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变速器的方案设计

一种新型变速器的方案设计

一、一种新型变速器的方案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谭森起[1](2021)在《电控两挡自动变速器优化与控制》文中指出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世界性问题的影响,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寻求代替传统内燃机车的有效途径。其中,纯电动汽车因其零排放、高效率、低噪音而受到业界的关注,乘用车和轻卡的电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而矿山工程车辆仍较多采用传统内燃机动力形式,能耗高、排放多,工程车辆电动化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纯电动矿用宽体自卸车的两挡变速器,旨在提升纯电动宽体自卸车动力性能的基础上,改善宽体自卸车能耗、提升续航里程、降低运营成本,加快纯电动矿用宽体自卸车技术在矿山的推广和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根据提出的双行星排两挡变速器构型方案,分析了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和各挡位的功率流传递方向,并建立其运动学模型。进而对变速器工作状态进行受力分析,结合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和虚功原理建立变速器的动力学方程。此外,针对提出的新型离合器执行机构,本文对执行机构工作原理及自锁条件进行分析,并建立离合器执行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其次,在完成变速器动力学建模、换挡执行机构建模及整车能耗模型建模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矿用宽体自卸车运行特点,设计了针对宽体自卸车的两参数换挡规律。据此以经济性及动力性为优化目标,采用随机变异粒子群算法对两挡变速器的速比进行优化设计,进一步提高矿用宽体自卸车的能耗经济性及动力性。利用整车能耗模型进行仿真对比验证,研究两挡变速器的节能机理以及在降低电池寿命损耗方面的作用。再次,为提升换挡品质,改善配备两挡变速器矿用宽体自卸车的驾驶平顺性,本文设计了状态观测器用于换挡过程中的变速器及传动轴的状态参数在线估计,并设计硬件在环实验验证状态观测器的实时性能。此后,制定了基于传动轴残余扭矩估计的离合器分离策略,有效地抑制了离合器分离时的传动系统抖振。同时,结合换挡过程分析及换挡始末状态约束,反推换挡过程电机转速调节曲线,并根据状态估计信息设计了H∞鲁棒控制器,对换挡过程中的电机转速进行跟踪控制,对比验证了该控制器在不存在/存在外界干扰情况下的控制效果。最后,本文进一步考虑变速器结构特点带来的换挡动力中断问题,提出了一种集成双电机耦合驱动的新型传动系统方案。针对该方案构型及矿用宽体车运行特点,设计了相应的模式切换和功率分配实时控制策略,通过油门开度和当前车速决策最优驱动模式及电机功率分配关系,实现最优经济性能,采用硬件在环实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和实时性。进而,基于提出的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了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参数优化,进一步提升纯电动宽体车的经济性能,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同时,针对模式切换过程中存在的动力中断问题,提出了一种换挡过程中双电机协同扭矩补偿策略,降低模式切换冲击,有效地提升了驾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

蔡长旺[2](2021)在《汽车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的构型综合与性能分析》文中认为变速器是汽车传动系统中最主要的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舒适性。在民用汽车中,自动变速器已经成为主流,并逐渐向“高质量、强效率、智能化”发展,而决定自动变速器性能的核心在于行星齿轮机构,因此,为了提高自动变速器性能,研究行星齿轮机构的创新设计理论,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自动变速器中的行星齿轮机构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单复铰图谱库的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构型综合方法,对9挡自动变速器进行综合,设计出一种新型9挡自动变速器,为自动变速器的创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行星齿轮机构的拓扑图表示模型,将现有的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转化为双色双边图,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总结归纳出应用于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机构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基于双色双边图与基本图的转换关系,提出一种新型行星齿轮机构的综合方法。根据现有行星齿轮机构及单复铰拓扑图库获得行星齿轮机构基本图,通过基本图综合出新的行星齿轮机构,并将获得的行星齿轮机构用于自动变速器的创新设计。对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基于双色双边图与基本图的转换关系,与叠加法结合,提出一种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综合方法。对9杆内的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进行综合,得到9个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双色双边图,并通过功能图绘制方法,获得41个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功能简图,为拉维娜式自动变速器的创新设计提供构型支持。针对9挡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从单复铰拓扑图库生成满足条件的构件序列,获得基本图。基于双色双边图与基本图的转换关系,获得双色双边图,并基于此对9挡自动变速器进行构型设计,提出一种新型9挡自动变速器。利用等效杠杆法对其运动学进行分析,给定新型9挡自动变速器中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排特性参数,与现有自动变速器机构进行对比,验证了新方案的可行性。利用等效杠杆法对新型9挡自动变速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得到各挡位下运动构件所受力矩表达式。根据分析结果,对各构件所受力矩和传递功率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各挡位的功率流。利用力矩法,对各挡位传递效率进行计算。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对新型9挡自动变速器的运动学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模拟仿真,并制造样机模型,进行运动测试,验证了新型9挡自动变速器的可行性。

李纬国[3](2021)在《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设计及研究》文中指出风电作为一种绿色清洁能源,一直是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十四五”规划的发布,意味着我国在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背景下,需要进一步的优化风电并网技术,提高系统频率的稳定性。通过无级变速技术对传动系统进行机械变频,代替大功率电子变频设备,是主动调频技术实现的一种新方案。本文对无级调速风电机组中的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结构创新设计及传动特性改善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传动装置进行了改进,依据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将整机分为输入-调速装置、传动装置和输出装置三部分进行创新设计,提出了一种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总体设计方案,并通过对各个装置运动规律的分析,得到了整机的传动比。其次,结合实际工作要求,进行了整机的结构参数设计,通过SoildWorks软件建立了整机的三维实体模型,并重点分析了2K-H差动轮系在调速时的受力情况,验证了复杂动态条件下结构的承载能力。