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参数加权平差法在线补测量中的应用

坐标参数加权平差法在线补测量中的应用

一、坐标参数加权平差法在线路补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蒋英豪[1](2020)在《不等式约束平差在高铁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测绘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测量仪器和观测手段愈加丰富,观测数据中隐含了很多先验信息,而经典的测量平差不能充分利用这些信息,造成数据资源的浪费。针对目前工程测量数据处理不能有效利用先验信息的问题,本文研究了附不等式约束平差模型的算法和精度评定方法,并将不等式约束平差用于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中,参数估值较经典平差的结果明显更符合工程实际变形情况,同时提高了参数估计的精度。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为提取工程测量数据中的有效先验信息,对文献中先验信息的获取途径进行梳理,根据先验信息在数学模型中的应用方式,将其分为随机先验信息和函数模型中的先验信息。深入研究了不等式约束平差模型,给出模型取极值时的最优性条件,并通过算例对比各种不等式约束算法的优劣。2.分析常见不等式约束平差算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惩罚函数的遗传算法。比较四类惩罚函数的优劣,总结出惩罚函数的构造原则,构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自适应惩罚函数,并证明了新算法的复杂度和收敛性。推证了不等式约束对参数估值和精度的影响程度,比较了三类不等式约束平差参数估值的质量评定方法,最终选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评价不等式约束平差解的质量,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获得参数的准确精度信息。3.不等式约束平差处理变形监测数据的问题在于有效、准确的先验信息不易获得,根据变形监测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研究使用组合预测模型计算的预测值作为先验信息。为获得准确的先验信息,提出使用Kalman滤波求解模型参数,参数求解时利用L-M法优化每次迭代的状态协方差阵,确保观测信息被充分利用。通过实测数据的验算,证明基于L-M的Kalman组合预测模型能够获得准确、有效的先验约束信息。4.通过预测值及其均方根误差建立不等式约束条件,利用新算法计算高铁沉降数据,并对比了不同约束尺度下的平差结果;根据高铁横向累计位移量建立不等式约束条件,使用新算法解算高铁平面数据,最后利用蒙特卡洛法评价无约束和约束平差结果的质量,证明了不等式约束平差可以显着提高参数估计的精度。

范昊鹏,孙中苗,张丽萍,刘晓刚[2](2019)在《顾及映射函数误差的对流层延迟两步估计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VLBI、GNSS等空间大地测量数据估计对流层延迟时,通常不考虑映射函数的误差,但这种处理策略最终会对估计结果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首先,根据多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映射函数误差随高度角的变化特性,然后构建了映射函数误差模型,进而提出了一种顾及映射函数误差的对流层延迟两步估计法。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削弱斜路径延迟残差,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对流层湿延迟的估计精度。

范昊鹏[3](2018)在《新一代大地测量VLBI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新一代大地测量VLBI系统(即未来VGOS)的若干关键技术及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详细的研究,以期为日后VGOS建设和运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总结了新一代VLBI观测系统的提出过程、系统组成、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当前该系统仍存在可研究性的问题。随后研究了与VLBI相关的基本理论,包括射电干涉测量原理、VLBI远近场几何时延原理,同时研究了观测模型中的各种改正、模拟实验中观测纲要和虚拟观测量的生成过程以及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2.研究了VGOS测站全球不同分布、测网不同规模对测站位置及EOP参数解算精度的影响。随后,针对天线转速与口径大小、台站钟差、系统信噪比、时延测量噪声、记录带宽与量化位数等多个硬件参数指标,定量分析了各参数对观测结果的影响。3.构建了全球、全年尺度的干延迟改正模型,用于精确计算全球任意地区、时刻的干延迟模型系统差改正值,进而提高测站在高程方向的解算精度。相较于传统干延迟模型,改正模型还可有效削弱湿延迟估计值的系统误差,将其系统误差控制在mm量级。4.提出了一种利用地表气象数据精确计算对流层湿延迟的方法。通过分析气温、水汽压在垂直剖面的变化特征,分别提出了用于计算垂直剖面气温的搜索法和线性分段水汽压模型,进而精确计算局部地区湿延迟结果。5.提出了基于高阶傅里叶级数的对流层延迟水平梯度估计方法。通过研究对流层延迟随方位角的变化特征,给出了可灵活估计对流层延迟的估计策略,既可保证精度,又不至于增加过多待估参数。6.提出了顾及映射函数误差的对流层延迟两步估计法。该方法以映射函数误差随高度角变化的函数模型为基础,可有效削减斜路径延迟残差,同时对对流层湿延迟的估计结果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另外,相比VMF系列映射函数,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为映射函数的实时获取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大幅提高其时间分辨率。7.研究了VGOS在GNSS卫星跟踪中的若干问题。首先讨论了天线跟踪卫星时,在几何、转速、角距方面测网需满足的基本条件,随后研究了测网分布、跟踪时长及卫星轨道误差对大地测量参数解算精度的影响。8.详细研究了我国建设VGOS台站过程中可能涉及的若干问题,如未来国内VGOS网的观测能力、新老天线联测时的观测效果等问题。最后,以上海VGOS站为例,介绍了目前国内台站的建站进度和测试结果。

