(第一部分) |
二、技术方法(第二部分) |
三、心理(第三部分) |
第三节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及结果(在接受与实行建议解决方案之后) |
一、数据分析(问卷2) |
二、数据结果(问卷2) |
第四章 综合研究结果,建议解决方案评估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一节 综合研究结果及建议解决方案评估 |
第二节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问卷1) |
附录B(问卷2) |
致谢 |
(9)“口述音乐史”方法八则——2017年11月30日梁茂春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讲学记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真实第一 务必求真 |
史学第二 历史方法 |
选择第三 选准题目 |
准备第四 写好提纲 |
记录第五 录音录像 |
交心第六 以心换心 |
整理第七 准确记录 |
发表第八 坚守原则 |
结语 |
(10)译着:《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及书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致谢 |
技术注释 |
译着技术注释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矛盾丛生的“流散音乐文化”的构成 |
第三章 纽约与跨太平洋之旅:美籍华人种族化历史经历当中的音乐 |
第四章 此时此地的音乐:一个国际化城市中的流散声音景观 |
第五章 多元文化主义由私有领域向公共展示的转变:绘制音乐生产、消费和(再)呈现的地方地理文化进程 |
第六章 “我们的目标是与世界其他地方同步”:跨国媒体文化与流行音乐 |
第七章 移位的诗学与政治:七位移民音乐家小传 |
第八章 美国亚裔/华裔音乐语境当中文化政治的模糊性 |
注释 |
索引 |
图例注解 |
表格注解 |
谱例注解 |
书评: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音乐流散写作——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评《流散诉求》 |
一、引言 |
二、理论背景 |
三、《流散诉求》中后殖民语境下的流散写作 |
四、践: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流散翻译(代译后记) |
参考文献 |
问题汇总表 |
译名问题表 |
注释译名问题表 |
四、你可以成为音乐家(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音乐哲学”的思考与探索 ——从格罗夫到于润洋[D]. 张悦. 西安音乐学院, 2021
- [2]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D]. 戚晓思.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3]富克斯《攀登帕纳萨斯山》类型对位理论研究[D]. 汪学玉. 武汉音乐学院, 2021(09)
- [4]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D]. 孙荣廷.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5]“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规定与自致:海顿社会身份研究[D]. 刘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音乐的力量:音乐新科学的开创性发现》的翻译与述评[D]. 邓欣明. 星海音乐学院, 2019(08)
- [8]应对音乐表演焦虑—上海音乐学院2016级硕士美声唱法研究生的个案研究[D]. 安妮(Khalil Riad Anne). 上海音乐学院, 2019(03)
- [9]“口述音乐史”方法八则——2017年11月30日梁茂春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讲学记要[J]. 梁茂春,郑依萌.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8(02)
- [10]译着:《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及书评[D]. 段劲楠. 上海音乐学院,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