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议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论文文献综述)
黄氏红绒(Hoang Thi Hong Nhung)[1](2016)在《中越会计准则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资本市场全球化,投资者需要具有国际可比性和透明度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世界各国都采用可比性高的会计标准,进而产生了会计准则等技术标准的区域趋同和国际趋同。目前,很多国家在制定本国会计准则时都会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和IFRS)。无论是全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还是制定具备国际趋同特征的本国会计准则,都将有助于使本国的会计准则或技术标准更加完善。中越两国是邻国,同属东方文化体系,在经济制度、社会国情等方面均具有共同点,经贸合作前景巨大。因此,探索中国会计准则(CAS)与越南会计准则(VAS)之间的差异和趋同程度,不仅有利于两国投资者深入理解对方的会计准则,也有利于两国会计准则的协调。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问题与文献综述等;第二章介绍中越两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第三章是中越两国会计准则的总体比较分析;第四章是中越两国具体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分析;第五章是越南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国家协调;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通过分析发现:(1)虽然中、越两国的会计改革都在走国际趋同的道路,基本准则的制定也都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内容,但由于受本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的影响,仍然存在差异。比如:为满足会计信息客观性与相关性的质量要求,中国采用多种计量属性,而越南只有历史成本一种计量属性。(2)具体会计准则中,中国规定无形资产的取得方式有企业自行开发、外购、投资者投入、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合并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越南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取得方式包括单项购买、有期限土地使用权、国家拨给或赠予、并购购买的、换入和自行开发。对比发现,越南比中国少了投资者投入和债务重组两种取得无形资产的方式。(3)在固定资产方面,两国在确认条件、成本构成、后续计量方面(包括增值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取得资产、资产放置处理)都存在一些差异。(4)在会计报告方面,中、越两国大同小异,这与两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异同有一定关系。
王颖驰,袁泽鹏[2](2015)在《基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背景下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日益紧密,会计准则也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背景下,人们日益认识到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本文从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理论出发,研究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给会计职业判断带来的影响,分析了我国会计职业判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在会计准则国际背景下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水平的建议。
景昊昱[3](2013)在《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研究》文中提出2001年安然破产事件的突然发生让各界人士震惊,它的发生不但使安然公司走向灭亡,同时财务账目问题也使当时位列世界第一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走向衰败,这其中重要的导火索就是安然公司的假账问题。该公司的财务人员运用娴熟的财务知识,联合了安达信的审计人员,利用了会计准则的漏洞虚报利润,隐瞒巨额债务。安然公司的倒闭不但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使人们意识到了完善的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而会计准则的完善需要使用正确的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因此需要对会计准则制定方法进行研究。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分为两种方法:原则导向制定方法和规则导向制定方法。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方法运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虽然能精确反映公司财务的实质,但是不太偏重会计从业者伦理学方面的要求。以规则为导向的制定方法运用了规范分析的方法,对会计从业者提出了很高的伦理学方面的要求,但是对公司财务实际运行状况等缺乏精确的分析。因此,在解决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问题上要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起来,科学哲学是对科学进行反思的一门哲学分支。而会计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所以,科学哲学有助于对会计学及其会计准则制定方法进行反思。一方面,运用科学哲学分析了原则导向准则和规则导向准则制定方法的优缺点,并且分别以英国和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为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哲学的发展史的考察,尤其是对实证主义向历史主义科学哲学转变的具体分析。得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必然性。最终论述了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即原则导向制定方法和规则导向制定方法相结合的科学哲学依据。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主要是以会计规则导向制定方法,因而缺乏原则导向制定方法的优点。根据科学哲学的观点,本文重点分析了会计规则导向制定方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具体来说,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是对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等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第二章重点阐述了会计准则的概念、制定方法的种类和科学哲学对其的影响。