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执法把关严堵漏洞(论文文献综述)
刘天庆[1](2021)在《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Y县A事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网络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社会舆情的载体与社会问题的放大镜,消息经由网络能够迅速的传达到各个地方,在短时间内发酵为网络舆情。尽管各级政府不断探寻解决路径,也取得些许成效,可是应该怎样捕捉舆情与把控动态,作出正确的决策,还需各级政府继续攻坚克难。本研究以河南省Y县A事件为例(A事件是指4名儿童被土方压埋身亡事件),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问卷调研法对A事件进行深刻剖析,发现Y县政府在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上有得亦有失。其中成效举措方面,在事件产生后迅速作出通报反应;舆情危机初期一系列举措处置果断;危机后期强化有效措施,遂逐步解除危机。除此之外,思想上及能力上也存在多方面不足,有思想上的逃避、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舆情引导能力欠缺以及危机中的修复重建水平不高。通过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从中找寻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和有效的应对方法,并借鉴其他地区较好的应对经验,对地方政府在舆情管理中出现的经常性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提出了培养新时代网络舆情观、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做好网络舆论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等策略建议。笔者在文章中以A事件中的负面网络舆情应对为研究重点。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工具。概念包括地方政府、舆情及网络舆情的的概念界定。运用的理论工具有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第二章对Y县政府网信部门的职能、A事件网络舆情概况包括舆情热度、传播路径、情感分布、关注热点以及调研问卷做出梳理。第三章对A事件引发的四轮舆论风波进行详细分析。还分别详细介绍高潮引发点、媒体和网友的观点、政府采取的措施以及对政府举措进行了简短的评价。第四章剖析Y县应对A事件网络舆情策略的得失及原因。首先通过事实论证Y县存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通报、初期一系列举措态度积极处置果断、后期强化措施舆情危机逐步解除的有效举措与存在的问题。再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其产生得原因。第五章借鉴深圳市“12·20”光明新区滑坡事故以及甘肃定西扶贫村现危房事件中当地政府应对策略较有效的经验。第六章中分析Y县政府应对中出现的问题原因,经过其他地区的经验借鉴,提出培养新时代网络舆情观、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做好网络舆论指导、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李建军[2](2020)在《审判中心视角下侦查机关的证据供给》文中研究指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从表面上看是强化法官在刑事诉讼中的核心地位,实质上是强化证据的审查和判断,严格落实证据裁判原则和直接审判原则是其题中之义。侦查机关承担着收集证据的重要职责,其证据供给质量直接影响刑事诉讼的运行状况。从证据审查实践来看,侦查机关取证问题主要集中在取证不全面、取证不规范和取证不严谨三个方面。侦查机关证据供给乏力存在多种证据表现,包括笔录类证据制作、书证提取、讯问、鉴定检材的提取和邀请见证人制度等方面。为了强化侦查机关的证据供给,需要围绕证据审查制定举措。除提升侦查机关全面取证、规范取证和严谨取证的自觉性外,还应当加强侦查人员以外的外部审查,通过创新证据审查机制来保证证据的证明力和证据供给质量。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3](2020)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指出晋政办发[2020]4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2020年5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委[2020]3号),结合实际,制定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总方案及两个专题实施方案、11个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罗怀左[4](2020)在《煤炭行业税务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以Y煤业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稳步发展的经济刺激下,税收规模逐年扩大,税收收入不断增长。而社会纳税意识与税收的不断增长并不匹配。税收不遵从现象时有发生,税务审计作为重要的税收检查手段之一,与纳税评估相比,流程和技术更加科学、严谨;与税务稽查相比,执法更加柔和。2018年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分税制24年后国税、地税合并,合并初期,许多事项仍待理顺,税收征管极大程度上存在空隙。换个角度来看,企业的税收不遵从即是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风险,而税务审计作为提高税收遵从度的有力工具,税务机关应充分运用,降低税收征管风险。因此,研究税务审计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此时,作为传统能源支柱行业之一的煤炭行业也正发生重大变革。自煤炭行业去产能政策实行以来,全国范围内看,去产能政策下市场煤炭供需趋于稳定,但局部地区出现供需问题。2018年地处西部的贵州煤炭供需影响较为突出,在市县两级,政府安监、工信、税务等多部门开展加强煤炭税费征管,保供电煤联合驻矿工作,执法人员常驻煤矿,以确保电煤供应及煤炭税费及时、足额征缴。受去产能政策影响下的煤炭行业生存危机已然加剧,兼并重组更使得部分企业资金紧张,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将使煤炭企业面对更加严峻的税收监管。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加上简政放权政策下企业诸多审批事项变为备案登记制,事前审查转为事后管理,煤炭企业难免会铤而走险,为降低企业成本,出现不同程度的税收不遵从现象。因此,将煤炭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以文献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对相关研究理论基础和概念进行概述。再分析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行业特征等,并以Y煤业公司为例,结合税务机关税务审计实施的实际情况,了解其内外部环境,实施风险应对,分析存在的税务审计风险及其成因。最后,通过对案例分析的提炼,针对煤炭行业税务审计风险提出防范对策。