颜伟[4](2018)在《高铁控制网复测和数据处理研究与应用 ——以金温线CPⅢ复测为例》文中提出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已经进入全新时代,它凭借稳定性、舒适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是高速铁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以高铁CPⅢ控制网测量方法、网形布设、精度评定、软件数据处理过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工程项目对CPⅢ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同时对软件的功能进行优化,为工程项目提供更好的数据与安全保障。本文研究内容如下:本文依托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首先介绍CPⅢ控制网的基础知识,对CPⅢ平面与高程控制网布设、观测方法、精度指标等进行阐述。外业以金温线CPⅢ控制网复测项目为例进行实测,分析该CPⅢ控制网的观测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流程。本次CPⅢ平面网采用自由设站边角交会法,高程网采用矩形环法施测,数据处理采用铁四院平差软件SYADJ进行处理。以平面网为重点,对比常规定权平差法与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定权平差法的结果,通过比较CPⅢ点的坐标差值来判断控制点的稳定性,并根据精度指标得到符合复测要求的数据。最后以金温线CPⅢ控制网测量与数据处理方法为对象,基于Java语言对软件功能的不足进行优化,通过对CPⅢ控制网进行平面网形图的优化,新增高程网形图的输出功能,同时改进现有软件平面与高程数据的合并功能,实现平面与高程数据的二表合一,从而提高数据检核效率,同时为金温线复测项目提供帮助,为高铁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王晓凯[5](2017)在《高速铁路控制与精密工程测量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客运专线动车高速运行中安全及平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钢轨的线形平顺及高稳定、高精度的轨下结构施工,而钢轨的精调整理以及精密的线下结构施工均是建立在精密的测量控制网基础之上的。精密测量控制网贯穿着高速铁路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及运营维护的全过程,而且也是各阶段(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管理工作的标准和基础之一,其对高速铁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速铁路建设的各个阶段,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控制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与传统测量工作相比,精度高、系统性强;其二,具有时效性。受区域沉降、桩基不稳、点位破坏等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密测量控制网本身会发生变化,对后续使用会造成影响;其三,与各专业、各施工阶段联系紧密。受现实工况影响,各阶段对控制网的要求和应用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比如隧道贯通后的中线调整测量;大跨桥架梁过程中的线性监控;施工过程中对精测网的线上加密等。文章针对我国现阶段高速铁路建设现状,从测量工作的布网理论到各个阶段的观测实施、数据处理及规范指标控制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精密测量控制网的建立流程。结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对现行规范及常规作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并提出了部分解决思路。从建网时机、提高水准网稳定性、及控制网基准、网形、精度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对完善现行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控制体系,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应用流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使得精密测量控制网可以更加良好地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运营服务。

武军[6](2017)在《深基坑建筑沉降监测分析 ——以朝阳区某学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在工程建设里沉降监测工作凸显重要,测绘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发展,高精度水准测量均已采用电子水准仪外业采集数据。目前在工程测量中沉降监测数据处理软件相对滞后,在大型工程应用中急需专业的数据处理工具。本文结合工程实例,系统的介绍了沉降监测工程应用和自主设计的沉降监测数据处理软件。结合朝阳区教委下属的几个学校改扩建沉降监测工程选择几种模型方法分析比较,采用合适的模型对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和预测。由此本文根据沉降监测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算法原理,以大量的建筑物深基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开展实验,做了如下的研究:1.介绍了目前沉降测量中监测数据处理方法不完善、数据处理软件少,还有旧的软件不适用等,通过大量的数据实验,验证了我们研发的数据处理软件的正确性。2.结合电子水准仪的数据原型,编写程序整合已有的数据处理软件,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的工程数据试验改进程序,形成新的集沉降监测数据处理、输出于一体的文档管理器(库)。3.对灰色线性模型、灰色二阶模型和灰色卡尔曼滤波模型的基本原理、性质、特点等进行了简单概括和说明,研究并探讨了这三种改进方法和实现步骤,阐明了这三种预测模型的相关参数的确定方法和实验分析。4.根据项目工程基坑实测沉降数据,分别用改进的数据管理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后采用灰色预测模型、灰色线性回归模型、灰色二阶模型和灰色卡尔曼滤波模型对沉降数据进行预测,选择最佳的模型方法对基坑监测数据预测和处理。5.文章结合生产实践,在沉降测量工作中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输出于一体的测量工作模式-沉降库数据管理。通过库管理沉降数据在过程中减少环节,实现测量数据处理自动化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数据质量。在今后的变形观测工作中能够切实的应用,工程项目沉降测量中通过软件建库实现沉降处理数据,输出成果等一系列功能。