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账目核算、会计报告的一套文件,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可分为两种:原则导向制定方法、规则导向制定方法。这两种方法深受科学哲学的影响,通过科学哲学对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关系的分析,得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才是最佳制定方法,这就要求将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这两种制定方法相结合。第三章是对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反思。依据科学哲学,分别对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原则导向方法和规则导向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也论证了这两者相结合的区别性。第四章为英国会计准则导向存在的问题研究。英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是以原则为导向的制定方法,主要运用了实证分析,因此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缺乏规范细则等。通过科学哲学中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思想,把规则导向制定方法融入进英国会计准则制定中,进而来解决英国制定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为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问题研究。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以规则为导向,主要运用的是规范分析方法,导致出现了不能精确反应会计实质等问题。根据科学哲学中的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来解决美国会计准则制定存在的问题。美国会计准则导向的研究同样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导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导向同美国的极为相似,都是以规则为导向的制定方法。第六章为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问题研究。中国的规则制定方法主要以规范分析为主,因而存在不能精准真实反映公司财务情况的问题,根据科学哲学中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思想,将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相结合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调查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说明了中国的会计准则规范制定方法的确存在着不能精准真实反映公司财务情况的问题,从而更加印证了两种方法相结合的重要性。本文的特色有:科学哲学中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此解决会计准则制定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还采用了对比分析法,将英国和美国的制定方法进行比较,提出更合理的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最后,对中国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了实际调研,印证了中国应将原则导向制定方法与规则导向制定方法相结合的思想。
刘珊珊[4](2013)在《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确定性是会计稳健性的前提,而天下最为确定的就是存在不确定性。FASB以西方财务会计理论集大成者和会计准则建设者合二为一的身份,在1983年颁布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明确提出对会计稳健性的认可,指出财务会计和报告领域里,像对计量上可能的误差,宁愿少计资产和收益而不愿多记的会计稳健性(意为审慎性)这样的惯例是有地位的,因为企业和经济活动在到处都有不肯定因素的环境中进行,但是近30年来,以投资者利益导向为首要指向的FASB一直认为,会计稳健性虽然具有根深蒂固的历史地位,但是编制财务报表的会计稳健性,应不含有蓄意地、一贯地少计净资产和净利之意,否则有违中立性。2008年,FASB在其和IASB颁布的联合概念框架的征求意见稿中最终决定将会计稳健性(包括会计审慎性)彻底清除,但是争议并未因此而停止,因为会计稳健性悠久的历史说明,其并非因为正式制度的认可而出现,也就不会因为正式制度的否定而消失。当前有关会计稳健性话题是针对以资本市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财务会计而言,主要的研究成果来自美国这样一个尽管具有难以撼动的经济地位但是会计历史却极为短暂的国家。从演化进程来看,美国的会计源自英国,而英国会计又可依次向前溯至荷兰、意大利会计,而这仅仅涉及复式会计的发展脉络,在复式簿记之前还有中世纪欧洲会计、四大文明古国会计、甚至会计的源头即原始计量记录。历史中的会计稳健性是经过上述这样一个发展脉络产生并演化至今,当前作为主流的英美会计理论所论及的会计稳健性仅仅是一个复杂制度现象的冰山一角。对于中国而言,会计稳健性一词完全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概念,了解会计稳健性究竟为何产生,又是如何演化至当前的状态极为迫切。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会计制度以来,被动地经历了会计稳健性从无到有(1983-1997年)、从弱到强(1998-2005)、从全面到适度(2006-至今)三个阶段。每一次的调整都是因为旧制度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被动调整的代价极为巨大,中国不同于美国,后者是普通法系国家,其制度源自市场中的习俗与惯例,因此会计稳健性的制度化实质上是市场运行中的内部规则自发外化的结果,其制度调整所产生的后果完全由系统内部消化。但是中国不同,作为一种制定法国家,每一次制度的制定或者调整都会发生巨大的社会成本。因此我国在移植会计稳健性制度时需要采取三思而后行的态度。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会计稳健性原则最初的运用完全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国际接轨的显着表现,制度建设者并未从历史的视角关注会计稳健性的来龙去脉。被移植的制度以是否适用作为接受标准,上述三个发展阶段就是我国制度建设被动适应结果。在中国,会计稳健性制度频频变动调整之际,FASB和IASB又作出其会计信息质量框架中彻底清除会计稳健性的决策,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大环境下,我国会计制度建设者又一次面临是否跟从的挑战。会计稳健性究竟是什么?中西方迄今并无统一认识。在美国会计理论独步天下的今天,其观点对于各国会计界的影响颇深。