晁勇[5](2020)在《B县纪检监察系统完善案件查办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和国家赋予的具有政治性强、职能特殊的监督执纪执法部门,其肩负的主要职责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依据《党章》和《监察法》履行案件查办职能。案件查办工作是从严治党治政的重要保障,是惩治腐败的锐利武器。随着我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案件查办工作在整个纪检监察工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且,案件查办工作最能凸显纪检监察工作特色,最能体现其工作价值,反映其工作综合水平。新形势下,县级纪检监察系统发挥案件查办职能中存在职能权责界定不明晰;工作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内设机构设置不完善;案件查办程序不规范;干部队伍办案能力不足等何题。因此,研究完善和有效发挥案件查办职能成为摆在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后案件查办工作为切入点,运用监督理论、权力制衡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探究,利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深入分析现阶段履行案件查办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把握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厘清职责权限,健全领导机制提升监督效能,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系统融合,规范程序流程坚守安全底线,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办案能力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充分发挥案件查办职能的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
徐斐[6](2020)在《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网络消费者群体渐趋庞大,个人信息被网络平台泄露的频率逐渐增高。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因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泄露范围广,商业价值高等特性而易被窃取、非法买卖、商业共享。为扼制个人信息侵权行为,我国需要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制定更具体的措施。首先,从两个视角进行分类:一般个人信息与敏感个人信息;直接个人信息与间接个人信息。其次,我国法律并没有正式确立它的权利属性,仅立法赋予其值得保护的地位。学界对权利属性存在较多评说:人格权说、财产权说、复合权属说、公共权益说等。大部分学者认同兼具人格权与财产权属性的复合权属说。我国《民法总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他法律规定中都有对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法律措施。《民法总则》奠定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基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网络经营者设置谨慎保密,不得滥用信息的义务。我国未来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更精细化的配套法律措施。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采取全盘的保护模式,未对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区分。在注重信息安全与司法效率的前提下,这种模式不具有可行性。二是侵犯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惩罚力度较弱。侵权行为主体利用信息攫取高额利润,但是面临较弱的惩罚。这与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相悖。三是相关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主体责任不明确。法律未明确规定信息使用者、政府、行业协会等所需采取的措施。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可为我国借鉴。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确定数据主体交流信息的时效;设置数据保护官制度;信息监管机构及时处理申诉案件。美国通过行业立法与行业自律保护信息隐私。日本起初仿效美国,为各行各业修订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措施,后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之后以此法为中心,在立法上统分结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措施更加精细与精准。我国在制定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时,应当注意法律法规的普遍性、衔接性与适用性,充分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区分保护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着重保护敏感个人信息与人格尊严信息。二是增强惩罚力度。例如要求删除网络消费者个人相关信息,并登报道歉,强制消除影响;增加罚金数额并给予惩罚性赔偿;将泄露事件纳入征信。三是明确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主体所应采取的法律措施。包括明确信息使用者的保护措施。信息使用者要严格执行隐私政策;为网络消费者提供信息查询的便利;积极回答信息咨询。健全政府的公共保障措施,自中央至市级政府,增设专门个人信息保护部门行使公共保障职能。强化行业协会的定期监测,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下属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委员会对会员定期监测,做信息备案工作。