通过分析计算整机的输出特性、脉动度和调速特性,验证了理论条件下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和运动的正确性,并对传动特性改善提出了要求。然后,根据脉动式无级变速器传动特性改善的要求,利用非圆齿轮可以实现任意规律运动的特点,提出一种前置非圆齿轮的优化方案。根据推导出的非圆齿轮速比函数,在CAXA软件中绘制了节曲线,并进行了修形优化。结合理论推导和XLN2.0、SoildWorks等软件构建了其全齿廓实体模型,并通过ANSYS软件进行静力学分析,验证了非圆齿轮的接触承载能力。最后,利用RecurDyn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并试制了物理样机进行性能试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所得的性能参数表明:整机的传动特性在前置非圆齿轮后明显改善,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验证了结构的可行性,符合设计预期。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无级调速恒频风电机组的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结构设计方案,创新采用了改进的止转轭机构为传动装置,并提出了一种通过前置非圆齿轮来改善脉动式无级变速器传动特性的优化方案,实现了输出稳定、连续可变传动比的动力传递目标。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于实现无级调速风力发电系统的稳定传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为今后该类无级变速器的研制和优化奠定了基础。

吕欣[4](2020)在《某新型传动关系多挡位变速器的设计及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国内对动力换挡拖拉机的需求越来越大。动力换挡拖拉机因其在换挡过程中动力连续且充足、作业效率高、能耗低而备受关注。变速器设计作为动力换挡拖拉机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也是各农业大国拖拉机技术的研究焦点。国外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早,并开发了一系列优秀的变速器产品。近年来,国内对拖拉机变速器的开发研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大部分投入量产的产品依然借鉴了国外的技术,自主开发、性能优异的拖拉机变速器产品少之又少。因此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拖拉机变速器产品,对我国拖拉机行业发展和国产拖拉机产业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决定我国农业技术水平能否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变速器产品很多存在着体积大,传动系统结构复杂等缺点,不利于空间的布置。为了突破国内拖拉机变速器自主设计的技术难题,本课题提出了一套基于面齿轮传动的新型多挡位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阐释了该新型多挡位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的结构组成以及其实现的24个挡位的动力传递路线;基于齿轮运动学原理,在考虑整机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的前提下,计算各挡位的传动比并对传动比进行合理的分配。在此基础上,制定各齿轮对模数、齿数、压力角等参数,对片式离合器、单向离合器等标准件进行计算与选型。(2)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进行三维实体建模,并进行运动学的干涉检查。在Romax Designer虚拟机环境下,建立包括完成轴上零件齿轮、离合器的定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轴在变速器中的定位等在内的完整变速器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变速器16个前进挡和8个倒挡工况的定义,具体包括输入功率、转速、运行时间、初始温度、功率传输路线等。(3)对变速器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验证了各部件选型、尺寸的合理性,得到了一系列诸如轴承寿命、安全系数、齿轮传递误差、齿轮受力情况等传动系统特性参数的结果。对易出现问题的齿轮对进行微观几何研究并应用遗传算法对其各项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一套齿向与齿廓的修形参数。结果表明,与修形前相比,修形后的变速器传动系统传动更加平稳、受力更加均匀,工作寿命也得到了提高。(4)建立自动变速器箱体的三维实体模型,将其导入Hypermesh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并将划分好的箱体有限元模型导入Romax Designer中与上一章建立的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进行节点连接,建立整机刚柔耦合模型;对自动变速器箱体的固有特性进行分析,得到其前八阶固有频率与相对应的固有振型;选取常用工况,研究箱体在该工况下的变形情况与应力分布。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新型多挡位自动变速器的设计提供了一套相对完备的从结构设计到仿真分析的具体流程。

张利敏[5](2020)在《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及换挡装置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自动变速器作为内燃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必备装备,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动力装置的能源利用率和弥补动力源的自身缺陷。为进一步提高现有电液伺服的汽车自动变速器效率,响应复杂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集成设计和智能控制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交流伺服控制的自动变速器及换挡装置,设计了齿轮变速器的新结构,完成了新型自动变速器设计及其操纵机构的控制策略。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1)提出了一种交流伺服控制的新型自动变速器及其换挡装置,设计了以斜齿轮传动方式的新型自动变速器的总体方案,参照国产某型汽车动力装置参数,以发动机最大输入功率为80 kW,设计了电机直驱换挡装置的新型变速器总体结构,确定变速器最低挡传动比为3.5,最高挡传动比为0.75,公比为1.47。2)提出了一种以选挡螺母实现换挡操纵的新型换挡模式,设计了周向对称分布三对凸齿的异型螺母结构和与之配合的具有周向分布的三对凹齿的从动齿轮的新结构;采用选挡螺母与丝杠螺母副的螺母一体化结构,精简了换挡结构。根据换挡丝杆与选挡螺母的运动关系以及各挡从动齿轮转速的关系,研究了换挡时间与换挡速度之间的关系。利用UG软件建立了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及换挡机构的三维模型,导入Adams软件中,得到了选挡螺母的换挡时间在0.6 s0.8 s;对换挡机构中的关键零部件导入Ansys进行有限元静力分析,得到输出轴、换挡丝杆和选挡螺母的最大变形、最大应力等云图。3)建立了车辆自动换挡系统及传动系统的功率流。在MATLAB/Simulink中,基于搭建好的不同子模块的联系进行自动变速器的联合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输入条件保持一致的状态下,车速随着节气门开度变化而变化;换挡逻辑进行自动换挡;并且实车和仿真曲线两者之间的吻合性极高,设计方案满足要求。

