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伯峡水电站溢洪道坝料开采爆破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煜[1](2021)在《凤凰山石灰岩矿区边坡控制爆破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山开采行业是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其它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绝大多数的露天矿往往选择控制爆破技术来解决爆破施工对边坡稳定的影响,该技术可以较好地完成对围岩预裂效果的控制。在控制爆破中对爆破参数进行调整优化,可以提升矿山开采和生产效率,增强边坡稳定性,切实减少维护边坡等方面的投入,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生产和经济回报。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预裂爆破、光面爆破参数进行优化,并将其应用到工程问题中取得了预期效果。本文主要结论有:(1)综述预裂、光面爆破的成缝原理;总结了爆破荷载的作用机理;对预裂缝宽度问题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两孔预裂成缝的不同情况;确定了预裂爆破参数的公式,并探讨了主要爆破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预裂、光面爆破质量控制。(2)采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成功模拟出了三种形式的爆破漏斗。加强抛掷、标准抛掷和松动爆破漏斗的爆破作用指数n为1.37、0.92和0.7,代入经验公式求得不同爆破漏斗的实际装药量,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施工经验基本相符。因此,本文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和参数设置都是正确的,并且验证了岩石破碎的机理。(3)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不同不耦合系数的工况进行模拟。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可得预裂缝是由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共同作用形成的。以岩石监测点单元的应力曲线确立岩石破坏的两种类型,即由应力波作用、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共同破坏的两种类型。结合两孔之间成缝的判据,最佳不耦合系数为2.5;通过对比各个孔间距下的岩石应力云图,当药卷直径为35 mm、炮孔直径为88 mm时,结合两孔之间成缝的判据,孔间距a=90-100 cm,预裂缝效果较好;分析了光面爆破岩石破坏的过程。通过岩石单元监测点的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曲线详细分析了离自由面不同距离的岩石抛掷过程。结合两孔之间成缝的判据,光面爆破最佳邻近系数m=1;通过模拟两孔之间不同起爆时差的间隔起爆,模拟结果表明:过大的微差时间两孔之间无法形成预裂缝。(4)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在凤凰山不同平台开展预裂爆破试验,优化爆破施工参数。通过观察边坡壁面情况,统计半孔率和坡面平整度来判定预裂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预裂爆破不耦合系数k=2.57、a=80 cm时,光面爆破邻近系数m=1,边坡区域未有存在超挖以及欠挖等问题。将优化的参数应用到其他平台也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试验误差较小,从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行性。
王思德,张伟,权全[2](2016)在《复式河谷多岩性混合软岩开挖料筑坝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合软岩筑面板堆石坝的技术是目前坝工界积极寻求的解决筑坝条件较差的工程办法。实践证明,合理的软、硬岩堆石料分区不仅有利于控制工程的投资,同时还可以避免坝体出现不均匀变形,本文以积石峡水电站面板堆石坝为例,采用枢纽区开挖的多岩性混合软岩料作为面板堆石坝的主要填筑材料,研究其开挖料筑坝的可行性与坝体分区优化,同时开展施工期坝体浸水新技术的探索。经下闸蓄水前裂缝普查及近6年的运行监测,堆石坝沉降、面板渗漏量等均在设计和规范范围内,大坝运行正常。
周丹顺,侯江炜[3](2014)在《金川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设计特点》文中提出金川水电站大坝是建造在深厚覆盖层上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本文从坝肩开挖、坝体填筑等几个方面论述大坝施工设计特点,尤其是对坝面作业及料场开采进行详细分析,从施工角度论证了大坝设计的合理性。
赵继成[4](2013)在《土石坝粗粒料碾压前后级配变化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深入准确的研究颗粒破碎后的级配变化机理及其对堆石体压实密度和变形的影响,在碾压试验中,进行了"原位定点筛方法"检测坝料碾压前后级配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为评价坝体变形和渗透特性提供依据。
