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培育出5头新型转基因克隆猪

英国培育出5头新型转基因克隆猪

一、英培育出5只新型转基因克隆猪(论文文献综述)

吴彩霞[1](2020)在《基于TALEN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Tiki基因敲除猪和兔的建立》文中指出猪和兔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动物和生物医药用动物,对猪和兔进行高效精确的基因编辑并获得基因修饰猪和兔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农业育种方面,基因修饰猪和兔模型可以成功提高动物个体生长速度,改良生产和抗病抗逆性状等,大大加速优良新品种的培育进程。在生物医药领域方面,由于物种差异性的存在,仅利用小鼠,大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模型几乎不能完全模拟人类的各种复杂的生命动态过程,例如模拟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特定组织器官生长发育过程以及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等。猪和兔是一种理想的大动物模型,相较于灵长类大动物模型而言,猪和兔繁殖周期更短,产仔数量更多,伦理道德限制更少;与啮齿类动物相比猪和兔在解剖及生理、生化特征以及营养代谢和免疫系统等方面与人更为接近。很多研究无法直接在人体中进行,可以构建基因修饰猪和兔模型进行更广泛的实验和评估,此外,基因修饰猪和兔模型对于特定基因的功能研究,在组织或器官生长发育过程的作用等生命动态过程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哈佛大学教授贺熹《Cell》文章证实,Tiki1在爪蟾头部生成和发育的诱导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Tiki1基因在哺乳动物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尚未有报道。Tiki1基因在小鼠等啮齿类动物中缺失,因而无法利用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Tiki1基因在哺乳动物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实验室对1215天处于原条期到神经沟阶段的猪胚胎进行了全胚胎原位杂交,实验结果也显示Tiki1基因在胚胎前端边缘处表达,但在猪等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Tiki1是否像在爪蟾上一样,对头部的诱导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需要加以验证。基因敲除是研究基因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传统的基因敲除技术是同源重组,但对于猪这种既没有成功建立能够生殖系遗传的胚胎干细胞或诱导多能干细胞,克隆效率又较低的物种来说,利用同源重组结合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期望的基因打靶动物是极其困难的。本实验室曾尝试利用打靶效率极低的同源重组技术获得Tiki1基因打靶猪模型但未能成功。近几年兴起的核酸酶基因编辑技术,包括ZFN、TALEN和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由于其效率高,为猪和家兔等这样一些克隆效率低下、又缺少能生殖系遗传的全能性胚胎干细胞物种的基因修饰开辟了新渠道,极大地推动了基因编辑猪和兔模型的研究进展。其中ZFN制备复杂、打靶效率低、成本高昂限制了其在基因修饰猪和兔研究中的应用。为了探究Tiki基因在不同物种间的功能差别,本研究先后利用TALEN与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Tiki基因敲除猪和兔。本研究首先针对猪内源性基因Tiki1基因外显子4设计了2对TALENs质粒,并在猪孤雌胚胎水平上进行了TALENs质粒的体外活性检测,比较了我们设计的TALENs质粒注射不同浓度时打靶效率及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浓度升高,打靶效率也相应提高,TALENs的注射浓度对体外胚胎发育的影响不明显。利用我们设计的在胚胎水平上验证有效的TALENs质粒转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筛选获得86个细胞克隆,经测序鉴定其中6个为阳性细胞克隆,之后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构建了4头Tiki1单等位基因打靶猪模型。本研究利用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技术结合病理组织切片分析及临床生理生化分析等对Tiki1单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进行了表型分析,未发现Tiki1单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具有与爪蟾上类似的表型。考虑到物种差异及兔成本低实验周期短,本研究利用TALEN技术成功构建了Tiki1单等位基因敲除兔模型,结果也未发现Tiki1单等位基因敲除兔模型具有与爪蟾上类似的表型。由于TALEN的打靶效率尚不够高,本研究利用TALEN技术获得的猪和兔全是Tiki1单等位基因敲除动物模型。为了一步获得Tiki1双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设计构建打靶质粒转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经细胞筛选、PCR扩增及测序共鉴定了8个阳性单细胞克隆株,随后本研究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构建了720个重组胚胎,分别植入3头代孕母猪,经测序鉴定成功获得了12头Tiki1双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后续本研究利用动物步态足迹实验和跑步机加速和恒速跑步等行为学实验对Tiki1双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进行了行为学表型分析,结果表明未发现Tiki1双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具有与爪蟾上类似的表型。考虑到Tiki基因包括Tiki1和Tiki2,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或代偿机制,由于兔实验成本低周期短,而与兔相比猪实验成本高周期长,本研究优先选择兔为研究对象,利用CRISR/Cas9技术一步直接获得了Tiki1和Tiki2同时双等位基因敲除兔模型,结果也未发现Tiki1和Tiki2同时双等位基因敲除兔模型具有与爪蟾上类似的表型。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上述所得各种基因型的Tiki基因敲除猪和兔模型均未发现具有与爪蟾上类似的表型,并且相关模型猪和兔均可以健康存活并能不断繁殖传代。本研究证实了Tiki基因在爪蟾与哺乳动物如猪和兔等不同物种间功能存在差异,Tiki基因在猪和兔等哺乳动物上确实对其早期胚胎的头部发育乃至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因,成功地澄清了Tiki基因与猪和家兔等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头部发育的关系不同于爪蟾。

