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便化:我国食品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郭友武[1](2021)在《基于高质量发展 科学布局 山东省食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背景意义(一)产业背景:食品产业是国家食品安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是山东省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发展食品产业对拉动农业增值、带动工业发展、推动服务业繁荣和产业振兴、乡村建设、促进国内外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是食品产业大省,已连续33年位列全国食品工业营收第一(附件1),
郭顺堂,徐婧婷,刘欣然,吴元浩[2](2019)在《我国植物蛋白资源高效利用途径与技术创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植物蛋白基食品"发展热潮的不断兴起,植物蛋白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全球食品行业关注的焦点。比较了国内外植物基食品快速发展的成因,与国外相比,我国植物基的乳和肉替代品有悠久的历史,各种植物乳尤其是豆奶,发展势头迅猛,已形成了稳定的市场,出现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植物乳品牌;而肉类替代品多集中于拉丝蛋白(组织蛋白)用于肉馅和菜肴类产品的开发,素肉、辣条等休闲食品的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国外在植物蛋白利用方面主要集中在燕麦及各种杂豆蛋白的利用上,利用途径主要是西式肉制品的替代,如汉堡、香肠、炸鸡块等。在比较国内外植物蛋白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提高传统食品的利用水平,实现植物蛋白摄取方便化和美味化,以及制造技术的智能化。不但开发仿肉类植物蛋白产品,还要开发具有植物蛋白本身特色风味的食品品类,构建高附加值、高营养、高效率的植物基肉类产品。
朱文昌[3](2018)在《影响糯米制粉和糊化品质的因素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选用了越南籼糯、江西籼糯、安徽粳糯和东北粳糯这四种物化性质差异较大的糯米为原料,采用湿磨、干磨和半干磨三种制粉方法制备糯米粉,比较不同制粉方法对糯米粉品质的影响;通过对糯米粉α-淀粉酶活性、基本成分和糊化特性的测定找出影响糯米粉糊化特性的因素和机理;借助对糯米粉精细结构的研究,探讨了糯米淀粉精细结构与糯米淀粉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储藏时期的糯米水分含量、粒度、密度与硬度的测定和糯米浸泡实验探究了影响糯米生米硬度的因素。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用湿法、干法和半干法研磨四种糯米,比较不同研磨方法获得的糯米粉品质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制得的糯米粉淀粉、灰分、蛋白质、脂肪酸值和破损淀粉含量从大到小排序为干磨>半干磨>湿磨。干磨对糯米粉颗粒破坏严重,半干磨相对干磨而言对糯米粉颗粒的破坏较轻,湿法制得的糯米粉颗粒表面光滑、棱角分明、大小均一。干磨制粉得到的糯米粉粒度最大,约为100μm;湿磨制粉得到的糯米粉粒度最小,约为6μm;半干磨制得的糯米粉粒度介于干磨和湿磨之间,约为50μm。不同制粉方法制备的糯米粉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湿磨>半干磨>干磨。不同制粉方法对糯米淀粉结晶度的影响不大。2、通过对湿磨糯米粉的α-淀粉酶活性、基本成分和糊化特性的测定,研究影响糯米粉糊化特性的因素和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糯米粉糊化特性有着明显的差异,四种糯米粉基本成分含量差别不大,α-淀粉酶活力有较大差异。从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糯米粉的蛋白质含量与糊化特征值呈负相关关系;α-淀粉酶与糯米粉糊化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呈显着负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58,-0.967和-0.957。说明了α-淀粉酶是影响不同品种糯米粉糊化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排除α-淀粉酶的影响,含蛋白质的糯米粉糊化特征值低于排除蛋白质后的糯米粉糊化特征值,说明了糯米粉中的蛋白质是降低糯米粉糊化特征值的因素之一。3、通过对糯米淀粉精细结构的测定,研究糯米淀粉精细结构与糯米淀粉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糯米淀粉有着不同的糊化特性和热力学特性。淀粉中短链比例较多,长链比例较少的糯米淀粉表现出峰值黏度较高,糊化温度较低的特性。糯米淀粉结晶度越大,糯米淀粉糊化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也越大,同时糯米淀粉的起始糊化温度越低,糊化焓越大。4、通过对不同储藏时期的糯米水分含量、粒度、密度、硬度的测定和浸泡实验,探究影响糯米硬度的因素和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陈米较新米水分含量、密度和硬度均有所下降。糯米的硬度与糯米的水分含量有一定的关系。无论新米还是陈米含水量最高的东北粳糯硬度均最低,新米中含水量最低的江西籼糯硬度最大,陈米中含水量最低的越南籼糯硬度最大。不同品种的糯米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糯米的硬度也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浸泡的前60min这种下降的趋势最为明显;浸泡60120min时糯米的硬度下降趋势较为缓慢;浸泡时间在120min以上时,糯米的硬度趋于不变。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糯米的含水量逐渐增加,糯米的硬度逐渐下降,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糯米含有较高含水量时有着相对较小的硬度。