在FASB的“目标-准则-实务”理论逻辑指引下的会计稳健性理论很难深入,因为目标是纯主观的产物,缺乏一个客观见之主观的逻辑起点来统领理论的发展,必然会产生目标与实务之间的分歧。会计稳健性在实务中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对准则制定目的的偏离,促使理论研究的不足亟待解决。多样性是演化的动力,故而从制度演化视角对会计稳健性理论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制度演化视角对会计稳健性问题进行研究,试图重点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为什么需要从制度演化视角进行会计稳健性问题的研究,二是如何进行演化分析,三是本研究成果如何弥补当前会计稳健性理论的不足。在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借助于会计与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从会计研究文献来看,自现代会计理论产生伊始,演化思想就出现端倪,主要表现在早期会计研究者均试图从历史中寻找会计稳健性惯例的不同原因,采用“存在的就是适合的”标准完成准则构建,这种基于因果追溯的演化研究在新古典均衡范式占据会计研究阵地后就不复存在,将根本上是异质的、不可逆的会计稳健性惯例纳入统一的主观目的导向下的会计准则范畴,混乱的结果不言而喻。不同于制度均衡观所持的经验实在论的本体论和个体主义的认识论,制度演化观坚持批判实在论的本体论和个体群主义,假设制度主体具有认知理性、强调制度的累积因果和回溯法的运用。基于制度演化观,本文将会计稳健性的历史沿革置于“本能-行为-习惯-习俗-惯例-制度”的制度演化路径之中,向上因果探讨得出会计稳健性的终极原因是“至善”,向下因果探讨得出会计稳健性的多样性源自异质的能动主体与其所在社会结构间互动。当前会计准则制定者认为会计稳健性惯例是一种自动的、重复的、缄默的,“时间无涉”的“实在”,在这种均衡观指导下构建的会计准则无法完成链接主观会计目标和客观会计实务的任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研究者将视角从制度均衡走向制度演化:首先,将研究关注点从均衡观下的“会计秩序”转向演化观下的“因果机制”,通过向上溯因分析制度形成的终极原因,向下溯因分析制度如何制约个体行为,实现因果累积链条在逻辑上的完整性。其次,重构会计稳健性理念,在当前“目标-准则-实务”的理论逻辑顺序中添加一个客观见之主观的“本质”起点,使主观的“目标”更具有客观的立论基础,从而不再游离于客观需要之外。第三,本文指出会计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因此权变地适应社会需要是会计稳健性的发展方向。
吴雯[5](2013)在《“金砖之国”会计崛起及话语权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新兴国家的全面崛起及其对世界秩序的重大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金砖之国”的崛起。在“金砖之国”崛起的过程中,应有国际商业语言——会计的贡献。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成为全球的共识,成为了世界各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仍被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微弱。如何在新的时代潮流中,规避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的经济后果性,需在新一轮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把握主动权。“金砖之国”是以俄罗斯、中国、巴西、印度、南非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际格局环境下的新生事物。随着自身综合国力的增强,“金砖之国”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理应提出更多符合整体利益的合理化诉求,增加“金砖之国”在会计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因此,推动“金砖之国”会计国际话语权水平,促进新兴经济体的会计发展,深入研究其与发达国家共塑会计准则的路径选择,符合国际格局演变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的内在需求。根据本文研究对象的特点,主要采取了规范研究、比较分析的方法。从会计环境理论的基础出发,回顾了“金砖之国”会计崛起与演进的历程,通过比较“金砖之国”会计模式的异同点,以便从中分析和总结出我国提升国际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并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对“金砖之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共塑国际会计准则的路径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金砖之国”的经济崛起有会计的驱动力,“金砖之国”会计崛起与演进,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将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调整;第二,“金砖之国”的会计模式存在异同,总体来说,俄罗斯、巴西、中国是政府导向型的会计模式,印度、南非是债权人导向型的会计模式;第三,通过增强本国的硬实力、软实力和博弈水平,促进本国会计准则质量的提高,旨在提升“金砖之国”在国际会计的话语权水平;第四,积极参与IFRS的制定过程,坚持从国情出发,完善本国的会计环境,加强与发达国家、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沟通,形成良性互动的准则共塑体制。从发展的眼光看,增强会计话语权研究,有助于维护“金砖之国”会计准则制定主权,保障发展中国家企业利益,降低制度变迁成本,有效抑制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寻租行为,对弱化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经济后果的其他负面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陈彦[6](2012)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思考与应对举措——基于中国视角》文中指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会计准则建设速度快,一方面是国内企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所以,如何借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东风,尽可能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这是我国会计界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探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现状和必然性,在分析各国会计准则趋同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一些建议。