谢鹏[7](2020)在《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文中研究表明制度形塑个人,人是制度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是了解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也是建构社会主义特色政治学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制度变迁理论则认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了“制度集成”。这种“制度集成”倒映在基层社会,一方面是文本式的正式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另一方面是传统社会残留的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侵染。然而,基层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有着自身的“情境”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干部既是制度体系中的个人,深受政策法规条例等正式制度的规约,也是制度文化中的个人,深受“官本位”“乡土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基层干部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但作为“情境理性人”,有着追逐个体理性、寻求机会成本的目的和需求。加之,压力型体制的现实存在,势必会产生高度的挤压状态,基层干部很可能不堪重负,担当作为动力不足。因此,亟待进行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修复完善制度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解除基层干部的制度和“情境”困扰。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制度变迁理论,聚焦“制度”这一变迁因素,全面梳理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提炼基层干部人事工作的现实困境,力图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历经近百年,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干部工作实践经验,其制度体系建设既是传统吏治思想的扬弃,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但是,当前现行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从中央到省市县(区)一以贯之的现行的正式制度存在政策体系供给不足的困扰,制度缺位有待完善、制度衔接有待加强、制度理念有待提升;基层社会“情境”之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存有的短缺和失衡,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干部工作的开展、作用的发挥;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存在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等问题,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存在路径依赖,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造成了观念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滞后于社会转型步伐造成了体制障碍,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错位、缺位的现象客观存在造成了组织行为障碍,缺乏科学论证、分析研判、吐故纳新等保障机制造成了机制障碍。因此,必须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应然路径,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自有其价值取向。总体设想重在“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选拔任用重在提高精准度,教育培养重在提升能力素质,管理监督重在严格执纪监督,激励约束重在促进担当作为。
唐睿[8](2020)在《广州市政务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随着信息网络不断扩展,全球信息化进程加速、网络安全事件日益增多,网络安全问题渐渐成为了影响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安全战略问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屋建瓴,对全国网信事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广州市网络和信息化发展迎来新机遇、新挑战。自2001年起,广州市网络和信息化建设经过19年发展,基本实现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政务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实现了从网络平台、互联网出口到云平台、数据库和终端的全覆盖。但从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广州市政务网络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政务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在政策法规完善、组织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储备、技术防护构建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安全意识不足、政策法规操作性不强、各部门横向协调机制不完善、人才梯队重视不足、技术体系防御能力不够高等。针对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广州市政务网络安全治理体系为研究对象,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结合政府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网络安全及其治理理论等,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认为为可以从完善治理标准和法规体系、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推动人才梯队建设、强化公共服务技术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健全完善广州市政务网络安全治理体系,推动广州市网络安全发展,夯实网络强市的基石。