徐婧婷,刘贺,郭顺堂[4](2016)在《我国方便面食品的发展方向与技术需求分析》文中认为综述了我国方便面行业各发展阶段的特点,针对目前我国方便面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市场消费需求、技术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我国方便面行业应从保持良好食用性和方便性、不断提升产品营养性、开发新产品、创新营销模式等方向的思路发展,为我国方便面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提供理论基础。
裴会永[5](2014)在《高峰论剑筹谋“下一个五年”》文中研究说明“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规划摆上日程。“十三五”期间,粮油加工业将呈现何种趋势?粮食加工产业如何定位、向何处发展?企业如何凭借管理和技术创新,走出市场逼仄的困境?打造谷物循环产业链精髓何在?全谷物食品如何跻身主流产品市场?企业如何搭上电子商务、智能?
姚继承,陈来胜[6](2011)在《调味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Ⅱ)》文中认为文章综述介绍了调味品行业的总体状况、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从多角度对不同规模调味品企业发展的商业机遇和不同类别产品的市场拓展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开发新型调味产品的几点建议。
吴林海,郭娟[7](2010)在《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演化轨迹与未来需求趋势》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还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已趋于稳定,但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仍处于调整期。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的地域性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在外饮食支出迅速增加。未来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趋向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和安全化。
陈志成[8](2009)在《未来我国粮油加工科技发展的任务与目标》文中认为阐述了我国未来粮油加工科技发展的任务与目标,主要是针对原粮、油料等基本原料进行工业化处理的过程。它包括:稻谷碾米、小麦制粉、玉米加工、杂粮加工、油料加工、淀粉加工、食品加工以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郭娟[9](2009)在《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演变与趋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资料,初步探索了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现状。笔者认为,现阶段城乡居民对谷物等粮食需求逐渐减少,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已趋于稳定,但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仍处于调整期。未来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趋向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和安全化。
邓姗[10](2007)在《我国调味品生产现状和市场发展趋势》文中提出为了提高调味品生产企业的竞争力,从调味品的市场、前景、复合调味品的发展、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及新技术的运用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认为我国调味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应追求品牌化和方便化,强调绿色健康。
二、方便化:我国食品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便化:我国食品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质量发展 科学布局 山东省食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意义 |
二、政策依据 |
三、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四、山东省食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 |
附件1: |
附件2: |
(2)我国植物蛋白资源高效利用途径与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为什么植物基食品这么“热”? |
2 国外植物蛋白资源的加工利用现状分析 |
2.1 植物基乳饮料加工利用现状 |
2.2 植物基肉的加工现状 |
3 我国植物蛋白资源的加工利用现状分析 |
3.1 我国植物基乳饮料加工利用现状 |
3.2 我国植物蛋白类制品加工利用现状 |