黄海南[7](2017)在《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及施工期沉降观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桥梁建设随着交通事业的繁荣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桥梁施工控制是大桥施工质量保证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现代桥梁向远距离、大跨径、高墩高塔等新型复杂结构方向的发展,大桥施工控制网复测和沉降观测的技术方法和要求的精度也在不断提高。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方法及控制点稳定性评价、控制网复测周期的优化、以及大跨度桥梁墩台的沉降观测是非常重要的几项工作,针对相关技术展开研究和分析意义重大。本文以在建沪通长江大桥工程项目为基础,对施工控制网复测以及施工期间沉降观测方法技术展开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介绍了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的方法,研究了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的重难点技术问题,分析了沪通长江大桥施工控制网的布设技术以及大桥首级施工控制网定测的技术要求和定测结果。2)介绍了施工控制网的几种参考基准及选择要求,重点研究了施工控制网稳定性分析的三种方法——平均间隙法、间隙分块法和t检验法,并对传统的平均间隙法进行改进,将平面施工控制网控制点X、Y坐标分开处理,并独立进行稳定性分析。结合沪通长江大桥施工控制网进行实例分析,由结果可知,对于平面施工控制网的稳定性分析,采用改进的平均间隙法判别不稳定点的可靠度要优于常规的平均间隙法。3)研究了控制网观测精度、复测周期和点位移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根据概率统计原理得出控制网复测周期的计算方法,结合沪通长江大桥工程实例,通过计算分析,证实该方法减少了控制网复测工作的盲目性,使得控制网复测周期的确定更加科学。4)研究了一种高精度、适用于大跨度桥梁墩台之间的高程联测方法,此法应用在沪通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工程水中桥梁墩台沉降监测实例中。结果证明沉降观测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短距离(小于1000m)的跨江高差测量是可行的,其测量精度优于规范要求,又能大大提高工效。

张怀亮[8](2016)在《跨带区域线路工程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四纵四横”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以高速铁路建设为代表的线路工程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同时,对于这类线路工程的测量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精度要求。例如,为了保证客运专线铁路的高平顺性和精确的几何线性参数,《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中要求所采用的坐标系统的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宜大于10mm/km。为此,本文针对投影变形问题,以含跨带区域的线路工程为研究对象,从产生投影变形的原因出发,重点分析了减小投影变形误差的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结合高斯投影基本原理,分析投影变形误差的产生原因。针对跨带区域的特殊性,分析区域椭球的适用范围和特征,提出采用基于抵偿面的任意带区域椭球投影。相比基于抵偿面的任意带高斯投影,该方法有较大的长度变形,但能够减弱一定的方向误差。2.针对布尔莎模型中法方程出现的病态问题,对转换参数进行Tikhonov正则化处理,提高了布尔莎模型外推点的转换精度,同时分析了公共点的分布对转换模型的影响,扩大了布尔莎模型的应用范围。3.分析常见的GPS水准拟合模型,在多面函数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改变核函数的参数形式构建改进多面函数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了改进多面函数模型在跨带区域内的良好适用性,进一步发挥多面函数模型的理论优势。4.针对跨带区域投影变形问题的研究,采用VS2010 C++作为开发工具,研制了线路工程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程序。通过实测数据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程序正确,也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

蒋晨[9](2015)在《测量机器人在线控制及其在地铁隧道自动化监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施工时,地铁隧道的结构会受到很多因素(如地下水、地质、结构材料、周围建筑等)的影响,导致隧道结构产生倾斜、沉降等变形,严重的甚至造成大面积的塌方。因此,对地铁隧道的变形监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尤其一些重要的施工区域,更是需要全天候、持续的监测。传统的变形监测方式费时费力、含有较多的误差源、周期较长,难以及时发现一些形变特别快的施工区域,测量机器人自动化、智能化的优点弥补了这一不足。本文利用测量机器人对地铁隧道的变形监测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模拟试验,并在测量机器人的在线控制及数据预处理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程序实现,能够为地铁隧道及相关的施工变形监测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价值及实践研究意义。