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豫西地区油葵栽培技术及种植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向召,潘晓东,卫勇强,陈润玲,吕维娜,吴建梅,李瑜,李旭辉[1](2021)在《豫西旱区油葵新品种CY102的引种及推广应用》文中认为油葵新品种CY102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综合性状良好。通过近几年的引种示范、试验,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CY102栽培管理技术。通过大力推广新型高效栽培模式,提升油葵新品种CY102在豫西旱区的高产潜力,实现油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李旭辉,张向召,卫勇强,潘晓东,吕维娜,陈润玲,赵合林,李瑜[2](2021)在《豫西地区油葵杂交种引种比较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洛阳市对引进的8个油葵杂交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显示,3a平均折合产量以CY102最高,达183.86 kg/667 m2,较对照增产59.39%,排第1位;其次为GE817,产量为177.27 kg/667 m2,较对照增产53.68%,排第2位;S606较对照增产46.30%,位列第3。其中CY102在豫西丘陵地区的综合表现最好,推广种植面积较大,适宜豫西地区广泛种植。
张向召,卫勇强,吴建梅,吕维娜,陈润玲,马会丽,李瑜[3](2021)在《12个油葵品种(系)在洛阳的引种表现及其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探明12个杂交油葵品种(系)在洛阳地区的种植表现,为筛选出适宜该地区种植的杂交油葵品种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在洛阳市洛龙区洛阳农林科学院试验地,对从内蒙古、甘肃等地引进的12个杂交油葵品种(系)进行引种试验,对其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抗性表现和产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其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结果】12个杂交油葵品种的生育期为88~94d,均能在洛阳地区完全成熟。GE817比对照S31增产33.3%,居参试品种第1位,并且在整个生育期植株生长整齐一致,长势健壮,抗病性强,综合表现最好;S606比对照S31增产29.4%,产量居第2位;CY102比对照增产21.7%,产量居第3位。S27、SH606比对照增产不明显,产量分别居第4位和第5位。其余参试品种均较对照减产。参试油葵的单盘粒重、百粒重、盘径和茎粗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性,百粒重与单盘粒重呈极显着的正相关性。【结论】油葵品种GE817、S606、CY102在整个生育期的综合表现较好,可经进一步示范试验后在洛阳地区推广种植;高产油葵品种选育中,单盘粒重、百粒重盘径可作为参考指标。
张向召,卫勇强,吴建梅,陈润玲,吕维娜,李瑜[4](2021)在《豫西山区冬油菜—油葵复种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豫西山区的耕地面积较少,而且耕地利用率一直较低,为提升山区土地的使用率、增加山区人民的收入、建设美丽乡村,通过栽培试验,采用冬季油菜之后复种油葵,可以实现春夏两季都见花,种植方法简单易行,值得种植者借鉴。本文作者从品种选择、播种时期、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冬油菜—油葵复种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
王婷,王云玲[5](2019)在《豫西油葵生产主要限制因素与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豫西丘陵山区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油葵种植历史悠久。由于品种退化严重、土壤瘠薄、旱灾频繁、管理粗放,油葵产量长期低而不稳。为此,我们开展了多年的生产调查和试验示范研究,初步探索出了一套增产技术模式,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效果明显。
王鹏飞[6](2016)在《不同施肥量对向日葵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文中指出本试验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进行,分别以一个油葵品种和一个食葵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用边际原理找出施肥量与经济效益之间平衡点-即获得最高经济收入的最佳施肥方案,结果如下:1.对于油葵,不同的施肥处理现蕾期相差2-3d,开花期相差2-3d,成熟期最多相差8d,最终生育期相差8d;对于食葵,不同的施肥处理现蕾期相差2-3d,开花期相差2d,成熟期最多相差7d,最终生育期相差7d。2.氮肥在向日葵各生育时期对叶面积指数影响最大;磷肥对油葵叶面积指数在现蕾期和灌浆期影响较大,而对食葵叶面积指数在盛花期和灌浆期影响较大;钾肥对油葵和食葵均在现蕾期和盛花期影响较大。3.当纯N为11.83kg/667m2, P2O5为9.45kg/667m2, K20为4.65 kg/667m2,油葵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盛花期达到最大,为234.56g/株;当纯N为10.06kg/667m2, P2O5为9.68kg/667m2, K20为5.36kg/667m2,食葵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盛花期达到最大,为338.94g/株。4.通过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成熟期农艺性状的研究表明,施肥量对向日葵植株的株高、茎粗和花盘直径等农艺性状均有很大影响,表现在随着肥量的增加,向日葵的株高、茎粗和花盘直径均逐渐增加,达到最高之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向日葵的株高、茎粗和花盘直径不再增加,反而呈下降的趋势。5.氮、磷、钾肥对向日葵单盘粒重、结实率和百粒重的影响显着,施氮可以促进向日葵的生长发育,但超量不利于子实产量形成;钾可以提高向日葵的单盘粒重和百粒重;磷可以提高向日葵的结实率。6.对于油葵来说,当纯N为9.65kg/667m2, P2O5为10.08 kg/667m2, K2O为4.15kg/667m2时,利润最大为1346元,此时N:P:K=2.3:2.4:1;对于食葵,当纯N为10.86kg/667m2, P2O5为9.98kg/667m2, K2O为5.27kg/667m2时,利润最大为2190元,此时N:P:K=2.1:1.9:1。7.对于油葵,当纯N为11.84 kg/667m2, P2O5为9.85kg/667m2, K2O为6.46kg/667m2,产量达到最高,为273.6kg/667m2;食葵当纯N为11.21kg/667m2, P2O5为10.68kg/667m2, K2O为9.21kg/667m2,产量达到最高,为295.5kg/667m2。