顾芬[9](2019)在《金税三期系统下增值税发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个人消费到企业运行、从会计记账到税收征管,发票始终是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的发票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以票管税”概念的提出也让发票对于税收的重要性更为社会所普遍接受与认可。税务机关作为发票主要主管部门对发票的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高度重视的,从人工管理到系统管理再到信息化管理,发票的管理模式也随着社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2016年5月,“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行,由此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进一步扩大,税务部门对增值税的管控难度也随之不断加大,增值税发票逐步成为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数量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发票。与增值税管理息息相关的增值税发票管理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2016年金税三期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推广,税务主要业务系统原先的省市集中管理模式向全国集中管理模式转变,作为金税三期业务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发票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面对金税三期系统,发票管理(内部管理、外部管理、日常监控分析、后续管理)模式与原上海综合征管软件模式下的变化较大,在总局数据大集中的趋势下,基层税务部门必须积极适应金税三期系统下发票的管理模式。依托金税三期工程,使税务机关发票管理工作更趋于程序化、规范化、智能化。然而,在全面“营改增”和金税三期上线的双重背景下,利用增值税发票进行的犯罪行为却逐渐显现并不断扩张。国家税务总局于201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值税发票专项整治行动,一举破获多起重大发票违法案件。大量发票违法行为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国家税收征管工作的有效进行,这不禁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目前的增值税发票管理模式,并寻求更有效、更优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网络报道及实际税务工作中的相关案例,收集了金税三期上线后的部分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例,并选取A特大虚开增值税发票团伙案稽查案例进行分析。由于此案例涉税金额巨大,既涉及增值税专用发票也涉及增值税普通发票,犯罪人员众多,涉及地域范围广,对此案例的分析具体一定的典型性。本文以金税三期系统下增值税发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为主题,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从我国发票管理制度研究、目前我国增值税发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研究以及加强我国增值税发票管理的对策研究三方面对学术文献进行了梳理;然后,以目的为导向,通过对金税三期系统下增值税发票管理的现状解析,包括对金税三期后增值税发票管理模式的变化及风险分析,结合对A特大虚开增值税发票团伙案稽查案例的分析,找到当前增值税发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并分析问题成因;最后,以发票信息化管控,加强增值税发票的风险管控为重点,对如何在金税三期系统下进一步加强增值税发票管理提出思路和相关建议对策。
李金哲[10](2019)在《S区党政机关保密管理工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秘密安全环境复杂化,失泄密风险增大,保密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S区处于国家战略要地,属沿海开放城市,又是铁路交通枢纽,人口流动性强,对保密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因此,有必要找出并解决S区党政机关保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消除漏洞隐患,最大程度降低失泄密风险,保障全区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论文阐述了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解读和评述,界定了保密管理相关概念,为研究分析打下扎实理论基础。该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找出S区党政机关保密管理在定密管理、日常监管、对保密认识和态度、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深入挖掘,总结出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包括制度机制不完善、软硬件保障薄弱、人力资源困境、宣教培训不到位等;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和原因,参考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做法,应用管理学理论,紧贴基层工作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保密管理制约机制、提高监督执法力度、强化涉密人员管理、增强软硬件保障、加强宣教培训五个方面对策建议,以期对加强和改进S区党政机关保密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执法把关严堵漏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执法把关严堵漏洞(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Y县A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总体评价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不足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三)不足之处 |
四、论文结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地方政府的概念界定 |
二、舆情、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工具 |
一、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议程设置理论 |
四、理论运用 |
第二章 Y县政府网信部门职能及A事件网络舆情概况 |
第一节 Y县基本情况介绍及政府网信部门职能 |
一、Y县基本情况介绍 |
二、Y县政府网信部门职能 |
第二节 A事件网络舆情概况 |
一、事件回顾 |
二、舆情热度分析 |
第三章 A事件引发网络舆情风波及地方政府应对措施 |
第一节 A事件引发第一轮舆论风波 |
一、网络观点 |
二、政府应对举措 |
第二节 阻拦记者采访引发第二轮舆论风波 |
一、网络观点 |
二、政府应对举措 |
第三节 人民网专访引发第三轮舆论风波 |
一、网络观点 |
二、政府应对举措 |
第四节 媒体接待办法引发第四轮舆论风波 |
一、网络观点 |
二、政府应对举措 |
第四章 A事件中政府应对策略存在的得失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关于A事件调查问卷描述性分析 |
第二节 政府应对策略存在的得失 |
一、政府应对策略中的成效举措 |
二、政府应对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政府应对策略存因分析 |
第五章 其他地区可借鉴经验 |
第一节 “12·20”深圳市光明新区滑坡事故可借鉴经验 |
一、事故回顾 |
二、可借鉴经验 |