潘玉[2](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易清清[3](2014)在《《科技日报》转基因技术报道的框架分析(2000至2014)》文中研究说明从认识动植物的形态与分类到探寻细胞的裂变与遗传,生物学史上每个里程碑式的进展都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1972年“重组DNA技术”的诞生标志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进入到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时代。转基因技术以飞快的速度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药、环保、能源以及农业等诸多领域。许多国家将转基因技术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然而,在转基因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其风险也逐一显露并迅速引发国内外公众的关注与探讨。随着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转基因技术风险争议性事件的爆发,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恐惧与抵触情绪不断上升,风险争论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去科学化”与“非理性化”的现象,这不利于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客观认知的形成。新闻媒体,作为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其对“真实”的建构塑造着人们脑海中的“图像”。然而,新闻媒体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组织与生产新闻,即新闻框架。新闻框架决定着我们可以看到什么以及看不到什么。本研究选题来源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转基因生物风险交流平台构建与沟通平台示范运行”(编号:2011ZX0801),试图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指导,总结国内主流科技媒体《科技日报》转基因技术报道新闻框架的特点,探寻其新闻框架与社会现实中议题演变的关系以及新闻框架形成与变迁的原因。研究发现,《科技日报》的报道框架紧跟现实议题演变,议题框架突出科学技术的积极效益,呈现科学技术的多面风险,总结风险管理的现状与经验;人物框架形成了以专家学者、政府机构与商业团体为话语中心的沟通模式,虽然公众的参与与决策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但他们仍然徘徊于话语中心的“外围”。时代背景与科技政策、媒体定位与报道风格、新闻常规与内部控制以及新闻记者的个人认知结构是《科技日报》转基因技术报道新闻框架形成与变迁的重要原因。新闻媒体,既是科学家发布科技进展的信息渠道,也是公众参与风险交流与决策的沟通平台。《科技日报》对科技议题的传播方式仍旧过于重视媒体的告知与言说功能,公众则是被动接受知识宣传的“客体”。本文认为只有给予公众平等的沟通与参与机会,才能实现人、科技和社会的良性互动,真正发挥其风险沟通平台的作用。

索郎拉姆[4](2011)在《转基因技术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动物转基因技术是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胚胎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利用该技术,人类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去改变动物的遗传组成,提高动物生长率,改进动物脂肪质量、动物乳品质量以及羊毛产量和品质,还可获得用于治疗或预防人类疾病的转基因生物药品等。然而,动物转基因技术仍在探索之中,许多问题尚未解决,转基因动物的往往出现异常表现,身体异常,成活率和繁殖力低下;转基因动物还存在一些潜在危险,转基因移植可能加大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机会,转基因动物产品的安全性不能确定,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伦理等问题,需要谨慎对待,必须严格执行国际转基因食品法典,整合资源,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评价办法,正确宣传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

王睿琪,陈斌[5](2010)在《转基因技术在猪的分子育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多种转基因动物问世,转基因技术已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21世纪生物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综述了我国猪的分子育种现状以及转基因研究方法及其在猪的育种上的应用,同时指出了转基因动物存在的问题。