本文使用测量机器人TM30进行分析研究和模拟试验,以Visual Basic 6.0作为程序实现工具,在TM30提供的二次开发平台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测量机器人的在线控制和数据的预处理等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测量机器人在线控制方面,研究了测量机器人与电脑端口的连接,监测前的仪器参数设置,测站设置以及自动监测等问题,并编写了相应的程序予以实现。(2)分析了测量机器人TM30的误差来源,并针对角度及距离的标称精度进行了实测试验,结果表明其具有可靠的测量精度;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些削弱误差的合理措施。(3)探讨了地铁隧道相关变形监测方法,在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方面,提出一种新的抗差估计方法—区间抗差估计法,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抗差性能。(4)采用了周期内的数据差分,利用一种新的距离改正方法,根据已知数据对测量数据进行改正,有效消除了共同误差的影响。编制了角度及距离差分程序,能够对观测数据进行批量差分处理。(5)采用小波去噪的方法处理变形信号。实际观测中,有用的信号通常表现为低频信号或者比较稳定的信号,而对有用信号起干扰作用的噪声则常展现出高频特性,故考虑利用小波对低频具有较高频域的特征来有效地削弱噪声的影响,并编制了相应的小波变换程序予以实现

罗伟钊[10](2014)在《基于抗病态和抗差的高精度坐标转换解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在勘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均需建立相应精度的工程控制网。我国目前存在多个坐标系统并存的局面,高精度的坐标转换对工程控制网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布尔莎七参数模型思路简单,适用性强,是最为常用的大地坐标转换模型,但该模型易受误差方程组病态性及公共点粗差的干扰,导致转换参数的精度低,稳定性差,以致转换成果的不可靠。本文以坐标转换的抗病态和抗差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方程组病态性及粗差对转换结果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基于布尔莎模型改良的坐标转换解算方法。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坐标转换过程中误差方程组出现病态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病态性影响程度分级判定方法。(2)研究了不同公共点分布情况对病态性的影响规律,通过数据模拟证明了公共点控制区域内的点位转换坐标受病态性影响较小的结论,提出合理选择公共点的方法。(3)分析了公共点中粗差的来源,将抗差稳健估计理论引入布尔莎模型,推导了稳健坐标转换参数的计算方法。(4)分析了常规的稳健估计方法利用残差探测粗差的局限性,将假设检验和降权迭代引入坐标转换,采用方差比值检验法和降权迭代计算法抗差。方差比值检验法比常规方法探测粗差能力更强,降权迭代计算法能适用公共点数目较少的情形。(5)将上述算法利用Matlab语言编程实现,方便工程实践使用。通过实例证明,当粗差点数超过总点数1/3时常规方法多数失效,但方差比值检验法和降权迭代计算法依然能准确探测粗差,因此可以有效的保证坐标转换的精度。

二、坐标参数加权平差法在线路补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坐标参数加权平差法在线路补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不等式约束平差在高铁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附先验信息的平差模型
        1.2.2 组合预测算法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铁数据处理传统模型及算法
    2.1 最小二乘估计数学模型
    2.2 先验信息获取及使用
        2.2.1 先验信息的类型
        2.2.2 先验信息在函数模型中的应用
        2.2.3 先验信息在随机模型中的应用
    2.3 附不等式约束的平差模型
        2.3.1 约束条件与解的关系
        2.3.2 不等式约束平差模型的K-T条件
    2.4 不等式约束平差模型的现有解法
        2.4.1 最小距离法
        2.4.2 虚拟误差方程法
        2.4.3 惩罚函数法
        2.4.4 简单迭代法
        2.4.5 贝叶斯方法
        2.4.6 算法分析比较
第3章 不等式约束平差新算法及精度分析
    3.1 基于自适应惩罚函数的遗传算法及其改进
        3.1.1 遗传算法
        3.1.2 基于惩罚函数的遗传算法
        3.1.3 构造惩罚函数的方法
        3.1.4 自适应惩罚函数的遗传算法的改进
    3.2 不等式约束对估值的影响
        3.2.1 不等式约束对待估参数的影响
        3.2.2 不等式约束对估计方差的影响
        3.2.3 不等式约束平差结果精度评定
第4章 基于KF组合模型获取先验约束条件
    4.1 单项预测模型的选择
        4.1.1 单项预测模型的定性选择
        4.1.2 单项预测模型的定量选择
    4.2 单项预测模型的构建
        4.2.1 相关性分析
        4.2.2 单因素预测模型
        4.2.3 单因素模型参数求解
    4.3 改进的Kalman滤波组合模型
        4.3.1 离散线性系统的Kalman滤波
        4.3.2 基于L-M的 Kalman滤波
        4.3.3 组合模型的定权方法
        4.3.4 基于L-M的 Kalman滤波的组合预测模型
第5章 不等式约束平差在高铁测量数据处理的应用
    5.1 不等式约束在高铁沉降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5.1.1 工程概况
        5.1.2 单项预测模型选取与组合模型构建
        5.1.3 预测效果分析与先验信息获取
        5.1.4 不等式约束平差计算及精度评定
    5.2 不等式约束在高铁平面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5.2.1 工程概况
        5.2.2 不等式约束平差计算及精度评定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顾及映射函数误差的对流层延迟两步估计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估计方法
2 顾及映射函数误差的估计方法