3.2.1 小麦面筋蛋白的加工生产现状 |
3.2.2 豌豆蛋白的加工生产现状 |
3.2.3 大豆蛋白的加工生产现状 |
3.2.4 传统大豆食品加工利用现状 |
3.3 我国植物蛋白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和路径分析 |
4 植物蛋白资源高效利用途径与技术创新 |
4.1 传统豆制品的技术创新与高效利用 |
4.2 豆乳发酵产品技术创新 |
4.3 植源肉产品的发展与加工技术创新 |
5 思考与展望 |
(3)影响糯米制粉和糊化品质的因素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糯米概述 |
1.2 糯米制品的发展现状 |
1.3 糯米制品的研究进展 |
1.3.1 糯米粉制粉方式的研究 |
1.3.2 糯米粉物化特性的研究 |
1.4 糯米淀粉与蛋白质 |
1.4.1 糯米淀粉 |
1.4.2 糯米蛋白质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制粉方式对糯米粉品质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糯米粉的制备 |
2.3.2 糯米粉淀粉的提取 |
2.3.3 糯米粉基本成分的测定 |
2.3.4 糯米粉破损淀粉含量测定 |
2.3.5 糯米粉脂肪酸值的测定 |
2.3.6 糯米粉粒度分布的测定 |
2.3.7 糯米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
2.3.8 糯米粉电子显微结构的测定 |
2.3.9 糯米淀粉晶体特性的测定 |
2.3.10 数据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糯米粉基本成分的比较 |
2.4.2 糯米粉脂肪酸值的比较 |
2.4.3 糯米粉破损淀粉含量的比较 |
2.4.4 糯米粉粒度分布的比较 |
2.4.5 糯米粉电子显微结构的比较 |
2.4.6 糯米粉糊化特性的比较 |
2.4.7 糯米淀粉结晶度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3 影响糯米粉糊化特性的因素和机理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糯米制粉 |
3.3.2 糯米淀粉的制备 |
3.3.3 糯米粉基本成分的测定 |
3.3.4 糯米粉及糯米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
3.3.5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3.3.6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品种糯米粉的糊化特性曲线 |
3.4.2 不同品种糯米粉的基本成分的测定 |
3.4.3 添加硝酸银溶液后的糯米粉糊化特性曲线 |
3.4.4 不同品种糯米粉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3.4.5 糯米粉α淀粉酶活性、基本成分与糯米粉糊化特征值的相关性分析 |
3.4.6 添加二硫苏糖醇后的糯米粉糊化特性曲线 |
3.4.7 酶解蛋白质后添加硝酸银的糯米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
3.5 本章小结 |
4 糯米淀粉精细结构与其糊化、热力学特性关系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糯米粉的制备 |
4.3.2 糯米淀粉的制备 |
4.3.3 糯米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
4.3.4 糯米淀粉热力学特性的测定 |
4.3.5 糯米淀粉结晶度的测定 |
4.3.6 糯米淀粉支链链长分布的测定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糯米淀粉的糊化特性曲线及糊化特征值 |
4.4.2 糯米淀粉的热力学特性 |
4.4.3 糯米淀粉支链的链长分布 |
4.4.4 糯米淀粉的结晶度 |
4.5 本章小结 |
5 影响糯米硬度及浸泡效率因素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原料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糯米水分含量的测定 |
5.3.2 糯米粒度的测定 |
5.3.3 糯米密度的测定 |
5.3.4 糯米硬度的测定 |
5.3.5 糯米浸泡时间与糯米硬度关系的绘制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不同品种糯米的水分含量 |
5.4.2 不同品种糯米的粒度 |
5.4.3 不同品种糯米的密度 |
5.4.4 不同品种糯米的硬度 |
5.4.5 糯米浸泡时间与糯米硬度的关系图像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性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我国方便面食品的发展方向与技术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方便面行业在各发展阶段的特点 |
1.1 引进生产线和加工技术,开启我国方便食品消费先河 |
1.2 先进的营销手段和规模化结合,消费市场品牌化 |
1.3 方便面品牌快速成长,横纵联合提升市场竞争力 |
1.4以营养和安全为核心进行技术创新,对市场进行纵深切分 |
2 我国方便面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
2.1 方便面的“方便市场”空间受到各种食品“方便化”的蚕食 |
2.2 方便面自身的安全和营养品质问题困扰消费者 |
2.3 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技术创新不足 |
3 我国方便面食品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 |
3.1 保证良好的食用性和方便性 |
3.2 努力提升方便面产品的营养性 |
3.3 不断发展特色风味,开发新产品 |
3.4 创新营销模式,提升市场份额 |