冯冲[6](2009)在《体细胞克隆转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肉是人类重要的动物性食品,猪肉中所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大部分为ω-6 PUFAs,而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价值的ω-3 PUFAs含量较少。本研究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首次成功生产了转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sFat-1)克隆猪,结果如下:实验一: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建立了7个38日胎龄的纯种英系大白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系;细胞接触抑制2 d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 80%以上的细胞处于G0/G1期。实验二:利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sFat-1基因转染至大白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并对细胞的转染及筛选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大白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对G418敏感性检测发现,600μg/mL的G418可以在7 d内将细胞全部杀死,因此筛选时选择该浓度较为合适。比较了脂质体采用与DNA的比例分别为10μL : 3μg、10μL : 4μg、10μL : 6μg和10μL : 7μg时的转染效率,其中脂质体与DNA的比例控制在10μL:4μgm时,筛选后所得细胞克隆数最高(20个);对筛选出的G418抗性细胞克隆中状态较好的18个进行了PCR及RT-PCR检测,PCR检测结果显示:18、3、6、12、16及17号克隆点细胞,为转基因阴性细胞;再利用RT-PCR对剩余12个PCR阳性克隆点的细胞进行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4号克隆点的RNA表达量极低,认定其为转基因阴性,其余11个为阳性。实验三:为了提高克隆胚胎的发育能力,将卵巢上的卵泡按直径分为大卵泡(直径4-6 mm)及小卵泡(直径2-3 mm)两组,体外成熟38 - 42 h后作为胞质受体,以胚胎的卵裂率和囊胚率为检验标准,评价卵泡大小及成熟时间(卵龄)对卵母细胞成熟质量的影响;胚胎辅助激活上,比较了胚胎辅助激活采用电激活和CHX化学激活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卵龄40 h的大卵泡卵母细胞的囊胚发育率(19.3±1.7%,P < 0.05)显着高于其它各组,42 h的小卵泡卵母细胞的囊胚率次之(11.0±1.3%);CHX化学辅助激活能提高胚胎的囊胚率,并且能够显着提高小卵泡胚胎的囊胚发育率(P < 0.05),但大卵泡组胚胎囊胚率未见显着提高。实验四:以鉴定为转基因阳性的细胞为核供体,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为胞质受体构建克隆胚胎,胚胎经体外培养后进行胚胎移植,共移植1889枚1-4细胞期克隆胚胎到10头受体母猪的输卵管内,28天B超检测9头受体母猪妊娠(90%),7头妊娠足月(70%)分娩产下21头仔猪,体细胞克隆猪的效率为1.1%(出生仔猪/移植胚胎)。对健康存活15头克隆猪进行了PCR和Southern检测,证实13头为转基因猪,转基因阳性率为87%。RT-PCR检测13头转基因猪,12头表达sFat-1基因。上述结果表明,利用SCNT可以有效的生产转基因猪,并且通过对供体细胞的转染、筛选及鉴定,可使转基因效率达到较高水平。转sFat-1基因克隆猪的诞生,为探索通过转基因手段改善猪肉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军[7](2007)在《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转基因猪的研究》文中认为转基因动物是目前生物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通过改变了动物的遗传组成,使动物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改造。以传统的原核显微注射法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效率非常低下(成功率仅为3~5%),严重地制约了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与之相比,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生产转基因动物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成为目前生产转基因家畜的最佳方法。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猪研究可以为家猪育种、人类疾病模型和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本实验研究了质粒浓度,脂质体浓度,脂质体-质粒复合物与细胞共孵育时间对GFP转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效率的影响,通过G418的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阳性细胞,并以此阳性细胞作为体细胞核移植的核供体,以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为核受体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胚胎,并对重构胚在体外和体内发育情况以及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G418筛选浓度为500μg/ml,维持筛选浓度为2001μg/ml,在筛选到30天左右时,可以获得较纯的、能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2.原代至3代的PFF,24孔培养板70~90%汇合程度,采用脂质体转染试剂(lipofecttransfection regent)为2.0μl、质粒(pEGFP-C1)0.8μg,复合物作用时间为6h时获得的转染效率最高,转染效率约3.78%;3.GFP转基因体细胞重构胚体外囊胚发育率为11.4%,GFP阳性胚胎率为55.2%;4.重构胚移植于10头受体后,有5头妊娠,3头受体发育到期,共产出克隆猪6头,其中4头为GFP阳性,经DNA检测确认为GFP转基因猪;转基因克隆胚胎移植出生率为1.0%,阳性个体出生率为0.7%。结果表明脂质体转染试剂可以高效转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获得的阳性细胞具有支持猪全程发育的潜能。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转基因克隆猪,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体细胞传代培养、体细胞转染、阳性细胞筛选和传代、转基因克隆胚胎的生产和移植的生产体系,为今后在猪基因组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打下基础。这是我国的第一批转基因克隆猪,对我国体细胞克隆转基因猪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艳红[8](2002)在《英国培育出新型转基因克隆猪》文中指出