王健[7](2014)在《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与区划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针对目前天山北坡粮棉发展不协调,区域水资源紧缺的现状,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区域自然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农业高产高效持续发展,开展了该地区典型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与区划研究,研究结果将对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平衡发展及社会的繁荣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沿天山北坡一带滴灌作物一年两作种植模式自然资源适宜性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GIS技术分析研究了区域光热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不同一年两作模式生产潜力及资源生产效率,研究其生产潜力限制因子。在此基础上,依据天山北坡自然资源状况特点及一年两作模式对资源的要求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基于实属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分类模型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筛选较优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一年两作模式综合适宜性评价等级制作模式区划图,并结合一年两作不同模式适宜等级的最适原则及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优化后制作一年两作模式综合区划图;最后,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开发“天山北坡‘一年两作’种植模式资源信息管理与评价系统”,使系统兼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期为农业生产、作物布局、种植结构调整及区域自然资源高效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天山北坡自然资源变化特征在天山北坡一带无霜期、年积温和单作物生育期积温的空间分布一致性较高,积温的年际变化趋势一致,都呈增加趋势。另外光照资源丰富,“一年两作”模式种植不受限制。并对一年两作模式中各作物生育期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温泉县冬小麦生育期积温偏低,处在冬小麦生长所需积温的底线,为1733.7℃,往东逐渐增加,精河、石河子、阜康沿线积温较高,满足早熟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需求,且剩余积温可进行复播,能够较好地实施“两早配套”一年两作模式的种植;奇台往东木垒县积温略低于奇台,也能满足早熟冬小麦的生长,但收获较晚,不能进行复播。复播作物生育期≥5℃、≥10℃的积温空间分布特征为天山北坡东西两端的温泉县、木垒县及奇台县的大部分区域麦收后积温较少,往中间逐渐增加,在沙湾、奎屯等区域达到最高。(2)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生产潜力研究运用机制法,利用近48年的气象资料对一年两作模式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资源利用率和现实资源生产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探明北疆沿天山北坡一带一年两作种植区限制一年两作模式高产的因子为热量资源,可通过选用“两早”品种合理搭配、免耕直播、覆膜增温等措施减少农耗,增加积温来改善。目前生产上一年两作种植模式灌溉系数平均不超过0.6,水分也是一年两作模式高产高效的障碍因子之一,需进行改善,增加灌溉量。(3)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明确了评价指标设置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一年两作模式资源适宜性的要求、结合天山北坡一带一年两作模式生产实际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生产经验,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特尔菲法相结合对评价指标进行5轮综合打分、论证和筛选,构建了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气象条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18个评价指标,并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进一步对指标因子的标准化和单因子的隶属函数值进行了界定,最后提出了一年两作模式综合适宜性评价模型。