第二节 甘肃定西扶贫村现危房事件可借鉴经验 |
一、事件回顾 |
二、可借鉴经验 |
第六章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的建议 |
第一节 培养新时代网络舆情观 |
一、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带来的影响 |
二、转变传统思维方式 |
第二节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一、加强网络舆情应对人才队伍建设 |
二、加强监管问责机构队伍建设 |
第三节 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
一、健全监测预警制度 |
二、强化基础应对制度 |
三、完善修复重建机制 |
第四节 做好网络舆论引导 |
一、通过权威媒体加强议程设置 |
二、重视自媒体和网络大V |
三、培养网络评论员队伍 |
第五节 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环境 |
一、压实企业责任 |
二、提升网民素养 |
三、畅通民意反映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审判中心视角下侦查机关的证据供给(论文提纲范文)
一、侦查机关取证的问题清单 |
(一)取证意识不强,导致证据该取的未取 |
(二)取证程序不规范,导致“程序瑕疵”“违法取证” |
(三)取证程序不严谨,导致“事实查明受损” |
二、侦查机关证据供给乏力的表现 |
(一)笔录类证据制作不规范 |
(二)书证取证不规范 |
(三)讯问不规范 |
1.第一次讯问不规范 |
2.同步录音录像不规范 |
3.笔录制作过程中“复制粘贴”现象严重 |
4.剥夺了犯罪嫌疑人核对笔录的权利 |
5.入所前固定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 |
6.讯问笔录签名不及时、不真实 |
7.连续讯问 |
(四)鉴定的检材受到质疑 |
(五)见证人缺席或者不适格 |
三、强化侦查机关证据供给的基本思路 |
(一)加强证据收集,保证证据“应收尽收”和“深度挖掘” |
(二)规范取证程序,保证证据可信和可靠 |
(三)创新证据审查机制,提高侦查机关证据供给质量 |
1.重提“侦审分离” |
2.推行“捕诉合一” |
(4)煤炭行业税务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以Y煤业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税务审计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税务审计的概念 |
2.1.1 税务审计定义 |
2.1.2 税务审计原理 |
2.1.3 税务审计职能 |
2.1.4 风险导向税务审计概念 |
2.2 税务审计风险相关概念 |
2.2.1 企业税务风险 |
2.2.2 税务审计风险的含义及模型 |
2.3 理论基础 |
2.3.1 风险管理理论 |
2.3.2 税收风险理论 |
3 煤炭行业主要涉及税种及其税务审计风险 |
3.1 煤炭行业基本情况 |
3.1.1 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
3.1.2 煤炭行业财务核算方式 |
3.2 煤炭行业主要涉及税种和税收征管特点 |
3.2.1 煤炭行业主要涉及税种 |
3.2.2 煤炭行业税收征管重点 |
3.2.3 煤炭行业税收征管难点 |
3.3 煤炭行业税务审计风险分析 |
3.3.1 筹建及采购环节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
3.3.2 生产及销售环节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
3.3.3 资产管理及特殊事项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
3.3.4 煤炭行业检查风险分析 |
4 Y煤业公司税务审计案例分析 |
4.1 Y煤业公司基本情况 |
4.1.1 公司简介 |
4.1.2 税务管理内控情况 |
4.1.3 纳税申报情况 |
4.2 Y煤业公司税务审计风险分析 |
4.2.1 Y煤业公司外部风险识别与评估 |
4.2.2 Y煤业公司内部风险识别与评估 |
4.2.3 Y煤业公司税务审计风险应对 |
4.2.4 Y煤业公司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
4.2.5 Y煤业公司检查风险分析 |
4.3 Y煤业公司税务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
4.3.1 Y煤业公司重大错报风险成因分析 |
4.3.2 Y煤业公司检查风险成因分析 |
5 煤炭行业税务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
5.1 基于税务审计主体的防范对策 |
5.1.1 强化审计人才培养,提高审计专业程度 |
5.1.2 加快国地税业务融合,抓好日常税收征管 |
5.1.3 充分运用税收大数据,提升税务审计效能 |
5.1.4 整合资源开展税收风险提示 |
5.1.5 签订税收遵从协议,实现税企共治 |
5.2 税务审计客体视角的防范对策 |
5.2.1 树立企业依法纳税意识 |
5.2.2 提高企业纳税风险防控能力 |
5.2.3 建立完善的财务、税务核算制度 |
5.3 改善税务审计环境的对策 |
5.3.1 健全和完善税收法律体系 |
5.3.2 建立健全税务审计制度 |
5.3.3 坚持依法治税,确保税法执行刚性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B县纪检监察系统完善案件查办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纪检监察 |
2.1.2 纪律审查 |
2.1.3 监察调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反腐败理论 |
2.2.2 权力制衡理论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3章 B县纪检监察系统履行案件查办职能现状 |
3.1 B县概况及纪检监察队伍整体情况 |
3.1.1 B县基本情况 |
3.1.2 纪检监察队伍情况 |
3.2 内设机构基本职能 |
3.2.1 业务类科室职能 |
3.2.2 综合类科室职能 |
3.2.3 围绕办案科室统筹协调 |
3.3 案件查办各阶段履职情况 |
3.3.1 线索处置 |
3.3.2 初步核实 |
3.3.3 审查调查 |
3.4 案件查办履职成效 |
3.4.1 办案成效显着提升 |
3.4.2 四种形态运用明确 |
3.4.3 案件质量标准更高 |
第4章 B县纪检监察系统履行案件查办职能存在的问题 |
4.1 职能权责界定不明晰 |
4.1.1 法律规定不明确 |
4.1.2 职责定位不清晰 |
4.2 工作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 |
4.2.1 组织领导机制不完善 |
4.2.2 线索发现机制不健全 |
4.2.3 巡察作用发挥不明显 |
4.3 内设机构设置不完善 |
4.3.1 科室人员配备不足 |
4.3.2 科室设置不完备 |
4.3.3 基层纪委改革不到位 |
4.4 案件查办程序不规范 |
4.4.1 问题线索处置不严密 |
4.4.2 办案文书流程不规范 |
4.4.3 办案安全保障不到位 |
4.5 干部队伍办案能力不足 |
4.5.1 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
4.5.2 工作理念存在偏差 |
4.5.3 综合型的人才匮乏 |
第5章 B县纪检监察系统完善案件查办职能对策 |
5.1 完善法律法规厘清职责权限 |
5.1.1 重视完善法律法规 |