邹政耀[6](2020)在《永磁滑差离合器的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乘坐舒适性是乘客、驾驶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的追求。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连接部件的性能对换挡平顺性有较大影响,同时又需要该部件具有较高的传动效率。综合提高传动效率和换挡品质是该部件在设计时的追求。目前使用的液力变矩器、双离合器和多片湿式离合器等均在这两个方面获得了较高的成果。但有的部件在效率方面有优势;有的部件在换挡时产生换挡冲击小;有的在两个方面均有优势,但存在动力中断的风险。为提高换挡品质和传动效率,在汽车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设置一种新型的传动机构,具有联轴器工作模式和滑差传动模式,以配合摩擦式离合器或其它传动机构实现不中断动力换挡,对实现永磁无级变速传动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运用场论和静磁场理论知识,对永磁滑差离合器进行了磁路分析,提出了永磁体稀疏排列方案、叠加永磁体方案和具有偏心圆弧永磁体三种方案,并进行了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在对这三种方案进行结果比较分析时,发现了两个永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磁场力在某一位置会出现力的方向的突变,结合毕奥-萨伐尔定律和安培环路定律,发现永磁体大间隙排列时具有一个临界位置,在该临界位置的两边磁场力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因此能解释清楚永磁稀疏排列方案和叠加永磁体的磁扭矩特性会发生突变,并且是具有偏心圆弧永磁体方案能获得连续平稳磁扭矩特性的内在原因。在分析轴向磁通永磁联轴器传递的磁扭矩规律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驱动磁盘中的扇形永磁体稀疏排列,创新设计了具有偏心圆弧替代扇形永磁体的内圆弧的结构,通过三维磁场力的计算研究和对磁场力大小与方向在三维空间中与永磁体的位置关系的分析,限定驱动磁盘和输出磁盘中永磁体的扇形圆心角为150?,确定按对称轴错开45?的相对位置进行安装,获得在驱动磁盘相对于输出磁盘转动90?的相对转角范围内,输出磁扭矩值波动较小的磁扭矩特性。第二,创新提出了永磁体之间的临界位置。在发现存在该临界位置的基础上,结合毕奥-萨伐尔定律和安培环路定律,分析了永磁体在临界位置两边的体积分布对磁场力和磁扭矩的影响。设计了具有偏心圆弧永磁体方案,该方案在设计驱动磁盘上的扇形永磁体和输出磁盘上的异形永磁体扇形角时需要避开临界位置,即驱动磁盘相对于输出磁盘转动0?-90?范围内,在圆周方向上不能出现临界位置。为获得平稳的磁扭矩,输出磁盘中的异形永磁体需要利用临界位置,使得临界位置在径向上连续变化,从而满足设计目的。采用MAGNET软件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了临界位置的存在和临界位置附近的磁场力规律。第三,分析了两块永磁体本身参数和临界位置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获得平稳磁扭矩-相对转角特性的方法。通过仿真计算确定了硅钢片厚度、气隙厚度、永磁体相对安装位置参数、相对转角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偏心圆弧圆心位置参数和半径尺寸,运用MAGNET软件进行了运动状态下的磁扭矩仿真计算,获得平稳的磁扭矩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对转动速度对磁扭矩规律的影响,对硅钢片和气隙进行了切片磁通量和磁力线分布情况研究,得到相对转角为0?,45?和90?时变化的临界位置的磁感应强度分布和磁力线状况,找出了平稳的磁扭矩-相对转角的内在规律。因而创新提出了利用等效面积进行快速设计永磁结构的方案。分析仿真和试验结果后结合毕奥-萨伐尔定理和安培环流定理,研究提出使用BP神经网络将等效面积模型数据与磁扭矩-相对转角特性数据进行映射,得到训练好的网络模型,根据永磁体结构参数快速获取磁扭矩特性,为缩短永磁滑差传动机构的设计时间提供了一种手段。并且使用了遗传算法极值寻优得到优化后的异形永磁体参数。最后,组合使用PLA、铝合金、硅钢片和永磁材料,完成结构设计,并制作了永磁滑差离合器的扭矩试验测试装置,测量磁扭矩-相对转角特性,验证了仿真计算的正确性。通过对临界位置磁场分布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优化后的系统结构参数。由于本机构具有非接触传动的特点,又具有滑差传动模式和联轴器传动模式,能兼顾汽车高传动效率和较好的换挡舒适性要求,具有可预测的应用研究价值。

储月刚[7](2020)在《卡盘式变径带轮无级变速器研究》文中提出无级变速器(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简称CVT)能够在输入转速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输出转速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变化,来满足设备或生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各种不同工况的需求。目前较多数机械式无级变速器均使用摩擦传动,根据其接触形式的区别,主要可分为点接触式与线接触式两类。点、线接触式摩擦传动无级变速器因传动元件之间接触面积较小,无法承受较大的正压力,使得目前机械式无级变速器主要存在着传动转矩较小与传动效率较低等不足,从而限制了其在许多机械上的应用。因此,研发出一种新型面接触摩擦传动形式,能实现大转矩和高效率传动的无级变速器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卡盘式变径带轮无级变速器,该新型CVT在传动上使用卡盘式变径带轮与多楔带相结合的带传动方式,实现了带轮与传动带的面接触式摩擦传动。论文首先介绍了该新型CVT的设计思路,给出了其总体结构,依据设计要求分析计算了该新型CVT的相关尺寸参数,并利用SolidWorks软件绘制其三维模型,通过装配分析和干涉检查确保模型的正确性与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然后,结合卡盘式变径带轮结构特点与经典有效圆周力计算公式,推导卡盘式变径带轮传动的有效圆周力计算公式,并分析出卡盘式变径带轮最大有效圆周力的变化规律,验证了卡盘式变径带轮具有大转矩的传动能力。同时对卡盘式变径带轮CVT动力传递过程中最关键且薄弱的零部件进行受力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性能和结构满足大转矩传动的需求。其次,基于ADAMS建立卡盘式变径带轮CVT的虚拟样机模型,对其进行各种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学仿真,分析其传动比误差率,传动效率与转速波动情况,结果显示该新型CVT具有很好的速比传动效果,动力传递的高效率性以及传动的平稳性。再次,采用基于PLC的PID控制方法,设计了卡盘式变径带轮CVT的转速调控系统。最后,试制了卡盘式变径带轮CVT的实物样机,对其进行传动比误差与转速波动实验,测试结果同样表明该新型CVT具有很好的速比传动效果,同时能够实现平稳传动。论文采用理论仿真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验证了该新型面接触式摩擦传动无级变速器能够实现大转矩和高效率的平稳传动,为一种新型大转矩、高效率的车用无级变速器的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陈寿起[8](2020)在《机器人用新型紧凑无级变速装置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减速器是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具有减速增扭的作用。目前机器人常用的减速器是具有固定速比的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它们制作工艺复杂且价格昂贵,严重限制了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研究,采用固定速比减速器的机器人关节会导致电机在工作时远达不到其峰值效率,进而难以发挥电机的最优性能;而可变速比的减速器能够使电机处于峰值效率附近工作,但现有变速器由于受速比范围、结构和重量等因素的影响,一直未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传动系统。因此,本文面向机器人对减速技术和高效传动的需求,基于V带传动与行星轮系传动研究新型传动原理,基于嵌套结构设计紧凑无级变速装置,为机器人用新型减速器的研究提供有益探索和实践经验。首先,本文基于V带传动与行星轮系传动研究了新型传动原理,基于嵌套方法设计了无级变速器装置的紧凑结构,分析了影响该装置传动和变速的几何参数并确定其传动比变化范围。接着,本文建立了基于新型传动原理的动力学模型,对底座动反力、行星带轮约束反力以及行星架运动方程等动力学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动力学仿真,验证了新型传动原理的正确性,讨论了恒定传动比时不同负载对传动效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偏心距对输入扭矩的影响,讨论了恒定负载时不同传动比对传动效率的影响,并验证了底座动反力、行星带轮约束反力和行星架运动方程等动力学问题。然后,分析比较了不同的无级变速装置偏心布置方案与输出机构方案后,分别确定了基于偏心轴的偏心布置方案与销孔式输出机构方案,研制出手动变速样机,实验测试表明,该样机具备无级变速功能。最后,为了更好地适应机器人工作并为后期自适应无级变速研究打下基础,本文设计了基于液压驱动的速比调节样机,进行了偏心轴的静平衡优化和关键零件的有限元静力结构与模态仿真分析,研制并测试了液压驱动系统,根据样机装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了结构优化设计,制定了负载测试实验方案。