雷艳,王康柱,蔡新合[5](2011)在《积石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体分区优化设计及坝料调整》文中研究表明按照"充分利用开挖料上坝,达到坝料平衡"的指导思想,积石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大坝填筑之前,先后两次对坝体分区进行了设计优化。在遵循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原则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大坝设计断面,合理规划料源,确定坝料具体技术要求,积累了相关的工程经验。
朱晟,王永明,胡祥群[6](2010)在《免疫遗传算法在土石坝筑坝粗粒料本构模型参数反演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立了确定筑坝粗粒料本构模型参数的有限元计算理论与IGA相结合的反演分析方法,利用公伯峡筑坝现场大型载荷试验资料,对筑坝原级配料的本构模型参数进行了反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在微弱风化花岗岩掺加云母片岩,颗粒破碎严重,爆破堆石料(3BⅠ)的原级配粗粒料反演参数远低于室内三轴试验成果;与3BⅠ堆石料相反,砂砾料(3BⅡ)现场反演得到的邓肯E~B模型参数高于室内三轴试验值;室内三轴试验成果不能客观反映筑坝材料的力学特性,对于当今的300m级高土石坝建设,宜加强对原级配粗粒料的力学特性研究;同时对原型实测的空间位移场不同拟合方式进行了探讨,认为仅考虑铅直向变形的IGA参数反演成果能基本满足土石坝工程的精度要求。
李红伟,张立前[7](2009)在《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料开采爆破试验》文中研究说明一、工程简介公伯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化隆、循化两县交界处黄河干流上,距西宁市153km。电站枢纽工程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左岸溢洪道、左右岸泄洪洞、引水发电系统等主要建筑物组成。坝顶
王君利[8](2008)在《黄河公伯峡水电站枢纽工程设计优化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公伯峡水电站工程枢纽主要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引水发电系统和泄水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适应了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有利于施工和运行。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采用了水平旋流消能、左右岸采用高趾墙、挤压墙固坡、面板一次浇筑、引水钢管采用弹性垫层管代替伸缩节、左岸泄水建筑物采用舌型鼻坎、侧扩加折流檐鼻坎及扩散型扭曲的新型挑流鼻坎、优化施工洪水等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实现发电提前1 a,节约工程投资7.73亿元。工程已安全发电运行3 a以上,各建筑物运行正常。
安盛勋,吴曾谋,陈念水[9](2005)在《公伯峡水电站工程设计回顾》文中指出公伯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龙~青段已建和在建的15个电站中惟一的土石坝枢纽工程。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随着对客观自然条件认识的逐步加深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设计不断进行了调整、修改、完善和优化,取得了较好效果。
冉新民[10](2005)在《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与施工》文中研究说明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具有断面小、安全性好、施工方便、造价低等优点,日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展很快,现已广泛应用,并在设计机理、施工组织、工程观测、埋设研究和运行维护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公伯峡水电站工程为黄河干流上的第一座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结合坝址地形、地址条件,公伯峡水电站设计与施工具有许多特点,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施工质量。这些特点有:大坝两岸均设置38m和50m的重力式高趾墙,满足了枢纽建筑物的总体布置要求;在主堆石区(3BI)设立强透水区,以确保坝体的抗渗稳定性;结合坝料碾压试验,采用K30方法对坝体填筑质量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表明,K30方法可以快捷的检测坝体填筑质量;在垫层坡面施工中,采用挤压式混凝土边墙坡面施工方法,以替代传统工艺中复杂的工序,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使垫层料坡面压实的施工质量也有所提高。 本文全面总结了施工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论述了坝基开挖和基础处理措施、筑坝材料制备方法、坝体填筑碾压质量保证措施、度汛方案、混凝土面板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关键点的施工方法等。该经验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西安理工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本文重点介绍混凝土挤压式边墙技术,它是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上游坡面施工的新方法。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混凝土挤压式边墙技术,设计与施工。