5.1.2 明确环节职责权限 |
5.2 健全领导机制提升监督效能 |
5.2.1 加强组织领导 |
5.2.2 注重过程监督 |
5.2.3 创新巡察方式 |
5.3 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系统融合 |
5.3.1 优化干部配备 |
5.3.2 完善科室设置 |
5.3.3 推动基层改革 |
5.4 规范程序流程坚守安全底线 |
5.4.1 理顺信访工作程序 |
5.4.2 规范处置文书流程 |
5.4.3 筑牢办案安全保障 |
5.5 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办案能力 |
5.5.1 加强理论学习 |
5.5.2 实践中提升办案能力 |
5.5.3 创新学习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界定及其权利属性 |
(一)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概念 |
(二)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特征 |
1.可识别性强 |
2.泄露范围广 |
3.商业价值高 |
(三)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类型 |
1.一般个人信息与敏感个人信息 |
2.直接个人信息与间接个人信息 |
(四)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 |
1.权利属性的争议 |
2.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兼具人格权和财产权 |
二、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的规定及存在问题 |
(一)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的规定 |
1.民法总则 |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3.其他法律规定 |
(二)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存在的问题 |
1.未对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区分 |
2.侵犯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惩罚力度较弱 |
3.相关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主体责任不明确 |
三、域外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的规定及启示 |
(一)欧盟 |
(二)美国 |
(三)日本 |
(四)域外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的启示 |
四、完善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的建议 |
(一)区分保护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 |
1.区分敏感个人信息和非敏感个人信息 |
2.区分人格尊严信息和非人格尊严信息 |
(二)增强惩罚力度 |
1.强制消除影响 |
2.增加罚金数额并给予惩罚性赔偿 |
3.泄露事件纳入征信 |
(三)明确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主体所应采取的法律措施 |
1.明确信息使用者的保护措施 |
2.健全政府的公共保障措施 |
3.强化行业协会定期监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和问题与不足 |
一、论文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所遇问题 |
四、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干部 |
二、基层干部 |
三、干部人事制度 |
第二节 理论依据及主体框架 |
一、宏观层面: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 |
二、微观和中观层面:制度变迁理论 |
三、搭建理论依据与主体架构的桥梁 |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基层治理与干部行为模式 |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下的基层治理结构 |
一、基层权威结构的历时嬗变 |
二、基层社会规则及其运行逻辑 |
三、基层政权结构与治理形态 |
第二节 基层干部的行为动机及其模式 |
一、关于人性的三种理论假设 |
二、“情境理性”:基层干部的人性假设 |
第三节 压力型体制与干部行为逻辑 |
一、数量化的任务分解机制 |
二、指标化的责任考评体制 |
第三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吏治思想及其扬弃 |
一、尊重人才,选贤任能 |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
三、注重基层,历练培养 |
四、加强考核,严格监管 |
五、廉洁奉公,节操自爱 |
第二节 制度建设的探索历程 |
一、初创阶段:解放思想,破旧立新 |
二、探索阶段:打牢基础,破冰前行 |
三、改革阶段:积极探索,深化前行 |
四、“新时代”:建章立制,全面发展 |
第三节 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
二、秉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
三、强化理论武装和基层历练 |
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 |
第四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正式制度下政策体系供给不足 |
一、制度缺位有待完善 |
二、制度衔接有待加强 |
三、制度理念有待提升 |
第二节 社会“情境”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失衡 |
一、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 |
二、“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 |
三、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 |
四、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 |
第三节 制度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 |
一、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 |
二、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 |
三、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 |
四、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 |
第四节 制度改革存在路径依赖 |
一、观念障碍: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 |