钟红梅,刘越华,徐海山[9](2002)在《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述了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其应用价值,最后对其前景予以展望.

奇云[10](2002)在《向异种器官移植迈出的重要一歩》文中研究指明英国PPL医疗公司2002年1月2日宣布,该公司的研究人员日前培育出了5只新型转基因克隆猪,它们体内有一个基因被“关闭”了。研究者认为,这是异种器官移植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进展,将给器官移植业带来一场革命。或许,通过异种器官移植来挽救人类生命的梦想已不再遥远。

二、英培育出5只新型转基因克隆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培育出5只新型转基因克隆猪(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ALEN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Tiki基因敲除猪和兔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综述
    第一章 :基因编辑猪在大动物分子遗传育种以及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1.1 培育抗病力和适应性强的动物品种
        1.2 培育提高生产性能的动物品种
        1.3 培育改善动物肉类品质的动物品种
        1.4 培育“环保型”动物品种
        1.5 作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1.6 作为异种器官移植供体
    第二章 :基因编辑克隆猪培育主要技术环节及其影响因素
        2.1 卵母细胞
        2.2 供体细胞
        2.3 核移植重构胚胎的构建
    第三章 :大动物遗传修饰相关的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3.1 传统的同源重组技术
        3.2 ZFN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3.3 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TALEN)研究进展
        3.4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利用TALEN基因编辑系统对猪和兔进行Tiki1 基因敲除的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利用CRISPR/Cas9 基因编辑系统对猪和兔进行Tiki基因敲除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全文结论及创新之处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科技日报》转基因技术报道的框架分析(2000至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外转基因技术媒体报道现状
        1.2.2 传播学视野下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研究准备:核心概念、理论基础、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转基因技术
    2.2 理论基础:框架理论
        2.2.1 框架理论的学术渊源
        2.2.2 框架与新闻框架
        2.2.3 框架分析的研究路径
        2.2.4 国内外框架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2.3 研究设计
        2.3.1 媒体的选择
        2.3.2 时间的限定
        2.3.3 样本的收集
3.《科技日报》转基因技术报道的框架分析
    3.1 《科技日报》转基因技术报道框架的类目设置
        3.1.1 《科技日报》转基因技术报道消息来源的类目设置
        3.1.2 《科技日报》转基因技术报道报道主题的类目设置
        3.1.3 《科技日报》转基因技术报道新闻体裁的类目设置
        3.1.4 《科技日报》转基因技术报道文本叙述策略的类目设置
    3.2 《科技日报》转基因技术报道的框架分析
        3.2.1 《科技日报》转基因技术报道的人物框架分析
        3.2.2 《科技日报》转基因技术报道的议题框架分析
    3.3 《科技日报》转基因技术报道的框架变迁
4.研究结论与原因探析
5.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论文数据来源
附录二: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转基因技术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研究成果提高动物生长率
    1.1 提高动物生长率
    1.2 提高动物体脂肪质量
    1.3 提高动物乳品质量
    1.4 提高羊毛产量和品质
    1.5 提供生物药品
    1.6 提供动物模型和器官
    1.7 提高动物的观赏价值
2 转基因动物存在的问题
    2.1 转基因动物的异常表现
        2.1.1 身体异常,成活率低
        2.1.2 繁殖力低下
    2.2 转基因动物的潜在危险
        2.2.1 转基因动物可能加大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机会
        2.2.2 转基因动物产品的安全性不能确定
        2.2.3 引发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
3 小结
    3.1 严格执行国际转基因食品法典
    3.2 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办法,正确宣传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
    3.3 整合资源,加强安全管理