张宁宁[7](2012)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世界资本化市场的形成,会计作为全球通用商业语言,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首先说明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背景;然后运用对比法以表格的形式对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上保持了一致,只有个别准则存在差异与不足,从而进一步对存在的差异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对我国会计准则协调提出建议:逐步建立我国的财务框架概念结构;正确认识会计国际化;主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完善我国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
张晓玲[8](2012)在《中国海外投资过程中的会计寻租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会计寻租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寻租行为,在为寻租主体争取到“狭隘”利益的同时,更多的造成了财务信息严重失真,社会成本巨大耗费以及资源配置严重扭曲的不良经济后果。尤其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推行下,海外投资过程中经营的国际化、环境的复杂化,使得会计寻租行为不仅在形式上推陈出新,其带来的经济后果亦扩大化。本文在结合经济学寻租理论和已有会计寻租研究的基础上,对海外投资过程中的会计寻租行为从主体、产生动机及条件、寻租行为表现及经济后果等方面展开逐一分析,尝试从各个层面来阐述海外投资过程中的会计寻租活动,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意见。本文共分五章来分析海外投资过程中的会计寻租问题:第一章导论,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思路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系统阐述了会计寻租产生的理论渊源及内涵。从会计管制、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博弈论角度对会计寻租行为进行分析,并结合有关学者对会计寻租内涵作出的相关阐述,提出了自己对会计寻租内涵的认识。第三章从海外投资过程中会计寻租主体、动机、产生条件及租金的界定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阐述海外投资过程中会计寻租的具体表现,主要从政府的准则游说行为、企业的准则游说和盈余管理活动、中介机构的会计“合谋”对其进行阐述。第五章分析了会计寻租的经济后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会计寻租作为非生产性活动,其本身没有创造财富,只是对财富的重新分配。公共产权的不清晰加上道德风范的存在,必然造成各方的利益争夺,最终导致社会成本的耗费、资源配置的扭曲等。虽然在能为局部利益集团带来收益,并可能会形成一定的“纳什均衡”状态,但和它带来的负面影响相比,这些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对会计寻租的治理迫在眉睫。本文提出了几点针对性建议作为会计寻租行为的治理对策。
刘延云[9](2012)在《我国小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及完善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是推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大中型企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小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其在国民经济、创造价值和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小企业具有不同于这些企业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特点,如果小企业遵循与大中型企业相同的会计规范,势必会违反成本收益原则,对其造成严重的信息负担。因此,我国财政部专门针对小企业于2004年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2011年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小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虽然小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小企业有统一的会计标准,但是,为了使小企业会计规范的内容更加完善,能更好的规范小企业的会计行为,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仍然需要对体系的两方面内容做进一步的研究。首先,《小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实施7年,需要对其执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深入分析;其次,《小企业会计准则》尚属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且尚未在小企业全面实施,需要对其执行前景做进一步分析。本文首先对小企业的界定、小企业的特殊性与我国小企业会计规范历史沿革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次对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小企业会计规范的发展与现状进行阐述与比较,借鉴了其良好的经验与做法;另外,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小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的现状,其中包括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现状以及《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前景,最后为我国小企业会计规范体系提出一系列完善措施。
英磊[10](2012)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政策导向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全球范围内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国际往来愈加频繁,会计作为一种通用商业语言,走向国际趋同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会计准则体系。该准则体系在与国际趋同的同时,考虑到我国当前具体的经济环境和特殊的国情,在遏制企业利润操纵,公允价值运用以及关联方披露等方而作了一些特殊规定。目前,国际上主要的会计准则制定导向有三种:规则导向、原则导向和目标导向,三种不同的制定导向代表了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三种截然不同的指导思想。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准则制定都要立足于各自的国情,服务于各自的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也不例外。