    2.1 映射函数误差特性分析
    2.2 观测方程改化
3 在新一代VLBI网观测中的应用效果仿真
4 结 语

(3)新一代大地测量VLBI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VGOS情况概述
        1.1.2 未来大地测量产品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本文内容概要
第二章 VLBI相关的基本理论
    2.1 坐标与时间系统
        2.1.1 天球参考系
        2.1.2 地球参考系
        2.1.3 时间系统
    2.2 射电干涉测量
    2.3 VLBI几何原理
        2.3.1 远场几何时延原理
        2.3.2 近场几何时延原理
        2.3.3 差分VLBI
    2.4 VLBI观测模型中的改正
        2.4.1 地球自转
        2.4.2 传播时延改正
        2.4.3 潮汐与极潮
        2.4.4 相对论效应
        2.4.5 其他物理影响
    2.5 信号分析相关理论
        2.5.1 时延观测量的获取
        2.5.2 带宽综合技术
        2.5.3 时延、时延率观测精度估计方法
    2.6 VLBI模拟实验方法
        2.6.1 VLBI观测纲要模拟
        2.6.2 VLBI观测量模拟
    2.7 估计方法
        2.7.1 最小二乘估计
        2.7.2 Kalman滤波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VGOS观测精度的系统指标分析
    3.1 台站位置分布
        3.1.1 测站全球分布观测能力分析
        3.1.2 不同测站数观测能力分析
        3.1.3 测站不同分布观测能力分析
    3.2 天线口径与转速
        3.2.1 研究方法
        3.2.2 观测纲要指标分析
        3.2.3 大地测量参数估计精度分析
    3.3 信噪比(SNR)
    3.4 钟差
    3.5 时延测量噪声
    3.6 数据记录速率
        3.6.1 观测纲要指标分析
        3.6.2 大地测量参数估计精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流层延迟模型精化
    4.1 对流层延迟计算方法
        4.1.1 射线追踪
        4.1.2 对流层延迟经验模型
        4.1.3 对流层延迟估计
    4.2 干延迟模型精化
        4.2.1 干延迟系统误差分布特性分析
        4.2.2 全球、全年尺度干延迟改正模型的构建
        4.2.3 新建模型验证及应用
    4.3 高精度湿延迟计算方法
        4.3.1 垂直剖面气温
        4.3.2 垂直剖面水汽压
        4.3.3 对流层湿延迟计算与精度评估
        4.3.4 计算流程及说明
    4.4 对流层延迟水平梯度精化
        4.4.1 方位角与斜路径对流层延迟的关系
        4.4.2 对流层延迟水平梯度改进
        4.4.3 实测数据分析
    4.5 顾及映射函数误差的对流层延迟两步估计方法
        4.5.1 传统估计方法
        4.5.2 顾及映射函数误差的估计方法
        4.5.3 在VGOS观测中的应用效果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GOS在GNSS卫星跟踪中的应用分析
    5.1 卫星跟踪的基本条件
        5.1.1 共视条件
        5.1.2 转速条件
        5.1.3 角距条件
    5.2 测站分布
        5.2.1 观测纲要的生成
        5.2.2 观测量模拟与精度分析
    5.3 跟踪时长
    5.4 轨道误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VLBI网
    6.1 我国新一代VLBI网
        6.1.1 新一代VLBI网观测纲要指标分析
        6.1.2 NCVNEOP估计能力分析
        6.1.3 NCVN子网EOP估计能力分析
    6.2 我国新老天线联测
        6.2.1 CVN与组合网观测纲要指标分析
        6.2.2 CVN和组合网EOP估计能力分析
    6.3 上海VGOS站
        6.3.1 近况概述
        6.3.2 实验情况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高铁控制网复测和数据处理研究与应用 ——以金温线CPⅢ复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速铁路的历程
    1.2 国内外高速发展现状
        1.2.1 国外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1.2.2 国内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高速铁路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1.5 组织结构
2 CPⅢ控制网及其测量方法
    2.1 控制网的基础知识
    2.2 CPⅢ控制网特点
    2.3 CPⅢ平面控制网网形构建与观测方法
    2.4 CPⅢ高程控制网网形构建与观测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CPⅢ控制网平差模型
    3.1 概略坐标的计算
        3.1.1 概略坐标精度对平差结果的影响
        3.1.2 CPⅢ网概略坐标计算
    3.2 距离与方向的误差方程的建立
        3.2.1 距离观测值误差方程
        3.2.2 水平方向观测值误差方程
    3.3 观测值定权方法
        3.3.1 常规定权法
        3.3.2 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定权
    3.4 CPⅢ约束网原理
    3.5 高程控制网平差模型
        3.5.1 高差误差方程
        3.5.2 观测值权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4 金温线CPⅢ控制网复测外业观测与数据处理
    4.1 复测任务
        4.1.1 CPⅢ控制网项目概况
        4.1.2 坐标系统及高程基准
        4.1.3 CPⅢ复测工作的准备
    4.2 CPⅢ控制网外业观测
        4.2.1 CPⅢ平面控制网观测
        4.2.2 CPⅢ高程控制网观测