刘锐[9](2020)在《一种新型无级变速器的设计仿真及优化分析》文中指出变速器作为汽车传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承担着传递动力和改变汽车运行工况等作用,其工作情况直接影响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及操作稳定性等性能。无级变速器作为一种更高级的变速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连续改变传动比,使整车运行工况与发动机(或电动机)输出工况实现最佳匹配,因此其相较于传统变速器在各项性能上均有提升。目前汽车市场中多采用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或者液压式无级变速器,针对其普遍存在机械结构复杂、传动带易磨损、传动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行星锥环式无级变速机构,该变速机构在动力传递方式和调速机构上具有一定创新。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提出一种行星锥环式无级变速器,研究其结构及工作原理,利用相关三维建模软件(CATIA、Solidworks)建立各部件的虚拟样机模型,主要包括动力传输机构、速比调节机构、机械式胀紧锥轮机构等。并进行模型结构参数校核和动力学分析,建立行星锥环式无级变速器的传动比数学模型。(2)将行星锥环式无级变速器模型导入到机械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中,添加运动副和载荷模拟变速器运行工况,分析各传动部件在不同工况下的的运动学特性,分析变速器关键零部件的动力学特性,验证了新型变速器运行的可靠性。(3)对无级变速器的关键零部件进行静力学分析(ABAUQS)。主要包括行星锥齿轮、行星架(输出支架)、变速环等部件,模拟零件在传动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情况,与零件材料屈服强度对比,判断零部件强度和刚度设计的合理性。分析行星锥齿轮传动轴交角对齿面接触应力的影响规律。(4)变速器关键零部件的参数优化设计。运用KISSsoft软件的锥齿轮接触分析模块建立行星锥齿轮传动模型,分析锥齿轮设计过程中齿宽、模数、齿轮啮合传动比、轴交角等参数对齿轮传动齿面接触应力及齿根弯曲应力的耦合作用规律,优化了行星锥齿轮的设计参数。

高军[10](2020)在《拖拉机新型双流传动系统传动特性与调速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项目组自主开发设计的新型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ydraulic Mechanical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HMCVT)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新型变速器的机械结构、传动原理和传动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滑转率—阻力分级的拖拉机调速控制策略,以最高生产率为目标制定HMCVT传动系统在纯机械(Mechanical Transmission,MT)、液压机械双流(Hydraulic Mechanical Transmission,HMT)和纯液压(Hydrostatic Transmission,HST)三种不同传动模式下的变速规律,对HMCVT系统调速执行机构进行伺服控制,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变速规律和调速执行机构控制算法对提高拖拉机适应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新型HMCVT系统的机械结构,指出了HMCVT系统前端模块的结构特点;分析了HMCVT系统在纯机械传动、纯液压传动和液压机械双流传动三种不同传动模式下的传动过程和传动特征。(2)分析了新型HMCVT系统在HMT传动模式下的速比特性、液压功率分流特性、传动效率波动和功率循环现象,基于AMESim建立了HMCVT传动系统仿真模型,对HMCVT系统在不同传动模式下的起步特性、不同排量比下的起步特性以及平地加速换挡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3)在分析驱动轮滑转率识别、滑转率对拖拉机生产效率影响和拖拉机作业阻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滑转率—阻力分级的拖拉机调速控制策略;通过对驱动轮滑转率进行分级,以确定拖拉机调速控制策略的控制优先级;当确定以拖拉机生产效率为第一优先级时,通过对作业阻力进行分级,制定了基于阻力分级的拖拉机最高生产率变速规律,设计了遍历寻优算法,以驱动轮最大驱动功率为优化目标,得到了定油门开度下液压泵—马达排量比与拖拉机车速和负载油压之间的关系,确定了HMT和HST传动模式下的排量比调节曲面,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拖拉机的生产率。(4)对HMCVT系统的主要调速控制机构—柴油机和液压泵进行伺服控制;在分析柴油机的速度特性、万有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全局快速Terminal滑模的柴油机转速控制方法;针对负载油压波动会反向影响液压泵斜盘角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前馈补偿滑模控制的液压泵排量调节控制方法,提高HMCVT系统调速控制机构的伺服控制精度。(5)基于AMESim和Simulink进行模型建立和联合仿真,对HMCVT系统在MT和HMT传动模式下的调速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仿真验证。

二、一种新型变速器的方案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型变速器的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电控两挡自动变速器优化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电动车辆变速器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1.3.1 变速器结构形式研究现状
        1.3.2 电动汽车变速器速比优化及能耗分析
        1.3.3 变速器离合器执行机构研究现状
    1.4 电动车换挡过程优化控制研究
        1.4.1 变速器状态估计研究现状
        1.4.2 电动车变速器换挡控制研究
    1.5 多源耦合变速器控制研究进展
        1.5.1 多源耦合变速器能量管理研究
        1.5.2 多源耦合变速器模式切换过程控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电控两挡变速器结构设计及建模
    2.1 两挡变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
    2.2 两挡自动变速器数学模型
        2.2.1 两挡自动变速器的运动学模型
        2.2.2 基于拉格朗日力学的变速器动力学建模
    2.3 双向执行机构原理分析及建模
        2.3.1 执行机构的自增力特性分析
        2.3.2 执行机构分析与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两挡变速器的速比优化及节能机理研究
    3.1 自卸车运行工况概述
    3.2 整车仿真模型搭建
        3.2.1 动力电机模型
        3.2.2 动力电池模型
        3.2.3 自卸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3.3 矿用自卸车两挡变速器换挡规律
    3.4 多目标优化实施方案
        3.4.1 目标函数
        3.4.2 约束条件
        3.4.3 随机变异粒子群优化算法
    3.5 优化结果分析及节能机理研究
        3.5.1 动力性能对比
        3.5.2 能耗经济性对比与分析
        3.5.3 电池寿命衰减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换挡过程平顺性优化控制研究
    4.1 换挡过程的状态观测器设计
        4.1.1 龙伯格观测器构建
        4.1.2 卡尔曼滤波
    4.2 观测器性能验证分析
        4.2.1 仿真验证与分析
        4.2.2 硬件在环验证
    4.3 基于负载扭矩估计的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
    4.4 基于H∞的换挡过程电机控制研究
        4.4.1 换挡过程分析
        4.4.2 H∞鲁棒控制器设计
        4.4.3 H∞控制器分析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多源耦合无动力中断驱动系统研究
    5.1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分析
        5.1.1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结构设计
        5.1.2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模型构建