二、公伯峡水电站溢洪道坝料开采爆破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伯峡水电站溢洪道坝料开采爆破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凤凰山石灰岩矿区边坡控制爆破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漏斗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2 边坡控制爆破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预裂、光面爆破参数确定 |
2.1 预裂成缝机理分析 |
2.1.1 应力波的传播规律 |
2.1.2 不耦合装药时爆生气体压力 |
2.1.3 裂纹尖端应力场 |
2.1.4 爆生气体作用下裂纹开裂条件 |
2.1.5 预裂缝宽度 |
2.1.6 两孔之间预裂成缝情况分析 |
2.2 爆破参数的确定 |
2.2.1 不耦合系数的确定 |
2.2.2 线装药量计算 |
2.2.3 炮孔间距的确定 |
2.3 预裂爆破参数之间的关系 |
2.3.1 装药量与岩体强度之间的关系 |
2.3.2 装药量和炮孔直径之间的关系 |
2.3.3 炮孔间距与装药量的关系 |
2.3.4 炮孔间距与炮孔直径的关系 |
2.3.5 炸药特性对于预裂爆破效果的影响 |
2.3.6 工程地质条件对预裂爆破的效果影响 |
2.4 预裂、光面爆破质量控制 |
2.4.1 预裂爆破对岩体的破坏和振动影响 |
2.4.2 质量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爆破漏斗数值模拟研究 |
3.1 数值模拟方法及参数设置 |
3.1.1 ANSYS/LS-DYNA简介 |
3.1.2 材料模型参数及状态方程 |
3.1.3 模型计算参数设置 |
3.1.4 前、后处理及求解步骤 |
3.2 集中药包爆破漏斗基本理论 |
3.2.1 几何参数 |
3.2.2 基本形式 |
3.2.3 药量计算 |
3.3 集中药包爆破漏斗数值模拟 |
3.3.1 数值计算模型的参数 |
3.3.2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裂、光面爆破数值模拟研究 |
4.1 预裂爆破参数数值模拟研究 |
4.1.1 最佳不耦合系数研究 |
4.1.2 最佳孔间距研究 |
4.2 光面爆破最佳邻近系数研究 |
4.2.1 数值计算模型的参数 |
4.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 起爆时差对预裂成缝的影响 |
4.3.1 数值计算模型的参数 |
4.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边坡控制爆破现场试验 |
5.1 工程概况 |
5.1.1 施工范围 |
5.1.2 岩石性质 |
5.1.3 气候特点 |
5.1.4 主要设计原则 |
5.2 参数设计和施工工艺 |
5.2.1 参数设计 |
5.2.2 预裂、光面爆破施工工艺 |
5.3 预裂爆破试验 |
5.3.1 预裂爆破试验一 |
5.3.2 预裂爆破试验二 |
5.3.3 预裂爆破试验三 |
5.3.4 预裂爆破试验四 |
5.3.5 成果验收 |
5.4 优化参数应用 |
5.4.1 预裂爆破参数优化应用 |
5.4.2 光面爆破参数优化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金川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设计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大坝设计 |
3 施工导流 |
4 坝肩开挖特点 |
5 坝体填筑特点 |
5.1 填筑道路强度分析 |
5.2 坝面作业强度分析 |
5.3 料场开采强度分析 |
5.4 坝体填筑分期分析 |
6 结语 |
(4)土石坝粗粒料碾压前后级配变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堆石料碾压前后颗粒变化两种试验原理 |
1.1 常规的检测方法 |
1.2 原位定点筛分法 |
2 原位定点筛分法的特点 |
3 工艺流程与试验用料的选择 |
(1)工艺流程: |
(2)试验用料选择和组次的确定: |
(3)试验的要求和内容: |
(4)测点布置原则: |
4 工程试验结果分析 |
4.1 青海公伯峡水电站工程碾压试验中应用效果 |
4.2 湖北潘口水电站工程碾压试验中应用效果 |
4.3 湖北龙背湾水电站工程碾压试验中应用效果 |
5 效益分析 |
6 结论和建议 |
(5)积石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体分区优化设计及坝料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面板堆石坝坝体分区设计原则 |
3 招标阶段坝体分区及料源选择 |
3.1 招标阶段坝体分区 |
3.2 招标阶段料源 |
4 施工详图阶段坝体分区优化及坝料调整 |