    4.3 CPⅢ网数据处理
        4.3.1 CPⅢ数据处理流程
        4.3.2 CPⅢ平面控制网数据处理
        4.3.3 CPⅢ高程控制网数据处理
    4.4 数据分析与统计
        4.4.1 数据分析
        4.4.2 数据统计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SYADJ软件功能的优化
    5.1 现有软件功能的不足与优化
    5.2 数据平台与开发语言
        5.2.1 系统运行方式与界面显示
        5.2.2 数据存储结构
        5.2.3 设计流程图
    5.3 SYADJ软件的图形显示优化
        5.3.1 现有软件平面图形显示
        5.3.2 软件图形的显示优化
    5.4 SYADJ软件平面与高程表格合并优化
        5.4.1 现有软件数据表格的显示
        5.4.2 CPⅢ控制网数据的二表合一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高速铁路控制与精密工程测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
        1.2.1 国外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
        1.2.2 国内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法
第二章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控制网
    2.1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控制网建立的必要性
    2.2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基准确定
        2.2.1 基准设计基础
        2.2.2 高速铁路投影变形设计
    2.3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控制网的建立
        2.3.1 框架控制网CP0测量
        2.3.2 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测量
        2.3.3 高程控制网测量
        2.3.4 轨道控制网CPⅢ测量
    2.4 精密测量控制网复测
第三章 精密测量控制问题研究
    3.1 精密测量控制网建网时机研究
    3.2 关键地段线路水准网稳定性控制研究
        3.2.1 特殊区域基岩点和深埋水准点的重要性
        3.2.2 提高在建时速 120km/h至 200km/h铁路水准观测等级要求
        3.2.3 大跨桥连续梁上精密测量控制网作业研究
        3.2.4 长大隧道贯通后水准控制网的处理
    3.3 精密测量控制网复测问题研究
        3.3.1 复测工作的内容及方法
        3.3.2 复测重叠区域的搭接研究
        3.3.3 复测搭接处理问题研究
        3.3.4 复测工作的其他需要注意事项
第四章“三网合一”及北斗-GNSS新技术应用
    4.1 基于“三网合一”的控制网研究
        4.1.1 零类设计(基准研究)
        4.1.2 一类设计(布网研究)
        4.1.3 二类设计(精度研究)
    4.2 北斗/GNSS在高速铁路精密测量中的应用
        4.2.1 北斗/GNSS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4.2.2 北斗/GNSS在高速铁路中的自动化监测和预警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深基坑建筑沉降监测分析 ——以朝阳区某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深基坑工程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预测模型的发展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组织结构
第2章 沉降观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2.1 概况
    2.2 沉降监测技术设计
        2.2.1 水准基点的布设
        2.2.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2.2.3 如何确定观测周期和频率
    2.3 数据采集
        2.3.1 技术要求
        2.3.2 观测方法
        2.3.3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2.3.4 观测成果的重测与取舍
    2.4 数据处理
        2.4.1 内业数据处理
        2.4.2 利用EXCELE计算工具平差计算处理沉降数据
    2.5 小结
第3章 沉降监测数据管理库程序与应用
    3.1 概述
    3.2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3.3 数据管理软件功能设计
        3.3.1 竖向监测
        3.3.2 水平位移监测
        3.3.3 竖井观测
        3.3.4 锚杆观测
    3.4 数据管理库的应用
    3.5 小结
第4章 灰色系统模型数据分析
    4.1 灰色模型基本理论
        4.1.1 概述
        4.1.2 GM(1,1)模型的基本形式
        4.1.3 GM(1,1)模型算例及精度评价
        4.1.4 GM(1,1)模型的缺陷
    4.2 GM(1,1)模型的三种改进模型
        4.2.1 概述
        4.2.2 灰色线性回归模型
        4.2.3 灰色二阶模型
        4.2.4 灰色-卡尔曼滤波模型
        4.2.5 几种改进模型汇总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
    5.1 建筑物沉降数据采集
    5.2 建筑物沉降数据处理
    5.3 基于灰色系统模型建筑物沉降数据分析
        5.3.1 灰色系统基本模型数据分析与预测
        5.3.2 灰色二阶模型数据分析与预测
        5.3.3 灰色线性模型数据分析与预测
        5.3.4 灰色卡尔曼滤波模型数据分析与预测
        5.3.5 三种灰色改进模型数据分析与预测综述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及施工期沉降观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施工控制网稳定性研究