    5.2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功率分配策略研究
        5.2.1 扭矩枚举功率分配策略
        5.2.2 动态比例功率分配策略
        5.2.3 控制策略硬件在环验证
    5.3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参数优化
        5.3.1 优化问题描述
        5.3.2 参数优化结果
    5.4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性能分析
        5.4.1 动力性能分析
        5.4.2 经济性表现分析
    5.5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换挡过程控制
        5.5.1 换挡控制策略
        5.5.2 控制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汽车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的构型综合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自动变速器发展历史和现状
        1.2.1 国外自动变速器发展历史和现状
        1.2.2 国内自动变速器发展历史和现状
    1.3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的研究现状
        1.3.1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的设计和综合方法
        1.3.2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的性能分析方法
    1.4 行星齿轮机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单复铰行星齿轮构型综合
    2.1 引言
    2.2 基础知识
        2.2.1 图论中的基本概念
        2.2.2 行星齿轮机构模型建立
        2.2.3 齿轮功能简图绘制
    2.3 自动变速器中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特征
    2.4 单复铰行星齿轮机构综合
        2.4.1 通过现有行星齿轮机构的基本图进行综合
        2.4.2 通过单复铰拓扑图图谱库中的基本图进行综合
    2.5 具有特殊结构特点的行星齿轮机构综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构型综合
    3.1 引言
    3.2 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特点
    3.3 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构型综合
        3.3.1 6杆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综合
        3.3.2 7杆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综合
        3.3.3 8杆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综合
        3.3.4 9杆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综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9挡自动变速器的构型综合与运动学分析
    4.1 引言
    4.2 新型9挡自动变速器的构型综合
        4.2.1 自动变速器的自由度的确定
        4.2.2 自动变速器中行星齿轮机构的共轴构件数的确定
        4.2.3 换挡元件的确定
        4.2.4 9挡自动变速器综合
    4.3 新型9挡自动变速器的运动学分析
        4.3.1 自动变速器分析方法
        4.3.2 新型9挡自动变速器的自由度分析
        4.3.3 机构传动比计算
        4.3.4 运动学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9挡自动变速器的力矩与效率分析
    5.1 引言
    5.2 新型9挡自动变速器的力矩分析
        5.2.1 倒挡力矩分析
        5.2.2 前进挡力矩分析
    5.3 新型9挡自动变速器的效率分析
        5.3.1 功率流分析
        5.3.2 效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9挡自动变速器的模拟仿真与样机实验
    6.1 引言
    6.2 三维模型模拟仿真
    6.3 样机制造和实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级调速恒频发电系统用无级变速器的研究现状
        1.2.2 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研究现状
        1.2.3 脉动式无级变速器传动特性优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结构及运动规律分析
    2.1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传动方案设计
        2.1.1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结构创新设计
        2.1.2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工作原理
    2.2 输入-调速装置的设计与运动学分析
        2.2.1 输入-调速装置的结构设计
        2.2.2 输入-调速装置的运动学分析
    2.3 传动装置的设计与运动学分析
        2.3.1 传动装置的结构设计
        2.3.2 传动装置的运动学分析
    2.4 输出装置的设计与运动学分析
        2.4.1 输出装置的结构设计
        2.4.2 输出装置的运动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参数设计及性能分析
    3.1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参数设计
        3.1.1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3.1.2 输入-调速装置的参数设计
        3.1.3 传动装置的参数设计
        3.1.4 输出装置的参数设计
    3.2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建模与加载接触分析
        3.2.1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三维建模
        3.2.2 2K-H差动轮系的加载接触分析
    3.3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传动特性分析
        3.3.1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输出特性分析
        3.3.2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脉动度分析
        3.3.3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调速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脉动式无级变速传动特性改善的非圆齿轮设计
    4.1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非圆齿轮的节曲线设计
        4.1.1 前置非圆齿轮的无级变速传动分析
        4.1.2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非圆齿轮的传动比设计
        4.1.3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非圆齿轮的节曲线设计
    4.2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非圆齿轮的节曲线修形
        4.2.1 非圆齿轮节曲线的修形方法研究
        4.2.2 非圆齿轮节曲线的圆弧修形设计
    4.3 非圆齿轮的三维建模及承载能力分析
        4.3.1 非圆齿轮的齿廓设计
        4.3.2 非圆齿轮的三维建模
        4.3.3 非圆齿轮的接触承载能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性能仿真与试验验证
    5.1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虚拟样机的仿真研究