当前我国准则中的特殊规定背离了一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原则,强调服务于国家政策,它们更多是遵循了政策导向,而不是单纯的规则导向、原则导向或者目标导向。因此,在当前会计准则制定环境下,研究我国会计准则中哪些方面体现了政策导向,政策导向会计准则的实施有什么影响,如何更好的应用政策导向提高准则制定质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会计准则规则导向、原则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特点以及应用情况,提出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政策导向,所谓会计准则制定的政策导向,是指在准则制定时,立足于一国的会计环境现状,注重体现国家经济政策,从而使所制定的准则带有宏观指导作用。结合我国的会计准则,探讨政策导向表现和原因,并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理论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及国际趋同等方面,分析政策导向会计准则实施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会计准则的制定要立足国情,妥善处理政策导向与国际趋同的关系,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政策导向等建议,以此改进会计准则制定政策导向。
二、小议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议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越会计准则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
1.1.1 背景与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2 中越会计准则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 |
2.1 会计准则的定义与特征 |
2.2 中越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现状 |
2.2.1 中国会计的理论研究现状 |
2.2.2 越南会计的理论研究现状 |
2.3 中越会计准则简介与发展现状 |
2.3.1 中国会计准则简介与发展现状 |
2.3.2 越南会计准则简介与发展现状 |
3 中越会计准则总体比较分析 |
3.1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
3.1.1 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
3.1.2 越南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
3.2 中越会计准则总体差异分析 |
4 中越具体会计准则差异比较的例证分析 |
4.1 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在中越的异同分析 |
4.1.1 中越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发展过程对比分析 |
4.1.2 中越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内容比较 |
4.2 中越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
4.2.1 中越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发展历程比较 |
4.2.2 中越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内容比较 |
4.3 中越会计报告准则的比较分析 |
4.3.1 中越会计报告准则发展历程比较 |
4.3.2 中越会计报告准则内容的比较 |
4.3.3 中越会计报告异同比较的总结 |
5 越南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协调 |
5.1 越南会计准则国际化 |
5.2 越南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借鉴及国家协调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背景下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职业判断概述 |
1. 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 |
2. 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 |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 |
1.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必然性 |
(1)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
(2) 会计准则国际化是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 |
2.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内在要求 |
3. 会计准则国际化背景下对职业判断提出的要求 |
三、我国会计职业判断中存在的问题 |
四、会计准则国际化背景下提高职业判断水平的建议 |
1.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
2.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
3. 构建会计职业判断实施的良好环境 |
五、总结 |
(3)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1.5 研究意义 |
2 会计准则的概念、制定方法及科学哲学对其影响 |
2.1 会计准则的概念 |
2.2 会计准则的制定方法 |
2.2.1 原则导向制定方法 |
2.2.2 规则导向制定方法 |
2.3 科学哲学对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影响 |
2.3.1 实证分析对原则导向制定方法影响 |
2.3.2 规范分析对规则导向制定方法影响 |
2.3.3 科学哲学视野下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制定方法相结合 |
3 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反思 |
3.1 原则导向会计准则的优缺点 |
3.1.1 原则导向制定方法的优点 |
3.1.2 原则导向制定方法的缺点 |
3.2 规则导向制定方法的优缺点 |
3.2.1 规则导向制定方法的优点 |
3.2.2 规则导向制定方法的缺点 |
4 英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存在问题的成因及解决 |
4.1 英国原则导向会计准则制定方法成因 |
4.1.1 英国严谨性文化 |
4.1.2 准则制定复杂性 |
4.2 英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存在的问题 |
4.2.1 缺乏概念框架 |
4.2.2 缺乏规范细则 |
4.3 英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存在的问题的解决 |
5 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存在问题的成因及解决 |
5.1 美国规则导向会计准则制定方法成因 |