        1.2.2 控制网复测周期的优化研究
        1.2.3 跨河水准测量研究
        1.2.4 桥梁施工期沉降观测方法研究
    1.3 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和施工期沉降观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1.3.2 桥梁施工期沉降观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工程实例基本概况
第二章 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与观测
    2.1 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方法的选择
    2.2 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技术
    2.3 沪通长江大桥施工控制网的定测
        2.3.1 施工平面控制网测量
        2.3.2 施工高程控制网测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稳定性分析研究
    3.1 控制网参考基准及其选择
        3.1.1 固定基准与经典平差
        3.1.2 重心基准与自由网平差
        3.1.3 局部重心参考基准与拟稳平差
        3.1.4 参考基准的选择
    3.2 平差结果的相互转换
    3.3 施工控制网稳定性分析方法
        3.3.1 平均间隙法
        3.3.2 分块间隙法
        3.3.3 t检验法
    3.4 沪通长江大桥平面控制网稳定性分析
        3.4.1 控制网复测基本概况
        3.4.2 改进的平均间隙法
        3.4.3 控制网稳定性分析
    3.5 沪通长江大桥高程控制网稳定性分析
        3.5.1 平均间隙法进行稳定性分析
        3.5.2 间隙分块法进行单点稳定性检验
        3.5.3 t检验法单点稳定性检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周期的优化研究
    4.1 控制网复测周期确定的准则
    4.2 控制网复测周期的计算方法
    4.3 沪通长江大桥施工控制网复测周期的优化
    4.4 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大型桥梁施工期沉降观测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跨江三角高程测量基本原理
    5.3 一种实用性跨江水准测量的方法研究
        5.3.1 方法的设计
        5.3.2 误差与精度分析
    5.4 沪通长江大桥沉降观测方法研究
        5.4.1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
        5.4.2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5.4.3 跨江三角高程观测实施
        5.4.4 精度统计
    5.5 施测过程中注意事项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跨带区域线路工程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结构及核心内容和意义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2 论文的核心内容
        1.3.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跨带区域投影变形与坐标的关系
    2.1 高斯投影概述
        2.1.1 高斯投影坐标正算
        2.1.2 高斯投影坐标反算
        2.1.3 邻带换算
    2.2 跨带区域变形分析
    2.3 减小跨带区域形变的方法
        2.3.1 基于抵偿高程面的高斯投影
        2.3.2 基于移动中央子午线的高斯投影
        2.3.3 具有抵偿高程面的任意带高斯投影
    2.4 构建区域椭球
        2.4.1 椭球膨胀法
        2.4.2 椭球平移法
        2.4.3 椭球变形法
    2.5 案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带区域常用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3.1 常用坐标系
        3.1.1 大地坐标系
        3.1.2 空间直角坐标系
        3.1.3 平面直角坐标系
    3.2 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3.2.1 空间直角坐标系同大地坐标系的关系
        3.2.2 不同空间直角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3.2.3 不同大地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3.3 坐标转换改正
    3.4 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带区域变形与高程的关系
    4.1 GPS高程拟合原理
    4.2 常用几种GPS水准拟合模型
        4.2.1 二次曲面拟合模型
        4.2.2 移动曲面拟合模型
        4.2.3 多面函数拟合模型
    4.3 其他GPS高程拟合模型
        4.3.1 改核函数参数的多面函数模型
        4.3.2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面函数模型
    4.4 案例分析
        4.4.1 项目概况
        4.4.2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4.4.3 改进后多面函数拟合结果
        4.4.4 不同模型的对比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带区域测量数据处理的软件设计
    5.1 软件定义
        5.1.1 问题定义
        5.1.2 可行性研究
        5.1.3 需求分析
    5.2 总体结构设计
        5.2.1 投影转换模块
        5.2.2 坐标转换模块
        5.2.3 高程拟合模块
    5.3 程序界面设计
        5.3.1 投影换算