(4)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种植模式适宜性评价与区划根据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计算隶属度,首先进行单指标因子的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基于RAGA的PPC模型两种方法对一年两作模式中单一作物气候适宜性及一年两作各模式综合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对不同评价结果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冬小麦-青贮玉米气候适宜性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而复播大豆、复播油葵种植模式气候适宜性评价采用基于RAGA的PPC模型的权重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效果更佳;3个典型一年两作模式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比较发现:小麦-青贮玉米、小麦-大豆和小麦-油葵3个模式均为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结果更佳。由此探索了一年两作不同种植模式适宜性评价较好的评价方法,以供生产实践参考。根据一年两作模式综合适宜性的评价结果,适宜性等级优先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对三种典型一年两作模式进行了综合区划。而区划结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受市场农产品需求及配套技术与政策的调节。(5)系统开发与验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资源信息管理与评价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具体包括一年两作种植模式库、基础资源数据库、适宜性评价指标数据库、适宜性评价模型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等五大功能模块,采用Java语言编程,完成了数据库的开发、系统的试运行与初步验证工作。总体而言,本研究通过区域资源分析与一年两作模式作物生长的需求,建立了热量资源限制区一年两作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模型的优选,不仅对区域农业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其他一年两作种植资源限制区种植模式的优化和推广进行有益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持。
杨栓群,高九思[8](2012)在《豫西地区油葵高效栽培技术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筛选出了适合豫西丘陵旱地种植的油葵品种美国G101、康地5号、瑞士高油5号、澳葵2号、澳葵4号等,揭示了油葵秕子形成的原因,包括种植密度过大、水分供给不足、肥料施入不足等,提出了减少秕子的技术措施,并介绍了4种种植模式和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技术。
杨相昆,魏建军,张占琴,田海燕[9](2012)在《保护性耕作对复播油葵干物质动态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保护性耕作栽培条件下复播油葵干物质积累规律,指导生产实践。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复播油葵不同生育期取样,测定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结果表明,免耕复播油葵可以使生育期延长;复播油葵干物质积累呈直线上升趋势,总体干物质积累水平犁地处理低于免耕处理;干物质增长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2种耕作条件下,净干物质分配均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免耕处理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略低于犁地处理。而花盘直径、结实率及百粒质量等性状却优于犁地处理。
聂明建[10](2012)在《适合旱土间作套种的作物——甘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茎蔓匍匐生长,收获对象是块根,生育期弹性较大,适合与多种作物间作套种。综述了甘薯间作套种的效果与经验,并对甘薯间作套种的原则及主要形式与技术进行了探讨。
二、豫西地区油葵栽培技术及种植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豫西地区油葵栽培技术及种植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豫西旱区油葵新品种CY102的引种及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CY102特征特性 |
2 引种筛选试验 |
3 适应性试验 |
4 CY102栽培技术规程 |
4.1 精细整地 |
4.2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
4.3 田间管理 |
4.3.1 查苗补苗,确保全苗 |
4.3.2 结合间苗与定苗进行中耕 |
4.3.3 辅助授粉 |
4.3.4 肥水管理 |
4.3.5 适时收获 |
4.4 病虫害防治 |
5 Y102示范推广前景 |
5.1 加强领导,搞好协作 |
5.2 总结典型,积极引导 |
5.3 强化培训,搞好技术 |
(2)豫西地区油葵杂交种引种比较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参试品种 |
1.2 试验地情况 |
1.3 试验方法 |
1.4 观测项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育期 |
2.2 农艺性状 |
2.3 主要经济性状 |
2.4 产量分析 |
3 油葵高产栽培要点 |
3.1 精细整地 |
3.2 整枝打杈、打叶 |
3.3 适时收获 |
4 小结与讨论 |
(3)12个油葵品种(系)在洛阳的引种表现及其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1.2 供试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试验设计 |
1.3.2 田间管理 |
1.4 调查项目及方法 |
1.4.1 生育期 |
1.4.2 主要生理性状 |