5.1.1 从业人员需要详细规则 |
5.1.2 强大的委员会制定团队 |
5.2 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安然公司事件为例 |
5.2.1 规则上的漏洞成为会计造假工具 |
5.2.2 繁琐的规则使会计处理存在争议 |
5.3 美国会计准则导向存在的问题的解决 |
6 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存在问题的成因及解决 |
6.1 中国规则导向会计准则制定方法成因 |
6.1.1 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影响 |
6.1.2 我国的传统人文文化影响 |
6.2 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存在的问题 |
6.2.1 复杂的详细规则增加了人员工作难度 |
6.2.2 规则界限上的漏洞给会计造假行方便 |
6.2.3 例外事项过多增加了人员的学习成本 |
6.3 中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存在的问题的解决 |
6.3.1 规则导向与原则导向详细程度相结合 |
6.3.2 规则导向与原则导向界限检验相结合 |
6.3.3 规则导向与原则导向例外事项相结合 |
7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章节内容与论文结构 |
1.5 可能的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国内外会计稳健性研究综述与比较 |
2.1 国外会计稳健性研究 |
2.1.1 通用科学时期会计稳健性研究 |
2.1.2 规范时期会计稳健性研究 |
2.1.3 实证时代会计稳健性研究 |
2.2 国内会计稳健性研究 |
2.2.1 早期的规范研究 |
2.2.2 实证研究 |
2.3 比较与评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制度经济学的演化 |
3.1.1 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演化 |
3.1.2 制度的概念与功能 |
3.2 制度演化的基本理论 |
3.2.1 演化的概念 |
3.2.2 制度演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会计稳健性历史沿革 |
4.1 历史研究:意义、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
4.1.1 研究会计稳健性历史的意义 |
4.1.2 研究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
4.2 史前的会计稳健性 |
4.2.1 原始计量和记录的产生与发展 |
4.2.2 稳健思想及其与史前会计的碰撞 |
4.3 文明古国与中世纪会计稳健性 |
4.3.1 文明古国会计稳健性 |
4.3.2 中世纪会计稳健性 |
4.4 近现代会计稳健性 |
4.4.1 近代会计稳健性 |
4.4.2 现代会计稳健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会计稳健性的制度演化分析 |
5.1 会计稳健性的层级分析 |
5.2 会计稳健性的演化分析 |
5.2.1 会计稳健性的演化路径 |
5.2.2 会计稳健性惯例:一个巨观层面的分析 |
5.2.3 向下累积因果:会计稳健性的多样化 |
5.2.4 向上累积因果:会计稳健性的终极原因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会计稳健性现状与困境 |
6.1 会计稳健性与不确定性 |
6.1.1 会计面临的不确定性及其来源 |
6.1.2 会计稳健性的误差属性 |
6.2 会计稳健性现状 |
6.2.1 制度演化理论的惯例观 |
6.2.2 FASB的惯例观 |
6.2.3 FASB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
6.2.4 会计稳健性现状分析:以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例 |
6.2.5 会计稳健性在中西方的演化趋势 |
6.3 会计稳健性面临的困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走出困境:从制度均衡转向制度演化 |
7.1 重心的转移 |
7.1.1 从关注均衡的“会计秩序”转向演化的“累积因果” |
7.1.2 会计稳健性的制度属性与运行机制的契合 |
7.2 理念的重构 |
7.2.1 会计稳健性理论的逻辑顺序:本质-目标-准则-实务 |
7.2.2 会计稳健性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
7.2.3 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互补而非互斥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 |
8.1 主要研究成果 |
8.2 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幵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5)“金砖之国”会计崛起及话语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话语权”的研究 |
1.2.2 关于会计协调与国际趋同的研究 |
1.2.3 国内外关于“金砖之国”的研究 |
1.3 本文创新之处与困难 |
1.4 研究方法及文章框架 |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2 研究路径与框架 |
第二章 “金砖之国”会计环境的初步探析 |
2.1 经济因素 |
2.2 政治因素 |
2.3 社会文化因素 |
2.4 国际格局因素 |
2.5 小结 |
第三章 “金砖之国”的崛起与会计演进的总体考察 |
3.1 “金砖之国”的崛起 |
3.2 “金砖之国”的会计变革与演进 |
3.2.1 巴西的会计演进 |
3.2.2 俄罗斯的会计演进 |
3.2.3 印度的会计演进 |
3.2.4 中国的会计演进 |
3.2.5 南非的会计演进 |
第四章 “金砖之国”会计模式的异同分析 |
4.1 会计模式的内涵 |
4.1.1 缪勒的分类 |
4.1.2 美国会计学会的分类 |
4.1.3 阿伦的分类 |
4.1.4 诺贝斯的分类 |
4.2 “金砖之国”会计模式的共同点考察 |
4.2.1 会计环境的相似性 |
4.2.2 会计改革发展战略 |
4.2.3 会计模式的导向 |
4.3 “金砖之国”会计模式的差异分析 |
4.3.1 巴西的会计模式 |
4.3.2 俄罗斯的会计模式 |
4.3.3 印度的会计模式 |
4.3.4 中国的会计模式 |
4.3.5 南非的会计模式 |
4.4 小结 |
第五章 “金砖之国”在国际会计中的话语权 |
5.1 “金砖之国”掌握会计话语权的意义 |
5.1.1 会计话语权的涵义 |
5.1.2 增强“金砖之国”会计话语权的重要性 |
5.1.3 “金砖之国”会计话语权的重要意义 |
5.2 “金砖之国”会计话语权的回顾 |
5.2.1 “失语”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 |
5.2.2 发达国家主导,“金砖之国”话语权的萌芽阶段(20 世纪末) |
5.2.3 话语权的逐步建立阶段(21 世纪初至今) |
5.3 “金砖之国”会计话语权的影响因素 |
5.3.1 硬实力因素 |
5.3.2 软实力因素 |
5.3.3 博弈因素 |
5.4 如何提升“金砖之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的话语权 |
5.4.1 会计驱动经贸实力的提升,夯实话语权基础 |
5.4.2 增加软实力资源,建设有吸引力的会计文化 |