        5.1.1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
        5.1.2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输出特性的仿真分析
        5.1.3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调速特性的仿真分析
    5.2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物理样机的试验研究
        5.2.1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物理样机试验台的设计
        5.2.2 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某新型传动关系多挡位变速器的设计及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拖拉机变速器技术发展概况
        1.2.1 手动机械换挡变速器
        1.2.2 动力换挡变速器
        1.2.3 无级变速器
    1.3 拖拉机动力换挡变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本文篇章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于面齿轮的新型变速器传动系统方案与参数设计
    2.1 新型变速器传动系统方案设计
        2.1.1 变速器整体结构的设计
        2.1.2 复合面齿轮系的结构布置
        2.1.3 行星轮系的结构布置
    2.2 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参数设计
        2.2.1 拖拉机相关参数
        2.2.2 传动比计算
        2.2.3 传动比分配
        2.2.4 齿轮参数设计
        2.2.5 离合器主要参数的计算
        2.2.6 拖拉机牵引特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变速器传动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及优化
    3.1 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三维建模
    3.2 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3.2.1 Romax软件简介
        3.2.2 变速器传动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3.3 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仿真分析
        3.3.1 载荷谱的确定
        3.3.2 轴和轴承分析
        3.3.3 齿轮性能仿真与分析
        3.3.4 动力学响应分析
        3.3.5 位移偏移量分析
    3.4 新型变速器传动系统的优化
        3.4.1 齿轮修形方法
        3.4.2 Romax软件微观尺寸优化算法
        3.4.3 齿轮微观几何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Romax的箱体建模与仿真分析
    4.1 自动变速器箱体三维模型的建立
    4.2 自动变速器箱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自动变速器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
    4.4 自动变速器箱体仿真分析
        4.4.1 变速器箱体有限元模态分析
        4.4.2 变速器箱体静力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课题创新点
    5.3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及换挡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的总体设计
    2.1 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的方案设计
        2.1.1 自动变速器结构型式选择
        2.1.2 自动变速器换挡执行机构设计原则
        2.1.3 自动变速器换挡执行机构类型分析
        2.1.4 换挡执行机构的结构型式选择
    2.2 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的参数计算
        2.2.1 传动比范围
        2.2.2 变速器各挡传动比计算
        2.2.3 齿轮相关参数的选取和计算
        2.2.4 轴的尺寸参数选取
    2.3 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工作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的换挡机构设计
    3.1 换挡执行机构的最大换挡力计算
    3.2 换挡电机参数计算
    3.3 换挡机构尺寸计算
        3.3.1 选挡螺母尺寸确定
        3.3.2 换挡丝杆尺寸确定
        3.3.3 轴的受力分析
    3.4 换挡执行机构模型装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的仿真分析
    4.1 交流伺服控制变速器的虚拟样机建立
    4.2 有限元力学分析
        4.2.1 换挡丝杆静力分析
        4.2.2 输出轴静力分析
        4.2.3 选挡螺母接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流伺服控制变速器的控制策略
    5.1 车辆自动换挡系统
    5.2 传动系统仿真模型
        5.2.1 控制输入模块建立
        5.2.2 发动机模型建立
        5.2.3 换挡控制策略设计
        5.2.4 自动变速箱模型建立
        5.2.5 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
    5.3 自动变速器仿真
    5.4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永磁滑差离合器的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车用变速器和永磁传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针对关于换挡品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1 DSG关于换挡品质的研究
        1.2.1.2 AT关于换挡品质的研究
        1.2.1.3 AMT和 EMT关于换挡品质的研究
        1.2.1.4 发动机控制对换挡品质的影响
        1.2.2 永磁传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1 强磁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 永磁场计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3 永磁齿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4 永磁联轴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5 永磁涡流耦合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间隙排列永磁体的永磁滑差离合器传动扭矩规律研究
    2.1 扇形永磁体稀疏排列方案
        2.1.1 永磁联轴器工况
        2.1.2 永磁滑差传动工况
        2.1.3 机构设计计算
        2.1.3.1 磁铁对数目的研究
        2.1.3.2 磁扭矩计算
        2.1.3.3 扭矩的平顺研究
    2.2 扇形永磁体叠加方案
        2.2.1 磁力矩计算模型的建立
        2.2.2 计算结果分析
        2.2.3 永磁滑差控制传动机构设计
        2.2.4 控制系统设计
        2.2.4.1 系统结构设计
        2.2.4.2 力学性能分析
        2.2.4.3 计算实例
    2.3 具有偏心圆弧结构的异形永磁体方案
        2.3.1 建立扇形永磁体的永磁滑差离合器计算模型
        2.3.2 获得异形永磁体方案
    2.4 永磁体相互作用临界位置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永磁滑差离合器磁扭矩仿真计算
    3.1 参数化仿真模型的设计