二、体制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迟滞” |
三、组织行为障碍:党委及组织部门错位缺位 |
四、机制障碍:缺乏吐故纳新的保障机制 |
第五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总体设想:“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 |
一、涵盖选育管用四个方面 |
二、“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是关键 |
三、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是目标任务 |
第二节 选拔任用:提高精准度 |
一、考实政治素质,注重群众公论 |
二、完善考核评价,加强实绩考量 |
三、开展谈心谈话,强化分析研判 |
四、细化完善机制,健全过程保障 |
第三节 教育培养:提升能力素质 |
一、分层分类分级推进培训 |
二、完善学习培养系统方案 |
三、强化基层一线实践历练 |
第四节 管理监督:严格执纪监督 |
一、严格遵守监管原则 |
二、细化层级管理规定 |
三、实施立体监管制度 |
四、完善宽严相济体系 |
五、正确处理各项关系 |
第五节 激励约束:促进担当作为 |
一、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
二、推进职务职级并行 |
三、完善身心关爱机制 |
结语:通往现代干部人事管理之路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8)广州市政务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网络安全治理主体的研究 |
1.3.2 网络安全治理原则的研究 |
1.3.3 网络安全治理模式的研究 |
1.3.4 网络安全治理立法的研究 |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电子政务 |
2.1.2 网络安全 |
2.1.3 政务网络安全 |
2.1.4 政务网络安全治理 |
2.1.5 政务网络安全治理体系 |
2.2 理论概述 |
2.2.1 政府治理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2.2.3 网络安全及其治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政务网络安全治理体系现状 |
3.1 广州市政务网络安全治理体系概况 |
3.2 广州市政务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 |
3.2.1 政务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 |
3.2.2 政务网络安全组织管理体系运作有序 |
3.2.3 政务网络安全公共服务技术保障体系初见成效 |
3.2.4 政务网络安全人才梯队建设基本成型 |
第四章 广州市政务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 政务网络安全相关立法不完善 |
4.1.1 网络安全法适用范围宽泛 |
4.1.2 地方性网络安全法规立法位阶较低 |
4.1.3 地方性网络安全法规更新缓慢 |
4.2 政务网络安全组织管理相对滞后 |
4.2.1 “九龙治水”的网络安全组织管理体系 |
4.2.2 网络安全管理提升程度不足 |
4.3 政务网络安全管理人才匮乏 |
4.3.1 网络安全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
4.3.2 网络安全学科应用性不足 |
4.3.3 政务网络安全防御人才待遇较低 |
4.4 政务网络安全公共服务技术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
4.4.1 境内外网络攻击频繁,防范难度大 |
4.4.2 网络安全基础防护设施有待完善 |
4.4.3 网络安全资源投入不足 |
第五章 广州市政务网络安全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对网络安全问题所产生的影响认识不到位 |
5.2 政务网络安全政策法规可操作性不足 |
5.3 政务网络安全跨部门、跨领域协调机制未能有效建立 |
5.4 对网络安全人才梯队建设支持不够 |
5.5 技术保障体系防御能力亟待提高 |
第六章 完善广州市政务网络安全治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治理标准和法规体系 |
6.1.1 完善广州市政务网络安全配套法律法规 |
6.1.2 推进广州市政务网络安全标准化工作 |
6.2 优化组织管理体系 |
6.2.1 强化组织横向协调机制 |
6.2.2 健全多方参与的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 |
6.2.3 确立网络安全绩效考核机制 |
6.3 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培养 |
6.4 推动人才梯队建设 |
6.4.1 创新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机制 |
6.4.2 加强网络安全教材建设 |
6.4.3 强化网络安全师资队伍建设 |
6.4.4 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 |
6.4.5 加强网络安全从业人员在职培训 |
6.4.6 完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配套措施 |
6.5 强化公共服务技术保障体系 |
6.5.1 推进网络安全公共基础设施升级 |
6.5.2 推动应急工作机制和应急资源库建设 |
6.5.3 强化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监管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金税三期系统下增值税发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综合评论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增值税发票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增值税发票管理的内涵 |
一、发票管理的内涵 |
二、增值税发票及其特点分析 |
第二节 增值税发票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利益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三、权变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三章 金税三期系统下增值税发票管理现状 |
第一节 国内税务机关发票管理的发展过程 |
一、《坐商销货证明书》制度 |
二、《全国发票管理暂行办法》颁布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颁布 |
四、推进票种简并和增值税升级版工作 |
第二节 金税三期系统下增值税发票管理模式 |
一、金税三期发票内部管理模式 |
二、税源管理部门发票管理模式 |
第三节 金税三期系统下增值税发票管理模式变化及风险分析 |
一、增值税发票管理模式的变化 |
二、增值税发票管理风险分析 |
第四章 金税三期系统下增值税发票管理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案例分析:A特大虚开增值税发票团伙案 |
一、案件描述 |
二、案件分析及小结 |
第二节 金税三期系统下增值税发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增值税制度不完善 |