5.4.3 完善准则制定参与机制,积极主动参与制度博弈 |
5.4.4 构建新兴会计话语权平台 |
5.4.5 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
5.4.6 提高本国会计准则的质量,增强本国会计实力 |
5.4.7 充分利用区域国际会计协调机制 |
第六章 会计话语权中“金砖之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博弈及共塑准则的路分析 |
6.1 “金砖之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博弈分析 |
6.1.1 智猪博弈模型 |
6.1.2 最优反应动态模型 |
6.2 “金砖之国”与发达国家共塑会计准则的路径分析 |
6.2.1 积极参与 IFRS 的制定过程扩大会计话语权 |
6.2.2 顺应国际趋势推进会计趋同依据国情求同存异 |
6.2.3 完善国际会计环境构建多国参与机制 |
6.2.4 相互借鉴为共塑会计准则献计献策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布的论文 |
后记 |
(6)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思考与应对举措——基于中国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 |
1、国际环境因素的推动 |
(1) 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 |
(2) 国际组织的推动作用 |
2、国内环境的推动 |
(1) 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
(2) 新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 |
三、主要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情况分析 |
1、直接采用模式 |
2、认可模式 |
3、趋同模式 |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应对举措 |
1、深化会计国际合作交流, 提升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 |
2、建立中国自己的会计准则体系 |
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 培养高水平的会计人才 |
(7)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趋同的背景 |
(一)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
(二) 国际贸易的发展 |
(三) 跨国公司的发展 |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 |
三、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见图1) |
(一) 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方面考虑 |
(二) 从法律环节方面考虑 |
(三) 从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方面考虑 |
四、我国会计准则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建议 (见图2) |
(一) 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
(二) 我国应当正确认识会计国际化问题 |
(三) 我国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 |
(四) 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 |
(8)中国海外投资过程中的会计寻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寻租理论综述 |
1.2.2 会计寻租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会计寻租理论渊源及内涵 |
2.1 会计寻租的内涵 |
2.1.1 寻租经济学分析 |
2.1.2 会计寻租内涵 |
2.2 会计寻租行为产生的理论渊源 |
2.2.1 会计管制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会计寻租的博弈论 |
第3章 海外投资过程中会计寻租主体及动机分析 |
3.1 海外投资会计寻租主体 |
3.2 海外投资过程中会计寻租动机及产生条件 |
3.2.1 内生动机 |
3.2.2 外在条件 |
3.3 海外投资过程中会计租金界定 |
3.3.1 政府追求的“租金” |
3.3.2 海外投资企业的会计租金界定 |
3.3.3 中介机构的“合谋”租金 |
第4章 海外投资过程中的会计寻租行为表现 |
4.1 政府在海外投资过程中的会计寻租行为 |
4.1.1 政府进行会计寻租的必要性 |
4.1.2 政府实现会计寻租的手段 |
4.1.3 政府进行会计寻租应当注意的问题 |
4.2 海外投资企业的会计寻租行为 |
4.2.1 海外投资过程中企业的准则游说活动 |
4.2.2 海外投资过程中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 |
4.3 中介机构的会计寻租行为 |
4.3.1 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寻租行为 |
4.3.2 其他中介机构的会计寻租行为 |
第5章 经济后果分析及政策建议 |
5.1 海外投资过程中会计寻租行为经济后果分析 |
5.1.1 不良经济后果分析 |
5.1.2 会计寻租的积极影响 |
5.2 政策建议 |
5.2.1 完善政府职能,压缩会计租金 |
5.2.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
5.2.3 完善现代审计制度的独立性,加强对会计中介机构的管理 |
5.2.4 提高公众反寻租意识,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
5.2.5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形成完善的监督体制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我国小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及完善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小企业相关概念界定 |
2.1 小企业的界定 |
2.1.1 国外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
2.1.2 我国小企业界定标准的演变 |
2.2 小企业的特殊性 |
2.2.1 组织形式的特殊性 |
2.2.2 经济业务的特殊性 |
2.2.3 会计信息需求者的特殊性 |
2.3 小企业会计规范的定义及特征 |
2.4 小企业会计规范的分类 |
2.5 我国小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历史沿革 |
第三章 小企业会计规范的国际发展现状分析 |
3.1 小企业会计规范在国际会计组织的发展与现状 |
3.1.1 联合国会计专家组与《中小型企业会计和财务报告准则》 |
3.1.2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
3.2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 |
3.2.1 制定历程 |
3.2.2 主要研究及成果 |
3.3 其他国家的差别报告制度 |