(6)体细胞克隆转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转基因动物的制作与应用
        1.1 动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1.2 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3 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存在的问题
    2 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
        2.1 动物克隆研究的简要回顾
        2.2 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的方法
        2.3 体细胞克隆猪及其应用
        2.4 转基因体细胞克隆技术
        2.5 动物克隆存在的问题
    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及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3.1 PUFAs 概述
        3.2 ω-3 和ω-6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3.3 ω-6 和ω-3PUFAs 的生物合成
        3.4 ω-3 PUFAs 的基因工程合成的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试验部分
    1 大白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系建立
        前言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sFat-1 基因转染大白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的研究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3 卵泡直径及辅助激活方式对克隆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试验设计
        3.3 结果
        3.4 讨论
    4 转ω-3 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sFat-1 克隆猪的生产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历

(7)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转基因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研究概况
        1.1.1 GFP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1.1.2 GFP在转基因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1.2 转基因动物
        1.2.1 转基因动物生产程序和制作方法
        1.2.2 转基因动物的检测方法
        1.2.3 转基因动物的发展前景
    1.3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在转基因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3.1 供体体细胞的准备
        1.3.2 体细胞的转染
        1.3.3 卵母细胞的培养
        1.3.4 重构胚的构建和激活
        1.3.5 转基因克隆猪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质粒、菌株和猪胎儿
        2.1.2 工具酶、试剂盒及其它试剂
        2.1.3 主要器材
        2.1.4 缓冲液及主要试剂的配制
        2.1.5 DNA分析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pEGFP-C1质粒DNA的制备
        2.2.2 猪胎儿成纤维细胞(PFF)的分离培养
        2.2.3 脂质体法转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PFF)方法的建立
        2.2.4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2.2.5 体细胞核移植与转基因克隆猪的出生
3 结果与分析
    3.1 pEGFP-C1质粒DNA的制备
        3.1.1 质粒转化结果
        3.1.2 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3.1.3 DNA浓度和质量的检测结果
    3.2 脂质体法转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PFF)方法的建立
        3.2.1 PFF细胞对G418毒性敏感性检测结果
        3.2.2 转染条件的优化
    3.3 GFP阳性PFF核移植与转基因克隆猪的出生
4 讨论
    4.1 关于转染方法
    4.2 关于转染效率
    4.3 关于供体细胞的选择
    4.4 关于G418筛选
    4.5 关于早期胚胎GFP的表达
    4.6 转基因克隆猪的GFP表达情况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进展
    1.1 国外对转基因动物的研究
    1.2 我国转基因动物研究的进展
2 转基因动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转基因动物成功率很低
    2.2 外源基因随机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中的整合率很低
    2.3 难以控制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
    2.4 一些基因表达效率高,另一些基因表达效率低
3 转基因动物的应用价值
    3.1 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等
    3.2 转基因动物生产人体的器官,即异种器官移植
    3.3 建立诊断和治疗人类疾病的转基因小鼠模型
    3.4 提高动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及动物的抗病育种

四、英培育出5只新型转基因克隆猪(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ALEN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Tiki基因敲除猪和兔的建立[D]. 吴彩霞. 吉林大学, 2020(08)
  • [2]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科技日报》转基因技术报道的框架分析(2000至2014)[D]. 易清清.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4]转基因技术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研究进展[J]. 索郎拉姆. 动物医学进展, 2011(04)
  • [5]转基因技术在猪的分子育种中的应用[J]. 王睿琪,陈斌. 畜禽业, 2010(03)
  • [6]体细胞克隆转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猪[D]. 冯冲.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7]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转基因猪的研究[D]. 宋军. 东北农业大学, 2007(02)
  • [8]英国培育出新型转基因克隆猪[J]. 王艳红. 四川畜牧兽医, 2002(12)
  • [9]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及应用[J]. 钟红梅,刘越华,徐海山.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3)
  • [10]向异种器官移植迈出的重要一歩[J]. 奇云. 生活与健康, 2002(07)

标签:;  ;  ;  ;  ;  

英国培育出5头新型转基因克隆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