二、税收征管力度不足 |
三、跨部门联合不紧密 |
四、问题分析总结 |
第三节 金税三期系统下增值税发票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一、政策制定的单一性和倾向性 |
二、税收征管领域中的征纳双方博弈行为 |
三、税务机关过于重视以票控税导致发票功能异化 |
四、地方政府对发票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
第五章 金税三期系统下加强发票日常管理的建议 |
第一节 推动依法治税,坚决打击发票违法行为 |
一、完善发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
二、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度 |
三、加大发票违法处罚力度 |
第二节 加强事先预防,推进建设社会共治体系 |
一、完善实名身份验证 |
二、加强跨部门协同联动 |
三、管理与服务相互促进 |
第三节 充分运用大数据,加快推进信息管税 |
一、进一步推广电子发票的应用 |
二、进一步完善发票风险管理模式 |
三、进一步实践发票分级分类管理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个人访谈记录摘要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10)S区党政机关保密管理工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保密管理工作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保密管理工作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家秘密和保密管理 |
2.1.2 涉密载体 |
2.1.3 涉密岗位与涉密人员 |
2.1.4 国家秘密的定密、解密及变更 |
2.1.5 保密综合防范体系 |
2.2 保密管理工作理论基础 |
2.2.1 瑞士奶酪理论 |
2.2.2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2.2.3 信息安全投入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S区党政机关保密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S区党政机关保密管理工作发展及现状 |
3.1.1 S区党政机关保密管理遵循的法规体系发展 |
3.1.2 S区党政机关保密管理体系及专项制度 |
3.1.3 S区党政机关保密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和面临形势 |
3.2 S区党政机关保密工作的内部调查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2.3 参与问卷调查人员情况分析 |
3.3 S区党政机关保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
3.3.1 定密管理不严密 |
3.3.2 保密日常管理监督不到位 |
3.3.3 对保密认识和态度存在偏差 |
3.3.4 保密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S区党政机关保密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制度机制不完善 |
4.1.1 部分规章可操作性欠缺 |
4.1.2 缺乏协同联动机制 |
4.1.3 考核机制不完善 |
4.1.4 各部门保密制度陈旧、针对性差 |
4.2 软硬件保障薄弱 |
4.2.1 办公经费和场所紧张 |
4.2.2 涉密设备设施性价比及利用率低 |
4.2.3 电子公文系统未发挥应有作用 |
4.3 人力资源困境 |
4.3.1 编制数量与工作量不符 |
4.3.2 激励和保障手段不足 |
4.3.3 人员流动过于频繁 |
4.3.4 工作人员执行力偏低 |
4.3.5 人情关系影响执法监督 |
4.4 宣传教育不到位,保密意识知识匮乏 |
4.4.1 宣教活动覆盖率低 |
4.4.2 宣教活动注重形式轻视效果 |
4.4.3 宣教活动缺乏系统性、统筹性 |
4.4.4 定密责任人教育不到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S区党政机关保密管理工作改进对策 |
5.1 完善保密管理制约机制 |
5.1.1 保密工作纳入干部和领导班子考核 |
5.1.2 明确违规行为追责标准和方式 |
5.1.3 将保密列入入职及离职前置考察项目 |
5.1.4 畅通部门间信息共享渠道 |
5.1.5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
5.2 提高监督执法力度 |
5.2.1 对于查办案件采取激励手段 |
5.2.2 实行部门、地区间互查 |
5.2.3 建立挂号督办整改模式 |
5.2.4 适时通报查处情况 |
5.3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5.3.1 严格资格审查流程 |
5.3.2 落实涉密人员补偿性待遇 |
5.3.3 开展轮岗培训盘活干部队伍 |
5.4 增强软硬件保障 |
5.4.1 统一配发、管理涉密设备 |
5.4.2 寻求降低涉密装备价格 |
5.4.3 引入功能完善的电子公文系统 |
5.5 加强宣教培训 |
5.5.1 宣传方式强调实效 |
5.5.2 加强领导干部尤其是定密责任人的培训 |
5.5.3 改进网络教育培训平台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执法把关严堵漏洞(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Y县A事件为例[D]. 刘天庆.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审判中心视角下侦查机关的证据供给[J]. 李建军.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20(04)
- [3]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06)
- [4]煤炭行业税务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以Y煤业公司为例[D]. 罗怀左.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
- [5]B县纪检监察系统完善案件查办职能研究[D]. 晁勇. 河北大学, 2020(10)
- [6]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研究[D]. 徐斐.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7]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D]. 谢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8]广州市政务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完善研究[D]. 唐睿. 兰州大学, 2020(10)
- [9]金税三期系统下增值税发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D]. 顾芬. 上海财经大学, 2019(07)
- [10]S区党政机关保密管理工作问题研究[D]. 李金哲. 燕山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