        5.3.2 坐标转换
        5.3.3 高程拟合
    5.4 程序测试
        5.4.1 投影换算模块
        5.4.2 坐标转换模块
        5.4.3 GPS高程拟合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测量机器人在线控制及其在地铁隧道自动化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自动化监测的必要性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TM30测量机器人及其二次开发平台简介
    2.1 TM30测量机器人
    2.2 测量机器人的二次开发平台
    2.3 Geo COM的子系统及构架
    2.4 TM30测量机器人的监测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地铁隧道变形监测需求及TM30测量精度分析
    3.1 TM30用于地铁隧道监测的可行性分析
    3.2 ATR技术原理及实施过程
    3.3 TM30测角精度分析
    3.4 TM30测距精度分析
    3.5 平面测量及高程测量误差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TM30的地铁隧道自动变形监测数据采集及通讯
    4.1 地铁隧道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
    4.2 监测流程
    4.3 基于Geo COM的程序设计
    4.4 监测数据记录
    4.5 本章小结
5 地铁隧道自动化监测数据处理研究
    5.1 地铁隧道变形监测方案
    5.2 监测数据处理及试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抗病态和抗差的高精度坐标转换解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坐标转换研究现状
        1.2.2 病态问题研究现状
        1.2.3 粗差探测研究现状
        1.2.4 坐标转换抗差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常用坐标系及坐标转换模型
    2.1 椭球基准及坐标系
        2.1.1 地球椭球
        2.1.2 坐标系
    2.2 我国常用的大地坐标系
        2.2.1 北京54坐标系
        2.2.2 西安80坐标系
        2.2.3 WGS84坐标系
        2.2.4 CGCS2000坐标系
    2.3 测量坐标转换
        2.3.1 同一基准下的坐标转换
        2.3.2 不同基准下的坐标转换
    2.4 本章小结
3 坐标转换抗病态分析
    3.1 引言
    3.2 病态方程组产生的数学机理
    3.3 病态方程组的常规诊断方法
        3.3.1 条件数法
        3.3.2 特征分析法
    3.4 病态方程组的求解
        3.4.1 奇异值分解法
        3.4.2 截断奇异值分解法
        3.4.3 Tikhonov正则化方法
    3.5 坐标转换过程中病态性影响程度判定
        3.5.1 坐标转换病态性产生原因
        3.5.2 病态性对七参数影响程度的分级判定方法
    3.6 公共点分布对坐标转换病态性的影响分析
        3.6.1 公共点分布于测区中央
        3.6.2 公共点分布于测区周边
    3.7 本章小结
4 坐标转换粗差及抗差稳健估计
    4.1 坐标转换误差来源
    4.2 粗差与粗差探测方法
        4.2.1 观测误差与平差改正数之间的关系
        4.2.2 粗差探测方法
    4.3 抗差稳健估计在坐标转换中的应用
        4.3.1 稳健估计的概念
        4.3.2 稳健估计权函数
        4.3.3 稳健估计坐标转换粗差定位
    4.4 本章小结
5 从验后方差出发的粗差定位和剔除方法
    5.1 从残差出发的粗差定位方法局限性分析
    5.2 从验后方差出发的粗差定位
        5.2.1 方差比值检验法
        5.2.2 降权迭代计算法
    5.3 实例分析
        5.3.1 一个公共点含粗差
        5.3.2 两个公共点含粗差
        5.3.3 三个公共点含粗差
        5.3.4 总结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坐标参数加权平差法在线路补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等式约束平差在高铁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D]. 蒋英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顾及映射函数误差的对流层延迟两步估计法[J]. 范昊鹏,孙中苗,张丽萍,刘晓刚. 测绘学报, 2019(03)
  • [3]新一代大地测量VLBI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 范昊鹏.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8(02)
  • [4]高铁控制网复测和数据处理研究与应用 ——以金温线CPⅢ复测为例[D]. 颜伟.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 [5]高速铁路控制与精密工程测量问题研究[D]. 王晓凯. 长安大学, 2017(07)
  • [6]深基坑建筑沉降监测分析 ——以朝阳区某学校为例[D]. 武军. 北京建筑大学, 2017(02)
  • [7]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及施工期沉降观测关键技术研究[D]. 黄海南. 东南大学, 2017(04)
  • [8]跨带区域线路工程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研究[D]. 张怀亮.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3)
  • [9]测量机器人在线控制及其在地铁隧道自动化监测中的应用[D]. 蒋晨.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3)
  • [10]基于抗病态和抗差的高精度坐标转换解算方法研究[D]. 罗伟钊. 中南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坐标参数加权平差法在线补测量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