1.4.3 抗性表现 |
1.4.4 小区产量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参试油葵品种(系)的生育期 |
2.2 参试油葵品种的农艺性状 |
2.3 参试油葵品种的产量 |
2.4 参试油葵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性 |
2.5 参试油葵品种(系)的抗病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4)豫西山区冬油菜—油葵复种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冬油菜栽培技术 |
1.1 品种选择 |
1.2 播种技术 |
1.2.1 种子处理 |
1.2.2 整地 |
1.2.3 播种 |
1.3 田间管理 |
1.3.1 苗期管理 |
1.3.2 冬季管理 |
1.3.3 返青期管理 |
1.3.4 抽台和花期管理 |
1.4 病虫害防治 |
1.5 适时收获 |
2 油葵栽培技术 |
2.1 品种选择 |
2.2 整地 |
2.3 播种 |
2.4 田间管理 |
2.4.1 观察和补齐苗芽 |
2.4.2 查苗补苗,确保全苗 |
2.4.3 结合间苗与定苗进行中耕 |
2.4.4 辅助授粉 |
2.4.5 灌溉浇水 |
2.5 病虫害防治 |
2.6 适时收获 |
(5)豫西油葵生产主要限制因素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限制因素 |
1.1 品种退化严重 |
1.2 旱灾发生频繁 |
1.3 土壤肥力较低 |
1.4 生产管理粗放 |
2 提高油葵产量的对策 |
2.1 合理轮作 |
2.2 深耕施肥 |
2.3 选用优良品种 |
2.4 种子处理 |
2.5 适期适量播种 |
2.6 田间管理 |
2.7 及时打杈 |
2.8 辅助授粉 |
2.9 防控病虫害 |
2.1 0 适时收获 |
(6)不同施肥量对向日葵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向日葵的生产概况 |
1.1.1 世界向日葵的生产概况 |
1.1.2 我国向日葵的生产概况 |
1.2 向日葵合理施肥研究动态 |
1.3 氮、磷、钾肥对向日葵影响的研究进展 |
1.3.1 氮、磷、钾肥对向日葵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
1.3.2 氮、磷、钾肥对向日葵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研究 |
1.4 现阶段我国化肥产业发展及化肥施用面临的矛盾 |
1.4.1 化肥施用量的增长率高于粮食产量增长率 |
1.4.2 化肥的供给总量和需求量 |
1.5 五原县向日葵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调查项目 |
2.3.1 生育进程 |
2.3.2 农艺性状 |
2.4 项目测定 |
2.4.1 叶面积 |
2.4.2 光合特性 |
2.4.3 叶绿素含量 |
2.4.4 产量 |
2.4.5 室内考种 |
2.5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生育进程的影响 |
3.2 不同施肥处理下向日葵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2.2 不同施肥量与向日葵叶面积指数的相关关系 |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1 不同施肥处理下向日葵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
3.3.2 不同施肥量与向日葵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
3.4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5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农艺性状的影响 |
3.5.1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株高的影响 |
3.5.2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茎粗的影响 |
3.5.3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花盘直径的影响 |
3.6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经济性状的影响 |
3.6.1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单盘粒重的影响 |
3.6.2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结实率的影响 |
3.6.3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百粒重的影响 |
3.7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
3.7.1 不同施肥处理产量的方差分析 |
3.7.2 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
3.7.3 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
3.7.4 光合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
3.7.5 不同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 |
3.8 向日葵的边际效益 |
3.8.1 油葵不同施肥处理下向日葵的经济效益 |
3.8.2 统计分析及向日葵施肥量的确定 |
3.8.2.1 油葵向日葵氮磷钾肥回归模型的建立 |
3.8.2.2 油葵模式的显着性检验 |
3.8.2.3 油葵边际产量 |
3.8.2.4 油葵施肥的最大利润 |
3.8.2.5 油葵最高产量施肥量 |
3.8.2.6 食葵氮磷钾肥回归模型的建立 |
3.8.2.7 食葵模式的显着性检验 |
3.8.2.8 食葵边际产量 |
3.8.2.9 食葵施肥的最大利润 |
3.8.2.10 食葵最高产量施肥量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群体质量的影响 |
4.1.2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农艺性状的影响 |