4.1 施工详图阶段坝体优化 |
4.1.1 问题的提出 |
4.1.2 坝体优化方案1 |
4.1.3 坝体优化方案2 |
4.2 施工详图阶段坝料调整 |
5 结论及建议 |
(6)免疫遗传算法在土石坝筑坝粗粒料本构模型参数反演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基于IGA筑坝原级配料参数反演 |
2.1 问题的描述 |
2.2 反演参数的选取 |
2.3 筑坝原级配料参数的IGA反演流程 |
2.4 IGA实现流程 |
(1) 编码并产生初始抗体群 |
(2) 计算适应度 |
(3) 记忆细胞库 |
(4) 基于浓度控制的选择复制 |
(5) 抗体群更新 |
(6) 终止条件判断 |
3 工程实例分析 |
3.1 试验简介 |
3.2 成果分析 |
3.2.1 3BⅠ堆石料 |
3.2.2 3BⅡ砂砾料 |
5 结论 |
(8)黄河公伯峡水电站枢纽工程设计优化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设计优化 |
2.1 对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的修改调整和优化 |
2.2 施工详图阶段主要设计修改 |
(1) 施工洪水优化 |
(2) 泄水建筑物的调整 |
(3) 混凝土面坝堆石坝的优化设计 |
(4) 发电引水钢管结构型式的优化 |
(5) 右岸三级阶地砂砾石层防渗方案的变化 |
(6) 溢洪道检修闸门起吊方式改变 |
3 结 论 |
(10)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国内外建设概况 |
1.2 混凝土面板堆的特点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2 公伯峡水电站工程勘测情况 |
2.1 区域地质条件 |
2.2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
2.3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2.4 枢纽各建筑物地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
2.5 天然建筑材料 |
3 公伯峡水电站工程枢纽总布置 |
3.1 工程概述 |
3.2 自然条件 |
3.3 枢纽总布置 |
4 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 |
4.1 坝体设计 |
4.2 面板、趾板(高趾墙)及接缝设计 |
5 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板施工 |
5.1 施工导流与度汛有关说明 |
5.2 公伯峡导流洞工程洞挖施工方法 |
5.3 围堰防渗型式简介 |
5.4 坝基处理 |
5.5 坝料施工 |
5.6 趾板与面板混凝土施工 |
5.7 挤压式边墙 |
6 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板原型观测 |
6.1 原型观察项目与特点 |
6.2 观侧设备布置 |
6.3 公伯峡水电站原型观测情况 |
7 结语 |
7.1 公伯峡水电站的枢纽布置特点总结 |
7.2 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板设计与施工特点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公伯峡水电站溢洪道坝料开采爆破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凤凰山石灰岩矿区边坡控制爆破参数优化研究[D]. 王正煜.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复式河谷多岩性混合软岩开挖料筑坝关键技术研究[A]. 王思德,张伟,权全.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技术新进展——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6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 [3]金川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设计特点[J]. 周丹顺,侯江炜. 陕西水利, 2014(04)
- [4]土石坝粗粒料碾压前后级配变化试验研究[J]. 赵继成. 水利技术监督, 2013(05)
- [5]积石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体分区优化设计及坝料调整[J]. 雷艳,王康柱,蔡新合. 西北水电, 2011(02)
- [6]免疫遗传算法在土石坝筑坝粗粒料本构模型参数反演中的应用研究[J]. 朱晟,王永明,胡祥群. 岩土力学, 2010(03)
- [7]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料开采爆破试验[J]. 李红伟,张立前. 今日科苑, 2009(04)
- [8]黄河公伯峡水电站枢纽工程设计优化综述[J]. 王君利. 西北水电, 2008(01)
- [9]公伯峡水电站工程设计回顾[J]. 安盛勋,吴曾谋,陈念水. 西北水电, 2005(01)
- [10]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与施工[D]. 冉新民. 西安理工大学, 2005(03)
标签:预裂爆破论文;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论文; 光面爆破论文; 新能源论文; 数值模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