3.3.1 美国的差别报告制度 |
3.3.2 澳大利亚的差别报告制度 |
3.4 比较与借鉴 |
第四章 我国小企业会计规范执行情况分析 |
4.1 调查问卷设计 |
4.1.1 问卷的设计思路 |
4.1.2 问卷的调查与组织 |
4.1.3 问卷的收回情况 |
4.2 《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 |
4.2.1 《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总体情况分析 |
4.2.2 《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率低的原因分析 |
4.3 《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前景的问卷调查分析 |
4.3.1 基于《小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分析 |
4.3.2 基于《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环境的分析 |
第五章 我国小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完善途径 |
5.1 《小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完善途径 |
5.1.1 明确适用范围 |
5.1.2 合理简化准则 |
5.1.3 保持准则前后一致性 |
5.1.4 增强准则可操作性 |
5.2 《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环境的完善途径 |
5.2.1 基于政府角度的完善措施 |
5.2.2 基于社会角度的完善措施 |
5.2.3 基于企业角度的完善措施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10)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政策导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原理 |
2.1 会计准则的概念及特征 |
2.1.1 会计准则的概念 |
2.1.2 会计准则的特征 |
2.2 会计准则的性质 |
2.2.1 技术规范观 |
2.2.2 经济后果观 |
2.2.3 公共契约观 |
2.3 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 |
2.3.1 会计准则制定目标的价值取向 |
2.3.2 会计准则制定目标的确定 |
2.4 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 |
2.5 本章小结 |
3 会计准则制定导向 |
3.1 规则导向 |
3.1.1 规则导向的特点 |
3.1.2 规则导向的应用 |
3.2 原则导向 |
3.2.1 原则导向的特点 |
3.2.2 原则导向的应用 |
3.3 目标导向 |
3.3.1 目标导向的提出 |
3.3.2 目标导向的特点 |
3.4 三种导向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政策导向 |
4.1 政策导向的提出 |
4.1.1 政策导向 |
4.1.2 政策导向的特征 |
4.2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中政策导向的体现 |
4.2.1 遏制企业利润操纵的规定 |
4.2.2 公允价值应用的限制 |
4.2.3 关联方披露中对国有企业的处理 |
4.2.4 《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体现 |
4.2.5 按国家规定标准和比例处理的会计事项 |
4.2.6 金融工具损失模型的选择 |
4.2.7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的制定 |
4.3 政策导向形成的原因分析 |
4.3.1 会计系统内环境因素 |
4.3.2 会计系统外环境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5 政策导向会计准则实施的影响 |
5.1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5.1.1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的影响 |
5.1.2 资产减值不允许转回的影响 |
5.1.3 公允价值有条件运用的影响 |
5.1.4 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5.2 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
5.3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5.4 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改进会计准则制定政策导向的建议 |
6.1 会计准则的制定要立足国情 |
6.2 妥善处理政策导向与国际趋同的关系 |
6.2.1 正确看待政策导向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
6.2.2 坚持当前准则持续趋同中的政策导向 |
6.3 对会计准则政策导向应持谨慎态度 |
6.3.1 对利用债务重组操控利润的探讨 |
6.3.2 关联方披露中国有企业的豁免 |
6.3.3 应逐步减少政策导向的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小议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越会计准则比较研究[D]. 黄氏红绒(Hoang Thi Hong Nhung). 重庆理工大学, 2016(06)
- [2]基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背景下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J]. 王颖驰,袁泽鹏. 商场现代化, 2015(11)
- [3]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研究[D]. 景昊昱.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8)
- [4]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D]. 刘珊珊. 南京大学, 2013(08)
- [5]“金砖之国”会计崛起及话语权研究[D]. 吴雯. 南京财经大学, 2013(08)
- [6]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思考与应对举措——基于中国视角[J]. 陈彦.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03)
- [7]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分析[J]. 张宁宁. 会计之友, 2012(16)
- [8]中国海外投资过程中的会计寻租行为研究[D]. 张晓玲. 河北大学, 2012(08)
- [9]我国小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及完善途径研究[D]. 刘延云.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6)
- [10]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政策导向研究[D]. 英磊. 东北林业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