4.1.3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经济性状的影响 |
4.1.4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
4.1.5 不同施肥处理下向日葵经济效益的研究 |
4.2 结论 |
4.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群体质量的影响 |
4.2.2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相关性状的影响 |
4.2.3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
4.2.4 不同施肥处理下向日葵经济效益的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与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作物适宜性综述 |
1.2.1 国内外作物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作物种植区划研究现状 |
1.2.3 一年两作种植模式适宜性评价与区划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GIS的天山北坡自然资源分析与评价 |
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
2.1.1 数据来源 |
2.1.2 方法 |
2.2 天山北坡自然资源时空分布研究 |
2.2.1 天山北坡年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 |
2.2.2 天山北坡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
2.2.3 天山北坡年降雨量时空变化特征 |
2.2.4 天山北坡参考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
2.2.5 冬小麦生长季热量时空变化特征 |
2.2.6 麦收后剩余积温时空变化特征 |
2.3 小结 |
第三章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气候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及资源利用率分析 |
3.1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冬小麦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及资源利用率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冬小麦生产潜力时间变化特征 |
3.1.3 突变分析 |
3.1.4 空间分布特征 |
3.1.5 冬小麦气候资源利用率 |
3.1.6 小结 |
3.2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青贮玉米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及资源利用率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复播青贮玉米生产潜力时间变化特征 |
3.2.3 突变分 |
3.2.4 空间变化特征 |
3.2.5 复播青贮玉米气候资源利用率 |
3.2.6 小结 |
3.3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大豆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及资源利用率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复播大豆生产潜力时间变化特征 |
3.3.3 突变分析 |
3.3.4 空间变化特征 |
3.3.5 复播大豆气候资源利用率 |
3.3.6 小结 |
3.4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油葵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及资源利用率 |
3.4.2 复播油葵生产潜力时间变化特征 |
3.4.3 突变分析 |
3.4.4 空间变化特征 |
3.4.5 复播油葵气候资源利用率 |
3.4.6 小结 |
3.5 一年两作模式生产潜力与资源生产效率分析 |
3.5.1 材料与方法 |
3.5.2 一年两作不同种植模式生产潜力分析 |
3.5.3 一年两作不同种植模式资源生产效率分析 |
3.5.4 小结 |
第四章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方法 |
4.1 一年两作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一年两作模式评价方法原理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4.3.2 基于RAGA的PPC模型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与区划研究 |
5.1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流程 |
5.2 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评价单元的确定 |
5.2.1 评价原则 |
5.2.2 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
5.3 冬小麦气候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5.3.1 冬小麦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隶属度的空间分布与分析 |
5.3.2 冬小麦气候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4 复播青贮玉米气候适宜性评价 |
5.4.1 评价指标体系隶属度的空间分布与分析 |
5.4.2 复播青贮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5 复播大豆气候适宜性评价 |
5.5.1 评价指标体系隶属度的空间分布与分析 |
5.5.2 复播大豆气候适宜性评价对比分析 |
5.6 复播油葵适宜性评价 |
5.6.1 评价指标体系隶属度的空间分布与分析 |