        3.1.1 永磁体间最小气隙的确定
        3.1.2 永磁体硅钢片厚度的确定
        3.1.3 气隙和硅钢片表面的磁通密度的分布情况
    3.2 永磁滑差离合器的仿真模型的设置
        3.2.1 运动部分驱动方式和驱动速度的设置
        3.2.2 三维磁场仿真选项设置
        3.2.3 三维网格模型的生成局部网格调整
        3.2.4 材料选择及特性
    3.3 永磁滑差离合器平稳磁扭矩-相对转角特性的规律研究
        3.3.1 沿分割线截面变化规律的研究
        3.3.2 两种位置的偏心圆弧对磁扭矩的影响
        3.3.3 两端重叠部分的讨论
    3.4 边界条件设置和仿真结果
    3.5 磁扭矩-相对转角特性的评价指标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永磁滑差离合器的永磁扭矩测量试验及分析
    4.1 试验方案设计
        4.1.1 试验目的与试验方法
        4.1.2 永磁体支架盘设计
        4.1.3 永磁体制作
        4.1.4 磁扭矩测试
        4.1.5 磁扭矩结果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单侧磁力问题
        4.2.2 气隙和硅钢片中的磁场分布情况
        4.2.3 退磁性能
    4.3 临界位置和关键位置的磁通密度分布分析
    4.4 不同相对转速下的磁扭矩规律
    4.5 使用等效面积法仿真计算磁扭矩规律
    4.6 异形永磁体参数的遗传算法极值寻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一 MATLAB计算程序代码

(7)卡盘式变径带轮无级变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无级变速器的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无级变速器研究概述
        1.3.2 国内无级变速器研究概述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2章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设计思路与总体结构
        2.2.1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的设计思路
        2.2.2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的总体结构
    2.3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各项参数分析
        2.3.1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传动比公式推导
        2.3.2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传动带长度分析
        2.3.3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相关参数分析
        2.3.4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三维模型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传动特性分析与关键零件受力分析
    3.1 引言
    3.2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有效圆周力与传动转矩分析
        3.2.1 变径带轮与传动带有效圆周力分析
        3.2.2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传动转矩分析
    3.3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关键零部件受力分析
        3.3.1 变径带轮块受力分析
        3.3.2 动力输出齿轮组受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虚拟样机建立与动力学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简化及传动带的建模
        4.2.2 仿真模型前处理
        4.2.3 仿真模型约束添加
        4.2.4 驱动与负载的添加
    4.3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动力学仿真分析
        4.3.1 传动带轴套力受力分析
        4.3.2 传动比误差分析
        4.3.3 传动效率分析
        4.3.4 转速波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卡盘式变径带轮CVT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物样机实验测试
    5.1 引言
    5.2 调控系统设计与设备选择
        5.2.1 PLC的选型
        5.2.2 PLC实现PID的控制方法
        5.2.3 测速传感器的选择
        5.2.4 基于PLC的测速原理
        5.2.5 基于PLC的伺服控制
    5.3 调控系统程序设计
        5.3.1 调控系统控制流程
        5.3.2 PLC的I/O口分配与编程
    5.4 实物样机实验设备
        5.4.1 实物样机试制
        5.4.2 直线位移传感器的选择
    5.5 传动比误差与转速波动实验
        5.5.1 实验数据的采集
        5.5.2 传动比误差实验分析
        5.5.3 转速波动实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机器人用新型紧凑无级变速装置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机器人用减速装置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器人常用减速器
        1.2.2 无级变速器
        1.2.3 机器人用无级变速器
    1.3 本课题来源
    1.4 本课题创新点与难点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新型传动原理研究及嵌套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传动原理
    2.3 新型紧凑无级变速装置原理
        2.3.1 新型传动原理研究
        2.3.2 嵌套结构设计
        2.3.3 几何参数分析
        2.3.4 传动比范围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新型传动原理的动力学分析与仿真
    3.1 引言
    3.2 动力学分析
        3.2.1 底座动反力
        3.2.2 行星带轮约束反力
        3.2.3 行星架杆系运动方程
    3.3 动力学仿真
        3.3.1 三种工作状态仿真
        3.3.2 不同负载效率仿真
        3.3.3 不同偏心距输入扭矩仿真
        3.3.4 不同传动比效率仿真
        3.3.5 反力与杆系运动方程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级变速装置结构设计
    4.1 引言
    4.2 偏心布置方案
        4.2.1 基于偏心轮布置
        4.2.2 基于偏心轴布置
    4.3 输出机构设计
    4.4 手动变速样机设计
    4.5 手动变速样机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液压驱动的速比调节样机设计
    5.1 引言
    5.2 液动变速样机设计
    5.3 偏心轴静平衡优化
    5.4 关键零件有限元仿真分析
        5.4.1 有限元仿真理论
        5.4.2 偏心轴静力结构分析与模态分析
        5.4.3 输出转接盘静力分析
    5.5 液压驱动系统设计与测试
    5.6 样机优化与实验方案
        5.6.1 液动变速样机优化
        5.6.2 负载测试实验方案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一种新型无级变速器的设计仿真及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CVT的特点及分类
        1.2.1 CVT的特点
        1.2.2 CVT的类型
    1.3 CVT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国内CVT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2 国外CVT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行星锥环式无级变速器的基本理论