(7)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演化轨迹与未来需求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的历史考察 |
1. 城镇居民总体食品消费结构 |
2. 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 |
3. 不同地区食品消费结构 |
二、食品消费结构与收入变化的历史考察 |
1. 居民消费中的食品消费 |
2. 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动 |
3. 居民食品消费方式的改变 |
三、未来食品需求结构变化的预测 |
1. 模型的选择 |
2. 实证分析 |
3. 未来食品需求的变化 |
四、结论与启示 |
(8)未来我国粮油加工科技发展的任务与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粮油加工科技发展趋势 |
1.1 加强油料和谷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相关性研究, 增强自主创新开发能力 |
1.2 粮油加工产业依赖于集成创新 |
1.3 加强特色粮油加工的集成技术和集约化加工水平的研究 |
1.4 高新技术促进粮油加工的产业链延伸 |
2 粮油加工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
2.1 加强粮油主产品的原料标准化、专用化和产品的精准化、营养化、方便化、优质化和工程化的技术研究力度 |
2.2 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中国传统粮油加工产业 |
2.3 建立主食品工业化和集约化生产配送连锁营销体系 |
2.4 加强对特色粮油资源开发利用的科研投入 |
2.5 加强对国产传统粮油加工装备的科研扶持 |
3 我国粮油加工科技发展目标 |
3.1 食用油脂营养机理与安全保障系统的研究 |
3.2 主食品产业化工程研究 |
3.3 特色粮油资源与功能营养食品综合开发工程 |
3.4 粮油机械装备产业升级工程研究 |
4 结语 |
(9)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演变与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的历史考察 |
1、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分析 |
2、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分析 |
3、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比较分析 |
二、收入变化与食品消费结构的历史考察 |
1、居民消费中的食品消费状况 |
2、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动 |
3、居民食品消费方式的改变 |
三、结论与启示 |
1、多样化。 |
2、方便化。 |
3、营养化。 |
(10)我国调味品生产现状和市场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调味品工业的现状 |
1.1 发酵调味品稳步增长, 市场竞争激烈 |
1.2 天然调味基料从无到有, 市场前景喜人 |
1.3 天然香辛料市场走俏, 生产与应用比较混乱 |
1.4 复合调味品迅猛发展 |
1.5 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调味品工业 |
1.6 新技术不断应用、生产工艺不断改进和生产条件不断完善 |
2 我国调味品工业的发展趋势 |
2.1 调味品生产新技术不断应用, 生产工艺不断改进, 标准化管理不断完善 |
2.2 执法监督任重道远, 净化市场人人有责 |
2.2.1 加大执法部门对调味品的监督执法力度 |
2.2.2 企业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
2.2.3 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
2.3 坚持公平税赋的原则 |
2.4 调味品行业前景美好 |
3 结束语 |
四、方便化:我国食品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质量发展 科学布局 山东省食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J]. 郭友武. 中国食品工业, 2021(21)
- [2]我国植物蛋白资源高效利用途径与技术创新[J]. 郭顺堂,徐婧婷,刘欣然,吴元浩.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9(06)
- [3]影响糯米制粉和糊化品质的因素及机理研究[D]. 朱文昌.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4]我国方便面食品的发展方向与技术需求分析[J]. 徐婧婷,刘贺,郭顺堂. 保鲜与加工, 2016(05)
- [5]高峰论剑筹谋“下一个五年”[N]. 裴会永. 粮油市场报, 2014
- [6]调味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Ⅱ)[J]. 姚继承,陈来胜. 中国调味品, 2011(06)
- [7]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演化轨迹与未来需求趋势[J]. 吴林海,郭娟. 湖湘论坛, 2010(03)
- [8]未来我国粮油加工科技发展的任务与目标[J]. 陈志成. 粮食加工, 2009(03)
- [9]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演变与趋势分析[J]. 郭娟.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04)
- [10]我国调味品生产现状和市场发展趋势[J]. 邓姗.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