5.6.2 复播油葵气候适宜性评价结果对比 |
5.7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综合适宜性评价 |
5.7.1 天山北坡滴灌小麦青贮模式适宜性评价 |
5.7.2 天山北坡滴灌小麦大豆模式适宜性评价 |
5.7.3 天山北坡滴灌小麦油葵模式适宜性评价 |
5.8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区划 |
5.8.1 一年两作模式区划原则 |
5.8.2 一年两作模式综合区划 |
5.9 小结 |
第六章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资源管理与评价系统构建 |
6.1 系统的总体设计与流程 |
6.1.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6.1.2 系统设计流程 |
6.2 基础数据收集与数据库建立 |
6.2.1 基础数据收集 |
6.2.2 基础资料数据库的建立 |
6.3 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与区划系统的建立 |
6.3.1 天山北坡一年两作模式作物单因子评价系统 |
6.3.2 天山北坡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系统 |
6.4 系统的运行与验证 |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 |
7.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8)豫西地区油葵高效栽培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适于豫西地区丘陵旱地种植的油葵品种 |
2 油葵秕子形成原因及提高油葵结实率的技术措施 |
2.1 油葵秕子形成的原因 |
2.1.1 选择种植的品种不对路。 |
2.1.2 种植密度过大。 |
2.1.3 水分供给不足。 |
2.1.4 肥料施入不足。 |
2.1.5 未及时打杈。 |
2.2 提高油葵结实率的技术措施 |
2.2.1 合理选择品种。 |
2.2.2 增施有机肥提高油葵田的肥力水平。 |
2.2.3 根据油葵需水规律科学灌溉。 |
2.2.4 及时打杈减少营养消耗。 |
2.2.5 采取人工或利用虫媒辅助授粉。 |
3 旱地油葵间作套种高效种植模式 |
3.1 小麦-辣椒+油葵 |
3.1.1 栽培方式。 |
3.1.2 栽培要点。 |
3.2 小麦-棉花+油葵 |
3.2.1 栽培方式。 |
3.2.2 栽培要点。 |
3.3 小麦-红薯+油葵 |
3.3.1 栽培方式。 |
3.3.2 栽培要点。 |
3.4 菠菜-西瓜+油葵 |
3.4.1 栽培方式。 |
3.4.2 栽培要点。 |
4 油葵配方施肥最佳方案 |
5 结语 |
(9)保护性耕作对复播油葵干物质动态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验设计 |
1.2 取样方法 |
1.3 干物质转移计算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复播油葵生育期的影响 |
2.2 不同耕作方式对不同生育期复播油葵总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
2.2.1 干物质积累率 |
2.2.2干物质日增长量 |
2.2.3 干物质积累量 |
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复播油葵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4 不同耕作方式对复播油葵干物质运转与分配的影响 |
2.4.1 花后总干物质运转 |
2.4.2 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 |
2.4.3 产量 |
3 讨论与结论 |
3.1 采用免耕复播技术可以做到早播种、早出苗, 充分利用7月份宝贵的光热资源 |
3.2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
(10)适合旱土间作套种的作物——甘薯(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薯套种的效益 |
1.1 充分利用温光及土地资源 |
1.2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
1.3 培肥地力, 减少水土流失 |
2 甘薯套种的原则 |
3 甘薯套种的主要形式与技术 |
3.1 甘薯与玉米套种 |
3.2 甘薯与烤烟套种 |
3.3 甘薯与花生套种 |
3.4 甘薯与其它作物间套作 |
3.5 幼龄果园间作甘薯 |
四、豫西地区油葵栽培技术及种植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豫西旱区油葵新品种CY102的引种及推广应用[J]. 张向召,潘晓东,卫勇强,陈润玲,吕维娜,吴建梅,李瑜,李旭辉. 耕作与栽培, 2021(05)
- [2]豫西地区油葵杂交种引种比较试验研究[J]. 李旭辉,张向召,卫勇强,潘晓东,吕维娜,陈润玲,赵合林,李瑜. 种子科技, 2021(14)
- [3]12个油葵品种(系)在洛阳的引种表现及其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J]. 张向召,卫勇强,吴建梅,吕维娜,陈润玲,马会丽,李瑜. 贵州农业科学, 2021(07)
- [4]豫西山区冬油菜—油葵复种栽培技术[J]. 张向召,卫勇强,吴建梅,陈润玲,吕维娜,李瑜. 农业科技通讯, 2021(06)
- [5]豫西油葵生产主要限制因素与发展对策[J]. 王婷,王云玲. 农业科技通讯, 2019(06)
- [6]不同施肥量对向日葵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D]. 王鹏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7]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与区划研究[D]. 王健. 石河子大学, 2014(07)
- [8]豫西地区油葵高效栽培技术探讨[J]. 杨栓群,高九思. 园艺与种苗, 2012(07)
- [9]保护性耕作对复播油葵干物质动态变化的影响[J]. 杨相昆,魏建军,张占琴,田海燕. 西北农业学报, 2012(04)
- [10]适合旱土间作套种的作物——甘薯[J]. 聂明建. 作物研究,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