    2.1 行星锥环式CVT工作原理
        2.1.1 行星锥环式CVT传动系统的组成
        2.1.2 行星锥环式CVT的工作原理
    2.2 变速器传动参数的确定
    2.3 行星锥环式CVT传动比数学模型
    2.4 行星锥环式CVT零部件的设计
        2.4.1 变速系统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2.4.2 机械式胀紧锥轮机构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2.4.3 速比调节执行机构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2.4.4 轴的校核
        2.4.5 牵引油的应用
        2.4.6 安装和启动装置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ADAMS的新型CVT多体动力学仿真
    3.1 ADAMS软件介绍
    3.2 ADAMS动力学分析基础理论
        3.2.1 广义坐标系的选择
        3.2.2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3.2.3 接触问题分析
    3.3 行星锥环式CVT仿真模型的建立
        3.3.1 仿真模型的导入
        3.3.2 运动副和驱动的添加
        3.3.3 载荷的添加
    3.4 不同工况下行星锥环式CVT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3.4.1 匀速工况分析
        3.4.2 匀加速工况分析
        3.4.3 换挡工况分析
    3.5 行星锥环式CVT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变速器关键零部件静力学特性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4.1.1 ABAQUS软件介绍
        4.1.2 ABAQUS静力学分析流程
    4.2 关键零部件静力学特性分析
        4.2.1 行星锥齿轮静力学分析
        4.2.2 行星架静力学分析
        4.2.3 变速环及行星锥轮静力学分析
    4.3 轴交角对锥齿轮齿面接触应力的影响
        4.3.1 锥齿轮传动的轴交角
        4.3.2 轴交角对锥齿轮齿面接触应力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行星锥齿轮结构参数优化
    5.1 锥齿轮传动理论分析
        5.1.1 齿面接触应力
        5.1.2 齿根弯曲应力
    5.2 基于响应面分析的锥齿轮结构参数优化
        5.2.1 响应面分析方法介绍
        5.2.2 实验设计
        5.2.3 方差分析
        5.2.4 齿面接触应力模型分析
        5.2.5 齿根弯曲应力模型分析
        5.2.6 模型验证及参数优化
    5.3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期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创新之处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10)拖拉机新型双流传动系统传动特性与调速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拖拉机双流传动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机械结构与传动模式
    2.1 新型HMCVT机械结构
        2.1.1 前端模块
        2.1.2 中段及后段驱动桥模块
    2.2 新型HMCVT结构特点
    2.3 新型HMCVT传动模式
        2.3.1 纯液压传动模式
        2.3.2 纯机械传动模式
        2.3.3 液压机械双流传动模式
    2.4 新型HMCVT传动模式切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传动特性分析
    3.1 HMCVT系统速比特性
    3.2 HMCVT系统液压功率分流比特性
    3.3 HMCVT系统传动效率特性
    3.4 HMCVT系统功率循环现象
    3.5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模型
        3.5.1 HMCVT仿真模型
        3.5.2 MT、HST和 HMT模式起步仿真
        3.5.3 HMCVT换挡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滑转率—阻力分级的拖拉机调速控制
    4.1 拖拉机滑转率
        4.1.1 滑转率定义
        4.1.2 滑转率大小影响因素
        4.1.3 拖拉机滑转率识别
        4.1.4 滑转率对拖拉机的影响
    4.2 拖拉机受力分析
        4.2.1 拖拉机作业阻力
        4.2.2 拖拉机驱动力
    4.3 基于滑转率分级拖拉机调速控制
        4.3.1 驱动轮滑转率分级
        4.3.2 拖拉机调速控制策略
    4.4 基于阻力分级的拖拉机最高生产率变速规律
        4.4.1 作业阻力分级
        4.4.2 MT传动模式变速规律
        4.4.3 HMT传动模式变速规律
        4.4.4 HST传动模式变速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MCVT系统调速执行机构控制
    5.1 HMCVT系统调速执行机构简介
        5.1.1 柴油机调速机构
        5.1.2 变量泵斜盘倾角
    5.2 YC4DK-58.8型柴油机特性分析
        5.2.1 柴油机的速度特性
        5.2.2 柴油机的万有特性
        5.2.3 柴油机工况点分析
    5.3 基于全局快速Terminal滑模算法的柴油机转速控制
        5.3.1 全局快速Terminal滑模算法简介
        5.3.2 系统模型及滑模控制器设计
        5.3.3 仿真分析
    5.4 基于前馈补偿滑模控制的泵排量控制
        5.4.1 前馈补偿滑模控制简介
        5.4.2 系统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5.4.3 控制器设计
        5.4.4 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AMESim与 Simulink的 HMCVT系统联合仿真
    6.1 AMEsim与 Simulink联合仿真简介
    6.2 HMCVT仿真模型完善
    6.3 MT调速策略仿真
    6.4 HMT调速策略仿真
        6.4.1 滑转率分级仿真
        6.4.2 拖拉机最高生产率变速规律仿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一种新型变速器的方案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电控两挡自动变速器优化与控制[D]. 谭森起.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2]汽车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的构型综合与性能分析[D]. 蔡长旺. 燕山大学, 2021
  • [3]新型脉动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设计及研究[D]. 李纬国.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4]某新型传动关系多挡位变速器的设计及仿真分析[D]. 吕欣. 东南大学, 2020
  • [5]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及换挡装置设计[D]. 张利敏.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 [6]永磁滑差离合器的研究与优化[D]. 邹政耀.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7]卡盘式变径带轮无级变速器研究[D]. 储月刚. 扬州大学, 2020(04)
  • [8]机器人用新型紧凑无级变速装置开发[D]. 陈寿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9]一种新型无级变速器的设计仿真及优化分析[D]. 刘锐. 福建工程学院, 2020(02)
  • [10]拖拉机新型双流传动系统传动特性与调速控制研究[D]. 高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一种新型变速器的方案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